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 【教案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发表时间:2022-09-02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教案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能力。

    3. 对学生进行不挑食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学生们的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前边所学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小数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两份午餐

    你喜欢吃哪份午餐?为什么?

    其实我们的午餐也很有学问,你们想不悳知道到底有什么秘?

    二、分析比较

    请同学们看一个11岁左右的儿童,午餐大约需要蛋白质33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以及维生素等其他营养成分。

    你有什么想法?

    让我们看一看我们所吃的食物当中各个成分的含量是多少?

    出示:每100克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三、计算两份午餐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比较一下哪份午餐达到了标准?

    那么怎样计算呢?请你说一说。

    动笔计算。

    四、总结

    看来我们真的不要小看我们的午餐,要想健康的成长就不要挑食,要合理营养配餐。

    五、作业

    计算自己的午餐,向家里提出合理化建议。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范例参考]小班数学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范例参考]小班数学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活动:

    五色花

    活动目标:

    1.会一一对应地摆放物体,学习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2.大胆尝试,在操作的基础上讲述自己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白色的颜色标记各一个(画有各种颜色小花的树),红色小花5个、黄色小花4个、蓝色小花3个、绿色小花2个、白色小花1个。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红色雪花片5片,黄色雪花片4片,蓝色雪花片3片,绿色雪花片3片,绿色雪花片2片,白色雪花片1片;画有各种大树的纸一张)。

    3.黑板一个,小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家”。(学习对应)

    1.小朋友们现在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小花都开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小花,请你们猜一猜、认一认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红色)这是什么颜色的小花?(红色)数一数老师带来了几个?(5个)

    3.(出示黄色)这是什么颜色的小花?(黄色)再来数一数它有几个?(4个)

    4.依次出示蓝色、绿色、白色小花将出示完的小花一次摆在前面的地上。

    5.小朋友们真棒,都认出了老师手上拿的小花。可是小花说:“我想回家,回到大树妈妈的身边。”那小朋友想不想送小花回家?

    6.现在我们先送红色的小花回家,回到开红色花的大树上。(老师一边放小花,一边引导幼儿跟着一起数1、2、3、4、5)

    7.接着送黄色的小花回家,回到开黄色花的树上,怎么送呢?我们把黄花的第一个和红花第一个对应整齐,黄花第二个和红花第二个对应整齐,第三个、第四个。(教师的方法同上。)

    8.现在我来请小朋友们送小花回家,谁来送蓝色的小花,看你能不能送对?依次绿色和白色同上。)

    二、游戏“送小花回家”。(操作对应——重点)

    1.现在我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把你们桌面上的小花像刚才那样把它们送回家。要注意先送红花,把红花送完再送黄花,接着蓝花、绿花、白花;一朵颜色的花下面对应另一朵颜色的花,一一对应种整齐。

    2.在送小花回家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如果你在那里玩小花,那么它回不到树妈妈的怀抱就会死掉,你们想不想让小花死掉?好,现在看谁最安静、最迅速?

    3.(老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幼儿发现一一对应的排列规律。)

    三、游戏“亮眼睛”。(学习比较,讲述——难点)

    1.现在小朋友们都送小花整整齐齐、一一对应地回家了,小花说谢谢你们。那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亮眼睛”。

    2.谁来说一说,红色小花多黄色小花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来一起数一数,红色5个,黄色4个,那红色比黄色多了几个呀?(一个,老师引导幼儿回答。)

    3.依次比较黄色和蓝色,蓝色和绿,绿色和白色。(引导幼儿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四、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学习了一一对应送小花回家的新本领,还比较出了哪种颜色小花多,哪种颜色小花少,真棒!那在我们自主性游戏时间,我们来和小花一起拼搭玩具,看谁能用五色花拼出漂亮的玩具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写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教案课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解“小学数学教案”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如果您在本网站上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请务必点击收藏按钮保存下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4l页实践活动"男、女生的脉搏"。

    教学要求:1、使同学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收集数据和统 计,学会根据实际问题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同学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统计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同学自测脉搏。

    教具准备:秒表一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平均数的问题。谁来说一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出示:下面是第一组男、女同学的数学成果,比较男、女生的平均成果,看谁高?

    男生:95、80、90、85、95。

    女生:100、80、85、95。

    指名同学板演。

    集体订正。提问:求男生的平均成果为什么除以5,求女生的平均成果为什么除以4?

    二、提出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求平均数。你能知道我们班里男生和女生的`脉搏,谁跳得快些吗? 哪位同学大胆猜想一下,男生的脉搏跳得快还是女生的脉搏跳得快?你猜想时是怎样想的?

    2.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现在大家讨论 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分组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每人1分钟脉搏次数,填入下表

    2.组织同学分组活动,由教师计时,组长主持每人测脉搏并填在表里, 再让同学求自身小组里男生、女生平均1分钟脉搏跳多少次,并在组内 交流比较男、女生脉搏跳动次数,看谁跳得快些。

    交流汇报。

    3.各组汇报男、女生人数和男、女生脉搏跳动总次数,要求学 生自身求班内男生和女生脉搏跳动的平均次数。

    4.请大家比较一下,你发现结论怎样?前面的猜想对吗?

    四、课堂小结

    五、安排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

    18÷1/2 18×1/2 0÷2/5 1-3/4 1÷4/7

    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根据“男运动员占5/9”这个信息你还知道了什么?(把45个同学看作单位“1”、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为了清楚地表示男、女运动员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来分析。你能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根据男运动员占5/9,先算出男运动员的人数,再算女运动员人数,列式:45-45×5/9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2.少先队员一共采集标本168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3.张大伯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30米,宽20米。这块地的7/12种茄子,其余种番茄。番茄种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

    (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

    17(的约数):1,17(两个)

    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

    29(的约数):1,29(两个)

    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

    37(的约数):1,37(两个)

    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

    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

    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19,21,43,67。

    (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

    31,57,87,4325,632080。

    (3)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合数的区别是它们约数的个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按约数的个数这个特点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分几类呢?

    学生讨论中有分两类,三类之争,老师引导从约数个数去看。最后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画出集合图:

    教师:为什么1要单列一类?

    口答后板书: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教师:到此,这节课要研究的自然数的一种新的分类问题已解决了,还认识了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板书引出课题:质数和合数。

    3.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①质数都是奇数;

    ②合数都是奇数;

    ③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④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⑤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请再说一说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质数;

    ②合数最少有()个约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按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作业:课本P62练习十三,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基础上,新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教学从研究根据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入手,这个分类与已学过的奇数、偶数分类容易混淆,所以设计复习提问和新课教学共用一组板书,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比较的视觉效果,(奇数、偶数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观察与比较难度比后者大,这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选定)。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质数,合数以及1的区别在于约数个数的多少,同时使学生分清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标准的分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应用中既不会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质数、合数概念的归纳,设计中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抓住关键词,逐层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区别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主动理解并获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得数;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应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计有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直观操作说明想法、交流算法,发展简单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积累计算经验;能应用计算经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探索问题的意识,通过探索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和估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用与两、三位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估计问题结果。

    教具学具: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

    2、口算:2×3=4×5=2×8=5×6=6×9=8×7=

    3、填一填:5个十是()。7个百是()。10个十是()。

    18个十是()。56个百是()。70个十是()

    二、探索口算

    1、出示问题,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例1独立阅读、观察。指名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根黑玉米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想,怎样列式?

    指名交流想法,口答算式。(可能有:20+20+20xx×3或3×20)

    (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指出:20+20+20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0×3或3×20。)

    (板书算式:20×3=)

    2、探索交流,明确算法。

    提出要求:20×3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操作、思考后全班交流。

    (1)20×3=20+20+20=60

    (2)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3)2×3=6,20×3=60。

    根据交流情况适当板书。

    追问:由2×3=6,推出20×3=60,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指出:把20×3看作2个十乘3,这里2个十乘3,其实也是按2乘3来推算出6个十。所以只要按2乘3等于6,推算出20乘3等于60。这样的算法既方便又容易记住。

    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三种算法。

    学生齐说第三种算法。

    提出要求:请你把算式的得数和下面的答句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完成例1的算式与答句。

    3、学生尝试,延伸算法。

    出示“试一试”,学生先算一算,再和同桌交流想法。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得数各是多少?

    提问:你觉得几十乘几、几百乘几可以怎样算?

    4、巩固练习,小结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得数。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觉得第一组题40×2、400×2可以先按几乘几来口算?第二、三组的几十乘几、几百乘几呢?

    指名说说。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几十、几百乘几,都可以先按几乘几来推算得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算一算:出示口算条,指名依次口算。

    三、学习估算

    1、理解题意,选择估算方法。

    出示例2。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引导:要知道“张大叔带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知道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应该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再把算出得结果与200元进行比较。

    提问:要求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板书:4×48)

    追问:你会计算4×48的得数吗?

    大部分小朋友都不会计算4×48的得数,这该怎么办?

    提示:如果不计算4×48,还有其它办法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

    指出:也可以通过估算解决问题。(补充课题板书:和估算)

    2、讨论交流,明确估算过程。

    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样进行估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明确:因为48接近50,把48看作50来思考。又因为4×50=200,所以4×48一定小于200,说明买4箱西瓜的钱一定少于200元。因此,200元买4箱西瓜够了。

    再次提出要求:同桌互相说说上面的估算过程和方法。

    3、尝试应用,体会估算价值。

    出示“试一试”,提出要求:你能通过估算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答案。

    追问: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什么?你是怎样算的?你是怎样想到把62元看作60元来算的?

    小结: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5箱哈密瓜一共要多少元;因为62接近60,所以把62看作60来算;由60×5=300,可以知道62×5一定大于300,因此买5箱哈密瓜的钱一定多于300元,也就是说用300元不够买5箱哈密瓜。

    组织比较:用估算方法解答上面的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指出:把48看作50,算出得结果一定比原来的大,也就是说结果估大了,原来的积一定小于估算结果;而把62看作60,算出的结果一定比原来小,也就是所结果估小了,原来的积一定大于估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得数,集体校对。

    追问:你是怎样计算2×50的?8×800呢?

    小结:计算2×50时,可以先算2×5得10,再在10的末尾添上1个0,得100;计算8×800时,可以先算8×8得64,然后再在64的末尾添上2个0,得6400。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尝试完成书上的填空,集体校对。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2时等于120分的?你又是怎样想到8分等于480秒的?

    讨论交流。

    明确:因为1时=60分,2时就是2个60分,2个60分是120分,可以用算式2×60=120来计算。因为1分=60秒,8分就是8个60秒,8个60秒是480秒,可以用算式8×60=480来计算。

    3、做“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他买的是哪一种火车票?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要付1000元,就是3张火车票的钱一定在900元以上,不超过1000元。我们来看每种火车票各接近几百元:普通列车票接近200元,3张不满200元;特快列车票接近300元,3张比900元多一些;动车组列车票接近400元,3张超过1200元。所以买的应该是每张312元的特快列车票。

    五、总结收获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怎样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怎样估算?

    你还有哪些体会?

    六、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七、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20×3=60(根)把48看作50

    (1)2个十乘3得6个十,(2)2×3=64×50=200

    6个十是60。20×3=604×48

    答:一共有60根。答:200元够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

    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答案:13×19×12=76(cm3)

    【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35页第3、4、5题。

    答案:第3题: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软尺等工具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和高,再根据V圆锥=1/3sh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

    第4题:(1)25、12(2)423、9

    第5题:(1)×(2)√(3)×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承前启后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 2℃ 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引领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

    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今天我们上课和平时不太一样,坐成了六个小组,老师这有一张评价表,如果哪个组里的同学表现好,我就给他们组贴上一颗星,这时老师就来看看哪个组坐得最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比赛吗?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训练,为比赛做准备。他们在进行什么训练呢?

    生:跳绳、踢毽、套圈、踢球。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项比赛,(揭题)在这些活动中你认为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生:

    师:咦,这下有问题了,大家参加的活动不一致,可是我们班又只能组织一项比赛,大家说说看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来确定我们班组织什么比赛。

    三、体验统计过程。

    1、复习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它吗?

    生:统计图

    师: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最下面是比赛的项目,

    生:每一格就表示一个。

    2、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统计图来统计我们最想参加的活动。有谁知道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不漏掉,不重复)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进行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在分小组活动时要注意:第一,在组长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二,每个人只能说一项,第三,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相应的项目上涂上一格。大家明白了吗?比一比哪组的同学调查的又快又准确。开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师:这时老师将每个组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了,比一比,你想把星星送给哪个组?说说你的理由。老师觉得刚才每个组的表现都不错。所以给每个组都贴上一颗星星。

    3、完成统计表。

    师: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下一项活动,你们想不想参加?

    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对这是一张统计表,我们要把刚才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填到这张表里。

    谁能通过第一小组填的这张统计图看出。

    第一小组共有 人,想参加跳绳比赛的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有人。

    最下面一行应该怎么填呢?谁来说一说?

    将每一列的数据加起来就行了。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班想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一共有人。

    同学们能根据最后一行的数据完成这一张统计图吗?

    这时分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张统计图。

    四、观察发现

    1、第 组最先完成,老师把他们组制作的统计图展示到黑板上。

    2、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班应该组织哪一项比赛呢?

    3、你能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吗?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拓展

    老师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我们班同学最爱喝的饮料。通过这幅统计图,你知道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吗?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在比赛的那天,我们班要买一种饮料的话,应该买哪种?

    七、备用

    结束: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进行统计,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了多少只塑料袋,全班同学每人每周用几枝铅笔。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今天的学习中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月度教案精选 大班数学教案买东西教案反思最新范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月度教案精选 大班数学教案买东西教案反思最新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活动设计背景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 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 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月度教案精选 小班数学教案:区分图形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月度教案精选 小班数学教案:区分图形》,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益的学习经验:

    复习圆、三角形、正方形的知识,能迅速准确地区分开这些图形。

    准备:

    硬纸片做的(或塑料)圆、三角形、正方形,每个幼儿一个。

    活动与指导:

    1、发给每人一套图形,让幼儿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它们的不同特点。

    2、按教师指令举图形,并请幼儿讲出各种图形的特点。

    3、师生一起小结:圆形的边是弯弯的合拢的曲线,圆形物体很容易在地上滚动;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四个角也相等。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定相等,三个角也可不一样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以便幼儿理解。

    [教案范本]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教案范本]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计算训练,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交流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请听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

    师:青蛙经常在上面地方?他们在田里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青蛙吃虫子。 (板书课题)

    师:青蛙对我们很有用处的,青蛙吃掉害虫,就保护了庄稼。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青蛙,不能随意捕杀。

    [设计理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生活经验得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并提出问题。

    生1:我发现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在田野里吃虫子。

    生2:我知道青蛙妈妈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吃了30只虫子。

    2、根据故事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生3:小青蛙比青蛙妈妈少吃了几只害虫?

    3、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理念:在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案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