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单元写作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 第四单元写作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发表时间:2022-01-10

    [训练目的]

    1、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内容要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楚。

    [训练题目]

    1、参观一个小区、商场、养殖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自己拟题,写一篇文章。

    2、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自由命题,写一篇游记。

    3、课外练笔:写景物观察笔记,注意观察各类景物的特征,并用文字把这些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

    [训练指导]

    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了解参观单位的历史、规模、特点,了解游览景区的风光景物、建筑特点、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注意自己有什么感受。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还要注意顺序。

    第1题

    写小区,要写出它的建筑风格、物业管理,特别要写出这一小区与其他小区不同的地方。写商场,要写出它商品的丰富,景象的繁荣,特别要写出它在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特色,对顾客有特别吸引力之处。写养殖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样如此。要有对参观地区全貌的介绍,更要有对参观地区风光特色的描绘,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深刻的印象。

    第2题

    如果你外出旅游过,那就从你游览的风景名胜中,挑选出印象最鲜明乃至使你流连忘返的,写成一篇游记。要着眼于那里的风景特色,有山写山,有水写水,有树木写树木,有胜迹写胜迹。要把那里景物特有的美写具体,写生动,令人喜爱与向往。

    如果你没有外出旅游过,那就写你故乡的景物。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家乡的景物定有那与别处不同的特有的美。再去观察一次,要努力看出与以往看的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家乡的同一个熟悉的景物,只要努力观察,都会有新的认识,只要细心描绘,都会写出它的特有的美丽之处。

    第3题

    这一练习,既是观察能力的训练,也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因而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指导学生共同观察同一个景物,再各自凭借语言对景物的特征作思考与描述,看谁表达最恰当,最贴切。

    Jk251.coM编辑推荐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小结_教案模板


    一、掌握一批字词

    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授予儒家彷徨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一帆风顺煎熬一隅诺言给予兑现侈谈崛起磐石骇人听闻义愤填膺飓风心急如焚蜕变

    赎罪真谛匿迹祈祷不言而喻心扉

    创伤居高临下

    二、掌握一点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自己在大学念书的事例来说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道理。

    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论述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道理。

    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我有一个梦想》中就大量的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说明道理,使得论述的道理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对比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先论述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后,作者从反面论述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和做到格物致知的精神。

    (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为人民服务》全文紧紧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进行议论。先指出共产党、八路军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随后,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说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最后,又从两个方面指出怎样为人民服务。这是议论文的“怎么做”。全文从提出论点,到分析论点,解决论点,一气呵成。[从纪念张思德的角度,形成了悼念张思德——为什么要悼念他——怎样去悼念他]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围绕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中心论点,按“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顺序展开议论,条理清楚,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初中教案精选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是的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中外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体现的是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

    《社戏》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的钥匙。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包括人物和环境两方面: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学习这篇课文,要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

    《安塞腰鼓》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瘐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课文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根据以上特点,安排诵读的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等。

    《竹影》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课文表现中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最好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即可,不要过多讲解。

    《观舞记》这篇课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应该作为教学重点。从语言形式到表现内容,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有时间或有兴趣的话,可以把本课与《安塞腰鼓》做一些比较研究。

    综合性学习活动“戏曲大舞台”,活动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国某种戏曲,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灿烂文明,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学习鉴赏中国戏曲,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单元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

    1、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学教材p2—p5页,结合p2页讨论题,对比各幅彩图,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自学提示:

    (1)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2)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和自学提示内容。

    3、师生归纳:

    (1)出现的问题。(2)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

    2、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按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五、诊断评价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b、光芒四射的礼花

    c、缓缓游动的蜗牛d、千姿百态的珊瑚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现象?()

    a、蜘蛛结网捕虫b、小鸡破壳而出

    c、海浪拍打堤岸d、晰蜴遇故断尾

    3、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用,生物能,除外,生物都由组成。

    单元的教学方案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第一框☆1.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2.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3.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4.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第一课第二框1.☆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2.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3.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4.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倒1)5.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第一课第三框1.☆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2.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3.☆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4.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第一课第四框1.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2.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3.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4.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第二课第二框

    ★1.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6.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第三课第一框

    ★1.什么是挫折?(p33.倒1)

    ★2.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p35.倒1)5.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第三课第二框★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44.1)

    单元可爱的家教案


    一、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弱起小节,反复跳跃记号

    (2)欣赏:《可爱的家》的mtv

    (3)学唱歌曲《可爱的家》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培养和激发出学生的内心感受。

    (2)学唱歌曲《可爱的家》,使学生能用情来演唱歌曲并了解英国歌曲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讲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和目的。

    二、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部mtv.(背景有英国的风光,一些有趣的家庭生活照片全家照等,音乐用《可爱的家》。)

    三、导入新课:

    1.教师问:同学门刚刚看完这部mtv,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谈一下家庭生活,并给这部片起一个名字。

    2.学生发言后,教师作出小结,并引入今天的课题《可爱的家》。

    四、简介《可爱的家》的曲作者创作经过:

    1.利多媒体把英国作曲比肖普的肖像及英国的风光展示给学生看。

    2.放出《可爱的家》的音乐。

    3.给学生讲述它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是作曲家比肖普为歌剧《克拉里——米兰姑娘》写的主题歌,并把这部歌剧的大概内容讲一下,歌曲采用英国西西里尼民歌的音调写成的。

    五、分析《可爱的家》的旋律线条及情绪:

    1.用投影仪把歌曲的旋律显现出并请一位同学上来用彩色的笔把旋律线条勾画出来,教师在旁边加以指导,然后请他回到座位上。

    2.教师问:这首歌的旋律线条是平淡还是起伏跌宕的?

    学生回答:是平稳的。

    教师问:我应以什样的情绪来演唱呢?

    启发学生回答。

    3.教师通过提问总结出,这首歌我们应用美好的心情来演唱,要唱出对家庭的眷恋。

    六、分析《可爱的家》曲式结构并讲解弱起小结反复跳跃记号:

    1.请学生们把这首歌的结构画出,相同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笔画出。

    2.教师小结,此曲是a-b-c三段体的结构

    3.讲解弱起小结及反复跳跃记号:

    弱起小结:歌曲开始的第一个音起于小结的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

    反复跳跃记号:::在::记号内的音乐要反复两遍,第三遍则越过:接唱

    七、熟悉歌曲

    1.请学生把电子琴调到风笛的音色,一起来演奏。

    2.教师把电子琴的节奏调成4/4拍,要求学生跟着节奏用事打节拍,做试唱练习,可以变化多种变化多种形式,知道熟悉乐谱。

    3.请一位女同学配乐朗诵歌词,教师要求,用自己的情感来朗诵,下面同学来欣赏。

    4.再请一位男同学来朗诵,下面的学生一部分用电子琴伴奏,另一部分用哼名伴唱。

    5.请同学们边演唱边弹琴。

    6.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遍mtv,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音乐,用心来感受,同时要回想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听完音乐后再来唱这首歌,用“情“唱。

    八、表演

    1.请同学根据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来做即兴小品表演,下面的同学做背景音乐。

    2.全体用合唱的形式来唱这首歌,分声部,加表演动作,用轮唱,伴唱的形式来演唱。

    九、教师作课堂总结。

    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重点和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探究过程【复习提问】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探究新知】[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第四章化学方程式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破裂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质量。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三不变

    [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无变化的是__________。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占25g,b有10g,c有5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g,b为21g,并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4.将4.6g某化合物放入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问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试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小结]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作业]课本p701、2

    为单元走进国家单元备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202">单元备课第三章为第三单元本单元总共需课时数为14课时主要内容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二节埃及第三节俄罗斯第四节法国第五节美国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国家的位置、范围、及其首都,说出该国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点。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国家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国家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影响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国家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5、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国家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二、基本能力目标1、抓特征,透过地理现象探求地理规律,用地理原理来解释的能力。2、用联系的观点,找到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素,抓关键,从而把握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重点难点关键1、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归纳各个国家的地形、气候、河流、经济特点及其相互关系;2、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记图、用图来分析各个地理要素的特征,并通过比较法找出不同的地区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从而掌握必要的知识,找到学好地理的钥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课时教材处理2

    第一节日本日本一节教材较全面的讲述了日本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征,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学习的重点,理解该国自然条件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难点。日本的经济要明确以下几点:①条件——缺少重要资源不利;劳力多、教材处理121222111科技水平高、海运条件好有利;②工业占世界重要地位——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产品世界驰名;③原料和燃料靠大量进口,产品靠出口。日本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几点认识:①季风气候——水稻生产;②多山岛国——森林多,水力富;③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④海岸曲折多良港——海运便利,工业布局临海;⑤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第二节埃及课文从读图开始,使学生认识埃及的位置,以及与埃及有关的重要地名。本节没有罗列埃及的自然地理要素,而是突出埃及的命脉——尼罗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这句话并不过分。课文用“尼罗河的赠礼”为题,这是因为古埃及的文明,现在埃及的耕地、人口、城市几乎全集中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尼罗河的长度、发源、流向和注入的海洋,这是需要通过读图记住的知识。第三节俄罗斯教材首先通过读图,了解俄罗斯的海陆位置,欧亚两洲的分界线。俄罗斯地跨两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并分析俄罗斯为什么是传统的欧洲国家。地形多平原和高原,最东边有高地,但都以较为“平坦”为其特征。两条山脉是作为亚欧分界线而提出的。气候一段教材,着重说明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冷”的特征。另外,对东欧平原、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黑海沿岸各地的气候作了简要的叙述。课文还对“北半球寒极”附了一段“读一读”材料,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西伯利亚冬季的“冷”。河流湖泊以伏尔加河的水文特征为例,概括说明了欧洲部分河流的概况。并以简短文字交代一下西伯利亚地区的河湖特征。自然资源主要用“矿产分布图”阐述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为学下一节工业地理做了知识的准备。第四节法国了解法国是西欧工农业都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是世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目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泣,工矿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就业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法国的工业也分新老两大部门。第五节美国本节教材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美国国土的组成、优越的自然条件、民族及种族歧视政策、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及分布。教材从辽阔的国土、有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其自然环境的特征,评价其经济意义。二次大战前,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拥有发展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自然条件,这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无可比拟的,它使美国有可能主要依靠本国资源建立现代工农业。因此这部分教材是学习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第六节巴西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自然环境、资源和工农业产品对拉丁美洲和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概况之后讲授巴西,目的有两方面:①通过学习一个国家,深入了解拉丁美洲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②通过学习一个国家,加深对拉丁美洲自然概况和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本节教材由巴西自然概况、迅速发展的工农业及首都三部分组成。对于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本节教材未作全面系统讲述,而是围绕着巴西的热带环境突出了几个问题: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水量巨大的亚马孙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等。这种选材安排,既可以与拉丁美洲概述讲授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又可以重点突出地反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第七节澳大利亚本节讲述的内容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概况,体现了人地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大致梳理如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势低平,草原广阔,地下水丰富→利于发展农牧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成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东南部气候温湿,沿海交通便捷→移民开发早,是人口集中区和经济重心。内陆、西部为热带沙漠→人口稀少,只有少数采矿点。东北部热带雨林区→尚未开发。复习第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讲评第三单元

    美术教案-单元的教学方案


    计划课时2课时

    备课人:angeline

    前言: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例如线条、形状和色彩等,来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艺术语言。

    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的传统绘画,大多以线来进行造型表现,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

    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

    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

    第二课时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

    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

    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3、懂得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你欣赏美术作品有什么帮助?

    欣赏名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樱桃与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的构图组织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圆开统一而有变化地组织成面面的主体,衬托它们的是好似圣维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衬布褶纹。

    画中梅花的竖枝与横枝靠近画面的横竖黄金分割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舒适之感。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3981.html

    【第四单元写作写参观游览的文章】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