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参考]小学数学教案其三
  • [参考]小学数学教案其三

    发表时间:2022-05-13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参考]小学数学教案其三》,希望您喜欢。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节约用水”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视频,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优美的水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预设:水)

    教师:老师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水”的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宝贵的水资源)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看完这篇报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预设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是啊,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计算、统计等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冲击,进一步激发学生重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四、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节约用水的!接下来,对于节约用水,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要和大家分享的?(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节约用水的例子,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结合计算结果,联系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约用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并了解我国缺水现状以及水的用途。其次是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JK251.com延伸阅读

    课件精选: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其三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精选: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其三”,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设计思路:

    幼儿对生活中的“0”,已经有了广泛地接触,对“0”也具有了初步地认识。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为了使幼儿对“0”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我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0”》。依据《纲要》和课改新的精神,围绕市级《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研究》研究的课题,此教学活动选择的内容极具生活化,提供丰富直观、形象的课件、实物,意在扩展幼儿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方式,促使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材料有效的互动,使之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获得直接的数学的经验,了解“0”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目标:

    1、了解、懂得“没有”可以用“0”表示,并初步了解“0”还可以表示“起点”、“界限”等,探索“0”在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及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

    2、教具、学具:3个罐子(内装有硬币、图片)、数字0—6卡片4套;直尺、电话机、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计算器、手机模型手机、温度计、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图片和实物等。

    活动过程:

    一、温故蕴新,复习《拍手歌》

    1、以玩游戏的形式复习拍手歌。

    师请幼儿各找到一个好朋友玩《拍手歌》游戏,提示幼儿《拍手歌》念到“你拍六我拍六,六只小猴荡悠悠”即好。

    2、“小猴子荡悠悠,荡秋千玩累了,肚子也饿了,心里想:妈妈为我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了解“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展示课件:小猴子逐次吃桃的过程。

    猴妈妈为小猴准备什么食物?(桃子)

    (1)盘子里有几个桃子?(2个桃子)

    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2表示)出示数字“2”。

    (2)小猴肚子饿了,吃了一个桃子,盘子里还剩下几个桃子?(盘里还剩1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1表示)出示数字“1”。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其三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高三数学复习教案其三”,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典例分析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an|}的前n项和Tn

    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a5+…+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

    6.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令bn=anxn,求数列{bn}前n项和公式

    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值,并求出它的值

    .已知数列{an},an∈NXX,Sn=(an+2)2

    (1)求证{an}是等差数列

    (2)若bn=an-30,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

    0.已知f(x)=x2-2(n+1)x+n2+5n-7(n∈NXX)

    (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

    11.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12.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

    函数关系式是f(t)=

    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是

    g(t)=-t/3+109/3(0≤t≤100)

    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值

    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值,通过比较,确定值

    [教案参考]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其三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教案参考]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其三,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了解自己身边废物污染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废物的垃圾对环境污染的危害。

    2、学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了解学校绿色小银行活动意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绿色小银行的活动中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绿色小银行的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习惯。

    三、教具、学具:

    旧报纸 易拉罐 塑料瓶 玻璃瓶 药盒 废布 胶水 针线 彩笔 双面胶 剪刀等。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活动准备:

    1、观察周边垃圾对环境的破坏。有条件的学生把它拍下来。

    2、准备好旧报纸 易拉罐 塑料瓶 玻璃瓶 药盒 废布 胶水 针线 彩笔 双面胶 剪刀等。

    (二)活动过程:

    1、画面导入

    课件出示

    ⑴一组环境被严重污染了的图片。

    ⑵请学生幻灯出示自己拍到的周边环境污染的照片。

    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放学路上观察到的环境污染现象。

    ⑷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此教学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

    2、教师向学生出示一组学校环境优美的图片

    『图片的差别带动了学生心理上的强烈对比,美好干净的环境令人愉悦,而浑浊肮脏的环境令人作呕,学生在情绪的对比中更能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为此次活动奠定了基础。』

    引导:正是由于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才使得我们的校园如此美丽。这正是我们开展的实践活动———绿色小银行,美化小校园。板书课题

    3、我为“小银行”添光彩

    ⑴课件展示学校绿色小银行的开展情况。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如何让 “小银行”开展的有声有色?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白:不光收旧利废是环保行为,捡起一片纸,收起饮料瓶,清理垃圾箱,擦洗墙面不文明语言,不随地吐痰等一些细小的行为都是在为“小银行”添光加彩。』

    ⑵幻灯出示绿色小银行活动资料(变卖废品照片、各班小银行月收入例表)

    请你做小行长:如何使用小银行收费?小组交流制定规划。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支配使用小银行收费,公开收支情况,如:帮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买学习用品,为班级买卫生工具,给学生发学习奖品,帮助孤寡老

    人等,让学生感受到小银行收费虽少,却可以做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即培养了学生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小银行活动的积极性。』

    4、环保大行动落实

    我们在认识了垃圾的类别和危害后,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地球妈妈的健康,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一片天地,保护环境,保卫地球。现在就用我们的智慧,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来寻找拯救环境的良药。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分享。

    (1)以小组为单位,创写环保的公益广告。

    (2)奇思妙想,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如何改善?

    如:一次性筷子是对木材的极大浪费,可以发明可食用的各种味道的筷子,既减少了浪费有促进了消费。启发学生从各个方面想象。

    (3)在校园里号召大家合理丢弃垃圾,不要污染环境。

    5、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也有许多东西可以制作成小玩具、小装饰,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课件出示:废旧物品制作的小玩具、小装饰

    展示几件手工制作,激发学生的动手创作的欲望

    下面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1) 取出一些废弃物:旧报纸、易拉罐、塑料瓶、药盒、废布等

    (学生可以组为单位带来材料)

    (2 )请你发挥想象,可以用这些废弃物制作什么小物品呢?

    (组内讨论,自己思考)

    (3) 学生分组进行制作

    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制作,也可以全组共同制作)

    『教师要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帮助学生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制作,并维持纪律。对于速度较慢的学生要进行帮助和提醒。如果有的学生制作完成,可随时展示,及时表扬。通过这一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动手制做水平,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想象创新精神,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4) 活动后展示作品,评出各奖项。

    作品举例:雪碧的瓶子改制成的花篮;

    旧报纸做的灯罩;

    碎布条做成的拖把;

    易拉罐做成的烟灰缸;

    没用的CD做成的装饰门帘;

    小药盒做成的针线盒;

    同学们的手真巧,原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变废为宝。请大家在自己的作品上写上要求大家保护环境的话语,然后评出最佳创意奖和优秀设计奖等若干奖项。

    『设奖的目的不仅肯定了同学的智慧,也激发了他们创新发明的兴趣。』

    (三)活动总结

    环保及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环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观念,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应该把环境保护意识付诸每个小小的行动,少一分破坏,多一分建设,珍惜任何可以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我们的头脑思考,我们的心灵体会,把废弃物中可以再利用的丰富资源,用我们的聪明智慧与灵巧双手,赋予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力!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慧思巧手,将它们"化腐朽为神奇"吧!

    (四)活动延伸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爱护环境,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你在这次活动结束后,还会继续怎样做呢?

    (1)争取多一点时间和机会呼吁全校师生行动起来;

    (2)留心观察,发现有严重污染的环境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3)向社会中的各界宣传环保知识;

    (4)严格监督自己以及身边的亲人,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增强环保意识。

    [参考]初中物理《力》教案其三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参考]初中物理《力》教案其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C)

    A.地球对人的引力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B)

    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小学数学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专题:“小学数学教案”。

    老师就像花园里的园丁,默默守护着代表着未来的花朵。教师可能会根据课程提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在教案中清晰地展现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特地编辑了“小学数学教案 ”,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 识 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情 感 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

    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七、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 —合作探究—达标反馈— 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

    九.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 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

    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

    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

    3.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

    【自主探索,动手实验】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1. 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

    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

    2. 全班交流。

    组织收集信息 —— 引导整理信息 —— 参与处理信息

    3. 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4. 公式推导。

    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

    用字母表示为: V=1/3sh

    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6.问题解决。

    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

    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一.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二.填表。

    已 知 条 件 体积

    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

    【拓展延伸】: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作业布置】

    课本25页第3、5、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11页: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思考: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 63=2 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夺红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8= 1803=

    小朋友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题2 。

    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5-3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借助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小数,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没有太大的难度。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卡,数字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数点搬家”。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你看,它的快餐一份卖0.01元。开张之后,生意非常火爆。可是过几天蚂蚁一算账就郁闷了: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是亏了很多钱。小数点也很不高兴,心想:我办搬搬家吧!于是,它向右轻轻一跳,快餐一份就变成了0.10元。

    客人虽然少了很多,可是蚂蚁一算账很开心,因为赚了一些钱。小数点也很高兴,心想:这肯定是我搬家的功劳,我再搬搬家吧,让你发大财。于是,它又向右轻轻跳了一下,这时候快餐的价格就变成了0.01元。这下可糟糕了,一个客人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蚂蚁快餐店”的情境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一、讲授新课

    (一)小数点向右移动:

    1.师: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客人会越来越少呢?

    生:因为快餐价格越来越贵。

    师: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

    生:因为小数点在向右搬家。

    师:小数点向右搬家,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做“小数点向右移动”。

    2.(ppt出示快餐的三个价格:0.01元→0.10元→1.00元)

    师:这是快餐的三个价格。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10,0.1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1.00,从0.01到1.00小数点一共向右移动了两位。

    【设计意图:由“快餐价格”的变化的观察来理清图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小数点移动一位、两位,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0.01到0.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从0.01到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呢?请你拿出预习卡,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验证结论的方法

    预设:

    (1)改写为以元角分为单位

    因为0.01元=1分,0.10元=1角=10分,1.00元=10角=100分,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验证了结论。

    (2)利用数位顺序表。

    0.01、0.10、1.00,这三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0.01,所以0.10中有10,个0.01,1.00中有100个0.01,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

    (3)利用面积模型进行说明

    0.01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1是0.01的100倍;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

    (4)其他方法(如有学生改写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最终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说明了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两个规律。

    (ppt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规律。

    师: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呢?

    生: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ppt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用了省略号,我省略了什么?

    生: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推导还有很多。

    师:同学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要是我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时候要怎么办?

    生: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比如0.01×10,这时候,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0.1就是0.01×10的积。

    类似方法教学0.01×100=,0.01×1000=(强调数位不够,添0补位)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归纳,学生对知识更加清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按照规律类推出新知识。】

    5.及时练习:

    口答:

    (1)把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 )倍。

    (2)把1.04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到104.5,扩大到原数的( )倍。

    你会算吗?

    0.78×1 0 = 0 .35×100 = 0.82×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二)小数点向左移动: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比原数扩大了;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可能是?

    生:缩小了。

    2.师:同学们来看,这是1,1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1的右下角。

    (ppt出示:《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1是怎么得到0.1和0.01的。

    生: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1,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1。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我们得到重要的规律,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说一说。

    3.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预设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0倍;

    (此时师纠正:缩小10倍、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我们应该说缩小到1/10,1/100)

    4.小老师上台解释: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结合面积模型大致做如下解释: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补充:把1平均分成10份列式应该是:1÷10。缩小到原数的1/10,其实就是1÷10.

    师:如果想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比如1÷10=,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商?

    生: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师:(结合ppt演示讲解)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整数部分空着怎么办?

    生:添0补齐数位。

    5.类似讲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利用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探索、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6.及时练习:

    口答:

    (1)把5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 ),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 )

    (2)把5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你会算吗?

    12.6÷1 0 = 40.1÷100 = 70.5÷1000 =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能比较熟练地判断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九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

    2、揭示课题。

    猜谜:小宝宝,真稀奇,身穿12件衣,每月它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谜底:挂历。

    提问:日历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各是几月几日?每天一张,撕完一本日历要多长时间?一年里有多少月,是多少天?

    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节课就进一步练习年、月、日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

    1、出示下表:

    世纪

    31天( )

    30天( )

    29天( )

    28天( )

    2、提问整理。

    1个世纪是多长时间?(板书:100年)

    说明:1901-20xx年是20世纪,20xx-2100年是21世纪。

    1年是多少个月?(板书:12个月)

    有31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大月是哪几个?(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是30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小月是哪几个?(板书:四、六、九、十一)

    是29天或28天的是哪个月?哪个年份二月是29天,哪个年份是28天?

    (板书:闰年二月 平年二月)

    你是怎样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平年全年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介绍上旬、中旬和下旬。

    我们习惯上还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每个月1-10日是上旬,11-20日是中旬,21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下旬。

    提问:每个月的上旬或者中旬都是多少天?一月下旬是多少天?四月下旬多少天?二月下旬多少天?

    三、组织练习

    1、口答。

    (1)一年中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3)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或( )日。

    (4)1988年是( )年,1998年是( )年。

    (5)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6)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第三季度有( )天,第四季度有( )天。

    2、练习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书上。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3、补充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头一年2月29日爸爸去了一次北京,第二年2月29日记他又去了北京。………………………………………………( )

    (4)1998年是闰年。………………………………( )

    4、练习九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看题目要求,说明要怎样做。

    第(1)题:第一个答案经过了8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二个答案经过了5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三个答案,经过了4个月对吗?为什么?

    括号里该填哪个答案?

    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提问:你选择的第几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5、练习九第7题。

    学生填在书上,口答核对。结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有困难,老师提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

    猜谜:

    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许多知识,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时间”后,结合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9、10题

    [课件分享]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其三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课件分享]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其三》,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非常懂得教育学的人,刚进入学校的老师,都应该学会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编辑为你整理了以下的“《小学数学教案 》”,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

    1、知道1小时有多长

    2、知道1秒有多长

    3、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 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0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 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规律进行推理,并能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能主动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美

    活动准备:

    1.情境导入

    今天小猫过生日,邀请了小狗小兔和小猴来做客,它们各走一条路,请小朋友来看一看它们走了哪三条不同的路。

    活动过程:

    (1)观察三条路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形状.大小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观察每个小动物食物的排列规律,请个别幼儿进行回答,横线上应该填什么特征的食物。

    (3)教师示范,请幼儿认真观察。

    (4)幼儿自己运用一定的规律串小鱼

    (5)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小鱼是排列的。

    活动延伸:

    在区域投放不同特征的珠子请幼儿有规律的进行串连并与幼儿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内相邻数

    1.培养孩子的比较技能和思维灵活性。

    2.理解相邻数的概念,掌握相邻数字从1到10,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填入相邻数字的空白,一张图和1-10数字头饰。

    三、活动流程

    1、进口活动

    有些孩子今天很高兴。他们想知道自己是谁吗;他们是数字儿童,因为他们今天有了一个新家。孩子们想看吗?

    2、给我看图片

    (1)老师:“老师;这房子漂亮吗?孩子们想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吗rdquo

    (2)现在,让我们走进这所房子,看看这些数字是如何运作的rdquo

    (3)通过向孩子们介绍新的数字邻居来引入邻居的概念。

    老师:看到孩子们来了,大家都很高兴,所以他们都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来欢迎我们的孩子。现在让我们来见见他们的新邻居。

    (4)将数字逐一介绍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相邻”的概念。(5)介绍后询问孩子们,让孩子们初步掌握每个数字

    3、的相邻数字。将表格发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初步了解相邻数字的多寡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我想请我们的孩子帮我们一个忙。我想让我们的孩子们画尽可能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些号码请到我们孩子的桌子上。请拿起手中的刷子帮助他们rdquo

    (2)画完后,教室会在黑板上挂一个大挂图,供个人演示。演示结束后,让孩子们一起数数,并引导孩子们发现相邻数字之间的关系。

    4、出示相邻号码的空白填写卡,进行小比拼。

    现在,这些数字希望我们的孩子进行一场小竞赛,看看谁能快速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以及他们是否比他们的邻居多或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多少

    活动由来

    小班幼儿对于数量的比较,没有一定的方法,多数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得来的。而要将两组物体的数量在头脑中进行比较,这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是不现实的,而一一对应的排序方法是比较物体多少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次活动我们让幼儿通过实物操作来判断出两种物体之间多、少的关系。通过活动初步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多少”,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目标

    1。能找出较多的物体,比较多少。

    2。知道一一对应的方法,并能运用在活动中。

    3。体验抢凳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图片3张、纸偶2个、记号笔、铃铛、凳子

    2。经验准备

    抢凳子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出示汪汪狗、跳跳兔,引出课题。

    师:“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一个是汪汪狗,一个是跳跳兔。”

    二、出示礼物,感知物体的多少。

    师:“今天是汪汪狗和跳跳兔的生日,他们收到了许多许多礼物。”

    1。出示图片①:“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萝卜有几个?我们伸出小手数一数?汪汪狗收到了什么礼物?有几颗?请幼儿想办法比较谁的礼物多?”

    2。出示图片②:“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汪汪狗收到了什么礼物?

    哪个小朋友知道3个蘑菇多,还是4个苹果多?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3。 出示图片③:“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有几块饼干?汪汪狗收到了什么,有几根骨头?请幼儿比较,谁的礼物多?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种花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并进行形色辨识

    2培养幼儿通过探索判断事物特征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作业纸:

    情境创设: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土地、红、黄、蓝三色小花若干,每组一个小筐

    配备教具:

    贝贝羊宝宝兔嘟嘟牛教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

    勤劳的贝贝羊、宝宝兔、嘟嘟牛三个好朋友要种花,他们每人都有一块地,看,这是贝贝羊的,这是宝宝兔的,这是嘟嘟牛的(依次出示),你们看,他们的土地的形状一样的,都是什么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

    贝贝羊、宝宝兔、嘟嘟牛开始种花了,给花施肥、浇水,没过几天小花就长出来了,看看,贝贝羊、宝宝兔、嘟嘟牛的地里都长出了什么颜色的花(红、黄、蓝色)

    二、幼儿操作,进行颜色辨识

    我们也一起和它们一起种花吧

    发给幼儿每人一张作业纸(听老师的要求开始种花)

    如:三角形里种红色的花(幼儿在小筐里找到红色的小花,贴在三角形里)

    三、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请幼儿翻开书第14页,观察书中都有什么颜色的图形,红框里有什么图形,红框旁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他们两个放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以同样方式讨论下面两组图)

    人手一份几个图形泡棉,取出红框和蓝色三角形,尝试操作第一组。拼好后,请幼儿把拼好的颜色在书上涂出来(以同样方式讨论下面两组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玩具娃娃一个、帽子一顶、袜子一双。

    2、水果、蔬菜图片若干、玩具柜的玩具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常规活动:指五官

    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二、师生共同探索。

    1、教师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说出眼睛和鼻子、鼻子和嘴巴的上下关系。

    2、教师给玩具娃娃戴上帽子,穿上袜子。请幼儿说出帽子和袜子的上下关系。

    三、游戏“捉迷藏”。

    1、教师蒙上眼睛,幼儿分别在床下、桌下躲藏,教师找到谁,谁就说他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再请幼儿互相找,互相说。

    2、小动物捉迷藏。

    教师摇铃鼓,幼儿将动物卡片藏起来,然后说一说把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了,要求幼儿用方位词表达,比如:枕头下面、被子下面、床的上面、椅子下面、桌子下面等。

    四、分组活动。

    1、做《操作册》第59—60页的活动。

    2、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树上、树下、天空、大地等自然界景物,再说出其上下关系。

    五、活动评价,表扬做得又快又正确的幼儿。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百科:关系,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guānxì,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如:《宣和遗事·前集》:"这个阴阳,都关系着皇帝一人心术之邪正是也。"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参考]小学数学教案其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