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数公因数教学反思 小学教案范例
发表时间:2022-03-12《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但练习反馈,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细细思量,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而且去问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烦”,“很烦”,“太麻烦了”。
在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以后,我又重新通过练习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另外,我又结合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吗?”,指导了一下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完成练习时,让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
想来想去,还是真得很怀念旧教材上的“短除法”。
Jk251.coM编辑推荐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和918和2413和3910和12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我们主要是从它们的含义、方法、特殊关系来进行探讨的。(板书)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有哪些方法?(板书: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求新知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练习: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和5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练习: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公有的倍数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小结: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2、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呢?
以30和40这两数为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集体练习,指名板演。)
(1)交流反馈例举法。
(2)交流反馈分解质因数法。
练习:
30=2×3×5m=2×2×3×5
42=2×3×7n=2×3×3×5
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为了简便,通常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短除算式的?
分别提问: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用短除法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还有不理解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小结:我们根据题目的难易,有时需要灵活的方法。
练习: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0和307和95和86和123和24
交流反馈:
3、互质关系倍数关系(板书)
具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看书,我们的结论和书上的一样吗?
三、练习反馈
1、任意选择两个数组成一组,并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2、4、15、18、6、100、25、9、1、12
2、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3、应用
有一袋果糖,无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袋果糖至少有多少粒?
四、总结评价
通过自学和交流反馈,你有什么收获?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平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平方厘米,64÷6=10……4,还多4平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习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总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