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地形概况相关教学方案
  • 地形概况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地理教案-地形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地形概况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地理教案-河流湖泊概况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国主要湖泊分布的省区和特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能在图上确认内外流区域的界限;并结合地形图指出它与地形区的关系,结合季风区非季风区图指出它与气候区的关系。

    通过阅读珠江流域图和广州降水量柱状图及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珠江水量大、汛期长、水运发达的特点;理解红水河段水能丰富的知识内容。

    通过引导阅读京杭运河示意图,使学生能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勾通的水系。

    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通过珠江的水文特征是结合流域内降水、地形特点分析得出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引言这部分简要概括地说明河流湖泊的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通过“想一想”提出河湖对人类提供了“利”,同时也造成“害”。

    正文中四个标题,实际上可归纳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介绍了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通过这部分内容,可看出我国河湖众多,且多大江大河的特点。教材在后两节对长江和黄河做专题介绍,但珠江水量在我国居第二位,也是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一条河流。因此,第二部分内容是“南方大河——珠江”:介绍了珠江的源流概况、水量、水能、航运等知识。第三部分是“京杭运河”:介绍了运河在世界上的地位、长度、在历史上的作用、现状,并通过读图练习的形式,使学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及沟通的水系。

    教法建议

    建议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进行本节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读图环节。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章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关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教学,可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并给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外流河的特点。(生源较差的学校可不讲水文特征。)

    关于我国的湖泊的教学,可把此标题提前至第二个标题。在讲完内流河、外流河后,自然过渡到湖泊,湖泊也分为内流湖、外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为淡水湖,两大湖区也分别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

    关于南方大河--珠江的教学,要讲清这里所说的南方与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划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南方是不同的概念,其含义应该是南疆的大河。其水资源丰富、水量居全国第二的特点,要结合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水能蕴藏丰富的特点,要结合地形图分析;其他特点读图即可。

    关于京杭运河的教学,结合课本中的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练习题即可,因为这里没有难点。但要顺便补充一点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古运河的现实作用,为后面讲南水北调时埋下优笔。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流区和外流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湖,外流湖的含盐度的差异。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柱状图;我国地形图;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我国主要水系图。

    景观图:鄱阳湖、青海湖

    〈教学过程〉

    (引课)

    有一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歌是赞美长江的。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从雪山走来,奔向大海”的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本章我们来学习河流湖泊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教师总结)今后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将更多地开发、利用其“利”,防治其“害”。

    (板书)第1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查阅地图册,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各注入哪个大洋。

    (展示)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讲述)我们把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的区域叫做外流区。

    (学生活动)找出塔里木河河水的去向,与长江、黄河、珠江等的区别?

    (讲述)我们把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叫做内河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找到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观察其位置,思考:1、与气候一章中的哪条气侯区的分界线位置接近?(可查阅地图)2、外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外流河的水文。(给出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3、内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给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总结)略

    (板书)2、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讲述)除河流外,我国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分布在内流区的叫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分布在外流区的叫外流湖,是淡水湖。

    (学生活动)观察“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分析说明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则为淡水湖的原因。

    (板书)3、外流湖和内流湖

    (讲述)这些湖泊的分布相对集中在两大湖区,即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

    (展示):青海湖和鄱阳湖的风光图片

    鄱阳湖

    青海湖

    (总结板书)(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愿湖区:鄱阳湖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

    2、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水文特征

    3、外流湖和内流湖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

    珠江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京杭运河的起止点及途径地区。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地形图;珠江流域示意图;京杭运河示意图。

    景观图:西江、京杭运河

    〈教学过程〉

    (讲述)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文明的两条大河,在后面会做专题介绍。在祖国的南疆还有一条大河,在我国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就是珠江。

    (展示)珠江流域示意图

    (板书)二、江南大河—珠江

    (讲述)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学生活动)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的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

    (总结)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7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展示)西江的风光

    (讲述)除天然河流外,我国还有很多人工河,如刚提到的灵渠等,其中京杭运河为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板书)三、京杭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示意图

    (学生活动)读“京杭运河示意图”,完成教材中的读图练习:

    从京杭运河示意图上看:

    1、京杭运河北起___________市,南至___________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省、市;

    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水系。

    (展示)有关京杭运河的图片

    京杭运河扬州段景观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二、江南大河—珠江

    三、京杭运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重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叫外流区、内流区?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2.什么叫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相同之处?这些水文特征主要受什么影响?

    (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

    (提问)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哪个气候区?那里的气候有何特点?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对照图讨论。

    (展示并总结)在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上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并出示乌鲁木齐的气温降水图,得出结论: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非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

    (提问)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师可补充:部分来自山地降水。)

    (提问)根据内流河河水的来源,分析内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讲述)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识认季节河的符号,并且在内流区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两条季节河。

    (学习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在内流区中找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片两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仅次于原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最大;10月以后水量大减;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带分布,下游多季节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图片两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径流量表格。从表格上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大量的浪费了水资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胡杨树的两幅图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树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及下游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南方大河——珠江)

    (过渡)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国大江大河的分布、分类及特征。在众多的大河中,长江、黄河跨地区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两节中详细了解。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景观图。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图。珠江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提问)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七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提问)目前建立了哪些水电站?(答案略)

    (提问)珠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航运价值也很高,为什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回答很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丰沛,利于航运;经济发达,需求航运沟通海洋,海河联运,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地处对外的前沿等等都应该鼓励赞扬。)

    (学习京杭运河)

    (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条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人工河就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景观图片。从图中使学生了解运河河道的宽阔、航运的繁忙、沿岸经济的发达。

    (展示)京杭运河图。边演示边讲解京杭运河的起始点、长度、流经的省市、沟通的水系等内容。

    (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奠定了大运河的初基。这段运河的开凿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长安(今西安),由于供给京师的粮食主要靠黄河运输,而黄河上又有三门峡阻隔,运粮十分不便,京师的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困难。一遇荒年,京师军民就没有饭吃。公元594年,由于连续几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带领京师军民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当时已迁都洛阳,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就征集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达北京。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史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展示并讲解)展示京杭运河地图(多彩地图)。京杭运河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学习内流湖和外流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各类河流的特点,最后学习我国的湖泊。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讲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等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展示)咸水湖和淡水湖形成示意图。

    (提问)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湖水的盐度有什么影响?

    (总结)咸水湖湖水的输出以蒸发为主,使湖泊中的盐分留在湖中,日积月累,使湖水的盐度增高,形成咸水湖和盐湖。(展示盐湖图片)

    (展示并讲解)分别展示我国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图片,并配以适当的说明。

    板书设计: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南方大河——珠江

    五、京杭运河

    六、我国的湖泊

    1.内流湖和外流湖

    2.我国的两大湖泊区

    探究活动

    分组讨论:如果我国地势为东高西低,河流将会与现在有那些不同?

    〈步骤〉

    1、分组

    2、根据引导问题进行讨论:

    a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b对内、外流区面积的影响。

    c对河流水量的影响。

    d对水能资源的影响。

    3、各小组总结,派代表发言。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4、教师总结

    经典初中教案地形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地形概况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主要地形区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总结板书)西南部昆仑—祁连—横断—喜山一级青、藏,川西部

    (学生活动)按上述方法读图,将另外三个大高原的位置读出,并完成笔记

    (教师总结并演示计算机课件)课件演示过程同“青藏高原”,略。如学校生源较好,也可由学生来完成此环节。

    (讲述)这四大高原虽然在地形类型上同属高原,但地表特征却有很大差异。看一段影像资料。

    (演示课件——四大高原)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

    (总结板书)地形特点,(划书)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讲述)在西部还分布有我国的四大盆地(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的教学过程同四大高原,这里不再重复)

    (讲述)四大盆地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四川盆地,降水丰沛,是典型的湿润盆地,内部为丘陵、平原。其他三大盆地为一类,是典型的内陆盆地,降水稀少,内部为广阔的沙漠、戈壁。但它们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国在我国山脉分布图中,又添加上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范围,从图中可看出:高原、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呢,我们下一节课学习。

    (反馈练习)补充完成笔记内容。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

    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

    西南部

    昆仑—祁连—横断—喜山

    青、藏,川西部

    4000米以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北部

    大兴安岭—长城—祁连

    内蒙古大甘、宁、冀部分部,

    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华北

    太行—秦岭—祁连—长城

    晋、陕、甘宁部分

    1500米左右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西南部

    横断山脉东南

    云东部,贵大部

    1000—2000米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准噶尔盆地

    西北部

    阿尔泰、天山之间

    新北部

    内部平坦,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

    塔里木盆地

    西北部

    天山、昆仑山之间

    新南部

    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为最大的沙漠、边缘有绿洲

    柴搭木盆地

    西部

    阿尔金—祁连—昆仑

    青西北部

    我国最高的盆地,内部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西南部

    横断—云贵—巫山—大巴山

    川、渝

    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是平原和丘陵。

    (板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学生活动)按上节课的板书所提出的项目要求,继续读图查找三大平原的位置,同时按要求完成笔记。

    (总结讲述,演示课件)三大平原。教学过程、演示方法同“青藏高原”,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讲述)三大平原在地表形态上也具有各自的典型特点,我们看录像,观察特点。

    (演示课件)三大平原的特点。

    (学生活动)观看后,归纳概况三大平原的地形特点。

    (总结板书)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

    (讲述)在第三级阶梯上,还散布着一些丘陵。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丘陵。

    (演示课件)主要丘陵。

    (讲述)在这些丘陵中,我们选出一个做为重点剖析,这就是我国最大的丘陵——江南丘陵。

    (板书)江南丘陵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江南丘陵的位置,同时完成笔记,之后读图自学江南丘陵的特点和利用。

    (总结板书)200——500米,多著名景区。

    (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盆地分布广泛,而平原面积十分有限,仅占全国的12%,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平原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优势不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的经济繁荣地区。相比之下,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利,但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国家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为了开发西部的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广大西部山区的落后状况。

    (反馈练习)把我国的填注到填充图册练习中。

    〈设计思想〉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必须通过读图来获得,但学生读图时往往没有方法,没有目的,所以读图前应以板书的形势把读图的具体要求、内容展示给学生,随后再由老师引导分析青藏高原的位置,这样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另外三个高原,学生读图时的目的性很强,读图方法也逐渐掌握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记忆效果,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演示,把静止的图转变为动态的,使知识按顺序、逐层次出现在画面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内容可只总结一例,其余空项当做反馈练习或课下作业来完成,还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东北平原

    东北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黑、吉、辽内蒙古东北

    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

    华北

    燕山—太行—淮河

    冀、鲁、京、津豫东,苏、皖北

    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部

    巫山以东

    鄂,湘,皖,赣,苏,浙部分,沪

    10米左右,河湖众多

    “鱼米之乡”

    江南丘陵

    东南部

    长江—雪峰—南岭—武夷

    湘、赣大部,

    皖南

    200—500米

    多著名景区

    探究活动

    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讨论:

    1、观察青藏高原山的山脉,它们大多为何种走向?为什么?

    2、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对地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想一想,水对黄土高原地形特点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水对塔里木盆地地形特点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影响?

    3、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经典初中教案地形地势概况


    教学笔录及评析

    执教黄薇评析袁书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自然环境要素之一的地形。

    师: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它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掌握了它,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它自然要素和各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以及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发展生产等情况。

    评: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揭示学习内容的有机联系。

    师:学习地形,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地形和地势。

    请同学们翻书P.33、P.34。

    师:什么叫地形?什么叫地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地形与地势(板书)

    生: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师:对,答得很好。由于地形表示地表形态(字下有圈者板书,以下同),地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所以,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评:加以比较,明确两个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师:地球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二、五种地表形态(板书)

    (学生翻中国地图册P.8,教师出示五种地形景观图。)师:这五种地的外观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小声讨论,教师进一步讲。)

    师:我们可以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加以概括。

    (学生边对照五种地形的景观图,边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边板画、填表。)

    (出示五种地形比较简表。)

    五种地形比较表

    (上表有划线处,均系空白,经边讲、边画、边填,最后内容如上列)

    评:概括完整的知识结构,图文并茂地列表比较,清晰而易掌握。边问边讲边填,利于启发。

    师:从地表起伏状况来看,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册下方的①、④图。)一般说来,平原、高原地面广阔,起伏较小(填表),但也有的高原地表起伏很大(指青藏高原)。平原和高原地表起伏都很小,我们从垂直高度上讲就是海拔或者相对高度(停顿)较小?

    生:相对高度小。

    (教师板书,在表中相对高度栏上填下小字。)

    评:针对初中学生在比较时不易区分相似者,再分组对比,有利理解。

    师:这两种地形从形态、相对高度来看较为相似,那么区别它们的关键应看海拔,(略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海拔高度。

    师:海拔高度不同是区别它们的重要标志。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并指图,如华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高原海拔大于200—600米(填表及绘表中国,并指图如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评:边讲边填绘,图形典型、简明、印象深。

    师:(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②、③图)

    评:利用地图册中的图,表现力较强。

    师:山地、丘陵地表起伏都大,但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教师边指图观察,边说这可以从顶和坡(板书)两个方面来辨认。山地:一般顶尖坡陡(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丘陵一般顶浑圆,坡缓(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

    除顶、坡之外,丘陵和山地它们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有什么不同?

    从海拔看: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下(填表)山地在500米以上(填表),但有的丘陵(指图)如黄士高原上的黄土丘陵,海拔有的就达到1000米。

    师:所以判定丘陵和山地最主要的标准,是海拔(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相对高度。

    师:对。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填表)丘陵一般在100米以下(填表)。

    (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⑤图。)

    师:盆地在五种地形中一般是哪两种地表形态的组合?

    生:山地和平原。

    师:对。它在地表形态上看有什么特征呢?

    生:四周高,中央低。(师填表,并绘图)

    评:将盆地作为山地和平原的组合,利用巳知推导未知,方式新颖有效。

    师:在相对高度上,四周相对高度比较大,底部较小。(师填表),像脸盆一样。我们福州就是一个小盆地,它底部是一个平原,如果我们站在平原的高处,可以看到它的东、西、南、北分别被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所围绕。所以福州盆地有:“东鼓、西旗、南虎、北莲”的说法。

    评:联系乡土地理,具体生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种地形的区别方法,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用一幅综合的剖面图来表示。

    (教师边画综合剖面图边说明。)

    评:用一幅剖面图综合表现五种地形的特征,既直观集中,又便于相互联系。如此小结方式新颖。

    师:请同学们看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呢?三、我国地形、地势概况(板书)

    师:从地形类型上看,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下子可能答不清楚,教师指出)

    1.特点:(板书)

    (1)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板书)

    评:朱启发提问,后板书结论,留有思考余地。

    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册P.8,中国地形图,指出:注意地图上的颜色。)

    师:(边指图边说明)如四川盆地中有丘陵,青藏高原上有山脉和盆地等,图中黄黄绿绿交错分布着。所以说,祖国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

    评:经常用到分层设色地形图,多图配合。

    师:从地势高低起伏总趋势来看,它有什么特点?注意观察地图上的颜色和高度表。

    评:运用已学技能,启发读图,比直告结论好。

    (学生议论并作答,教师总结得出:)

    (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师:大体可分为几级?;。

    生:可分为三级。

    师:这是第一级阶梯(示复合幻灯片,片上画出第一级阶梯的边界山脉和青藏高原)它位于祖国的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是祖国地形最高部分,叫青藏高原。阶梯边界的山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评:利用幻灯片分解、组合,将死图变活,逐步展示,符合认识心理过程。

    这是第二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二级)。从第一阶梯往北、往东是我们祖国高原和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它与第三级阶梯的边界山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脉一巫山一雪峰山,海拔100Q—2000米之间,主要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这是第三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三级)。从第二级阶梯往东是祖国第三级阶梯,它的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评:将地势阶梯与地形单元相联系,并突出地理界线,很有必要,为后续地形分布奠基。

    师:为了更好地说明祖国地势从西往东的起伏状况,我们可以用已学过的哪种地图来表示呢?

    生:地形剖面图。

    师: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师:我国为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震动世界的著名的三峡工程的兴建,就要在第五次人大会上通过,而正式确定下来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是祖国的荣誉和骄傲。它就位于祖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指图)。也由于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区,使各大河上、中、下游的河段特征也不相同了。

    评:联系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适时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学习动机。

    师: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到兴趣,七嘴八舌地答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师:对这些你们可以答很多,课后你们还可以商量讨论,但最主要还是上面这三点。

    评:提供发散思维机会,留有课后思考余地。

    师: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西低东高对水汽会有什么影响?(教师边讲边画)

    生:东面太平洋来的水汽就难进入内地。

    评:利用逆向思维和相反想象,是巩固正面理解、培养应变能力的好方式。

    师:对水能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逐步引导推理。

    生:由于水汽减少,水能资源也大大减少了。师: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从西到东的河流交通也不方便了。

    师:这些都对。现在再从地形图上看出我国哪种地形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评:越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越多,符合认识过程规律。

    生:(大体可以答出)高原、山地面积大。

    师:对,所以,我国山区面积很大,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名多山的国家。多山的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何不利影响?

    生:(大体可以答出)耕地面积小。

    师:所以耍“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评:适时自然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师: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大陆架部分。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第四级阶梯。

    四、大陆架(板书)

    评:这样归纳,更有利于系统掌握。

    师:大家看祖国地形图,大陆架是什么颜色?生:浅蓝色。

    师:(指图说明)从祖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地形图上浅蓝色部分面积是很大的。

    师:请同学们看书P.36第三段。大陆架概念。概念:(板书)

    师:关于大陆架概念,我们要注意:(教师边强调要点,边画)

    ①它是大陆领土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板书)

    ②深度不大。(板书)

    ③坡度平缓。(板书)

    评:用此板画,有效地说明大陆架概念诸内涵。

    师:大陆架在大陆边缘通航条件好,浅海地区矿产资源,如石油等容易开发;浅海地区阳光容易透彻海底,鱼产丰富,且作业条件好;由于大陆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被称为“聚宝盆”(板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关于大陆架的争端也越来越剧烈。

    2.我国的大陆架;(板书)评:自然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师:谈到大陆架,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我国是世界上大陆架面积最宽大国家之一。指图说明:渤海和黄海海底全部是大陆架,东海海底大部分和南海海底一部分也是大陆架。它们是祖国的巨大财富,这也引起了有些邻国对它的觊觎。关于祖国大陆架的情况,以后再结合有关内容对大家介绍。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地形和地势的概况。

    2.五种地形的区别。

    3.我国地形特点、地势三级阶梯及其意义。

    4.大陆架的概念。

    评:让学生明确重点所在。

    六、课后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平凉和高原,丘陵和山地的主要区别。

    (2)祖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和意义。

    (3)大陆架的概念。

    2.请大家在表中空格里填上有关的内容。

    评:设计此表用作小结,简明扼要,方式较新。

    总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发扬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优良传统,处处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巳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生趣——爱学——增知——长智——修德,教学环节运用得当。学习目标全面落实,且合理、自然,国情国策教育有机融合在知识教学之中;学习目标的层次掌握恰当,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分明,比重合宜。是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都较好的一堂课。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设计新颖、简明、达意,教与学兼而用之,并利用电教手段。化死为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可予推广。

    (选编)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6557.html

    【地形概况相关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