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比例应用题教案集合九篇
  • 比例应用题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24

    比例应用题教案集合九篇。

    编辑为您搜集整理了“比例应用题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这些资料供你参考和使用希望它们对你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航标。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P5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

    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

    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因此和的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X或140:2=X:5

    25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和成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X=705/4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C)它们有什么关系?D)这道题的一定,和成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的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b.30:150=1200:x

    c.150x=301200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b.60:8=3:x

    c.608=(8-3)x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b.5:40=x:480

    c.40x=5480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b.24:5=6:x

    c.(24+6)x=245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b.75%:3=2:x

    c.75%x=23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2

    一、情景再现:

    课上,我先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然后出示:

    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让学生说对3:2的理解。

    学生有说男工比女工多一份的;也有说男工是女工的,女工是男工的;男工是总人数的,女工是总人数的;职工共有5份,其中男工3份,女工2份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随机画图如下:

    男工3份()女工2份()

    接着出示:共有职工60人。

    问学生:可以求出什么?学生说可以求出男工和女生的人数。于是我把题目补充完整成例题: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共有职工60人,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让学生尝试解答。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本,无一例外的进行了如下地解答:

    3+2=560=36(人)60=24(人)

    我问学生: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一阵沉默。预想中的多种方法因为学生的预习而没有如期出现,怎么办?自己出示其它方法还是继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继续看线段图,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答?一阵沉思后,学生终于有所收获,学生的手陆续地举了起来。

    一生说:可以先求出每一份的人数,60(2+3)=12(人),再算男职工和女职工,123=36(人),122=24(人)。

    另一生说:可以用方程解,2X+3X=60,X=12,122=24(人),123=36(人)。

    把这些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结果,学生都倾向于第一种方法: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而在我看来,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变式题时,如已知两个部份量的差求两个部份量,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思考过程明显较之归一法先求一份数,再求各部份量要来得复杂。学生往往会照搬总量乘几分之几的方法去解答,导致错误。但学生已经形成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教师该怎么办?听之任之,不利于后续发展;想怎么算就怎么算的说法更易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混乱;教师规定用哪种方法当然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稍做思考后,我决定让学生解答几道变式题,希望通过变式题的解答来体验各种方法,进而对解题策略作出自己合理地选择。

    变式题一: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男职工有36人,女职工有几人?

    变式题二: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女职工有24人,共有职工几人?

    变式题三: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2人,男女职工各有几人?

    面临第一个问题,学生经历了短暂的困惑后,然后出现了三种解法:

    生1:36=24(人)。我问:为什么这样解?他说:由男女工的比是3:2可知,男工是女工的,男工有36人,就是已知女工的是36,求女工是多少,用除法做。

    生2:36=24(人)。我同样让他说说理由,他说,由男工女工的比是3:2可知,女工是男工的,求女工,即求36的是多少,用乘法算。

    生3:可以先求出一份数,再算女工人数。3632=24(人)

    如果说生2、3的解法是我预料中的话,生1的方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看来随着探索活动的深入,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同时,我也更加担心学生会更无从选择。但是后面两题的发展情况消除了我的这种担心。先看第二题的解答:

    生1:先求出一份数,再求总人数:242=12(人),12(3+2)=60(人)

    生2:从3:2中可知,女生是总人数的,已知女生有24人,求总人数,用除法。24=60(人)

    学生在这一题中没有用分数乘法来解,我想可能是学生很难会去想全部职工是女工的,而上述两种思路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正所谓择善而从之吧!第三题的解答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先求一份数:12(3-2)=12(人)

    再求男工和女工:123=36(人)

    122=24(人)

    在一次次的体验和反思中,学生选择了他们的方法。

    二、思考:

    这节课的进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从最初的单一的方法,到多样化,再到认识上的分歧,再到统一的选择,学生经历了一个问题探索优化的数学活动过程,最终达到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平衡。

    1、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出现,需要教师给予支持。

    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很多,在学习新知前往往已经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定势,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另一方面也会阻碍学生更好地发展。怎样打破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促使学生去追寻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出现算法多样化呢?这需要教师给予支持。

    (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还可以怎样算,培养学生学生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态度。本课在实施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思维上的惰性,对教材呈现的方法一致认同并接受,不出现别的方法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似乎到此也可,可以直接进行下一环节的练习。从单纯的解题要求来讲,似乎已经达到要求了,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必然有所欠缺。因此,笔者在此采取了继续等待的策略,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继续思考: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不单单是为了达成笔者所希望的多种方法出现的目的,更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当能够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想一想:还有别的策略吗?这是对学生终身有益的。

    (2)把静态的材料转化为动态的材料,把结论转化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浙教版的教材编写体系是按照例题+方法+练一练来编写的,教师容易把握,学生能够独立自学,但也容易使师生的思维产生定势。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上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桎棝,影响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本课,教材只介绍了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答的方法,后面的练习题与例题大同小异,缺乏变式练习,学生在不断地强化这种方法后,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遇到形似例题的变式题,也不假思索地套用这种方法,出现错误。要避免这种僵化的学习行为的产生,需要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把静态的例题改为动态生成,把已知结论改为需探索的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去探索,发现不同的解题策略,形成算法上的多样化。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理解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3:2的意思,为后面算法多样化的出现预作伏笔,然后出示总人数60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此基础生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解答方法,努力使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策略。

    2、学生算法的优化,是学生在体验与反思基础上的内化过程。

    算法多样化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出现多样化的算法后,选择哪一种方法,是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曾几何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的说法充斥着我们的课堂,笔者也曾进行尝试,结果学生往往死抱着自己的方法不放,上课之前与上课之后没有区别,学习没有质的提高。如果说,算法多样化是学生数学思维量的积累的话,那么,对算法进行优化,则是学生数学思维质的飞跃。本课,学生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出现了转化为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归一法解等思路,对此如何评价,引导学生作何选择,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就以已知总量及部份量的比,求各部份量的基本题来说,各种方法并没有大的区别,这也是学生在解决基本题后,笔者让他们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时,学生喜欢分数乘法解的原因之一。但在解决变式题,如本课的后三题时,三种方法的思维简捷程度是不一样的,以第三题为例,用归一法的思路,已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2人,由3:2又可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份,每份人数是121=12(人),男职工有3份,为123=36(人),女职工2份,122=24(人),思路十分清楚;如果要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思路来解的话,则首先应当使学生想到:男职工人数相当于男工比女工多的人数的,女职工相当于男工比女工多的人数的,然后列出算式:12和12;或者是想到全部人数的是12人,先求出总人数:12=60(人),再求相应的男、女职工人数这样一个转化过程。后两种思路,对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远不及归一法的思路简捷。但如何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呢?显然由老师进行规定肯定不行,只有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反思,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本课在学生展现各种解法后,老师及时地让学生解答三道变式题,让学生在解决三道变式题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算法,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达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优化,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结束语: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集的发散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归宿,优化才是数学的本质。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反思,自觉进行算法的优化,促进知识的内化。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2、选择题:

    1、如果a=c÷b,那么当c一定时,a和b两种量()。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4、C=πd中,如果c一定,π和d()。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对。

    40:15=60:②40=15×60③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正、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三、检验并答题。

    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学会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学会用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的应用题,作为一节复习课,课前我首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自己设计了课件,一节课下来有很多感触: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了以下几方面:

    1、能强化正、反比例意义概念的复习,因为正反比例的意义所涉及的文字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以简化的概括让学生很容易就把两个意义的核心内容记牢。

    2、重视知识间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杜绝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混乱的现象。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巩固知识。

    4、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5、课堂教学的连贯性较强,知识之间的衔接严密,教学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

    课后,我反复回忆了本节课,发现也存在不足之处:

    1、教学时没有让学生讨论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成什么比例,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

    2、教学时不注重情感交流,应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讲课节奏快,对差生辅导不到位。讨论的环节和交流的环节花费的时间少,抽的学生少,导致学生没有更好的掌握怎样从关键字眼上找正反比例的特征,因此有些学生不会判断。不会判断就不会列方程。对于这节课的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克服缺点,不断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争取每节课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板书设计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总纳概括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重点与难点:

    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并且说一说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

    一、引发阶段

    1、情境诱发

    陈叔叔和王叔叔,他们俩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扩张等费用,还净多10万元。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分钱的事。(课件)(陈叔叔和王叔叔,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的净利润是10万元。他们两人各应分得多少钱?)

    2.猜猜看,他们是怎么分这10万元钱的?如果我再给你这条信息---(陈叔叔和王叔叔两人投资额的比是2:3,构成例1)你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吗?

    3.陈叔叔和王叔叔各分得多少万元?你会算吗

    二、探究阶段

    1、自主探索

    先自己独立尝试着解答,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好。

    2、集体交流。

    哪个小组先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要听仔细了哦!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补充交流,听清楚他们的方法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其他同学有意见或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向发言人提问。

    答案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

    3、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和前面的知识联系最密切,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4、分析归纳

    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总数,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

    你们在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按比例分配。

    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

    5、你见到过、听说过现实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的情况吗?

    我省中考热点学校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

    证券市场中股票发行是按比例分配的。

    美国总统大选各州选票是按比例分配的。

    在建筑业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按比例分配。

    三、实践应用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其实在你身上也藏着按比例分配的学问呢!

    出示:身体中的按比例分配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看到这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身高,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高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我的身高是150厘米,我的头部高度约是多少)

    四、情境延续

    1.再看例1

    文具厂在张叔叔和王叔叔的经营下,越来越红火。第二年,李叔叔也投资加入。他加入一年后,纯利润可能会达到多少万元?这时,他们三人各得多少万元?出示(这一年,张、王、李三人的投资分别是4万元,5万元,3万元)

    2.尝试解答,同桌互相讨论。

    3.展示交流各种方法,你打算如何检验?

    4.这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告诉我们总数,都是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都可以看成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比。

    五、发展应用:

    1、有些同学不但数学学得好,还十分爱看书。学校校长非常支持,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科技书、故事书和优秀作文选。假如你是校长,会把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

    1:2:3代表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1:1:1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

    反馈交流。

    有用1:1:1来解的吗?哪种解法最简单?

    按1: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5,两数之比为2:3。求甲数与乙数。

    3、六年级有92名学生参加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第一组与第二组人数的比是2:3,第一组与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4。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六、反思评价

    1.在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2.在这节课中,你的同桌哪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根据条件,提问。(男生和女生及全班人数的关系)

    已知六年级(3)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2/3.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3)班和二年级(3)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四)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五)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六)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七)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八)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1)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2)一班应栽的棵数:28047/140=94(棵)

    (3)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90(棵)

    (4)三班应栽的棵数:280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九)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二)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四)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通过从生活实际引入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一练第2题第1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关系,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一定。

    做练一练第2题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想的?成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要根据什么来列式解答?

    3、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

    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比例应用题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NextPage]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比例应用题教案集合九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