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热门十五篇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2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热门十五篇。

    寻找优质文章不妨看看“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 设计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启发您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讲授新课

    1、课件:打出图文,配合轻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自学生字,小组合作完成。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喜马拉雅山脉”、“嵌在”、“年轮”、“妙不可言”。

    5、默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想:共写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语言,朗读该小节。

    7、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诗歌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

    8、诗歌里共写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用简笔画形式将诗歌里的七种语言表示出来)

    9、学习第二小节。

    这个小节里写了哪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打出蓝天白云图)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的白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小节?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该这样读?为什么?学生齐读该小节。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入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 、分析)○(学习诗歌3--9小节。

    1、请在3--6小结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小节,大声朗读。

    2、寻找合作伙伴,一起讨论学习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节,看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从这个小节里提出的问题最妙,最有价值?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解决的问题最多?(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堂指导)

    3、小组分别汇报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在学生汇报到哪一种语言就用课件打出该图,图文结合学习诗歌,注重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4、重点指导鱼鳞上的年轮和三叶虫化石这两种语言。

    课件打出树的年轮和鱼鳞上的年轮,让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在将有关的知识告诉学生(鱼鳞上的年轮是由于水流的作用形成的,春夏时节水里食物丰富,鱼类生长快,就形成颜色明亮的同心圈,圈与圈之间的距离大;秋冬时节,水里 的食物相对贫乏,鱼类生长慢,就形成颜色较深的同心圈,圈与圈之间距离小,这一大一小的同心圈,就代表了一年中的一春一冬)。

    对于化石的理解相对难度较大,利用课件动画的形式,演示海洋变成高山的经过,演示化石的形成。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奥妙。

    5、感情朗读诗歌。

    三、小结练习。

    1、我们今天学习了大自然的七种奇妙的语言,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们吗?大自然用什么来跟我们说话?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发现?感情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2、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谁的眼睛最会观察,谁的脑袋最会思考:

    课件打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模仿诗歌的形式说几句。

    3、你还知道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小组中说一说。然后,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在让其他的学生评一评。

    4、模仿诗歌写一个小节。选两三篇作品读一读,评一评。

    5、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大自然的语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的价值所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课前游戏:

    1、猜词语: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想办法其他同学猜到。

    2、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教学过程:

    1、大自然是不会说话的,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先请看一个片段:(课件演示:自然情景白云飘飘、流水潺潺、小鸟啾啾,荷花盛开、白雪皑皑)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怎样才能读懂它呢?请打开课本(听课录音或教师范读)

    3、这是一首诗,我们学过诗吗?今天我想请同学们自己学习这首诗,行吗?

    小组学习,完成三个任务:A、讨论:把自己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B、交流:请你在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桩中挑选一样写出他们会说的话,然后四个人合起来交流一下。

    白云地说:

    蚂蚁地说:

    蝌蚪地说:

    大雁地说:

    树爷爷地说:

    C、朗读:请小组中一位同学朗读,边读边议:怎样才能读好这这首诗。并试着读一读。

    4、交流反馈学习结果:(1)质疑

    (2)交流学生写作结果。着重对中间四节进行朗读指导。

    5、阅读分析: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课件演示:这是一句什么句?(反问句)

    谁能把他改成一句陈述句?()对比读,有什么不同?(语气比较重)

    如何读好,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点明本句还是比喻句,把比作。

    6、通过学习,你还学会了什么?进行阅读分析

    7、小结:大自然的语言与人们的说话是不同的,人的话要用耳朵听;大自然的语言是色、香、味、声俱全的语言,我们要怎样才读懂呢?学最后一节,造句:只要就能假如

    8、那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就是一个喜欢观察思考的人?你还发现了大自然哪些语言呢?如燕子飞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

    9、实写诗是很容易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那么多的大自然的新语言,请你给这首《大自然的语言》再添上几节,行吗?学生作诗,反馈交流!

    10、学们写的诗真好,惹得老师也诗兴大发,也来作诗一首。不过想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我说上句你说下句:白云飘飘是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来。要问大树活几年,数数年轮就知道。自然语言不难懂,仔细观察多思考。

    11、总结:学了这堂课,你一定进步了不少吧,你的进步在哪里呢?

    12、课件出示小知识(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大雁为什么要南飞,大树为什么会有年轮)。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 说明文的顺序: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3.给加粗字注音。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兴趣观察风和云等自然现象,注意它们的不同变化。

    2、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用身体各个不同的部位,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和风的大小,并体验风和人植物的关系。

    1、图片上你看到有哪些风?你是怎么知道的?“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到户外找一找风在哪里;

    (2)用自己的身体 找风:如头发飘动起来,脸上有点凉……。用自己的耳朵招风:区别不同的风声。

    1、老师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

    2、幼儿开始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着,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答案:BA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2、理清段落结构,能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学会本课9个生字。

    [学习重点]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2、播放《渴望》片断。

    3、学生谈观后感想。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畅。不容易读好的语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订正生字的读音,激发起学生思维积极参与。)

    1、师:那么,山沟里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

    2、学生自读自悟,圈点批注。

    (习惯好,终身受益。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标记,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只要再课文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解决了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样在全班的交流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是相对深刻的,对课文的认识也是相对全面的。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层次,有了深度。)

    1、师:下面,我来考考大家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把识字过程放在合作、自主、探究的气氛中,学生互教互学,合作交流。全班只解决难记的几个字,提醒学生生字的学习不忘方法,允许学生识字的方法五花八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

    五、课后延伸。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作者试图将深奥的物候学知识通俗而生动地表达清楚。阅读说明文,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说明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原因,即明白表达这样的内容所采用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等。因此,本文的教学这样设计: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拓展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2、难点: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三、教学设想: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一年有几个季节?(生)春、夏、秋、冬。

    出示一年四季不同的画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板书文题和作者)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2、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我国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3、(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把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学问,丰富同学的科学学问。

    2、力气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依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同学阅读科普文的力气。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同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 严谨、生动漂亮的特点,增加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同学宠爱科学探究科学神奇的志趣,培育他们留意观看、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挨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同学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精确 严谨、生动漂亮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准备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挨次,并探究这样支配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基于这一点,老师宜引导同学接受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板书设计:

    白云(图) 晴

    蚂蚁(图) 雨

    蝌蚪(图) 春 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 大雁(图) 秋 观察

    年轮(图) 年龄 思考

    鱼鳞(图) 年龄

    三叶虫化石(图) 汪洋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重点品评;拓展延伸、仿写练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这个思路设计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上,在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及理解课文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感悟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自读、齐读、分小节读、开火车读等)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信息技术,求激趣

    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课开始欣赏四季美景,一开课就把学生引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请学生欣赏动画后,提出“你知道了什么?”时,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味生”的效果。

    又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再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三叶虫”化石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4、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并写成小诗,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上了这节课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归根结底原因在我身上。反思自己,首先,我在平时没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我临场应变能力不够强,没有灵活运用教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遇到临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不能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缺点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不管这一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怎么样,只要我从中悟到一些东西,让自己在教学中成长了,同时由于我的成长也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成长,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 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东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3.给下列生字正确注音。

    连翘( ) 落( )叶 落( )枕 观( )测

    翘起() 丢三落( )四 玄妙观( )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差( )

    衰( )草连天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萌发( ) 销声匿迹( )

    次第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

    2.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

    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③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1-3)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4-5)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11-12)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先后顺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还了解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写说明文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3

    课前游戏:

    1、猜词语: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想办法其他同学猜到。

    2、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教学过程:

    1、大自然是不会说话的,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先请看一个片段:(课件演示:自然情景白云飘飘、流水潺潺、小鸟啾啾,荷花盛开、白雪皑皑)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怎样才能读懂它呢?请打开课本(听课录音或教师范读)

    3、这是一首诗,我们学过诗吗?今天我想请同学们自己学习这首诗,行吗?

    小组学习,完成三个任务:A、讨论:把自己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B、交流:请你在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桩中挑选一样写出他们会说的话,然后四个人合起来交流一下。

    白云地说:

    蚂蚁地说:

    蝌蚪地说:

    大雁地说:

    树爷爷地说:

    C、朗读:请小组中一位同学朗读,边读边议:怎样才能读好这这首诗。并试着读一读。

    4、交流反馈学习结果:(1)质疑

    (2)交流学生写作结果。着重对中间四节进行朗读指导。

    5、阅读分析: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阅读选读课文《神笔马良》,体会诗中展现的作者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想象,纯真的爱心。

    3、选择喜欢的一小节背诵。

    4、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阅读选读课文《神笔马良》,体会诗中展现的作者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想象,纯真的爱心。

    教学难点:

    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读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想法和大家谈谈吗?

    我想会有很多人想:要是我有这么一支神笔该多好啊!如果拥了神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画的东西,是吧?(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画什么)

    今天我们来一起读一首诗歌《我希望有一支神笔》。

    分节指名读,思考:“我”有了神笔要给谁画,画什么,我的愿望是什么?

    有了好腿,西西会干些什么?

    (课件)师述:是呀,如果西西有了好腿,他就可以像小燕子一样自由自在,去看蓝天白云,去看高山大河,去看树林田野,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该多好啊!请你自己读第一小节。

    再指名读。

    如果我的心愿能成真就好了啊。

    (2)听,邻居飞飞好像又哭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他折纸飞机仅仅是为了好玩吗?(他有自己的理想,想有朝一日飞上天空)对呀,所以,他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读第二小节。

    (3)自己读第三小节,看看我想为鸟儿们做些什么?

    指读这一小节。

    (课件)看,鸟妈妈和小鸟飞来了,它们想对我说什么呢?

    (4)当你看着小树在冬天的寒风里打着哆嗦,在干旱的土地上渐渐枯萎,你想为它做什么?

    再读课文,用你的慧眼去发现这4小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先写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再写用神笔要给谁画什么,最后写美好的愿望)

    引领学生进行接力朗读。

    现在你就是诗歌中的“我”,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小节,可以动笔画一画,试着背一背这小节。

    谁来展示一下?

    7、有位同学很想学习作者的爱心,也试着写了一小节诗,可是没写完,你能帮他把这小节诗补充完整吗?

    马良的神笔,

    要给辛勤工作的老师,

    画一台智能计算机。

    帮他( ),

    快速( ),( ),( )。

    三、读了这首诗歌,同学们一定都有很多话想说,那我们不妨把它写下来。

    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也可以跟同学合作写一小节诗。

    正像一首歌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我们真的有了马良的神笔,那我们身边将到处是欢笑;虽然我们不能真的拥有神笔,但同样可以用我们的一份关爱之心,去使身边的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5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文章写塞翁先是失马,后反而得马,儿子骑马折髀,后反而在战争中得以父子相保,环环相扣,一波三折。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1.根据教材内容,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 应确定为:

    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板书:《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1、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刘安(前170—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之长子,袭封怀难忘。好读书、鼓瑟,善文辞。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淮南鸿烈》。该书虽杂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但以道家思想为主,主张清静无为。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

    2、字音词意。此何遽不为福乎 堕而折其髀 此独以跛之故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1、好事坏事能互相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2、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人们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辩证地看待得失祸福,要发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计较。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2、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六、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热门十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