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篇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0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课文比较长,同学预习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习一,从这四个方面来熟悉一下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听两首熟悉的歌谣轻松一下,欣赏欣赏大自然美景。)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秋色正浓,很想和同学坐在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过,坐在教室里也不错,可以穿越时空。老师先带同学们一起去绍兴吼山的桃花节看一看那些又美丽又调皮的桃花。说它调皮,是因为去年3月21日桃花节开幕时,他们中的许多桃花已经谢了,而今年19号开幕,桃花园还见不到她们的踪迹,使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高兴而来,失望而归,我们说桃花的初开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左右,为什么去年这个时候初桃已谢,而今年还未开花呢?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天气暖和得早,桃花就开得早了,气温底,桃花就开得迟。

    ——

    桃花盛开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气候有关?

    ——(蒜苗泛青)百花争艳,落叶翻飞这些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我们称它为物候(板书)。

    那么如何科学选定每年桃花节开幕式日期,使广大游客都能欣赏到桃花绰约的风姿,相信同学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一定能给当地的农民一个好的建议。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看得快,又找得准)

    1、概括得很好,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来,老师看到他认真在圈点勾画,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知识:

    ——古诗中也提到了这个物候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周诗人庾信的《梅花》,诗人原来居住在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课后练习也有一首古诗,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朗读(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香炉峰顶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原来古诗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物候知识。

    4、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运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概括回答。)

    物候和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5、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

    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学生生成:准确、生动、简约等

    2、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呢,还是准确?

    英雄所见略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告诉同学们,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生动(课文1节)

    1、教师朗读第一节,:我听到我知道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会联想到哪些物候?于是,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联系《春》“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蜜蜂嗡嗡”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其他你喜欢的词语。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傲雪的迎春,火红的山茶,嫩黄的迎春争奇斗艳。(山顶千门次第开)让我们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睁开了眼、两朵花、三朵花,一万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歌《小燕子》,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

    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

    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节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作了限定“”,表达非常准确。“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语言的准确。

    准确(以课文6——10节为例)

    1、教师:我先请同学说说老师和这位同学之间相隔多少距离?

    还可以怎样表达?如果老师用尺丈量出了具体的距离,应该怎么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巩固提升: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了两句,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

    ——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体现实事求是。

    3、——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这个星期天,老师专程去上虞参观了竺可桢故居。(那班驳的墙壁,乌黑的大门,发黄的照片如陈年的酒沉淀着一个卓越科学家的过往。)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吹醒柳梢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桃花园的主人,吼山上的第一朵桃花应该在何时绽放她的花蕾。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让我们有感情齐读。

    四、仿照课文,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请同学选择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现象,用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讨论一下,秋天里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现象:在稻花飘香的秋色中,听蛙鸣虫啼,看鸿雁南飞,流萤点点飞舞,树叶转了颜色,湖畔、海滨芦苇荡最浪漫的季节开始了,桂花,菊花)

    “……江南的秋天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习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二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四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用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关联词语)、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如7、8、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逻辑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五、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近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内涵丰富的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对应

    小结。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表现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孕育,销声匿迹,传语、唱歌、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问题导学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习: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同学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俺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同学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这几小节读一读吧。

    6、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大家看看。(课件出示“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片并介绍。)

    7、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还不懂,就看看课文的插图,想象、做一做动作、也可以在纸张上画一画,把它读懂。(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感悟)

    8、谁来说说,哪一些语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是怎样读懂的。

    9、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同学回答,师板书:妙不可言

    10、俺们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

    同学回答,师板书:观察考虑

    11、指导朗读

    俺们读懂了,并且知道怎样才干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心情一定很高兴吧。请同学们想想应该怎样读,才干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感情。先读一读,再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小节读给同桌听。

    谁来把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你们平时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勤于考虑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那些大自然的语言。

    3、根据自身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二》,来自网!

    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1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关于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在交流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教学准备:

    1、学具:大自然语言ppt、相关自然界照片,大黑板两块。

    2、经验准备:有四季典型(动植物,天气变化)特征以及常见天气典型特征的经验。

    教学过程:

    1、交流“语言”,引出话题。

    教师用动作示意幼儿起立,鞠躬问好,并用动作示意幼儿坐下。师:“刚才老师用嘴说了什么?我还用……”悬疑的语气停顿的同时动作表现起立坐下。

    (过渡:除了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信不信?

    2、交流课件,唤醒经验。

    (1)播放第一个视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什么?

    (2)播放第二个视频:蚂蚁在干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

    (3)播放第三个视频:这是什么花?这是大自然在说……”。

    (过渡:大自然的话很多很多,远不止这些,还会说什么呢?)

    3、看图说话,运用经验。

    (1)教师观察全体幼儿,再巡回观察指导个体。

    (2)组织幼儿交流分享,关注倾听。

    (3)选择2-3名读懂画面内容的幼儿分享交流。

    (4)利用差异,引导互学交流。“有没看懂得吗?谁能帮帮他?”

    (5)出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六大类背景,幼儿自主摆放。

    (过渡:看,大自然的语言可真多,怎么读才能读的更多,我们边玩游戏边学习)。

    4、砸蛋游戏,巩固经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虚拟的砸金蛋场景。

    (1)教师讲述要求:一个金蛋一个题目,三个金蛋三个题目。

    (2)教师组织游戏。

    1号题:这是什么季节?

    2号题:是晴天还是雨天?

    3号题:这是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什么?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真的是奇妙的,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有用吗?)

    (3)教师讲故事,帮助幼儿建立“读懂大自然语言很有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习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1)背诵全文。

    (2)完成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难点)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重点)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nì )

    连翘( qiáo ) 农谚( yàn ) 差异(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指一个挨一个地。( 次第 ) ②动作轻快的样子。( 翩然 )

    ③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

    ⑤满路、遍地。载,充满。( 载途 ) ⑥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年年如是 )

    ⑦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 销声匿迹 ) ⑧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草木枯荣 )

    ⑨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 周而复始 )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

    层次

    段意

    从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第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 ②经度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从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随堂检测】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进一步了解物候知识。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布置作业】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g)

    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g)草木荣枯(kū)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文中指生长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里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编出来的农谚。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B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B )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3.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形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交流点拨】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wWw.Jk251.coM

    【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农作物区划引种植物减轻虫害便利农业发展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交流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交流点拨】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本文原来的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的说明顺序怎样?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1.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2.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期相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