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收藏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1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收藏。

    对于每位教师而言,教案课件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然而教案课件并非马马虎虎就可以的。教案是体现教学成果的重要证据,要怎样才能迅速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呢?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带来的是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精彩文章,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启示,并可供你参照和应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的关键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在阅读中必须扣住这两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步是通读课文,捕捉关键语句,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的要点;第二部是抓住关键语段,仔细品味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它们在文中内容上的作用

    提问:你能判断这组图片分别是什么季节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总结:春天草木萌发,夏天荷花映日,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所有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想象叫做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一门科学,叫物候学。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用图片从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物候知识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用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并在预习的基础上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提问:刚才我们通读了课文,本文的标题是《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向我们介绍物候及物候学的。那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那些物候学知识?

    方法指导:要想知道文章的说明内容大家可以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就是本文的说明内容。

    学生:依据通读中划出的中心句,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并合并成相对独立的部分,把握说明内容。

    ⑷、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师总结:作者先从四季物候现象写起,从而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然后说出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再接着告诉大家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其因果关系,最后阐释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为了把物候现象这一事理说得明白透彻,从现象说到本质。

    (这一环节培养学生通过抓中心句把握说明内容,学习梳理说明文内容的方法。)

    4、依据我们刚刚讲过的内容,你认为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拓展训练:说明文写作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说明顺序,请大家思考:如果我们要“写校园一角”、“xx中学的变迁”、“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你该分别选用什么说明顺序?

    追问:你能不能仿照本课,使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列出“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结构提纲?

    ⑶、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

    (在上一环节梳理说明内容的基础上,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就顺理成章了。本环节关键是让学生理解选取说明顺序与材料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有哪些因素?

    2、研讨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提示:问题一抓住关键语句就能很快的解答;问题二抓住提示说明顺序的的词语把握说明顺序,就可以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明确:

    2、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所以,这样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3、拓展训练:

    决定物候来临的些因素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请你用所学知识分析下面诗句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选取适合的说明顺序可以使说明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但仅仅有了适合的说明顺序还不够。为了把说明内容说明的具体生动、明白透彻还需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提问:速读课文研讨,本文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用“说明方法+表达效果+说明内容”的形式回答。

    ①速读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②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小组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总结:本文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物候学的有关知识,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等多种说明方法,使得说明生动准确、科学严谨。

    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而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语言上更应该生动形象。请分别找出准确严谨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美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

    教师示例:在“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句话里,苏醒将大地拟人化了,给人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正如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

    学生小组合作,赏析品味。

    展示收集的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展示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展示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 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他们是否能在**号停止前回到座位上等老师。

    --小朋友的进区表是否都进行了打钩。

    --各区域的操作项目是否摆放整齐,如不整齐,请按顺序摆放。

    --给遵守区域规则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活动反思:

    应该说,我们和各位老师一样,在结合主题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这一块也是处于摸索、尝试的起步阶段,虽然以往在外观摩、学习时也了解了大致模式,但也仅限于一些表面的形式,而对于真正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是没有很好的揣摩和理解,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惑,希望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和大家共同学习,争取在这一块得到突破性地发展。那么,现就我们班在主题活动下开设区域活动的做法简单介绍一下,可能理论依据不是那么充分,只是我们自己凭感觉在这么做着,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们进行指导。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们自己对新〈〈纲要〉〉的学习和理解,对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以及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活动这三个概念的把握:

    主题活动课程是对幼儿发展所需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

    区域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那么,我想既然是主题下的区域活动,那么在进行主题预设时就必须将区域活动一并融入其中,并明确地认识到这样的区域活动应是有明确的活动目的的,应体现并强化主题意识的,而不是等到安排周计划时随便写一个"区域自选",因此,对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两位老师会在一起碰头,结合主题活动来分析教材提供的区域活动设置及安排,应该说教材的区域设置这一块给予了我们比较详细的指导,那么我们就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从实际操作等方面考虑,挑选一些适合我们班的区域活动出来,安排到我们的活动计划当中,当然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象主题〈〈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一开始就设置好了美工区"给娃娃换衣裳"、以及语言区"小小气象员"、"天气预报图"等比较好在整个主题中都可以持续开展活动的区域,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我们要分析各领域的活动有可能生成相应的区域活动或是活动开展之后需要在区域中得到延伸帮助孩子提升经验,那么我们就会安排相应的区域活动,帮助孩子有目的地开展该活动的二次探索,如此一来我们的区域设置以及区域活动就会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更好地呈现了主题活动的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应该说我们班就是按照以上两个原则来结合主题开设相应的区域活动的,但就我们在上学习的有关以及在外观摩学习的经验来说,我们认为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其实是相辅相承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在区域活动后也许能够另外生成一个主题活动,因为虽然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获得的是一些零碎的经验,却还是有继续探索的价值,那么就有必要为孩子提升经验,从而生成一个集体教育内容了;

    第二方面,区域活动也可以做为主题活动的"先行",也就是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通过主题活动进行经验提升、整合;

    第三方面:区域活动可以做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因为考虑到操作材料的量、孩子能力的个体差异或者是孩子的兴趣浓厚等因素,每个孩子对主题活动的需求不一样,那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延伸是最好的方法,让孩子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课程本身得到发展。

    那么,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我们的脑海里无数次的设想过、实施过,但是受开展区域活动的能力和经验等各方面的限制,真实要实施起来却又无从下手,这是我们最大的困惑。

    那么自从开学初开始研讨区域活动以来,我们按照程园长的教导和指引,首先将自己心目中的区域活动标准降下来,不去和大保育院比,不去和在区域活动中经验丰富、能力强的老师比,而是从细小处入手,从孩子们一个个爱玩的小游戏入手,就象最简单的七巧板,我们就设置了一个"巧板世界"的区域,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柜子中摆放了一篓七巧板,但是孩子们喜欢玩,而且玩得很好。一开始,我们让孩子们自由拼写,互相看对方的作品;后来,当孩子们以“不同的我”为主题玩七巧板时,他们应该拼人,看谁能拼出更多的形状,而不是重复;玩了一段时间后,又给孩子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比如说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拼得多或者是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作品等等,我想这应该也算是体现了区域活动的层次性。我想也只有这样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我们的区域活动,才会让我们做为老师的不再那么茫然,不再无从下手,才能让我们有继续前进的信心,才能让我们有继续探索如何开展好区域活动的勇气和决心,才能让我们自身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的成长和提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

    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展示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展示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 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

    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呢?

    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

    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

    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三、学习举例说明

    师:一篇好的说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

    生:还有作比较。

    师:《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就以4、5两个自然段为例,学习这种说明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段课文。

    师:这两段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师:举了什么例子?谁来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种的时间没有根据物候现象反映的情况而改变,结果遭受了损失。

    师:由于没有重视物候观测,给农业带来了损失,一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下面请大家有刚才的分析方法,与周围的同学合作,研读6-9段,画出运用举例说明的语句,讨论举例说明的作用。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这几段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师:分别举了那些例子?

    生:说明纬度的影响时,列举了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说明经度的影响时,列举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要迟一星期开花;又列举了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而烟台要到立夏。

    生:说明高下的影响时,列举了华南丘陵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生:说明古今的影响时,列举了英国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师: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师: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比较抽象的,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品味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大家看黑板,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这样改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师:科学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

    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

    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

    与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一个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分析分析,一会儿与同学们交流。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写得生动,“孕育”运用拟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认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写得生动,“销声匿迹”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很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让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又最快的速度读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说明文的朗读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就给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师配乐背诵)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总结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呢?请总结总结。

    生: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说明文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如何阅读科学小品呢?

    生:要品味语言。

    生:先要了解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师:请大家看屏幕: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说明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研究说明方法;品味生动语言;总结阅读所得。

    六、结语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师:最后,让我们在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收藏】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