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中化学知识点相关教学方案
  • 初中化学知识点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2-28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b、cl-c、2cld、cl2)。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5)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例:从微观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电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例: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有些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⑥化学式的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c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d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如非金属气体单质h2、o2、n2、cl2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如nacl、mgcl2。

    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cl-。构成氯化镁的微粒是mg2+、cl-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已知ro32-有32个电子,则r的质子数为:r+8×3+2=32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酸碱知识点归纳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

    特性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吸水性脱水性

    强氧化性腐蚀性

    用途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

    特性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吸水性脱水性

    强氧化性腐蚀性

    用途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指示剂ph值石蕊酚酞

    酸性

    中性=7紫色无色

    碱性﹥7变蓝色变红色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

    初三上化学硬水软水知识点归纳初中教案精选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

    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

    (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4)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通过对硬水和软水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相关教学方案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正、负数的概念:我们把像3、2、+0.5、0.0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是比0大的数;像-3、-2、-0.5、-0.03%这样数叫做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们可以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知识点2: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的分类主要有两种:

    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看作分数。

    知识点3:数轴的概念:像下面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知识点4:绝对值的概念:

    (1)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注: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均大于或等于0(即非负数).

    知识点5:相反数的概念:

    (1)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代数意义:符号不同但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知识点6: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法则: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用绝对值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知识点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点8: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知识点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知识点10: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一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然后省略括号和加号,并运用加法法则、加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知识点11:乘法与除法

    1.乘法法则

    2.除法法则

    3.多个非零的数相乘除最后结果符号如何确定

    知识点12:倒数

    1.倒数概念

    2.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注意与相反数的区别)

    知识点13:乘方

    1.乘方的概念,乘方的结果叫什么?

    2.认识底数,指数

    知识点14:混合计算

    注意:运算顺序是关键,计算时要严格按照顺序运算.考试经常考带乘方的计算.

    知识点15: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的概念?注意a的范围

    经典初中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1质量比:1:8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h2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

    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3)原理: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

    (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了解}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

    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生物生物圈知识点归纳的教学方案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理解,不识记)

    七年级上陆地海洋知识点归纳相关教学方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的特征,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陆地占10%,海洋占90%),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总体说,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地球怎样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总是大于陆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⑥北冰洋被欧洲,北美洲,亚洲包围。

    ⑦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非洲,欧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魏格纳在大陆漂移说中提出了地球“活动论”的观点。

    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六大板块是: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九年级化学上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1、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质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见右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四、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化合价,请注意以下几点:

    (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①在化合物中,通常氢显+1价;氧显-2价;②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③一些元素有变价,其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不变价元素按化合价规则求得。

    (2)使用化合价的规则是: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掌握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是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的原子集团,又叫做根。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只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二)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

    1.化学式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

    2.化学式的书写

    ①单质化学式书写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但像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要在其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2;②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时,正价元素写在左边,

    负价元素写在右边;正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0;③含有原子团的物质,可将原子团看成是一个原子来书写化学式,如氢氧化镁〔

    (三)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下列各种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

    ②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③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为

    (四)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1、交叉法:在元素上方标上化合价,先化简再交叉,如p为+5价,氧为-2价,交叉后为p2

    o5

    2

    、最小公倍数法,选求出几种元素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求各元素

    的原子数。

    五、根据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先将要求的化合价设为x,再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求得的x的值就是化合价。如求co2中c的化合价,x*1+(-2)*2=0求得x的值为4,则c的化合价为+4

    〕。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3541.html

    【初中化学知识点相关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