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燃烧与灭火教案模板
  • 燃烧与灭火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2-25

    燃烧与灭火。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写好自己的初中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燃烧与灭火教案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的:掌握燃烧,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发现

    教学难点:将燃烧现象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谈如何利用有利的,防止发生不利的燃烧。

    仪器:蒸发皿两只,铁架台(带铁圈),火柴,烧杯,铜片,蜡烛,制氧气装置。

    药品:酒精、红磷、白磷、石灰石、水。

    教学过程:

    复习:比较mg、c、s、p、f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共同点。

    板书一、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过渡:为了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我们需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烧的火柴。

    发现:可燃物才能燃烧。

    学生实验:连毛巾也烧不着的火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老师演示:白磷燃烧实验(与学生实验同时进行)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学生活动:总结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解释上述烧杯中白磷,铜片上红磷和石灰石不能燃烧的原因,

    提问:能否创造条件让它们燃烧:再将铜片放在铁圈上继续加热,发现红磷能燃烧,

    石头不能,往水中通入氧气,发现白磷能燃烧

    板书:1、着火点2、燃烧条件

    过渡: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时就会燃烧,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同一种物质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的燃烧现象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另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方。

    发现:当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肉眼看不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当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能看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些碳元素由于氧气不足,还转化成为一氧化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0页,了解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谈谈冬天室内放燃烧的木炭的火盆,应注意什么?

    老师总结:完全燃烧时,燃烧得快,放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热量少,可燃物中的元素不能被完全氧化,应该防止不完全燃烧的发生。

    课堂小结:学生思考课本p89页问题,回答。复习巩固着火点、燃烧条件等概念。

    板书设计:§4、1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着火点:使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要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c+o2(充足)===co2c+o2(不充足)===coWWw.JK251.Com

    jk251.coM小编推荐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模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美术教案-心与祝愿教案模板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演示和制作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贺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并学习贺卡制作的方法。

    2、通过贺卡的制作,提高学生装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贺卡。

    难点:1、构图设计

    2、恰当选择材料。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各种示范贺卡;示范制作备用的花纹图案资料;8开白纸,废旧彩图纸,浆糊、剪刀、画板、图钉等。

    学具:16开白纸对折,废旧彩图纸、浆糊,彩色笔,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具,2.引导认真听课。3.课前谈话导入新课:(约2分钟)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色彩知识和美术字等课,今天让同学们运用这些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板书课题:贺卡设计与制作)

    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互相赠送的具在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

    (板书:爱心与祝愿)

    3、贺卡欣赏:(出示贺卡范图、边欣赏边讲解边板书)

    贺卡的内容广泛:包括贺年卡,对话圣诞卡,尊师卡、生日卡等。贺年的形式很多:单页卡折页卡;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贺卡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剪贺卡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贺卡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贺卡的方法。

    4、剪贴贺卡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约分钟)

    (1)构思、设计

    我们要制作一张贺卡,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构思,准备制作一个内容,什么形式的贺卡,然后,可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赠送的对象,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喜欢爱欢乐、新颖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灿烂绚丽的色彩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心理和爱好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贺卡就一定会受到珍视和喜爱的。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书写或剪贴赠言:如:新年好、老师您好、生日快乐等祝愿的字句。

    (6)整理画面: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1)请位同学到讲台前各拼贴一张贺卡。

    (2)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剪贴形式的贺卡。

    (《新年快乐》、《友谊地久天长》、《老师,您好!》播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约分钟)

    (1)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2)学生互相交换贺卡。

    (3)总结课堂教学情况。

    五、作业要求

    利用废旧图片或画报剪贴制作一张贺卡,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工艺精致。

    键盘操作与练习教案模板


    当我们提起初中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每一位初中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初中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键盘操作与练习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任务:1.了解键盘的分布,掌握八个基本间的功能。

    2.培养学生正确的姿势和击键的方法与技巧。

    3.学会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操作习惯。

    4.学会利用打字软件训练指法。

    教学重点:正确的击键姿势、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的运用指法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在微机室上实习课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进入微机室等待上课:(每人一机)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想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吗?那么如何进行操作呢?那么下面我们首先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计算机的输入设备─键盘。

    二、教学新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提出任务1)

    打开网页:

    (各国各地区的不同还有不同布局的键盘看下面的网页:)

    1.计算机键盘的分布为四个区

    2.介绍主键盘区各键的功能、介绍编辑键区、功能键区、数字小键盘区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键盘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个不同的区,分别说出他们的名称。)

    3.八个基本键:a、s、d、f、j、k、l、;(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

    要操作计算机就要有正确的操作姿势,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否则就会身体疲劳同时也会影响操作的速度,介绍操作姿势。

    4.操作姿势(介绍)(提出任务2)

    (知道了键盘的结构和正确的坐姿后,同学们会迫不及待了)(介绍开关机的方法,并强调要养成正确开关机的好习惯)(任务3)

    试一试:同学们你可以试着开机了(教师巡视同学们的操作方法,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检查学生的坐姿是否正确。)

    5.提问回答有关功能键的名称与用途:altctrlbackspacecapslockendshift

    试一试:请同学们使用鼠标的左键进行下列操作:开始→程序→附件→写字板(任务4)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打字练习了:

    三、练习巩固

    练一练: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22按照课本上的格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巡视学生的坐姿、手在键盘上的位置是否正确,要及时的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提示同学们注意:操作键盘时手要做到

    ①要点:轻、准、快

    ②手指要到位,各手指要做到“和平共处”不要“互相侵犯”。

    ③以基本键a、s、d、f、g、h、j、k、l、;、作为手指的“根据地”

    每击一键,手指要立即回到基本键上。

    读一读:结合以上的要点和技巧,学习下面的练习歌:(打开软盘上

    的歌谣,在大屏幕上播放,全体同学齐声朗读)

    姿势端正且自然,双手轻放在键盘。

    拇指轻触空格键,其余轻放基本键。

    手指个个有任务,分工击键要记住。

    轻准快,有节奏,按照指法来击键。

    记键位,凭感觉,不看键盘看稿件。

    树信心,加恒心,熟练来自勤苦练。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键盘的操作和指法练习,这是最基本的计算机的操作,希望同学们把有关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记住,养成操作计算机的良好的习惯,同时才能提高计算机的操作速度和你的工作效率。

    五、作业:

    1.记住八个基本键

    2.熟记练习歌

    (指导同学们关闭刚才的写字板窗口,按正确步骤关机)

    我们与数学同行教案模板


    我们与数学同行--七上第一章介绍

    【课标要求】

    1.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事例的观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2.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此外,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思路】

    本章相当于本套教材的绪言,包括《生活数学》与《活动思考》两节,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

    粗略感受本套教材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感受本套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1节“生活数学”,是通过对一些生活实例的观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第2节“活动思考”,是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到动手操作、调查研究等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建议】

    1.课本提供了一些生活与数学相联系的现实情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情境以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其

    他教育资源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教师还可以开发、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组织教学.

    2.应正确把握本章的教学要求.本章作为整套教材的绪言,只是让学生对本套教材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个粗略的了解,不要在具体解决问题上作过高的要求.

    3.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章头图的内容可以作为第1课时《生活数学》的教学情境.

    【评价建议】

    本章不要着眼于学生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要关注学生能否说出身边的事例,并从中“发现”数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时能使别人听懂;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思考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大约需要2课时,分配如下:

    第1节生活数学1课时

    上一篇:苏科版七上2.6有理数的乘方习题课

    下一篇:11生活数学

    线的比较与画法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因为量得AB=××cm,CD=××cm,

    所以AB=CD(或AB<CD或AB>CD).

    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

    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

    四、小结

    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五、作业

    p.18,1.2题.p21,2.3.4题.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

    (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

    (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同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然后比较大小,想一想这两棵树哪一棵高?(对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去括号与添括号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练习→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前边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①与;②与;③与.

    2.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

    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2);(3).

    学生活动: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1)(2)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

    [板书]3.3

    【教法说明】在复习中,学生合并中的同类项遇到了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先去括号,怎样去括号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如何去括号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所得结果.

    (出示投影2)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先运算,然后由学生回答结果.

    师:(用复合胶片把结果出示投影3)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两种运算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后,指定一名学生回答(两种运算的结果相同,而两种运算的顺序不同,如是先求7与-5的和再与13相加,而是先求13与+7的和再与-5相加).

    师:总结,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按照两种不同的运算顺序,所得结果相同,即去括号时要不改变原式的值,并板书:

    [板书]

    师提出问题:看上面两个式子,每个式子左边都有括号,并且括号前面是“+”号,右边没有括号,比较右边相应项的符号的变化,你能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吗?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找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叙述,然后再让学生补充,教师给予归纳,并板书.

    [板书]

    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师提示法则的特征,指出:去括号时,要连同括号前的符号一同去掉.

    【教法说明】去括号法则正的得出,是通过具体例子的运算、观察发现的,学生自己做练习,开动脑筋,发现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出示投影4)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心算,然后再指定一个同学回答,说明两个式子运算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相应的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板书的两个式子,让学生讨论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板书]

    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师:作必要强调:在板书上用彩粉笔作出“重点”标号,以引起学生注意,强调“各项”,“不变”,“改变”的含义.

    【教法说明】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上面的关系式和去括号法则1作基础,学生自己总结法则2就很容易了,但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去掉括号和括号前的“-”号,只改变括号内部分项的符号.

    巩固法则:(出示投影5)

    去括号

    (1);(2);

    (3);(4).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完成,找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同组学生互相交换评判打分,等黑板上做的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对黑板上所做的题答案进行评定.

    【教法说明】此组题目是法则的单一运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就是要检验去括号法则掌握的情况,以便做好回授调节.

    教师活动:强调去括号时要保证不改变原式的值,去括号要连同它前面的符号同时去掉,然后出示例1.

    (出示投影6)

    例1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化街)

    (1);(2);

    (3);(4).

    学生活动:教师不做任何提示,题目出示就让学生去完成,部分学生板演,待黑板上学生做完,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做的答案进行订正,然后讨论归纳.①易出错误的地方,错误原因;②怎样预防错误的发生等.

    【教法说明】此题目是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自己独立解答不会有什么困难,待学生全部做完后,师生共同评判订正,目的是教师要掌握解题的正确率,讨论易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以及怎样预防错误发生等问题,从而教育学生以后解题时要认真仔细,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三)巩固练习,尝试反馈

    (出示投影7)

    1.去括号(口答)

    (1);(2);(3);

    (4);(5);

    (6).

    2.判断正误(口答)

    (1);

    (2);

    (3).

    3.化简:

    (1);(2);

    (3);(4).

    学生活动:l、2题回答,3题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做巡回指导,重点放在差生上.

    【教法说明】上述题目配备,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法则,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既动口,又动脑、动手,可以使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参与意识也得以增强.

    (四)归纳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去括号法则,下面我们一起回顾这一法则.

    (出示投影8)(学生填空)

    1.括号前边是“+”号时,去掉括号和______________,括号里_____________.

    2.括号前边是“-”号时,去掉括号和______________,括号里_____________.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9)

    1.判断正误①中,前没有符号;()

    ②;()

    ③;()

    ④;()

    2.填空(填“+”或“-”号)

    ①;②;

    ③;④.

    3.化简:

    ①;②;

    ③;

    ④(为正整数).

    说明:当3题学生完成后,把3题中的①小题利用复合胶片(出示投影10)变式为

    当,时,求的值.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投影上的l、2题,教师深入到某一组中,待讨论有结果时,指定一两个学生回答.3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回答l、2题,教师给予肯定或更正,并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解题时如何预防,2题的完成为下节添括号做了铺垫.3题的4个小题学生板演,②③小题由中等生做,①小题由差等生做,④小题由优等生做,这样照顾优、中、差各层次的学生,以便使他们各有所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做指导.②③小题引导学生发现寻找其他的解题方法.①小题的变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

    (2)()

    (3)()

    (4)()

    (5)()

    (6)()

    2.化简

    (1);

    (2).

    (3),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163页习题3.3A组1(3)(4)(5)(6);2(2).

    十、板书设计

    3.3(1)

    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

    ;;

    说明:板书后把关键词语用彩粉笔标出来,以便引起学生注意,应用时避免出错误.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添括号法则.

    2.应用:能熟练地按要求正确地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归纳、对比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由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对立统一,表现出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比较、发现法.

    2.学生学法:练习→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添括号法则.

    2.难点:括号前添“-”号的添括号法则.

    3.疑点:按要求添括号(即把具有某种特征的项放入括号内).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六、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去括号法则,根据上节所学的去括号法则,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下列几个问题.

    (出示投影1)

    把下列各式去括号

    1.(1);(2);

    (3);(4).

    2.请你说出去括号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的学习都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共同订正.

    【教法说明】上述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去括号的知识,去括号后,学生再回答根据是什么?是渗透给学生做数学问题要有理有据.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上面是根据去括号法则,由左边式子得右边式子,现在我们把上面四个式子反过来,可以怎么样?(学生回答)

    [板书]

    师:上面四个式子由左到右是添括号的过程,你能发现添括号的法则吗?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学们互相叙述,补充和纠正,语言较通顺后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补充纠正.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

    添括号后,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师:谁能分析一下,上述法则中“添”,“各项”,“不变”,“改变”是什么含义.按法则添括号多项式的值改变吗?

    学生活动: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后,再指导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添括号法则的发现与总结,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可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法则得出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法则中的关键性词语,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巩固法则:(出示投影2)

    下列各式,等号右边添的括号正确吗?若不正确,可怎样改正?

    (1);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后抢答,并互相更正.

    说明:学生回答完后,利用活动胶片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如(1)小题中括号内“”把“+”移走改为“-”,“-6”中把“-”号移走改为“+”号.

    师提出问题:通过上组练习添括号,请同学们思考易出错的地方及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错误?

    学生活动:思考,也可同桌互相磋商后,再回答,学生找出的答案可能不全面,教师再做适当的归纳和补充.

    【教法说明】此组题目的训练,目的是把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都显示出来,以便引以为戒,为以后正确解题做好准备.

    师:我们添括号时,一定要细心,括号内的各项“变”还是“不变”取决于括号前添“+”号还是“-”号,“变”是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不变”是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下面我们做几个题,来检验一下谁细心、认真,不出错误.

    (出示投影3)

    例4按下列要求把多项式添上括号.

    1.;2..

    ①分别把每个多项式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②分别把每个多项式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时指定四个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要求速度快的学生完成后与黑板上的解答对照,是不是一致,如不一致,观察是谁的错了,错在何处.

    师:通过上例分析,添括号与去括号一样,都是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看成一个整体。

    【教法说明】添括号法则归纳后,又把易错的地方以判断、改错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练习意识到哪里爱出错,这样学生独立完成例4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再与黑板上的解答相对比,既可以发现自己解答的错误所在,又可以发现对方的错误,强化了添括号时注意的问题.

    变式训练:把例4提出的解题要求改为:

    ①分别把每个多项式的后两项放入括号前面带“+”号的括号内.

    ②分别把每个多项式的后两项放入括号前面带“-”号的括号内.

    说明:利用复合胶片把例4的两个问题变换为后面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叙述,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第1题题解.

    [板书]

    2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同桌同学互相评判,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做好及时反馈和回授.

    师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例题发现从左到右是添括号,而从右到左是去括号,很显然,添括号与去括号正好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怎样检验添括号是否正确呢?

    学生思考回答.(可以用去括号检验)

    【教法说明】添括号一般要按要求进行,通过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按要求添括号的方法.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项

    (1);(2);

    (3);(4).

    2.在多项式中添括号.

    (1)把四次项结合,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2)把二次项结合,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3)把含的项结合,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学生活动:1题学生观察,一名学生口述,其他学生加以更正;2题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组同学互相交换评判.

    【教法说明】上述题目是为了巩固本节内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民主意识.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把下列各式写成两个二项式的和(或差)

    (1)(写成和);(2)(写成差).

    2.把多项式写成两个多项式的和,使其中一个不含字母.

    3.每一个学生自编一个三次四项式,然后同桌同学交换,把后三项放入前面带“-”号的括号里.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l、2题,然后同桌同学互相勾通解题过程及结果,3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按要求编题,编完后,同桌交换解答.然后选几名代表叙述他们启编及解答过程,师生分析评判,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加以更正,同时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解答给予鼓励.

    【教法说明】本组题是在巩固题组的基础上加以变式的题组.要明确按什么要求添括号.1、2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做适当的变式.通过自编题目的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编题时,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开放性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1.添括号法则.

    2.回顾“添”,“不变”,“变”的含义(“添”是添上括号和括号前的符号;“不变”是指括号里各项符号都不变;“变”是括到括号内的各项符号都变).

    3.添括号是否正确可用去括号进行检验;去括号是运算的需要,添括号是适用代数式的变形.应用比较广泛,必须认真掌握.

    七、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

    (2)的相反数为______________;

    (3);

    (4);

    (5)若,则;

    (6)在①与,②与,③与,④与中互为相反数的组数为____________组.

    2.把下列三项式写成单项式与二次式的差

    (1);(2).

    3.不改变多项式的值,把多项式中的二次项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里,把一次项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内.

    八、布置作业

    自己编两个多项式,并且自己提出添括号的要求,然后按所提要求解答.

    【说明】因课本上的练习题目,基本上都穿插在课上完成,自编题目更可以检验对本节内容的灵活掌握情况.

    九、板书设计

    贺卡的设计与制作教案模板


    在我们的初中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这篇《贺卡的设计与制作教案模板》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心与祝愿--贺卡设计与制作》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演示和制作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贺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并学习贺卡制作的方法。

    2、通过贺卡的制作,提高学生装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贺卡。

    难点:1、构图设计

    2、恰当选择材料。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各种示范贺卡;示范制作备用的花纹图案资料;8开白纸,废旧彩图纸,浆糊、剪刀、画板、图钉等。

    学具:16开白纸对折,废旧彩图纸、浆糊,彩色笔,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具,2.引导认真听课。3.课前谈话导入新课:(约2分钟)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色彩知识和美术字等课,今天让同学们运用这些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板书课题:贺卡设计与制作)

    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互相赠送的具在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

    (板书:爱心与祝愿)

    3、贺卡欣赏:(出示贺卡范图、边欣赏边讲解边板书)

    贺卡的内容广泛:包括贺年卡,对话圣诞卡,尊师卡、生日卡等。贺年的形式很多:单页卡折页卡;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贺卡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剪贺卡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贺卡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贺卡的方法。

    4、剪贴贺卡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约分钟)

    (1)构思、设计

    我们要制作一张贺卡,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构思,准备制作一个内容,什么形式的贺卡,然后,可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赠送的对象,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喜欢爱欢乐、新颖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灿烂绚丽的色彩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心理和爱好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贺卡就一定会受到珍视和喜爱的。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书写或剪贴赠言:如:新年好、老师您好、生日快乐等祝愿的字句。

    (6)整理画面: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1)请位同学到讲台前各拼贴一张贺卡。

    (2)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剪贴形式的贺卡。

    (《新年快乐》、《友谊地久天长》、《老师,您好!》播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约分钟)

    (1)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2)学生互相交换贺卡。

    (3)总结课堂教学情况。

    五、作业要求

    利用废旧图片或画报剪贴制作一张贺卡,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工艺精致。

    数学教案-定理与证明教案模板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难点: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优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建议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

    (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

    (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理的后面都应要求填注推理根据,这既可训练良好的推理习惯,又有助于掌握学过的命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据;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能说出证明的步骤.

    2、能用符号语言写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通过对真命题的分析,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

    2、根据题设,应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答:两条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

    3、结论的内容在图中如何表示?(答:在图中标出一对内错角,并用符号表示)

    二、例题分析

    例1、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线.

    求证:∠1=∠2.

    分析:要证∠1=∠2,

    只要证∠3=∠2即可,因为

    ∠3与∠1是对顶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易得出∠3=∠2.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例2、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

    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EOF=90°,即∠1+∠2=90°即可.

    证明:∵OE平分∠AOB,

    ∴∠1=∠AOB,同理∠2=∠BOC,

    ∴∠1+∠2=(∠AOB+∠BOC)=∠AOC=90°,∴OE⊥OF(垂直定义).

    三、课堂练习: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归纳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然后见投影仪.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35、(2),7.

    六、课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我与父母交朋友知识导引教案模板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知识导引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与父母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辩证分析逆反心理,并克服消极“逆反”心理;能够认识通过亲子双方的努力,代沟是可以跨越的;初步培养与父母之间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冲突,以宽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能够负责任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掌握一定的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有效化解与父母的冲突和矛盾;崇尚与父母的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期待,提升自己关爱父母、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能够培养起明辨是非能力和自省能力,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

    二、知识网络

    三、学法点拨

    本课包括“严也是一种爱”、“两代人的对话”两框内容。主要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父母的亲子沟通状况,正确处理和应对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学习与父母交往所必需的素质和技能。由于亲子关系的交往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因此学习本课时,我们要从观念和技巧两方面入手,根据自己在处理与父母关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学习、运用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主要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亲子之间的代沟问题。学习难点在于要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高期待、严要求反映了他们的爱和一片苦心。学习重点是要辩证看待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学习落脚点在于认识到消极逆反心理的结果不仅惩罚了自己,也伤害了父母,从而自觉克服消极逆反心理。

    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主要告诉我们如何与家长沟通。首先,需要正确看待与父母的矛盾,对待代沟既不否认、也不夸大,而是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其次,在学习时,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并会运用亲子沟通的艺术,即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帮助父母和宽容父母。

    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理论,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为了提高学习实效性,我们要在课前反思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亲子交往状况,以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事情容易引起自己与父母的冲突?在化解与父母的冲突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自己的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如何?同时,收集能够感染自己的有关孝道的事例,特别是自己身边的事例。

    【燃烧与灭火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