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模板
  •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3-05

    【www.jk251.com - 地理教案模板】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写初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为你推荐《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模板》,希望您喜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jk251.cOm扩展阅读

    地理教案-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梢钥闯龊5灼露鹊拇笮?/p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请阅读?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要求对比说明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

    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

    (总结板书)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

    教材生动的描述: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

    (板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

    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坐标系;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反馈练习)习题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

    〈板书设计〉

    2.等高线的特点

    ⑴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⑵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会感到困惑,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方法。教材中的读图编排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初步学习了地形图的知识后,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愿意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价值观念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制作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 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理教案-世界政治地图分区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承转】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显著,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即“南北对话”;而且也需要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板书】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以上我们了解了世界政区及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两类国家的一些基本情况,从第八章起,我们将深入到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进一步了解世界地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便于进一步学习,按照地理位置及其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世界划分为以下13个地区。

    【展示】世界区域划分图。

    指导学生读出13个分区,并特别指出,北美地区与北美洲的区别。

    【练习】学生在填充图册填注13个地区的名称

    【板书】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

    非洲: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美洲:北美、拉丁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展示】世界区域划分空白图。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13个地理区域。(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讲述】对世界13个分区的说明:欧洲的东部和北亚放在一起讲解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前苏联,人文地理因素相近。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人文地理差异大。注意欧洲的西部和西欧的区别。注意拉丁美洲的范围和含义。

    【承转】由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引入联合国组织。

    【阅读】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了解两大国际组织的总部、宗旨、机构设置等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分组展开讨论,并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辩论会,题目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好不好。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举出你熟悉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所在的大洲。

    哪个大洲还没有国家,为什么?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居于前六位的国家

    【活动】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面积居于前六位的国家,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提问】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

    【展示】世界政区图——放大的局部政区图。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仅有0.44平方千米;还有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承转】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些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而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提问】举出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古巴,越南)

    【承转】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人口和工农业等总产值的比较”扇形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却仅是发达国家的1/5,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

    【提问】你所知道的发达国家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发展中国家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分布对比的表格。

    名称

    经济水平

    分布

    发达国家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

    较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展示】南北之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提问】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讲解】二战前,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是英、法、美、日等国的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地区经济无法发展。二战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争,纷纷宣布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小结】国家间不论大小、贫富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此原则上我国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外交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基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助。

    【讲解】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即领土:包括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本国的领土与邻国领土之间的界线即国界线。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阿根廷与智利之间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讲述】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志。

    【展示】“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

    【展示】未定国界

    【提问】你能在图上找到未定国界吗?看一看未定国界与国界线在地图图例画法上的区别。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国际组织图文资料展

    目的:了解世界上各国际组织的作用等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开阔视野。

    方式:

    1、在本节内容学习完毕后,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各国际组织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用时一周。

    2、将资料汇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筛选。

    3、各小组将选出的资料设计成墙报,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分,选出最优秀的墙报,用时一周。

    4、各班级的最优墙报展示在学校的报栏中。所有获奖的同学均有小小的物质奖励。

    世界政治地图分区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承转】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显著,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即“南北对话”;而且也需要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板书】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以上我们了解了世界政区及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两类国家的一些基本情况,从第八章起,我们将深入到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进一步了解世界地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便于进一步学习,按照地理位置及其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世界划分为以下13个地区。

    【展示】世界区域划分图。

    指导学生读出13个分区,并特别指出,北美地区与北美洲的区别。

    【练习】学生在填充图册填注13个地区的名称

    【板书】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

    非洲: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美洲:北美、拉丁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展示】世界区域划分空白图。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13个地理区域。(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讲述】对世界13个分区的说明:欧洲的东部和北亚放在一起讲解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前苏联,人文地理因素相近。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人文地理差异大。注意欧洲的西部和西欧的区别。注意拉丁美洲的范围和含义。

    【承转】由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引入联合国组织。

    【阅读】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了解两大国际组织的总部、宗旨、机构设置等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分组展开讨论,并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辩论会,题目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好不好。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举出你熟悉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所在的大洲。

    哪个大洲还没有国家,为什么?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居于前六位的国家

    【活动】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面积居于前六位的国家,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提问】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

    【展示】世界政区图——放大的局部政区图。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仅有0.44平方千米;还有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承转】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些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而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提问】举出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古巴,越南)

    【承转】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人口和工农业等总产值的比较”扇形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却仅是发达国家的1/5,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

    【提问】你所知道的发达国家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发展中国家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分布对比的表格。

    名称

    经济水平

    分布

    发达国家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

    较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展示】南北之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提问】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讲解】二战前,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是英、法、美、日等国的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地区经济无法发展。二战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争,纷纷宣布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小结】国家间不论大小、贫富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此原则上我国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外交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基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助。

    【讲解】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即领土:包括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本国的领土与邻国领土之间的界线即国界线。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阿根廷与智利之间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讲述】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志。

    【展示】“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

    【展示】未定国界

    【提问】你能在图上找到未定国界吗?看一看未定国界与国界线在地图图例画法上的区别。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国际组织图文资料展

    目的:了解世界上各国际组织的作用等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开阔视野。

    方式:

    1、在本节内容学习完毕后,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各国际组织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用时一周。

    2、将资料汇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筛选。

    3、各小组将选出的资料设计成墙报,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分,选出最优秀的墙报,用时一周。

    4、各班级的最优墙报展示在学校的报栏中。所有获奖的同学均有小小的物质奖励。

    地理教案-与同学们谈地理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