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氧气的性质用途【推荐】
  • 氧气的性质用途【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23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氧气的性质用途【推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jK251.COM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记笔记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做练习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习二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A)发红光(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E)发出淡蓝色火焰(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烧(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加入澄清的石灰水(B)伸入燃烧的木条

    (C)加水观察气体的溶解性(D)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Jk251.coM编辑推荐

    不等式的性质(三)(小编推荐)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已知且,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的范围,可得:

    1.且;

    2.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且;

    4.且;

    5.且;

    6.且;

    7.且;

    思路三:考虑含有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的性质,可得:

    8.(其中为实常数)是三次方程;

    9.(其中为常数)的图象不可能表示直线。

    说明从已知信息能够推出什么结论?这是我们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给出的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读者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写出充要条件;另外,运用推出关系的传递性,在推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推理,还可得出很多结果,请读者考虑.

    探究关系式是否成立的问题

    题目当成立时,关系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不可能成立。

    说明:像本例这样的探索题,题目的结论是“两可”(即两种可能性)情形,而我们知道,说明结论不成立可像例1那样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过像本例的执果索因的分析,不仅说明结论不成立,而且得出,必须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的结论。

    探讨增加什么条件使命题成立

    例适当增加条件,使下列命题各命题成立: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思路分析:本例为条件型开放题,需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寻找使结论成立时所缺少的一个条件。

    解:(1)

    (2)。当时,

    当时,

    (3)

    (4)

    引申发散对命题(3),能否增加条件,或,,使其成立?请阐述你的理由。

    关于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听课实录的高中教案推荐


    在预习教材中的例4的基础上,证明:若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则椭圆上任一点p()到焦点的距离(焦半径),同时思考当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时,结论如何?(此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究,为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性质做准备)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基础上,根据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了教材中原有安排顺序,引导学生从观察课前预习所作的图形入手,从分析对称开始,循序渐进进行探究。由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研究、合作、体验来完成。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兴趣是前提)。例如导入,通过“神州五号”这样一个人们关注的话题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设计中改变了教材原有研究顺序,让学生从观察一个具体椭圆图形入手,从观察到对称性这一宏观特征开始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几何性质的形成与论证过程,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在研究范围这一性质时,课前设计中,只要学生能根据不等式知识解出就可以了,但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研究,这时教师没有打断他的思路,而是引导帮助他研究,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

    在离心率这一性质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轻松愉悦的动画演示,化解了知识的难点。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对具体例子的观察分析中,设计的问题过于具体,可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放开。还有就是少讲多学方面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感悟:新课堂是活动的课堂,讨论、合作交流可课堂,德育教育的课堂,应用现代技术的课堂,因此新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新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培育。

    高中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三)(小编推荐)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已知且,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的范围,可得:

    1.且;

    2.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且;

    4.且;

    5.且;

    6.且;

    7.且;

    思路三:考虑含有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的性质,可得:

    8.(其中为实常数)是三次方程;

    9.(其中为常数)的图象不可能表示直线。

    说明从已知信息能够推出什么结论?这是我们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给出的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读者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写出充要条件;另外,运用推出关系的传递性,在推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推理,还可得出很多结果,请读者考虑.

    探究关系式是否成立的问题

    题目当成立时,关系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不可能成立。

    说明:像本例这样的探索题,题目的结论是“两可”(即两种可能性)情形,而我们知道,说明结论不成立可像例1那样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过像本例的执果索因的分析,不仅说明结论不成立,而且得出,必须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的结论。

    探讨增加什么条件使命题成立

    例适当增加条件,使下列命题各命题成立: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思路分析:本例为条件型开放题,需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寻找使结论成立时所缺少的一个条件。

    解:(1)

    (2)。当时,

    当时,

    (3)

    (4)

    引申发散对命题(3),能否增加条件,或,,使其成立?请阐述你的理由。

    函数性质的运用分析【荐】


    一、相关背景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实际上需要学生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包括思想、观点、方法)进行有效组合与沟通。而学生知识、方法的迁移,水平、能力的提高均依赖于这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学习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学现象的领悟和实质理解。抽象函数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简洁性,近几年高考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题目。由于它的提干都是由抽象的数学符号给出,因此它对学生阅读理解数学语言和符号的能力要求很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大的挑战。二、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深刻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掌握代数变换的方法。②学会阅读理解数学语言和符号,会综合运用函数性质解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阅读、理解、探索求解的过程,渗透化归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解决数学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领会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重点:综合运用函数性质解题难点: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理解和相互转换。三、设计理念1、首先通过复习函数的性质导入,训练学生对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2、例1的设计的意图是: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性质的理解。教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数学语言、符号;学会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思,渗透化归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代数变换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堂形式是:分组讨论。3、例2的设计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探求多种解法,思考、交流、表达,体现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函数性质解题,提高他们抽象思维能力,问题延伸思考,主要针对较好学生,让他们课后继续钻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四、下面是课堂实录《函数性质的运用》师:前面我们已经分别复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及周期性等。今天我们学习函数性质的综合运用。请先思考回答以下问题:①若函数f(x)是奇函数,如何用符号表示?用图形表示?②若给出图形请用文字语言叙述它的对称性,用符号如何表示?③若f(x+2)=f(x),你能有何结论?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用符号表示?生1:①f(-x)=-f(x)生2:②函数f(x)关于x=1对称,即f(1+x)=f(1-x)生3:③f(x)是周期函数,周期为T=2,示意图:师:由f(x+2)=-f(x)你能说出什么信息?生:f(x)的周期是T=4师:为什么?能否用图象解释?生:将式中的x用x+2来替代,得到:f(x+4)=-f(x+2)又因为-f(x+2)=f(x),所以f(x+4)=f(x)即:T=4但是不太用图像来解释师:提示:从图示看出f(x+4)=f(x)的周期为4。总结:通过对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等性质的复习,我们要熟悉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转换。好,下面我们来看例1例1:设f(x)是(-∞,+∞)上的奇函数,f(x+2)=-f(x),当0≤x≤1时,f(x)=x,则f(7.5)=?生1:利用周期性由f(x+2)=-f(x)可得到f(x+4)=f(x)所以f(7.5)=f(8-0.5)=f(-0.5)=-0.5生2:直接利用f(x+2)=-f(x)f(7.5)=f(5.5+2)=-f(5.5)=-f[-f(3.5)]=f(3.5)=-f(1.5)=f(-0.5)=-0.5师:还有其他方法吗?f(x)是奇函数且f(x+2)=-f(x),除了能说出周期T=4外,还能说出哪些信息?(师提示)生:f(x+2)=-f(x)=f(-x)而f(x+2)=f(-x)得到f(x)关于直线x=1对称师:很好,你能否根据函数的对称性、周期性及奇偶性,画出它的图象?从而利用图象来解题呢?生:从图中可以看出f(7.5)=f(-0.5)=-0.5师: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应善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师总结:方法一:主要要求对符号的深刻理解及获取信息方法二:利用f(x+2)=-f(x),通过转化达到解题的目的,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三:利用函数的几何性质,通过作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题。下面我们来将这道题目进行变化:变化1:已知条件不变,问题变为当x∈[-1,0]时,求f(x)的解析式生1:设x∈[-1,0]则-x∈[0,1]∴f(-x)=-x,又∵f(-x)=-f(x)∴f(x)=x∴当x∈[-1,0]时,f(x)=x师:能否总结一下解题步骤?生2:小结:首先要“问啥设啥”,不要把变量设错了区间;第二,把变量转化到已知区间上去最后,再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求出f(x)的解析式。变化2:当-1≤x≤1时,f(x)的解析式生:由已知和变化1可知当-1≤x≤1时,f(x)=x变化3:当x∈[3,5]时,求f(x)的解析式生:设x∈[3,5],则x-4∈[-1,1]∴f(x-4)=x-4∵T=4∴f(x)=x-4变化4:当x∈[1,3]时,求f(x)的解析式生:设x∈[1,3],则x-2∈[-1,1]∴f(x-2)=x-2∵T=4∴f(x-2)=f(x+4-2)=f(x+2)=-f(x)∴-f(x)=x-2∴f(x)=2-x师:小结:上面这四个变化训练要求我们要掌握代数变换这种数学方法,体会化归转化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例2:定义在(-∞,+∞)上的偶函数y=f(x)满足关系f(x+2)=-f(x)且f(x)在区间[-2,0]上是增函数,那么以下结论正确的有①y=f(x)是周期函数②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③y=f(x)在区间[2,4]上是减函数④f()=f()生1:①f(x)是周期函数,T=4师:②分析:要证明直线x=2是y=f(x)图象的对称轴,只需要证明什么关系式成立?生:只需证f(2-x)=f(2+x)或证f(-x)=f(4+x)或证f(x)=f(4-x)师:那我们选择证第三个等式f(x)=f(4-x)成立生:∵f(x)的周期T=4,且f(x)是偶函数∴f(4-x)=f(-x)=f(x)即f(x)=f(4-x)∴y=f(x)图象的对称轴x=2③:生1:有已知在区间[-2,0]上,y=f(x)是增函数,由于y=f(x)是偶函数,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在[0,2]上y=f(x)是减函数,又由于y=f(x)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所以y=f(x)在区间[2,4]上是增函数所以结论错误生2:也可以借助于图象(示意图)证明③是错误的④:生3:由于f(x)在区间[0,2]上是递减的∴f()>f()∴结论错误师:请同学们课后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通过以上两个例题,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f(x)具备奇偶性,同时f(x)的图象还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f(x)是周期函数,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请证明。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完成)要求对函数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及三种数学语言的理解转化掌握代表变换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化归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课堂检测:已知定义在R上的周期函数y=f(x),周期T=4,若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成轴对称图形求证:y=f(x)是偶函数五、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特别是课前的复习导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理解和相互转换,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做了有益的铺垫。例1的三种解法和四种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有关概念性质的理解,对数学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极有好处的学生课堂上的反映热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特别是一些平时成绩偏下的学生也积极发言,很想表现自己,渴望得到来势和同学的认可。看来,如果平时也经常关注这部分学生,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那么他们一定回愿意学,乐于学,学好的从课堂小测反馈的情况看,有少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还有困难,不会阅读,理解数学符号,因此运用起来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手解题,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还得加强课后的辅导督促其落实课堂上程序基本上是老师设计安排好的,没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有碍的,这也是本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在高三的复习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如何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体会探索,发散思维,甚至充分暴露思维的错误,又能按时完成课时进度,落实各个知识点,不影响应试考试的成绩。这实在是太难了啊!

    不等式的性质(三)【精】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已知且,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的范围,可得:

    1.且;

    2.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且;

    4.且;

    5.且;

    6.且;

    7.且;

    思路三:考虑含有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的性质,可得:

    8.(其中为实常数)是三次方程;

    9.(其中为常数)的图象不可能表示直线。

    说明从已知信息能够推出什么结论?这是我们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给出的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读者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写出充要条件;另外,运用推出关系的传递性,在推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推理,还可得出很多结果,请读者考虑.

    探究关系式是否成立的问题

    题目当成立时,关系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不可能成立。

    说明:像本例这样的探索题,题目的结论是“两可”(即两种可能性)情形,而我们知道,说明结论不成立可像例1那样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过像本例的执果索因的分析,不仅说明结论不成立,而且得出,必须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的结论。

    探讨增加什么条件使命题成立

    例适当增加条件,使下列命题各命题成立: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思路分析:本例为条件型开放题,需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寻找使结论成立时所缺少的一个条件。

    解:(1)

    (2)。当时,

    当时,

    (3)

    (4)

    引申发散对命题(3),能否增加条件,或,,使其成立?请阐述你的理由。

    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高中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三)【荐】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

    题目已知且,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

    思路一:改变的范围,可得:

    1.且;

    2.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且;

    4.且;

    5.且;

    6.且;

    7.且;

    思路三:考虑含有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的性质,可得:

    8.(其中为实常数)是三次方程;

    9.(其中为常数)的图象不可能表示直线。

    说明从已知信息能够推出什么结论?这是我们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给出的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读者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写出充要条件;另外,运用推出关系的传递性,在推出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推理,还可得出很多结果,请读者考虑.

    探究关系式是否成立的问题

    题目当成立时,关系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或

    所以不可能成立。

    说明:像本例这样的探索题,题目的结论是“两可”(即两种可能性)情形,而我们知道,说明结论不成立可像例1那样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过像本例的执果索因的分析,不仅说明结论不成立,而且得出,必须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的结论。

    探讨增加什么条件使命题成立

    例适当增加条件,使下列命题各命题成立: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思路分析:本例为条件型开放题,需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寻找使结论成立时所缺少的一个条件。

    解:(1)

    (2)。当时,

    当时,

    (3)

    (4)

    引申发散对命题(3),能否增加条件,或,,使其成立?请阐述你的理由。

    高中教案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知识点总结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中的考查点:

    (一)、对性质的考查:

    1、范围:要注意方程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与椭圆有关的求最值是变量的取值范围;作椭圆的草图。

    2、对称性:椭圆的中心及其对称性;判断曲线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依据;如果曲线具有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也具有另一种对称性;注意椭圆不因坐标轴改变的固有性质。

    3、顶点:椭圆的顶点坐标;一般二次曲线的顶点即是曲线与对称轴的交点;椭圆中a、b、c的几何意义(椭圆的特征三角形及离心率的三角函数表示)。

    4、离心率:离心率的定义;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0,1);椭圆的离心率的变化对椭圆的影响:当e趋向于1时:c趋向于a,此时,椭圆越扁平;当e趋向于0时:c趋向于0,此时,椭圆越接近于圆;当且仅当a=b时,c=0,两焦点重合,椭圆变成圆。

    (二)、课本例题的变形考查:

    1、近日点、远日点的概念:椭圆上任意一点p(x,y)到椭圆一焦点距离的最大值:a+c与最小值:a-c及取最值时点p的坐标;

    2、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应用;椭圆的准线方程及两准线间的距离、焦准距:焦半径公式。

    3、已知椭圆内一点m,在椭圆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m与到椭圆准线的距离的和最小的求法。

    4、椭圆的参数方程及椭圆的离心角:椭圆的参数方程的简单应用:

    5、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弦长及弦中点问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荐】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包括推论)及其证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文字命题的证明.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点和底角?

    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事先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使两腰叠在一起,发现它的两底角重合,从而得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命题,当然此命题的真实性还需推理论证.

    新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文字命题证明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且都要结合图形使之具体化.

    2.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且垂直于底边.

    从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可以知道(如图1)BD=DC,∠ADB=∠ADC,所以AD平分BC,且AD⊥BC,即得推论.

    从推论1可以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应用,一般说,利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证明两角相等;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利用“等边三角形各角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的性质,来证明一个角是60°,或作图中通过作等边三角形,作出一个60°的角.

    例1已知:如图2,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熟悉解计算题的步骤,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小结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本堂所讲定理及推论)及其应用.

    2.等腰三角形顶角与底角之间的常用关系式:在△ABC中,AB=AC,则

    (1)∠A=180°-2∠B=180°-2∠C;

    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求其它两个角的度数:(1)若已知角是钝角或直角,则此角一定为顶角,于是由2中(2)可求出两底角;(2)若已知角是锐角,则此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若为前者,可按2中(2)求出两底角.若为后者,则可按2中(1)求出顶角.

    练习:略

    作业:略

    四、教学注意问题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今后解(证)几何题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务必引起学生重视.且应反复练习.

    2.几何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氧气的性质用途【推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