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能的转化守恒定律教案示例之二
  • 能的转化守恒定律教案示例之二

    发表时间:2022-02-23

    【www.jk251.com -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按照学校要求,高中各科老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老师的精心构思,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对于高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能的转化守恒定律教案示例之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了解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了解能量守恒定律。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我们知道,在机械能的范围内,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我们又知道了机械能和内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样,能的转化的范围便由机械能的狭小范围扩大到机械能和内能的较大范围。

    过去我们还学习过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即内能),例如电灯和电热器。电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例如电风扇。电池能提供电流,说明化学能可以转变成电能。这些事例都说明了自然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电现象和热现象相联系,化学现象和电现象相联系。今后我们还要学习电现象和机械运动现象相联系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之中,都伴随着能的转化。也可以说,能的转化的规律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联系在一起。在19世纪确立了自然界的一个最普遍的定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在外界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等量的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等量的机械能。

    电流做功时,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等量的其他形式的能。电流通过电热器,完成了电能向热闹能的转化;电流通过电动机,完成了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所以说,做功才实现了能的转化,能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才实现的。

    能的转化是十分普遍的。

    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个规律叫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的转化,就一定遵从能量守恒定律。在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究中,这一规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利用各种能源,都是通过能的转化来实现的。利用电能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各种机器工作;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炼钢、烧饭;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对金属进行电镀等等。我们只有掌握了规律,按规律办事,而规律是不能随人们的意志转移的。过去,曾有人试图制造一种所谓“永动机”,这种机器一经推动,便可以不再继续补充能量就可以做功,而且永远做功。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设想始终没有成功,原因是机器做功时,机械能要传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的机械能必须时时需要补充,应由其他物体的能量转化而来。只消耗能量,没有得到其他形式的能量补充,就不能永远工作。

    我们掌握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应该懂得我们所做工作是将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或是使用能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利用能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做功,而不是创造能。

    但是自然界还蕴藏着大量的能源尚待我们开发,人们不仅应该注意合理地使用能,开发新的能源,也同时应该注意节约能源。

    说明: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但是能的概念比较抽象,这就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建议教师除课本内容外,努力补充大量的实例。使学生能了解这一定律。

    二、能的转化只有通过做功才能完成,做功实现了能的转化。能是表示物体状态的,做功是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这个思想贯穿物理学的始终,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三、本节课内容不多,还可以安排部分时间进行全章的总结或复习。

    (盛重光)

    【评析】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恰当地渗透能量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在不影响突出课堂主题的情况下,使学生多了解一下科学的历史、现状以及展示未来,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牛顿定律教案示例之二【精】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师:同理如果小车三次处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自由滑向水平面,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大小会怎样呢?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师:假定我们还能找到某种材料,对小车的阻力比玻璃板还小,最最小,来做水平表面的材料,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非常正确,逻辑推理就是这样进行的.阻力逐渐变小,实验结论如何呢?阻力没了,结果又会怎样呢?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的结论和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有什么不一样?

    生甲:牛顿和伽利略的结论比较有两点不同:第一把阻力为零,改为不受作用力;第二伽利略结论中无保持静止状态.

    生乙:牛顿和笛卡儿结论比较,增加了保持静止状态.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先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背下来.

    生:(背诵略)

    师:大家看牛顿第一定律都说了些什么?定律的研究对象是(板书3(1)前半部分)

    生:一切物体.(板书3(1)后半部分)

    [板书3(1)](1)定律的研究对象一切物体.

    师:一切物体的意思是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师: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板书3(2)中的前半部分)

    生:不能受外力作用.(板书3(2)中后半部分)

    [板书3(2)](2)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师:谁不能受外力作用?

    生:研究的物体.

    师:定律的结论是(板书3(3)中的前半部分)

    生: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3(3)中后面部分)

    [板书3(3)](3)定律的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有同学把结论中的“或”读成“和”把“或”改作“和”对吗?

    生:不对.

    师:非常好,你能继续说一下为什么不对吗?

    生:一个物体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状态,它要静止,就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能用“和”字.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在板书2中的“或”字下加点)

    师:定律中“总保持”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不改变的意思.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刚才第一个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板上,不受钩码的拉力,原来静止,后来仍然静止.而由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理想平面上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后来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谁能再举出一些事例?

    生:放在桌上的书,停在车站上的汽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推拉它们,它们原来静止就永远静止下去,在地面上踢出去的球,假如地面和空气对它没有阻力作用,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球,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师:他说的大家同意吗?

    生答:同意.

    师:可见“总”字体现了“恒”,“或”字体现了不是静,就是动.(在板书2中的“总保持”三个字下加点)

    师: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它后来的运动状态由什么决定呢?

    生:由它原来状态决定的.

    3.巩固练习

    1.打出投影片

    (1)已知某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那么该物体可能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为什么?

    (2)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师:同学们想一想,互相议论议论,然后回答.

    生: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题目中没有说明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所以它的状态是两种可能都存在.

    师:谁来回答第(2)题?

    生甲: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乙:物体还必须原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物体原来是运动的;第二,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师:谁来说说第(3)题?

    生:要同时有两个条件,一是物体原来必须是静止的;二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师:请大家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把牛顿第一定律说成“静止的物体永远静止,运动的物体永远运动”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他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丢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师:可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则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4.小结

    生甲:今天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到的.清楚了定律研究的对象、成立的条件和结论.

    生乙:还有定律中关键字的含义.

    5.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背诵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难点课,困难有两点:一是如何在有限的三次实验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理想实验的结论.二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为了克服第二个难点,本课设计了[实验4],目的是让学生明了,从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为了克服第一个难点,在表8-1中增加了第四、五、六三行.在讲授中应仔细认真引导学生领会第四、五行的物理意义和第六行的物理意义.从中领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

    2.关于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本节课只能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给予初步的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在适当时再给予进一步的说明,只有经过多次重复(逐渐深入)的分析和说明,才能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关于欧姆定律教案示例之二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2.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什么叫伏安法;

    4.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具

    写有课堂练习题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回答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R一定时,I1/I2=U1/U2(1)

    U一定时,I1/I2=R2/R1(2)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定律用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很必要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用公式来表述,请大家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看书,教师板书)

    教师:欧姆定律的公式中,U、R、I各表示什么?各量各用什么单位?(学生答).这个公式是怎样概括表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呢?我们以导体电阻R一定的情况来说明,若导体两端的电压由U1变为U2时,流过导体电流由I1变为I2,则由(3)式可以写出下面两式,(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将两式相除,即得到(1)式.

    板书:R一定时,I1=U1/R

    I2=U2/R

    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它的电阻由R1变为R2时,电流由I1变为I2.请同学们由(3)式导出(2)式.(学生推导,教师巡视后,请一个学生说出他的推导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U一定时,I1=U/R1

    I2=U/R2

    教师:大家看到,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都简洁优美地概括了上节在一定条件下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且从欧姆定律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知道了导体的电阻值和它两端的电压,就可求出导体中的电流.所以欧姆定律更全面地反映了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现在大家用了几十分钟就学习到的这个电学的基本规律,是德国物理学家花了10年的时间,自己制造了测电流的仪器和寻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经过长期细致研究才得到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把电阻的单位和上述电流定律都用他的名字命名.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学习欧姆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下面大家看看课本中是怎样运用欧姆定律去解答实际问题的.(为节约篇幅,这里没有抄录课文及其例题,请读者参看课本)阅读完后请思考黑板上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开始阅读时,教师板书.然后巡视指导约6—7分钟后,提醒学生结合板书的三方面思考)

    板书:

    (1)可以计算的问题:(U、R、I三个量中,知道两个可求其余一个)

    (2)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格式:(画出电路图或写出已知条件、求解物理量→写出根据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3)物理量的单位的运用:(若已知量的单位不是伏、安、欧,要先化为伏、安、欧再代入式子计算)

    以上问题圆括号中的内容先不板书.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前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由两个学生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上面板书(1)、(2)中括号内的内容)在例2中(见课本),如果已知电流为450毫安时,应怎样用公式计算结果?(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写出(3)后括号内的内容).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什么叫伏安法?(指示学生看课文最后一段)

    现在请大家解答下面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或幻灯片.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两个问题均有两种解法.例如①,可以先用欧姆定律解出电阻值,再用欧姆定律解电流值;也可以直接用前面比例式(1)求解.)

    问题①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0.25伏时,流过它的电流是0.13安.如果流过它的电流变为0.91安,此时它两端的电压多大?

    问题②一个电阻箱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把它的电阻调到350欧时,流过它的电流是21毫安.若再调节电阻箱,使流过它的电流变为126毫安,此时电阻箱的电阻应是多大?

    教师:在解答问题①时,除了黑板上的解法外,有同学还用了另一种解法(教师板书出来)大家看都对吗?(学生答)欧姆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定律.但在涉及只求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问题中,直接用比例式解通常要简捷些.

    让大家阅读“想想议议”中提出的问题,议论一下.(学生阅读,分组议论)

    教师:为什么安培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去?(学生回答,教师订正)伏特表接到电源两极上为什么不会被烧毁?(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4.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实验得出的规律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刚才大家看到,应用欧姆定律,不仅可以定量计算各种电学问题,而且还能简单明了地解释像安培表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这类物理问题.今后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这一电学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今天的复习任务首先是把定律的物理意义真正理解清楚.在作业中一定要注意解答的书写格式,养成简明、正确表达的好习惯.

    5.布置作业

    (1)工厂中车床照明灯采用36伏的安全电压,某车床照明灯工作时灯丝电阻是32欧,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导体中的电流多大?

    (3)电压保持不变,当接电阻为242欧的灯泡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91安,如改接电阻为165欧的电烙铁,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四)设想、体会

    1.本课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第一节的实验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关系,使学生易于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什么那样表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再令K=1的办法引出,超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是不可取的;直接把公式抬出来,不说明它为什么综合概括了实验规律,就急急忙忙用公式去解题的办法,给学生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留下悬案,也是不妥当的.本教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实验规律出发,引出定律内容,再把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的结论对比理解,说明定律既概括了实验的结果,又比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引出公式后,由公式导出两个实验的结论,说明公式也的确是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对课文开头提出的欧姆定律是“实验结果综合起来”的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样做的前提是在本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先通过实例运用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数学学习中已较熟悉的比例知识导出本教案中的(1)(2)两式,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和课时实际,不难做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表达物理规律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设计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2.本课题的另一重点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能力.“掌握欧姆定律”的教学要求是本章以至电学学完后的最终要求.这节课只应是既简单又基础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较长时间没有涉及到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在这一节课对解题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教案中采取学生先阅读课文例题,再一起概括小结解题思路方法;在本课小结中再次强调,对学生提出要求等措施来实现.

    3.由于采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措施,这不仅有力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板书,节约了一些教学时间,有条件加两个课堂练习题.这两个练习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调在涉及物理量的变化关系时,可以用比例法巧解,而且也再一次强化了欧姆定律与实验所得的规律的一致性的认识.但对U、I、R三个量同时变的问题,仅在教师阐明定律的意义时提及,在练习题中没有涉及,留待后续学习中去深化,以免加大学习的难度.

    4.定律中的U、I、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在本节课只需提醒学生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去讲不同导体的U、I、R要用下标区别的问题。待学习电阻的串联时,有了这种需要再提出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高中教案电压教案示例之二


    (北京101中学张宁谋)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以及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

    (三)[教学重点]

    电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用对比法讲解电压。

    (五)[教具]

    支架,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伏打电池,小电珠,开关,导线。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电灯为什么会亮?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因为有电流通过。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怎样才能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作持续不断地定向移动呢?

    必须有电压。

    (二)新课教学

    1.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电压,先了解水压的作用。

    取两个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内装一定量的水,用支架固定,使A瓶中水位比B瓶水位高得多。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在原图上根据需要逐步添画,最后完成的图如图1所示。

    这套装置的名称是什么?

    连通器。

    若把阀门K打开会有什么现象?

    水由A流向B。

    是什么原因使水由A流向B?

    因为两瓶水位不同,hAC>hBD,有高度差。(1)任取一液片E受到的压强PA>PB,在压强差PA-PB的作用下,小液片E向D移动,所以整个装置中形成由A向B的水流。若在F处装一架小水轮机,则水流对水轮机做功使它转动。但水流无法持久工作下去。当A、B两液面高度相同时,水流停止,水轮机也停止转动。这是因为压强差消失,水位差不存在了。

    为了保持它的压强差(即水位差的存在)怎么办?

    可以在A、B间装置一架小水泵P,不断地把B中的水抽向A中,保持A、B间的水位差。这样小水轮机F就可连续转动。它们之间的水压形成持续不断的水流。

    由式可见:水压使水产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而流动的水可以做功。

    2.电压形成了电流

    演示:取一个伏打电池,把它的两个极板分别与小灯泡相连,当开关闭合,小电珠发光。表明有电流通过。

    演示后,教师边讲、边画。最后板书。

    伏打电池的正极A板(铜板)聚集有大量的正电荷,它是高电位。负极B板(锌板)聚有大量负电荷,它是低电位,A、B两板间存在有电位差,即电压。这个电压使得正电荷由正极向负极移动,负电荷由负极向正极移动(金属导体则属于后一种情况)。这样电路中的自由电荷由B向A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小灯泡发光(电流做了功)。如果负极锌板上的多余的自由电子全部移到了正极铜板上和正电荷中和完毕,电路中就不再有电流了,小灯泡也停止发光。但是电池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正极、负极各自始终保持有大量的正电荷及负电荷,使电路两端始终有一定的电压,电路中就有了持续电流存在。所以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电源保持(提供)了电压,电压形成了电流。

    由此可知,电压是使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则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

    不同的水泵可以使水管两端产生不同的水压,不同的电源在电路两端产生的电压也不相同。

    电压用U表示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V表示,简称伏。另有比伏特大或小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是:

    1千伏(kV)=1000伏(V)1伏(V)=1000毫伏(mV)

    1毫伏(mV)=1000微伏(μV)

    需熟记的有几种电压:

    1节干电池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电压为2V,照明电路电压为220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

    其他见教科书第75页图6-4。

    (三)巩固新课

    提问:电压的作用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填写教科书第75页练习。

    2.观察了解你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但要注意安全)。

    (七)[板书设计]

    由此可知:水压使水产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

    由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压的符号U

    电压的国际单位:伏特(V)

    1千伏(k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mV)

    1毫伏(mV)=1000微伏(μV)

    【能的转化守恒定律教案示例之二】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