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精华
  •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06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精华。

    每位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如果还没有准备好的老师就要尽快完成。教案是教育改革的必要结果。我们编辑了“等边三角形的教案”以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我们将积极开拓您的思路和思维模式!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形状特征;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初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总数是幼儿人数的6倍;

    2、三角形卡片若干;

    小房子、小旗子等三角形实物若干;

    铅笔、橡皮、剪刀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操作

    1、在正方形拼图的.基础上,请幼儿任意拿3根小棒拼摆图形。幼儿探索活动,教师指导。

    2、请个幼儿说一说,摆得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有几个角;

    角;

    小结:有3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丰富词汇:三角形。

    二、探索感知

    几个角?

    2、出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引导幼儿观察其不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角尖、有的角大……

    相同点:都有3条边。

    3 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

    红领巾)。

    说一说,见过的象三角形的物体

    四、做一做、试一试剪裁三角形并拼图

    撕、画等),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2、鼓励幼儿用剪出的三角形拼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或物品的形象。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关键:

    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有没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或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了那些物体中有三角形?

    3、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1、你能用彩笔在A4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个三角形)

    2、小组内的同学观察你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

    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当学生说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时,课件:图1是三角形吗?图4是三角形吗?理解围成)

    5、揭示三角形的概念。(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6、老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在黑板上标出(边、顶点、角)。

    7、介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就表示为三角形ABC。

    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有三个顶点、有三个角;还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4

    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唤起内驱,激发兴趣,让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课堂,感受三角形的特点引发思考。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并表达出来。体会三角形的高和底的相互依存性。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学段,内容包括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特征、定义、高和底的含义,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多边形,学好本课将会为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数学课标解读中说: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有助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我善于强调现实背景,联系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经常运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猜想)、作图设计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应用意识。

    1、知识与能力: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联想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方法与途径: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底和高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评价:认识到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什么形?

    没有角,像个车轮转转转,像个钟面圆又圆什么形?

    三个角尖尖的,三条边直直的,三角三边紧相连什么形?

    揭示: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1、激趣:想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吗?首先,我们要明确活动要求。

    出示要求:(1)用你手中的学习材料,做出一个三角形。

    (2)小组成员比较所做的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3.交流:指名某组代表上台介绍,别的小组补充。(材料:小棒、三角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

    4、画: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画在展评单上。

    5、概括特征:

    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完成的三角形做法不同,材料不同,大小各异,但是它们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你发现了吗?

    7、感受围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伙伴感受围城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由4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什么形?五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呢?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6边形?我们利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认识更多的多边形。

    自学课本66页,同伴交流,组内探讨,完成展评单上的活动二,比一比,哪组同学最会学习。

    1、从三角形的一个到它的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

    交流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把一条直角边看作三角形的底,另外一条直角边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完成检测反馈。

    四、再现知识,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


    相似三角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比如地理测量、建筑设计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和方法,特别准备了这份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在本课件中,将详细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课件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会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图例,解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形和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课件的第二部分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这一部分中,将介绍两种常用的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AAA相似判定和AA相似判定。对于AAA相似判定,会通过图例说明,当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度相等时,它们是相似的。对于AA相似判定,会介绍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度相等,并且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时,它们是相似的。通过这些判定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准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课件的第三部分是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这一部分将通过地理测量的例子,以及建筑设计的例子,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相似三角形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意义,并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记忆。


    课件的第四部分是练习与总结。将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在最后总结本课件的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这份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旨在提供一个生动、简洁、易懂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信通过这份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会基本的判定方法后,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拓展和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相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希望这份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6

    三角形外角课件

    一、引言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不同的几何形状,其中三角形是非常基础的几何形状之一。在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会遇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三角形的外角。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性质以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二、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三角形外角指的是三角形的一个角与其邻接边的补角之差。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和恒等于360°。

    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 外角的度数之和恒等于360°:这是外角的最重要的性质。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无论边的长度和角的大小如何变化,三个外角的度数之和始终等于360°。

    2. 外角与内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外角与其对应的内角之和恒等于180°。这是由于外角与内角是互补角,所以它们的度数之和等于180°。

    3. 外角的大小关系:当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度数已知时,第三个外角的度数可以通过360°减去两个已知外角的度数来得到。

    四、三角形外角的应用

    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在解题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1. 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外角的度数相等,则可以推断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因为等角的外角相等。

    2. 寻找缺失的角度:在已知三角形中,如果两个外角的度数已知,可以通过360°减去两个已知的外角的度数来找到第三个角的度数。

    3. 解三角形的问题: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求解外角的度数来得到未知的角度,从而解决一些三角形的问题。

    五、结语

    通过对三角形外角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通过课件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外角的概念以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这篇文章对你在学习三角形外角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7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难点

    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情况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列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与体验,渗透“转化”、“变中找不变”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知识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剪刀和准备一个喜欢的三角形(可以画在纸上,也可以剪下来)

    ★教学环节

    下面向大家重点介绍我对这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节课我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以猜想→验证→应用→评价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规律的数学理解。同时,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让学生尝试扮演一种角色,激发他们投入课堂活动的兴趣。

    一.大胆设疑,提出猜想(猜想家)

    在这节课之前,有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第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设疑,提出猜想,做一个猜想家。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向学生讲解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从长方形的角的特征可知它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将这四个内角的度数相加就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接着,我把长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设问: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并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猜想。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首先获得对“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一陈述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二、科学验证,探索规律(科学家)

    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第二个角色就是扮演科学家,对刚才的猜想进行科学验证,自主探索规律,这也就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的活动步骤如下:

    (1)提供实验活动需要操作的工具,如:量角器、三角尺、剪刀等,让学生说说:“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怎样利用好这些工具?”

    (2)明确提出操作要求:先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上作好内角的符号,选择合适的工具开展实验,遇到操作困难可以与同伴商量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提纲:

    A、通过实验操作,你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B、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有关吗?为什么?

    (4)集体交流,小结规律:

    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过程与成果时,我会挑选出研究不同形状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并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调控,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且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一数学规律,从中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用自己的观点去解读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在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用自己适用的方式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规律建构起来,也就是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这些程序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实践家)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有效教学理论指出练习要考虑它的实效性。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扮演实践家,通过三个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实践把探索得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之中。

    第一,基本运用。即书本中的“做一做”这个练习,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形成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求出未知角度数的基本技能。我设计让学生先尝试独立完成,在汇报交流时,鼓励学生注意倾听、领会同伴的解法,从而反思自己解法。

    第二,综合运用。即书本中练习十四的第9题,这道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求特殊三角形的未知角的度数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与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对知识的运用提高了一个层次。因此做这道题时,我会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找出特殊三角形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混淆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因此在汇报交流时重点放在等腰三角形这个图形的求解,让学生首先明确已知的是顶角的度数,因此从180°中减去顶角的度数,再平分成两份,才能得出一个底角的度数。这时,我再提出一个反例,如果知道的是底角的度数,你能求出顶角是多少度吗?以此引出练习十四的第10题。

    第三,拓展延伸。我设计了将一个大三角形拆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用180°除以2得到?然后再出示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用180°乘2得到?以这样的一个变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关系”的知识规律。

    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知识规律回到现实问题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解释,这是学生不断完善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数学理解,实现了对数学理解的提升。

    四、自我反思,评价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扮演三个角色时,哪一个角色完成得最好,为什么?”“在今后的课堂活动中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对学生的各种自我评价,同伴和老师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发现、总结开展本次课堂活动的经验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特色

    一、渗透数学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将三个内角和转化为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实验小结,学生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怎样变,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变,都是180°,渗透了“变中找不变”的数学思想。

    二、利用课程资源

    1、挖掘学生资源

    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大胆的实验激起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教师,我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知识和规律的产生过程。

    2、善用教材资源

    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它把原教材繁、难、杂、偏的内容删去。因此,我在设计练习巩固时,不作无谓的浪费,直接使用教材中习题,作为基础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考虑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在练习的最后一层拓展性练习,我利用三角形的拆分与组合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思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均发展的`需要,让人人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得到成功的体验。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并了解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2.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

    3.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关系;

    4.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学习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感悟新知

    1、三角形蓝和三角形红见面了,蓝炫耀的说:“我的面积比你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也比你大!”

    红不服气的说:“那可不好说噢,你自己量量看!”

    蓝用量角器量了量自己和红,就不再说话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方法一:度量法.

    方法二:剪拼法.

    3、你还有其他说明方法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1、议一议:如图,3根木条相交得∠1、∠2.若a∥b,则∠1+∠2=.

    理由:.

    2、操作:把木条a绕点A转动,使它与木条b相交于点C.根据图形,你能说明“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的.理由吗?

    3、说理:(补充说明:也可以转化为平角进行说明。)

    4、方法小结:在这里,为了说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5、你还有其他方法说明“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吗?

    6、思路总结:为了说明三个角的和为1800,转化为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思想方法.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例1:如图,AC、BD相交于点O,∠A与∠B的和等于∠C与∠D的和吗?为什么?

    例2.如右图,在△ABC中,∠A=3∠C,∠B=2∠C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若将条件改为∠A:∠B:∠C=2:3:4,又如何解呢?

    四、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1、随堂练习

    2.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①、△ABC中,若∠A+∠B=∠C,则△ABC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②、在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直角?最多能有几个钝角呢?为什么?

    ③、如图△ABC中,CD平分∠ACB,∠A=70度,∠B=50度,求∠BDC的度数。

    五、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必做题:

    习题7.5第1、2、3、4题。

    2、选做题。

    如右图:试求出图中∠1+∠2+∠3的度数

    七、教学寄语,拓宽课堂

    老师寄语:

    If you wish to learn swimming,you have to gointo the water,and if you wish to become a problem solver,you have to solve problems.

    如果你想学会游泳,你必须下水;

    如果你想成为解题能手,你必须解题。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习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习。

    解答练习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平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10

    【学习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教育部审定·数学》四年级下册P59—61页。

    【内容分析】

    认识三角形和认识三角形特性在四年级中属于较为简单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因为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画垂线,所以给三角形画高能起到很好的迁移。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本班的每个学生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但是有一半的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差生占50%。是本校数学成绩中等的一个班。他们不仅计算能力差,空间想象能力也差。因此为了上好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另外我还精心制作了一些教具,来进行直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会在三角形上画高。

    【学习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学习难点】

    给三角形画高

    【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出示埃及金字塔的和桥的资料图。

    2、你从图中发现三角形了吗?

    3、展示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三角形,上台展示。

    2、出示以下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三角的定义。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

    5、小组合作阅读60页,回答三个问题。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怎么画三角形的高?

    自己画一条三角形的高。

    6、一个三角形的有多少条高、

    7、生活中的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举例子

    8、如何增加椅子的稳定性?

    三、测评训练。

    完成课文65页第一题。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11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内角和》教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学活动,传导“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元认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让学生体会动手的乐趣,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来指导学生的志趣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7-29 页《探索与发现

    (一)三角形内角和》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的基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规律,概括出一般结论,即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接着说明应用这一结论,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教材在编写上也深刻的体现出了让学生探究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它的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体现在,通过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通过猜想—验证—

    结论的过程,来认识和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在小组活动中,通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进行猜想—验证数学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具备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简单分类。其中知道三角形内和是180度的学生有14占全班总人数的44.4%。

    由此,我把自己的学习目标设定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知识点上。

    还有少部分学生知道无论是大三角形还是小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有三名学生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合作交流能力。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中年级的孩子年龄不大,所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动作较慢;学生三角形分类没有学过,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会有影响;少数学生角的测量时方法还有问题(前测发现的);学生固有思想对探索活动的阻碍。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分析:

    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对小组合作很感兴趣。主要是利用了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交流等学习方法,符合学生兴趣和本次课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推导等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再寻求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学习态度。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得出真实正确的结论。

    教学用具:

    几何图形若干: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渗透数学联系

    1、认识内角

    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师:关于长方形你都知道什么?

    介绍内角: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长方形内角和是多少?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标出我们手中的三角形的内角。

    同桌互查。

    2、揭示课题:三角形内角和(板书)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先从已学的一些平面图形引入, 引导学生认识内角, 并从长方形的内角和切入, 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寻求规律

    (一)独立探索

    1、师:老师在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放了很多不同的三角形,还有量角器等学习材料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采用什么方法,然后再亲手操作探索结论。

    2、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二)小组交流

    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本组有几种方法推出结论,选出一位主发言人

    (三)集体交流讨论

    1、测量

    展示几组测量数据:如内角和是180度的、不正好是180度的,由学生观察得出什么结论: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左右。产生疑问:所用三角形内角和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是多少度呢?

    2、折、撕、画转化平角=180度

    疑问:折、撕、画都有误差,数据也不准确。师:老师在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放了很多不同的三角形,3、推导:长方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得出内角和是180度。

    【设计意图: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 学生用度量的方法探索三角形内角和, 初步得出 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并发现了直接度量的局限性。其次, 学生又创造性地与平角知识联系起来, 用“撕——拼”“、折——拼”等方法,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 但也发现了问题,由于提供的学具有长方形的, 课始又是从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引入的, 又有学生利用长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推导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而推导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质疑,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综合应用,沟通知识联系

    1、操作游戏

    正方形纸对折成三角形再对折,每操作一次问内角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巩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2、猜角游戏

    给出两个角的度数猜第三个角。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三角形内角和及应用。】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三角形内角和

    折转化平角180度

    推导:长方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转化直角三角形得出内角和是180度。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运用自己的方法推导三角形内角和。

    2、能运用学具进行探究。

    3、在实践活动中能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4、充分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关注学生的元认知。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教学。例如新课的导入由学生已学图形导入,认识了内角,进而提出了本课的主题,学生轻松的进入了新课。课始长方形的引入也为后面内角和的推导做了铺垫。

    2、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产生疑问进而再深入研究,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老师到撕折拼成平角即得出结论。我觉得这种方法也有误差不能确定内角和就是180度,所以引导学生又有了更深次的认知,使学生本着科学的态度去研究问题,突破了知识本身。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篇12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信息窗2中的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三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而第三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既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年级下册: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下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信息窗1学习角的认识、大小比较及画法,主要学习习近平角和周角的认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量角器的认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之间的关系和角的画法。信息窗2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认识及特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底和高及高的画法,三角形的内角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教学难点是画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与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有所不同,青岛版教材不再把角的度量和认识三角形割裂开来,分成两个单元学习,而是按照知识的循序渐进原则把两部分知识放在一个单元中学习,角的度量是角的分类的基础,角的分类又是三角形分类的基础。因此教材安排信息窗1学习角的有关知识,信息窗2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教材将这部分知识有机地编排在一个单元中学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很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

    1.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4)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各一个,剪刀,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纸。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但是还缺乏对角和三角形知识的系统深入了解。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各种角,会画角,会量角以及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更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验证。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放在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上,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设置更高的目标,重视猜想与验证、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对于验证的方式和方法,老师要做到适当点拨,及时鼓励。

    三角形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图形直观,所以教学相对而言操作性很强。而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这样也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了研讨环境。

    基于此,在教学时,学生的学习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归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充满探索中得到升华。

    三、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性质,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更不能用多种方法来验证这个性质。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我力图通过:设疑——猜想——验证——提升这四大步去突破。

    (一)设疑激趣,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给同学们制造了一个小小的矛盾,“既然同学们都会画三角形,请你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去画,发现按老师的要求是画不出这样的三角形的,这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重视操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本节课我通过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拼一拼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教学设计

    整节课我预设为4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设疑激趣,初步感知。(本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

    1.复习旧知 复习前面学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及角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复习近平角是180度。

    『有效的复习,承上启下,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设疑激趣: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3、制造矛盾,引出课题:同学们根本画不出老师要求的三角形,这么看来,三角形的角之间一定藏有很多的奥秘在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创设“请你帮老师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这一问题情境,在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验证,引导建构。(本环节预计用时25分钟)

    1、猜测 老师出示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看一看,猜一猜,它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

    2、验证

    (1)动脑想一想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

    (2)动手做一做 利用手中的学具从以上讨论的若干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求和。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3)动口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a、量一量

    ①汇报交流 同学们汇报测量求和的结果。

    ②分析原因(误差的存在)为什么有的正好是180度,有的是在180度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呢?

    b、拼一拼

    ①一生上台展示锐角三角形撕下来拼组成一个平角的过程。

    ②鼓励全班同学尝试 刚才这个同学为我们展示的锐角三角形撕下来拼组的过程,其余的三角形进行这样的操作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吗?

    ③生动手操作,验证各种三角形撕下来拼组成平角的过程。④师引导点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撕下来拼组的过程。c、折一折

    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通过折叠三个角凑成一个平角的过程,再次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用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需要进行测量和计算两个过程,略显麻烦又存在误差;采用折一折的方法对于有些同学操作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而拼一拼的方法操作起来既简单又没有误差,还与我们刚刚尝过的平角联系紧密,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

    (三)练习巩固,深化提升(本环节预设用时8分钟)1.第45页“做一做”第8题。

    2、第46页“做一做”第12题。3.(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2)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5、数学文化:向学生介绍帕斯卡在12岁时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同学们进行数学文化方面的教育。

    『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本环节预设用时2分钟)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三角形你还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重点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一量 拼一拼 折一折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直观易懂。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整个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画龙点睛。

    六、课堂评价 评价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从评价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围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质疑释疑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学习态度六大方面来评价。依据这六大方面,针对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专门设计了这张综合评价量表。表现很好(奖励五颗星)、表现不错(奖励四颗星)、还需加油(奖励三颗星)。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

    评价方法多元化,主要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几个角度来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本节课主要采用课前检测、当堂达标测试、课后开放问题等方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设计表格,由小组长负责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录。

    七、资源开发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资源

    我们学校已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利用白板软件提供的数学工具画出常见的立体图形来直观演示教学内容。比如画出三角形,然后剪切,移动等,非常方便,效果明显。

    2.自制教具、学具

    既便于操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节课我提前让学生自制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

    3.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比如:在采用量一量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有的学生通过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并相加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并不正好是180度,而是在180度左右,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就认为是自己量错了,还有些同学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产生了怀疑,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捕捉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引入对测量误差的认识。

    4、开发数学文化资源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本节课通过向学生介绍帕斯卡在12岁时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同学们进行数学文化方面的熏陶,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激起了学生创新的欲望。以上我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精华】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