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解方程的教案集合14篇
  • 解方程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3-12-14

    解方程的教案集合14篇。

    教案课件是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同时,要明白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如何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经过反复试读和修改,编辑终于完成了今天的“解方程的教案”。希望本文能够带给您一些新的知识和信息!

    解方程的教案 篇1

    课题课时:5.2解方程

    (二)课型:新授

    授课教师:崇仁一中

    陈永华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

    3.体会学习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必要性,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达标训练;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环节一:复习引入

    内容:复习上节课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方程的过程,观察、分析、概括出移项法则.要求: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各种解法,要说明这样解的依据.(1)5x28 ;

    2282. 解:方程两同时加上2,得5x

    也就是

    5x=8+2.方程两边同除以5,得

    x=2.此题学生可能会用差+减数=被减数的方法(2)5x28x .

    解:方程两都加上28x,得5x228x8x28x

    也就是

    5x-8x=2.化简,得

    -3x=2.方程两边同除以-3,得

    x=23.此题学生可能会用:被减数—差=减数;目的是把含有未知项放一边,已知数放一边. 设问1:在变形过程中,比较画横线的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什么?

    设问2:上述变形过程中,方程中哪些项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怎样变的?

    设问3:为什么方程两边都要加上2呢?第2小题在解的过程中两边加上28x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像这样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 后,从 一边移到,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思考:(1)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的目的是什么?

    (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使含有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一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另一边)

    目的:1.让学生在复习上课时内容、归纳出移项法则的过程中,体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解方程与用加减互为逆运算解方程的区别;同时让学生经历将算术问题“代数化”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提炼、归纳上升到一个规律变化的过程.实际效果:

    学生通过利用等式的性质,加减逆运算关系,合并未知数系数等方法化为x=a的形式.

    学生在归纳“移项法则”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表现出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很强,由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用“移项法则”解方程的思维强于用小学逆运算关系解方程,基本能做到:移动的项变号,不移动的项不变号,对“移项”的实质理解也比较到位,“要移就要变,左右移,变符号”.存在问题:方程两边需要移动的项多于两项时,移项过程中有的同学出现“移项”与“项的换序”混淆.如:解方程: 1 3232x3x5252;

    1.——————(1)x3x

    方程(1)中的清楚造成的.52没有移项,只是“换序”不应该变号.这就是对于移项的实质没有理解环节二: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1】

    1.把下列方程进行移项变形(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左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右边)(1)4x(3)3x35移项,得 ;(2)5x27x8移项,得 ;

    移项,得 ;(4)132x3x52204x25移项,得 ;

    2.下列变形符合移项法则的是()

    A.由53x2,得3x25

    B.由10x5=2x,得10x2x5 C.由7x94x1,得7x4x19 D.由5x29,得5x92

    目的:通过及时的训练落实移项变形,并由学生总结出移项的注意事项并归纳出移项法则. 总结:移动的项要

    ;移项通常是将,已知项 ;(移项法则)例1 解方程:(1)2x61;

    解: 移项,得 2x16.

    化简,得

    2x5.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2)3x32x7.

    解: 移项,得 3x2x73.

    合并同类项,得

    x4.

    【达标训练2】(1)4x39;

    (2)4y23y;(3)3x204x25.

    目的:通过例题分析,规范学生的书写步骤格式,并训练落实.(根据时间选做)环节三:合作学习

    内容:1.例2.解方程解: 移项,得 14x14x1212x3.x3.

    合并同类项,得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43443x3.

    (或同乘以),得x4

    学生独立完成例2,学生互评(有哪些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出一个解方程的题,题型局限于本课时的题型,组内交换解答,组长负责检查,组员负责看解答结果如何.目的:1.学生自己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本课时题型的一种掌握.2.学生互解对方题目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3.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协作、交流的过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实际效果:

    1.我们看到学生在考虑解方程的问题时,也把有理数中各种数字的运算问题也做了迁移,有的学生还考虑到生活中会遇到的百分数问题.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达到了巩固的目的.环节四:巩固提高

    内容:本节课后,随堂练习4个小题.目的:巩固本课时的内容.实际效果:

    使用课堂检测的方式,限时完成.好的方面:8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问题方面:解类似下面的方程:-3x+1=x+1 时出现一些问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思想方法?

    2.移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还要学习移项法则呢?

    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法则”及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的:让学生及时归纳那总结所学知识,及时反思,因为反思是进步的关键因素.实际效果:

    学生不仅会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而且还会对课上感悟到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准确地应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伙伴优于自己的学习热情,学习策略,他们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环节六:达标检测

    习题5.3第1题

    解方程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教学过程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解方程的教案 篇3

    《解方程》教学设计

    文昌市新桥中心小学 王康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一些简易的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这个图片的变化,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一下。(学生回答,同时课件演示)

    师:我们再看另一幅图,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大家先观察一下天平的左边该用什么式子来表示?

    生:100+X

    师:那天平的右边一共多少克? 生:250克

    师:天平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平衡),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图意用口头说出一个方程呢?

    生:能,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同时板书:100+X=250)

    师: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X到底等于多少,我们又是怎么求?好,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几个问题--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请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一下好吗?

    同桌之间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1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同时也做记录,接着引导学生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最后把X=150代入到原方程,问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师:根据刚才的互相交流,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像我们一起探究X=150的这一过程,就是解方程。(课件显示:解方程)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这两个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认为在这两个概念中重点的字、词是什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57做一做这道题,X=3是方程的解吗?为什么?那X=2呢?(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验算方法)

    (2)教学例1。

    师:老师再出一幅图,比一比看看谁的观察能力强?(出示课件)我们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图意列出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我们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面做一个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请小组里的同学口述解方程的过程,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X+3-3=9-3(板书:X+3-3=9-3

    X=6 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为了使方程左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课件演示)

    师:同时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两个书写格式:

    1、在开始解方程时要在左边写上“解”字;

    2、解方程时等号要对齐。

    师:好,这个方程会解了。但是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板书:验算: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3、巩固练习

    (1)、P58页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幅图(2)、P58页做一做第二题的第一行三道题

    4、小结: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附:[板书设计]

    解方程

    100+X=250 例1: X=150 X+3=9

    解:X+3-3=9-3

    X=6

    验算: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本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点评:(韩伟定)

    “解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王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我个人认为王老师执教的《解方程》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灵活地处理和利用教材。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具体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王老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请小组里的同学口述解方程的过程,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或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王老师利用小

    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在此过程中王老师突出强调两点: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其二是注意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为以后解稍复杂方程做准备。

    3、课堂结构安排的非常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几方面:

    1、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很合理,并且讲与练时间搭配也很合理。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王教师占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刚好相等。并且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

    除了以上几点外,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教学语言准确、严密;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

    然而,这节课上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在教学“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时,教师讲得过多。我个人认为这个教学环节以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解方程”教学设计

    东莞市虎门镇中心小学 王锦怡

    (一)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行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

    解方程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把5个练习本的总价5x 看作一个整体。)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别是第一幅图,要提醒学生天平两边的砝码不一样重,审题要细心。第二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30和两个x ,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作业: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x -16=4 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解方程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知识重点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用于解方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二、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检验

    P58例1P59例2。

    怎么判断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2)解方程要按照什么样的格式来写?(3)如何检验呢?格式又是怎么样的?

    课后追记

    本课应用方程平衡原理来解方程,要注意的是检验方程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所以××是方程的解(这里的××学生容易写成方程右边的值)

    第7课时:解方程(2)

    教学内容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知识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教学过程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解方程的教案 篇6

    解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熟悉利用灯市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2)通过具体的离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归纳、总结、反思的过程,感受方程与代数式的不同,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选用合理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了解“未知”可以转化为“已知”,发展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方程的意识及,训练学生的方程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其他方程的基础,有重要实际应用的意义。解方程的运算及方程思想的实际应用,关键在于正确地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意义和运用等式的两个性质.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移项法则.难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多媒体、有关方程的资料(方程小史)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介绍有关方程的资料:方程小史

    古埃及是数学的发源地致意,早在公元前1650年,古埃及人就在纸草书(纸草是生长在尼罗河流域的一种水草,古埃及人将它的茎叶压成薄片用来写字)上写下了含有未知数的问题。12世纪前后,我们数学家用“开元术”来解题,即先要“立天元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14世纪初,我们数学家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四元指天、地、人、物,相当于四个未知数,如x,y,z,w)。这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飞跃。

    2.提出问题:解方程:5x-2=8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再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分析。方法1: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 也就是

    5x=8+2 合并同类项,得5x=10 所以,x=2 4.理性归纳、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

    比较方程5x=8+2与原方程5x-2=8,可以发现,这个变形相当于 5x-2=8 →

    5x=8+2 即把原方程中的-2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教学建议:关于移项法则,不应只强调记忆,更应强调理解。学生开始时也许仍习惯于利用逆运算而不利用移项法则来求解方程,对此教师不宜强求,可借助例题、练习题使相互逐步体会到移项的优越性)

    方法2;

    解:移项,得

    5x=8+2 合并同类项,得5x=10 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x=2 5.运用反思、拓展创新

    [例1] 解下列方程:(1)2x+6=1

    (2)3x+3=2x+7

    教学建议: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方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例2] 解方程:x12

    4教学建议:①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采取多种方法,教学时,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中的解法,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②在移项时,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等.这时,教士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必要时,可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两种方法解例1例2中的方程,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并自觉地改正错误

    [练一练] 109页 随堂练习6.小结回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师强调:移项法则 7.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5.3 1 , 2 选做题:习题5.3 3

    解方程的教案 篇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方程(一)"。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2、能力目标是:(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解方程的教案 篇8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方程吗?等式的性质呢?

    二、互动新授

    (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并展示课前自习的结果。小组之间可互相猜疑,并提问。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只需引导各小组充分进行交流。

    (二)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并用等式表示: x+3=9(教师板书)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3.还可以根据什么方法来解这个方程?学生展示汇报

    4.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5.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6.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 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三、练习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单)

    板书设计 解方程(1)

    x +3=9

    解:x +3-3=9-3

    x =6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玩过的天平游戏吗?谁来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

    么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即天平平衡原理)。同学们在游戏中的收获可真不少,还想不想玩游戏?(想)好,现在我们就一起玩个猜球游戏:

    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乒乓球盒,让学生猜里面有几个球?(学生可以任意猜)师:盒子里面有几个球,1个?2个?.......你能准确说出盒子里有几个吗?

    生:不能!

    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球的个数。

    师:要想准确知道有几个球,再给同学们一些信息。

    (师课件出示天平左边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透明盒子里有9个球,天平平衡)

    设问: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3=9)师:现在你知道X的值是多少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也就是X所表示的数值是多少?(由于数据 较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这里给与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9-3=6。(2)想6+3=9,所以X=6。

    (3)把9分成6+3,想X+3=6+3,所以X=6。(4)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就得到X=6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我们看前三个同学都是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或数的分成想出了答案。第四个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的想法对吗?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

    4、操作验证:师拿出课件演示中的天平实物(天平左边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 球,右边透明盒子里有9个球,天平平衡。注意两个盒子的质量相等)

    师问:现在谁来试一试?想想左右两边同时拿去三个乒乓球天平会怎么样?(学生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学生操作演示,天平平衡。

    (二)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他的想法是对的!以后我们就用等式的性质来求方程中未 知数的值。这个演算过程如何书写呢?让学生先同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师边示范边强调:首先在方程的第二行起写一个“解”字,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为了美观注意每步等号要对齐。

    师板书如下:

    X+3=9

    解:x+3-3=9-3

    x=6

    重点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学生纷纷说出想法。

    师结: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 x即可。

    师:我们要想知道算的对不对,不能每次都用天平来验证吧,尤其是遇到较大的 数。(学生点头认同)师:那怎麽办呢? 生:可以验算!

    师:怎么验算?

    学生可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验算方法:

    验算:方程的左边 =X+3

    =6+3

    =9

    =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三)揭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像上面X=6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而求方

    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同时课件出示两个概念,让学生说说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师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解方程的目的就是 求方程的解。

    (四)独立尝试解方程(例2

    师:同学们已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看这个方程你会解吗?

    课件出示信息图,让学生看图列出方程3X=18。师抛出问题:这个方程如何解呢?要根据方程的哪个性质来解?

    师:谁愿意来板演?(其他学生练习本上做)

    教师针对学生做题情况,重点强调:根据“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 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来解方程。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慧眼识珠

    从后面括号中找哪个是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32=76

    (x=44,x=108)

    (2)12-x=4

    (x=16,x=8)

    2、看图列方程并解答(做一做)

    3、是解题小冠军(63页第五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方程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会解形如X±a=b的方程,并检验。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X±a=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师:今天在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你答”。以保持天平的平衡如“我在天平的右边增加一个橘子”;“我在天平的左边增加一个同样的橘子”;“天平的左边排球数量扩大到原数的2倍变成4个排球”,“天平的右边的皮球数量扩大到原数的2倍,变成8个皮球”…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让天平平衡的方法,能概括一下让天平平衡的方法吗?

    1.通过解方程,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预设: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课件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天平,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这样方程左边就只剩X)就能得出X=150。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小结:“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算过程。

    2.尝试解X-a=b形的方程。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放上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刚好是X,天平保持平衡。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3,使方程左边只有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小结:“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3,使方程左边只有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12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小结: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你是怎么想的?

    (2)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小结:解方程首先要写“解”, X每步都不能离,所有的等号要对齐,检验的习惯要牢记。

    (5)完成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书上。

    追问:x=2.8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前一阶段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学习数学的,特别对方程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真是非常有趣,学得效果也不错。今天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入有序,思路清晰,环节紧扣。可是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课堂可以说是死气沉沉,真的有点不习惯孩子们这样,据我对学生的理解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型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的,原因在哪儿呢?课后查找原因:1、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过于紧张。2、教师缺乏调节课堂气氛手段。今后尽量要注重这方面的调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哪来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学生深刻认识到: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看似麻烦,实则简单,不须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教学学生有兴趣,效果比较理想,不仅一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二人书写格式有误。但也存在局限性,如a-x=b和a÷x=b,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解这类方程,但试卷和相应的练习有出现,因此,有必要特别利用一些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这类方程解法。

    解方程的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55—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1、实物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2、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显示全过程。)

    生: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解方程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3.会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关系解一步简易方程并会检验。

    4.培养观察、抽象、总结、概括能力、发展思维。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并会检验。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 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

    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 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三、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解方程的教案 篇12

    课题:解方程

    教学内容: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知识重点: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二、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三、方程的检验

    P58例1 P59例2。自我创意: 怎么判断X=6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6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四、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得到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解方程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经调查,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虚岁),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7岁入学,在学校学了五年,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l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少22米,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师板书:2×43-22=64(米)。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变新知为旧知,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转化策略,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思考其他方法,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比较例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大约36千米,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1)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3)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4)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算术方法),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1)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棵。

    (2)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能达到110千米,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又能正确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看39岁和12岁,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正确地运用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设计意图】在照应课前学习和学生拓展运用的基础上,充分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把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方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解方程的教案 篇14

    人教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这个阶段我会注重作好以前和今后知识的衔接工作。我会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帮助学生自己熟练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要注意避免学生厌烦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习,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二、教学分析:

    1、唱歌是学习一些适合小学生延演唱的中外优秀歌曲。注重学生用力度、速度的变化手段表现歌曲情感,能够独立、自信地唱歌。

    2、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3、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去学习。避免单纯而枯燥的讲授,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4、综合训练为本课本的重要特色之一,旨在通过某一种形式(如歌唱发声、节奏、律动、乐器演奏、音高听辨、节奏与旋律的排列和音乐创作等)的练习、达到多种技能训练或知识运用的要求,依照各课教学目的、既抓住训练重点,又要有所兼顾,充分发挥每一条练习中所包含的训练作用。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一、西部风情

    第一、二课时(拉萨谣)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拉萨谣》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第三课时(欣赏 北京喜讯到边寨)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复习唱好《拉萨谣》

    3、聆听《东北秧歌》

    4、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拉萨谣》

    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管弦乐曲,曲调欢快、热烈。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歌曲《拉萨谣》,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学生齐唱。

    (二)开始上课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引出“秧歌舞”。

    9、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

    11、结束。

    第四、五课时(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课时:共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们来做一 个游戏:播放一 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

    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 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 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

    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

    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 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 首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 遍啊?

    (1)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2)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 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一 歌(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6)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单元 古诗新唱

    第一、二课时 梅花 教学目标:

    1、用气息支持唱歌,学习浮点音符的唱法。

    2、有感情地背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D2/4

    222 55┃66 5┃02 56┃6?2 ┃5 —┃5—║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找出曲中的浮点音符节奏,并作上记号,哪个同学来试唱一下,(注意X?X中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次听录音,要求学生轻声哼唱。

    1、“开火车”,听一句旋律,唱一句歌词,唱的好的同学予以表扬。2、放慢速度跟琴唱第一段 3、请个别视唱第二段 4、分组唱 5、练习齐唱。

    第三课时 静夜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静夜思》,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2、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3、学习4/4拍节奏特点,学会4/4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C-F 2/4 ▼▼▼▼ ▼▼▼▼ ╭——╮ 5555┃6531┃3 2┃1 —║ lalalala lalalala la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

    4、看谱,并听琴音

    5、找出旋律特点。

    6、听琴音,学唱歌曲。

    7、“开小火车”将全曲分为11个乐句,每个学生唱一句,先听后唱,不妥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8、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9、练习齐唱歌曲。

    10、学习了解4/4拍节奏特点,“强、弱、次强、弱”。

    11、学习4/4拍指挥式。

    12、练习边做指挥式,边唱歌曲。

    13、小结。

    第四课时 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读唐诗》。

    2、通过朗诵演唱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知道诗与歌的联系。教学设计:

    一、发声练习: 1=C-F 2/4

    ▼▼▼▼ ▼▼▼▼ ╭——╮ 5555┃6531┃3 2┃1 —║ lalalala lalalala la

    二、学唱新歌

    1、听录音欣赏歌曲《读唐诗》。

    2、再次欣赏找一找歌曲的特点。

    3、根据标题,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场景。

    4、第三次欣赏,要求跟谱轻哼,以加深印象。

    5、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演唱活动。

    6、小结。

    第三单元 美丽的草原

    第一课时 欣赏 《天堂》、《牧民的一天》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1=F2/4

    1 12┃(32 3)┃5653┃2 —┃(2532)┃(12 3)┃2161┃5 -║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 XX┃XXX┃XXX XX┃X -║(2)X?X XX┃XX X┃XXXX XX┃X -║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 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XXX XX┃X -║()X XX┃X X X║

    ()XXXX XX┃X

    -║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 0 x 0 x 0 xx x x |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

    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第四单元 欢快的舞步

    第一课时

    欣赏 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热情奔放。

    2、结合相关资料,了解爱尔兰民族特色和踢踏舞。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介绍爱尔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特色。

    4、播放《大河之舞》音像资料,进一步感受爱尔兰音乐、舞蹈的热情奔放。

    5、跟着电视学跳踢踏舞。

    6、再听音乐,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并让学生用踢踏的形式表现出来。

    7、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稍息 立正 站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范晓萱翻唱的歌曲《稍息 立正 站好》。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三课时

    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中感受歌曲的热烈,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编韵律操,表现音乐。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听赏孙悦演唱的歌曲《大家一起来》。初步感受乐曲的热烈和强烈的节感。

    3、说一说歌曲的特点。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5、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节奏分组自编动作。

    6、各组表演。

    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编排动作。

    8、跟着音乐表演韵律操。

    9、小结。

    第五单元 绿色的畅想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平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唱好《绿色的歌谣》;演绎《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绿色的歌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绿色的歌谣》。”

    三、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四、合奏练习《森林狂想曲》。

    五、教师放录音,共同欣赏,评价。

    第六单元 欢乐的鼓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龙腾虎跃》。教学目标:

    1、了解鼓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鼓文化的兴趣。

    2、欣赏鼓乐《龙腾虎跃》。体验、感受作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模拟激越的鼓声,为音乐伴奏。

    二、教师谈话:出示实物(儿童玩具拨浪鼓、铃鼓、小军鼓、大鼓)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作用。

    三、欣赏引子部分。

    1、教师播放音乐的引子。

    2、学生交流听到的乐曲

    四、欣赏第一部分。

    1、体会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学唱主题。

    3、学习鼓的节奏为主题伴奏(拍手、拍腿、用铃鼓或小军鼓)

    五、欣赏第二、三部分。

    六、完整欣赏全曲。

    七、简要介绍曲作者——鼓乐大师李民雄。

    八、补充欣赏《丰收锣鼓》(民乐合奏)。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鼓歌》。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木鼓歌》,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休止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3、熟练地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课题。

    1、教师播放《木鼓歌》的录音。

    2、简介歌曲表现的内容。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XX、XX┃X 0║XX、XX┃X 0┃

    XX、XX┃XX X║XX、XX┃X 0┃

    2、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第2、4、8、小节)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3、学习歌曲第9—12小节旋律。

    三、熟练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

    四、分组练习。

    五、小组汇报展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木鼓歌》能理解歌曲的意思。

    2、进一步熟悉《木鼓歌》的音乐,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3、以快乐、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一、教师谈话: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注意节奏的变化:出现了后十六分节奏、弱拍上出现的八分符点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其中有重复的地方。

    2、反复练习9—18小节的旋律。

    3、学习第19—21小节的旋律,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

    4、第23—28小节总是出现四度的音程跳跃6—

    2、2—

    5、下滑音记号的唱法。

    6、完整地演唱歌曲《木鼓歌》的第二段歌词

    三、欣赏歌曲《木鼓歌》。

    1、教师播放歌曲木鼓歌》。

    2、学生欣赏音乐,加深印象。

    3、分组练习展示。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鼓声传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小组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知道的带“鼓”的词语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二、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1、看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2、教师播放录像(汉族秧歌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4、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四、教师进行小结

    第七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摸唱、摸奏、再创造等方式,牢固地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

    3、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

    2、揭示课题。

    3、故事梗概。问: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二、分段欣赏。作品中每个人物和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片段一,彼得出场。

    5、老爷爷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

    6、狼出场

    3、片段三,鸭子出场

    7、动物们的反映

    4、片段四,猫出场

    8、智斗

    9、放绳

    10、捉狼、11、猎人出场

    三、总结人物的个性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四、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奖。

    第八单元 美好的祝福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平安夜》。教学目标:

    1、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宁静,祥和的气氛,了解歌曲的创作经历。

    2、欣赏不同形式的《平安夜》。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设问:什么节日能听到这首歌?

    2、与圣诞节有关的音乐你们还知道哪些?

    二、学习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学习高声部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3、学习低声部的旋律,学习用口琴吹奏歌曲《平安夜》。

    4、练习合奏

    三、分组用各种形式演唱歌曲

    四、各组汇报展示

    五、欣赏吉他演奏《平安夜》和电子琴演奏《平安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民乐合奏《花好月圆》。教学目标:

    1、从音色、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感受、体验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根据乐曲的情绪分段。

    3、设计节奏型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民族乐器的课件,介绍乐曲主奏乐器的音色(笛子、二胡、扬琴)揭示课题。

    二、欣赏乐曲

    1、欣赏引子部分:这段音乐使人联想到了什么?伴奏乐器中出现了什么声音?

    2、欣赏第一主题。

    3、欣赏第二段音乐

    (1)教师指导学生唱第二段主题。(2)指导学生体会第一乐段的不同。

    4、欣赏最后一部分音乐。

    5、完整欣赏乐曲。

    三、指导学生分组设计节奏型为音乐伴奏

    四、教师播放影音资料,学生再次欣赏音乐看画面。

    五、各组汇报展示。

    第四、五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难忘今宵》。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激励学生加强学习,提高文化底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播放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片段。

    二、学习歌曲旋律。

    1、指导学生朗诵歌词。学生分组朗读歌词。

    2、教师给学生介绍歌曲创作的故事,激发学生平时不断的学习

    3、学生听音乐朗诵歌词。

    4、指导学生轻声哼唱旋律

    三、分组学习歌词。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女声、男声、领唱、齐唱)

    四、汇报展示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新年音乐会” 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以班级召开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表达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祝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年快要到了大家想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呢?

    二、分小组进行准备。

    1、看音乐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节目及资料。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自己准备的节目表演给大家,让小组同学进行审议,评定。

    4、学生进行合作排练,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最好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

    五、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最佳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解方程的教案集合1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