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初中教案“解方程”
  • 经典初中教案“解方程”

    发表时间:2022-01-2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出示洪泽湖的图片——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2、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3、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1)根据已知条件,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具体找出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正确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洁提出目标让学生明白知识点。】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1、学生独立解决例3、例4,小组内个人展示。

    小组内展示内容主要有例3、例4:

    (1)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2)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

    2、全班展示

    (1)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x+0.64=14.14

    引导质疑:还有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吗?(以此引出第二、第三种方法:14.14﹣x=0.64与14.14﹣0.64=x)

    学生: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

    学生: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师: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展示例4,其他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教师辅导解释。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延伸

    1:p61页“做一做”的题目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6、8、9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及时有效地巩固知识】。

    JK251.com延伸阅读

    经典初中教案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o,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指的是有两个未知数的,而且未知数的质数都是1的方程式。由二元一次方程衍生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解二元一次方程都需要把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减少,然后再解,它的方程式是x-y=1。

    2.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其中x、y少是未知数,a、b、c是字母已知数,且ab≠o).

    3.判断一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它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l)含有两个未知数;

    (2)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

    (3)未知项的系数都不是仇

    (4)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整式,即方程是整式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

    每个人初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十分难解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解题技巧,自然而然就能解开。首先要想解开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就应该是解开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步做的就是把第一个和第二个方程组合并,然后把需要解开的项移到一旁,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就可以将解得的一个未知数带入原先的方程中,就可以得知两个未知数的值。

    通常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是: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3x-x/2=7变形为y=2(3x-7),给出二的一个值,就可以求出少的对应值,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的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由于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其中一个未知数取任意一个值,都可以求出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因此,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多个解.但若对未知数的取值附加某些条件限制时,方程的解可能只有有限个。

    经典初中教案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解法.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忽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办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须进行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①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②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

    通过(1)、(2)、(3)的准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的解法相同.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讲解

    例1解方程.

    分析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解:两边都乘以,得

    去括号,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

    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

    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

    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例2解方程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

    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X进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约去分母,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它不等于0,所以是原方程的根,把

    代入它等于0,所以是增根.

    ∴原方程的根是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第12页

    经典初中教案九年级上化学方程式


    按各单元总结

    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2hgohg+o2↑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2h2o2mno22h2o+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16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2kcl3mno22kcl+3o2↑

    二、自然界中的水: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通电2h2↑+o2↑

    18.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19.二氧化碳可溶于水:h2o+co2===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20.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22.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24.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25.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6.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7.煤炉的底层:c+o2点燃co2

    28.煤炉的中层:co2+c高温2co

    29.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o2点燃2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30.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31.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

    3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h2o+co2===h2co3

    33.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高温cao+co2↑

    34.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ca(oh)2+co2====caco3↓+h2o

    (4)一氧化碳的性质:

    3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cu+co2

    36.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其它反应:

    37.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2hcl===2nacl+h2o+co2↑

    五、燃料及其利用:

    3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3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40.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经典初中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得,,或。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2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这个两位数是。

    据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当时,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以上分析,解答,教师引导,板书,学生回答,体会,评价。

    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

    练习1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A1、2

    补充: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500个,已知该商品每涨价1元时,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赚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为多少个?

    参考答案:

    精析:此题属于经营问题.设商品单价为(50+)元,则每个商品得利润元,因每涨1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则每个涨价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故销售量为(500)个,为赚得8000元利润,则应有(500).故有=8000

    当时,50+=60,500=400

    当时,50+=80,500=200

    所以,要想赚8000元,若售价为60元,则进货量应为400个,若售价为80元,则进货量应为200个.

    经典初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溶解性以及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4、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寻找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三》徳育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溶液、溶解度、溶质量分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区别联系。

    四、教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

    六、课型:

    复习课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采取边讨论边归纳的方法从溶液的组成、分类、量度、和混合物的分离等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结构加以总结。

    重要概念的复习:

    1、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2、溶液的特征是________

    3、溶液的定义_________4、溶液的组成部分_______

    2、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

    1、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2、一定不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

    3、可能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4、溶液是饱和溶液必须指明___和___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相互转化?

    6、若不限条件溶液可分为本___和____。

    3、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概括溶解度的概念。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4、投影

    讨论回答:

    1、试管1、2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不是___

    2、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

    3、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______

    5、介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和结晶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六章的主要概念。下面我们针对这些概念做些练习。

    1、在一个大箩卜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倒出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食盐吗?为什么?

    2、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多20,不发生变化的是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将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

    D、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4、比较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设计

    第六章溶液

    经典初中教案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知识要点1细胞分化成组织2组织形成器官3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4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5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6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7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结构单细胞)运动、呼吸、摄食、排泄、应激性8单细胞生物的结构有完整的细胞结构9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常见题点1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包括、、、。2细胞分化是指。3动、植物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开始的。4分生组织的细胞,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具有。5在制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时,从草履虫培养液的吸一滴培养液。6草履虫依靠的摆动而旋转前进。依靠进行呼吸。7与草履虫的消化有关的结构有。点击名题考题1番茄的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组织,而对人体和动物起保护作用的属于组织。[解析]动植物体组织的命名是不同的,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是根据其功能命名的,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构成动物和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是根据其形态结构命名的。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在植物体是保护组织,在人体和动物体是上皮组织。[答案]保护上皮[点拨]利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题时可由结构所在位置或特点推知其功能,或由其功能推知其结构特点。变式题1破了皮的苹果容易腐烂,这是因为果皮是一种组织。考题2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43000个细菌,这与它体内的某种结构有关,该结构是()a.表膜b.食物泡c.伸缩泡d.收集管[解析]草履虫通过食物泡消化食物。[答案]b考题3湘莲植株的基本结构层次是()a.组织è器官è细胞è植物体b.细胞è组织è器官è植物体c.细胞è器官è组织è植物体d.细胞è系统è器官è植物体[解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植物体比人体结构简单,没有系统这一级单位。[答案]b基础巩固1.动物组织的形成是()的结果。a.细胞生长b.细胞分裂和生长c.细胞分化d.细胞生长2.细胞分化的过程大致表示为()a.细胞分裂è细胞分化è细胞生长b.细胞分裂è细胞生长è细胞分化c.细胞生长è细胞分裂è细胞分化d.细胞分化è细胞分裂è细胞生长3.植物的根尖中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部位是()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去4.请你分析以下选项,其中哪一个属于植物组织()a.洋葱表皮b.西瓜c.萝卜d.马铃薯5.用开水烫一下番茄,可以在其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a.保护组织b.输导组织c.营养组织d.机械组织6.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a.神经组织b.脑和脊髓c.神经元d.神经7.构成人体心脏的组织有()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肉组织4神经组织a.123b.234c.134d.12348.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器官的是()a.杨树叶子b.洋葱表皮c.西瓜d.人体的骨骼肌9.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有时会呈现绿色,这是因为()a.含有叶绿体b.食物中有绿色藻类c.含叶绿素d.折光的结果10.下列不属于草履虫特点的是()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b.能够自由运动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d.有细胞壁结构11.以下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绿色开花植物体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b.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三种器官构成c.绿色开花植物体根越长越长的原因之一是根尖有分生组织d.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è组织è器官è系统è植物体12.下图是人体内四种组织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这四种基本组织的名称是:a.;b.;c.;d.。

    (2)a图组织的结构特点是。d图组织的结构特点是。(3)c图组织主要由构成,其主要功能是。潜能挑战

    经典初中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得,

    即.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1)从得()

    (2)从得()

    (3)从得()

    (4)从得()

    2.选择题

    (1)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2)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3.用移项法解方程,并写出检验

    (1);

    (2);

    (3).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05页A组1.(1)(3)(5).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DC

    3.略

    作业答案

    (5)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检验:略

    探究活动

    运动与学习成绩

    班里共有25个学生,其中17人会骑自行车,13人会游泳,8人会打篮球.全部掌握这三种运动项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这25个学生中,有6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参加以上运动的学生中,有2人数学成绩优秀,没有数学不及格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问: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几名?既会游泳又会打篮球的有几人?

    参考答案:

    全班数学成绩及格的学生有25-6=19(人),参加运动的人次共有17+13+8=38,因没有一个学生掌握三个运动项目,且数学没有不及格的,所以参加运动的学生共19人.每人掌握两个运动项目,19人中有17个会骑自行车,只有两个学生同时会游泳又会打篮球.

    参加运动的共19人,且数学成绩全部及格,不参加运动的数学全不及格,所以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2名.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6895.html

    【经典初中教案“解方程”】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