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气体摩尔体积(小编推荐)
  • 气体摩尔体积(小编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21

    气体摩尔体积。

    一名认真的高中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什么样的高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体摩尔体积(小编推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初步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要点,并学会运用该定律进行有关简单推理。

    能力培养: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由数据归纳客观规律;由理想模型出发进行逻辑推理。

    重点、难点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直观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基本微粒构成的。衡量物质所含微粒数多少用哪个物理量?该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1mol物质含有多少构成它的基本微粒?

    1mol不同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都相同,它们的体积是否也相同呢?这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

    回顾上堂课内容,回答: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约为6.02×1023个。

    引导学生由旧知识再现进入新的认知过程。

    【投影】1mol铁、铝、铅、水、硫酸的质量、密度、体积。引导学生分析投影数据。

    【展示】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43页图2-1和图2-2,并出示1mol铁、铝、铅、水、硫酸实物,引导观察。

    分析投影数据,归纳并猜想:

    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是不相同的。

    看课本插图,并观察分析实物,进一步证实上面的猜想。

    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两方面认识事物客观规律,培养他们进行科学归纳的能力。

    【设问】对于1mol不同的固态和液态物质来说,为什么其体积各不相同?

    【讲述】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在讨论物质所

    思考,但难以给出合理解释。

    不愤不悱。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占体积时,可以从其结构出发来分析。下面我们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的球体类比。

    【设问】一堆排球、一堆篮球,都紧密堆积,哪一堆球所占体积更大?如果球的数目都为一百个呢?如果球和球之间都间隔1米,在操场上均匀地分布,哪一堆球所占总的体积更大?

    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和老师一起共同归纳出决定物质所占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①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多少;②微粒间的距离;③微粒本身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理想模型,形象地分析物质体积决定因素,对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

    【讲解】可以从上面得出的决定物质所占空间大小的三个因素出发来分析不同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关系。

    【小结】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同的。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体会运用普遍规律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

    1mol不同固态或液态物质所含基本结构微粒数都相同,构成固态或液态物质的微粒间的距离都很小,因而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其结构微粒本身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液态或固态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体积也就有所不同。

    在学生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老师带动学生分析问题。

    【设问】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1mol不同气态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投影】标准状况下1mol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密度、体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

    【讲述】大量实验数据证明,在标准状况下,即温度为0℃、压强为1.01×105Pa条件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分析归纳数据,计算出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都约为22.4L。

    采用由数据归纳出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导出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归纳思维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一、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Vm=22.4L/mol

    【讲解】可用“Vm”表示,注意其单位为“L/mol”。

    记下板书。

    发散的思维收敛,落实知识点。

    【设问】概念包含几个要点?规定了什么条件?什么描述对象?结论是什么?

    思考并回答:①条件是标准状况下,即O℃、1.01×105Pa;②描述对象是1mol任何气体;③结论是体积约是22.4L。

    剖析概念,引导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准确。

    【设问】由概念,可得出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物质的量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V=Vm×n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

    【提问】该公式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思考并回答: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等于与其物质的量的乘积。

    回答:在标准状况下,应用对象是气体。

    由概念本身推出其简单应用。

    【设问】为什么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相同?在这个表面现象后隐藏着怎样的本质原因?

    【讲述】这要从气态物质的结构去找原因,可从前面得到的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出发来分析问题。

    【指导】阅读课本44页第二、三自然段。

    思考并讨论,但难以给出合理解释。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在老师启发下给出问题的答案。

    分子数一定时,气体体积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在标准状况下,不同气体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是相等的,所以任何物质的都约是22.4L/mol。

    引导学生树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培养学生运用事物规律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设问】约是22.4L/mol,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标准状况这个条件?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有没有可能为22.4L。

    【讲述】强调课本中所指是特指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

    思考并回答:温度和压强影响气体的体积;在非标准状况下,只要温度和压强适当,1mol气体的体积也可能是22.4L。

    激发学生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逐步引导出阿伏加德罗定律。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问】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并不一定是标准状况下,1mol不同的气体其体积是否相同?

    【讲述】分子数一定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决定于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不一定是标准状况,各种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近似相等的,因此,同温、同压下,相同分子数的气体,其体积也相同;同样,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其分子数也相同。这一规律称作阿伏加德罗定律。

    猜测:一定相同。

    认真听讲,体会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导出过程。

    由概念逐渐过渡到阿伏加德罗定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板书】二、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

    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

    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设问】该定律的要点是什么?应用

    对象是什么?规定什么条件?有什么结论?

    记下板书内容。

    思考并回答:应用对象是任何气体,条件是温度、压强和体积都相同、结论是气体的分子数相同,也即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落实知识点。

    使学生对该定律的要点理解更准确、更牢固。

    【设问】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分子数、气体的物质的量呈什么关系?

    【追问】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什么?

    【板书】V1/V2=n1/n2

    【提问】该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回答:呈正比关系。

    回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回答:同温、同压条件下的任何气体。

    引导学生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简单应用。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是,正确理解

    概念,掌握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的关系;初步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要点,并会运用该定律进行简单推理。

    认真听讲,回顾本堂课内容。jk251.CoM

    明确主次,抓住要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mol水和1mol氢气的体积都约是22.4L

    (B)2g氢气和44g二氧化碳的体积相

    jk251.coM小编推荐

    气体摩尔体积[时]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了解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学习了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加深理解、巩固和运用有关概念,特别是深化了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理解。本节是今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重要基础。

    本节教材首先注意了学科间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计算得出1mol几种物质的体积,设问: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是不是也不相同呢?然后介绍气态物质的体积与外界温度、压强的关系,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最后是关于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计算。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1.认真钻研新教材,正确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原必修本39页“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这个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认为“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新教材52页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为“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即Vm=V/n。”由此可以看出,气体摩尔体积是任意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而22.4L/mol是在特定条件(如:0℃,101K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注意:当温度高于0℃,压强大于101Kpa时,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也可能是22.4L。

    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气体摩尔体积与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的关系。

    2.本节引入方法

    ⑴计算法:全班学生分成3组,分别计算1mol固、液态几种物质的体积并填表。

    物质

    1mol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3)

    体积(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⑵实物展示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分别展示1molFe、Al、Pb、H2O、H2SO4的实物,直观得到体积不同的结论;展示22.4L实物模型,这种实物展示方法学生印象深刻,感性经验得以丰富。

    3.列表比较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用“√”表示)

    物质因素

    粒子的数目

    粒子间平均距离

    粒子本身大小

    固、液态

    气态

    讲清当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体积由粒子大小决定,气体体积主要由分子间距离决定。举例:50个乒乓球和50个篮球紧密堆积或间隔1米摆放,前者球的大小决定体积,后者球间的距离决定体积。

    4.充分运用多媒体素材,展示微观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应用微机显示温度、压强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固、液、气态物质粒子间距离;1mol液态水(0℃,18mL),加热到100℃气化为水蒸气的体积变化等。

    5.通过阅读、设问、讨论,突破难点。讨论题有: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与哪些微观因素?决定固、液、气态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在粒子数一定的情况下,为什么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间距离?为什么比较一定量气体的体积,要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才有意义?为什么相同外界条件下,1mol固、液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物质所具有的体积却大致相同?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具有的体积是否相同?为什么1mol液态水变为1mol水蒸气体积由18mL变为3.06×104mL体积扩大1700倍?

    6.在理解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这一特例时,应强调以下4点:①标准状况②物质的量为1mol③任何气体物质④约为22.4L只有符合这些条件,22.4L才是1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因此,非标准状况下或固、液态物质,不能使用22.4L/mol.

    7.教材52页“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应指出这个结论即为阿伏加德罗定律。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还可简单介绍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几个重要推论。

    8.教材53页的例题2,是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教学中应指出密度法是计算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即M=ρVm如果是标准状况下,则:M=ρ·22.4L/mol

    9.在V、n、m、N之间的关系可放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计算例题前进行,也可放在课后小结进行。

    教学建议

    关于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1mol某气体的体积即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体积均为22.4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2.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由此可见气体的体积比在同温同压下必等于分子数比。由此可以导出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间的关系: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2)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质量比等于密度比。

    (4)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比。

    (5)同温同压下,同质量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

    此外还在运用时要结合物理中的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在同温时,其体积与压强成反比;气体体积与热力学温度在同压条件下成正比。

    3.气体摩尔体积的常见应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为22.4L,即可导出其质量便是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据此可求出未知化学式的气体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也可求出1L气体的质量即气体密度。反之也可由气体密度求摩尔质量。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比叫气体的相对密度,可据以由气体的相对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如某气体对的相对密度为15,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常见的有:

    (1)由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求相对分子质量:

    (2)由相对密度求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若为对的相对密度则为:,若为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则为:.

    *(3)求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即混合气体1mol时的质量数值。在已知各组成气体的体积分数时见①,若为质量分数见②:

    (4)由同温同压下气体反应时的体积比求分子数比,进而推分子式。

    (5)直接将气体摩尔体积代入有关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6)气体反应物的体积比即分子数比可便于找出过量气体。

    第12页

    气体分子动理论(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

    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力目标

    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总体设计

    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

    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

    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疑点

    (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4、解决办法

    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

    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

    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

    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其速率分布与分子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2、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就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的均匀的压强.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例如:雨滴撞击雨伞的例子.

    再比如:用一小把针刺手心,当针刺的频率很高时,手心的感觉就不是痛一下,而是成为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痛感了.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有关.经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

    为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E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1)玻意耳定律

    (2)查理定律

    (3)盖·吕萨克定律

    4、总结、扩展

    (1)气体分子运动有什么特点?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3)怎样从微观的方法解释气体三实验定律?

    5、板书设计

    五、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

    2、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参考

    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并能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2)能用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用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用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具

    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显示仪;自制的显示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计算机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设问: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1)气体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碰撞外不受力作用,每个分子都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分子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空间.(2)分子间的碰撞频繁,这些碰撞及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可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气体通过这种碰撞可传递能量,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分子热运动.(3)从总体上看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因此对大量分子而言,在任一时刻向容器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是均等的.(4)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气体分子运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教学

    首先通过设问和讨论建立反映气体宏观物理状态的温度(T)、体积(V)与反映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物理量间的联系: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对确定的气体而言,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温度越高,反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越大.

    体积影响到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分子总数N是一定的,当体积为V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与体积V成反比,即体积越大时,反映气体分子的密度n越小.

    然后再设问:气体压强大小反映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哪些特征呢?

    这应从气体对容器器壁压强产生的机制来分析.

    先让学生看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器壁产生压强的机制: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向同学介绍:如图所示是一个一端用活塞(此时表示活塞部分的线条闪烁3~5次)封闭的气缸,活塞用一弹簧与一固定物相连,活塞与气缸壁摩擦不计,当气缸内为真空时,弹簧长为原长.如果在气缸内密封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于在任一时刻气体分子向各方向上运动的分子数相等,为简化问题,我们仅讨论向活塞方向运动的分子.大屏幕上显示图2,即图中显示的仅为总分子数的,(图中显示的“分子”暂呈静态)先看其中一个(图2中涂黑的“分子”闪烁2~3次)分子与活塞碰撞情况,(图2中涂黑的“分子”与活塞碰撞且以原速率反弹回来,活塞也随之颤抖一下,这样反复演示3~5次)再看大量分子运动时与活塞的碰撞情况:

    大屏幕上显示“分子”都向活塞方向运动,对活塞连续不断地碰撞,碰后的“分子”反弹回来,有的返回途中与别的“分子”相撞后改变方向,有的与活塞对面器壁相碰改变方向,但都只显示垂直于活塞表面的运动状态,而活塞被挤后有一个小的位移,且相对稳定,如图3所示的一个动态画面.时间上要显示15~30秒定格一次,再动态显示15~30秒,再定格.

    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不断地碰撞所产生的.

    进一步分析: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平均速率为v,分子与活塞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则在这一分子与活塞碰撞中,该分子的动量变化为2mv,即受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该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也是2mv,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分子与活塞碰撞多少次,活塞受到的总冲量就是2mv的多少倍,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冲量就是压力,而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压强.由此可推出:气体压强一方面与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有关,另一方面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受到的碰撞次数有关.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由平均速率v有关,v越大则平均冲量就越大,而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既与分子密度n有关,又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分子密度n越大,v也越大,则碰撞次数就越多,因此从的观点看,气体压强的大小由分子的平均速率v和分子密度n共同决定,n越大,v也越大,则压强就越大.

    2、用解释实验三定律

    (1)教师引导、示范,以解释玻意耳定律为例教会学生用解释实验定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简易符号表述形式.

    范例:用解释玻意耳定律.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其分子总数(N)是一个定值,当温度(T)保持不变时,则分子的平均速率(v)也保持不变,当其体积(V)增大几倍时,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气体的压强也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之若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则压强增大几倍,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就是玻意耳定律.

    书面符号简易表述方式:

    小结:基本思维方法(详细文字表述格式)是:依据描述气体状态的宏观物理量(m、p、V、T)与表示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微观物理量(N、n、v)间的相关关系,从气体实验定律成立的条件所述的宏观物理量(如m一定和T不变)推出相关不变的微观物理量(如N一定和v不变),再根据宏观自变量(如V)的变化推出有关的微观量(如n)的变化,再依据推出的有关微观量(如v和n)的变与不变的情况推出宏观因变量(如p)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否与实验定律的结论相吻合.若吻合则实验定律得到了微观解释.

    (2)让学生体验上述思维方法:每个人都独立地用书面详细文字叙述和用符号简易表述的方法来对查理定律进行微观解释,然后由平时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口述,与下面正确答案核对.

    书面或口头叙述为:一定质量(m)的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体积(V)保持不变时,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也保持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也增大,则气体压强(p)也增大;反之当温度(T)降低时,气体压强(p)也减小.这与查理定律的结论一致.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3)让学生再次练习,用解释盖·吕萨克定律.再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详细表述和符号表示,然后让物理成绩为中等的或较差的学生口述自己的练习,与下面标准答案核对.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要保持压强(p)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全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会增加,那么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一定要减小(否则压强不可能不变),因此气体体积(V)一定增大;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同理可推出气体体积一定减小.这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结论是一致的.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确了气体状态参量与相关的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物理量间的关系着重从的观点认识到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连续不断地对器壁碰撞产生的,且由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分子密度共同决定其大小.

    2、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的观点来解释气体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五、说明

    1、本节课设计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而产生压强是为了使学生有一点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想象,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弹簧的形变(活塞的位移)说明活塞受到了压力,二是图中所示的“分子”数只是示意图,其“大量”的含义是无法(也没必要)用具体图形表示.

    2、本节课用解释实验定律的侧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解释”的方法,它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又由微观到宏观的有序而又严密的推理.因此对三个定律解释方式是先教师示范,讲清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体验,最后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既采用详细表述又用符号简易表示,其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既严密又简练的逻辑思维.

    3、由于温度只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它与分子平均速率v只能推出定性的相关关系,中学阶段无法得到定量的相关关系,因此对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也只能进行定性解释,不能定量的推出正比关系.

    (小编推荐)


    课题:1.1集合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

    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

    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

    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

    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新课讲解: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题见课本):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意:(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

    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

    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

    (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

    吗?

    答:不是。

    集合是点集,集合=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练习题: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1,3,5,15}

    ②{(x,y)|x∈{1,2},y∈{1,2}}{(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④{-1,1}

    ⑤{(0,8)(2,5),(4,2)}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7习题1.1

    Module(小编推荐)


    introduction,readingandvocabulary学案导学learningaimsanddemands1.toleadthestudentstointroducethemselves2.toleadthestudentstogetfamiliarwithsomewordsofsubjects3.toleadthestudentstoexpresstheirlikesanddislikesself-learningprocedures:step1:trytointroduceyourselftoyourclass.herearesomeusefulexpressionstohelpyou:mynameis…iama…iwasbornon/in…igraduatedfrom……

    ilike/amgoodat/amfondof…

    ihope/think/want…step2:trytospeakoutandwritethesubjectsyoulearntatyourjuniorhigh.trytoguesswhatsubjectsyouwilllearnatyourseniorhigh.step3:trytousethefollowingsentencepatternstoexpressyourlikesanddislikes:ilike/hate/don’tlike______because_____________.ithink____isimportant/difficultbecause________.iwouldliketostudy__________because____________.iwouldn’tliketostudy_________because_____________.step4:self-testlwriteashortself-introduction.lwritethenamesofyourlearningsubjects.lmakesentencestotalkaboutthingsyoulikeanddislike.

    电荷(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知道电荷以及单位;

    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3、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概括出两种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2、知道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认识的历史过程,理解电荷的物理模型.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模型的研究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点电荷,研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互相作用力问题.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定——库仑定律.

    2、真空中点电荷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从牛顿第三定律,是本节难点.

    教法建议

    一、讲述电荷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动画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

    2、在讲述时,要讲解要简洁、准确,突出主要概念,同时,节省时间给学生自己来学习.

    3、由于电荷的不可观测性,讲解时,可以多利用媒体帮助学生对电荷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和电荷物理模型的建立.

    4、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

    二、关于库仑定律的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他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定量描述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规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1、对于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定量规律,可以让学生先有一个定性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让同学观察讨论并总结.

    2、对于库仑定律需要强调的是:

    (1)、书中的库仑定律仅适用于计算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在干燥的空气中也近似成立,而在其它电介质中使用该定律需要增加条件.

    (2)由于库仑定律只适用于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因此在实验演示、给出点电荷的定义之后直接提出库仑定律;

    (3)、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之间的相似性可以让同学们通过练习自己认识对比并讨论.

    (4)、点电荷的电性有正负之分,但在计算静电力的大小时,可用所带电量的绝对值进行计算.根据电荷之间的电荷异同来判断是吸引力还是斥力.

    (5)、在两点电荷之间距离接近为零时,由于两个点电荷已经失去了点电荷的前提条件,因此不能根据库仑定律得到库伦力无穷大的结论.

    (6)、当一个点电荷受到多个点电荷的作用,可以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进行力的合成分解并进行矢量运算.

    3、对比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卡文迪许扭称实验,说明库仑扭称实验的原理,介绍库仑.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知识.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题引入可以通过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基本的电现象,下面提供几个小实验以供参考:

    演示1:取两片吹塑纸,将一片放在可以灵活转动的支座上,用另一片靠近它,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用手摩擦这两片吹塑纸,再靠近,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不用手摩擦时它们没有作用,用手摩擦后它们互相排斥)

    演示2:将一张薄纸,卷成筒状,将下端撕开成流苏状,用摩擦好的塑料制品去接触,发现流苏开始振动,象一只会跳舞的章鱼;让学生讨论这些现象,运用初中所学来分析;

    二、讲授新课

    关于这部分教学,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由课堂学生自己实验来总结完成。

    1、摩擦起电

    学生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在东汉初年就有了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善于观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玳瑁吸裙”的记载,玳瑁是一种美丽的龟壳,人们在用它作首饰时无意中发现摩擦后的玳瑁会吸引衣服。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举例分析后可以布置课下作业。

    2、两种电荷

    学生实验2:将学生分组。

    实验器材有:

    (1)、玻璃棒、橡胶棒各两根;

    (2)、毛皮、绸子各两块;

    (3)、支架;

    为了避免实验中电荷的流失,最好两名同学同时进行操作,

    实验过程:

    (1)、两位同学同时都用绸子摩擦玻璃棒,使它带电,将一根放在支座上,注意:要记住哪端带电,不要用手摸带电的一端,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这根玻璃棒的带电端,观察发生的现象;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

    (3)、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做刚才的实验。

    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通过媒体动画可控再现实验现象,并将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结论总结,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教师总结:在历史上,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人们发现带电物体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先前实验的基础上,讨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之间距离的关系,可以参考媒体资源中:电荷之间距离与电量、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定性关系的媒体动画,定性介绍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给出点电荷的定义之后直接引出库仑定律的内容。给出库伦定律的公式:讲解中的注意事项参考“有关库伦定律的教学建议”。

    三、典型例题讲解:

    四、课堂小结:

    1、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用库仑定律来计算。

    2、点电荷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3、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带电体间、均匀带电球壳间也可)。

    绪言(小编推荐)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习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习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1、课前预习。2、认真听讲。3、做好作业。4、系统复习。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习

    排列(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

    (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

    (3)掌握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的定义、数及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数的公式和解有关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因此,两个相同,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不同,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数.与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后者是这种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

    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数”与“一个”这两个概念.一个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数,符号表示数.

    ②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都不是同一。叫不同.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的定义中,如果有的书上叫选,如果,此时叫全.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问题.

    ③关于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是在引出全数公式后,将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时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

    (2)了解和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的定义、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最高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最高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信号的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

    第三个实例,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设计,把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写出来.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请板演的学生谈谈怎样想的?

    第一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有4种取法.

    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以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数字去取,有3种方法.

    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确定以后,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3)请大家看书,第×页、第×行.我们把被取的对象叫做双元素,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旗子、数字都是元素.

    上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后来又写出所有排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写出所有排法.

    第三个问题呢?

    从4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个,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所有的排法.

    给出定义

    请看课本,第×页,第×行.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本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从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相同,不仅这两个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顺序不同,也是两个.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课堂练习

    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怎样解?

    有四张卡片,每张分别写着数码1,2,3,4.有四个空箱,分别写着号码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内,每箱必须并且只能放一张,而且卡片数码与箱子号码必须不一致,问有多少种放法?(用投影仪示出)

    分析:这是从四张卡片中取出4张,分别放在四个位置上,只要交换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个附有条件的问题.

    解法是:第一步把数码卡片四张中2,3,4三张任选一个放在第1空箱.

    第二步从余下的三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2空箱.

    第三步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3空箱.

    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四空箱.具体排法,用下面图表表示:

    所以,共有9种放法.

    四、作业

    课本:P232练习1,2,3,4,5,6,7.

    钠(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

    掌握的化学性质;

    了解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与氧气及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与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从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2-1],请一位学生切割(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2一2]并补充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的熔点低),解释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制高压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的氢化物—氢化,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如欲满足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投入溶液:

    B.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溶液与少量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的质量是克。

    ③用冶炼钛的氯化物时,反应过程中当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单质生成,则的值为。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和,反应方程式为:

    (2)

    (3)补充:①AC②6.9克③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价

    二、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常温下变暗)

    (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反应:

    四、的储存、存在和用途

    【气体摩尔体积(小编推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