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十一篇
  •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20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十一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十一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没有直接引入量角器,而是设计了一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为了分别度量出A,B的大小,可以用1去量,但结果都是1的3倍多一点。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引入更小的度量单位。为了大家交流,规定了1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A,B的大小更接近一些。

    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与排列特点。

    量角时,重点突出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量角方法。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

    对于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内圈度数或外圈度数可引导学生讨论出如下两种方法:①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内圈度数;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度数。②判断所量角是锐角或钝角,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一个度数,钝角则选择较大一个度数。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2

    一、在猜数情境中列方程(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解方程,就好象一个小孩刚刚学会了走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解方程,就好象一个小孩要学习跑步了。你们想学吗?

    2、我们先来做一个猜数游戏:老师今年的年龄乘上2,再加上20岁,等于100岁。猜猜老师今年多大年龄?(40)

    问: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1)老师今年的年龄2+20=100

    2)老师今年的年龄2=100-20

    3)(100-20)2=老师今年的年龄

    4、如果我们用方程来解这道题该怎么办呢?需要设哪个数为X?

    5、我们把老师的年龄假设成x岁,就可以写出方程:

    师板书:解:设老师的年龄为x岁。

    2x+20=100

    2x=100-20

    6、列的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意思?

    7、怎样解这个方程呢,这就是我们本届可要学的(板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你有什么办法解这个方程呢?

    1、自己试根据以前所学知识解答。(指名板作)

    2、组内交流解答的方法,注意:说明白解答的根据是否合理。

    三、讨论释疑,总结升华:

    1、板演同学汇报:

    生1:根据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特点,我先两边都减去20,把20消掉,变

    成2x=80,然后两边都除以2,就得到x=40

    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2x+20=100

    2x+20-20=100-20

    方法一:2x=80

    2x2=802

    x=40

    师生小结:这个方法用的是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生2:我先把2x想像成一个数,这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就是2x=100-20=80,然后再求x,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的道理,x就等于80除以2,结果x等于40。

    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2x+20=100

    2x=100-20

    方法二:x=802

    x=40

    师生小结:这是用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2、怎么检验结果是不是正确?

    生:把得数放进方程里计算,就是:240+20=100,对了

    两种方法都能够求出x。

    3、对于第一种方法,我们把思考的过程都写下来了,而通常情况下,书写可以更加简便些,(教师把省略的部分用红色圈出,强调写解:设)现在你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了吗?

    方程:2x=100-20方法同上。

    4、小练:老师生日的号数乘5,再减去10,得40。猜猜看老师的生日是几号?

    你会写方程吗?学生独立列式并解答。

    汇报:你是怎么想的?

    解:设老师的生日是x号

    5x-10=40

    5x=50

    x=10

    你们的生日是几号?谁想出题让大家猜猜?(列式计算)

    5、小结: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1)解方程的两种方法:性质、各部分间关系

    2)列方程、解方程应该注意什么?

    6、质疑。

    四、在实践中应用新知:(应用提高,拓展延伸)

    1、试一试:

    第95页第一题

    到黑板上板演:

    2、第95页第二题:

    3、练一练:

    第一题:列方程求x。

    第二题:看图列方程。

    这道题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线段图,列出方程。

    4、拓展延伸:

    1)解方程:4x+1420=986.427x-1254=554

    2)高尚今年12岁,他的妈妈今年36岁,多少年前妈妈的年龄是高尚的5倍?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奥运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和体育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体育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教材分析:

    教创设了激情奥运的情境,不仅使学生能综合的运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一、师生交流,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行吗?

    生:知道,在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

    师:对,这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在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国家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好成绩,体育健儿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课件显示20xx年奥运会金牌榜和我国体育健儿的风采。

    师:大家观察,你能从这张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

    二、射击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1.初步交流。

    师:雅典奥运会第一个比赛项目是射击,我国运动员杜丽获得可冠军,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

    师:这一块金牌来之不易,相当的惊险,在打完第七枪时杜丽还落后第一名1.4环。我们来看最后三枪的成绩。

    课件出示射击比赛的情况。

    师生交流比赛情况。

    2.计算。

    师:我们是赢了,赢了多少呢,我也觉得有必要算一下。

    (随机选三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反馈评价。

    4.评价记录。

    5.谁拍的照片:

    师:杜丽以0.5环的优势获得了金牌,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由于她的出色表现,记者纷纷为她拍照,你能看出下面四幅照片分别是哪位记者拍摄的吗?

    (1)小组之间讨论。

    (2)随机选一名同学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法。

    (3)安排五名同学分别扮演杜丽和记者,进行表演。

    (4)评价交流,记录成绩。

    三、男子110米栏中的数学问题。

    师:在这届奥运会中,最受关注的运动员是刘翔,他赢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

    课件显示前三名的成绩。

    1.初步交流。

    师:这是110米栏的决赛成绩,从这张图表中大家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

    师: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相差了一定的时间,那我们能算出分别差了多少吗?

    2.学生独立计算。

    3、将比赛所用的时间从小到大排列。

    4.哪一张是刘翔冲刺时的照片:

    师:一位摄影记者记录下了冲刺的精彩瞬间,你能分析一下哪一张图片是刘翔冲刺时的照片吗?

    (1)小组讨论。

    (2)随机提问反馈。

    5.跨栏间的距离。

    师:在110米栏的塞道上也有很多数学问题。

    课件展示110米栏的示意图。

    师:中间这几段的距离一样长,长度是多少呢?

    (1)独立尝试。

    (2)随机抽查反馈。

    (3)评价交流,记录成绩。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页第43页,主要内容是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整数的乘法来激趣学习小数的乘法,通过扶放结合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

    长30米

    宽20米

    花坛

    长3米

    宽2米

    地板砖

    长0.3米

    宽0.2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街心广场:3020=600(平方米)

    花坛:32=6(平方米)

    地板砖:0.30.2=?

    利用数据直接引入课题。

    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平方米。

    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总结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推力归纳,探寻算理、算法的来由,并得到直观简洁的结论。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复习新知

    巩固新知。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交流收获

    提出问题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5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个关系来完成下面的题目,有信心做好吗?(有)

    师:请看大屏幕(师演示课件)

    根据已知得数,直接说出后面几栏的积。

    乘数

    24

    2.4

    0.24

    2.4

    0.24

    乘数

    12

    1.2

    1.2

    0.12

    12

    288

    师找生读题后说:谁来说?(找学生说答案)

    师:你是怎样快速得出结果的?

    生:因为第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第二个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两位小数。

    师:同意吗?(同意)掌声鼓励这位同学。

    师: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说出得数,那是因为我们之前知道了什么?

    生:之前知道了整数乘法的积。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那我们今天就用这个知识来学习新的数学内容,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情境图,尝试解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读图,提出问题

    师:今天是智慧爷爷的生日,图中三个小朋友正忙着干什么?

    生:包装礼品盒。(师板书课题包装。)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告诉了我们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包装纸0.8米,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包装纸每米2.6元,彩带每米0.85元。

    师:好,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出:生1: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

    生2:买彩带需要多少元?

    生3:包装一个礼品盒共需要多少钱?

    师:老师把同学们说的写上。

    我们先来解决包装纸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1)

    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师:如何列式?(0.82.6=)还可以怎样列式?(师板书:2.60.8=)

    师:同学们看这两个乘数都是什么数?(生:都是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小数。师板书课题

    师:在计算之前我们先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引出:生1:大约是2.4,因为包装纸每米2.6元,用了0.8米,把2.6看作是3元。

    生2:大约是2米

    生3:

    师:谁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呢?好,我们用竖式计算一下,到底怎样列竖式呢?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本算一算吧。(师巡视指导并找生上台板演。)

    师:同桌交流各自计算的想法。

    生1:我是直接把它看成26乘8来计算的,算出积是208,再看乘数一共有两位小数所以积就是2.08.

    生2:我先把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2.6扩大10倍看成26,0.8扩大10倍看成8,那么积就扩大了100倍,要想使原来的积不变,208必须缩小到1/100。

    师: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

    生:看书的。

    师:对他进行表扬。

    师:很多同学都是把小数转换成整数进行计算的。让我们通过课件具体的来看看。(出示课件的两种方法的演示过程)

    师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转换是我们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把新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以后我们学习数学会经常用到。而这里的转换过程是我们想的过程,在以后的计算当中,不用写在纸上,我们只需要这样写就行了。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包装纸的问题,接着来解决彩带问题。

    3、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课件出示题2)

    师:谁来列式?(2.40.85=)还有其它列法吗?(0.852.4=)板书。

    师:你能估算出买彩带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说说理由。

    师:来,自己验证一下谁的估算结果最接近正确答案。列竖式计算: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找生上台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说计算方法)

    师:计算0.852.4的竖式时,数位怎样对齐?(小数点对齐)

    师:想一想0.852.4计算时我们把它看作什么数进行计算?(整数)

    师:整数乘法应该怎样对齐?(5和4对齐,8和2对齐),也就是数的末位对齐,所以小数乘法写竖式时也要求末位对齐。

    师板书竖式,找生继续计算。

    0.85

    2.4

    师:算出的积是2040,再怎么办?

    生:数一数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起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这题完成了吗?(引导学生完善单位,答案)

    师: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生:省略不写,写成2.04。师板书得数、单位和答。

    师:通过这几道题,你能说一说小数乘小数如何利用竖式计算吗?

    (小组内讨论一下再汇报交流)

    引出:生1:小数乘小数,数位末位对齐。

    生2: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生3: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演示课件)找生读。

    1.计算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2.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第二点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两道题已经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了,但是没有点上小数点,请同学们帮忙点上小数点好吗。(好)

    三、巩固拓展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360.78

    0.80.04

    1088312

    师生共同交流:谁来说说第一题小数点点在哪里?为什么?

    2、不计算,比较数的大小

    3.141.5○3.140.55

    2.431.1○2.43

    3、蒙古牛的身高是1.2米,体重0.33吨。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6

    7、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8、120+()=120+35234-123=234-()

    345-()=345-()

    三、解释运用

    1、(出示图片)这时候天平平衡吗?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X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X+8=10

    X+8-8=10-8方程两边都减去8

    X=2

    (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

    (2)X=2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来证明一下吗?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设计思路

    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展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平日里你都喜欢吃什么菜?

    生:菠菜、牛肉、羊肉、白菜

    师:同学们喜欢的可怎不少啊!今天民主路小学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三份套餐菜肴作为今天中午的午餐,看看你们会喜欢哪一种套餐?为什么?(课件出示三份套餐)

    ABC

    炸鸡排猪肉粉条辣子鸡丁

    鸡蛋西红柿家常豆腐土豆炖牛肉

    香菇油菜香菜冬瓜韭菜豆芽

    生:我喜欢A套餐,因为我喜欢吃青菜,他不会让我变得很胖

    我喜欢B套餐,因为它很有营养

    师:看来同学们选择的原因各式各样。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午餐在生活中很重要。同学们,你们觉得一份什么样的午餐才是最好的呢?

    生:又好吃又有营养

    还要营养均衡,吃了不会让人发胖或营养不良

    二、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现在咱们一起听听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营养专家说的话)

    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

    师问: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

    不低于、不超过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不低于是不少于、大于或等于

    不超过是小于或等于

    师:现在大家用刚从专家那里学来的知识判断一下A、B、C三份套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你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A套餐符合营养标准

    B套餐脂肪过高

    C套餐热量不够

    师:B、C套餐不符合营养标准,我们应该怎样调试呢?大家可以商量一下。(学生窃窃私语)

    有人高声说:把高的调低,不足的调高。

    生:B套餐脂肪过高了,我们可以把它的脂肪降低一些,把其中的一盘菜换成脂肪低一点的就行了

    师:这样的话就符合营养标准了吗?还有需要注意的吗?(学生略有沉思,有学生眼睛立刻闪现出光芒)

    生:我们除了把B套餐的脂肪降低到符合营养标准外,同时还要注意调整后的新套餐中热量是否同时符合营养标准。

    (其他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低头称道:对啊脂肪和热量要同时兼顾)

    师:C套餐该怎么调整呢?

    生:C套餐热量不够,把热量调高

    师:同学们,你们赶快试着调整一下吧。(学生埋头调试、设计)

    三、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正确的判断出了民主路小学今天中午只有一份套餐符合营养标准,这可急坏了厨师叔叔,咱们赶快根据学校的这十种菜帮叔叔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吧。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8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2.内容解析

    这节课承接了上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本节继续研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课本先设置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发现结论,形成猜想,然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个结论,对角线互相平分是平行四边形的重要性质,在九年级上册“旋转”一章,通过旋转平行四边形,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和对角线互相平分,学生会有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具体化,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判定的重要依据.

    教科书例2是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的直接运用,而且涉及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2)能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和简单的证明题.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结论并形成猜想,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猜想.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等基本要素间的关系,会运用等量代换等进行线段长、图形面积等的计算,掌握简单的逻辑论证.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在已学习了三角形全等证明,平行四边形定义,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的基础上,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情况下学习本节课内容.例2是既是巩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又复习了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些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勾股定理求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这些问题比较综合,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前面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1. 引入要素 探究性质

    问题1 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的过程,并请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回顾研究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的过程,总结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一般活动过程(即观察、度量、猜想、证明等),积累研究图形的.活动经验,为本节课研究对角线要素作准备.

    问题2如图,在ABCD中,连接AC,BD,并设它们相交于点O,OA与OC,OB与OD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发现的结论吗?

    师生活动:启发学生去发现并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你能证明上述猜想吗?

    教师操作投影仪,提出下面问题:

    图中有哪些三角形全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加以验证.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思路,并讨论不同的验证思路.

    教师点拨:图中有四对三角形全等,分别是:△AOB≌△COD,△AOD≌△COB,

    △ABD≌△BCD,△ADC≌△CBA.有如下线段相等:OA=OC,OB=OD,AD=BC,AB=DC证明中应用到“AAS”,“ASA”证明.

    师生归纳整理: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我们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猜想并验证所要学习的内容.

    2.例题解析 应用所学

    问题3如图,在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的面积.

    师生活动:教师分析解题思路, 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求出BC=AD=8,CD=AB=10,在求AC长度时,因为∠ACB=90°,可以在Rt△ACB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出AC= =6,由于OA=OC,因此AO=3,求ABCD面积是48,学生板演解题过程.

    变式追问:在上题中,直线EF过点O,且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图中还在哪些相等的量?

    设计意图:对于几何计算或证明,分析思路和方法是根本,本题既巩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又复习勾股定理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通过本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渗透“综合分析法”. 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的应用价值.

    3.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ABCD的周长为60cm,对角线交于O,△AOB的周长比△BOC的周长大8cm,则AB、BC的长分别是_________.

    (2)如图,在ABCD中,BC=10,AC=8,BD=14,△AOD的周长是多少?△ABC与△DBC的周长哪个长?长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深化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高选择运用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小结

    (1)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2)结合本节的学习,谈谈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思想方法.

    (3)根据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套路,你认为我们还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问题?

    5.布置作业

    教科书P49页习题18.1 第3题;

    教科书第51页第14题.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进行科学的分析。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不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希望工程吗?谁知道希望工程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1年节约的钱就能资助一名西部失学儿童重新返回校园学习一年的学费呢。

    我刚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心底为之一颤,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会有许多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受益。因此,老师计划我们班也将参与一次援助失学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计划(贴计划),在老师的计划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题,教师适时板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我这个计划做的有点不切合实际,钱太多了,我修改一下,加上个小数点,这回请同学们再来估算一下,现在一共要花多少钱?

    3、生估算,说明估算的方法。

    总结:小数估算的方法与整数估算的方法相似,也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

    4、师:这几名同学估算的到底准不准呢?与正确结果究竟相差多些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在座位上用计算的方法,独立验证正确结果是多少?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看谁用的方法多!(生笔算)

    5、指生到黑板板演算式,并说明算式的含义。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其中有两个分步,两个综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从运算顺序看: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从运算过程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7、出示各种运算律的统计表。

    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

    1、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5+8)0.495+91.6

    4.619+5.41950.4+80.4

    9(5+1.6)(4.6+5.4)19

    3.642.53.6(42.5)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上填上运算符号。

    592.50.4=()7.815+2.215=(+)15

    0.21.2558=()()

    9.632.5+9.637.5=()

    ()0.8+5()=(+39.2)5

    0.6399+0.63=()()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3.80.4)7.69101

    8.36-2.48-3.52460.33+540.33

    0.2539+0.250.12572

    4、选一选:24.64.6+2460.44+24.6用简便方法计算应该是()。

    (1)24.6(4.6+0.44+1)(2)24.6(4.6+4.4+1)

    (3)24.6(4.6+4.4)

    四:知识整理。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吗?谁愿来试一试。

    教学反思:

    1、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能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十一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