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归园田居教案汇总
  • 归园田居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16

    归园田居教案汇总。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专业编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对海量信息进行了整合和汇总呈现出这篇“归园田居教案”,参考本文前请先仔细阅读!

    归园田居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官场) 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 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近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

    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习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下节后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4、归去如何(愿无为)

    归园田居教案【篇3】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激趣导入

    人的一生有许多次取舍,这些取舍是否满意不取决于他人的议论,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当一个农民,在许多朝代都会被人耻笑。但东晋的陶渊明却辞官不做,宁可归隐农村,做一个农民,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了解他的思想初衷。(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

    (三)诵读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点评:五言诗歌断句上有别于四言及杂言之处: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齐读背诵。

    (四)合作探究

    围绕“归”字,回答四个问题: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注重圈点和朗读。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归来?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堂上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七、说作业:

    根据本文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归园田居教案【篇4】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原文和译文

    原文: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学习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吗?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这一节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归园田居教案【篇5】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讨论探究,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2、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创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魏晋时期,因为社会日渐动荡,政治权利更迭频繁,内部纷争剧烈,战祸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晋人士们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内”,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来对抗那个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位魏晋名士,他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通过《归园田居》其一,来了解陶渊明的生命之场。

    二、初读,自读感诗意

    1、齐读,矫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题

    衔接语: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

    “归”。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思考:

    “归” 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在文本中找到呼应“归”的依据,选取1-2处解释。

    三、再读,品读赏田园

    衔接语——朱光潜: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歌里面还有一组意象显示出了与上面一组意象不同的特点与感情。请同学们自己齐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

    1、 齐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2、赏景: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概括景物特点)

    请同学们以句号为单位,选取一句或两句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预设: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宽敞,整齐,闲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赏心悦目,怡然自得,花荣实繁,生机勃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安宁,祥和,朦胧,恬静,温暖,淡远,自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淳朴,自然,幽静,辽阔,安闲自在。

    “忽听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纯粹,干净。

    3、诵读:读出怡然自得与轻松闲适。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

    四、三读,联读现启迪

    衔接语: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创造了一种范式,从此士大夫心里便有了田园。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为官经历(ppt展示)。

    393 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归)

    400 年(36 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三年后归隐)

    404 年(40 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405 年(41 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很快辞职)

    405年(41 岁),任彭泽县令 。 (81天后辞归)

    1、自主思考

    结合你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短短13年内五入五出?

    小结 : 所以陶渊明不是真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羁鸟”和“池鱼”。当陶渊明觉察到官场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时候,便毅然的决定隐居,回归到自己的田园。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无力改变,转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寻求人性的复归。田园生活意味着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渊明的灵魂容器,是他表达生命忠诚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现实人生的一个驿站。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2、小组探究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出示ppt)“归隐”的深层动因——求得内心的宁静和谐

    这种内心的宁静和谐,这种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情怀,不仅是中国文人独有,更是一种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情感需求。德国诗人赫尔德林曾经说过,“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时的看到这句话时亦幡然醒悟,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谓诗意?在陶渊明清新舒缓的田园生活的诗句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人类对生活最朴质的追求。

    小组讨论:如何“诗意地栖居”?(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文字,选代表作答)

    预设:

    1、学会欣赏平凡之美

    2、偶尔给心灵放个小假

    3、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小结: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游览祖国山河,都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

    五、本课小结

    可以说,诗意,就是静下心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念想不尽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旷神怡的田园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归隐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人们面对“进退出处”的人生选择从未停止。祝愿大家不管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可供灵魂诗意地栖息。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教案【篇6】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到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到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教案【篇7】

    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刚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谁来谈一下对陶渊明的理解?

    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现在大家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

    生默读,交流词义。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

    生读。2分钟后

    生3:老师,我来读。“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

    生鼓掌

    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

    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

    师:哪里?

    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

    师:你来。

    生5:读(语气坚定)

    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

    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

    生7:还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很狼狈。

    师:还有补充吗?(过了一会,没有)

    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

    生:慢慢品读

    生8:老师我读出了。

    师:讲。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个转折,“但使愿无违”是第二个转折。

    生9:不是,这其实是一个转折,就是这些小的沾湿累的东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说法。还有一个转折应该是在开头两句,在草比苗胜的现实情况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归来。

    生10(着急举手):老师我明白了,“一种执着”就是战胜荒芜的执着,面对困难不退缩,而是用努力战胜它。(有同学鼓掌)

    生11:老师,我觉得他说的不是很准确,这首诗应该是同一种执着,不可能有两种执着。记得在初一的时候你给我们将“学而第一1。1”的时候,你告诉我们很多人都解读错了,一段话不可能有几个主题,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中的两个转折应该表现的是同一个执着。

    生10:那你说是什么执着呢?

    生11:后面有个“但使愿无违”应该是作者的“愿”,结合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应该是回归田园的强烈愿望。

    生10:那怎么理解第一个转折呢?

    生11:哑口无言

    师:应该有个结合点吧!(学生交头接耳,没有反应)

    三读文本: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师: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师:提示:大家先寻找可能出现画面的语句,然后认真体会交流。

    生:读,然后交流。

    生12:老师,我找到了。(师点头默许)“道狭草木长”句。我仿佛看到了狭窄的道路两旁长满了草,一个老人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田间小路上独行。

    师:嗯~(声音拉长)

    生4:他找的这幅图画,和开头的草荒差不多,我觉得不准确。(有同学笑)

    生7:我觉得应该是“带月荷锄归”句。

    师:用“白描”手法概括。

    生7:一人,一月,一路。

    师:月下散步图?

    生9:一锄。

    师:劳动晚归图。此图有何意味?

    生13:温馨、和谐。

    师:请同学们用“没有……,有的是……”的句式说。

    生6:没有劳动的艰辛,有的是月下晚归的惬意。

    生14:没有官场的黑暗,有的是劳动的诗意。

    生15: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有的是劳动的快乐。

    生16:没有没有耕种好的遗憾,有的是对劳作的享受……'

    师:同学生说的很好,有了图画,愉悦也被你们说出来了。第一个转折理解了吗?

    生11:理解了。有一种对田园的渴望支撑他不怕劳苦,地荒怕什么,劳动就是了,总比在官场滚混强。(同学们大笑)

    师:对,就是这种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无限向往的执着。劳动的苦中也有乐。那么,苦衷有乐本质也是苦啊,作者写劳动的辛苦的作用是什么?

    生17:这个简单,就是反衬官场的黑暗了。你想,这么苦的劳作作者都能苦中作乐,作者宁愿放弃官场,回归田园,不是说明官场对他这种正直的人来说更苦吗?

    师:概括得好。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四读文本: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师:这里说的朴实是文风。

    生读、思考。

    生18:这首诗歌的语言好像对面谈话,没有一点含蓄。

    生19:这首诗和一般诗歌最大的区别是作者没有选择什么意象来营造某种意境,都平白如话。

    生20:你看“草盛豆苗稀”,傻子都知道写的什么东西。

    师:这点大家都能理解。不过以后大家不能这样说哟,要用专业的术语来说。现在大家来自由谈谈作者的人

    生21:作者宁愿选择劳苦的田园劳动,也不留在官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生22:作者在田园劳动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表现了作者的隐逸思想。

    生23:作者之所以厌恶官场,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同流合污的洁身自好。

    师:谁能用一句话准确概括。用“这首诗通过……表现了……”的句式

    生24:这首诗通过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苦中作乐,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

    生25:这首诗通过作者对田园生活苦中作乐的标绘,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通过对黑暗莞城的厌恶,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师:好,生25用一组排比,完美地概括了陶渊明的人格。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归园田居教案【篇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C.“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着重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而本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E.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答案:

    1.B D (B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D《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①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②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③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前两点各2分,第三点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归园田居教案【篇9】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ZF133.coM 趣祝福)

    1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荫后檐yìn暧暧ài墟xū吠fèi桑颠diān樊笼fán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__,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____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3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这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比喻的修辞,以“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为何而归厌恶官场(尘网、樊笼)——比喻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喜爱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归去如何(村庄、炊烟)白描手法

    (狗吠、鸡鸣、桑树颠)

    自己(羁鸟、池鱼)——比喻

    归园田居教案【篇10】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也是各种教材必选的诗歌名篇。中学语文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讨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将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情与文本体式两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淡化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归园田居 学情 文本体式 两个世界 美学观照

    一、【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很好。但是,带"尘"字就意味着肮脏吗?我们说"滚滚红尘""尘世",难道就是肮脏的世界吗?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教师评点:这位同学能够透过"尘网"的表层意思,去把握其指代的意义,并且能够联系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理解,很好。但是"黑暗"一词的感情色彩是不是太浓了?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一: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并不具有美感,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特别是鸡和狗,都是农村最平常最常见的景物,怎么会美呢?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点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具体分析炊烟、桃李的美,这种思路值得赞赏;有的同学能够将写作语境、作者的心境与诗歌本身结合起来解读,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那除此以外,有没有别的视角,例如诗歌的文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

    五、【教学反思】

    一、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很多时候,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设计教学,有时候就会出现"学生会的老师拼命讲,学生不会的老师也不讲"的情况。了解学情,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我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困惑进行分类整理,据此设计教学流程。例如学生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以及分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据此,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教学流程。

    二、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这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备课策略。"终点",就是教学目标,这一点要根据文本的体式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定为"理解诗歌"与"鉴赏诗歌",前者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后者是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起点",就是学情。根据体式与学情,我搭了两个主要"支架":一是用填表格的方式,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二是用文体角度,赏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除此以外,还有一首一尾两个"辅助支架":一是对题目的解读与理解,二是对"田园世界"的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双导教学模式".这节课,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多达10分钟,加上回答问题的时间,至少占了一节课的30分钟,教师仅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有探讨的热情,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训练。

    归园田居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扬文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扬的情趣。

    本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荷兰。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荷兰田园风光,其中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草原业流动的奶牛和村野乡间的鲜艳的郁金香。第三、四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低地上的骏马自由的驰骋,家畜在草原上悠然自得。第五至第六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傍晚挤奶时的宁静和牛奶运走以后夜晚的平静。第七自然段,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总结全文。

    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静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全文仿佛是介绍荷兰的影视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说教目标,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田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4、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这是本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条件,自然和谐自由成长发展的一种教学环境。而本次研讨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园,也是牧场之国。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建立一个自然和谐地,自主地发展,从而体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对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进行探究。因为童话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以实实在在事物,展示形式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2、阅读法与自学辅导法相结合,出了自由阅读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初步理解:“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的联系。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聊天方式的课堂氛围,结伴式的探究活动。有利于给学生一个心理愉快的自由空间,去大胆思考相互交流,去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去品味语言,探究课文内容,去总结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四、说学法

    以上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以下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并掌握从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自学,学会品味语言,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词句,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3、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中“以学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应该融入新理念,适时更新学生学习方法。

    4、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以开拓眼界进一步感悟“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的思想感情。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议的能力。

    归园田居教案【篇12】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会想到什么景象?那你们是喜欢生活在喧闹的城市呢?还是有青山绿水围绕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古诗,这个作者就独爱田园生活。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作者为什么喜欢田园生活,他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教案汇总】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