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冀教版下册认识长方形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推荐
  • 冀教版下册认识长方形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18

    【www.jk251.com - 长方形面积教案】

    按照惯例,小学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每一位小学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优秀的小学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冀教版下册认识长方形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推荐,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

    (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

    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

    (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习

    1、游戏一:我会“辨”

    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

    (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

    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

    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

    4、游戏四:拼一拼

    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四)、小结

    jk251.coM小编推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反思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更是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发现求周长的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在引进周长的概念时,正对小学数学枯燥乏味,我就带学生走出班级,到学校的水池旁边。我提问“你知道这个水池一圈有多长吗?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水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马上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等学生知道了绕物体一圈的边线就是周长时,我再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上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就采用上面的方法,把4条边全部测量一遍,再相加,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麻烦。在这时,我就要学生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也有学生总结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人教新标下册认识时间优秀模板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81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用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

    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表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相互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小组观察汇报: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几?为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后各是几分?

    也就是说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

    3、认识1时=60分:

    下面请同学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走一圈,时针就走了一个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板书:1时=60分

    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

    4、学习读时间:

    现在你知道小红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5、介绍方法:

    我们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就是12时10分,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6、小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教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三、练习: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多少吗?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就来做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1、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4、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试一试我是早上7时45分上第一节课,11时5分下班。下午2时40分上课,5时30分下班。

    5、同桌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人教新标下册几减 优秀教案推荐


    十几减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1,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7的题目,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复习用的口算卡片(参考十几减9和十几减8的制做),12个黄圆片和虚线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题):

    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每个学生举卡片给出得数。然后变换一下题目的顺序再做一遍”。

    7+47+67+5

    7+77+97+8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先让全班学生举卡片回答,然后改变顺序再练一次,要求速度快一些。

    7+()=117+()=137+()=12

    7+()=157+()=167+()=14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11页例1。

    教师出示绒板或黑板上贴好12个图片的图,接着提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图片?”(12个图片)

    提问:“现在拿走7个(同时用虚线用起7个圆片),还剩几个圆片?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2-7=

    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十几减9和十几减8时是怎样计算的?那么12减7应该怎样算?要怎样想?”(要先想7加几得12,因为7加5得12,所以12减7等于5。)教师对照黑板上的图,再说一遍。

    教师再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2减7等于几?”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把书上例1中的两个空填好。

    出示例2左边的题目:11-7=

    提问:“要算11减7得多少,应该想什么?得几?”(要想7加几得11,因为7加4得11,所以11减7等于4。)

    再点名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出示例2右边的题目:15-7=

    提问:“这道题怎样想?”(学生答:因为7加8得15或者8加7得15都可以)学生回答后,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让学生翻开教科书,把例2填完全。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3。

    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看着例3,教师提醒学生;“下面的3道题大家自己算,算的时候先要想一想,每道题减7,应该怎样想。然后把得数直接填在□里。

    学生做题时,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记下来。集体订正时,让有错误的学生说得数,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别的同学发表意见,共同帮助出错的学生改正。

    三、巩固练习:

    1.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做第1题。做之前教师说明,要先做左边的两题,再做中间的两题,最后做右边的两题。订正每一组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做这些减法题是怎样想的,它的得数能不能利用上面的加法题来得到。

    再让学生做第2题。做的要求同第1题。然后集体订正。也要注意让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

    课间活动。

    2.小结。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几个减法算式,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7)板书:十几减7。然后指着具体的题目(如12-7和15-7),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说:做十几减7的减法题,要想7加几得被减数。

    3.做练习三的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订正时,可以再选一、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全册古诗词(冀教版)范例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读背背: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题画》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下册: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游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读读背背: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读读背背

    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南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明朝更有明朝事,努力请从今日起。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000克=()千克5千克=()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人教新标下册图形的拼组 优秀教案推荐


    图形的拼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28例3及“做一做”,练习六的第3、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及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美丽的物体都是由它们组成的,老师相信同学们用它们也能摆出很多漂亮的物体。现在同学们的手中都有很多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学生分组拼,拼完后在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深化

    (1)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2)练习六的第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的第7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后实物演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四、全课小结

    【冀教版下册认识长方形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