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认识容量升”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 “认识容量升”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03

    【www.jk251.com -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写好自己的小学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认识容量升”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认识一升。课前准备:饮料小包装2瓶、大包装8瓶,,一小瓶满瓶饮料,大瓶一个(少量饮料),咖啡壶2个,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量杯一个,师演示玻璃杯一套,塑料盆1个,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1、教学容量。(1)创设情境“领饮料”,明确:能装的多也可以说成容量大。(2)容量有大小。提问:这些饮料放在一起,我们能一眼就比较出容量的大小,老师手上有2个容器,你能看出谁的容量大吗?(猜)小组讨论验证方法。汇报。师实验验证猜想。巩固练习:1、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哪个的容量最大?哪个的容量最小?生猜测后,师验证(书上操作过程)。生进行推理,得出:第2个容器容量最大,第3个容器的容量最小。2、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师提供操作步骤图片,生根据图片合理推理。得出:第一个容器的容量最大,第二个容器和第三个容器的容量相等。小结:(略)。(3)小游戏:猜大小。生猜大小。师出示两个容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分析猜测错误的原因。小结:要想准确的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二、教学容量单位升。1、生活中的升。(1)知识基础:你知道哪些容量单位?你在哪里见过容量单位升?(2)师出示图片:找容量单位升(l)。(3)小结:人们在计量象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时,通常是用升作单位的,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2、认识一升:(1)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多少?指出:国际上规定,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容量就是一升。(2)感受一升。(3)记忆: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一升呢?(4)巩固练习。a、1升。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小组活动,进一步认识一升。b、了解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并且用手比划其大小。三、全课总结: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四、判断练习。生用手势表示对错,并阐述理由。设计意图: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不同包装的饮料、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它们所盛的水的多少,体会容量含义;通过“猜大小”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液体容器的观察、比较以及操作,让学生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2、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初步估计能力。在学生认识1升以后,安排了丰富的估计容量的活动,既能加强对1升的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jk251.cOm扩展阅读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题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二)

    主备教师

    张玮

    使用教师

    代金霞

    参加人员

    一年组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能力目标:

    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情感目标:

    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一、引入: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

    认识钟表认识图形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1、出示第116页第4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第117页第5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书上第119-120页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书上第120页的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看书第117页第6题,学生在书上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认识图形、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www.jk251.com -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写好自己的小学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认识容量升”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认识一升。课前准备:饮料小包装2瓶、大包装8瓶,,一小瓶满瓶饮料,大瓶一个(少量饮料),咖啡壶2个,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量杯一个,师演示玻璃杯一套,塑料盆1个,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1、教学容量。(1)创设情境“领饮料”,明确:能装的多也可以说成容量大。(2)容量有大小。提问:这些饮料放在一起,我们能一眼就比较出容量的大小,老师手上有2个容器,你能看出谁的容量大吗?(猜)小组讨论验证方法。汇报。师实验验证猜想。巩固练习:1、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哪个的容量最大?哪个的容量最小?生猜测后,师验证(书上操作过程)。生进行推理,得出:第2个容器容量最大,第3个容器的容量最小。2、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师提供操作步骤图片,生根据图片合理推理。得出:第一个容器的容量最大,第二个容器和第三个容器的容量相等。小结:(略)。(3)小游戏:猜大小。生猜大小。师出示两个容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分析猜测错误的原因。小结:要想准确的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二、教学容量单位升。1、生活中的升。(1)知识基础:你知道哪些容量单位?你在哪里见过容量单位升?(2)师出示图片:找容量单位升(l)。(3)小结:人们在计量象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时,通常是用升作单位的,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2、认识一升:(1)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多少?指出:国际上规定,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容量就是一升。(2)感受一升。(3)记忆: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一升呢?(4)巩固练习。a、1升。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小组活动,进一步认识一升。b、了解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并且用手比划其大小。三、全课总结: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四、判断练习。生用手势表示对错,并阐述理由。设计意图: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不同包装的饮料、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它们所盛的水的多少,体会容量含义;通过“猜大小”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液体容器的观察、比较以及操作,让学生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2、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初步估计能力。在学生认识1升以后,安排了丰富的估计容量的活动,既能加强对1升的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jk251.cOm扩展阅读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题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二)

    主备教师

    张玮

    使用教师

    代金霞

    参加人员

    一年组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能力目标:

    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情感目标:

    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一、引入: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

    认识钟表认识图形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1、出示第116页第4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第117页第5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书上第119-120页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书上第120页的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看书第117页第6题,学生在书上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认识图形、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数学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数学教科书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走到0面前说:“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先让学生充分地数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10的具体数量,丰富了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接着抽象出数字10,经过两次抽象概括,初步建立10的数概念;最后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找“10”,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5、数字顺序。

    (1)出示计数器。师:我们来数一数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吧!(9颗)

    仔细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拨了一颗珠子,现在是10颗珠子),刚才的过程说明了什么?(9添1是10)。

    (2)出示尺子。数字朋友已经在上面排好队了,你能帮助10找到它的位置吗?(10在9的后面)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较10与9的大小。

    (1)10和9谁大呢?为什么?

    (2)结合着点子图来说一说10和9谁大?

    (3)用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字进行排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知道数的顺序,了解数的大小。】

    7、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快数数有多少个?但是礼物太重了,需要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礼物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

    (2)学生汇报分法,教师板书。

    (3)看到每一组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

    (4)这么多的式子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

    (5)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把10个礼物分别装成两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助人的欲望,于是对“10的组成”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激活状态,不言而喻,“10的组成”将迎刃而解;随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10的组成”,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掌握“10的组成”,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8、指导书写1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60页做一做。

    2、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角形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孟州市南庄镇田寺小学范希建【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4)巩固概念.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一)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特性: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性质:稳定性

    册习作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2、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事情的顺序,有条理地把招待客人的过程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接待客人这件事写下来。

    难点: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

    课前准备:

    ⒈例文的录音。

    ⒉可供学生表演的简单道具。如大人的眼镜,玩具电话等。

    ⒊准备一个小室内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呀,太阳公公已经笑眯眯在天上望着我了!我连忙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哼着歌往学校走去。路边的小树好像在向我招手,我的耳边还不时传小鸟悦耳叫声,非常有趣。

    2.老师在说什么呀?

    3.对,告诉你们,这就是作文。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其实一点也不难,就像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只要把你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想试试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好阿姨》,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

    (1)小小组讨论讨论。

    (2)大组交流,指名回答。

    2再读例文《好阿姨》,讨论写法。

    (1)我们来听听小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买牙膏时遇到那位好阿姨的。(放录音)

    (2)小作者先讲什么?然后呢?最后谈了什呢?

    (3)再读读这篇作文,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对,原来小作者只是把自己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是作文啦!

    3.读懂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启发想象。

    (1)学生自由读:同学们,有一个小朋友非常可爱,他很喜欢想象,常常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变成一篇篇小作文,我们来读一读吧!

    (2)指导模仿说话:

    如果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干什么?

    小小组交流。

    大组交流,指名说。

    顾茅庐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执教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以内数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

    4、100以内数的认识(2)——读数、写数

    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设想

    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4)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生独立完成第一行3题,然后读给同桌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学生尝试完成第二行第2、3题,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教后反思录

    边形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四边形

    孟州市南庄镇田寺小学范希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边形)(板书课题)

    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教学拓展――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

    (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

    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www.jk251.com - 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写好自己的小学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认识容量升”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认识一升。课前准备:饮料小包装2瓶、大包装8瓶,,一小瓶满瓶饮料,大瓶一个(少量饮料),咖啡壶2个,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量杯一个,师演示玻璃杯一套,塑料盆1个,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1、教学容量。(1)创设情境“领饮料”,明确:能装的多也可以说成容量大。(2)容量有大小。提问:这些饮料放在一起,我们能一眼就比较出容量的大小,老师手上有2个容器,你能看出谁的容量大吗?(猜)小组讨论验证方法。汇报。师实验验证猜想。巩固练习:1、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哪个的容量最大?哪个的容量最小?生猜测后,师验证(书上操作过程)。生进行推理,得出:第2个容器容量最大,第3个容器的容量最小。2、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师提供操作步骤图片,生根据图片合理推理。得出:第一个容器的容量最大,第二个容器和第三个容器的容量相等。小结:(略)。(3)小游戏:猜大小。生猜大小。师出示两个容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分析猜测错误的原因。小结:要想准确的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二、教学容量单位升。1、生活中的升。(1)知识基础:你知道哪些容量单位?你在哪里见过容量单位升?(2)师出示图片:找容量单位升(l)。(3)小结:人们在计量象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时,通常是用升作单位的,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2、认识一升:(1)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多少?指出:国际上规定,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容量就是一升。(2)感受一升。(3)记忆: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一升呢?(4)巩固练习。a、1升。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小组活动,进一步认识一升。b、了解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并且用手比划其大小。三、全课总结: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四、判断练习。生用手势表示对错,并阐述理由。设计意图: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不同包装的饮料、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它们所盛的水的多少,体会容量含义;通过“猜大小”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液体容器的观察、比较以及操作,让学生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2、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初步估计能力。在学生认识1升以后,安排了丰富的估计容量的活动,既能加强对1升的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jk251.cOm扩展阅读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题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二)

    主备教师

    张玮

    使用教师

    代金霞

    参加人员

    一年组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能力目标:

    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情感目标:

    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一、引入: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

    认识钟表认识图形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1、出示第116页第4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第117页第5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书上第119-120页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书上第120页的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看书第117页第6题,学生在书上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认识图形、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数学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数学教科书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走到0面前说:“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先让学生充分地数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10的具体数量,丰富了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接着抽象出数字10,经过两次抽象概括,初步建立10的数概念;最后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找“10”,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5、数字顺序。

    (1)出示计数器。师:我们来数一数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吧!(9颗)

    仔细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拨了一颗珠子,现在是10颗珠子),刚才的过程说明了什么?(9添1是10)。

    (2)出示尺子。数字朋友已经在上面排好队了,你能帮助10找到它的位置吗?(10在9的后面)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较10与9的大小。

    (1)10和9谁大呢?为什么?

    (2)结合着点子图来说一说10和9谁大?

    (3)用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字进行排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知道数的顺序,了解数的大小。】

    7、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快数数有多少个?但是礼物太重了,需要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礼物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

    (2)学生汇报分法,教师板书。

    (3)看到每一组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

    (4)这么多的式子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

    (5)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把10个礼物分别装成两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助人的欲望,于是对“10的组成”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激活状态,不言而喻,“10的组成”将迎刃而解;随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10的组成”,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掌握“10的组成”,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8、指导书写1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60页做一做。

    2、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角形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孟州市南庄镇田寺小学范希建【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4)巩固概念.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一)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特性: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性质:稳定性

    册习作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2、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事情的顺序,有条理地把招待客人的过程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接待客人这件事写下来。

    难点: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

    课前准备:

    ⒈例文的录音。

    ⒉可供学生表演的简单道具。如大人的眼镜,玩具电话等。

    ⒊准备一个小室内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呀,太阳公公已经笑眯眯在天上望着我了!我连忙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哼着歌往学校走去。路边的小树好像在向我招手,我的耳边还不时传小鸟悦耳叫声,非常有趣。

    2.老师在说什么呀?

    3.对,告诉你们,这就是作文。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其实一点也不难,就像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只要把你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想试试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好阿姨》,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

    (1)小小组讨论讨论。

    (2)大组交流,指名回答。

    2再读例文《好阿姨》,讨论写法。

    (1)我们来听听小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买牙膏时遇到那位好阿姨的。(放录音)

    (2)小作者先讲什么?然后呢?最后谈了什呢?

    (3)再读读这篇作文,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对,原来小作者只是把自己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是作文啦!

    3.读懂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启发想象。

    (1)学生自由读:同学们,有一个小朋友非常可爱,他很喜欢想象,常常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变成一篇篇小作文,我们来读一读吧!

    (2)指导模仿说话:

    如果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干什么?

    小小组交流。

    大组交流,指名说。

    顾茅庐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执教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以内数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

    4、100以内数的认识(2)——读数、写数

    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设想

    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4)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生独立完成第一行3题,然后读给同桌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学生尝试完成第二行第2、3题,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教后反思录

    边形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四边形

    孟州市南庄镇田寺小学范希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边形)(板书课题)

    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教学拓展――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

    (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

    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数学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数学教科书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走到0面前说:“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先让学生充分地数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10的具体数量,丰富了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接着抽象出数字10,经过两次抽象概括,初步建立10的数概念;最后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找“10”,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5、数字顺序。

    (1)出示计数器。师:我们来数一数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吧!(9颗)

    仔细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拨了一颗珠子,现在是10颗珠子),刚才的过程说明了什么?(9添1是10)。

    (2)出示尺子。数字朋友已经在上面排好队了,你能帮助10找到它的位置吗?(10在9的后面)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较10与9的大小。

    (1)10和9谁大呢?为什么?

    (2)结合着点子图来说一说10和9谁大?

    (3)用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字进行排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知道数的顺序,了解数的大小。】

    7、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快数数有多少个?但是礼物太重了,需要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礼物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

    (2)学生汇报分法,教师板书。

    (3)看到每一组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

    (4)这么多的式子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

    (5)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把10个礼物分别装成两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助人的欲望,于是对“10的组成”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激活状态,不言而喻,“10的组成”将迎刃而解;随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10的组成”,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掌握“10的组成”,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8、指导书写1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60页做一做。

    2、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角形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孟州市南庄镇田寺小学范希建【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4)巩固概念.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一)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特性: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性质:稳定性

    册习作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2、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事情的顺序,有条理地把招待客人的过程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接待客人这件事写下来。

    难点: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

    课前准备:

    ⒈例文的录音。

    ⒉可供学生表演的简单道具。如大人的眼镜,玩具电话等。

    ⒊准备一个小室内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呀,太阳公公已经笑眯眯在天上望着我了!我连忙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哼着歌往学校走去。路边的小树好像在向我招手,我的耳边还不时传小鸟悦耳叫声,非常有趣。

    2.老师在说什么呀?

    3.对,告诉你们,这就是作文。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其实一点也不难,就像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只要把你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想试试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好阿姨》,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

    (1)小小组讨论讨论。

    (2)大组交流,指名回答。

    2再读例文《好阿姨》,讨论写法。

    (1)我们来听听小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买牙膏时遇到那位好阿姨的。(放录音)

    (2)小作者先讲什么?然后呢?最后谈了什呢?

    (3)再读读这篇作文,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对,原来小作者只是把自己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是作文啦!

    3.读懂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启发想象。

    (1)学生自由读:同学们,有一个小朋友非常可爱,他很喜欢想象,常常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变成一篇篇小作文,我们来读一读吧!

    (2)指导模仿说话:

    如果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干什么?

    小小组交流。

    大组交流,指名说。

    顾茅庐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执教董建华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以内数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

    4、100以内数的认识(2)——读数、写数

    课时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设想

    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个十和2个一组成()

    (4)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分别贴上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2、教学例5。

    (1)生独立完成第一行3题,然后读给同桌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个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学生尝试完成第二行第2、3题,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师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4、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游戏:接通电话(投影出现)。

    教后反思录

    边形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四边形

    孟州市南庄镇田寺小学范希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边形)(板书课题)

    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教学拓展――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

    (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

    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认识容量升”教学设计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