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地理教案(集合八篇)
  • 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24

    地理教案(集合八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地理教案(集合八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地理教案(篇1)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理教案(篇2)

    1、播放《春节序曲》。

    能猜出这是什么曲子吗?或者在哪儿听过?随着欢快的春节序曲,我们再次走进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春联: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春节的三个高潮分别是什么日子?.

    3.现在,我们就直接走进课文,让老舍先生带领我们走进老北京,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走进除夕,感受年味。

    1指导读“除夕真热闹”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真可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

    抓住“万不得已”、“必定”教学,一年的辛苦都放下,一年的汗水没白撒,香味四溢的氛围中,此时此刻,年的味道还是亲情的味道、满足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4)守岁,老人守岁是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自己的长辈增寿。

    5、体会除夕的热闹。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请学生接读:“家家赶做年菜……..这又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家家灯火通宵…..”,这到底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在外面做事的人……”我们一起感受到了“热闹”。) 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三、走进初一感受拜年,逛庙会。

    A.正月初一逛庙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C、人们的表演。体会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师过渡:春节过后,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多少灯啊,数也数不清;多少灯啊,看也看不够;多少灯啊,都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4、指导读“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快速找孩子过年的表现。体会孩子的眼中年的味道是什么?

    六、结尾和开头照应。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前前后一个多月,为什么说一眨眼就结束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留恋,沉浸在欢乐氛围中,中希望这样的日子再长些,再长些……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祝望我们的春节越过越热闹,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播放歌曲《好日子》。

    2.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地理教案(篇3)

    新西兰是是世界上非常优美的一个国家,这里不仅经济总量强大,并且这里的景色优美,新西兰的地理位置优越,新西兰在地理上属于大洋洲,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南部,距离约澳大利亚大概有1600公里,位置介于南极和塔斯曼海。向南和澳洲相望,新西兰北邻新喀尼亚在北纬35度至46度。新西兰包括从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和附近的一些岛屿,面积超过了26万平方公里,新西兰并且有超过1100000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除了这些之外新西兰的海岸线长达7000公里。新西兰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总面积的76%以上,新西兰在气候上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的季节温度变化很少,正是由于这些个气候条件这里的`植物生长茂密,新西兰的森林面积占了高达30%,新西兰还是世界上著名的天然牧场,这里的农场占了一半的土地面积。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

    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取信息,总结规律,建立空间观念,并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细心读图的习惯,树立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2.在经纬网中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网中经纬度及东西半球的判读。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实际;与学习新课时隔一月,多已淡忘。首先要唤起记忆,还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手段

    课件、地球仪、活页预习提纲。

    教学方法

    互动激趣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复习“第二章的第一节认识地球”,这一部分是我们学地理以来最难的内容,俗话说“难了不会,会了不难”,我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一定会化难为易!大家有信心吗?首先看学习提纲,大家结合课本自主复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依学习提纲自主复习

    (一)地球的形状

    1._________说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说→_________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球的大小

    4.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

    (三)地球仪

    5.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_B_________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_

    6.比较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① 形状

    ② 长度

    ③ 指示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

    ④ 0°线

    ⑤ 度数范围

    ⑥ 表示字母

    ⑦ 度数变化规律

    ⑧ 划分半球

    ⑨ 半球分界线

    ⑩ 特殊线

    7.南美厄瓜多尔基多附近有_________纪念碑。_________线穿过英国伦敦东南的_________旧址。测高仪重垂线与零度线的夹角就是当地观测到的北极星的高度角,也就是当地的地理_________度。

    8.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__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9.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经线的经度和为_______,除0°与180°外东西经相______。

    (四)经纬网

    10.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_________。从而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确定________。

    11.世界最小的大陆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_。

    12.在下图上填注经纬线、经纬度、半球划分略图(括号内填字母,横线上填数或字)。

    (1)纬度、南北半球划分

    (2)经度和东西半球划分

    三、展示自主复习成果

    分组展示(提前分清任务,每组安排1人上台展示,要求面向大家,大方自然,及时评价上组,注意总结,语言规范、流畅,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咬文嚼字,字正腔圆。)

    小组

    题号

    1

    1-3

    2

    4-5

    3

    6(①-④)

    4

    6(⑤-⑦)

    5

    6(⑧-⑩)

    6

    7-9

    7

    10-11

    8

    12(1)赤道以北

    9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

    12(1)赤道以南

    10

    12(2)经度划分

    11

    12(2)半球划分

    四、大展身手

    1.读图纬网图,回答问题。

    (1)A点的经度是______,B点的纬度是_____。

    (2)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B点位于____半球。

    (3)按高中低纬度划分,A点位于______地区。

    (4)B点位于A点的______方。

    2. 内乡(112°E,33°N)属于______纬度带,位于东西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南北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北京(116°E,40°N)的______方。

    五、反馈

    每组5号上台默写(单号组做单号题,双号组做双号题)。分单双号公布答案。

    1.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

    4.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__。

    5.经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6.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7.西经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8.南纬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9.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0.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1.某点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_。

    12.某点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

    13.纬度33°、经度112°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4.纬度0°、经度180°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5.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6.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东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7.上图中A点的经度是_______。

    18.上图中B点的纬度是_______。

    19.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__半球。

    20.按高中低纬度划分,B点位于______纬度地区。

    附加题:在图中标注点C(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且位于B点的正西方向)

    地理教案(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章中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影响》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阐述我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是时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环境深深影响着文化的起源和兴衰。这一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归结,又是学习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了解主要少数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地方菜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依据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由于初一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将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比较困难。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那就要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学生宜采用地理观察法、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读图思考法,自主探究来进行学习。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学法呢?

    第一,运用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载体。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对地理图像、地理事物进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观图片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启发。通过对主要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需要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实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我选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本景观图、地理图册有关景观图、地理填充图册、师生收集的资料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作适当修改后为我所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显示在屏幕上,利用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地理问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充分挖掘这些地理图像图表资料的功能和内涵,灵活选取和利用,服务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地理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出,在学生困惑与思维的障碍处予以启发,在学生思维困顿与卡壳处相机点拨,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启悱发,举一反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要,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合作讨论等相结合的教法,以合作讨论为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法。

    学法、教学手段、教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学法是核心,是基础,教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的。

    下面叙述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民居活动设计

    1、播放有关我国主要民居形式的视频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

    2、阅读教材和地图册上主要民居形式的景观图片,结合文字,小组讨论:这些民居有什么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要展示图片,可以表演,可以举出例子,重点要求说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补充学生未讲到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过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焕发出活力!

    地理教案(篇6)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1、下列地点符合“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三个条件是( )

    A、10°N,180° B、40°N,15°W C、35°S,10°W D、35°N,165°E

    2、小明到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旅游时,他两脚跨在本初子午线地标的两侧,张开双手表示东经和西经,此时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变化的规律是( )

    A.没有变化 B.度数减少 C.度数增大 D.变化无规律

    3、俄罗斯和平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在他完成历史使命之后,俄罗斯选择将其定点回收。第一批安全坠入点的地理坐标是44.4°S,150°W,该地点位于( )

    A.南半球和东半球 B.南半球和西半球 C.北半球和东半球 D.北半球和西半球

    4、地球仪上的0°纬线和0°经线是两条特殊的线,有关这两条线长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长度相等 B.0°经线较长 C. 0°纬线长度=2×0经线长度 D.无法判定两线长度大小

    5、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下列顺序表示正确的是( )

    ① 地球卫星照片 ② 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 天如斗笠,地如覆盖 ④ 天圆地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6、 下图为经纬网示意图,图中关于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刚在赤道上 B.小兰在北半球 C.小红在低纬度地区 D.小明小刚在同一条经线上

    7、下列四个地点,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是( )。

    8、 一架飞机从北极点附近的岛屿上出发一直往南飞,它将可以( )

    A.返回出发点 B.到达南极点 C.停留在赤道上 D.以上说法都对

    9、读两幅经纬网示意图,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 B.乙地的经纬度是30°E、30°N

    C.甲地的经纬度是30°W、30°N D.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

    10、某轮船2000年9月1日10时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则此时船上的日期应为2000年( )A 8月31日10时 B 9月1日11时 C 9月2日10时 D 9月2日11时

    11、一架飞机从上海起飞,如果途中不改变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沿经线飞行,最终可以回到上海 B.如果沿经线飞行可以经过两个极点

    C.如果沿纬线飞行可以飞回上海 D.无论沿经线还是纬线飞行都不能飞回上海

    12、俗话说:找不着北了。从地理学的角度讲,这个地方应当是在 ( )

    A.日界线上 B.南极点上 C.北极点上 D.赤道上

    13、从图中可以看出,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而我们能够感觉到昼夜交替的 原因是(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人脑的错觉 D. 天气的变化

    14、小明家在嘉峪关,家里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服装,这是因为他生活在( )

    A.热带地区 B. 温带地区 C. 寒带地区 D.内陆城市

    1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1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南向北 C.自北向南 D. 自东向西 17当悉尼的白昼逐渐变长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可能( )A正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B.正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C.正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D.正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18、下列现象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上昼夜不断更替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一年中四季的更替

    19、南北极圈是 ( )

    A、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B、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C、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分界线 D、有无极昼极夜的分界线

    20、 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B.地球绕太阳自东向西公转

    C.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绕地轴自东向西自转

    21、如果地球沿有自转,只有公转,则( )

    A 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 B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更替周期为一年

    C 地球上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D 地球表面昼夜温差比现在小

    22、某海上救援队收到一远洋捕捞船的求救信号,得知轮船遇难地点的经纬度为(20°S、 20°W),请在下列经纬网图上找出遇难轮船所在的位置是( )

    A 、① B ② C.③ D.④

    23、下列节日中,北京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 )

    A.“五一”劳 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 D.元旦

    24、每年的3月21日左右是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5、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中,数值“八万里”指地球的( )

    A.平均半径 B.表面积 C.周长 D.极半径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26、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也叫____________, 它穿过英国. 东经习惯上用字母"_______"表示, 西经习惯上用字母"______"表示.

    27、国际上习惯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经线圈, 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8、全球按经度划分为_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__度。

    29、地球的 运动产生昼夜更替,地球的 运动产生季节的变化.

    30、热量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________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________, 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 ________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 ________。

    31、每年3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的_________日(节气);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上。 32、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季,9、10、11是南半球的季。

    33、地球自转每小时_______度。所以每向东_______度时间早1小时。

    34、国际上习惯用 和 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南北半球是以 划分的.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

    35、地球公转一周的方向是 ________周期是________产生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

    3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周期是________,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________ 和________。

    37、东经的代号是,西经的代号是,北纬的代号是,南纬的代号是.

    28、在经纬网中,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39、北纬30度应写作60度应写作

    40、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_______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41、赤道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

    4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 ( )

    43、本初子午线穿过非洲大陆的中部。( )

    44、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

    45、常熟在冬至日这一天的白昼时间是一年中最长的。( )

    46、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

    47、6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日北半球昼最长。 ( )

    48、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

    第2 / 3页

    个球体。( )

    49、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数减小为西经。 ( )

    50、玲玲和明明同时从南极出发,分别沿40°E和20°W线向北行进,他们会在北极相遇.( )

    四、综合题(20分)

    51、读图,回答问题。(11分)

    (1)写出经纬度 :①点(________、_________) ③点(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点在②点的________方向,④点在③点的________方向。

    (3)图中②点位于________纬度(低、中、高)

    (4)地点④位于( )

    A、热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南温带

    (5)地点⑤位于( )

    A、北半球 东半球 B、北半球 西半球

    C、南半球 西半球 D、南半球 东半球

    (6)图中一年中没有阳光直射的是________点和________点。

    5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请在图中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当地球公转到A点时,日期是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

    (3)当地球公转到C点时,我们资阳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

    (4)当地球公转到D点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

    53、读“经纬网略图”,回答问题.(5分)

    (1)写出A,D两点的地理坐标.A ;D .

    (2)A点位于B点的 方向,B点位于C点的 方向,C点位于D点的 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 (填字母).

    (4)A,B,C,D四点张,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四季分明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填字母).

    地理教案(篇7)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WWw.jk251.COM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

    【地理教案(集合八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