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认识几几 小学教案范例
  • 认识几几 小学教案范例

    发表时间:2022-02-12

    【www.jk251.com - 认识小学教案】

    作为小学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那么如何写一份小学教案?希望《认识几几 小学教案范例》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二)认识几和第几

    一、教学目标:

    观察、活动、交流,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1、出示排队买票图,谈话,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有帽子的小男还孩排在第几?无帽子排第几?

    2、排第2是谁?第5是谁?

    3、游戏:寻找宝物

    教师将一个金苹果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1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雪梨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4个,叫学生寻找

    教师将一个金钥匙藏在8个盒子里的第7个,叫学生寻找

    4、游戏: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将孙悟空及各种妖怪的头饰摆成一行,让学生选。

    5、游戏(买东西)

    将各种要买的东西排成一行,选一选你要买什么东西。

    (一)想一想做一做:1—5题。

    (二)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三)本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教后记:1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活

    3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认识素数合数 小学教案范例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素数和合数,并且知道怎样区分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2、使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一类自然数的共同特征,并与同学交流。

    3、在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正方形等。

    教学重点、难点:区分素数和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简单说说是怎样找的)

    二、新知探究

    1、找出2、3、5、6等数的因数。

    (出示2个小正方形)你能将这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拼完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1×2

    提问:那么2的因数有哪些?板书:2的因数有1和2。如果在增加一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教师分别板书:3=1×33的因数有1和3。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找出5、6、8、9、几个数的所有因数,并分别板书。

    2、分类整理。

    讨论:同学们,刚才在拼长方形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什么情况下拼成长方形不止一种?

    学生讨论后交流。(启发学生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上去思考。)

    你能根据这个区别将这几个数分成两类吗?指名分类并板书:在这些数中,因数只有两个的数有();因数超过两个的数有()。

    讨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明确都是1和本身)

    3、揭示素数和合数

    说明:像2、3、5这几个数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叫素数,也叫质数。像6、8、9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指名说什么是素数和合数。

    讨论:1是素数还是合数?(引导学生思考1有几个因数,是否符合素数和合数的条件)

    说明: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试一试

    4、7、10这几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判断素数和合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板书数字25、29、31、36、47、49,让学生口答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四、总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有关素数和合数的知识。(课本第75页你知道吗?)

    认识角 小学教案范例


    认识角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第四册68~7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尺、活动角、学具盒:小棒、活动角、圆形的手工纸、吸管、剪刀、钉子板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五角星,引出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认识角

    1.画角,反映最初心中的角

    (1)同学画角

    (2)老师画角

    2.摸角,体会数学世界的角

    (1)摸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感受角的特点。

    (2)寻找小朋友画的角、老师画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的共同点。

    (3)揭示:顶点、边的名称。知道“角有()个顶点,()条边。”

    (4)练习:想想做做1

    3.找角,发现身边的角

    (1)寻找生活中的角。

    (2)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3)想想做做2。

    (4)想想做做3。

    4.做角,用身边材料创造角

    (1)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2.比较2、4的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3.汇报方法。

    4.小结比较方法。5.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四、感受角的作用

    认识线段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都比赛过立定跳远吧!几人站在一排,一起跳,谁跳得距离远谁赢,对吧?

    2.投影演示:今天啊,森林里举行动物运动会,乌龟、小兔和青蛙比赛立定跳远呢!从起点开始,三个小动物同时跳一下,就出现了三条线,谁第一,谁最后?

    3.揭题:这些线可大有学问了,在数学上有个专用的名字叫“线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吗?(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认识线段::

    1.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测: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

    观察思考: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3.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线段)

    5.组织比较: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

    6.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7.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有两个端点)

    8.跟教师一起斜拉、竖拉毛线,发现只要是直直的,都是线段。

    9.说一说:通过操作研究你们发现: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10.认识多媒体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示意图“”表示。

    11.指名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线段?

    12.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13.两人小组交流: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14.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三、画线段:

    1.启发:我们以前研究过桌面的形状,知道是用长方形表示的,那么我们手中的线段在纸上怎么表示呢?

    追问:为什么要用尺?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

    3.要求学生尝试表示。

    4.师生一起探索出三种顺序不同的画法:点线点法、线点点法、点点线法。

    四、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去闯三关吧!每闯过一关就可以给自己加一颗“智慧星”

    1.第一关──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

    2.第二关──折线段。

    3.第三关──连线段。(“想想做做”第3.4.5题)

    4、小结认识:从“智慧宫”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6.这里有五个点,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什么图形?

    认识平行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39—4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

    2、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5、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6、培养合作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画平行线,建立平行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尺、长方形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行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全国第十届城市运动会在哪里举行吗?对了,就在我们江苏,而且我们江阴也承办了女蓝和蹦床这两项,你们高不高兴。今天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运动场馆好吗?(展示图片体育中心、游泳馆、体育大厅、垒球场、田径场)

    2.这些图片漂亮吗,我们今天的数学问题也即将产生了(显示下一张课件)

    师:在游泳池的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泳道,在球门侧面用两条直线代表球门的底柱和支杆,在垒球场上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柱子,在大厅的玻璃门窗上用两条直线表示横梁。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幅照片都有几条直线?这几条直线在什么面上。

    总结:我们就说这样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

    3.出示两个盒(上面盒上有兰色的线,下面盒上有黄色的线

    (1)师:上面的盒子有一条黄色的线,与那兰色的线在同一平面吗?生回答。

    (2)师:你来摸一摸

    (3)移动一个盒子,再问,现在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吗?我们就在同一平面来研究两条直线。

    4.出示四组直线,研究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观察仔细,你能根据位置关系,给他们分一分类吗?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说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根据他们的位置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平行。(学生读)

    二、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1.在生活中,其实是有很多的平行的,你们能不能找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同桌互相说一下。

    2.在几何图形中寻找平行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呢?出示(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六边形)

    师:同学们仔细找一找,你发现了几组平行线,就举几?

    3.集体汇总,小结

    三、动手操作,创造平行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如果我不给你图形,也不让你说生活中的例子,只给你一些材料,你能造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2.提供纸,小组合作

    3.全班交流

    4.拓宽:你还能凭借其他材料作出平行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

    四、观察感悟,画出平行

    1.师:刚才同学们开动了脑筋,想出了很多方法制造平行出了平行线,你们真了不起!杨老师也带来了一种画平行线的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好吗?

    2.演示

    3.看清楚了吗?你们知道老师画平行线用了几步吗?生回答

    你想不想试一试?拿出你的尺,画一画(巡视)

    4.同桌互相交流

    5.展示一个学生的,生介绍画法。

    五、归纳整理,收获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都认识了,了解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眼睛,在大家回家的路上找一找,老师还希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平行线,这些平行线有什么作用。

    六、课后反思

    【认识几几 小学教案范例】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