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课件推荐: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推荐一则
  • 课件推荐: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推荐一则

    发表时间:2022-10-28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课件推荐: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推荐一则”,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Jk251.coM编辑推荐

    主持稿模板: 高一数学必修必考知识点其二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主持稿模板: 高一数学必修必考知识点其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热门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其一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热门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其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硅单质

    1、氯元素:

    2.氯气

    1、二氧化硫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Cl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氯离子的检验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HCl+AgNO3==AgCl↓+HNO3NaCl+AgNO3==AgCl↓+NaNO3Na2CO3+2AgNO3==Ag2CO?3↓+2NaNO3Ag2CO?3+2HNO3==2AgNO3+CO2↑+H2OCl-+Ag+==AgCl↓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S+O2===(点燃)SO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

    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有关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800字


    撰写文档我们不可避免,借鉴范文是一个很常见的思路,借鉴不是抄袭而是模仿他的语言深度,范文从哪里开始下笔比较好?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1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2

    (c)只有(2)(d)以上语句都不对

    7.设s、t是两个非空集合,且st,ts,令x=s那么s∪x=

    (a)x(b)t(c)φ(d)s

    8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则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

    (a)r(b)(c){}(d){}

    填空题

    9.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

    10.若a={1,4,x},b={1,x2}且ab=b,则x=

    11.若a={x}b={x},全集u=r,则a=

    12.若方程8x2+(k+1)x+k-7=0有两个负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13设集合a={},b={x},且ab,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14.设全集u={x为小于20的非负奇数},若a(cub)={3,7,15},(cua)b={13,17,19},又(cua)(cub)=,则ab=

    解答题

    15(8分)已知集合a={a2,a+1,-3},b={a-3,2a-1,a2+1},若ab={-3},求实数a。

    16(12分)设a=,b=,

    其中xr,如果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四.习题答案

    选择题

    12345678

    ccbcbcdd

    填空题

    9.{(x,y)}10.0,11.{x,或x3}12.{}13.{}14.{1,5,9,11}

    解答题

    15.a=-1

    16.提示:a={0,-4},又ab=b,所以ba

    (ⅰ)b=时,4(a+1)2-4(a2-1)0,得a-1

    (ⅱ)b={0}或b={-4}时,0得a=-1

    (ⅲ)b={0,-4},解得a=1

    综上所述实数a=1或a-1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3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a,b,c……}

    b、描述法:

    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x-32},{x|x-32}

    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4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

    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

    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

    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xx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集合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5

    幂函数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

    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

    网友分享:高一语文必修单元知识点范例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友分享:高一语文必修单元知识点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

    月度总结推荐: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回顾(一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度总结推荐: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回顾(一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高一英语基本知识点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一英语基本知识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函数思想:把某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相互制约的变量用函数关系表达出来,并研究这些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后解决问题,这就是函数思想;

    2.应用函数思想解题,确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一关键步骤,大体可分为下面两个步骤:

    (1)根据题意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把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函数问题;

    (2)根据需要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方程思想:在某变化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一些要求,确定某些变量的值,这时常常列出这些变量的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它们,这就是方程思想;

    3.函数与方程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很多方程的问题需要用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很多函数的问题也需要用方程的方法的支援,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函数方程思想。

    热搜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热搜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通用六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一生物的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篇1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1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14、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掌握)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6、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7、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8、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9、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10、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1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1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1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1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 、“”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

    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7、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8、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9、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10、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11、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3、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6、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7、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篇2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装置组成:

    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单位时间内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

    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外一些物质不能通过。(如:动物膀胱膜、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

    4、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的方向水分子数的方向;双向运输。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浓度<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浓度>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浓度=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后)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细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1)具有

    (2)具有

    5、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分析项目类型内因外因宏观表现微观表现液泡质壁分离相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液泡质壁分离细胞壁的伸缩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复原性原生质层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7、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物质:

    8、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用:

    ①判断细胞的死活

    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待测细胞+蔗糖溶液镜检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

    待测细胞+蔗糖溶液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外界溶液的浓度之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比较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时间的长短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验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时间

    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膜中含脂质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细胞膜中脂质为家是细胞膜的2倍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结构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5、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扩散。

    2、分类: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概念:

    2、意义: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物质进出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浓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图例影响因素①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①②②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举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表示曲线(一定浓度范围内)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细胞外→细胞内,如: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细胞内→细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3、特点:非跨膜运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4、进出细胞的结构基础:生物膜的流动性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篇3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在减数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两次。减数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6、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8、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篇4

    第一章 走近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具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从母细胞分裂产生。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5.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6.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7.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作肽键。

    8.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功能有:结构蛋白、催化(酶)、运输(载体)、信息传递(激素)、免疫(抗体)等。

    9.核酸是由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连接而成的长链,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分DNA和RNA两种。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碱基是A、T、G、C。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碱基是A、U、G、C。

    10.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人和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

    11.脂质分脂肪、磷脂和固醇等。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脂的运输。

    1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13.一般来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是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和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14.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15.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骨架,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作用是相对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6.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17.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18.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0.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21.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2.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3.中心体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4.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6.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27.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8.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9.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大分子的运输是胞吞和胞吐。其中需要载体的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的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30.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除自变量外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31.除了一个因素以,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一般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32.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33.分子从常态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3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35.ATP分子简式:A-P~P~P。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36.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CO2在第二阶段产生,水在第三阶段产生。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作发酵。溴麝香草酚蓝鉴定CO2(蓝变绿变黄),重铬酸钾鉴定酒精(橙色变成灰绿色)。

    37.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38.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产物有[H]和ATP。暗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9.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多少、光照强度、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4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41.自然状态下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成体。细胞的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42.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4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44.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5.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46.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47.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4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保持着细胞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49.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50.癌细胞的特征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表面发生变化。

    51.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癌变是一种多基因累积效应。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篇5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

    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

    (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

    (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

    (3)免疫功能,如抗体;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

    (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大全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篇6

    (一)走近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较小(1—10um)较大(10——100um)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

    细胞组织分泌器官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动)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

    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

    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元素组成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N×α—(N—M)×18;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C、H、O、N、P等

    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磷酸H3PO4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氮

    碱基A、G、C、TA、G、C、U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绿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

    糖类C、H、O单糖核糖C5H10O5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蔗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C、H、O

    有的还有N、P脂肪动、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脑、豆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双缩脲A:0。1g/mLNaOH紫色大豆

    鸡蛋

    B:0。01g/mLCuSO4

    脂肪苏丹Ⅲ橘花生

    还原糖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碘液I2蓝色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推荐总结: 高一语文知识点的回顾范例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推荐总结: 高一语文知识点的回顾范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检点:(1)查考符合与否;查点。

    (2)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行为)。

    敷演:叙说并加以发挥。

    甄别:审查辨别。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思忖:思量。

    商榷:商讨。

    勾销:取消;抹掉。

    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林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也用于通风。

    不啻:如同。

    犄角:(1)角落。(2)动物的角。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光宗耀祖: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

    汗流浃背: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浃,湿透。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

    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鬼迷心窍:鬼怪迷惑住心窍。指对问题认识不清。

    恪尽职守:谨慎而尽力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

    苟延残喘: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体会]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推荐一则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体会]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推荐一则”,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线

    ⑴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⑵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⑶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都是直的,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⑷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⑸平行线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平行于b,直线b也平行于a。

    【性质】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平行线间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

    ⑹垂线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性质】

    过一点(直线上或直线外)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画法】一合,二过,三画,四标。

    [计划]初一数学考试知识点最新模板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计划]初一数学考试知识点最新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预习

    对于理科学习,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预习中,应该把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尽力去理解,对解决不了的问题适当作出标记,请教老师或课上听讲解决,并试着做一做书后的习题检验预习效果。

    二听讲

    这一环节最为重要,因为老师把知识的精华都浓缩在课堂上,听数学课时应做到抓住老师讲题的思路,方法。有问题记下来,课下整理,解决,数学课上一定要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三复习

    体会老师课上的例题,整理思维,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与老师的思路有何异同,想想每一道题的考点,并试着一题多解,做到举一反三。

    四作业

    认真完成老师留的习题,适当挑选一些课外习题作为练习,但切忌一味追求偏题,怪题,更不要打“题海战术”。

    五总结

    这一步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在学完一段知识或做了一道典型题后可总结:总结专题的数学知识;总结自己卡壳的地方;总结自己是怎么错的,错在哪里,总结题目的“陷阱”设在哪里及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想法。

    如何挑选及处理习题

    一市面上的习题集数不胜数,大多数的习题集互相抄袭,漏洞百出,使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费时费力。我认为历的考试真题是的习题,它紧扣考试大纲,难度适中,不会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同时也使同学们紧紧的把握考试的方向,少走弯路。

    二有的同学喜欢“题海战术”拿题就做,从不总结,感觉作的越多,成绩越高。这是学习数学的弊端之一。

    要记住: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题是必不可少的,但作完每一道题都要认真的反思,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有多少种,哪种方法最简便,对于作错的习题要反复的思考,找出错误的原因,确保该知识点的熟练掌握。

    三很多同学喜欢作偏题,难题。但却疏忽了对书本中的定义,概念及公式的理解。从而导致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基本题”失误的现象。

    因此,在平时的数学练习中,要对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深刻的理解,找出可能出现的考点,陷阱。在考试中则要做到“基本题全作对,稳作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高档题,即使错了不后悔。”

    [推荐总结] 高一数学课本函数知识点回顾其六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推荐总结] 高一数学课本函数知识点回顾其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定义:

    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范围: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

    理解:

    (1)注意“两个方向”:直线向上的方向、x轴的正方向;

    (2)规定当直线和x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0度。

    意义:

    ①直线的倾斜角,体现了直线对x轴正向的倾斜程度;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

    ③倾斜角相同,未必表示同一条直线。

    公式:

    k=tanα

    k>0时α∈(0°,90°)

    k

    k=0时α=0°

    当α=90°时k不存在

    ax+by+c=0(a≠0)倾斜角为A,

    则tanA=-a/b,

    A=arctan(-a/b)

    当a≠0时,

    倾斜角为90度,即与X轴垂直

    [热搜范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模板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热搜范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模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shifanwen/55535.html

    【课件推荐: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推荐一则】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