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课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范文
  • [课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范文

    发表时间:2022-08-09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范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原文】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字词学习】

    字:腿、披、游、蹦、跟

    词:池塘、脑袋、快活、鲤鱼、衣裳

    【重点句子】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3、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4、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5、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éi yǒu xiàn zài shén me

    ()()()

    二、比一比,再组词。

    迎()阿()变()

    仰()河()弯()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éi yǒu xiàn zài shén me

    (没有)(现在)(什么)

    二、比一比,再组词。

    迎(迎合)阿(阿姨)变(变化)

    仰(仰头)河(河水)弯(弯曲)

    JK251.com延伸阅读

    [课件范本]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范本]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 能按问题的提示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 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难点: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蝌、蚪、池、脑、袋、甩、鲤、龟”等9个生字,理解词意。

    3、能正确朗读第一段,说说蝌蚪的形态特点,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揭题。

    [1、出示课件,认识“蝌蚪”,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2、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

    师:青蛙在水中产卵,小蝌蚪从卵里出来,慢慢地变成了青蛙。因为小蝌蚪没有看见过自己的妈妈,不知妈妈在哪里,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妈妈。补充课题后齐读。]

    1、 小朋友,我们已经观察过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谁能说说它是怎样的?

    2、 揭题: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蝌、蚪”,怎么记住它? 3、 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

    二、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听录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

    2、 听完后汇报。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观察课文插图)

    学习生字“鲤”,怎么记?

    学习生字“龟”,共几笔,第七笔是什么?

    小蝌蚪的妈妈是大青蛙。(观察课文插图4)

    3、 跟录音轻读课文,给每幅图找出相应的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 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2、课文是怎么介绍这幅图的呢?指名读第一段并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3、 讨论:⑴、知道了蝌蚪生活在池塘里。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指名读一读。

    ⑵、知道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

    学习生字“脑、袋、甩”。[比较:脑---胸 袋---裳 甩---用]

    自由读读写蝌蚪样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长”三个词分别写出了什么?(大小、颜色、长短)

    4、 朗读指导。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读出对小蝌蚪的喜欢和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五、 作业指导。

    课后第四题:回答问题。

    --------------------------- 小蝌蚪游来游去。

    1、 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样地游来游去?

    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五、巩固练习。

    1、 指导书写:重点“脑、袋、甩”。

    2、 完成课后作业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披、短、蹲、碧、肚、鼓”6个生字,理解词意。

    2、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卡片抽读词语。

    2、 齐读课文第一段。

    二、 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读并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些句子顺序可以调吗?

    2、 讨论,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a、 小蝌蚪的形态有什么变化?

    b、 小蝌蚪看见了谁?[重点理解“迎”指名表演]

    c、 小蝌蚪怎么说?

    d、 “谁”怎么回答?

    3、 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

    4、 小结学法。

    先找有几句话,再说说每句讲什么,最后有感情地读读。

    三、 讨论学习第三段。

    1、 按“找找、说说、读读”的学法,分组讨论学习第三段。

    2、 引读,进一步理清层次。

    3、 指名分角色朗读。

    理解为什么用“追”,“连忙追”说明什么?

    四、学习四、五段。

    1、默读思考: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谁是小蝌蚪的妈妈?把有关青蛙样子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2出示句子,朗读理解。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⑴、 看图理解“蹲着、露着、鼓着”等词。学习蹲、鼓等生字。

    ⑵、 找一找写青蛙颜色的词。学习“碧、肚”等生字。[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⑶、 朗读这段话。

    ⑷、 你能看着图和板书向大家介绍青蛙吗?(自由说,指名说)

    3、 这时小蝌蚪外形又有什么变化?

    (尾巴变短了,不见了。)学习“短”。[给“短”找个反义词]

    4、 从哪个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

    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5、 朗读四、五段。

    五、 巩固练习。

    1、 指导书写。

    2、 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2、 知道青蛙是捉虫能手,懂得应保护青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1、 卡片认读生字。

    2、 完成课作第2题。

    ---------------------------

    二、 朗读全文。

    三、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 指导背诵4、5段。

    1、 读读课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

    2、 把描写青蛙外形的这段话自己背一背。(蹲着、披着、露着、鼓着)

    自由背、指名背

    3、 按照“形态上的变化,看见谁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说,谁怎么回答”的顺序背第4段。 4、 按“形态上的变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妈妈怎么说”的顺序背第5段。

    5、 把4、5段连起来背。

    {五、总结课文: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它自己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还知道了青蛙是捉虫的能手,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它,并向爸爸妈妈和邻居宣传保护青蛙。(一只青蛙一天要吃40-50只害虫,多达200多只,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

    六、 完成课作上的其余作业。 板书:

    13、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青蛙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尾巴不见了。

    [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精选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将自己视作学生的榜样,教案的编写是一名教师必备的技能。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在写教案时你一般会选择什么方法呢?以下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

    活动名称

    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画成6幅连环画,表现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主要情节。

    2、引导幼儿用与物体相应的颜色作画。

    3、培养幼儿注意远近、大小关系,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4、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重点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画成6幅连环画。

    难点

    注意远近、大小关系,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鸭子、鱼、乌龟、鹅、青蛙图片,图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我们已经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今天我们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内容画出来,每一段故事画一张画,连起来就叫连环画,让别人把几张画连起来看就知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主要角色的特征。

    幼儿讨论,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出示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我们把故事分成6幅图,在画的右下角标上数字。

    画之前,请幼儿先想好如何构图。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将主要角色画在纸的中间,注意添画与主题有关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物形象和设计画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与邻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赏并讲述故事内容,选出画的最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并让幼儿介绍作画经过。

    活动反思:

    这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在故事中,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使幼儿了解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解连环画的形式,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制作成连环画,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2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3

    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看图学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涵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初步懂得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学生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识字量大大提高,基本上能读通课文,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又喜欢朗读。因此,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达到教学目标。

    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上,认字写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归纳识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3、头饰。

    说教学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疑。先用课件展示小蝌蚪,接着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朗读、画简笔画、表演、讨论等各种形式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强调青蛙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外收集有关青蛙怎样捉害虫的资料,告诉学生要保护好青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灰、迎”8个生字,会写“条、变”6个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巩固识字。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识字、朗读感悟法为主,以画简笔画、表演为辅。小组合作,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朗读,边读边画,化抽象为具体;戴头饰表演,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课件出示小蝌蚪,了解蝌蚪的样子。问:它们的妈妈是谁?指名读课题,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课题。质疑,老师归纳出3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找到后,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质疑中所归纳的问题正是教学目标中要完成的任务。这时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学习的兴趣由此激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解决这些问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

    1、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没有拼音的课文要怎么读。(看图猜一猜再读,猜不出来的和同学一起猜,也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幅图。(告诉孩子一幅画对应一段文字,读课文时,可以看一幅画,读一段文字。这样慢慢地一段一段往下读)

    4、自由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

    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感悟青蛙的变化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发生变化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反馈。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后腿。”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

    “不知什么上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

    3、齐读课文。

    在书上画线,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同时,也巩固了识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小组合作识字,提示识字方法。

    2、抽读生字卡片。

    3、认读生字,并组词。

    4、指导写字,强调:“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

    5、学生独立写字,老师巡视。写得好的盖红花。

    小组合作,会读的做小老师,学生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盖红花,起着激励作用。

    五、小结

    1、读课文的方法。

    2、青蛙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按青蛙变化的顺序在()里编上序号。

    3、认字写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参加下一节课配音演员选拔赛。

    2、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引出小蝌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他是谁?(出示小蝌蚪)

    2、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池塘里有几只()、()、()的小蝌蚪。

    3 、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就读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小蝌蚪在快乐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伤心事,你们听!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丁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朋友有困难,我们得顶力相助,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寻找妈妈吧!

    3、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4、我们先看看小蝌蚪怎样向鲤鱼妈妈打听妈妈的,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都用笔在书上划出来。交流。

    我现在来当鲤鱼妈妈,你们做小蝌蚪,你们向我打听。(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5、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怎么样是“迎”?原来这样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小蝌蚪为什么迎上去?他的心情怎样?(急切)用急切的语气读小蝌蚪的话。

    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

    6、齐读第二段(鲤鱼妈妈的话应亲切、热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出示)

    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2、你真会学习。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划出它们怎么向乌龟打听妈妈?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

    3、学生表演,评议。

    4、连忙追?怎样才是连忙追。小蝌蚪为什么连忙追上去?心情怎样(急切而又高兴的)?

    练习读小蝌蚪的话。

    他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妈妈?

    5、读乌龟的话。你从乌龟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板书:大眼睛、绿衣服)

    6、齐读这第三段。(乌龟的话亲切而温和)

    四、小结,学习第四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他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为什么这次肯定青蛙就是他的妈妈呢?

    2、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谁对呢?

    3、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正在捉小飞虫。

    哪一句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句话。

    4、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5、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6、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7、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服,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

    8、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9、看图,这时的小蝌蚪变得怎样了?(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这时,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了。

    10、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11、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分角色朗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朗读水平,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总结:

    1、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你能看图填一填吗?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变成了()。

    3、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六、作业:

    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其他知识。

    本课总结

    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

    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3、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4、同桌互读,正音。

    5、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

    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读 《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采用了诗歌、童话和情境识字等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在这一板块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掌握“皮”字的笔顺。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10个字。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皮”,可以在展示青蛙的图片时,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重强调“皮”字的笔顺。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如:“阿、顶、肚”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学习“甩”可以和“用”相区别,最后一笔可以想象成动物甩出的长尾巴。“已”要和“己”相区别,可以教学生说说小口诀“张口己,半口已”。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长,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

    如: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读后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如:小蝌蚪外貌描写“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语言生动富有感情,特别适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在表演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小蝌蚪要读出焦急的心情;

    鲤鱼亲切、热情;

    乌龟好笑、认真。

    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一只中等黑斑蛙一天约吃70多只虫子,一年按捕食7个月计算,可消灭害虫5万只左右;

    一只泽蛙每天最多可捕食260多只,年消灭害虫4万多只。此处水到渠成就向学生渗透了保护青蛙的意识。

    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巩固训练 习题中的“说一说,画一画”设计得很巧妙,通过学生亲自动口说,动笔画,从实际生活中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蝌蚪变化分成几个步骤,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在语言组织上要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亲自观察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5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学生:

    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同时,本课篇幅较长,又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所以,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说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出的读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读,正音。

    4.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3.用生字说词。

    (四)看图说话,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样子和“快活”理解。结合图片和自编动作来感受体会,读好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细看图后抓住小蝌蚪的变化和相近的句式,从扶到放让学生学着自学。在朗读练习中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学习中选择了青蛙捕捉害虫的科普录像,播放,使学生通过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虫的本领和可怕的害虫形态以及少先队员打着红旗保护青蛙的活动,从而把保护青蛙这一认识水平深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4.让生利用课件和板画小结青蛙的生长过程。全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升华感情。

    (五)指导写字。

    “变”字注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点的方向。“变、条”两字都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大小比例恰当。

    其余四字交给学生自学。最后比赛

    说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两条后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 变成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讲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过程,能按课文内容天空。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短、蹲、碧、肚、鼓”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生读生字卡片。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小蝌蚪,大( ),黑( ),甩着长长的( ),快活地( )。

    3、齐读第1自然段(贴出“长尾巴的蝌蚪”图)

    二、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并思考:(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每一句讲什么?(3)这些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2、讨论: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四|a小蝌蚪的形态有什么变化?(贴出后腿的蝌蚪图)

    句|b小蝌蚪看见谁在干什么?

    话|c小蝌蚪怎么说?

    |d“谁”怎么回答?

    3、指导朗读。

    (1)练读小蝌蚪的话,问“迎”上去是什么意思?(正面的,面对面的主动上去问。)

    小蝌蚪迎上去问:“……。。?”

    对比:

    小蝌蚪游上去问:“……。。?”

    (2)谁来读鲤鱼妈妈的话?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自己妈妈的怎么样的?(四条腿、宽嘴巴。)

    (3)分角色朗读(鲤鱼:热情;蝌蚪:急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三、小结学法。

    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先找出这段有几句话,(板书:找找),再说说每句讲什么,(板书:说说)。最后有感情地读读。(板书:读读。)

    四、讨论学习第3自然段。

    1、按“找找——说说——读读”的学法,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第3段。

    2、引读,进一步理清层次。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生读)

    “他们看见”——(生读)

    “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生读)

    “小乌龟笑着说”——(生读)

    3、练习,突破重点。

    口头填空:小蝌蚪游啊游,长出了( )。他们看见( )的乌龟在水里游,就把( )当作自己的妈妈,乌龟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头顶上有( ),披着( ),捉起虫来( )。

    结合填空师贴出“长着前腿的蝌蚪”图,理解“披着、顶呱呱。”

    4、指名分角色朗读。

    理解为什么用“追”“连忙追”说明什么?

    五、讲读第4—5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谁是小蝌蚪的妈妈?把有关青蛙样子的句子用“——”划下来。

    2、出示句子,朗读理解。(出示青蛙图)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1)看图理解“蹲着、露着、鼓着”等词。

    学习生子“蹲”共几笔?书空右半部分。

    学习生子“鼓”共几笔?部首是什么?书空左半部分。

    (2)找一找写出青蛙颜色的词。(碧绿碧绿)、雪白的肚皮)

    学习生子“碧”,什么结构?第三笔是什么?

    学习生子“肚”怎么记?

    (3)朗读这段话。

    (4)你能看着图和板书向大家介绍青蛙吗?

    3、这是小蝌蚪外形上又有了什么变化?(贴出“尾巴变短的蝌蚪”图;“尾巴不见的青蛙”图)

    学习生子“短”怎么记?

    4、从哪个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经变成小青蛙了?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对比理解“蹬、跳、蹦”)

    5、朗读第4、5自然段。

    六、巩固总结。

    (1)看着黑板上的五张青蛙生长变化的图片,说说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完成《课堂作业》

    (2)指导书写“蹲”“鼓”“碧”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总结课文,巩固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

    2、会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3、知道青蛙是捉虫的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4、会看单幅图在问题的提示下写几句话。

    教学过程:

    一、再学全文,借助图片,理清过程。

    1、出示课文的四幅图,观察图片,指名说说图的内容。

    2、默读全文,用“———”划出表示小蝌蚪生长的句子。

    出示: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a读一读,议议第二次变化是为什么加上一个“又”。

    b看图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 ),再长出( ),( )变短了,最后变成( )。

    3、小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并在它们的指点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大青蛙,这时小蝌蚪也变成了小青蛙。

    4、分角色朗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4、5两个自然段。

    1、读读课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师描述: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鼓鼓的大眼睛。为什么作者要把青蛙写得这么可爱?(青蛙能捉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人类的好帮手。)

    2、我们把描写青蛙外形的这段话背下来好吗?(蹲着……披着……露着……鼓着……)

    自由背、知名背。

    3、课文的第4自然段是写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的,它的结构上和第2、3自然段一样吗?

    按“形态上的变化——看见谁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说——‘谁’怎么回答”的顺序背第4自然段。

    4、第5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按照“形态上的变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妈妈怎么说的顺序背第5自然段。

    5、把4、5自然段连起来背一下。

    三、指导看图说话。

    1、我们已经知道了青蛙是庄稼得好朋友,你从课文的哪几句话看出青蛙会捉害虫?(用”——“划出,读读。)

    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关青蛙捉害虫的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看图写几句话。

    (1)想想青蛙在干什么?

    要求模仿课文第4段青蛙外形的这段话来说一说。(农田里蹲着一只大青蛙,它披着碧绿的衣服,鼓着大大的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

    (3)连起来写一写。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7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8

    【备课构想】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这是一篇童话,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幅图对应(六幅图用投影)。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

    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素质。在学完每幅图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粘贴纸粘贴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小动物粘贴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具准备】

    粘贴纸、幻灯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二、用谜语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启发法)

    2、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⑴ 小蝌蚪是什么样的?青蛙是什么样的?

    ⑵ 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⑶ 这篇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结合学习课文

    1、找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图的投影)

    ⑴ 师: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提问法)

    ⑵ 师:小蝌蚪的脑袋什么样?身子什么样?尾巴什么样?

    (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提问法)

    ⑶ 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

    ⑷ 师:指导学生用粘贴纸粘贴出游动的小蝌蚪的粘贴画,并让仔细观察。

    (指导观察法)

    2、操作投影出现第二幅图。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小蝌蚪,女生读鲤鱼妈妈,教师读旁白。

    ⑵ 师: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谁?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妈妈)(启发法)

    ⑶ 师:小蝌蚪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

    ⑷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变→长出两条后脚。

    找→鲤鱼

    ⑸ 师 :看投影,小蝌蚪见到鲤鱼的时候心情怎样?(学生发挥回答)

    ⑹ 指导学生用粘贴纸长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鲤鱼的粘贴画。

    ⑺ 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图。

    ⑴ 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读乌龟,找一名女生读小蝌蚪,教师读旁白。

    ⑵ 师:过了几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他们又看见了谁?

    (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了一只乌龟)(启发法)

    ⑶ 师:小蝌蚪叫了什么?乌龟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⑷ 通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长出两条前腿,乌龟)

    ⑸ 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内容,粘贴出长着四条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乌龟粘贴画。

    ⑹ 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他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现第四副图。

    ⑴ 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

    ⑵ 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他们又遇到了谁?

    (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变短了,他们遇到了一只青蛙)(提问法)

    ⑶ 师: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⑷ 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从而引出板书。(尾巴变短了,青蛙)

    ⑸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学生粘贴出青蛙的粘贴画。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思考。

    ⑴ 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⑵ 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书。(尾巴不见了)

    四、巩固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1、找同学,根据自己的粘贴画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比一比看谁讲的有趣(激趣法)

    2、带上头饰,将这个童话演出来。(表演法)

    五、总结全文

    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配有图文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从教材编排看,童话中动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幼儿进行表演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童话中对话较多、重复式结构较多,幼儿很感兴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范例,同时活动目标也明确指出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三、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动难点: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活动时,幼儿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次活动的有利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教学,以幼儿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表演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观察的三种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说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幼儿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还给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表达的机会。整整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2、完整欣赏故事,幼儿感知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是掌握故事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幼儿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故事,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体内容。教师通过

    提问:

    1)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故事中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重复式结构的语句特点,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图片让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课件第二段。遇到鱼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放映相应的幻灯图片)小蝌蚪遇到龟妈妈时又会说些什么?一起来说一说。分段欣赏法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能力,使幼儿头脑中更为清晰,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础。

    4、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有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中,我通过质疑: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回顾故事,自己来解决问题,变幼儿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培养了幼儿的综合判断能力。在次看课件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通过肢体来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轻易解决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表现出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活泼可爱的样子;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这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表演,让有儿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6、小结:教育幼儿要保护小青蛙。

    活动结束注重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知道保护小青蛙的措施。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目标。

    八、活动延伸,拓展创新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去,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加强语言教学与其它领域的整合。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制作连环画来表现故事的内容。

    九、活动反思:

    由于课件出现的问题导致课堂出现了停歇,整节课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最后也没有总结。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0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很自然地镶嵌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文章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及其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和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和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

    2.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生字词。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寻人启事》,谈话引入课题。

    导语:小朋友们,昨天老师得到了一张特殊的《寻人启事》,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演示)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又黑又长的尾巴,住在池塘里。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也不知道她在哪里。我多想和大家一样,能与妈妈一起生活啊!你们见到她了吗?

    2.板书课题,给“蝌蚪”注音,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课题,再指名读课题,最后全班齐读课题。

    3.简单介绍,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蝌蚪是青蛙的幼体,相当于成年人的婴儿期。那么,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科学知识呢?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啦!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

    (1)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3)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池塘(tánɡ)脑(nǎo)袋(dɑi)灰(huī)色游哇(wɑ)游教(jiāo)书

    捕(bǔ)食迎(yínɡ)上去阿(ā)姨(yí)宽(kuān)嘴巴乌龟(ɡuī)

    头顶(dǐnɡ)披(pī)着鼓(ɡǔ)着

    ◆易读错的字

    “脑袋”中的“袋”要读轻声dɑi;“眼睛”的“睛”要读轻声jing。

    “捕”的声母是b,不要错读成p;“披”的韵母是i,不要错读成ēi。

    ◆多音字

    “教”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第一声jiāo,可以组词“教书”“教方法”。它还有一个读音jiào,可以组词“教师”“教室”。

    ◆识字方法

    “捕、迎”可通过表演认读;“脑、袋、灰”可利用小蝌蚪的图片认读;“阿、姨”可利用鲤鱼的图片认读;“宽、龟”可利用乌龟的图片认读;“顶、披、鼓”可利用青蛙的图片认读。

    ◆形近字示例

    顶(头顶)(顶天立地)睛(眼睛)(点睛)(火眼金睛)

    须(胡须)(须发)(必须)晴(晴天)(晴空)(阴晴圆缺)

    (2)小组合作,再次认读,之后全班展示读。

    (3)出示会写的字,指导观察字形,正确书写。教师对“皮”“跳”做示

    范书写,重点比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笔画变化。

    ◆书写指导

    [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整体书写要紧凑。“”的横折钩与“阝”的横撇弯钩都不要向下写太长,悬针竖最长。

    [宽]上下结构,宝盖头写宽,首笔点在竖中线上。“见”撇和竖弯钩要写舒展,略宽于宝盖头。

    [皮]注意笔顺的书写:横钩、撇、竖、横撇、捺。第二笔长撇斜度要小,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又”的横撇要横短撇长,捺舒展。

    [孩]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子”末笔横要变成提,斜度大,“亥”的最后一笔是个长点。

    [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要把“足”的最后两笔变成竖、提,右边“兆”的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4)学生在书上练习书写生字,描一个,写两个。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提醒书写有误的学生。

    (5)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在投影仪上点评。

    (6)交流各种识记方法,如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总结刚才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

    过渡:同学们,咱们刚才学习了这么多的生字新词,现在把它们都放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我们一起跟着录音轻声地读一读吧!

    2.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在听和看的同时轻声跟读课文,熟悉课文。

    3.学生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提示:可从吐字、发音、流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4.再次出示《寻人启事》,思考: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她在哪里?(板书:小蝌蚪→青蛙)

    5.图文结合,认识蝌蚪和青蛙。

    (1)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学生辨认,并将不同的图片贴在相应的板书下面。

    (2)学习描写小蝌蚪外形的句子。

    过渡:小蝌蚪为什么会找不到妈妈呢?因为它们的外形实在是相差太大了。谁能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儿呢?

    ①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读,说说有什么不懂的词语。

    ③指名读,其间教师相机指导,“大大的、黑灰色的、长长的、快活地”这几个词语要重读;读“游来游去”时拖长音,突出小蝌蚪的悠闲与快乐。

    ④播放小蝌蚪在池塘中游动的动画,学生齐读,理解“甩”的意思,可以用手做一做“甩”的动作。

    (3)学习描写青蛙外形的句子。

    过渡:小蝌蚪虽然在池塘里生活得很快活,可是没有妈妈在身边怎么行呢?他们多么希望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他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他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他们的妈妈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青蛙妈妈长什么样儿呢?请大家找找课文中描写青蛙妈妈外形的句子吧!

    ①课件出示文字。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②学生自由朗读句子,想想读懂了什么。

    (青蛙生活的环境、习性及其外形特点,和鲤鱼、乌龟有什么不同。)

    ③引导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动词“游”“蹲”“披”“露”“鼓”,可以请学生表演青蛙的动作,加深理解。

    ④指导朗读,“大青蛙”“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大眼睛”要略强调,突出青蛙的特点。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小蝌蚪和大青蛙长什么样儿了,他们长得可真的一点儿都不像呀,怎么可能是孩子和妈妈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学习吧!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掌握了一些好用的识字方法,记牢了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学们已经是二年级学生了,要学更多的生字和词语,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自己归纳一些识字方法哦!我们在课堂上看了小蝌蚪和大青蛙的图片,读了描写它们外形的句子,一些同学还给我们表演了可爱的小蝌蚪和神气的大青蛙,他们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我觉得今天的课文朗读,大家也读得不错,虽然有些字还是读得不准,但读出了感情,下节课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朗读训练,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多多练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好的识字方法,互相读一读生字生词。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和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对话。

    2.通过图文结合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通过课后题目中的按顺序连图片,能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卡片,组词、扩词。

    2.出示课件,填空回顾课文。

    过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蝌蚪长什么样儿吗?我们来填空吧,看看谁能填得又快又好。

    _____里有____小蝌蚪,大大的____,____的身子,____长长的尾巴,____地游来游去。

    多么可爱的小蝌蚪啊!可是,他们的妈妈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帮小蝌蚪找妈妈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图文对照,了解小蝌蚪的外形变化和找妈妈的过程。

    (1)出示要求,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要求: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外形的变化。

    ②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用“——”画出来。

    (2)交流展示。

    ①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出示小蝌蚪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图片,找学生上台按顺序摆一摆:大脑袋长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②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鲤鱼、乌龟的图片)

    2.细细品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最先长出的是两条后腿,最先遇到的是鲤鱼妈妈。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我们先来学习第2自然段吧!

    (1)出示课文第1幅插图和第2自然段。

    预设:引导学生理解时要重点领会“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的外形特点——“四条腿,宽嘴巴”。

    (2)结合图片,弄清小蝌蚪先长出的是两条后腿。

    (3)请同学们表演一下鲤鱼妈妈捕食和小蝌蚪迎上去的动作,表演理解“捕食、迎上去”。

    (4)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指导:要读出小蝌蚪问话时那种天真的语气,读出鲤鱼妈妈回话时那种长辈式亲切的语气。

    预设:先找两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或者根据情况范读鲤鱼妈妈的话,再找学生分角色朗读。

    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鲤鱼妈妈对小蝌蚪的妈妈的外形描述得准确吗?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

    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呢?

    (1)出示课文第2幅插图和第3自然段,学生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试着学习第3自然段。

    (2)结合图片,弄清小蝌蚪后长出的是两条前腿。

    (3)小蝌蚪看到乌龟后是怎么做的?体会“迎上去、追上去”的区别。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看图区别:正面主动上前叫“迎”,“迎上去”表明小蝌蚪很有礼貌,也说明鲤鱼妈妈是迎面而来的;“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

    (4)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注意小蝌蚪叫“妈妈”要读出急切、高兴的语气,乌龟的话是亲切中带着微笑。

    (5)引申拓展:乌龟确实像鲤鱼妈妈说的“四条腿,宽嘴巴”,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呢?你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

    预设:引导学生想一想,小蝌蚪为什么会闹出把乌龟当成妈妈的小笑话?原来是鲤鱼妈妈没有说清楚,她只说了小蝌蚪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但许多动物都有这些特点,这些不是青蛙最主要的特点。这个小笑话告诉我们,描述事物时一定要全面,要说出事物的主要特点,这样才不会闹笑话。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要深入细致,否则也可能闹出笑话。

    学习第4~6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交流: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

    地方不明白?

    (2)全班交流,品析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理解“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时那种高兴的心情。

    明确:“游过去”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的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②读第4自然段,思考:小蝌蚪的身体又有了什么新变化?小蝌蚪是怎么认出妈妈的?

    明确: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青蛙的样子与鲤鱼妈妈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相符,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③用多种方法感受课文中动词运用的准确。

    ◆比一比

    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大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长着一对大眼睛。

    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说一说

    试着用“披”“露”“鼓”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各说一句话。

    示例:春天来了,田野披上了绿装。嫩嫩的小草在雨中露头了。

    桃树上的小骨朵儿一天天鼓起来了。

    ◆找一找

    出示课文第3幅插图,读读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谁能找对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语?(“蹬”“蹦”“跳”。)这三个词中哪一个不能和其他词换位置?(“蹬”指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写出了小青蛙发力的姿态,“蹦”和“跳”意思相近,可以互换。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加深理解。)小青蛙这一连串动作是瞬间完成的,体现了小青蛙的什么特点?(动作敏捷、身体轻盈。)

    预设:这里通过多种训练方式,让学生理解动词的含义,感知动词的准确和形象,体会青蛙妈妈的美丽、小青蛙的可爱与活泼。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较好动,要采用各种活泼的方式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3)播放青蛙的叫声,学生想象说话。

    过渡:小蝌蚪找到了妈妈,该多高兴啊!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

    后面用上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示例: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您啊!妈妈,原来您在这儿呀!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您了!妈妈,您怎么不来找我们呀,我们找您可辛苦了!

    (4)分角色朗读小蝌蚪和妈妈的对话。

    过渡: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他们都非常高兴,他们的话该怎么读呢?我们请男生读小蝌蚪的话,女生读妈妈的话,要读出小蝌蚪和妈妈高兴、激动的心情。

    (5)学生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①小青蛙跟着妈妈,天天做什么?(捉害虫。)

    ②“天天”这个词语告诉了你什么?(青蛙勤劳,捉的害虫多。)

    ③出示青蛙捉害虫的资料。(一只青蛙一年至少吃掉一万多只害虫。)

    ④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青蛙是农田小卫士,我们要保护青蛙。)

    3.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过渡:学到这里,我们都替小蝌蚪找到妈妈感到高兴。小蝌蚪真勇敢啊,妈妈不在身边,他们并不害怕,而是问问身边的好心人,终于找到了妈妈。那么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同学们有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吗?里面是不是还有一些课文里没有提到的情节?也可以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讲故事)

    三、表演朗读,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和积累语言。

    (1)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和教师指导。

    (3)小组分角色表演——戴上头饰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

    2.拓展说话。

    (1)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你们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四、课外延伸,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了解青蛙对人类的贡献。

    2.熟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对照自学要求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小蝌蚪都向谁打听妈妈的下落,是怎么打听的?用笔在书上画下来。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好了吗?谁来告诉我们小蝌蚪最先遇到了谁?

    生:鲤鱼阿姨!

    师:(出示鲤鱼图片,指一生)现在,我就是鲤鱼阿姨,你来扮演小蝌蚪,你来向我打听打听妈妈的下落吧!

    生:(比较随意)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只小蝌蚪?

    生:我觉得还要更有礼貌一些。

    师:那你来礼貌地问一问吧!

    生:(礼貌、大声)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师:这是一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蝌蚪,声音清晰、响亮。还有谁向我打听?

    生:我!我!(抢着答)

    师:不急,一个一个来。

    (一次接一次地练习)

    师: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出来。

    (指两名学生上台表演)

    师:来,评价一下,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动作都表演出来了吗?动作标准吗?

    (学生评价)

    师:你们评价得都很好,但老师觉得“迎上去”这个动作还做得不够好。怎样是“迎”呢?谁来试试?

    (学生表演“迎上去”)

    师:哦,原来这样面对面走到一起,就是“迎”。同桌之间表演一下吧!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师:非常好。下面看着大屏幕,让我们一起来边表演边朗读吧!

    (师生看着课件,表演朗读)

    赏析:本教学片段意在让上课成为一种享受,教师享受教学,学生享受学习,师生共同享受语文课堂带来的乐趣。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枯燥的还是鲜活的,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创造”。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字词、精读课文时,难免觉得枯燥,创造性地打扮课文,使每个字“立”起来,每篇文章“活”起来,这就要看教师的本事了。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征,选择情境创造、表演朗读、互相评价等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无法预知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什么的情况下,沉浸其中,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识字、朗读、体会、评价。一句话,教师享受的是“创造”,学生享受的是“学习”,趣味语文由此而生。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游戏、谜语、图画、表演等形象直观的教学,为此,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寻人启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

    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生字,总结生字识字技巧,从语境和动作中理解生字,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情等形象化的表达,更好地理解新的字词。

    3.图文并茂的课件和板书,直观地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层次,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变化。

    4.表演朗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到了“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披”“露”“鼓”等词语所产生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篇11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四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七、活动延伸:

    在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推荐课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五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推荐课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五》,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本课“脑袋塘捕”等1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两、就、肚皮”等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角色头饰,课件,青蛙生长视频。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瞪大眼睛,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人的名字,名字叫——妈妈。(板书:妈妈)

    读妈妈,注意叠词第二个字音读轻声

    像这样的词,你还能说说有哪些?(爸爸妹妹哥哥)

    2、可是有一天,妈妈找不到了,我们要去找妈妈。(板书:找)

    可是不是我们去找妈妈,而是它——小蝌蚪。(完成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读课题,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是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后小身板坐直。

    三、借助学习单,学习生字

    这一课要认识的生字写在学习单上了,拿出学习单,自己读读。

    小组合作认读,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点赞。

    池塘脑袋捕食阿姨乌龟披着鼓着

    黑灰色迎上去追上去宽嘴巴头顶上

    交流检查:

    披着鼓着——轻声

    鼓着做动作,手握拳头,高于平面

    头顶上鼓着——怎么做动作

    迎追——都是什么旁?什么结构?什么叫迎上去》什么叫追上去?

    四、学习课文,想想小蝌蚪和青蛙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填写学习单

    1、()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黑()色的身子,甩着()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裳,露着雪()的(),

    鼓着一对()眼睛。

    3、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先后遇到了鲤()阿姨和()龟。

    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和谁?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辛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为什么要“迎上去”?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

    看图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

    1、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七、指导写“孩”

    教你写课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wps版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你写课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wps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概述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自然段对应。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三幅图,与五段话中的三个重点段落相对应:第一、二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和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妈妈。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五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找到了青蛙妈妈。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二、教学目标分析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河、姐”等6个字。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朗读训练及打写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课外,可让学生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甚至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的心情,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四、学生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具有好奇心、善表现、思维活跃的特点。能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对趣味性、生活化、直观形象的图文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五、教学策略的选用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研讨突破教学难点。

    2、通过运用教学媒体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六、教学资源和工具

    1、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教室内实施的。

    2、跨越式教学资源、共翔课件

    3、教师PPT

    4、课文相关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 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蝌蚪)你们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怎样长大的?(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认识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3、板书、齐读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目的:通过猜谜和展示直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简述梗概。

    [课件范本] 美术教学设计:小蝌蚪之三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范本] 美术教学设计:小蝌蚪之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2.训练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曲线添画的画法画出各种动态的蝌蚪。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供给一盘黑色颜料及抹布、黑色油画棒、课件、多媒体、教师范画。

    2.知识准备:在区域角内提供小蝌蚪的事物供幼儿观察。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了解并学习手指点画的特殊技法。

    难点分析:通过手指压印和曲线添画的画法画出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小蝌蚪找妈妈》的课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1)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引导幼儿说出“大脑袋、细尾巴”。

    提问:(2)它们在水里干什么?在水里游来游去找妈妈。

    过渡语:你们喜欢小蝌蚪吗?我也很喜欢小蝌蚪,所以我把它们画下来了,你们看――

    二、展开

    1.教师出示范画,介绍作画材料。

    提问:桌子上是有黑色的颜色和黑色油画笔,这样能画画吗?

    小结:我们用手指蘸色的方法来点画小蝌蚪的身子,再用黑色的油画笔为它添加上小尾巴。 过渡语: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2.教师示范画,并讲解小蝌蚪的画法。

    (1)示范画一只小蝌蚪:先用手指轻轻的蘸一点颜色点在画纸上,一个小蝌蚪的身体就出来了,然后用黑色油画笔为它填上细细的小尾巴,不要太长,这样一只可爱的小蝌蚪就画好了。

    (2)示范画多只小蝌蚪:如果我想画5只小蝌蚪,我先点画上5个小脑袋,再添画上尾巴。 提问:我先用手指点画得什么?又用油画笔填画得什么?

    过渡: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3.请一名幼儿上前示范,教师指导。

    当幼儿点画完小蝌蚪的脑袋后,提问:小朋友的手指脏了该怎么办?引导幼儿学会在抹布上擦一擦,再拿画笔添画小尾巴。

    提问:如果小蝌蚪要想不同方向游,那它小尾巴的方向应该怎么填画?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添画小蝌蚪的尾巴。

    过渡语:瞧,这个小朋友画得有又好,手又干净,我们一起给他鼓励一下。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画出可爱的小蝌蚪?下面就看一看拿个小朋友画得又好又干净。

    4.幼儿动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1)注意点画方法,画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 [活动目标]

    1、简单的了解蝌蚪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2、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3、训练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学习用手指压印的画法画出各种动态的蝌蚪。[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

    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供给一盘黑色颜料及擦手纸、教师范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孩子们,今天我们般来了很多新老师,我们来认识一下吧,(组织幼儿同听课老师打招呼)老师今天还请来了一些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老师说说它的样子你们来猜一猜。(小朋友真聪明)教师说谜语导入活动。(出示蝌蚪图片)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引导幼儿说出“黑黑的大脑袋、细细的长尾巴”。

    提问:它们在水里干什么?(在水里游来游去找妈妈。)它们的妈妈是谁?(青蛙)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蝌蚪看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带领幼儿一块学一学蝌蚪游,一边学习蝌蚪的生长过程(变成青蛙游到青蛙图片的地方,简单认识一下青蛙的样子)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要去干什么?(捉害虫)教育幼儿保护青蛙,告诉幼儿青蛙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但小蝌蚪只能生活在水里,它跟小鱼一样离不开水。

    二、你们喜欢小蝌蚪吗?我也很喜欢小蝌蚪,所以我把它们画下来了,你们看――

    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幼儿“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画的吗?让幼儿说一说,然后告诉幼儿是用手指画的,用手指画的画就叫手指画。

    2、教师示范画法,用食指的手指肚画出蝌蚪的头,让幼儿试画一下。提问幼儿手脏了怎么办?(用纸擦一擦,不能乱摸)然后让幼儿添画蝌蚪的尾巴,最后教师再示范尾巴的画法。(让幼儿把尾巴画细长)

    3、提问:如果要想画很多只蝌蚪往不同方向游,那它小尾巴的方向应该怎么画?让幼儿学一学,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添画小蝌蚪的尾巴。(画画时可以转动纸,并且提醒幼儿蝌蚪不要画的太挤,画在纸的中间。)你们会用手指画画了吗?那就赶快动手吧。

    4、幼儿动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1)注意点画方法,画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2)蘸颜料压印后,需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

    (3)作画姿势正确,大胆作画,仔细操作,保持画面干净。

    5、教师准备贴有青蛙的大展板,请画好的小朋友送自己的小蝌蚪到青蛙妈妈的怀抱,并和小朋友们一起欣赏幼儿作品。老师:这群小蝌蚪真可爱,都长着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好吗?“小蝌蚪黑黝黝,大脑袋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真可爱)。”

    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种画画的本领,用什么来画画(手指)你们高兴吗?组织幼儿洗手。

    三、延伸活动: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热搜课件: 《找妈妈》教学思考(篇四)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热搜课件: 《找妈妈》教学思考(篇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己想去”可悲的是这才形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

    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课件范文: 我的好妈妈教学设计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范文: 我的好妈妈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儿歌,并尝试替换关心妈妈的办法创编儿歌。

    2.大胆地运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讲述妈妈的好。

    3.感受儿歌所表达的对妈妈的爱,进一步激发关心妈妈的情感。

    4.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与儿歌相关的图片:宝宝帮妈妈捶背、端茶和亲吻妈妈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我的好妈妈。

    1.教师:你们喜欢妈妈吗?为什么?

    2.教师:妈妈这么爱你,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应该怎样爱妈妈呢?

    二、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朗诵。

    1.教师:有一首儿歌表达了宝宝对妈妈的爱,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儿歌里是怎么说的?

    2.倾听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

    3.围绕儿歌内容进行交流,理解儿歌。

    4.在图片的提示下学习朗诵儿歌。

    5.去除图片,边表演动作边进行朗诵。

    三、创编儿歌。

    教师:除了帮妈妈捶背、端茶和亲吻妈妈,我们还可以为妈妈做什么呢?把他们编进儿歌里吧!

    小百科:在许多语言中都会将自己所属的事物以“母”称之,例如将自己的祖国称为母亲,毕业的学校称为母校,出生成长所学的第一种语言为母语。

    [课件借鉴] 《蝴蝶找花》教学设计季度范文精选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借鉴] 《蝴蝶找花》教学设计季度范文精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特点。

    2.自由表现蝴蝶飞舞的动作,能随着音乐协调地做动作。

    3.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蝴蝶

    2.音乐:蝴蝶找花。

    3.头饰:蝴蝶、花。

    活动过程:

    一、动画片导入

    1.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漂亮的蝴蝶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蝴蝶的动画片好不好啊?

    2.观看动画片:蝴蝶启发幼儿做蝴蝶飞舞动作,表现蝴蝶快乐的情趣。

    二、学习歌曲

    1.歌曲《蝴蝶找花》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名字叫蝴蝶找花。

    你们想听吗?我们听听看有什么感觉?

    提问: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觉?(幼儿回答)

    2.欣赏音乐

    (1)听听看蝴蝶在什么时候飞出来了?

    (2)美丽的蝴蝶看见美丽的花儿会做些什么?

    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听听蝴蝶在什么时候会在花上停留?

    3.幼儿随音乐演唱歌曲,重点练习连音的唱法。

    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三、游戏:蝴蝶找花

    1.幼儿随音乐学做蝴蝶飞的动作,教师讲解,并示范蝴蝶飞的动作。

    2.幼儿随音乐学做花的动作。

    请个别幼儿来表演,教师讲解,并示范花的动作。

    3.请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蝴蝶找花》

    游戏玩法:全班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一至五报数,每五人组成一朵花面向圆心,另请几个幼儿作蝴蝶(蝴蝶数比花朵数多一个分散站在花朵的外面。)

    四、活动延伸:

    幼儿可自由结伴做游戏。

    活动反思:

    倾听与表现完美结合。教师用“导入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将作品背景内涵用生动的故事展现给孩子,让复杂的旋律简单化,激发大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结合课件倾听音乐,充分调动了幼儿视觉、听觉多种感官的参与,随后让幼儿边欣赏音乐边学做小蝴蝶,创设了小蝴蝶在花园里找花朵、和朋友嬉戏等情景,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搭建了一个表现的平台。同时,教师借助一些语言、动作的提示,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大胆地用各种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在师幼互动中真切地体验和欣赏乐曲的内涵,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课件分享] 《论语》教学设计最新范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分享] 《论语》教学设计最新范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谈话。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了这些语录,对于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一定是大有裨益。

    设计2.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 论(lún)语 说(yuè)

    罔(wǎnɡ) 好(hào) 焉(yān)

    惑(huò) 逾矩(yú jǔ) 愠(yùn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大意为听人说话,可以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通常指能听进不同意见。耳,听觉。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把鲁国史籍的《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的学说成为20xx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4.背景追溯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约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选取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例如《学而》《为政》《公治长》等,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为“以(它)为乐”)

    不逾矩(超越法度)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迷惑。)

    3.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赏析

    2.组织学生在文中指出相应的句子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点拨明确】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点拨明确】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二)朗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散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已升华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

    课文中,孔子教给了我们很多学习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呢?请介绍给大家。

    1.思路对比学习法,即课前进行预习,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将老师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对比,将对比后的结果总结、归纳,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2.善借老师智慧学习法,即悉心洞察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过程,借助老师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学习法,即把所要读的材料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为止。

    4.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精选课件] 小鸟爱妈妈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课件] 小鸟爱妈妈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根据不同音乐,尝试创编短小的问候曲,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师: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小树林里,这儿有好多朋友在欢迎我们,听,谁在向我们问好!(鼓励幼儿多编几句)例:出示小鸟头饰,放鸟儿叫录音,幼儿唱歌。

    二、欣赏音乐《小鸟爱妈妈》

    师:小树林是鸟儿们的家,鸟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辛辛苦苦养育小鸟,小鸟也像小朋友们一样很爱自己的妈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曲子,说的就是小鸟爱妈妈的事。

    1、幼儿完整听乐曲,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引导幼儿尝试语言或动作,描述听了音乐后的初步感受。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音乐,可以随音乐自己编动作,注意听完后告诉老师,听了这首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小鸟和它的妈妈好像在于什么?

    2、结合观看幻灯,再一次欣赏乐曲。逐段分析乐曲的结构以及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启发幼儿说出这首乐曲由三段体组成,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语言描述,结合动作表演来分析,表达乐曲的结构性质、情感内容。

    (1)欣赏第一段音乐。

    师: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如何,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请用动作表演出来。

    小结:这段音乐欢快活泼,好像看到了小鸟和鸟妈妈在小树林里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2)欣赏第二段音乐。

    师:你觉得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怎样照顾生病的妈妈。

    小结:这段音乐平稳、低沉,讲的是鸟妈妈病了,小鸟细心照料、关心妈妈。

    (3)欣赏第三段音乐。

    师:这段音乐听了后有什么感觉,我们用动作把你好像看到的事表演出来。

    小结:这段音乐优美抒情,鸟妈妈恢复了健康,带着小鸟在树林里又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3、尝试用动作,巩固对乐曲的乐段、乐句的认识,尝试用乐器演奏。

    (1)师:请大家为乐曲编几个动作,每段音乐编一个动作,第一段每句在重拍上拍一下手,表示鸟儿们在小树林里快乐地生活着;第二段用手指做小鸟嘴,拍一下手,表示捉虫子喂妈妈;第三段一小节音乐做一个鸟儿飞落动作,表示鸟妈妈恢复了健康。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动作、打击乐伴奏,感受乐曲的结构、性质及乐曲所蕴藏的内涵。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激发幼儿在尝试活动中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尊重妈妈的情感。录音机一台、乐曲磁带几盒、画有“小鸟爱妈妈”幻灯片若干幅、打击乐器若干。

    (2)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现在我们要用打击乐器为这首乐曲伴奏了,想一想每一段音乐用什么乐器演奏最合适。

    三、第四个尝试活动,即兴舞蹈《小乌爱妈妈》师:小鸟多爱妈妈呀,我们小朋友也像小鸟一样爱妈妈,我们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我们已经长大了,您歇会儿吧!请大家跟着音乐把自己会做的事表演出来。

    课件推荐: 《找规律》教学设计1710字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课件推荐: 《找规律》教学设计171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奖品,要奖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你们想看看老师带了哪些奖品呢?(实物出示)

    2、猜一猜,林老师拿出来的下一个会是什么?(学生猜,师演示)

    3、小朋友,真聪明,别急,还有其他奖品呢!(再次演示课件)你猜下一个是什么奖品呢?(学生猜,师演示)

    4、咦,老师刚刚夸你们聪明,怎么现在猜不准了呢?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第一排是按有顺序的排列,第二排是没有规律,乱放的。)

    5、噢,原来是这样,第一排是按照一定顺序摆的,有规律,而第二排是胡乱摆的,没有规律,所以猜不对。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像第一排这样有规律的知识。(板书课题:找规律)老师看看谁最爱动脑、谁发言最积极,就把黑板上的奖品奖给他,你们想吗?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1、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一年级小朋友正在举行联欢会呢!(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2、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的摆放是怎样的?

    4、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摆放的,那他们有什么规律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5、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吧!(课件出示彩旗,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

    6、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课件演示最后一面彩旗为黄色)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7、师小结:这组彩旗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红一黄,又一红一黄有规律地出现(课件以红黄为一组,逐组闪动)

    8、彩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的告诉同桌。

    9、学生思考交流,师巡视。汇报: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

    (1)在学生汇报顺序的摆放时,引导哪几种颜色为一组?下面是什么?(课件演示)

    10、小结:小朋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知道了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练习巩固规律

    第一关:(形状)

    第二关:(颜色与形状)

    第三关:(颜色与个数)

    第四关:给气球涂。学生拿出题卡自己涂色,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学生的作品,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涂?

    第五关:(出示没有规律的图形)那你们有办法让它们变成有规律吗?四人小组利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组合。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

    (1)谁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学生分组交流、汇报。

    (2)欣赏规律的美:看来规律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课件出示:花池里的灯,教学楼的瓷砖、门窗,建筑物、房间的瓷砖,条形的背心,有规律的图案等)

    五、拓展思维,创造规律

    小朋友,规律无处不在,那你们会创造规律吗?接下来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或自己身边的材料或水彩笔或是老师这里的材料,看哪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最特别。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创造规律

    2、学生汇报,展示作品,并自己当小老师,提问题。(如:猜猜我们是按什么规律排的?再猜后面会是什么?)

    3、 小结:刚才我们根据颜色、形状、个数不同创造了许多规律,在生活中还可以用其他规律排列,我们以后再学。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由于主题图及巩固练习中,规律的出现都是比较的单一(两种颜色交替出现),所以在图气球时,学生出现的情况都是两种颜色交替出现。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多一些形式,如出现表格式、十字型等,或是在颜色的交替规律上多一些准备,那学生填出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不会被此框死。

    2、在串珠子中,有一个学生出现了黑珠不变,白珠一个个增加的想法,教师在及时表扬的同时,也应及时给予学生奖励,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出现这种方法时,应及时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就,及时提问,“根据这个白珠一个个增加,黑珠不变的规律,你还能想到什么?”这样课堂上会更精彩,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及时的教育。如在涂气球时,有一个学生出现了一个涂,一个不涂的规律,而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她太懒了,空了一个不填。”而此时的我只是“那有没有规律呢”一个反问而过去了,如果此时在提问的同时,再表扬这为同学的做法,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这样的处理会比前面的做法更妥当。

    2023找因数课件(分享9篇)


    这篇文章是我在网上挑选的“找因数课件”文章,希望本文对您有所裨益。教学工作者在上课前需认真策划好教学内容和课件,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加以执行。

    找因数课件(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上)第8至9页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渗透迁移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准确、有条理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课件、小正方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实践操作,提出问题

    1.拼长方形

    师:请你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形卡片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2.画长方形

    师: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拼好的长方形画在书中相应的位置上。

    让学生把刚才拼的方法在教材第8页的方格上画出来,边画边思考:每种拼法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用乘法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长方形:

    拼法一: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1×12=12

    拼法二: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2×6=12

    拼法三: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3×4=12

    二、交流探究,体会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

    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把自己拼、画的想法与同伴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⑵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即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2.全班交流汇报。

    各组由1人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生一: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找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就可以拼出这个长方形了,如2×6=12。

    生二:我们组的想法是只要找出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12,那么这两个数就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

    生三:我们组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背乘法口诀就行了,如二六十二,三四十二,还有一乘十二也得十二。

    教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12的因数有1,12,2,6,3,4。

    3.引导思考

    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有所发现。

    生一:我发现只要找出所有积是12的乘法算式,这些算式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生二:我发现要找全12的因数,可以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

    结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对的找。

    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索,明确要“有序思考”的方法,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三、尝试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第8页的试一试,注意学生是否能有序思考。

    2、游戏:看谁找得快。

    3、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4、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的同样多,需要几个盒子?有几种装法?如果有47个球呢?

    四、 课堂总结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你此时此刻有何想法?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活动易于操作,学生又感兴趣,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从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为找一个数的因数奠定了基础。

    从拼长方形到画长方形,让学生把自己拼的想法用乘法算式概述出来,对学生来说是对找因数的进一步认识。

    刚才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拼、画长方形,并写出乘法算式,从中发现规律,体会了方法。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找因数的方法的领会肯定不一致,通过小组交流探究,适时引导,让每个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此题目可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写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包括思考、交流,还需要学习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形成的,让学生在拼图形中思考,在交流探究中有所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的作用。这节课学生不仅仅在操作中有所发现,而且在交流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拼长方形入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以启示,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探索交流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汇报,更关注了学生探究的思维过程,学生不仅能“拼”,还学会“画”,在操作过程中体会了找因数的方法——积所对应的两个因数,并且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新课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动脑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找因数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已经据有的经验出发,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归纳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8页“试一试”,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9的因数:1、3、9 15的因数:1、3、5、15)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2小题小竞赛:看谁找的快

    3、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9页的第3题。

    (1×16=16 2×8=16 4×4=16)

    (16=1×16=2×8=4×4)

    (16的因数:1、2、4、16)

    4、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1 19 4 32 11

    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找因数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 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新课

    1、拼图游戏,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

    ①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②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2、学生汇报。

    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有序列出所有的拼法。

    12=1×12=2×6=3×4 (关注“有序思考”)

    (2)找出12的.全部因数。

    3、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4、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限的。

    二、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练一练:1、填空。第4题。是找因数的基本练习。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限的。

    2、第2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作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3、第3题 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第5题 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装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2个因数,只有两种装法。

    三、全课小结

    讨论与思考:

    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有限的。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找因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自己在游戏中摸索出找因数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用十二个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结果发现学生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我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摆法;再请同学根据自己的摆法列出算式,并体会如何做到有序思考。

    2、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班内交流汇报。让每个孩子都有思考、表达和展示的机会,这样一来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找因数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

    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找因数课件(篇5)

    教材分析:

    分解质因数是整册教材(《实验数学》第十册)中的重难点之一。在教材教法上我们学过算术基本定理:就是对于任何一个自然数,如果不计质因数的次序,那么它的质因数分解式具有惟一性。而分解质因数的教学对于本章节来说又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没有分解质因数的知识方法作基础,学生就无从去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前关于约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但在练习过程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没有弄清,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标定位:

    指导学生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含义,明确分解质因数的表达形式,掌握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而学生分解质因数的熟练程度要由下次课的练习来进一步完成。

    教法运用:

    对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概念采用探究、师生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分解质因数的表达式、短除法、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则采用讲解法。

    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内涵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质因数与质数的区别。而在这一章里所学的数学概念很多,学生如果单独依靠记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反而会让学生越学越模糊。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语文课中分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开场我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出示课题,先让学生读课题说一说课题的意义。交流之后,师不发表评论,指导学生采用分析词句的方法加以说明,然后由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时学生开始热闹起来。全班交流后,学生的分歧集中在“质因数”上面,即质数和因数的问题。这时,我将课题中学生理解的两个词“分解”和“因数”划出,问:“这几个数应该是……”学生立即异口同声回答是相乘,我又不失时机的询问:“那么中间的这个质字怎样理解呢?”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拔之后,很快明白了这几个因数必须是质因数的要求,也理解了质因数的涵义。我紧接举例说明“分解质因数”中对因数必须是质数的要求,并就“分解”含义及形式进行讲述,“分解”只是把一个合数分成质因数相乘的积的形式,不能是“和”或其它形式,并举例说明。

    二、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方法是工具,也是经验的总结与传授。本课另一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在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涵义的基础上,我先出几个简单数字让学生分解,对前面知识进行承接巩固,再出几个稍复杂的数字让学生再做一做,这时学生开始找不到章法。这样我很自然引入和介绍短除法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试除数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由于学生受年龄和天性的影响,在知识的学习中容易出现不稳定性和马虎大意的现象。所以在巩固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学生的练习演板,并重点强调要用质数从小到大依次试除,来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分解质因数。同时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细致,有耐心。并就个别特殊数字如“91”等进行适当的拓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进程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等方法,总的来讲还是成功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到了很好的发挥,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收与放的处理技巧还有待提高。在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意义中,在谈到质因数的涵义时,应该放手让学生交流观点,并说出原因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认识提高,以理服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对于难点问题引导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和全面。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学生碰到难点时,师的引导语设计得不贴近学生的实际,例如在提问中简单问:“质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没有把“质因数”联接一起,造成课堂氛围的突然紧张等。

    3、对于概念的教学采取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的方法是否适宜心存疑虑。传统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讲解法,本节课适用探究和讨论的方法,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有可能没有用讲解法的学习效果好。

    找因数课件(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找因数》

    教学目标: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重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能准确、有条理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课件、小正方形。格子纸。

    教学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根据下列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5=30 24÷3=8

    12÷1=12 3×5=15

    谁来大声读一读题目,你们会吗?谁来说第一题?

    师生互动,共同解决。

    通过这一组的练习,我感觉同学们掌握知识还是不错的,那么今天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拼图游戏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玩一个拼图游戏,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来拼长方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活动要求。

    出示大屏幕: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师:把你拼的长方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边汇报,边到前面进行演示

    看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你又是怎样画的呢?

    学生边汇报,边到前面进行演示

    画出三种长方形。(因为形状一样,只是位置和方向变了)

    2、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三种长方形,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1×12=12 2×6=12 3×4=12

    你能找出12的全部因数吗?

    同桌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然后问你是怎样找的?

    生:用乘法口诀一对一对找的。

    谁乘谁等于12,这两个乘数就是12的因数。

    师:为了不重复、不遗漏,还应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

    师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谁来说一说:12的因数和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拼长方形的方法就是找12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3、我们还可以利用除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师:当被除数是12时,你能想到哪几道除法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指名回答

    师板书:12÷1=12,12÷2=6,12÷3=4

    12÷12=1,12÷6=2,12÷4=3

    能找到12的全部因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算到12÷4=3出现重复就不要再算了。

    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的因数有:1,2,3,4,6,12。

    练习:找出18的全部因数,同桌相互交流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18的因数有:1,2,3,6,9,18。

    生1:利用乘法算式一对一对的找,两个乘数重复了就不再往下找了。生2:利用除法算式找时,除数和商重复时就找全了一个数的因数。

    4:小结:怎样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呢?

    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用乘法算式,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一对的找,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的找,并且要有顺序的找,这样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三、巩固练习

    1、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然后从中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下面我们共同看38面的第1题。

    在课本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边长是整厘米数。(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

    全班齐练,展示作品,订正

    1×16=16 2×8=16 4×4=16

    16的因数:1,2,4,8,16。

    2、第2题:写出24的全部因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24的全部因数:

    3、第3题:填一填,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交流想法

    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课下思考练一练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2×6=12 3×4=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12÷1=12 12÷2=6 12÷3=4

    12的因数有:1,2,3,4,6,12

    找因数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找因数》,我将尝试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动手操作”、“有序思考”、“合作探究”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及本课的知识定位:

    本课是新版北师大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第4课时的知识。本课的知识是在学生经过前三课的学习,理解了因数与倍数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新的知识。通过拼图、画图并结合乘法算式,一对一对找出“1×12”“2×6”“3×4”,这种思路其实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质数、合数的知识,为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做铺垫,同时为将来学习约分的方法打好基础和做好准备,可见本节课的知识有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用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游戏中要用到的1—60的数字卡片和教学中要用到的12个小正方形,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二、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学生的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已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和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较好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教法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学习。

    (二)学法指导:学生作为主体,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玩中学,学中玩,自主中学和交流合作中学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1—10号朋友拿着自己的卡片站在讲台上,与这十个数字相乘的积是60的,便结成一对朋友。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活跃的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找因数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以动手操作---有序思考---合作探究为主线索,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排一排等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抛出问题: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然后提出要求:请拿出你的学具摆一摆,然后把拼出的图形画在方格图中,当同学们动手操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向小伙伴说说自己找出了多少种方法,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这样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相机提出问题,那同学们认为究竟有几种拼法呢?问题一出,教室里立马分成两派,“3”和“6”的声音此起彼伏。此时我笑而不答,等学生充分议论后,我肯定地告诉学生,通常把形状完全一样,摆放顺序不同的图形归为一种,学生自然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是3种。依次是:1×12=12 2×6=12 3×4=12 (并把这三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谁能用前面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说,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指名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谁能完整地说出,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会说出12的因数有1,12,2,6,3,4。

    我进一步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让同学们议一议,这里的“议”非常重要,我激发学生用同桌议、小组议、全班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不遗漏的方法:

    (1)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2)我是用1开始,分别尝试1乘几等于12,2乘几等于12,依次相乘下去,当用5试时,另一个乘数不是自然数,就排除掉,当用6试时,另一个乘数与前面的出现重复,就不用再往下试了,这样找到12的因数的。

    (3)老师,跟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不过我是用除法找到的,也是当出现重复了就停止。

    我会对学生的每一项发现及时进行简短的点评与鼓励,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师:从刚才这些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不遗漏地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的方法。板书:一对一对地找,有序思考。

    我强调:一对一对地找,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师:那我们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下来:板书:12的因数有: 1、2、3、4、6、12。

    紧接着我问:9的因数有哪些?让学生先写出9的因数,然后用“议一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当因数中出现重复数字时,只取一个。(补充板书:不重复)

    本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序思考的思想,恰当运用排除的思想,启发学生概括归纳的思想,按序排列数据的思想,而这些数学思想恰恰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法宝。

    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逐步提高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把练习设计为: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实际应用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目的与意图,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与方法。我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如拓展练习题,渗透有关公因数的知识,同时建立数学极限思想: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在解决练习的过程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体发展,教师又是帮助者;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还是引领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学评价

    新课程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标准,并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师生的共同数学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实现思维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这些,是我在实施本课教学中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到之处,欢迎各位评委及老师指正!谢谢!

    找因数课件(篇8)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最大公因数

    课时:共14课时,第10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朱丽娟/中牟县商都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2.教材分析

    教材之前已经引入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已经对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的很好,本节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进入约分,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来说很简单,顺理成章。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的进行约分。

    2、通过学-教-导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

    评价任务

    任务1: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动态修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学生独立完成。

    1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5和12()48和5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教师追问:你们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能做对这些题,并回忆起分数的基本性质。

    环节二

    探究新知,及时检测。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A,有一个分数24/30,你能不能找到与它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它的分子分母小的分数

    学生能够找出12/158/104/5

    跟老师一起认识约分

    板书: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教师提问:找到4/5以后为什么不继续找了?

    教师陈述:4/5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学生能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概念。

    学生独立做题。最简分数有:15/1610/2117/3031/916/11

    教师出示课件:你知道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

    15/1610/2117/30

    20/4531/914/18

    6/119/15

    教师提问:什么是最简分数?

    给出一些分数,学生能找出哪些是最简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12/30约分

    12/30约分

    环节三

    实践运用

    1,p113.1

    2,找出最简分数.[课件4]

    2/36/89/125/65/1821/2834/51

    找因数课件(篇9)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2、4、6、8……3、6、9……5、10、15……

    [推荐课件] 节日教学设计:漂亮妈妈其四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推荐课件] 节日教学设计:漂亮妈妈其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学习画人物头像,能表现出妈妈的主要特征。

    2、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妈妈的特点

    活动准备:

    幼儿带妈妈的正面照片、教师为自己妈妈画的相片

    活动过程:

    一、我爱妈妈

    教师出示妈妈的照片,告诉幼儿这是老师妈妈。

    请幼儿看看妈妈的照片,每个幼儿都有妈妈,看看妈妈的照片就像看见妈妈一样,心里特别高兴。

    老师和小朋友都是妈妈生的,是妈妈辛苦把我们养大,我们都爱自己的妈妈,我们可以对妈妈说什么?

    如: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了------

    二、妈妈的画像

    教师出示画好的妈妈的头像。老师很爱自己的妈妈,虽然有点老了,但在我心里她是最漂亮的,我为她画了画像,你们想看吗?

    通过照片和画像的比较,引导幼儿从发型、五官等局部特征进行粗略的比较。

    [课件分享] 生日教学设计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分享] 生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准备:

    各种蔬菜藏于口袋内。黑板一块上贴双面胶,蔬菜图片,自己画一棵青菜奶奶绑在瓶子上。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好。

    师:小三班的小朋友每人找一张椅子坐下来,我看一下哪个小朋友长的最好看。你们认识应老师吗?(不认识)不认识,你们还敢跟着我上来呀,以后不认识的人,不要在跟着走了。

    二、谈话活动:

    老师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你们用耳朵仔细听听。

    出示青菜,问幼儿它是青菜宝宝还是奶奶?从哪里看出来的?奶奶要过生日,要请许多宝宝一起过,现在在你们桌子前面放有一些小口袋,你们用手伸进去摸摸,眼睛不看,然后猜猜是哪个宝宝要给奶奶过生日?

    三、幼儿看各种蔬菜(外表,颜色,形状)师把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西红柿,茄子,萝卜,黄瓜)。

    四、幼儿对各种蔬菜进行观察。黄瓜是一粒一粒的,茄子是滑滑的

    [精选课件] 找春天教学设计1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选课件] 找春天教学设计1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材简介

    春天来了,它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它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它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它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还可以引导学生看着画面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还“背”下画面,“背”下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5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一、激趣导入

    听《春天在哪里的歌曲》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板书:春天)春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迎接它的到来吧!(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词句?)

    师:是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它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它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板书:找)

    二、感知课文

    师:春天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同学们,平常读课文,都有哪些要求呢?

    (一)一读课文,过生字关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宝宝。

    2.同桌读一读,读得好的夸奖他,读得不好的帮助他。

    3.课件出示生字宝宝,多形式认读争取课内将生字记住。

    4.班级里交流识记生字宝宝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积累。

    (二)二读课文,过读通关

    1.要求:把课文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后让学生提出难读的句子,课件随机出示并指导读流利。如: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4)我们看到了它,我们听到了它,我们闻到了它,我们触到了它。

    (5)它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2.放声朗读课文

    (三)三读课文,感悟积累

    1、课件出示春景图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报信的时候可高兴了。

    你们呢?(高兴)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高兴地向大家报个信吧!指导朗读。

    2.师:听了你们的话,我们几个孩子可高兴了,急忙--(出示句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齐读第二段,指导:还能再急切些吗?

    3.师:教师听出来了,孩子们可急了。可是春天却--

    出示句子: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①自由读句子

    ②指名读

    ③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通过动作表演把这个词的意思表达出来。

    ④再读句子,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

    4.齐读1-3段课文

    5.留下悬念:

    春天躲在哪里了,又藏在何处了?我们找到春天了吗?下节课,让我们再跟着孩子们欢快的脚步,走进春天,去领悟春天那充满生机的美。

    三、指导写字

    1.探 躲 脱 冻 溪

    3.师范写学生提出的难写字

    4.学生书写,评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一. 复习检查

    师:燕子姐姐从南方回来了,它听说咱们班小朋友特别聪明,一节课就和许多生字词语交上朋友。它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出了一些题目来考考大家。如果大家顺利通过考试,它就会送我们大家一份礼物。课件显示词语检查:害羞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嫩芽 音符 喜鹊 杜鹃

    二.朗读感悟

    (一)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让我们跟随燕子姐姐一起去找春天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4到8段,找找春天都藏在哪里?

    2、学生交流学习成果,,随机出示句子: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这几句话中选一句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合作学习,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或你还想说些什么?并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

    4.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读句子,说说感受到的,想到的,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抓住问号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请学生说说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还想说些什么?并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

    师:春天只在这些地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中的“------”变红色)

    学生说说春天还在哪些地方?

    (二)齐读4-8段课文

    1.春天这么美,有位诗人把这几句话改成了一首诗

    2.师:春天这么美,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你们真棒!

    三、拓展延伸

    1.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你眼中的春天美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

    3.自主组合,赞美春天

    画画组:展示画

    写话组:把写的话串成一首诗

    四、作业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积累文中词句

    2、到郊外去找春天

    3、收集有关春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1 找 春 天

    小草 春天的眉毛

    野花 像 春天的眼睛 美

    树木的嫩芽 春天的音符

    小溪 春天的琴声

    【[课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