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变换课件9篇
  • 变换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30

    变换课件9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变换课件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变换课件(篇1)

    请下载附件:1、《图形与变换复习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3页内容,第104页~105页1、2、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请下载附件:1、《图形与变换复习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变换课件(篇2)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变换课件(篇3)

    您可以在 Silverlight 中使用二维 (2-D) Transform. 类来旋转、按比例缩放、扭曲和移 动(平移)对象,下面的示例应用了可以旋转和扭曲一行文本的变换。

    XAML

    什么是变换?

    Transform. 定义如何将一个坐标空间中的点映射或变换到另一个坐标空间。此映射由变换 Matrix(一个三行三列的 Double 值集合)来描述。

    说明: Silverlight 使用行优先矩阵。矢量用行矢量(而不是列矢量)表示。

    下表显示了 Silverlight 矩阵的结构。

    M11

    默认值:1.0M12

    默认值:0.00.0 M21

    默认值:0.0M22

    默认值:1.00.0 OffsetX

    默认值:0.0OffsetY

    默认值:0.01.0

    通过处理矩阵值,您可以旋转、按比例缩放、扭曲和移动(平移)对象。例如,如果将第 三行第一列中的值(OffsetX 值)更改为 100,则可以将某一对象沿 x 轴移动 100 个单位 。如果将第二行第二列中的值更改为 3,您可以将某一对象拉伸为其当前高度的三倍。如果 同时更改两个值,则可将对象沿 x 轴移动 100 个单位并将其高度拉伸为原来的 3 倍。由于 Silverlight 仅支持仿射变换,因此右列中的值始终为 0、0、1。

    尽管 Silverlight 使您能够直接处理矩阵值,但它还提供了许多 Transform. 类,您可以 使用这些类来变换对象,而无需了解基础矩阵结构的配置方式。例如,利用 ScaleTransform. 类,您可以通过设置对象的 ScaleX 和 ScaleY 属性来按比例缩放对象,而不用处理变换矩 阵。同样,利用 RotateTransform. 类,您只需通过设置对象的 Angle 属性即可旋转对象。

    变换类

    Silverlight 为常见变换操作提供了以下二维 Transform. 类。

    类说明Illustration RotateTransform按指定的 Angle 旋转元素。 ScaleTransform按指定的 ScaleX 和 ScaleY 量按比例缩放元素。 SkewTransform按指定的 AngleX 和 AngleY 量扭曲元素。 TranslateTransform按指定的 X 和 Y 量移动(平移)元素。

    为了创建更复杂的变换,Silverlight 提供了如下两个类。

    类说明 TransformGroup将多个 TransformGroup 对象组合为可以随后应用于变换属性的单一 Transform. 。 MatrixTransform创建其他 Transform. 类未提供的自定义变换。在使用 MatrixTransform. 时,将 直接处理矩阵。

    常见变换属性

    变换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声明适当的 Transform. 类型,并将其应用于对象的变换属性。不 同类型的对象具有不同类型的变换属性。下表列出了若干常用的 Silverlight 类型及其变换 属性。

    类型变换属性 BrushTransform,RelativeTransform GeometryTransform UIElementRenderTransform

    变换和坐标系

    在变换对象时,您不仅仅是变换对象,您变换的是对象所在的坐标系。默认情况下,变换 将以目标对象坐标系的原点 (0,0) 为中心进行。唯一的例外是 TranslateTransform,该对 象没有要设置的中心属性,因为不管以何处为中心,平移效果都相同。

    下面的示例使用 RotateTransform,围绕其默认中心 (0, 0) 将 Rectangle 元素(一种 UIElement)旋转 45 度,

    XAML

    Fill=“RoyalBlue”>

    下图显示了旋转的效果。

    围绕点 (0,0) 旋转 45 度的矩形元素

    默认情况下,元素将围绕其左上角 (0, 0) 旋转。RotateTransform、ScaleTransform. 和 SkewTransform. 类提供 CenterX 和 CenterY 属性,可以利用这些属性来指定变换的应用点 。

    下一个示例也使用 RotateTransform. 将 Rectangle 元素旋转 45 度;但是,这一次设置 了 CenterX 和 CenterY 属性,因此 RotateTransform. 的中心为 (25, 25)。

    XAML

    围绕点 (25,25) 旋转 45 度的矩形元素

    对变换进行动画处理

    可以对 Transform. 对象进行动画处理。若要对 Transform. 进行动画处理,请将类型兼容 的动画应用于想要进行动画处理的属性。

    下面的示例将 Storyboard 和 DoubleAnimation 与 RotateTransform. 一起使用,以便使 Rectangle 旋转到位。

    XAML

    Storyboard.TargetName=“myTransform”

    Storyboard.TargetProperty=“Angle”

    From=“0” To=“360” Duration=“0:0:5”

    RepeatBehavior=“Forever” />

    MouseLeftButtonDown=“StartAnimation”>

    VB

    Private Sub StartAnimation(ByVal sender As Object, ByVal e As MouseEventArgs)

    myStoryboard.Begin

    End Sub

    交互式变换

    可以使用代码访问和操作 Transform. 对象。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种方法是命名 Transform. ,然后使用代码访问。下面的示例演示每次单击 Rectangle 时,如何增加应用于 Rectangle 的 ScaleTransform. 的 ScaleX 和 ScaleY 属性值。

    XAML

    Width=“50” Height=“50” Fill=“RoyalBlue”>

    VB

    Private Sub HandleMouseButtonDown(ByVal sender As Object, ByVal e As MouseButtonEventArgs)

    ' Increase ScaleX and ScaleY by 25%.

    myScaleTransform.ScaleX = (myScaleTransform.ScaleX * 1.25)

    myScaleTransform.ScaleY = (myScaleTransform.ScaleY * 1.25)

    End Sub

    三维转换

    您可以使用“透视转换”来将三维效果应用于任何 Silverlight UIElement。例如,您可以 制造这样一个假象,即对象朝向您或远离您进行旋转,如下图中所示。

    使用透视转换的图像

    变换课件(篇4)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1、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 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2、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月第1版。)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用已知长方形面积设计长方形形状作引入}

    1、出示主题图,飞机飞行电子课本例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也叫做约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变换课件(篇5)

    锐角和钝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p38_4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变换课件(篇6)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同学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发明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同学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假如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同学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假如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同学考虑: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同学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协助同学纠正缺乏。

    四、练习:

    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称

    假如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变换课件(篇7)

    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展示的课题是《轴对称变换》,这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轴对称》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我展示的是第一课时。

    在初中的教学实践当中,我崇尚并践行这样的教学理念:①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现实,把现实“数学化”,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实践、思考,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②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变换”是一种“翻折变换”,而“翻折变换”是“全等变换”的一种,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前面学习的“全等变换”的延续;再者,教材把这节内容安排在“轴对称”概念、性质及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等知识之后,进一步体现了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下阶段进一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它的判定方法作铺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动眼-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变换,了解它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变换后的图形,能够利用轴对称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2.能力目标:用轴对称变换的方式去认识和构建几何图形,发展形象思维,并尝试用轴对称变换从事推理活动。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美化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变换及轴对称作图;

    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变换构建几何图形;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如下的设计。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从四个环节来入手:(我总结了四个字)

    巧——学——妙——得

    首先:创设情境,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展示数学魅力;

    接着:学习生活中提炼的新知识,拓宽学习视野;

    然后:延伸知识的内涵,发散思维,提高能力档次;

    最后:总结提高,获取知识宝藏。

    根据大赛组委会的要求,我把这节课进行了录像。时间关系,今天我只能把这节课的重点和亮点——“妙”“得”这两个环节用视频展示给大家,和大家共同探讨。前面的“巧”“学”两个环节我作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从生活中创设情境,通过欣赏一系列精美的轴对称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美化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后,我提出问题“如何剪‘囍’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再来,我结合课本中的例子“如何在一张纸上画一对脚印”引入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变换”。

    接着,我介绍了“轴对称变换”的概念。在概念的教学当中,我注重讲得准确到位。

    我们知道,轴对称变换是图形的一种运动法则,是一个平面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按一定的运动方式得到另一个图形的过程。它运动的结果,就是前后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或者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

    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轴对称变换”的特点——轴对称变换是一种翻折变换,而翻折变换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全等变换的一种,所以轴对称变换是全等变换,在变换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紧接着,我教授学生一项基本的作图技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变换后的图形。我通过课本例题“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道题的讲解和配套完成这道练习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介绍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我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数学”上升到“用数学”,从而更好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亮点。这部分我通过视频给大家展示,请大家欣赏。

    变换课件(篇8)

    第三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变换课件(篇9)

    教学内容:P121第9—12;P125练习二十四第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进一步形成对克、千克的正确的重量观念。

    2、通过复习图形与变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锐角、钝角和直角。

    3、培养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形成对克、千克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培养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1、学生独立完成第121第9、10题。

    2、小组交流为什么这样选择?

    3、投影出示P125第9题,你会连吗?校对时追问:“为什么这样连?”

    4、对于这方面知识,你有什么窍门?

    1、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说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钝角和直角?

    2、小组内说说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书P125第10题,抽生作业投影展示。

    第2关、在○里填上或=

    (1)小辉体重40千克,爸爸体重62千克,爸爸体重比小辉重多少千克?

    (2)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吃了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四、总结: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收获?你想出题问问或考考大家吗?

    【变换课件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