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精选10篇)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24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精选10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编辑特意为您准备了“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希望能帮到您,请您抽时间阅读本文并考虑将其珍藏起来!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

    (2)水解: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

    取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与人体内溶液浓度相同,使细胞不被破坏。

    ④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应混合使用,且要现用现配。

    补:

    (1)实验中如发现染色较浅不易观察,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本实验的实验材料能否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核苷酸可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种核苷酸又可依据含氮碱基的不同分为4种。

    ①在只有DNA或RNA的生物(病毒)中,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

    ②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细胞生物)中,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人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含 4 种碱基、4 种核苷酸。(因为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②RNA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中,如HIV、SARS病毒等

    (2)分布:

    5、DNA与RNA的区别补:DNA、RNA和蛋白质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依据。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2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3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课程标准中相关具体内容标准为: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 2.“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认识系统内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也为后面学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增殖等知识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计划用2-3个课时完成。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多种细胞器,安排第1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识图,了解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等;第2课时利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体会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第3课时专门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学习高倍显微镜的操作。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细胞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高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对于探究式教学方式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教师可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投入到生物课学习中来。

    考虑到有的学生初中没有学过生物课,基础比较薄弱,而有的学生参加过辅导班,水平较高,在教学活动中要兼顾各个水平和类型的学生,充分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准确说出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简述细胞器分离方法——差速离心法的原理); 2.描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会基本使用高倍显微镜(能力较强的学生达到熟练操作);

    2.制作细胞器的立体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探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确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2.认同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形成“系统各组分分工合作可使效率大大提高”的理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几种重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难点: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五、教具准备:

    课件、学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映一张工厂车间的图片。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3.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做出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很多忙碌的“车间”,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细胞器的感性认识,导入课程学习。

    (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要认识细胞器,首先要想办法分离各种各样的细胞器,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分离出各种细胞器后,观察需要用光镜和电镜。2.利用学案,教师讲解线粒体和叶绿体。

    (1)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线粒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线粒体存在于那些植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2)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叶绿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叶绿体有什么功能?

    为加深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绘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3)通过列表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3.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P45~46的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个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分别是怎样的?通过阅读,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通过牛奶引出核糖体,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核糖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核糖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核糖体有哪些种类?(2)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内质网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内质网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内质网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哪些种类?(3)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高尔基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

    4.剩下三个相对简单,可以提问学生来回答,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溶酶体、液泡和中心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溶酶体、液泡、中心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5.通过巩固练习来总结8种细胞器。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完成。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6.教师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细微结构模式图,简要回顾细胞器。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并列表。

    7.简单讲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

    ★第二课时:关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的探究性教学

    (一)创设情境:通过糖尿病引入胰岛素,简单介绍分泌蛋白的背景知识。组织学生观察模拟实验“同位素示踪法研究豚鼠胰腺腺泡分泌过程”。

    (二)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分泌蛋白是如何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

    (三)自主探究:

    1.让学生分好小组(4-6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需要安排好各阶段的时间,做好计划,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

    2.经过20分钟的小组探究后,请各组的代表上台讲述探究的结果,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在此期间可以适当指导,不要偏离方向。

    3.探究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在核酸的指导下,合成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内质网中连接成肽链,并初步进行折叠和包装后,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上,蛋白质被进一步修饰和包装,再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细胞膜内侧,最后被分泌到细胞外。这个过程需要消耗有线粒体提供的能量。

    (四)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做课后习题(课本p50基础题)★第三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组织到实验室上课):

    (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图片和资料学习了细胞器的分布、形态和功能。那么实际生物体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二)课件展示实验原理,教师讲述:

    1.叶绿体的观察: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如果将叶片的横切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某些植物幼嫩的叶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

    2.线粒体的观察: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含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发生作用时,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状态。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现蓝绿色的线粒体。

    3.讲解方法步骤:教师讲解并逐步演示最佳方案的实验方法步骤,并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

    (三)学生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示范片;2.巡视,指导学生实验;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分析讨论:

    1.选择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具有较多线粒体的细胞在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用健那绿染液作为观察线粒体的染色剂? 4.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5.你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做得比较好?又有哪些不足?

    七、板书设计:

    (一)总结:

    (1)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2)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3)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二)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在探究性学习之后给出):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概念:由各种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保证了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在上完课之后才能总结与解决,但通过观察其他教师上课可以看出,《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节主要讲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合作,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实验探究及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依据此目标,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所以在本节中,通过多媒体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在观看了大量的图片后,通过陈述、观察现象,交流结果,学会鉴别、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与同学分享收集的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各种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特别是细胞器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他们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了它们的功能。此过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附:小组讨论问题

    1、教学设计中的行为动词的设计如何符合课标精神?

    2、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反思,如何进行反思,应不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出现?

    3、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的呈现,用不用行为动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基于什么的重难点?

    4、教学设计时是否需要体现板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5、每节课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有区别?

    6、假如教学过程中没出现预期的结果该怎么办?

    7、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写得详细还是简单为尚?

    8、如何在探究中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 4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4

    一、不放弃课本

    无论是生物成绩好坏的高三学生,都一定要研究生物课本,你会发现也许一轮复习的时候你还处于生物练习题的轰炸中,但是到了二轮复习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就都捧着一本生物必修书了。

    怎么合理运用生物课本呢?每当你看见一道题的时候,在做完后将四个选项中的关键词都找出来,有的时候只会考一个知识点,不管是否正确,都要翻开书,找到这一页,仔细看看这个知识点,和题目相对照。坚持这个习惯会让你在高三后期的读书中,占到绝对优势。在别的同学熬夜看生物课本时,你能复习你自己薄弱的其他科目。

    二、练习册

    建议高三学生买一个专门记录知识点的小本子,可以把数理化生的知识点放在一起,不需要特别大的那种。这是为了你查找知识点方便,也是为了方便你被基础重要的知识点。大的练习册建议还是根据学校或是老师的建议购买即可。

    三、错题本

    下面和大家说说错题本的事情,很多同学都会迷茫到底应不应该做数理化生的错题本,因为本来学习的内容就很多了,可能时间上会应付不来。其实错题本这个东西真的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真的需要,或是时间充裕,不妨整理一下错题本,如果整理了之后没有时间看,或是没有时间整理也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就放弃错题本,你也可以拿这个时间去做其余的练习题。

    必修二优秀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

    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5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

    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资料)20xx年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新课学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资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学生阅读教材54-55页,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特点,区别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膨大剂是不是植物激素”进行分析。

    2、讨论课本55页“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请学生代表举例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讨论,大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应当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我们应如何保证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发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剂展开研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7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新人教

    版必修1 【课时目标】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说出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课时重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课时难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尝试练习】

    细胞膜以内的大部分物质构成了。细胞质中有各种 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细胞器是 的结构,一般有 包被,如

    等,有些也没有膜包被的,如。

    一、内质网和核糖体

    1、内质网:(1)结构:是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单位的组成与结构与质膜相同,即由 为基本支架。其实细胞内的膜组成成分与结构都与质膜是相同的。

    (2)分类与功能:①粗面内质网:附着有 颗粒;通过网中细管运送粗面内质网上的 合成的蛋白质到高尔基体及细胞其他部位。

    ②光面内质网:无 颗粒附着;它的作用比较复杂,如人肝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有些内质网中还有合成磷脂的酶。

    (3)分布:向内连,向外连,使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

    2、核糖体:(1)结构:无 包被,由 组成。(2)功能: 的场所。

    (3)分布:一部分游离在 中,一部分连在 上。

    二、高尔基体:

    1、结构: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由这些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2、功能:是真核细胞中的 系统,承担着 的任务。对粗面内质网运送过来的蛋白质,并分别运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在植物细胞中与植物 的形成有关。

    三、溶酶体:

    1、分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 细胞中。

    2、结构:细胞内具有 膜构成的囊状结构的细胞器,含有多种。

    3、功能:能,如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称为细胞内的“ ”和“消化系统”。

    四、线粒体

    1、形态结构:光学显微镜下呈 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是由内、外 层膜构成,外膜平整,内膜向内凹折叠而形成,两层膜间以及嵴周围是液态的。

    2、功能: 的中心,其内有少量,能合成一部分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五、质体:

    1、分类:有 体和有色体两类。

    2、叶绿体结构:外面有 层膜,内部是液态的,液态基质中有分布着 和其他色素的光合膜。

    3、功能:白色体,叶绿体能进行。

    六、液泡:

    1、结构:由 膜包被,其内充满的水溶液称为。

    2、特点: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有少量几个液泡,随细胞的生长,小液泡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并占据在细胞中央,把细胞质挤到四周,把细胞核挤向一边。

    3、植物花、果实的颜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而叶片中的绿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其他颜色有叶绿体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也有液泡中的色素。

    七、中心体:

    1、结构:由 组成。

    2、特点: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细胞中没有。细胞分裂时,可形成一个新的中心体。

    3、功能:可能在 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八、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 以外的部分称为,其中含有多种,是 的场所。细胞溶胶中进行着由细胞器承担的生物化学外的其他所有生物化学反应。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13浙江14)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由单位膜构成 B.溶酶体是内质网断裂后形成的小泡 C.花、果实和叶的颜色与液泡无关 D.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中心体无关

    2、(2008上海生物2)下列物质由肝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是()A.转氨酶 B.糖原 C.胆汁 D.尿素

    3、(2010全国大纲理综B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4、(2011安徽理综1)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这是新生肽链经加工修饰的结果。加工修饰的场所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C.内质网和核糖体

    D.溶酶体和核糖体

    5、(2011上海生物2)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A.溶酶体 B.中心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6、(2014广东理综1)以下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成的是()A.液泡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7、(2009浙江32)下列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8、(2011广东理综1)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1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9、右图是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部分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2)既含有DNA,又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2]细胞核。[ ]、[ ]、[1○11]主要进行,(3)图中[○之所以能进行此项生理活动,是因为它具有与之有关的 和酶这两个必要的物质条件。

    (4)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该结构主要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5)图中的A部分表示动物细胞,判断依据是A细胞具有[ ]。B部分是植物细胞,因为它具有1]、[④] 和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③] 等结构。[1○【问题解答】教科书P40“思考与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8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自主阅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和学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提问: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有哪些?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ATP在供能过程中起什么作用?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酶、原料、能量)?其中能量的来源有哪些?

    回答:见教案,ATP合成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供的。呼吸作用是如何提供能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提问: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让学生说出细胞呼吸概念

    回答: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学生自学实验,并回答课本92页的问题。

    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在无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设问:原料是?在哪里?产物?能量去向?有机物是如何被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

    列表总结有氧呼吸,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建立表格,教师投影展示部分表格

    A反应式:

    评价:欣赏性评价,对学生合作学习及成果表示肯定,指出不足,给出建议。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小组为单位,从课本95-96页“资料分析”中选取2-3个实例,讨论并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了细胞呼吸的哪些方面?并再举一两例加以说明。要求准备简单的发言稿。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七、结束: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9

    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教学反思: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能力方面:

    a.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什么?有没有验血?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a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b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c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展示: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定范围内。一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王祖喜(4616009)摘要:本文对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教材内容、目标体系、重难点、教学建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侧重。目的在于让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文本最后部分也对这次教材分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关键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

    《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

    (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

    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

    (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

    实现生命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实现生命的发展。在本章中,选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本章是针对“基因在细胞中有没有物质基础?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实体?如果是,有存在于细胞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按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的顺序编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因此,本章知识体系为(图1):

    本节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两小节,由于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因而,第1节的“问题探讨”部分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开始的。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布局,本节知识有以下特点:

    减数分裂: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减数分裂的定义,而是先介绍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的预言,再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精子形成过程和卵子形成过程两过程。教材首先讲述了精子形成的过程,在借助详细的文字说明外,教材还借助教材中“图2、1”介绍精子的形成部位,用“图2、2”和“旁栏

    思考题”帮助学生对精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其中在“图2、2”的中央罗列出了“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过程作基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介绍得比较简略,教科书也借“图2、4”介绍了卵细胞形成的部位,随后用比较法叙述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并配以图解(图2、5),最后用“图2、6”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除此,本小节还用黑体字将重要知识标出,以示重要,如减数分裂、联会的概念,四分体,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等,用图2、3帮助学生理解“交叉互换”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帮助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巩固。

    受精作用:

    本小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详细阐述的同时,还用“图2、7”展示了受精过程的开始,用黑体字标示了受精作用的实质,最后教材用“技能训练”部分加强学生对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理解,同时注重对学生识图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本节在“问题探讨”中,呈现蝗虫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照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探究的兴趣学习本节知识。萨顿先对蝗虫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描述,据此为推论假说的依据,并得出黑体字标出的“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同时以4小点罗列出。为了便于学生对萨顿假说的理解,教材中还在“思考与讨论”中让学生在途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促进学生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由于萨顿假说运用的是“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因此,教科书紧接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也就是著名的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同时教科书中还以了解的形式概述了“类比推理”。教材中,特定强调了“摩尔根是如何选取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强调“科学选材对实验的重要性”,并在教材旁栏以“相关信息”的形式简介了“实验材料、果蝇的优越性”在介绍摩尔根的实验时,教

    科书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并结合相关实验图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同时,还用小号楷体字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进展,并配以彩色图片,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最后,教科书用黑体字标注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由于DNA与染色体也是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训练”部分,采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对DNA与染色体的关系,这样便于今后对“DNA和染色体关系”的讲解与学习。教材不仅给出了一定的练习题,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中对摩尔根进行了简单介绍。

    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学生比较熟知、比较感兴趣的两大伴性遗传病,因此,该教材在“问题探讨”部分,从这两种遗传病的病症入手,让学生讨论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体字标识。教材在“伴性遗传的特点”的讲解中,教科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教材用小号楷体介绍了红绿色盲发现的故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随后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家系图,教材随后用“表2、1”展示了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由此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主要的几种情况。遗传方式总共有6种情况,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变现型是与他们一致的,所以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只介绍了其余4种遗传方式,并重视学生对遗传分析的能力,用“图2、14和图2、15”进行展出,随后,用文字对“交叉遗传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在“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呈现中,由于教材已对“人类红绿色盲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以教材仅用文字进行了阐释,并且教材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多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本章最后还设有“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使得教材在总结本章内容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得以整体的检测,除此,教材还向学生提供了几个有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继续学习”。

    本章的总目标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方面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受精过程,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概述伴性遗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各节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本章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第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是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二节的教学重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是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第三节的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本章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了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本章课可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思路采用:

    (1)充分利用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并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2)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课时。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思路采用:本节教材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第三节《伴性遗传》的教学思路采用: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根据上述对各节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本章各节可采用如下活动体系。具体如下:

    “减数分裂”活动体系大致为:设置问题情境、精子形成过程的探讨、精子形成过程的讲解、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巩固总结、练习。具体到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部分,先展现“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配子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再通过提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最后,教师可介绍减数分裂发现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精子形成过程的探讨”部分,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已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具备学习“减数分裂”的方法。所以“模型构建”活动前移,包括对“细胞有丝分裂”的模型构建和“减数分裂”的模型构建两部分,这样利于学生比较两种分裂过程的异同,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和理解配子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并与自己建构的模型比较,思考图解的合理性。“精子形成过程的讲解”部分,教师结合书中图解和旁栏思考题讲述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的现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概念、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部分,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采用比较法,与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进行比较,并自主归纳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特点。“巩固总结”部分,根据教材中“图2、6减数分裂图解”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引导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的概念、特点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动体系为:提问设疑、探讨配子的多样性、归纳原因、阅读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技能训练与练习。具体到各个环节有:展示“人的染色体组型图”通过提问如“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探讨配子多样性”部分,又有两个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样性的现象”和“分析多样性来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师叙述教材中“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精子或卵细胞形成过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多样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照片及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与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有什么关系?随后,继续“模型建构”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及讨论”,并让学生尝试计算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数目,进而归纳出配子多样性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内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通过“技能训练与练习”对本节知识加以巩固。

    《基因在染色体上》活动体系大致为:问题探讨、学生活动、讨论与探究摩尔根实验、尝试用研究结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技能训练与练习、阅读科学家故事。具体到各个环节有:“问题探讨”部分,借助教材“问题探讨”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学生活动”部分,要求学生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再阅读“萨顿假说”部分的教材内容;“讨论与探究摩尔根实验”部分,教师先表述摩尔根实验,同时引导

    学生思考“摩尔根为什么把果蝇作为为实验材料?”和分析“果蝇红白眼杂交过程”,随后借助教材中“图2、10”,让学生尝试推演果蝇杂交;“尝试用研究结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页中“思考与讨论”部分,促进学生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并让学生尝试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最后“技能训练”部分,教师借助书中第28页,讲述“类比推理”,随后让学生尝试采用此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同时,安排课后任务,即练习和阅读科学家故事。

    《伴性遗传》活动体系大致为:问题探讨、介绍红绿色盲发现过程、红绿色盲遗传图谱分析、解释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得出交叉遗传的概念与特点、讲解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的应用、完成练习和自我检测,并仔细阅读“本章小结”。具体到各个环节有:“问题探讨”部分,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德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认同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红绿色盲遗传图谱分析”部分,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教师展示教材第35页中的“表2、1”,只展示表格,具体内容由供学生填写;“解释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部分,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并引导学生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受精作用的知识,根据教材编排顺序,依次展示遗传图解,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进而由学生得出交叉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最后,依照教材内容,讲解“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的应用”,同时布置课后作业。6自我反思与致谢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本文是我第一次尝试性地对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分析的不到位的或不正确的地方较为突出。幸运的是,在汇报时,李老师及同学提出了宝贵意见,如本文起初将“活动体系”理解成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活动体系”更侧重于教材中所提及的活动及对其实施策略的分析,而“教学活动设计”就更偏向于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再如“知识体系”理解成了“简单的知识结构层次图”等,其实他们也是完全不同的,教材分析中的“知识体系”部分,更多地强调各个知识点的关系,最好的解决办

    法是采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法进行表示。除此,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时,尽可能地在ppt中展现教材中的内容,如图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级链接进行展现,这样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观。为此,衷心感谢李玉玲老师和同学的细心的点评和指导!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17.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40.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67.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精选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