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汇编14篇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18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汇编14篇。

    讲义课件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教师对待认真负责。讲义和课件是具体体现教学方法的工具。栏目小编在这里为您整理了“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的相关信息,敬请关注,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让更多人从我们的知识分享中受益!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六、有关计算: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二、糖类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2

    杂交育种

    1、原理:

    2、举例:有两个不同的番茄品种,一个是抗病、黄果肉(ssrr),另一个是易感病、红果肉的品种(SSRR),目标是培育出一个能稳定遗传抗病又是红果肉的新品种(ssRR)。写出育种过程。

    3、方法过程:

    4、优点——最简捷、常规

    5、缺点——育种年限长,进程缓慢

    一、诱变育种

    1、原理:

    2、方法:(1)(2)

    3、实例: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培育

    4、优点:(1)能提高变异的频率;(2)短时间内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3)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

    5、缺点:有利个体不多,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二、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减少)

    2、方法过程:杂交→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

    3、优点:(1)(2)

    4、缺点:技术难度高,不能独立进行

    5、实例:现有宽叶、不抗病(AAbb)和窄叶、抗病(aaBB)两个烟草品种,目标是培育宽叶、抗病(AABB)的新品种。写出育种过程。

    三、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方法过程:选材→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新品种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3、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写出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

    五、转基因技术

    1、原理:

    2、方法过程:

    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

    3、优点:定向改造遗传物质,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目的性强,针对性高。

    4、缺点:技术性高,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4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 基质

    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 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减数分裂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走近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3.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多样性。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温和性 → 易变性。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吸 Pi(细胞质基质)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叶绿体)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ADP(每个活细胞)合成代谢(化学能)体温(热能)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少量、合成2ATP(61.08KJ)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2/3 吸蓝紫光 色素(1/4)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总式 CO2 + H2O →(CH2O)+ O2 或 CO2 + 12H2O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14CH2O)3H2O 固定 [3H] 还原(C3H2O)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CH2O)↓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CH2O)↓ ↓ ↓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5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化学组成: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6

    《细胞的癌变》教案

    宝塔高级中学

    赵娟娟

    一、教学时间:2017年5月20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癌细胞的特征和危害; 2)了解致癌因子与致癌原理; 3)讨论癌症的治疗与预防。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2)提出问题的能力;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爱癌症患者;2)关心社会;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特征;2)致癌因子

    四、教学难点

    与癌症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收集与癌症有关的资料,可通过上网、查报纸杂志、看电视、去医院调查等方式。

    [提问导入] 古有“谈虎色变”,今有“谈癌色变”,癌症真的那么可怕吗?

    [举例展示] 你知道哪些公众人物是因为癌症去世的吗? 肿瘤就是癌症吗?1、2、3、4、[阅读课本] 先通过阅读课本解决有关问题。

    1、癌细胞及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变成球形;3)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提问与讨论] 还有哪些特征?癌细胞的危害是什么?

    为什么谈癌色变呢?

    癌细胞结构的特征与危害的关系是怎样的? 哪些因素可导致癌症呢?

    2、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化学致癌因子:主要指能致癌的各种化学物质,如亚硝胺、苯、还有尼古丁,香烟中有20多种致癌的化学物质。

    病毒致癌因子:主要指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还有其它生物也能使细胞发生癌变,如某些寄生虫。

    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呢?

    3、与癌症有关的基因

    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的基因。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的基因。

    [讨论]

    用比喻描述:致癌因子与癌基因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老年人患癌症的概率高?我么们身边有哪些致癌因素? [及时练习]

    4、癌症的预防

    联系癌细胞的特征与致癌因子讨论癌症的预防 1)远离致癌因子。

    2)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工作与学习方式、吃、喝、玩、抽烟、性格与心理、锻炼身体等方面讨论。

    5、癌症的治疗

    联系癌细胞的特征讨论癌症的治疗

    [问题与讨论] 所有的癌症都是绝症吗?怎样治疗癌症? 1)手术切除 2)化疗法 3)放疗法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研究性课题(任选一题)1)生活方式与癌症; 2)饮食与癌症的关系; 3)家庭装修与癌症。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7

    学习目标:1.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2.有性生殖的概念、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

    4.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教材梳理]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

    1.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二、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

    1.有性生殖及其意义

    (1)含义: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_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生殖

    (1)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种类:

    生殖方式概念实例

    _生殖

    (裂殖)一个生物体直接_成两个新个体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

    出芽生殖

    (芽殖)出芽形成芽体,进而发育成新个体酵母菌、水螅等

    孢子生殖由无性生殖细胞——孢子长成新个体青霉、曲霉、衣藻等

    营养生殖

    (扦插、嫁接等)由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发育成新个体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双受精

    ①含义: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

    ②过程: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

    a.一个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

    b.另一个精子+两个极核→受精极核→胚乳。

    ③适用范围:被子植物。

    (2)子房的发育

    ①果实的形成

    子房壁珠被胚珠子房

    果皮种皮种子果实

    ②胚乳的发育

    a.一些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因被子叶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的种子。

    b.一些植物种子的胚乳发达,大量的养分储存在胚乳里,如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

    ③胚的发育

    a.实质: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b.发育结果: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4.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配子的来源

    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在精巢和卵巢中经减数分裂形成的。

    (2)生殖过程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

    ①含义: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②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和原肠胚等阶段。

    ③三胚层的发育:

    (4)胚后发育

    ①含义:幼体从卵膜中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出生后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②类型:

    a.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小,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胚后发育。

    b._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如蛙的发育。

    [牛刀小试]

    一、受精

    1.结合细胞膜的成分,讨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精子与卵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

    提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是否意味着父、母双方各为后代提供一半的遗传物质?分析原因。

    提示:不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

    3.判断正误

    (1)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2)绿色开花植物的同一个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的核遗传物质组成相同。(√)

    (3)双子叶植物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没有受精极核的发育。(×)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思考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此谜语的谜底为花生。请探讨:

    ①谜语中所描述的是花生的哪几种结构,分别由子房的哪部分发育而来?

    提示:花生果实麻屋子――→指果皮――→发育为子房壁红帐子――→指种皮――→发育为珠被白胖子――→指胚――→发育为受精卵子房

    ②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相比,缺少哪部分结构?思考其原因。

    提示:花生种子无胚乳,因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被子叶吸收而退化了。

    (2)有人说,因种子的胚能发育成新植物体,所以种子的成熟就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试分析这句话是否正确。

    提示:错误。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而种子的胚其实已经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了。

    2.连线

    三、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用流程图表示蛙胚胎发育的过程。

    提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

    2.请在图中填写出原肠胚的三个胚层。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8

    苏教版 必修一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2.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治疗和基因诊断的概念 难点:基因诊断的原理及基因治疗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初步掌握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以及染色体组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探究

    一、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①什么是癌症?近些年来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哪些?其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有哪些?

    ②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 ③什么因素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请举例说明。

    ④请结合诱发癌变的因子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等数据信息,提出预防癌症的措施。⑤结合个人生活见闻,综述当前癌症的治疗现状。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师】什么是癌症?近些年来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哪些?其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有哪些?

    【生】癌症是指机体在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即异常增生的细胞。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胃癌、肝癌、肺癌和白血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为肺癌,其次为肝癌。

    【师】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

    【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师】什么因素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请举例说明。

    【生】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可诱导癌变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引起细胞的恶性增殖,导致癌症。如由乙肝病毒诱发肝癌,辐射引起皮肤癌,煤焦油、尼古丁引发肺癌等。

    【师】请结合诱发癌变的因子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等数据信息,提出预防癌症的措施。【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癌症:

    (1)减少烟草消耗:吸烟仍然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大约1 亿人死于吸烟相关的疾病。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经常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3)开展肿瘤普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肿瘤,特别是对于宫颈癌和乳腺癌,可以获得预防和治愈的效果。

    【师】结合个人生活见闻,综述当前癌症的治疗现状 【生】癌症的治疗现状:

    2(1)当癌症被发现但还未扩散时,可采用手术切除,并可能治愈。(2)如果已经扩散,通常采用“放疗”或“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讲解】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②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探究

    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指导阅读书本3-4 页,讨论问题: ①什么是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是什么? ②基因诊断技术有什么特点?

    ③为什么基因诊断技术能灵敏地诊断疾病?(以肝炎病毒检测为例)④什么是基因治疗? 阅读、分析、归纳:

    【师】什么是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是什么?

    【生】基因诊断又叫DNA诊断、分子诊断,是通过从患者体内提取样本用基因检测方法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基因异常或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新技术。基因诊断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原理.针对不同疾病的检测, 有不同的DNA探针, DNA探针分子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若它与标本中的DNA分子发生杂交, 即可特异性地确定标本上的遗传信息。

    【师】基因诊断技术有什么特点?

    【生】基因诊断具有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 灵敏度高等优点。【师】为什么基因诊断技术能灵敏地诊断疾病?(以肝炎病毒检测为例)【教师总结】

    (1)肝炎病毒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已被破解。

    (2)利用和肝炎病毒DNA具有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做探针。

    (3)用此探针检测被检样品,如果是肝炎病毒,根据DNA分子杂交原理,可以形成杂合双链区,如果不是肝炎病毒,无法形成双链区或形成极少双链区。

    (4)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做标记,即使两种DNA分子之间形成极少的双链区,也能够被检出。

    【师】什么是基因治疗?

    【生】基因治疗是用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以校正和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从广义上来讲,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方法,也谓之基因治疗。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 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学生阅读

    结合实际应用反馈

    ①基因治疗有 和 途径。②目的基因具有 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 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思考回答

    ①体内途径、体外途径 ②治疗 ③受体

    ④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身边的生物科学

    一、人类面对的健康问题: 1.致癌因子 2.癌变机理 3.癌症的预防措施 4.癌症的治疗现状

    二、基因诊断: 概念: 原理: 特点:

    三、基因治疗 概念: 特点: 应用现状及前景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9

    第6章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资料分析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的种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教学难点:细胞癌变的机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课前准备:1.教师:有关课件的制作

    2.学生:预习本节课,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吗?以此作为引言。看图片,图片上是熟悉的艺人或其他名人是癌症患者,然后问学生他们死于那种病?然后出示“我国癌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坐标图,从而激发学生对癌症的关注。

    2、师生互动:

    1)引出——癌细胞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念,教师解释说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课件出示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3)学生讨论“人群中哪些人易患癌症”,从而引出致癌因子;展示不同环境下的致癌因子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并逐步掌握常见致癌因子; 4)由“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来引出细胞癌变的原因,老师再进一步讲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讲解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癌症的关系。

    5)由“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引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近年来本校教师或教师家属患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体验并重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并比较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6)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后为人类战胜癌症作出贡献。

    7)引导学生看视频并阅读教材P.125“问题探讨”讨论得出癌症的预防措施和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出癌症的预防;引导学生阅读课件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从癌症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讨论得出“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课件展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学生举例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症的机会或预防癌症;课件展示“日常抗癌食品”、“吸烟的危害”图片,鼓励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课堂小结:以知识纲要的形式进行。

    4、随堂练习:课件展示练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共评,指正错误。

    5、板书设计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概念

    二、主要特征

    三、致癌因子

    四、癌变的机理

    五、癌症的预防和治疗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0

    【教学重点】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

    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

    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

    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

    在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同样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

    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用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

    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渗透吸水。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特别注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①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时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长颈漏斗的管径又不是很细,所以排除了毛细现象的原因,请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

    ②如果把蒙住长颈漏斗的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你认为蔗糖液面会上升吗?

    使学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关键。

    ③如果在烧杯中也放入与长颈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认为长颈漏斗中的蔗糖液还会上升吗?

    ④如果把这个渗透装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水分渗透的趋势是: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①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或“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水溶液中),这个细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讨论:

    书上的实验设计好在呢?

    自己的实验设计好在呢?

    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②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③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问: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为什么可作为鉴别细胞死活的依据?

    通过分析渗透装置中发生的渗透吸水现象,应该能得出以下的结论:

    作为一个渗透系统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两溶液系统间一定有半透膜隔开;其二,两溶液系统间一定要存在浓度差。

    通过对植物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分析,应该得出这个结论: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因为植物细胞满足渗透系统成立的两个条件,

    其一,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合称原生质层,而完整的有生理功能的膜结构是选择透过性的,因此原生质层就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此处要请学生注意,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是有区别的。半透膜的透性是由半透膜上的孔隙大小决定的,即分子直径大于膜孔隙的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只有分子直径小于膜孔隙的物质才能通过,因此半透膜是一种物理膜;而选择透过性膜的透性是由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膜上蛋白载体共同决定的,当然大分子物质是不能过膜的,但何种小分子物质过膜是受到严格选择的,不单纯由该物质的分子直径而定,因此细胞的膜结构是生物膜。

    其二,植物细胞液泡中有细胞液,植物细胞外是环境溶液,它们之间被原生层这个半透膜隔开,且这两种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其细胞中的膜结构也会随之解体,变得不完整,这样植物细胞作为渗透系统的第一个条件也就没有了,质壁分离也就不会发生。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请学生想一想,如果把植物细胞放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中,此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提示一下,蔗糖是不能通过膜结构的,而尿素的过膜方式为自由扩散。想到了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液中时,因为蔗糖不能过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总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除非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才可能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而当植物细胞在高浓度尿素溶液中时,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但因为尿素可过膜,随着尿素不断进入植物细胞,两种液体之间的浓度差会消失,此时就是不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也可能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其实这个简单的实验还可证明很多生物学事实,有必要向学生提一下。如可证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细胞膜的伸缩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得失水分与浓度差的关系,甚至可以定量地测定出细胞液的浓度,可以请学生琢磨一下。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

    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教学可在引导学生分析蒸腾途径、蒸腾方式以及与水分吸收和运输的关系后,使学生理解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也是植物体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有时间的话,教师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谢状况,可以判断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与影响蒸腾作用有关。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实验原理】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或单位鲜重散失的水量,称为蒸腾强度,单位一般用克/小时·平方米或克/小时·100克鲜重来表示。

    测定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基本思路是:测定植物整体或部分在蒸腾过程中重量的损失,从而判断蒸腾作用强度的大小。

    植物蒸腾失水,重量减轻,故可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时间内植物的失水量,以表示蒸腾强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测定。因枝叶离开母体后,短时间内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故所求得的蒸腾强度与实际情况近似。

    将天平调零后,放置在距被测植物较近且平稳处。

    在被测植株上选一枝条,重约20克左右。在枝的基部缠一线以便悬挂,然后剪下立即用托盘天平称重,并计算蒸腾强度。

    蒸腾强度=(蒸腾水量(mg)/组织鲜重(g))х(60/测定时间(min))

    测定不同时间(晨、午、晚),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环境,不同植物种类的蒸腾强度,并加以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1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新人教

    版必修1 【课时目标】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说出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课时重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课时难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尝试练习】

    细胞膜以内的大部分物质构成了。细胞质中有各种 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细胞器是 的结构,一般有 包被,如

    等,有些也没有膜包被的,如。

    一、内质网和核糖体

    1、内质网:(1)结构:是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单位的组成与结构与质膜相同,即由 为基本支架。其实细胞内的膜组成成分与结构都与质膜是相同的。

    (2)分类与功能:①粗面内质网:附着有 颗粒;通过网中细管运送粗面内质网上的 合成的蛋白质到高尔基体及细胞其他部位。

    ②光面内质网:无 颗粒附着;它的作用比较复杂,如人肝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有些内质网中还有合成磷脂的酶。

    (3)分布:向内连,向外连,使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

    2、核糖体:(1)结构:无 包被,由 组成。(2)功能: 的场所。

    (3)分布:一部分游离在 中,一部分连在 上。

    二、高尔基体:

    1、结构:由一系列 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由这些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2、功能:是真核细胞中的 系统,承担着 的任务。对粗面内质网运送过来的蛋白质,并分别运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在植物细胞中与植物 的形成有关。

    三、溶酶体:

    1、分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 细胞中。

    2、结构:细胞内具有 膜构成的囊状结构的细胞器,含有多种。

    3、功能:能,如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称为细胞内的“ ”和“消化系统”。

    四、线粒体

    1、形态结构:光学显微镜下呈 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是由内、外 层膜构成,外膜平整,内膜向内凹折叠而形成,两层膜间以及嵴周围是液态的。

    2、功能: 的中心,其内有少量,能合成一部分自身所需的蛋白质。

    五、质体:

    1、分类:有 体和有色体两类。

    2、叶绿体结构:外面有 层膜,内部是液态的,液态基质中有分布着 和其他色素的光合膜。

    3、功能:白色体,叶绿体能进行。

    六、液泡:

    1、结构:由 膜包被,其内充满的水溶液称为。

    2、特点: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有少量几个液泡,随细胞的生长,小液泡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并占据在细胞中央,把细胞质挤到四周,把细胞核挤向一边。

    3、植物花、果实的颜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而叶片中的绿色是由 中的色素决定的,其他颜色有叶绿体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也有液泡中的色素。

    七、中心体:

    1、结构:由 组成。

    2、特点: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细胞中没有。细胞分裂时,可形成一个新的中心体。

    3、功能:可能在 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八、细胞溶胶:细胞质中除 以外的部分称为,其中含有多种,是 的场所。细胞溶胶中进行着由细胞器承担的生物化学外的其他所有生物化学反应。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13浙江14)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由单位膜构成 B.溶酶体是内质网断裂后形成的小泡 C.花、果实和叶的颜色与液泡无关 D.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中心体无关

    2、(2008上海生物2)下列物质由肝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是()A.转氨酶 B.糖原 C.胆汁 D.尿素

    3、(2010全国大纲理综B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4、(2011安徽理综1)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并不是甲硫氨酸,这是新生肽链经加工修饰的结果。加工修饰的场所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C.内质网和核糖体

    D.溶酶体和核糖体

    5、(2011上海生物2)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A.溶酶体 B.中心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6、(2014广东理综1)以下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成的是()A.液泡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7、(2009浙江32)下列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8、(2011广东理综1)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1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9、右图是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部分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2)既含有DNA,又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2]细胞核。[ ]、[ ]、[1○11]主要进行,(3)图中[○之所以能进行此项生理活动,是因为它具有与之有关的 和酶这两个必要的物质条件。

    (4)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该结构主要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5)图中的A部分表示动物细胞,判断依据是A细胞具有[ ]。B部分是植物细胞,因为它具有1]、[④] 和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③] 等结构。[1○【问题解答】教科书P40“思考与练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2

    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为后面学习酶、基因的表达等知识做铺垫。本节涉及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难点: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预习学案,学案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基础内容填空,二是自我诊断习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探究蛋白质产生兴趣。而我通过批改,也能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探究学案,确定探究的问题和当堂检测的习题。由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根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出来的,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上就有了针对性。我相信,充分了解了学情,课堂教学一定会高效。

    第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食用了假奶粉的“大头娃娃”的图片,让同学们思考原因,认识到蛋白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环节2分钟左右。

    第三,课堂探究

    本环节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出来,所以本环节探究的问题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一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小组内“兵教兵”,然后“组帮组”,最后再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有激励才有动力,所以这个环节我还设置了小组加分制,表现优异的小组可得到加分。得分前3名的小组可有一定的奖励。本环节时间为25-30分钟。

    课堂探究一: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不同氨基酸的区别

    多媒体展示多个氨基酸,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不同氨基酸的区别,然后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N和O主要在哪?为什么说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课堂探究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可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二肽的形成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氨基酸是如何形成二肽的,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什么产生?几个?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两个氨基酸通过什么连接起来的?有几个?二肽中还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吗?依次类推,三肽是由几个氨基酸形成的?脱去几分子的水?含有几个肽键?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呢?那n肽呢?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然后设计两个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探究三: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角度来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结构决定功能。因为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引导学生分析课本19页的表2-4,从多个方面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进而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第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本环节3分钟左右。第五,当堂检测。

    学生先自主完成学案上的习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组员可能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最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板演本组的成果。如果小组间有不同的认识,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达成一致认识。本环节时间为10-15分钟。

    第六,布置课后作业。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按照我县“学讲计划”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3

    南昌师范学院

    艾超 9012108007 教学思想: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方向上,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具体则为帮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的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技术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生活化;

    第二;情感目标: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可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和生物绘图等技能,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章:走进细胞: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的过程。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i,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和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应该注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提高直观性,更有利于教学。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和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与特性;细胞的能量ATP,来源,和光合作用的联系。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是重点,尤其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由于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可以借教学媒体,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既是前面细胞知识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为必修二的学习做好了基础,需要加强基本知识的理解。教学方式:本学期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应该借用教学媒体,加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 走进细胞(5课时): 科学家访谈:(1课时);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课时);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9课时):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课时);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课时);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2课时);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2课时);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8课时)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3课时,)课时为实验课)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2课时,分组学习,让学生自己制作细胞核模型)

    期中复习:(1课时)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5课时)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1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课时)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10课时)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4课时,2课时为实验课)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课时)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6课时)第1节细胞的增殖(3课时)第2节细胞的分化(1课时)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课时)第4节细胞癌变(1课时)期末复习(2课时)

    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本学期的课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时的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与优秀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4

    1.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对其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jK251.coM

    B.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2.(·西安高一检测)性梳是雄果蝇特有的第二性征,着生在雄果蝇的第一对前足的第一个跗节上。在果蝇群体中有一种“嵌合体”果蝇,其身体左侧无性梳,而身体右侧有性梳。研究发现该“嵌合体”果蝇左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右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该果蝇染色体的变异产生于()

    3.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问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控制白化病的基因遵循什么遗传规律()

    4.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如下现象。推测胚胎致死(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基因型为()

    5.下面是人体细胞分裂时,A、B、C、D四个不同细胞分裂期染色体和DNA统计数据的柱状图,那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在(

    )

    6.如图为某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7.(2013·合肥高一检测)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到的F1再进行自交,你认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8.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设眼色基因为A、a,翅形基因为B、b。亲本的基因型是()

    9.如下图所示,为了鉴定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需采用特殊的鉴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B.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

    C.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D.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10.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A.0、1/4、0B.0、1/4、1/4C.0、1/8、0D.1/2、1/4、1/8

    C.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汇编1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