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10篇
  •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3-20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10篇。

    教案是什么呢?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教师们撰写教案是微课堂做准备所必需的。不同学科教师编写的教案不可能相同,希望您能够喜欢这篇讲述“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的文章,很高兴你能来品味这篇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生:有数字)有哪些数字?读一读。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线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板书(认识)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课件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5厘米、10厘米吗?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5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5个1厘米是5厘米。(学生说10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10个1厘米是10厘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2到刻度7是5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5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出示例3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

    (师举起纸)我们用尺量一量这条最短的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板书:量:对准 放平。)(2)判断对错。

    (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课件上的量法是否正确。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小朋友们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大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三、总结全课。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同学们真棒。(出示课件)我学会了,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认识厘米》说课

    一、说教材.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估、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做作业的课桌有多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课件和实物学具10--18厘米长的直尺、图钉、田字格,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首先教师激趣引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指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引导学生观察尺的过程中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互动新授。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5厘米、10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1)量铅笔和线段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观察课件,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再总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5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cm)测量工具----尺子 量:对准、放平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阶段准备的,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1)、(2)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一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发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口算除法方法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学会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方法。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一)、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计算技能,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分类、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的目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计算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探索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构建计算教学的新思路。

    2、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现有图形,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口算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体现。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交流口算方法,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样,资源得到共享,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4、注重练习形式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如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提高口算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一册连加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的认识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针对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数以上,在实际情况中有时还可以分成三个数或三个以上数的连续加法,这为高年级的多位数的连加算理学习做了铺垫准备。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起了认知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具体形象阶段,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事物或亲身实践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为适应儿童年龄特点,便于理解和掌握连加的意义,教材编排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活动性等几个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我指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认知目标: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技能目标:在理解连加意义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掌握连加顺序----从左到右,和计算方法:把前两个数先相加,再把计算结果加上第三个数。

    5、教学难点:

    两步进行连加口算时,前两个数相加所得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容易发生困难。学生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因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第二步计算时发生困难。根据一年级学生这一思维特点所以确立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明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尝试探索愉快式的教学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诱导学生以疑激趣、以趣激思、以思促学、以学求创,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因此,本节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设疑引新--尝试探索--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展开过程如下:

    (一)设疑引新,孕伏新知

    课伊始,教师拿粉笔作演示,这样直观明了地暗示连加的意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先拿2支,再拿1支,再拿2支,猜猜谁能说出老师手里有几支粉笔,并问一问是怎样算的。引导观察思考。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5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故事简介:从前有一个农夫,想做一件新衣服。店里的老师傅伸出手掌,对着农夫的旧衣服便开始量长度,让他的徒弟记录下来,身长3柞。农夫走后,师傅让徒弟学着做衣服。衣服做好后,农夫试穿了一下,发现太小了,只有两柞长。徒弟觉得很奇怪,心里想我是做了3柞长的呀。(说完后让学生交流原因)

    引入:古时候,我们人类都和故事中的裁缝一样,是以人体的手、掌、手臂、脚步等作为标准来确定长度的。后来人们开始感受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因此人们交流时就很不方便,直到近代,全世界才使用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种长度单位厘米,它是用来量较短的物体的。

    [评析:故事引入,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长度单位的的产生有了初步了解,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

    1、请同学们把尺子与屏幕上的尺子进行比较,找一找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二)、认识厘米

    1、指: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出来吗? A: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 B:请一位学生在屏幕上指一下

    C:尺子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试着指)D:看电脑显示的1厘米的长度。(一样长)

    2、比:请你用手势比出1厘米。(交流你是怎么用手势来比的)电脑显示比的方法

    3、找:找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数: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

    (三)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那怎样来量物体的长度的呢? 1、师:请小朋友试着来量(量教学卡片上的花边)

    2、指明一位小朋友上来演示给其他人看(实物投影)交流评价

    3、交流方法: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尺平放,右端对准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电脑演示)把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4、自己测量花边下的线段

    5、(电脑出示)说一说,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6、教学估算P66例2

    三、巩固应用 检测反馈

    1、操作性练习(1)量手掌宽

    (2)量一柞的长度后,然后量白纸大约几柞,最后测量正确长度。

    2、开放性练习

    (1)猜一猜:只露出一端刻度(有的从0刻度,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量)(2)怎样量腰围

    3、生活中的厘米:出示生活中一些带有厘米的物体的商标图。

    《认识厘米》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课本上首先让学生量出课桌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二、说学情: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度量单位时,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自然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T: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二)探究新知。

    1、T:课桌的边就是一条线段。你觉得这条边有多长?你用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学生还不会用尺子量长度。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从中让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从中体验到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切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2、厘米的认识。

    T: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用统一的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A、在尺子上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并能在尺子上找出。

    让学生认真观察直尺,发现了什么?(有刻度线,有数字。尺子上每相邻两长线的距离都一样。这些数字是有顺序的,尺子长的数字多,短的数字就少。尺子最左端的数字“0”是直尺的起点。直尺上从0刻度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刻度尺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B、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T: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约是1厘米。??

    再让学生看看2厘米、5厘米有多长。C、用厘米作单位量。让学生先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再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注意测量方法。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直尺要与物体平行。

    D、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学生自己试着画,再同桌比较。T:应该怎样准确地画出规定长度的线段?

    (对准“0”刻度先点一个点,再对准刻度“3”点一个点,用尺子把两点连接起来。??)

    (三)巩固练习:

    第1题:哪一种是正确的测量方法: 讨论:为什么其它的方法不正确?

    第2题:可以先估计两条线段的长度,再测量,再交流数据。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它们的差;也可直接量出两条线段相差的部分。

    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数据。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述。

    第4题:具体指导测量的方法。量手掌宽时,先把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找到最宽处,再用尺量出结果。量食指长时,先要把食指伸直,明确测量的起始位置,再用尺量出结果。

    第5题:先估计,再测量。实际测量后,再让学生再比一比实际测量与估计的结果,说自己估计得怎样。

    第6题: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补充练习: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课堂小结: T:你会用尺子量长度吗?你会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我把本节课的预设过程分为四大块,分别是,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是怎样的?让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边形。(注意: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定义四边形。这里的四边形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四边形。

    2.在图形中找四边形。

    3.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4.小结。

    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过渡语:象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图形出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

    1.分类。师:你能按自己的标准把这些四边形来分分类吗?

    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此,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分为一类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重点研究,解决本课的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练习

    准备一些关于特征的判断题。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习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习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92-93面积和面积单位及相应练习。

    2、教材及一般学情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从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几何知识部分的编排上看,由长度单位过渡到面积单位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一次飞跃,所以这节课也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中比较重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也是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相对困难。然而,中高年级学生又对有用的数学开始感兴趣,此时,如果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注重了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他们便愿意并想学数学。

    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营造好恰当的生活情境与探究氛围,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3、教学目标

    据此,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2)学能目标:①使学生在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或图形的面积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估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德育与情感目标: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我确立以上目标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创设多种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所以本课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从纵向考虑了新旧知识及方法的沟通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高效地实现以上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让学生动心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3、交流辨论,让学生动口。

    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4、运用媒体,让课堂高效。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师先将学生引进生活,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后面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化的生活作好准备

    (课件播放情境短片:星期天,小明与小华打电话。明:小华,听说你们要搬新家了,是吗?华:是的,我们的新家在天香丽景,装修好,到这儿来玩吧。明:可我不知道怎么来呀?华:你可以坐1路车到天香丽景站下车,然后向南面顺着一条长100厘米的过道,来到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请注意,那儿有一个高约10分米的建筑雕塑,我在那儿等你好吗?明:好的,呆会儿见!)

    师:你们说,按照小华的描述,小明能顺利地找到小华家吗?为什么?(生:不容易,因为小华的描述中有些错误。)师:你能帮出找出来吗?由此说明单位的重要性,并引入新课

    二、实践感知,学习新课

    1、学习面积的含义

    先通过摸、比、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然后请学生看书P92面积的含义,并提问:书上的概念与我们所得出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生辨论围成的含义,并说明和与或的区别。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不仅要奉送真理,更要教人发现真理,学生的理解往往不是非常完美的,适时恰当地使用课本,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这一环节中,有意避开人们常用的课件展示的方法,新颖别致,利用书本和文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及看书自学习惯。

    2、学习面积单位

    这一环节容易雷同重复,为不让学生产生疲劳,我做了以下设计:

    (1)引入

    用课件创设情境:出示小华家的两个铺着同样大小地砖的房间,师问:你能知道哪一间大,哪一间小些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华的邻居也有一个房间,我们来比比,看谁的大?(房间大小相同,但用的地砖不一样大>)师:这两个房间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师:看来,要度量大小,必须先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国际上已经有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用来表示面积大小的单位?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这一教学过程,深入浅出,衔接自然,最后引出面积单位这种统一的标准。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渗透着许多数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也开发了智力。

    (2)学习平方米看、估、量、说、围、找、用(先估后测)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 篇10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数学第八册第105页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特点,确立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可通过投影仪、磁黑板、卡片等教具,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

    复习提问(约5分钟)

    1.在○里填上>、<或=符号。(板演)0.36○0.3603.68○36.824.3○2.432.口

    答下面各题。(与板演同时进行。)

    (1)0.1里有()个0.01?

    (2)0.01里有()个0.001?(3)1里有()个0.1?()个0.01?)?3.填空。2()=20130()=132()=2001300()=13第一组题复习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和两个小数的数字虽然相同,但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位有了变化,小数大小也有了变化。第二组题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的知识。第三组题复习整数部分中的扩大与缩小等知识。

    第二环节:

    传授新知(约15分钟)

    1.导入新课。(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通过设疑,导入新课。)

    (1)板演题中的(2)(3)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的大小不同呢?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板书课题。

    3.教学例1。(通过讲、扶、放形式教学。)

    (1)边观察投影,边提问,边板书。0.004米=4毫米......①0.04米=40毫米......②0.4米=400毫米......③4米=4000毫米......④

    a.引导学生观察:(体现教)以①式为标准,0.004米到0.04米,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来的数字4所在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板书)b.引导学生观察:(体现扶)①式到③式,师按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规律。c.继续观察:(体现放)①式到④式,独立回答上述问题。并练习概括。

    d.通过上述的比较,你发现什么规律?可以试着说一说。后师板书。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补充:......)

    e.完成105页做一做。

    (2)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出声想。问题是以④为标准,同③②①式比较投影出思考题。(同前面的教。)并完成106页上面的做一做。

    (3)指导看书。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

    (4)小结。(体现教知识、规律,学法指导)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四个算式,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方向有两种:一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以①式为标准向下观察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另一种是同学们自己学会的,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校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像今天这样,多观察,多比较,从中悟出其规律。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约18分钟)

    1.将规律变成填空题,巩固理解规律。

    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107页1-3

    3.运用规律,解释复习题1②③

    4.用手势表示扩大或缩斜。

    5.260.52652.60.0526526投影抽拉

    5.看谁最快。6.83()100倍6839.41()10倍0.94142.5扩大()倍42507.48缩小()倍0.74852.3()()倍5.23376()()倍0.376

    全课总结:(对重点再次冲击,形成技巧。)(约2分钟)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设计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