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10篇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

    发表时间:2023-04-11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10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感谢阅读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圆锥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2】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中所展示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动物园里有一场比赛,想请同学们当小裁判,愿意去吗?(出示情境图)看,比赛已经开始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

    (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

    (3)企鹅和鲸鱼比赛游泳,谁游得快?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交流,梳理知识

    1、回忆知识。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习的小数的知识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所学的知识,可对照课本来梳理回顾。

    2、梳理知识。

    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知识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

    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络。

    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

    三、独立探索巩固知识

    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3、学生进行交流,评选合格的小裁判。(在学生进行交流时,都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利用到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一)填一填。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

    读作:()()()

    2、用小数表示。

    (二)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1)最高的同学是谁?最矮的同学是谁呢?(学生比较口答,要说出比较的方法)(2)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差了多少米?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答一下。

    (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

    (三)找一找

    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讲)

    五、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3】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4】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微视频、微练习。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一、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二、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二、 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并学会编辑、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2.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并学会编辑、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教学难点:

    如何选中表格中的各个对象,设置表格的格式。

    教学准备:

    学生冬季作息时间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假期快到了,丁丁又要为自己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以便使假期过得更充实。有没有什么方便快捷的制作方法呢?

    大家来看看小博士有什么高招。

    丁丁的时间表:寒假作息时间表

    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呢?

    二、跟我学

    1、启动WORD,在新文档中选择输入法,输入标题,并为其设置字体、字号和对齐方式。

    2、想一想要用到几行几列?

    师提示:横为行,竖为列。

    学生数表格后答:10行2列。

    3、师:注意插入表格的方法:单击“表格”---“插入”---“表格”,打开插入表格对话框,输入表格列数和行数,单击在“确定”按钮。

    4、师:我们来调整一下表格的列宽,让它更合理一点。

    将鼠标指针移到竖向表格线上(注意指针的变化),拖动鼠标,此时表格线会移动位置,从而改变表格的列宽。

    5、师:用同样的方法可不可心将行高调整一下呢?我们来试一下。

    师演示:将鼠标指针移到横向表格线上,拖动鼠标,调整表格的行高。

    6、师:表格确定好后,让我们来输入表格内容。

    单击表格第一行第一列的单元格,在光标处输入时间,用同样的方法把表格中的其他内容输入。并设置字体、字号格式。

    师提示:注意分号、顿号等符号的输入方法。

    (师仅输入第一、二行即可。多给学生练习时间。)

    7、师:别望了给我们的表格加上一点色彩。

    拖动鼠标选定第一行上两个单元格,单击菜单栏中的“格式”→“边框和底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底纹”选项,在填充栏中选择“橙色”,然后点击“确定”按钮,给表格涂上漂亮的色彩。

    8、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给表格中其它单元格涂色。

    9、最后我们别忘了保存。

    保存当前文档

    小结。

    师:同学们,老师说明白了吗?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师:同学们,还有很多技巧等待你去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下吧。

    三、练习

    请你利用上面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本学期的课程表。

    (学生基本做完后,选择一两个做的好的,予以集体演示,供大家评价。)

    在做这个表格的时候,同学们一定又有了很多困惑,大家下课后可以先研究讨论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吧。

    四、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你这节课学会了表格的哪些操作方法?

    (指名答)

    五、评一评

    本活动的知识你掌握得如何?自己给自己打分画星星。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步行汽车飞机自行车

    每小时每小时每小时每小时

    1800千米5千米16千米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知识介绍:

    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

    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

    我们伟大祖国东西长4500千米,南北长5500千米。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9】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篇10】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小兔家来客人了,看,小兔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

    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小兔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兔的手里还有1双筷子,一共有9双筷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师:小兔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

    (板书:2的乘法口诀)

    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

    (板书:二二得四)

    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

    (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

    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学生:第二句。

    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2×9=18的口诀。

    学生试说并板书。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

    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

    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

    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3、教学例2

    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

    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

    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

    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

    (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呢?课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五、板书

    2的乘法口诀

    2+2=2×2=4二二得四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两辆车)今天我们就和全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好吗?

    2.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四个班的小朋友)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呢?

    3.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30=66 35+34=69 30+35=65 36+34=70)

    4.师: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不进位加”中的例1、例2。

    (1)学生独立尝试。

    ①师: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②请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③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这题先不讲)

    (2)小组讨论。

    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2.教学“进位加”中的例3。

    (1)36+34=70。

    ①师: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请刚才板演的学生说一说)

    ②师:哦,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教学例3:36+35。

    ①师: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了乘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②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③学生尝试。

    ④师: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们都从个位算起,不从十位开始算了呢?

    (3)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1)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3)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呢?

    4.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买商品。

    (1)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电脑演示商品)

    (2)师:谁来为皮卡丘介绍一下商品?

    (3)师:皮卡丘只有90元钱,请你帮它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钱。

    (4)学生计算。

    (5)汇报:你为皮卡丘选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钱?

    2.比一比谁最棒。

    师:皮卡丘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 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案设计5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并且知道角有大有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会画角。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活动角、彩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今天我们的一个好朋友来到了课堂中间,这个好朋友是谁呢?”(生猜测)出示“大耳朵图图”的图片,师说:“图图还给大家带来一幅漂亮的画呢!想看一看吗?

    出示课本38页的主题图后问: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三角板,三角板上还有角;

    生2:有很多的角,爷爷手中拿的剪刀上有角,足球场地上有角……

    师:对了,这幅图中有许许多多的角,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2.课件演示:

    师:小朋友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马长大了,今天小马又帮妈妈做事,要独自一人到河对岸去磨面,临走时,妈妈告诉他:“过河的时候,要选有“角”的图案标志走,,那里水浅,其他的地方水深,会淹死的。”小马来到了河边,果然,看见河里竖着3个牌子,上面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图案,可哪些图案才是角呢?(出示39页的例1图:剪刀、饮料筒上的弯管、水龙头图。)

    【创设这样的情境,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在实物中找角。

    ⑴师:河里的牌子上都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吗?角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⑵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大屏幕,如果我们去掉这些物体的“花外衣”,就留下了这个图形,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先出示四种物体,再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角,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那么这些图形叫什么?(师引导: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角。板书课题:可爱的角)

    ⑶做一做中的第1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从你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可离开座位,边指边说自己找的角。

    【在此处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变“静”为“动”,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⑴现在,用一个小圆点来代替图钉,如果用两条直直的线来代替两根硬纸条,你们想象一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还是先来看看大屏幕吧!(课件演示将图钉和两根硬纸条隐去,出现几何图形角。)

    【这里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媒体的动画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②你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这两条直直的线又叫什么吗?快把书翻到39页,在这页中找答案。(学生自学。)

    ③请看这个角,这个点叫什么?(顶点)这两条线叫什么?(边)(课件依次出示。)

    ⑵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呢?(课件出示此句话。)

    【这个环节用设疑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体现了我们河南省灵宝市数学实验课题“引导──自学”中的“我能读”。】

    3.用彩纸折角。

    ⑴折角

    师:现在请赶快拿出彩纸,用这张纸折出可爱的角。

    ⑵感知角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折出来的角,像这样(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感觉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⑶展示角

    师选择生折好的各种角分别贴在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这些角,你们发现了什么?(或者问学生:你能说出这几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师:对!角是有大有小的。

    ⑷认识角

    师:刚才小朋友们折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请和你的同桌用小手指一指。(学生互相指)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感受角,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初步感知了“实物中的角”是尖尖的、平平的、直直的特点,从而知道了“数学中的角”中的各部分名称。】

    4.做活动角。

    ⑴师:小朋友们,我们都会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了,那如果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能不能做一个活动角呢?好,请大家拿出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试做一下。

    ⑵学生做角。(小组合作完成)

    ⑶课件演示:做活动角的过程。

    ⑷介绍活动角:我们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的角,它可和一般的角不一样,你们看,它能动吗?我们把这个能动的角叫活动角。

    ⑸玩角(课件演示)

    游戏:听口令,变大小。

    生玩后,问: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此环节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使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学会新知。】

    5.画一画。

    ⑴生画角

    师:我们认识了角,那你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吗?(学生试画)

    ⑵阅读课本

    师:你们画对了吗?请打开数学课本到39页,仔细看下面的例2,看一看书中是怎样画角的?和你画的方法一样吗?(学生看书)

    师问:你是怎样画的?能大胆地告诉给其他的小朋友吗?

    三、课间小憩

    师: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学唱一首有关角的歌──《可爱的角》:(课件演示)

    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

    【课中安排学唱《可四、课堂活动(课件出示)

    1.辨角。

    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练习八的第1题)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这个练习可以叫它“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内容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

    2.数角(练习八的第2题)。

    师:小马看见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看看天色不早了,赶紧赶路,跑了一会儿,看见图形王国里面有许多图形,但小马不知道各有几个角?小朋友们能帮助它数一数吗?

    【这是一道“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

    3.剪角。

    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4.小小设计师。

    师:你能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吗?赶快设计吧!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题目,旨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第4题能将本课所知识溶于一张美丽的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将生活的空间点缀的更加美丽,在孩子的画中还寄托着孩子们的思想和心愿。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大胆创新,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促进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

    师:小马帮助妈妈磨好了小麦,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课件出示)回到家,妈妈问它:“聪明的孩子,你真棒!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你认为你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评析:

    “可爱的角”这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本课始终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为主线来进行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如果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课时设计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另外本课以“小马”这个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活跃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中,让学生时刻处在愉快学习的状态中,使教学活动处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体现和发展起来的。“做角、玩角、唱角”等活动意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特别是最后的拓展练习──“小小设计师”,更是本课的亮点。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把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课考虑了这一点,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如在“做活动角”时,让学生在组内做角,重视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的延伸题目“小小设计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先说设计思路,然后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技能的训练,同样也是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精神。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简短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