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3-19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师培育祖国的栋梁,教案为施教者活动提供正式的依据和纲领,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这里是编辑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的范文,这篇文章对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您一定能在其中找到您所需的信息!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篇2)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比较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练习题,折扇一把,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角有关知识,还记得我们以前都认识了哪几种角吗?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锐角、直角、钝角

    练习:说说它们是什么角?(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

    课件出示:一把扇子,边说边演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练习题:动手量一量平角的度数?

    2.演示周角:边说边演示,一条边围绕着顶点绕一周后和另一条边重合,提问,这下形成的叫什么角?他是多少度?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的平角和周角。

    4.说说平角和周角的特点。

    5.课件出示:有人说平角就是一条直线,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课件演示角的组成:两条边和一个顶点,边说边演示一个角逐渐变大,变成平角的过程。

    6.练习:说出下面角各是哪种角?(平角、周角、钝角、锐角、直角都有)

    7.角之间的关系。

    练习出示各种角,量一量角的度数,小组合作

    汇报:板书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周角等于360°

    根据角的度数,你发现各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周角是()度

    平角是()度

    直角是()度

    锐角()度。

    钝角大于()度而小于()度

    2.把直角、锐角、钝角、周角、平角按度数大小排排队。

    3。把下面各角的度数按要求填在圈内。

    45°、80°、120°、90°、175°

    75°、180°、95°、115°、36°

    3.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并说出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角的名称。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xx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xx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骤

    1000(粒) 10000 100000000

    25(克) 250 2500000

    3、结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


    最好的教育是能使教育者本身不断感到自己是多余的,教学之前准备教案是不可缺少的。教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和分析,我们是否真的清楚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相信你应该喜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还请您收藏本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3、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我们--小学--班的同学一起上这节数学课,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为了给大家上好这节课,(课件)我用了a天时间备课,b个小时做课件,看到张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字母

    师: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的是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字母表示数(板书:字母表示数)。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我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交朋友,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生说,对其中一个。)

    活动(一)“猜年龄” 在加法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1)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我把你的名字和年龄写在黑板上好吗?(师板书)

    去年他几岁呢?前年几岁呢?最小的时候几岁啊?明年--同学几岁?再过一年呢?

    观察黑板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比一个大;没有相同的……)这是一些变化的数。

    师:还有谁能继续往下说?这么多同学想发言,那张老师就在黑板一直写下去,怎么样?(黑板写不下、麻烦)

    既然说不完,又麻烦,谁能想出一个最简洁的办法来表示--同学的年龄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用什么字母呢?

    师:你想的办法可真好!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这么多数都概括进去了,他的威力可真大,

    师:除了用字母a来表示--同学的年龄,还可以用其他的吗?(b.c.d……)所有的字母都可以。 师: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2、6、9、21、56……)那么这儿的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 n不可能是200,因为人一般活不到200 岁。学生产生争议)

    师生总结: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小练习

    师:谁还能用字母表示我们身边的数量呢?(生举例)

    师:你觉得用字母怎么样?(方便、简洁……)

    师:这种方法这么好?想知道是谁发明的吗?(课件)

    法国的数学家——韦达

    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他确定了符号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在欧洲他被称为“代数学之父”。

    (2) 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

    刚才有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我也和大家做一下介绍,我叫张丹,来自辽阳市,叫我张老师就可以了,年龄吗?你们猜猜(25、26、28)

    到底谁猜得最接近呢?告诉大家,张老师比--大17岁,你知道我今年多大年龄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同学10岁时,张老师多大,用式子表示。当--同学12岁时呢?

    --的年龄 张老师的年龄

    1 1+17

    …… ……

    10 10+17

    11 11+17

    12 12+17

    13 13+17

    …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写吗?好,拿出练习本开始写吧。(全班学生写)

    师:有的同学已经不再写了,为什么?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们组同学的发现。(同学汇报,师板书)

    (学生汇报时,1、指导学生边写,边说当--同学几岁时,老师多大。

    2、当学生说出当--同学n岁时,张老师n+17岁时,师追问,为什么?

    3、学生说出,因为学生的年龄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是变化的,但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当--同学n岁时,张老师的年龄就是n+17岁。还谁说一说n+17表示什么?为什么?(强化)n+17既可以表示张老师的年龄,也可以看出老师比同学大17岁。 4、指出在这里,你们把变化的量用字母来表示,不变的量不变。

    5、这里的n是同一个数吗?同一道题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小练习

    我们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数,张老师n岁时,--同学的年龄就是(n--),那么上一道题中的n和这一道题中的n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吗?(总结出不是同一道题,同一个字母表示的不是同一个数。)你也能用我们身边的数量,说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吗?(鼓励学生用加减乘除)

    活动(二)填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陆续出现三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同学们看见了什么?(三根小棒组成了三角形)一个小小的三角形里也隐藏着有关字母的秘密,想知道吗?下面请同学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汇报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发现?(生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在不断的变化,小棒的根数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数始终不变。我们小组用-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3表示要用小棒的根数。)

    2、简写方法

    师小结:n×3还有更简便的写法,谁见过?

    在乘法算式中,当字母与数字相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乘号简化为一个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当省略乘号时,数字应写在字母的前边。例如:n×3写作3.n或3n。

    小练习:8×x简写成 67×y简写成

    是不是所有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能简写呢?(生总结出:加号、减号和除号不能省略。)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到快乐广场去轻松一下(课件)

    1、同学们能看懂线路图中的x米和y米,分别表示什么吗?你想去哪?从人口出发,要走的路程是多少米?

    2、生活馆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一个作业本要1元,笑笑买了a本,要用( )元。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15人,到新街车站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4)有m个苹果,每盘6个,可以装在( )个盘子里。

    3、音乐吧

    随音乐说儿歌。

    生: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4、图形馆

    用字母a表示我的长,用字母b表示我的宽,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2(a+b) s=ab

    用字母a表示我的边长,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4a s=aa=a2

    5、智慧屋

    用小正方形摆图形,并寻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小正方形数的规律。

    同学们你们在快乐广场里玩的高兴吗?(高兴)

    四、总结

    结束语:那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如果用a表示非常满意;用b比较满意;用c表示有点遗憾。请你对自己今天这堂课的表现的满意程度做个选择,说说满意在哪里,遗憾在哪里,有什么希望。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2、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算盘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协作的拨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揭示课题。

    1、前面我们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2、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还比较广泛。

    3、你想认识算盘吗?你想了解有关算盘的哪些知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算盘的认识”。(板书课题:算盘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和定位。

    (1)让学生仔细观察算盘并用手摸一摸算盘的各部分,然后提出问题:你看到的、摸到的算盘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在算盘上记数时,要在算盘上选一档作个记号,定作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教师边说边在算盘上贴出“个”、“十”、“百”,同时让学生也在自己的算盘上写上“个”、“十”、“百”。

    (3)教师接着说明: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2、教学在算盘上记数时,注意结合1至9各数的特点,说明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1)在算盘上拨上1~9各数。

    拨上1、2、3、4时,用拇指拨下珠靠梁;拨上5时,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用中指拨一个上珠靠梁;拨上6、7、8、9时,用拇指和中指同时拨珠靠梁。

    (2)在算盘上拨去1~9各数。

    拨去1、2、3、4都用食指,拨去5用中指,拨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时拨。

    (3)小结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中指——把上珠向上拨或向下拨;食指——把下珠向下拨。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找到个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拨数时也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试拨17、56、180、309和400这几个数,教师针对出现的错误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4)小结拨数方法:定好位后,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拨,0用空档表示。

    四、课堂练习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算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本节课内容提示学生小结。)

    (2)拨珠时,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样的?

    五、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计数器、算盘、第七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六、自我问答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从谈话引入“算盘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拨数,同时让同桌之间相互说数和拨数,加深他们对算盘的认识和使用。在学生相互说数、拨数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在之前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学习,学生能及一反三学习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但亿以内数的数位较多,要让学生知道先分级再读数,减少错误率。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1、请读出6020:

    2、读出60200000:

    3、读出60206020

    4、读数位较多的数时,要先做什么?怎样做?

    5、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60206020

    6、回忆亿以内数的读法。(请一名学生回答,全班一起读)

    活动2:【讲授】新授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地球上有7000000000人。你能读出来吗?可让知道的学生试一试。

    生活中有比亿更大的数吗?举例说说。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让学生了解:

    20xx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 0000 0000美元。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了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活动3:【练习】练习

    (1)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读作:六百一十亿?(√)

    236 0509 0008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xx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哪个0没读?为什么?)

    (3)选择正确答案

    下面各数一个0都不读的是( E ),只读一个0的是( B ),要读两个0的是( C ),要读三个0的是( A、F ),要读四个0的是( D )。

    A.20 0202 0200 B.20 0020 0000 C.20 20xx 0220

    D.20 0202 0202 E.20 0000 0000 F.22 0220 0202

    课件精选: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版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精选: 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单元教学设计word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其三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其三》。

    教材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教学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教学学法:

    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在这一环节中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

    二、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课前调查20xx年和20xx年山西省、兴县人口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人口普查——万以上数的读写)。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通过独立解决给定数的读法,由一般数到特殊数(中间有“0”)的读法探究读数的方法。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先小组解决,然后组内汇报,最后集体找出错误并改正!

    通过发现错误,找出错误,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读数时,先分级,再从高位读起,亿、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亿”或“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适量完课后的习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回顾其四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回顾其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本学期,我担任本校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转眼间就到了期末,现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特作总结如下:

    一、课前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尽可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十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会学”。按照我校的“自主达成”式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总的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较清晰,考虑问题也比以前全面、周到了。

    三、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从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所以,对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作业,我总会认

    真批改,仔细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漏。每次作业我都坚持做到“学生做老师改老师讲评学生订正老师再改”。确保每一个知识环节,学生都能学好,学透。

    四、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所教的班级中有个别同学存在学习障碍,于是我经常对他们进行跟踪辅导。通过课堂学习、过关检测、家庭作业、单元检测等,发现问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小灶”,作业错了,坚持面批面改,促进他们自我奋进。同时,安排优秀学生当小老师,与基础差的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学,得到提高。一学期下来他们成绩进步不仅很明显,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有了明显好转。

    五、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

    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努力让自己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本学期工作做得也有不足之处,如对优生的拔尖工作做得不够,另外与学生家长的联络不够,缺乏教学合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扬长避短,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通知借鉴] 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通知借鉴] 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一个架线工,一天可以架线304米,15天大约架线多少米?

    2、一块长方形地的长是205米,宽是88米,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修路队修一条公路,每天修185米,已经修了20天,再修128米正好修完,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4、学校准备买一批课外读物,发给一至六年级的12个班,每班105本,还要送给幼儿园88本。学校应该买多少本课外读物?

    5、学校食堂新买来一堆煤,平均每天烧420千克,烧了14天后还剩下190千克。原来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6、一辆准载5吨的汽车装了160袋麦子,每袋麦子25千克,这辆汽车超载了吗?

    7、某林场要栽种树苗65行,每行24棵。已经栽了960棵,再栽多少棵正好完成任务?

    8、学校合唱队订做了60套演出服,每件上衣54元,每条裤子3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9、小明、小刚和小红三人参加数学竞赛的平均成绩是94分,其中小明得了92分,小红得了95分。小刚得了多少分?

    10、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的速度是45千米/时,6时到达。回来时提高了速度,只用了5时就从乙地回到了甲地。回来时每时行多少千米?

    [计划范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规划其二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计划范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规划其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整体感知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和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矗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6、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思考、想象交流等方法。

    七、教学资源:

    直尺、量角器、卡尺、挂图、方格纸等。

    八、待优生辅导做法、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九、优生的培养做法、措施:

    (1)召开优生会议,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十、课时安排:

    65课时左右

    1.认识更大的数系 10课时

    2.线与角 8课时

    3.乘法 10课时

    4.图形的变换 3课时

    5.除法 14课时

    6.方向与位置 4课时

    7.生活中的负数 4课时

    8.统计 4课时

    9.总复习 5课时

    十一.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更大数的读写,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感兴认识,丰富学生对数有感知。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学习大数的比较,并认识数据的改写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校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

    教学资源:

    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

    10课时

    第二单元 :线与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对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加强了操作活动,将平移的操作活动移植到不行线的认识上,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概括出量角与画角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直线、射线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直尺、圆片、量角器。

    教学资源:

    动手操作与理论相结合。

    教学时间:

    8课时

    第三单元 :乘法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乘数乘两位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算的方法。

    3.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与探索相结合。

    教学资源:

    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

    10课时

    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换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 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 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方法:

    认真观察、动手操作。

    教学资源:

    学具、方格纸。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五单元 :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发两位数,商不变的去处规律,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此外,还有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大数等内容。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2.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在运算过程中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直观教学。

    教学资源:

    教学情境图,小黑板等。

    教学时间:

    14课时

    第六单元 :方向与位置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矗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的:一是从每天接触的气温中,了解生活中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

    教学目标

    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

    教学资源:

    温度计等。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八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材中编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学生将在外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

    3、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重点:

    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或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制成统计图表 。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

    教学资源:

    挂图。

    教学时间:

    4课时

    总 复 习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全对所学的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等进一步得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弥补知识缺漏,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

    5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15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15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学生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五)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探索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

    1、 观看微视频,学生自主学习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意图)

    2、 展示ppt课件 (设计意图)

    3、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四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

    《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长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单元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做准备,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在线段的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基于上述设想,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在低提级已经视频认识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重点放在射线知识的构建上。知识不能靠传递,只能靠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构建。新知的构建必须有效的联系旧知,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学射线相对比较抽象,没有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演示,此时,我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了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发挥学生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的处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想象可以射的很远很远,从而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再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线,画射线,加深对射线的理解,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学习直线直接从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体会直线的特点,由于有了射线做基础,学生对学习直线自然轻松了许多。

    二、 质疑讨论,深化理解。 “学习了三种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质疑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权和独立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增强了合作的意识,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 民主平等,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同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这样学生学的将更会主动、积极,更富有创造力。学完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后,我让学生在五秒钟内过一点画直线,比一比能画多少条?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的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画射线,从无数条中选区出其中的两条,组成角,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找“角”、画“角”,你还想学习角的哪些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四、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角”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积极构建新知。汇报时,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学会反思,达成共识。根据活动角的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紧接着比较边长短不同的角,先让学生猜猜,然后验证猜想,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精心设计。逐层提高。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体验数学价值。本课计划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一层次,找线段、直线、射线和角,在比较中强化对特点的理解。第二层次,判断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强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是提高开放练习,通过数“线”、数角,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我说课的主要内容结束了,相信我的教学设想,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构建成新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谢谢!我的说课完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

    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法与学法:

    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卡通动物导入新课;第二部分在现实情境中,独立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不同的习题和方法,使学生对解决这类习题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运用规律,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五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欣赏介绍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律。第六部分是游戏,拓展学生思维。

    1、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串珠活动,先串绿色,再串黄、蓝、红色的珠子,并按顺序又出示了一组,让学生猜接下来我会串什么颜色?其实这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我是按一定的顺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来要串的颜色。然后指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找规律。使学生先初步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利用串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出示了2组后,学生脑海中已经建立了有规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学生都能猜对,进一步感知物体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从而把这样的感知运用于例题图中,让学生找出规律。]

    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场景中有些什么,初步感受彩灯、彩旗、盆花这些物体,观察这些物体的摆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对这些物体的观察中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正因为这些物体摆放整齐有规律,才会这么赏心悦目,使学生体会数学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在这里,我原先让只学生说一说他们摆放的规律是什么,但我觉得应该在课件中演示出来这样的规律,于是我加上了一些圈来表示,达成统一的认识。]

    2、自主探究,理解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出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画出是蓝花。这些方法都能解答这一题。但重点我讨论了学生提出的计算的方法。用19÷3=6(组)……1(盆)。根据这个算式,先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19、3、6和余数1各表示什么。学生很清晰地进行了表达: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蓝花、一盆黄花、一盆红花为一组,共分成了6组还多一盆。我紧着提问,根据这个算式你又是怎样判断出是蓝花呢,把学生的重心引到余数上。体会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组的第1盆,因为每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就可以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利用课件用圈表示出这19盆花,每3盆为一组,分成了6组,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摆放规律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创新意识。通过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3、独立尝试,选择方法

    接下来我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探索解决彩灯的第1个问题。在交流中,学生有的还是用了画图的方法,有的用了计算的方法,随即我提问,为什么不用推想的办法呢?从而让学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适用于两个物体为一组的规律排列。于是排除了都用推想这个办法的简便性。接着问学生那第20盏是什么颜色的灯呢?这回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用画图的办法非常麻烦,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用计算的方法上来,体会到计算的简便。其中求第23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算式中没有余数,这里就要让学生重点理解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了什么,让学生总体地了解有余数时及没有余数时的判断方法。[在这里,本来课件中显示出来的是用不同颜色的圈代替彩灯体现它的规律,现在我觉得直接在这个图上表示出来更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小题着重是让学生判断体会出用算式计算的简便。接着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算式计算彩旗的题目,让学生做完后观察这几个算式,发现得数的规律,当得数是几时就是每组中第几面旗的颜色。在这里我也觉得在彩旗的图上用圈把它呈现的规律体现出来比较明显。因为这里我发现有少数学生还是以为这是两面旗为一组的,这样比较清晰。

    接下来我通过三题的排列规律出示定义:像上面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接着我让学生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出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课中,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有什么想说的,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规律都是周期性规律,在碰到这样的规律时可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生活中的规律,体会它的美及在生活中运用,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兴趣很高,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数的认识》,我说课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教材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一单元2-5页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一级的数,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学习亿以上的数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能力目标: 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景中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阐述多位数读法的规律。

    情感目标: 1、结合实际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

    难点:各数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法,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之所以采用这种教法学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

    最后,我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旧知,先立后破

    在这一环节中先以复习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置了复习练习,让学生读万以内的数,然后让学生总结回顾关于万以内数的知识,为下面学习亿以内的数做好铺垫。

    (二)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知道20xx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当学生回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引入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这样设计主要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

    (三)实际操作,自主学习

    A、亿以内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与数位名称:在这一环节我用计数器拨珠,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学生: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回答出: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 时,再问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在此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拨、想、说,小组讨论后,然后全班交流。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法,使学生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接着我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当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回答:计数单位时,我告诉学生计数单位是要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这一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统一性,理解亿以内数与万以内数的联系,从而更容易的接受下面的知识。

    2.计数方法:通过第一环节的拨珠,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3.分级方法:由于数位如何分级是一种统一规定,所以可直接告诉学生: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就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4.数的组成:课件出示13819000让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说一说每一个数字的含义。

    5.总结:让学生说一说所学到的新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巩固对亿以内数的认识。

    6.练一练:是课本第四页的做一做,前三个练习是数数练习,目的让学生熟悉刚刚接触的新数位的知识。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万以上的数,课件展示身边的大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现实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B 、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这一环节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习题,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课本第八页练习一中的第二题,采用这个练习作为例1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照,发现万以内数与亿以内数在读法上的相似点,学会简单的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2 除去旧知识的对照,让学生能够熟知简单亿以内数的读法。为例3打下基础。 总结 在例1、例2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读这些亿以内的数。目的是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亿以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例3 板书出示90080760首先让学生回顾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环节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数位名称,数的组成,哪些数是个级的数、哪些是万级的数,最后引导学生读较复杂的亿以内的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复习了第一环节的知识,同时学习第二环节的知识:弄清在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

    (四)加深理解,巧设习题

    例4 课本第5页例2,进一步掌握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

    例5 通过例3、例4引导学生使用分级的方法快速读出亿以内的数。

    例6、例7 是来自身边的大数,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8 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采用竞赛的方式巩固新知。

    (五)全课总结,巩固新知

    小组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安排作业:1、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2、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

    在作业中及时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见课本99页的例1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见课本99页的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1)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1、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观察研究;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 °、150 ° 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计算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了许多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算式呢?(有)

    那谁能举一个例子呢?

    (学生举例:1+2+3+......+20=21×10=210。)

    今天我们将通过闯关的形式去探索、发现有趣算式的规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闯关。(有)

    二、探究新知

    (一)奇妙的宝塔

    1、教师出示一组算式:1×1= 11×11= 111×111= ,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计算器快速计算出它们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快速写出算式的得数。)

    2、谁愿意公布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公布答案,教师板书:1×1=1,11×11=121,111×111=12321。)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我发现这三道算式都是由1组成的。我发现下面的算式中的每个乘数都比上一

    个算式的每个乘数多了一个数字1。比如:第一个是1×1=,下一个就是11×11=……)

    老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在这三道算式中,第一道是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第二道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第三道是三位数和三位数相乘。

    4、仔细比较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乘数又有什么关系?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的发现表述出来。

    (我发现答案里都有1,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我发现积是以中间数字对称的,而且乘数是三位数,积中间最大的数就是3,如果因数是四位数,积中间最大的数就是 4。我发现两个乘数的和的位数比积的位数多一个。我发现一个乘数有几个数字1,就从1排到数字几,然后再接着倒排到1。)

    教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有这么多的发现。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这三道算式中,通过观察积与乘数中1的个数,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乘数中数字1的个数有几个,积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几,再反顺序写到1。例如:算式111×111=,乘数111中有3个1,所以及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3,再反顺序写到1,所以积就为12321。

    6、现在同学们能根据我们发现的积的规律直接写出第一个问号代表的得数吗? (能)

    7、谁愿意汇报你的答案?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

    (1234321,乘数111中有4个1,所以积就从1起按顺序写到4,再反顺序写到1 。)

    8、到底对不对,我们还需要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9、通过验证,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谁能说一说第二个问号代表的得数? (123454321)

    10、同学们同意他的答案吗?(同意)

    同学们真棒,恭喜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

    (二)奇怪的142857

    1、有了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是不是有更大的信心来迎接我们的第二关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二关将会是什么?(播放课件)

    2、142857奇怪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先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谁愿意汇报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积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呢?

    (我发现这些算式的积总是由“1、4、2、8、5、7”这6个数字组成的。这些数字总是循环排列的。)

    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142857×3=428571,积的最高位为什么不是3呢?

    (因为最高位后面是4,3乘4等于12,要向前一位进一,所以最高位是4不是3。)

    6、那谁能说说要想确定积是多少,我们应该先确定谁?

    (要先确定最高位。)

    7、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积得最高位确定后,怎样写出后面的数呢?

    (按1,4,2,8,5,7的顺序循环排列。)

    8、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通过观察、探索我们发现这些算式的积都是由“1、4、2、8、5、 7” 这6个数字组成的,要确定积到底是多少,可以先确定最高位,最高位是几,就从几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

    9、我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秘密,你能直接写出142857乘5、乘6的得数吗?试着写写看。

    (学生独立写出得数,进行汇报:714285,857142。)

    10、你是怎样写出这个得数的?

    (142857乘5的积先确定最高位是7,然后从7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所以积就是714285。142857乘6的积先确定最高位是8,然后从8开始按数字原来的顺序依次循环出现所以积就是857142。)

    11、结果对不对呢?我们还需要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12、看到同学们兴趣这么浓厚,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42857×7的积还有这个特点吗?

    (不具备这个特点,因为4乘7等于28,要向前一位进2,2加7等于9,而这6个数里没有9,所以它就不符合这个规律了。)

    13、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我们理解的对吗?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14、请同学们继续想一想142857乘8、乘9的积有这个特点吗?

    (不具备这个特点。)

    同学们真不错,恭喜你们已过了两关,有没有信心走下去,去探索更多的秘密。(有)那让迎接我们一起迎接第三关的挑战吧!(出示课件)

    (三)神奇的9

    1、这一关是神奇的9,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教师出示的三道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9×9=81,99×99=9801,999×999=998001。)

    2、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的特点吗?

    (我发现这一关的算式与第一关的算式很相似,只是把1换成了9。)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的得数,想一想积有什么特点?

    (积是由8、9、0、1这四个数字组成的。积的位数等于两个乘数位数之和。后一个算式的积比前一个算式的积是在8的前面多了一个9,在1的前面多了一个0。积中的9和0的个数比其中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少一个。)

    4、同学们说得真好,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可以把积从中间分成两部分来看,前半部分的数比一个乘数少1,后半部分有多个0和一个1组成,0的`个数和9的个数相同。

    5、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发现的积的特点,猜想一下,9999×9999的积会是多少? (学生一起回答:99980001。)

    6、用计算器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验证)

    7、你们的猜想完全正确,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乘数是9999,积的前半部分应是9998,后半部分就是由0,0,0,1组成的。)

    8、说得真不错,现在同学们能直接写出99999×99999的积了吗?(能)写写看。(9999800001)

    同学们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得非常好。很快我们就来到了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播放课件)

    (四)寻找神秘的数

    1、这一关比前面三关难度要大,有信心闯过这一关吗?(有)如果想要闯过这一关,关键是把闯关规则看明白。请同学们翻到书的43页,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闯关规则,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需要我们怎么做?

    (学生阅读闯关规则。)

    2、你认为在这个规则当中,有些什么要求?

    (学生分析要求)

    3、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四个数字,同桌合作,按要求做一做,看哪一组最先找到这个神秘的数。大家开始吧!

    (学生同桌探究。)

    4、谁能说说你找到的这个神秘的数是多少?(6174)

    5、同学们同意他找的这个神秘的数吗?(同意)

    6、说说你找到这个神秘数的过程吧。(学生讲解探究过程。)

    老师:同学们真是太棒、太聪明了,四关都被你们顺利闯过。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算式的规律,同学们的收获多吗?谈谈你都收获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结束语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通过对有趣的算式进行探索,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我相信,只要大家平时善于动脑,认真思考,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你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得表现。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3)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6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又到了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教案设计。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来撰写教案课件呢?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相关推荐,请参考下面的建议。这些建议是为您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74-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次性杯子、线、图钉、圆规、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媒体)

    举例: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学生介绍)

    师举例动态的圆:水滴落在平静的水面泛起的一个个圆形的波纹,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圆。(媒体展示动态的圆)

    揭示课题:生活中处处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尝试探索: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

    师提供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尺。生自备圆规。

    学生尝试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交流画法:

    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利用线、图钉画圆

    利用圆规画圆

    我们来看看体育老师和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怎么画圆的?

    比较各种方法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最标准?(用圆规画的圆最标准)

    (二)尝试用圆规画的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交流画法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小组讨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

    (板书:定圆心、定半径、绕一周)

    老师示范画圆

    小结:

    在圆中固定的那一个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O都有相等的长度,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圆心、半径)(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尝试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画的过程

    同桌相互检验

    (四)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请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看了这两个圆你有什么想法?

    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这是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出示上下位置半径相同的两个圆,那这两个圆呢?

    这两个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是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因为它们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通过观察你能不能说说圆心、半径在圆中有什么作用?

    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板书)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拓展阶段: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出示媒体)弯月、五环、小花,你想不想也来试试!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 圆心 决定圆的位置

    定长 半径 决定圆的大小

    绕一周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一、 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二、 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两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

    1、展示各种情况

    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

    (设计意图:同学们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过程,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2、进行分类:

    (1) 相交与否。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 引导学生分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图有疑问: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设计意图: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 认识平行:

    出示第五幅图 师:这组直线会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认为它不会相交,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是一样宽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一样宽,必须动手量,通过用尺测量,说明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互相平行。(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进一步说明两条直线向两边无论怎样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问:平行吗?平行。接着问:这样还平行吗?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平面。

    练习:出示下列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

    2、认识垂线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

    教师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设计意图: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发现+,从而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

    a、 出示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

    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的五条线,黑板相对的两条边。

    垂直的例子:长方形镜框长边和短边互相垂直。

    3、摆一摆

    师:请你们拿出一根红色小棒和一根绿色小棒摆一摆,使它们互相平行,再摆一根红色小棒,使它和绿色小棒平行,观察两根红色小棒,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讨论,进而明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继续摆,摆一根红色小棒和一根绿色小棒要求互相垂直,再摆一根红色的和那根绿色的互相垂直,观察两根红色小棒,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讨论,进而明白: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平行、垂直的理解,渗透了几何知识中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应用知识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

    (3)两条平行线延长后可以相交。 ( )

    (4)两条直线相交成90角,这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垂直。 ( )

    (5)长方形两条邻边一定互相垂直。 ( )

    (6)正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平行。 ( )

    (7) 直线a叫做垂线。 ( )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判断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

    (五)全课总结,评价体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研工作计划通用


    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工作升职加薪,这个时候更应该提前准备好一份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就是对自己的下阶段的工作提前安排,怎样将自己的工作计划写得更全面呢?有请阅读“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研工作计划”相关内容,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四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工作将以教导处的工作思想为指导,立足学校数学教科研实际,深入挖掘教研组内的教学、教研潜力,提倡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实现教学、教研的双赢。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积极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数学教研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教研目标

    聚焦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研水平。

    三、工作重点

    1、以小数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研重点,将开展学习、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2、用教学“六认真”的要求规范教学行为。要求每个教师自觉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真心评价每一个学生,热心参与每一次学习。

    四、具体工作安排及措施

    1、根据学校继续完善教师教学“四项规范”达标工作的要求,对照我校教育教学常规评分细则,四年级数学教研组要求全体数学教师在备课时用心读教材、想设计、勤反思。新课教学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进行教学程序调整和补充;课后,对授课任务完成情况、课堂状况、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调整效果、教学得失、学生学习能力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认真及时地进行深度的反思。调整后的文本、课件要求相对应。注重学生的学业评价,作业批改及时,每一单元检测有统计和分析。教研组通过“每月一查,月月有重点”和学期期末考核等方法,来落实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

    2、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进一步自主学习和研讨,开展组内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磨课等活动。积极开展“学科疑难问题”和“理论学习”的教学小专题研讨,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处理加工教材、研磨教学、反思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3、积极有效的开展“研讨课”。“研讨课”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教研工程,我组教师积极响应和贯彻学校的研讨课制度。本学期,本数学组继续开展组内课堂研讨,互相听课、评课,使全组数学教师都能参与有效课堂的创建,使其“平民化”。课后积极组织评课,并做好评课记录。通过这项活动,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浓厚的教研氛围中,使这项活动真正受益于每位教师,受益于每位学生。

    4、为组内教师搭建学习展示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本学期将借助县、学区、校级的各项活动如“学区优质课评比”、“县优质课评比”、“县小学学科教师教学技能评比”等,使我们的老师在各项活动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逐步成长。并发挥教研组内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我组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5、强化质量意识,做好培优扶差工作,对学困生要有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记录每次单元成绩,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花大力气搞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五、教研活动安排(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深化新课程改革。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抓细抓实数学教学常规与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因材施教,倡导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前置性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本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工作和教研氛围。

    2积极开展本组的教研活动,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

    3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习的学习习惯。

    4认真开展组内的听课活动,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让其更加成熟,能独挡一面。

    5学生活动要加强对计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开学初,认真讨论研究本册教材,找出重难点,对教材深入分析,制定出符合学情,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2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模式,切实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研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教师参与主动性、积极性。

    3加强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教研组每星期组织两次集中学习,从而提升每位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基本功能力,完善自我。

    4以评估课,组内交流课为切入口,积极研究、探索和交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教师的发现、反思、质疑、探讨等能力,推动教研转化为教学能力。

    5认真开展组内的学生活动,组织好学生口算竞赛,解决问题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关注青年教师培养,做好师徒结对工作,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7积极探索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作业,作业的设计有新意和内涵,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作业的批改规范、及时、细致,控制作业量,提高批改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8加强对后进生培养,课上课下都要多关心,及时了解情况,做好辅导工作,提高合格率。

    9积极探索、改革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研工作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课的班级还是二年级三班和九班,三班共有学生54人,九班共有学生49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局部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024课件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思考之五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课件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思考之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而本课的教学线段、射线、直线和角都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也更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几何图形的原型。射线和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他们的原型,而直线又跟射线,线段之间有些密切的联系。所以基于此,在课堂上学生也例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射线,如草坪上的探照灯,交通标志灯,光芒四射的太阳等等。

    三、让学生亲自实践和真实体验。

    作为概念教学课,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能充分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让学生亲自画了,体验了,就能得出准确答案,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认识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

    [范例参考]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二)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范例参考]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二)”,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课件推荐: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范例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件推荐: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范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在为学生授课之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有事先充分备好教案和课件,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果您需要“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相关资料,我们已为您准备好了,建议您收藏本页和我们的网站,以便日后查阅。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表格、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请听谜面: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三角形。

    2、介绍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师:真聪明!!板书“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几类。

    师分别出示卡片贴于黑板。

    3、激发学生探知心里。

    师:大家会不会画三角形啊?

    生:会。

    师:下面请你拿出笔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但是我有个要求: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试一试吧!

    生:试着画。

    师:画出来没有?

    生:没有。

    师:画不出来了,是吗?

    生:是。

    师: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为什么画不出来呢?这就是三角形中角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看看这三个字,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生:3个。

    师:那么为了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把这三个内角标上角1角2角3,请同学们也拿出桌子上三角形标出(教师标出)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吗?

    生:三角形里面的角加起来的度数。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分别拿出一个直角三角板,请同学们看看这属于什么三角形,说出每个角的度数,那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算一算:

    90°+60°+30°=180°。

    90°+45°+45°=180°。

    师:180°也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角?

    生:平角。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4、操作、验证。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各不相同,那怎么办呀?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要求:

    (1)每4人为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较快的完成任务?

    (3)验证的方法不只一种,同学们要多动动脑子。

    师:好,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好!请一组汇报测量结果。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了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

    生:我是用撕的方法,把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师:好!非常好!

    师:有其它同学操作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生:展示锐角三角形(撕拼)

    生:展示折一折我是用折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是180°。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实验看一看是不是和大家得到结果一样呢?(多媒体展示)

    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解决疑问

    师: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画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来吗?

    生:两个直角是180度,没有第三个角了。

    师:如果想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吗?

    生:大于180度,也画不出第三个角。师:所以,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师: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

    四、巩固提高

    1、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0°和75°,它的另一个角是()。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27°,∠2=53°,∠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一个()三角形。

    3、判断每组中的三个角是不是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1)80°,95°,5°()。

    (2)60°,70°,90°()。

    (3)30°,40°,50°()。

    4、红领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底角的度数。(多媒体出示)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5、思考延伸。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算一算四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此类应用题,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答

    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做的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倍多4朵。

    ⑴红花做了多少朵?

    ⑵黄花的红花一共做了多少朵?

    ⑶红花比黄花多做了多少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同时问其他学生各步所表示的意义

    2、说图意并列式

    11岁

    小明:

    大6岁

    爸爸:

    大25岁

    爷爷:

    ?岁

    二、补问题,再解答。

    补充完整使应用题使其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

    校园里有月季花46盆,菊花的盆数比月季花的3倍少20盆。?

    三、基本练习

    1、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种油菜和小麦总和还多4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2、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比油菜的2倍少5公顷。种油菜和小麦共多少公顷?

    3、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4、红丰农场种小麦24公顷,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大麦比小麦多种了多少公顷?

    四、编题练习

    要求学生自己编一题倍数关系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人编好后,前后4人任选一题,进行解答,再一起批改。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五第3-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

    在前面的学习中,关于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性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节课在举例、讨论中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3明确提出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把关于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算式,通过分类、整理,概括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性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讨论,结合例子说明0不能作除数,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四)学习重点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五)学习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关于0的运算有哪些?举例子写一写。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课前大家写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谁来说一说你写的有哪些?

    学生汇报。

    (2)我也收集了一些关于0的运算,你能快速、正确的计算吗?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汇报自己所收集的有关0的运算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唤醒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有关0的口算练习,为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和进一步掌握有关0的运算作铺垫。】2.问题探究

    (1)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

    ①小组活动要求:

    请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观察这些运算的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运算;

    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②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注重生生间的交流,进行及时补充。

    ③概括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关于0的运算有这些: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数,还得0。(注意:在总结时举例验证。)

    (2)探究0不能为除数

    ①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若学生想不到,可以通过观察0在不同运算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说出0是否可以作除数。

    ②小组讨论:0能否作除数?如果用0作除数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0不能作除数。

    ③教师总结:0不能为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这时,教师相机板书“非0的”。【设计意图求:通过分类,使学生归纳出有关0的运算的不同规律;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在分类、举例说明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抢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断。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

    ③ 一个数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间互相写出关于0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交换完成后相互检查。

    (4)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同时,最后一题也为下节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做铺垫。】4.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梳理总结了关于0的运算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三)课时作业

    题号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题号2:脱式计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营养午餐》的这一内容的设置,是为了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透过生动有趣的营养搭配、调配系列活动而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情 感 目 标 :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 学 重 点: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 学 难 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 学 准 备:整合课件,电脑,白板。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菜肴图片)

    (2)你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

    (3)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小小营养师

    (一)分析菜谱

    1、叮叮餐厅推出10款最新菜款,欢迎您的光临。(课件出示)

    2、这些菜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菜类或荤菜和素菜)

    3、这些菜中,哪几种你们最喜欢吃?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

    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吧。请你们从这份菜谱中点出自己最爱吃的3道菜来,你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好,现在开始,看谁能当好小小点菜员。

    2、点完三种菜后,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所点的菜热量和、脂肪和、蛋白质和各是多少。(填入表格中)。

    请三名学生汇报不同的菜谱(菜式热量总和很低、脂肪总和很高和合理的菜谱各一份)。

    你对他们所点的菜有没有意见?同学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吗?

    (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课件出示)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师:看了营养专家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 50克。(生边说师边板书: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师: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热量和脂肪。

    师: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师: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每个同学都检验一下,看看自己刚才点的菜符不符合这两条营养标准。跟同桌同学谈谈自己点的菜为什么符合或为什么不符合标准。

    (四)合理调配

    师:那么,你们觉得怎样配菜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呢?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荤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热量能符合标准,但脂肪不符合标准。)

    (2)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素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脂肪能符合标准,但热量不符合标准)

    (3)怎样配菜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荤素搭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师板书:搭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配菜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搭配这些菜,使它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标准是:科学、合理

    (五)选五个不同搭配上台演示。介绍自己的菜式

    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六)对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只想着好吃,也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我们吃得更合理、更科学,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因此,老师建议你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可以做到吗?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示?

    《营养午餐》教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从纯粹按自己的喜好点菜到考虑菜式的科学与合理性,有效促使了学生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正确地区分。

    2.使学生能记住上面各种角的度数(或范围大小)。

    3、掌握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量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周角和平角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形成概念:

    1.出示课题:角的种类

    2.你最熟悉哪一种角。(直角)

    A.研究直角

    (1)哪些图形里有直角?(长方形、正方形......)

    (2)找一找你现在卓子上的直角?并量一量这些直角的度数。

    得出结论:直角都是90度

    B.研究锐角:

    (1)教师用可旋转的角演示不同的角(大部分为锐角)

    学生判断这些角比90度大还是小?

    引出两种角:钝角与锐角

    (2)我们先来研究比90度小的角。

    (3)用教具摆几只比角,指出这几只角都比90度小。

    (4)你怎样理解锐角

    (可以)填空:--------叫锐角。

    (5)看教室内的钟,当几点(整点)时,分针和时针呈锐角)

    (6)判断下列角哪些是锐角:

    ○A.ABCD(图)

    ○B.75度105度60度90度89。9度

    C.研究钝角和平角

    (1)上面的判断中角A是钝角。

    教师用教具演示一只钝角

    (两边一点点从直角开始拉开,一直到平角)

    请同学说一说是不是钝角?

    (2)当教师把角拉到是平角时,请学生说一说这只角是否还是钝角?

    (是或者否)可以怎样知道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找答案(P103)

    得出结论:平角平角是几度?(180度)

    想一想,刚才我们讲到的钝角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即:

    大于--而小于--的角,才叫钝角。

    说说锐角、钝角、平角、直角的大小位置关系。

    E.继续转动教具的其中一边,直至与另一边重合。

    (1)这两条边中的一条正好转动一周,我们可以称这只角为--角。

    (2)周角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几次平角,那么周角的度数是几度?

    (3)教师画一个周角,请学生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问:周角的边有几条?(2条)为什么?

    (二)整理强化:

    1.运用教具,请学生依次说出是什么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请分别说说上述角的度数或范围。

    3.判断这些角是什么角?P561(图)

    ()()()()()

    4.说说这些角是什么角?

    15。92。89。179。

    67。100。8。125。150。

    5.给这五类角排队,你怎样排,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分类,你怎样分,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找亲戚,你怎样找,请说说你的理由。

    6.P573

    7.说说下列一共有几只直角,几只锐角,几只钝角?P57

    (三)总结提高:

    角的分类

    你怎样从名称上理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三角形边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31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

    1、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引导学生观察汇报。

    2、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然后汇报: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这条路最近。

    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呢?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期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1)教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让我们动手实验吧!(2)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a。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b。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c。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组织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记录。

    3、讨论: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可能会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换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把一条边叫做а,一条边叫做ь,一条边叫做с,能用算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很快发现:а+ь>с,а+ с>ь,ь+ с>а 5、归纳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前呼后应,快乐生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例3中小明去学校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

    四、巩固应用、联系实际1、完成教材P86第四题。

    学生判断时,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结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b +c >a a +c> b a + b> c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37P38,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懂得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呈现问题情境

    1.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

    2.教师报算式:5+5+5

    12+12+12+12+12(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4.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

    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5.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

    (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关系

    (一)感知乘除法的关系

    1.将上题其中一道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指名改写)

    2.你能仿照这样写三道算式吗

    3.观察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1)小组交流

    (2)反馈、讨论

    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写算式各部分名称

    ②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中的积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投影出示:()8=24

    5()=30

    (1)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2)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求吗

    ①指名回答

    ②同桌互讲

    引导学生发现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情况下用除法求。

    2.揭示除法的意义

    (1)除法实质上是求什么

    (2)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三)揭示乘除法的关系

    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乘除法的意义及关系。(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22881263=872.47223=10856

    87263=()10856472=()

    2288187=()1085623=()

    3.()15=1054.=

    105()=7=()

    ()()=()()()=()

    (1)说说填写的依据

    (2)第4小题中、、可代表哪些数?

    强调不可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二)改编应用题

    1.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投影出示)

    列式、计算

    2.将上题改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一道除法应用题。

    (1)4人小组互编

    (2)指名编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基础知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

    (3)主要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3、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对齐。

    (3)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复(转自数 学吧 )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看课本,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看课本决赛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

    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3)总结算法,交流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设置情境,练习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设计一些出错的小数加减运算题让学生改正)。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与简单归总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排8人,可以排多少行?

    2、小红和小芳同住一个院子。她们从家里出发,小芳每分钟走70米,6分钟走到学校。小红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到学校要几分钟?

    要求学生说出这类应用题的特点,一般都是先求什么?

    二、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1、改变1成为例4: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每行排12人,正好排4行。如果每行少排4人,可以排多少行?

    ⑴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⑵比较例4与(1)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数量关系:四年级的总人数/每排人数=排数

    ⑶学生列式解答。

    12*4/(12-4)

    ⑷反馈讲评

    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比较在解法上异同:

    ⑴分析的方法基本一样

    ⑵每行排的人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

    2、如果把问题改为:要想多排2行,每行应排多少人?

    学生独立练习

    反馈提问:⑴你是怎样想的?

    三、模仿性练习

    1、做一做比一比

    ⑴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48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⑵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160米,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⑶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24天完成。实际提前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重点在于比较,弄清内在联系。

    2、独立练习

    ⑴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12个,1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加工3个,几天修完?

    ⑵小王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2页,8天可以看完。如果想用6天看完,那么每天要多看多少页?

    四、加深练习

    把只列式不计算的第2题,改变一个条件成为一道较复杂的归总应用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的2、3两小题。第3、4、5题。

    (如果要创设情景的话就可以用服装厂接订单,要提前交货该怎么办?)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8+20+19+19)÷4=85÷5

    =76÷4=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参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回顾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总结参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回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5班和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既紧张忙碌而又很充实。本学期,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课标,通过对课标的研读,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了更准确的认识。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用心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从不同角度创设了课堂有效教学情境,整体上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具体如下:

    1)创设各种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

    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3)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中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4)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5)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鼓励,勇气。

    三、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补给优秀,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注意培优,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由于班额过大,学生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学中,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争做小小主考官的策略,让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各项基本能力考核,当上主考官,再指导他们考核选拔第二批、第三批主考官,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达到学习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本学期,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造成了学习差。据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经常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