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精]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3-14

    [精]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案设计和教学中,教案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写在教之前,是预期,您抓住了教案的哪些精髓呢?如果你对“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感到好奇请阅读下面为你准备的资料,我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您所面临的问题!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动手、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介绍流体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当液体和气体处于流动状态时压强会怎么样呢?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做硬币“跳高”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硬币“跳”了起来呢?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吹气使硬币上方的空气流速变大了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所以很可能是流体的流速改变后压强也改变了。

    通过以上实验和猜想引出课题。

    环节2:新课教学

    为了验证猜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几个小实验并进行分析:

    (一)气体:

    1、实验一:如图甲,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进行吹气,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两张纸应该如何运动?”

    2、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提问观察乒乓球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汇报现象及小组讨论结果,一起分析原因,教师进行提问:“在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吹气改变的是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可以发现改变了空气的流速。由此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进行分析,速度的改变就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运动状态改变的实质是收到了力的作用,空气所受到的力的作用是由于大气压力,而产生大气压力的实质即存在压强差,进一步产生压力差,从而体现出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液体

    在分析了气体实验后,学生对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液体实验这里,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如图所示进行安装,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分析讨论,汇报结论。

    把吸管插入水中向两只小船中间吹气,两只小船会向中间靠拢,表明两只小船之间的压强变小了,而小船外部压强不变,产生压强差,进而产生压力差,从而使小船向中间靠拢。

    由此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环节3:巩固提高

    让学生用今天的结论解释硬币“跳”了起来的原因。

    环节4: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点。

    2、学生课下寻找生活中可以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的现象。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学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以及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能对物理实验进行操作和分析,从而提高实验水平。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知觉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技能。争取进入全街道优秀行列。 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科学和社会主义爱国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的成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探究,经历每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的参与,从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进行一帮一的互助性学习,并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主题教育为依托,通过主题教育让每位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多自己亲身经历,多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要学生多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际,反映在物理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要通过介绍我国的物理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物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作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3

    初中物理电功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电功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光、发热、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可以做功,了解电流做功的实质。

    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初中物理《电功》优秀说课稿范例初中物理《电功》优秀说课稿范例。

    能力目标:

    1、理解电功公式及单位。

    2、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电流做功的实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实质,电功的公式初中物理《电功》优秀说课稿范例。

    教学难点: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讨论归纳和感知探索两种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初中物理《电功》优秀说课稿范例教学反思。三个问题是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②写出功的表达式。③水流能做功吗?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课本图3—8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通过电动机对重物做了功。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1、建立概念: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让学生举出电流做功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在电流做功的过程中,实质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来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课本实验,并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两端存在电压,小灯泡中有电流通过。当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初中物理《电功》优秀说课稿范例初中物理《电功》优秀说课稿范例。

    ①将两个小灯泡串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压表测两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压,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通过两灯的电流是相同的,两端电压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压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将两个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电流。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流,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两灯泡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通过电流大的灯泡要亮初中物理《电功》优秀说课稿范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进一步设问:若实验中通电时间越长,电灯消耗的电能会怎样?引出结论: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结论得出计算公式:W=UI t,讲清W、U、I、t 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分析功的单位: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为了让学生对焦耳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告诉学生通过手电筒中电珠的电流每秒中做的功约为1焦耳

    然后通过对课本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功公式的应用以及与欧姆定律相结合的灵活运用,并强调解题的规范化初中物理《电功》优秀说课稿范例教学反思。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

    课外想一想:用什么仪器可以测电功?

    四、板书设计

    3.2 电 功

    1、什么是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与电路两端的电压有关,

    ②与电路中的电流有关,

    ③与通电时间有关。

    3、电功的计算

    公式:W=UI t 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

    Jk251.coM编辑推荐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精选


    或许你需要"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这样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经济飞速发展,文档的运用更频繁了,我们可以多多向网络范文寻求借鉴。经常仔细研读范文,我们的写作能力会有质的提高。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是以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承载起高中物理的教学。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二、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为选修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的学习奠定基础,它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直观感受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

    三、学情分析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已经学习。

    2.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已经掌握。

    3.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世界咖啡会议模式,能积极参与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学会分享和贡献。

    ②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知道抛体运动的性质,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③能利用现有器材进行平抛运动的相关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

    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培养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③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化曲为直、化繁为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个体在群体中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②体验科学研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运动规律。

    六、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并归纳出其运动规律。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组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见光盘)、导学案(见附录Ⅰ)、平抛实验教具(见包括自制教具附录Ⅱ)

    八、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今天,我们大家齐聚在这里,如果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思维的碰撞,一定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本节课我们就想以著名的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咖啡?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世界咖啡的五项原则是:①明确会谈内容②创造热情友好的氛围③鼓励每个人的投入、贡献④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⑤收获、分享共同成果。我们今天就想以她为载体和大家一起一边听着悠扬的咖啡厅音乐,一边探究“平抛运动”。

    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的活动流程:

    1.小组内实验、研讨5min。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2.组间自由交流5min(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3.完善研究成果2min(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4.展示交流(每组1min)活动一:组内研讨下面我给各组确定一下主题,然后大家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一项——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通过开放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自主研讨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思维的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活动二:组间自由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二项——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教师巡视指导。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激发思维的火花。活动三:组内整理完善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三项——完本组善研究成果(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组员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大范围的交流之后,给小组一个静下心来整理完善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四:展示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四项——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归纳、评价。各组派代表交流。集体智慧的碰撞。总结归纳(结合活动四进行)总结归纳平抛运动。(多媒体演示)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以一定的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的作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抛体运动;在抛体运动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沿方向,我们把这样的抛体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竖落仪Ⅰ(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二:平抛竖落仪Ⅱ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三:射击(多媒体演示)

    1.树枝上的一只猴子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猴子能逃脱厄运吗?

    2.如果固定猴子不动,发射子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如果使猴子在发射子弹的同时自由下落,你观察到什么现象?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播放20xx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视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探究四:双轨平抛仪(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五:描轨迹

    1.本实验的结论?

    2.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初速度为v0,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初速度为0,只受重力,自由落体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vx= v0,vy=gt,,

    ②位移:x=v0t,,,

    ③平抛物体飞行时间,由飞行高度h决定,与水平初速度v0大小无关。

    ④轨迹方程:x=v0t,,,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各组派代表交流。给学生的课堂研讨和课后的继续研讨一个指引方向。思考拓展

    作业布置1.增大抛出速度,会出现什么情况?(人造卫星的奥秘蕴藏其中)

    2.请你来当飞行员。(推荐学生进入教师的博客游戏)

    3.什么是斜抛运动?(预习)

    4.斜抛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水平方向做运动,竖直方向做运动。(预习)

    5.完成导学案。若有问题相互交流。带着问题反思研讨的结论。

    九、板书设计

    1. PPT内容:见光盘

    2. 黑板内容(黑板中间):

    World Cafe

    —— 平抛运动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2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教学前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实验仪器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

    教材分析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学情分析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教法设计

    将学生分成两人为一实验小组。两个实验小组为一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

    学法指导

    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两个问题:

    1、质量接近的普通轿车从0加速到100Km/h时至少10s而F1赛车需要时间不超过2。5s?为什么赛车的加速度比较大?

    2、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哪种车更容易刹车?

    借助多媒体显示,利用了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克服了文字说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出: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用多媒体显示控制变量法的含义。我追问:具体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思路,即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接着通过设置新的问题: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2、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外力呢?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定向的探究,并逐步走向自由探究,这个环节中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妨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予以提醒,如需要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需远大于钩码的质量等,但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

    第五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这一步骤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且能做到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认识到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我进行适当引导以突破做好实验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第五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我将有代表性的三组实验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动手画a—F与a—1/m图象,讨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我再借助CAI软件画出这两个图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达成共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估与反思

    结合教学前设计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另一个是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

    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辅助功能设置了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对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利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机会,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究的海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高效率、全方位地组织教学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5

    一、交代说课的题目及出处

    首先交代说课的题目,然后说明这个题目是选择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现行的适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沪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弹力》。这样就向评委及听课者交代了你要说什么,是属于哪一本教科书上的。

    二、交代说课主要内容的框架

    这一环节就是将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可以用PPT展示出来。目的向评委介绍你接下来要说的有哪些内容,先让评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依据以上内容阐明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应该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本节课在本章及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对本节内容的设计,表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弹力》一节说课。编排特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多用建议,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同时采用新授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历经探究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识,并在其中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物理学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向受到到熏陶。总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本章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见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及本节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如何说学情

    说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生正处于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之中。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既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少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维定势等。

    学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并且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归纳能力。

    知识经验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弹力的初步知识,对弹力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但对弹力方向的确定及大小计算还不明确。

    五、如何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这一环节要说明你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你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有三维目标,简单的说1、2、3。每一个目标最好有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例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交代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通过探究弹力大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并会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变让学生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过探究胡克定律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探索求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六、如何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依据,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难点要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共同决定。

    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断和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也是今后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1)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由于微小形变不易察觉及生活中物体间接触方式较复杂,再结合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难点为1、微小形变的判断。及2、弹力方向的确定。

    七、说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一环节要阐明你采用什么方法来教,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也要阐明学生的学法,其实说学法的含义是“你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

    例如,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弹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微小形变是一个难于察觉的现象,弹力方向不好判断。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法,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较多,为此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清晰再现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获得对弹力相关现象的直观认识,并对实验和探究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和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规律。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在这之前应该说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程序设计的,因为前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你的过程设计提供依据的。

    (一)说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新课。同时说明,你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哪里。

    例如,《弹力》此处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弹力图片和奥运会跳水视频,通过展现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内容用途很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动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只有明确了弹性形变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在问题一中通过(1)让学生使弹簧、握力计、橡皮泥发生形变。

    (2)适时提出问题:松手后曾发生形变的物体状态有何不同。

    (3)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概括总结出弹性形变概念。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用力拉弹簧会怎样,学生用力拉过之后发现弹簧为恢复原状,此时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这些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思考起来也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区别。而让学生亲自作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弹性形变的感受及对弹性限度的理解。

    过度语 学生认识弹性形变之后教师启发过度刚才几个实验我们看见了明显的形变,而桌面和玻璃瓶能发生形变吗?进而进入问题二探究中。

    2、微小形变

    首先让学生观看桌面微小形变实验,提出放大法,让学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变只有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演示一我是将教科书中的彩图活化,一是降低了难点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放大法我又设计了演示实验2,我没单一演示教科书中玻璃瓶形变实验,而是采用对比试验,通过矿泉水瓶的明显形变过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过渡语 体验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之后,我启发过度发生形变的物体会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进而引入问题3

    3、弹力及产生条件

    在这一问题中我让学生动手压缩、拉伸弹簧并提出问题:A:手为什么受力?B:施力物体是谁?在此我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跟弹簧,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因为施力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通过动手实验和类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认识了弹力之后,我启发道通常研究一个力要从力的三要素出发,为此引导学生从弹力的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研究弹力。

    4、弹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实例: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灯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

    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中的“书放在水平桌面上”这个方法,而是通过体验装水气球对桌面的力过度到书对桌面的压力;通过体验海面对重物的支持力过渡到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橡皮筋拉重物实验,通过体验橡皮筋拉重物的力过度到电线对电灯的拉力。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再次体会放大法,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解了难点。 5、胡克定律——学生探究实验

    在弹力大小问题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特别强调的是,我提供了多个弹簧,目的是引出进度系数的概念。同时我改变以往实验中只探究弹簧的拉伸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而是让学生从弹簧的压缩和拉伸两方面入手探究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验证弹簧压缩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器材,如图,(为了减小相对误差,我在压缩弹簧上加上润滑油,同时在实验时告知学生要使用多个钩码,如两个钩码算一个)。

    实验之前,要告知学生,不要超过弹性限度。探究过程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如甲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量关系,乙组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压缩量关系,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以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这种通过多组实验进行对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学家得出物理规律的途径,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三个练习题覆盖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由此评价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课后小结

    而在课后小结方面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总结,而且指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能够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复习本节内容的依据。

    在布置作业部分: 我主要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安排这样两个作业。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已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3.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三、教具

    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器材包括: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就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观察演示实验中物体动能与势能转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 依次演示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变化情况,教师小结:

    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

    提出问题:上述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这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物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先考虑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理想情况。

    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

    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

    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

    WG=mgh1-mgh2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小结: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指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分析物体做平抛和竖直上抛运动时的情况。

    明确: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2.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

    以弹簧振子为例(未讲振动,不必给出弹簧振子名称,只需讲清系统特点即可),简要分析系统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明确:进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1.在距离地面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

    (1)前面学习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平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

    (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明确所选取的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小球所具有的机械能。

    例题求解过程:

    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抛出时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Ep1=mgh,动能

    落地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

    提出问题:请考虑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用运动合成解决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轨道由静止开始滑下,并进入在竖直平面内的离心轨道运动,如图所示,为保持小球能够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而不落下来,求小球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滑下?已知离心圆轨道半径为R,不计各处摩擦。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小球能够在离心轨道内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对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有何要求?

    (2)从小球沿斜轨道滑下,到小球在离心轨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选取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能够通过圆轨道最高点,要求小球在最高点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时小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

    (2)运动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3)选小球开始下滑为初状态,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为末状态,研究小球这一运动过程。

    例题求解过程:

    取离心轨道最低点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开始时小球具有的机械能E1=mgh。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时,小球速度为v,此时小球的机械能

    成完整的圆周运动。

    进一步说明:在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工具的限制,我们无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小球在离心圆轨道内的运动。但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类问题。

    例3.长l=80c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 m=100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释放后小球做何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

    (2)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

    归纳学生分析结果,明确:

    (1)小球做圆周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

    (2)绳对小球的拉力不对小球做功,运动中只有重力对球做功,小球机械能守恒。

    例题求解过程:

    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ΔEp=-mgh=-mgl(1-cos60°),

    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各例题,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归纳学生的分析,作课堂小结。

    五、小结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通过例题分析要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其次要正确选择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写出初、末状态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

    3.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逐步培养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应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与圆周运动或动量知识相结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明

    势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同样,机械能也应是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必过份强调这点,平时我们所说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理解为是对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一种简便而通俗的说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由落体”,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

    《自由落体》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本章是在之前运动基础上的补充,自由落体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公式,为接下来研究特殊的运动打下铺垫,在整个高中课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任务。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中以老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在探究物体下落快慢的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并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四、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难点则是:

    重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特点和规律。

    难点:自由下落快慢和重力大小无关。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师生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课堂练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为此我将它分为导入,新课讲授,小结和作业4个部分。

    1.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更好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将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质量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故事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设计了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可以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2.新课教学

    上课之初,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一张纸和一个石块同一高度释放谁落得快?探究落地时间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比较快,有的 也会认为两者下落是一样快的。

    接着我将进行两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实验:将揉成团的纸和石头同时同一高度扔下,发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物体,落地时间相同。第二组实验:将相同大小的纸,一张揉成团,一张平摊,同时下落。发现纸团下落得快。学生观察得出相同质量的物体下落时间不同。以上两组对比试验与学生以往的认知形成矛盾,让学生体会到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以上实验与学生以往的认知形成矛盾,让学生体会到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为了验证空气阻力的影响,我将采用牛顿管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我将进行如下操作,第一次直接将玻璃管倒置,观察下落情况。第二次利用抽气机抽取部分空气,倒置观察下落情况。第三次抽取全部空气,变成真空状态,观察下落情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小羽毛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所有物体同时下落。接着引导学生总结自由落体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以及自由落体运动条件:静止只受到重力

    3.巩固(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在多媒体展示习题,让学生区分哪种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习题的训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进行接下来的作业布置。

    知识归纳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教师需要给学生梳理好知识点,再章节最后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作业布置

    对于课后作业,我将布置太空测量质量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书上材料对本节课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重点突出,可以很好的帮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9

    一、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备课,我觉得因每个人的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达到高效就行。平时我是这样备课的:

    1、先自己备课,用比较常长的时间,自己钻研,不参照任何参考书,自己独立深入钻研教材。刚毕业时,我们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师,我们都是自己备课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锁门的把我们赶走。

    2、参照教科书,把握重点,修改不妥之处。

    3、积极学习,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风格,适当调整,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

    4、精心设计提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反复推敲,怎样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避免课堂提问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等。

    5、课后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长期坚持这样的备课,自己深钻教材,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很多时候我们的集体备课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备下去,老师凑在一起,集体说说话而已,这种认识是万万要不得的,我认为集体备课应该注重实效,注重过程,注重老师的提高,“高师必有好徒”。

    1、集体备课应该所有老师都参与。我们也经常集体备课,一般每周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时间,所有老师都没有课,专心参加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所有老师都要发言。我们的做法是设定一个主讲人,其他人都要参与。主要做法:

    (1)先由上周的主讲人很反馈人(都有专门老师负责课后学生的反馈)对上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讨论是否进行一些必要的强化训练或者即时的反馈练习,讨论学生在上周这部分知识中是否有掌握不当的地方,然 后每位 老师谈谈自己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怎么处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习题也是这样处理的)

    (2)评论上 周中 老师的听课情况,每位老师都参加评论。我们一般一周至少共同听一位老师的一节课,对这节课中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探讨,讲课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样讲学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处,下次改正。这样老师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利于 老师的专业成长。

    (3)由主讲人讲下周需要讲解的内容以及如何讲授,还有讲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如有遗漏,其他老师可以补充。主讲人还要将进度安排好!

    (4)集中备一部分习题。这一部分习题一般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作为讲课中的实例和例题,所有老师讨论讲授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

    3、认真备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时,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师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必须了如指掌,那就需要认真备学生,我们也是通过讨论完成。

    4、集体备课 后所有 老师的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为了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经验的老师讲授,稍微年轻一点的,负责反馈和查漏补缺,中等的老师负责找课后作业题型等,做到每位老师都有事情可做,并且能完成的比较好,老师自己也是一种成就感。

    5、集体备课还不限时间和空间。刚才说的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时间内,集体备课完成的,其实集体备课完全没有必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讲完一节课,在休息的课间,几个老师凑在一起,就这一节课中遇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探讨一下,在下一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节课后,回到办公室,就问题很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6、确定下周的主讲人,及时轮换。

    三、设计、安排好学生上课的活动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动,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都知道什么?

    2、学生都能做些什么?

    3、学生需要什么?

    4、学生的活动时间怎样安排?

    在教学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很简单的活动,学生却觉得很复杂,我们觉得很复杂的活动,学生又反而觉得很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计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发展空间,预想活动可能达到的效果,从而选择教学策略。有时,我们也应对可能出现的生成做各种维度的预设,这样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哪些活动学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动需要教师指导,这样能很好地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们思想的深处,因而我们常常期望让活动都进行得充分些,可是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结果造成时间不够。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把时间安排也考虑进去,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就会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活动的组织上,学习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课堂上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会减少很多。

    四、有效准备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具制作途径日益增多,CAI课件图象、文字、声音、动画兼备,给学生多方位的视听感受,自制教具富于创意,能较直接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比如,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一章,学生手中的篮球,就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复习课中,我们每节课都准备讲学案,讲学案包括了很多栏目,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己推导、老师学生互动、即时反馈练习、课后小结、课后反思等。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备课形式,也是有效备课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条件,选择备课的方式,我想这样不仅保证了备课的质量,又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深入地探寻、实践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己和专业的发展。

    有效备课,我感觉这四个字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备课,二是有效。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学的准备过程非常重要,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作为班主任,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很多时候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

    在课改的今天,我的备课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训了很多次,对于”有效备课”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0

    一、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脱离学生的接受范围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很多课程的讲述老师要提前做好基础,设计好本节课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还要去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随机应变,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的时候,就说明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尽管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是自己十分的熟悉的,但是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很多老师会忽视这一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简化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没有将课堂的问题提问发挥到最大化。

    2、课堂问题设计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做实验就是老师讲解,但是老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真正地解决问题,尽管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来作答,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一个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又有新的问题与知识出现,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并且在课堂老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回答时间十分短暂,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足以引起老师的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将目标转向下一个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答过程要重于解答结果,学生掌握知识是掌握这门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结果。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

    基于生处于思维成长的黄金阶段,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打破思维定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建立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意识。

    1、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习题课的讲解

    以往的课堂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是在老师讲完这一节课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去解答课后的习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去讲解,这种解答问题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做题时间有限,其次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不能帮助学生去分析习题,只是重视解决这一道题,而不是教授学生掌握解答同一种类型的题型,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不能更好地去解答。所以在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该类型的题型,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很容易去解答。

    例: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位置的钢板C上,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物体只能沿着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⒈的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方向沿导槽方向)使物体以速度v2沿导槽匀速运动,求拉力F的大小。

    分析:此道题目中摩擦力不再是一个方向向上的,而延伸至平面上的摩擦力分析,结合相对运动,难度较大。

    设计问题:

    (1)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2)物体相对于钢板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2、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做实验,所以很大程度上学生真正自己去动手做实验的时间是十分少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老师的演示下进行的。

    中学物理课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以问题为引导,将实验课程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实验课程。在关于电力这一学科知识中,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真正意义上明白什么是电力,以及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篇12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4篇


    有没有写好教案的秘诀呢?教师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老师伴随教案里的节奏让学生更沉浸在学习的课堂上。写教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能更好的讲课,今天我们为大家整合了一些有关“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的内容,请将此页面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


    说明: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①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②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③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④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⑤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⑥熟练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多个对象时,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一定要强调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简便性),如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2如何学习物理

    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水杯,从不同角度看,杯底深浅不同;杯中的茶叶大小不同,杯上的花大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

    二.注意分类,理顺条理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联系实验,联系社会

    要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不但关心身边的物理,还要关心物理与社会的关系,不但要学习科学历史,更要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用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考物理备考9大复习指导建议

    1.一定要认真审题,从题目提供的背景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找到关键词句。

    审题一定全面仔细。很多考生在审题时直接去看问题,往往忽视了前提。要知道历史都有阶段定位,考生特别要注意把事件或者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来分析和阐述。历史的主观题目在设问的前半部分通常都给出一段情景、一段或几段话、一张或几张地图,对这些内容考生一定要仔细思考,因为这个题目考查的所处历史时期和特点都蕴涵在这些内容之中。

    2.解答非选择题要求组织语言表述答案。

    很多考生失分就是因为不会运用学科语言表达。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运用特定的规范、格式、学科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路。

    3.要化综合为单科。

    现在的跨学科试题多数是拼盘结构,针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问题,给出一段背景资料,分几个小问来提问,不要害怕这样的题目。?

    4.物理计算题需要注意的两点。

    第一,高考改卷是分步给分的,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一步步来。很多考生一上来就写公式,甚至一开始就代入数字计算,如果错了,一分也得不到。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再列公式,然后进行必要的文字运算,最后才往里代数字。第二,考生自己引入的符号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说明它代表哪个物理量。

    5.减少学科思维转换中的干扰。

    答理科综合的卷子时要按前后顺序,先答一卷,再答二卷,先答完一个学科,再答另一个学科。理综每道选择题都是6分,分量很重。于是有的考生过分紧张,在选择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没有时间去解答第二卷了。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时间。

    6.考试时,要力求慢开始,早入境,快答题,稳结束。

    要按照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前者符合考生的做题习惯,后者有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使考生能够进入良性竞技状态。

    7.答选择题时,要审清题中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命题意图;

    解答漫画选择题或者漫画问答题,关键是读懂漫画,弄清其表意和寓意;解答主观性试题,必须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理论联系实际,依据试题的具体材料、情景和要求,突出答案内容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答案形式的鲜明个性,注意答案的层次化、术语化和规范化。

    8.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遇到难题要沉着,遇到容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

    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折射原理。一般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再就是换个角度思考,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对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

    9.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高三物理复习五大提分攻略

    一、抓基础。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

    另外,还应注意总结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通过对以往练习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一个档次。

    二、抓核心。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

    三、抓薄弱环节。近两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论述能力的考查。目前主要体现为对推导论证的考查。如去年高考及今年北京地区春季高考都增加了推导证明题,但这几道题都源于课本。因此,复习中应注意课本中某些重要命题的论证过程。还应该加强对物理问题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求解计算题,不仅仅能够计算出结果,还应能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即不仅会说出是这样,还要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四、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去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的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但结果是有不少同学反倒对这类题感到生疏,这是很不正常的。在总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力、热、电、光各个分支,都有大量的事实能与高中物理结合,要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抓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势能计算时,应先确定零势能标准。在涉及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时,规定出正方向,以方便于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化。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2)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

    ②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2.难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②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

    1.瞬时速度的概念

    2.初步的极限思想

    讨论的习惯

    4.数学课中对角度大小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

    讨论、讲授、推理、概括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认识圆周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让学生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

    演示小球在水平面内圆周运动

    展示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图片

    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动画

    观看花样滑冰视频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答:它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这两个球匀速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答:快慢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动手,分组实践,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思考与讨论:

    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中的质点都在做圆周运动。

    比较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些?说说你比较的理由。

    讨论后,展示自行车传动装置图片(或视频),进一步提问:如何比较物体圆周运动快慢?师生共同分析,小结可能的比较方法:

    方案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

    方案2: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

    方案3: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方案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非常好!”、“你(们)真棒!”、“说得对!”等。

    (二)新课教学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线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线速度是怎么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2.线速度的方向怎样?请说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3.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说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什么不变?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线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砂轮切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下:

    线速度:

    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大小:v=Δl/Δt (分析:当Δt很小时,v即圆周各点的瞬时速度。)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看砂轮工作视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看动画,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请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实例)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讨论:

    1.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此处的“匀速”是指速度不变吗?

    2.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很好!”“你(们)真了不起!”等。

    讨论后,小结如下: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线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匀速”指速率不变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角速度

    看图片,回答问题:(转向角速度学习)

    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分析P点和N点,M点和N点哪点运动得更快些?哪点转动得更快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质点运动得快与转动得快不是一回事!有必要引入一个表示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转入角速度学习)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分析得好!”“不错!”等。

    下面我们研究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P14-15,思考以下问题:

    角速度是怎么定义的?

    1.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它和通常意义上的单位有何不同?

    2.角度的大小是怎么表示的?

    3.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计算带单位时为什么应写为s-1?

    5.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角速度的概念

    1.角速度:

    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大小: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2.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问题: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可以怎么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看动画,讨论,得出方案:

    即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或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看动画,学习周期和转速的概念。

    周期与转速

    1.周期:

    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大小:T=2πr/v=2π/ω

    单位:秒(s)

    2.转速:n

    定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叫转速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看动画,思考与讨论:

    观察电风扇转动,定性比较扇叶上A,B,C,D,E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

    用数学方法推导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有定量什么关系?v = rω

    设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在Δt内通过的弧长为Δl ,半径转过的角度为Δθ

    由数学知识得Δl = rΔθ

    v=Δl/Δt=rΔθ/Δt= rω

    关于V=ωr的讨论:

    当r一定时,V与ω成正比

    当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

    当ω一定时,V与r成正比

    小结:线速度、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点击幻灯片)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Δl/Δt=2πr/T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ω=Δθ/Δt=2π/T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ω

    观看动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两个重要的结论

    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本课小结及板书设计:

    §5.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轨迹是圆周的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Δl/Δt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2)角速度: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3)周期:T=2πr/v=2π/ω

    单位:秒(s)

    (4)转速:n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v=Δl /Δt=2πr/T

    ω=Δθ/Δt=2π/T

    v = rω

    4.两个重要关系:

    (1)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2)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思考:A、B、C三点那些点角速度相等,哪些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若A、B、C所在轮的半径之比为B、C三点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之比。

    1:1:4

    1:2:2

    2:1:1

    1:2:2

    研究性学习:如何估算你骑自行车的正常速度?

    (1)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写出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与测量量之间的关系

    (3)估算正常行驶的速度

    作业:课本 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3)

    相关背景:

    20__年岁末,中国教育学会组织赴黑龙江省某市支教,笔者应邀前往。按照活动组织者的要求,在a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七百多分)上一节高三年级的复习课,在b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三百多分)以《牛顿第三定律》为题上了这节高一年级的新授课。

    上课前被告知该校生源状况较差,因而笔者在心理上便有所准备。课题引入阶段首先呈现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文本并设问,但没有同学应答。将物理课代表点名叫起,这个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支吾了一会儿说:“好像是牛顿定律。”笔者暗示所呈现的是两段文本,小伙子立即机灵的补充说:“那就是牛顿的两个定律。”当笔者追问哪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哪段文本是第二定律时,又把我们的课代表给难住了,他想了一会儿壮着胆子猜测说:“上面那一段文本是第二定律,下面的那一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在笔者以“你觉得老师会用定律的呈现次序与同学们捉迷藏吗?”的启发下,这位机灵的小伙子立即改口说:“上面的是第一定律,下面的是第二定律。”

    把上述一段本该属于“教学实施”的相应文字放在“相关背景”中呈现,实在是因为经过上述几分钟的教学试探(仅仅算是“教学试探”而算不上“教学实施”),笔者已经决定调整教学方案而重新来过。所以被主观认定的“教学实施”应该从接下来的部分开始算起。

    教学实施:

    相应的教学实施过程有序呈现如下

    ① 课题引入:(教师叙述)本章的标题是《牛顿运动定律》,而牛顿运动定律一共有三个,在本章的第1、3两节中分别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板书:5、牛顿第三定律)。

    ② 布置阅读:(教师叙述)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认真把课本上P80页的内容看一看。因为对任何学科的学习来说,文本阅读的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能否耐得住性子认真看书,是检验一个人能否较好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最常用方法。

    ③ 提出问题:(教师叙述)基于学习的阅读和基于消遣的阅读不同,一般需要“带着问题读”,有时还会要求“读出问题来”。老师在黑板上呈现四个问题,与问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阅读从书中搜寻得来。我们四个自然小组分分工,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时重点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去搜寻相关的内容,好吗?(全体同学应答:好!教师板书问题如次)

    问题1:对力的“物质性”特征有什么体会?

    问题2:对力的“相互性”特征有什么认识?

    问题3:对“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作何猜测?

    问题4:对“实验测量”功能有怎样的认识?

    ④ 阅读交流:(阅读交流在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应答中有序的进行着)

    师:好!一页书的内容用两分钟看,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吧?

    生(部分):看完了。

    师:老师从第1小组的同学开始发问:阅读时发现课本上哪些内容与问题1相关呢?

    生A:课本上第1段的两句话与问题1相关。

    师:具体是怎么说的呢?

    生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师:嗯?“谈到力”?你能具体的谈到某个力吗?

    生A:……?

    师:谁来帮忙?

    生B:手拉弹簧。

    师:这是课本第2段开头的内容,这里谈到力了吗?

    生B:谈到了。

    师:在哪?

    生B:在“拉”字上。

    师:好!好一个“在‘拉’字上”!“拉”是动词,代表一个动作、一个作用、一个力、拉力。谁拉?拉谁?

    生B:手拉,拉弹簧。

    师:哦!名词“手”代表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施力物体;名词“弹簧”代表另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受力物体。是吗?

    生(全体):是!

    师:有谁能把力现象的描述概括出一个通式来呢?

    生(全体):……

    生C:我能!描述力现象的通式是:“力现象描述 = 名词 + 动词 + 名词”

    师:很好!我们从“手拉弹簧”这个具体的力现象描述实例出发,最终概括出描述力现象的通式。在上述研究中不少同学都贡献了聪明才智,但最终是由C同学作出概括(如右图所示),所以老师建议把这个通式命名为“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笑声与掌声)

    师:不过,老师还想提个建议:“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最好修正为如下形式

    力现象描述 = 名(代)词 + 动词 + 名(代)词

    生C:老师,您修正的理由是什么呢?

    师:你所要的理由老师只需要用三个字来表达。

    生C:哪三个字?

    师:我打你。

    生(全体):……(犹豫片刻,笑声一片)

    师:(示意笑声止住)好了,第一小组几位同学的表现可以用“出色”来评价,其他同学估计也不会差。下面老师要拷问第二小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D:我来!与第2个问题相关的是课本P80页中第2段内容。

    师:仅仅是第2段吗?

    生E:第3段内容也与第2个问题相关。

    师:哦!两段内容均与第2个问题相关。各有什么侧重、各有什么不同呢?

    生E:第2段内容是以实例具体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而第3段内容则是概括性的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

    师:嗯,具体描述和概括描述。说的很好!我这里列出一个表格,请你上来在黑板上根据第2段的具体实例而把表格填满。当然,其他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画表、自己填。

    (生E板演,有些栏目教师作必要解读和适当启示,最终填表如下)

    案例 甲方 乙方 作用 时序 性质 1 手 弹簧 相互“拉” 同时 弹力 2 人 + 椅 桌子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3 人 + 船 小船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4 物体 地球 相互“吸引” 同时 引力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不完全归纳 师:第2小组的同学其实还需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而深入思考:第一,教材P80页第2段文本在给出了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的实例后,又写下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8个字,其意欲何为?第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命名有什么规定吗?第三,力的“相互性”特征应该怎样规范的表述呢?时间关系,这几个问题就留给全体同学课后思考吧。下面老师要向第3小组的同学发问了,不过这次发问换一个角度切入:老师为什么会提出第3个问题而让大家猜测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的呢?我们又怎样去猜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呢?

    生F:这很简单:老师布置我们看P80页上的内容,而牛顿第三定律却写在P81页上。我们没看到,当然只能猜。至于怎样猜,我还没想好。

    师:有点道理,但还不能让老师满意。谁来补充?

    生G:课本P80页中有一段话写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标题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这里获得的启示让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师:G同学是个实诚人,他仅仅是从课本上写在“牛顿第三定律”标题下的设问的字面而作狭义的猜测。谁能把思路再托宽些呢?

    生A: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师:很好!思路拓宽后的合理猜测确实应该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方向之间的关系在内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如果“偷看”一下P81页内容,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全体):(笑声)

    师:下面轮到第4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H:书上写的很清楚:观察和经验只能解决定性问题,而牛顿第三定律需要定量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必须做实验。

    师:对!要想明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就必须做定量测量的实验。说到实验老师要向大家说抱歉:老师飞过来临时接受任务,没来得及准备实验,只能将电脑中留存的两幅实验数据分析图,现呈现给同学们并由老师作简要的说明(实验数据图线与相关说明如下所示)。

    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由定量测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图表明:大小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线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作用线共线。

    ⑤ 定律概括:(定律的表述、意义、理解及拓展性内容依次呈现如下)

    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4)

    11.1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2)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4)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四)【板书设计】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公式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系列9篇)


    当有新的教学内容时,就会有一份新教案。教案为教学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相信一些人会觉得教案很难写吧?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发现!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知道什么是分子的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因而分子势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教学过程: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的运动形式对应着相应的能.在机械运动中,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使物体具有动能,由于物体与地球之间存在相对作用,并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重力势能,那么我们会自然地想到由于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力只与相对位置有关)也应存在与此相对应的能量.

    1.分子动能:组成物体的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1)大量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尽相同,以中等速率者占多数.

    在研究热现象时,有意义的不是一个分子的动能,而是大量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平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2)微观含义(即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

    (2)温度反映的是大量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尽相同.

    1.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做分子势能.

    2.分子力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类同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时,分子势能增加.

    ①一般选取两分子间距离很大(

    )时,分子势能为零.

    ②在 的条件下,分子力为引力,当两分子逐渐靠近至 过程中,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在 的条件下,分子力为斥力,当两分子间距离增大至 过程中,分子力也做正功,分子势能也减小.

    1.物体的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也叫做物体的热力学能.

    2.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因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所组成.

    时,分子势能最小(且为负值).

    (1)从宏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大小由物体的摩尔数、温度和体积三个因素决定.

    (2)从微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大小由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间的距离三个因素决定.

    1.能量的形式不同.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机械能分别跟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内能是由于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而机械能是由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及其与它物体间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

    2.决定能量的因素不同.内能只与(给定)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而与整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路物体的相对位置无关.机械能只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跟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有关,与物体的温度体积无关.

    3.一个具有机械能的物体,同时也具有内能;一个具有内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例1]有两个分子,用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力和引力相等,使两分子从相距很远处((

    )逐渐靠近,直至不能靠近为止 ).在整个过程中两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解析】根据动和能的关系,分子势能的变化是和分子力和功相联系的.分子力对分子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当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表现分子力等于零;当表现出的分子力为引力;当两分子从 处靠近,直至

    时,分子引力大于斥力,

    时分子引力小于斥力,表现出分子力为斥力,在 为止的整个过程中,当

    时,则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不难看出, 时分子势能最小。

    正确选项为D.

    【解析】分子势能增大,说明分子力一定做负功,或者说一定克服分子力做功,所以选项A正确.我们知道,当减小;当

    时,分子势能增大说明r增大,分子力 时,分子势能增大说明r减小,分子力增大,因题目未说明初始状态分子间的距离r是大于、小于或等于 ,所以对分子力和分子距离的变化情况无法确定,选项C正确,B和D错误.

    [例3]有甲、乙两种气体,如果甲气体内分子平均速率比乙气体内平均速率大,则(

    [解析]正确答案是C.A认为气体分子平均速率大,温度就高,这是对气体温度的微观本质的错误认识,气体温度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而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仅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还与分子的质量有关.本题涉及两种不同气体(即分子质量不同),它们的分子质量无法比较.因而无法比较两种气体温度的高低.故A、B错,C正确,速率的平均值大,并不一定每个分子速率都大,故D错.

    [例4]用力拉着铁块在水平面上运动,铁块内能和机械能有没有变化?

    【解析】当地面光滑时,铁块由受到外力后将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但势能保持不变,所以铁块的机械能增加,增加的机械能等于外力对它所做的功.由于运动过程中,铁块所含的分子数,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不变化,因而铁块内能不变.

    当地面不光滑时,铁块运动中时刻受摩擦力的作用,若所受外力等于地面摩擦力,铁块将匀速运动,机械能不变.若所受外力大于地面的摩擦力,铁块做加速运动,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变为内能,其中一部分使铁块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铁块的机械能和内能都增加.

    【小结】物体的内能是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教案点评:

    本节重点物体的内能和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教案围绕这些重点,对分子的动能、温度、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及其关系等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例题分析,由浅入深,思路明确,合理使用此教案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2)

    一、动量

    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的方向上。 物理学家们为了描述运动物体的这一特性,引入动量概念。

    1、动量:我们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①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用符号p表示,即p=mv

    ②动量是描述物体处于某一运动状态时的物理量,当运动状态一定时,物体的动量也就确定了,所以动量是一个状态量

    ③动量是一个矢量,动量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④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⑤冲量的单位Ns与动量的单位kgm/s是相同的

    ⑥动量在变化,包括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2、动量变化△p.

    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P △P 动量变化△P是矢量,其运算法则为:将表示初始动量的箭尾和表示末动量的箭头共点放置,则:自初始动量中的箭头指向末了动量P’的箭尾的有向线段,即为矢量△p.如

    P' 图所示. 如果始、末动量都在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则在该直线上选定一个正方向后,

    就可以将矢量运算转换成代数运算了。

    例1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块坚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例2质量为0.5kg的物体以4m/s的速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a:物体的动量是否保持不变?

    b:物体在半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方向如何?一个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

    c:1/4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

    2

    三、巩固练习:

    1.对于力的冲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越大,力的冲量就越大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大,力的冲量也不一定大

    C.F1与其作用时间t1的乘积F1t1的大小,等于F2与其作用时间t2的乘积F2t2的大小,则这两个冲量相同

    D.静置于水平地面上的桌子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经时间t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此推力的冲量为零

    2.质量m为3kg的小球,以2m/s的速率绕其圆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从A转到B过程中动量的变化为多少?从A转到C的过程中,动量变化又为多少?

    第二节 动量定理

    【新课新入】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泡沫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动量定理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①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②物体的加速度a=?③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推导得到一个什么表达式?

    1.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2.表达式为:Ft=mv′-mv

    说明:动量定理说明合外力的冲量与研究对象的动量改变量的数值相同,方向一致,单位等效.但不能认为合外力的冲量就是动量的增量.动量定理既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变力.对于变力的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二、动量定理的应用:

    例题:一个质量为0.18kg的垒球,以25 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 m/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 s,求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和物体的运动过程;

    3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全部外力及作用时间;

    ③找出物体的初末状态并确定相应的动量;

    ④选定正方向,并给每个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带上正负号,以表示和正方向同向或反向 ⑤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

    三、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

    1.讨论:在动量变化量Δp一定的情况下,F和t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Δp一定时,要增大力F,可缩短作用时间;要减小力F,可以使力的作用时间延长.

    2.解释导语中的现象:鸡蛋掉到泡沫塑料垫上,延长了作用时间故作用力减小,所以鸡蛋没被击破.“瓦碎蛋全”的解释。

    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得到很大的作用力,就要缩短力的作用时间;而有时需要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来减小力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四、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用0.5kg的铁锤钉钉子,打击时铁锤的速度为4 m/s,打击后铁锤的速度为0,设打击时间为0.01 s.①不计铁锤的重量,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大?②考虑铁锤的重量,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又是多大?③你分析一下,在计算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计铁锤的重量?

    2.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从20m的高处以速度v0=10m/s水平抛出,求:①从抛出到落地前一瞬间物体动量的变化.②物体从抛出到落地整个过程中受到的冲量.(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四、小结:冲量的求解方法:可用I=Ft求出,也可通过I=Δp,间接求出。涉及到力与作用时间的问题应优先选用动量定理解题.

    五、思考题:

    1.关于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的动量就越大

    B.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受到的冲力一定越大

    C.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越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跳高时要铺上厚厚的垫子,这是为了:( )

    A.减少运动员受到的冲量 B.减少运动员受到的冲力

    C.减少运动员的动量的变化 D.减小运动员的惯性

    4

    3.质量相等的P和Q,并排静止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现用一水平恒力F推物体P,同时给Q一个与F同方向的瞬时冲量I,使两物体开始运动,当两物体重新相遇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

    A.I2IF2F B. C. D. FFII

    4.为保证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对安全带长度的要求是( )

    A.短些好 B.长些好

    C.越长越好,但不能超过到地面的高度 D.不论长短都一样

    B两球质量相等,A球竖直上抛,B球平抛,两球在运动中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动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相同时间内,动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C.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动量定理习题课

    【复习引入】:动理定理的内容、表达式:Ft=mv′-mv 各物理量的含义

    说明:矢量性、因果性(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广泛性(变力和恒力匀适用)。

    体现一种直接和间接计算冲量和动量的方法。

    一、动量和冲量都为矢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

    例1.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块坚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若撞击时间为0.02s,求钢球对大理石的撞击力。

    练习:以40m/s的初速度将一质量为0.2kg的小球竖直上抛(不计阻力,g取10m/s2),则4秒末小球的动量大小和方向?

    二、由Ft=mv′-mv求出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应区分于某个力

    例2.质量为50kg的物体从5m高处自由落下打在地面上,打击时间为0.1s。求这一过程地面受到的平均打击力。

    分析:应正确区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和地面对物体的弹力

    三、表达式中动量变化与物体的受力应统一于相同的过程中

    例3.一物体质量为20kg,用一根长5m的细绳系着拴在高空某一支架上,物体由悬点自由落下,到停止运动历时1.1s(绳未断),则物体对绳子的平均拉力多大?(g取10m/s2)

    选取的研究对象:物体

    5

    选择的研究过程:学生回答

    对选定和对象和过程,受力分析、确定动量变化

    合外力的冲量如何表达:

    分析说明:高空作业时,工作人员身上一般要系上弹性较好的安全带。

    训练:如图A、B两木块紧靠在一起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mA=过程的统一是正确求解的关键)

    素质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将0.5kg的小球以10 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在3 s内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大小等于 kgm/s,方向10 m/s的速度水平抛出,在3 s内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大小等于 kgm/s,方向 .

    2.车在光滑水平面上以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煤以100 m/s的速率从上面落入车中,为保持车的速度为2 m/s不变,则必须对车施加水平方向拉力 牛.

    二、选择题

    B两个物体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当分别受到大小相等的水平力作用,经过相等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所受的冲量相同

    B.A、B的动量变化相同

    C.A、B的末动量相同

    D.A、B的末动量大小相同

    2.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0做平抛运动,经过时间t,下落的高度为h,速度大小为v,在这段时间内,该物体动量变化量大小为

    A.mv-mv0 B.mgt C.mv2?v0 D.m2

    gh 2

    6

    动量、动量的变化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动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冲量

    B.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大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大小

    C.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的变化方向相同

    D.物体的动量变化方向与物体的动量方向相同

    4.某物体受到一个-6Ns的冲量作用,则

    A.物体的动量一定减小

    B.物体的末动量一定是负值

    C.物体动量增量的方向一定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D.物体原来动量的方向一定与这个冲量的方向相反

    5.水平飞行的子弹m穿过光滑水平面上原来静止的木块M,子弹在穿过木块的过程中A.m和M所受的冲量相同

    B.子弹与木块相互作用力做功的数值相等

    C.m速率的`减少等于M速度的增加

    D.m动量的减少等于M动量的增加

    6.一质量为2kg的质点从静止开始沿某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动量p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式为p?8xkgm/s,则此质点

    A.加速度为8 m/s2

    B.2s内受到的冲量为32 Ns

    C.在相同的时间内,动量的增量一定相等

    D.通过相同的距离,动量的增量也可能相等

    7.与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间内与动量变化量的方向相同的是

    A.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

    B.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方向

    C.这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E.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三、计算题

    1.质量为100g的小球从0.80 m高处自由落到一厚软垫上,若小球接触软垫到陷至最低点经历了0.20 s,求这段时间内软垫的弹力对小球的冲量为多少?

    2.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若在抛出后5 s落地,求它后3 s内动量的变化.

    7

    参考答案:

    一、1.14.7,竖直向下;14.7,竖直向下

    2.200

    二、1.0.6 Ns

    2.Δp=I=mgt=30kgm/s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3)

    高中物理《电能的传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电能的传输》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请说一说你对电能输送过程中的电压损失和功率损失的了解?

    二、在本节课中你都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展示法,自主探究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是为了能够更直观地呈现事例,创设情景,这样设计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思考,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法的运用是在减少电能地两种途径的发现上。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学知识和电学公式的推导以及分析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自主的思考发现这两种减少电能损失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安排也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要求。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导入方法?

    【参考答案】

    我采用这种导入方式是为了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发电站选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发电站距离能源供应地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的区别,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看到的现象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四、为什么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

    【参考答案】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可以是教师知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4)

    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2、提出自学要求,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

    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1、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5)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 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中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中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中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中。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中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中学物理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 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三、学校各项活动情况: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年来未耽误一节课。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严格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今后一定继续坚持。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在新的一年一定认真工作,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8)、(11)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

    二、教学方面

    1、充分重视课前准备

    认真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同组老师进行交流,对上周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统一下周教学进度和内容,探讨下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营造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我尽量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集体面前想表现、敢表现、喜欢表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尽量精讲,节省出时间给学生精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掌握,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是可以促进学生提高上课效率,有时效性。另外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递进式教学。

    3、关注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兵教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本学期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班级开展小组教学。我主要在习题课上施行小组教学,课前分配任务,学生课前讨论课上展示、讲解,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更能够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书写的规范性、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进一步帮着学生理解知识。但是课堂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基于两年的学习差异成绩上等的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展示成果,中等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理解,但是后进生无法融入课堂容易溜号,长此以往容易丢失学习的兴趣。

    5、精讲、精做、精批、精讲严把作业关

    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本学期批小作业26次、测试卷14次。

    6、积极听课向有经验教师学习

    本学期我深入课堂听课32节,向本组教师学习,不仅学习新授知识,更学习如何上复习课、如何有效讲解试卷,如何驾驭课堂。通过听课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经验浅薄(有的知识我繁冗的叙述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而有经验的教师简练的几句话就点透),更加激励我要提升自身业务,提升自己的学识魅力。

    三、加强自身发展,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充分把握学校提供的每次继续教育的机会,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应用,通过网络新信息,尝试新方法、吸收新思想、新经验、新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为己所用。

    本学期继续认真参加网络培训,学习如何教学;还参加了在长春举办的“新教材培训”,在课堂上东北师大附中有经验的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对新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学方面树立了新的目标。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顺利的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今后还将继续努力。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党爱国,积极进取。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文本,背学情.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我注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把本地的教学资源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尽量使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所以孩子们比较喜欢上课。

    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叶成茂学习通用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在工作上,服从安排,积极主动

    在校领导指引、支持下,教育和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思路清晰,做到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抽出时间,按照计划,落实调研工作,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教师教学竞赛学能积极的配合上课教师作好赛前准备工作,能帮助教师修改论文案例的。学生学科竞赛也能尽自己的力量,进行辅导。

    我们的学校无论是环境还是领导、教师都给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的好感,所以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虽然有时任务较重,但心理上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较主动,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为学校的建设献出微弱的力量。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同志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不断创新

    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这学期本人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方法,而且自己所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条线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评价学生和教师,如何作好条线管理,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

    一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反面而收获良多,我在各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和二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不懂得的东西太多,要学习的东西更多。我每天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四、努力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的实验有些内容学校的现有的教学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改进和满足新课改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出色完成教育目标。

    高中物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

    紧张有序的一年又结束了,在学校、年级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都相对圆满的完成了高考备考任务,不管成绩如何,一年来平平稳稳、按部就班的贯彻了学校、年级组安排的各项教学管理任务,在期间有有得有失,有成功的喜悦,已存在遗憾,下面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组备考方面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们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每节课讲解课本两节的内容,尤其是对必修课本,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讲完就练习,在课堂上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今年的一轮复习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矗从期中考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能力的高低,归根结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知识点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各类附图、插图、图表等,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图上,以图带文,以文带图,实现图文转换,以及图表之间的变化、转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本质即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理清学科内的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形成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的能力。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受益终生。在学习中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提问。不仅是在学习中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主动的提问题,从而启发思维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3、立足课堂主阵地,把课本内容复习到位,扫清知识死角。

    课堂练习一对一进行,讲练结合,既记住了知识,又加强了应用。单元练习每章不少,结合学校考试和学科自考,及时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加以重视:

    1、对世界地理部分复习过于简略(时间紧迫)区域特征不够细化,初高中的衔接做的不好。

    2、学生作业的检查批改应该更加具体,对目标生应尽量面批面改。

    3、单元考试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总结,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

    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知识专题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发现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弥补缺陷。

    4、高考既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考察,也是对心理素养的考验,二轮复习中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此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分析反省自己,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恰当安排复习时间,克服考前疲劳。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印度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教师的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结合我高三(8)班的具体情况,这一格言成了我这一学期教育工作的指向。

    高三以来我们八班的情况大致如下:其一,基本素质悬殊较大。虽说是文科班程度最差的班级,但经过高二一年的科任频繁变换,导致班上同学由于不适应而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期末考,该班没有一个成绩较高的同学,又中间各个分数段人数较少,教学操作的难度由此增大;从学生品德看,整个班的同学平常表现良好,这是八班最大的优点。从性别看,男女生比例差异大,女生有30人,而男生仅有12人。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多对一个班来讲并不是好打理的事。其二,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应是文科学生最大的毛病!很多同学对各科的学习仍处于很盲目的状态,表现在学习上是无计划性,不会利用时间或时间利用不合理安排不得当等。其三,相当同学缺乏因系统教育而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行和行为素养,更无所谓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人生价值取向。其四,准成人阶段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特别是女生多!)。青春期的躁动与无奈;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断乳;个性张扬的欲望与社会压力所形成的反差;玩性十足但又要面对高考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主要擦去一下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指导我得经验观念是以下几点:关注学生一生的教育,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说教;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避免单纯的“智育第一”;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发掘学生的自身教育资源,发挥主体教育功能。

    其次,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使相关工作逐渐走上轨道。第一,状态调整。开学后,利用一个休息日,要求全体同学以“我高二的学习与生活”为题,总结高中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思考,反思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并大致勾画一下即将开始的高三年级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我以此为契机,在第一周的班会课上,分析与指导了同学们应怎样进入高三状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据后来得情况看,效果相当不错。

    第二,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所谓“习惯决定命运”!其实,学习习惯也可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命运,学习结果。我对同学们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制定学习计划入手、利用好零碎时间入手。组织同学们学习“学习常规”,落实并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学有对策,学有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慌乱于无序。

    第三,道德素养教育。为此,我利用班会课这个主阵地系统开展此类活动,收到积极效果,多个家长都有较好的评价。我们组织这方面班会的主题有“面对高三”、“集体荣誉与个人行为”等。从同学们的反应看,我们的班会课是十分有成效的。

    第四,重视发挥班委作用。例如,在期末考中,八班地理科的整体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终于跳出了多个同学二三十分的窘境。这成绩的取得除了每一个同学的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常如月同学所作的辛勤付出。该同学地理知识全面,又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大家都知道高三时间宝贵,但他利用课外的时间有耐心的为同学们解答难题,帮同学们熟悉课本等。,这一切都为八班地理成绩取得进步打下了基矗

    这个学期,我一直努力想把这个班带好,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特别是我个人的工作能力有限,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班依然存在不少仍需解决的难题:一些个人习惯上问题的存在,尤其是同学们要学习上不够坚持。另外有部分同学还有上课打瞌睡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听课的效率、优秀生的培养问题;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等等。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审、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多普勒效应》是在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后编排的,这种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初步研究,既是对波动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使学生对波动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入些;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能力,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普勒效应》一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机械波部分的扩展内容。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了与近代物理的衔接;体现了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

    ①编者从人们熟悉的火车运动时,汽笛声会发生变化而引出课题,提出探究问题。

    ②以声波为例结合示意图,重点说明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提供探究的依据。

    ③定性分析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变化原因,给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内容。

    ④说明除声波外的其它机械波、电磁波、光波均会发生多普勒效应,使学生完整理解多普勒效应。

    ⑤介绍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教材这一结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结论)体现自主性学习的一般方法,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b、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c、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5、教学难点: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6、教学关键:通过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波源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频率的不同,资料共享平台《高中物理《多普勒效应》说课稿》()。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发生转化,他们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不再满足于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对现象产生原因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引导学生学法如下:

    (1)学前将学生分组,分别到汽车站、火车站、马路边,观察体验所听到喇叭声、汽笛声有何变化,规律如何?并带领一些学生实地考察并录音。

    (2)课堂上,将各组观察结果进行陈述,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设计实验予以排除及验证,并进行分析。

    (3)课后完成物理小论文《多普勒效应知多少》

    2、教法分析

    本节以声波为例介绍多普勒效应,它比较常见,易于接受。声波频率变化可直接通过听音调变化来反映。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采用实验对比:用发声音齿轮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明确音调的变化是由于频率变化的结果;让一声源(如电铃)在不同位置发出声音,明确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是不变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疑问,促使学生再思考。

    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一些,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实例(过程放慢)运用波的知识和运动学知识,指导学生分析,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旁批”,用“极端假设”的方法,以帮助理解多普勒效应,渗透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课件展示多普勒效应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开阔眼界和引起学生兴趣。设置针对性练习,加强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设计思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 明确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观看实地摄制的录像,并结合自身体验和生活经验,侧重观察声音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

    声音发生变化;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刺耳;个别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频率越来越高······等等。并可发现当观察者与声源相距较近时,声音才会明显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过程、突出本节重点:

    1、让学生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

    当车经过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确产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其可能原因:喇叭越来越响;车与观察者的距离变近了;喇叭的声音发生变化······

    2、通过实验探索,找出现象的原因。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7)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

    ②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2.难点

    ①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②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

    1.瞬时速度的概念

    2.初步的极限思想

    讨论的习惯

    4.数学课中对角度大小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

    讨论、讲授、推理、概括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认识圆周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图片、观看视频、动画,让学生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

    演示小球在水平面内圆周运动

    展示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图片

    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动画

    观看花样滑冰视频

    提出问题: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答:它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周运动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这两个球匀速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答:快慢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动手,分组实践,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思考与讨论:

    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中的质点都在做圆周运动。

    比较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些?说说你比较的理由。

    讨论后,展示自行车传动装置图片(或视频),进一步提问:如何比较物体圆周运动快慢?师生共同分析,小结可能的比较方法:

    方案1: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短

    方案2: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半径转过的角度大小

    方案3: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

    方案4: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非常好!”、“你(们)真棒!”、“说得对!”等。

    (二)新课教学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线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线速度是怎么定义的?单位是什么?

    2.线速度的方向怎样?请说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怎么确定的。

    3.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说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什么不变?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线速度的概念;并通过砂轮切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下:

    线速度:

    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 Δl 和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

    大小:v=Δl/Δt (分析:当Δt很小时,v即圆周各点的瞬时速度。)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看砂轮工作视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看动画,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请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实例)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问题讨论:

    1.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此处的“匀速”是指速度不变吗?

    2.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很好!”“你(们)真了不起!”等。

    讨论后,小结如下: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线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匀速”指速率不变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角速度

    看图片,回答问题:(转向角速度学习)

    观察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分析P点和N点,M点和N点哪点运动得更快些?哪点转动得更快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质点运动得快与转动得快不是一回事!有必要引入一个表示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转入角速度学习)

    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表达鼓励和赏识:如“分析得好!”“不错!”等。

    下面我们研究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P14-15,思考以下问题:

    角速度是怎么定义的?

    1.角度的单位是什么?它和通常意义上的单位有何不同?

    2.角度的大小是怎么表示的?

    3.30°,45°,60°,90°,180°,360°,用弧度作单位该怎么表示?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计算带单位时为什么应写为s-1?

    5.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后,概括如下:点击幻灯片,全方位学习小结角速度的概念

    1.角速度:

    定义: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圆心角Δθ和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角速度。

    大小: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2.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问题: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可以怎么描述匀速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看动画,讨论,得出方案:

    即比较物体转过一圈所用时间的多少或比较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看动画,学习周期和转速的概念。

    周期与转速

    1.周期:

    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大小:T=2πr/v=2π/ω

    单位:秒(s)

    2.转速:n

    定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叫转速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看动画,思考与讨论:

    观察电风扇转动,定性比较扇叶上A,B,C,D,E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大小。

    用数学方法推导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有定量什么关系?v = rω

    设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在Δt内通过的弧长为Δl ,半径转过的角度为Δθ

    由数学知识得Δl = rΔθ

    v=Δl/Δt=rΔθ/Δt= rω

    关于V=ωr的讨论:

    当r一定时,V与ω成正比

    当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

    当ω一定时,V与r成正比

    小结:线速度、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点击幻灯片)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Δl/Δt=2πr/T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ω=Δθ/Δt=2π/T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ω

    观看动画,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两个重要的结论

    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本课小结及板书设计:

    §5.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轨迹是圆周的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Δl/Δt

    单位:m/s 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弧长的快慢。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沿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2)角速度:ω=Δθ/Δt

    单位:rad/s

    物理意义:描述半径扫过角度的快慢。

    (3)周期:T=2πr/v=2π/ω

    单位:秒(s)

    (4)转速:n

    单位:转/ 秒(r/s)、转/分(r/min)

    角速度、周期的关系:

    v=Δl /Δt=2πr/T

    ω=Δθ/Δt=2π/T

    v = rω

    4.两个重要关系:

    (1)同一传动各轮边缘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2)同轴各点的角速度相等

    思考:A、B、C三点那些点角速度相等,哪些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若A、B、C所在轮的半径之比为B、C三点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之比。

    1:1:4

    1:2:2

    2:1:1

    1:2:2

    研究性学习:如何估算你骑自行车的正常速度?

    (1)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写出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与测量量之间的关系

    (3)估算正常行驶的速度

    作业:课本 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8)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资料,是热学基础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本节资料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资料,可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资料,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本节课的宗旨是经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本事。

    1、明白内能的含义。

    2、明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经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9)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导入 x 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得到较(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如水和砂子) 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在质量相等、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 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w W w .x K b 1.c o M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5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每题4分,共32分) 1.(〃郴州中考)( ) A. B.0 C.新 课 标 第 一 网

    D. 【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温度、内能和内能改变方法的知识。同一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A项正确;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B项错误;内能的大小不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项错误;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D项错误。故选A。

    B.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X k B 1 . c o m C.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解析】选B转化为汽油和空气的内能,A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B对;,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是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 3.(2013〃郴州中考),正在研制大功率液( ) A.较小的密度 B.较大的比热容

    【解析】,燃料的热值越大,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故选C。

    4.(2014〃成都七中阶段考)如图是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快慢不变,分子动能不变项错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所以液态比固态的比热容大,C对。

    5.(2013)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解析】选C。本题考查热和能的相关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A错;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把内能转化为机械

    能,B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正确;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燃料的质量、燃料的热值均有关,故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一定多,D错。故选C。

    6.(2013〃常州中考)点火爆炸实验中,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点燃盒中酒精蒸气,似于汽油机的(

    【解析】选C,是,转化为盒盖的机械能,这与,故选C。 7.,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忽略,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解析】选B,当加热时间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同,,因为甲、,任何物体都有比热容。故选B。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100% B. C.,主要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X m D.严寒的冬天,有人晚上把热机水箱中的水放出,是防止气温降低时,水凝固而胀坏水箱

    【解析】选A。本题考查热机的相关知识。摩擦和散热总是存在的,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A错误;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绿色出

    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B 正确;水的比热容最大,吸放热能力强,常用来作传热物质,C正确;

    水有反膨胀现象,结冰后体积变大,会胀坏水箱,D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9.(2014〃平南县六陈中学期末)质量相等的甲、乙两液体,吸收相同

    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常都用水来冷却,是因为水比其他液体的比热容,在升高相

    “少”)。X|k | B| 1 . c |O |m 【解析】Q=cmΔt可得

    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乙=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Q甲=Q乙,m甲=m乙,Δt甲>Δt乙;所以c甲

    水,当温度升高了20℃时,它吸收了 J的热量。[已知c水=4.2 ×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温度吸收

    热量多,所以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吸收的热量Q=cmΔt=4.2 ×103J/(kg〃℃)×

    3 kg×20℃=2.52×105J。

    答案:大 2.52×105 11.(2013〃长春中考)小红家买了一个电暖气,她阅读说明书时发现电暖气里的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的 ,加热时升温 (气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周围空气的温度低,将通过答案:小 快 热传递

    12.107J/kg,现有汽油2 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 J,剩余汽油的热值是 J/kg。

    了1 kg×4.6×107J/kg=4.6×107J;剩余汽油的热值不变。

    答案:4.6×107 4.6×107 13.(2013〃广东中考)在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冲程。如图所示汽油机正在进行的是 冲程。已知汽油的热值为

    4.6×107J/kg,则完全燃烧100 g汽油放出的热量为 J。

    【解析】本题考查热机的四个冲程。汽油机包括吸气、压缩、做功、

    排气四个冲程。压缩冲程中,门都关闭,活塞正在向下运动,火花塞点燃,100 g=0.1 kg,Q=mq=0.1 kg×4.6×107J/kg=4.6×106答案:压缩 做功 4.6×106 14.阅读下表,回答问题:xKb m 一些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1

    4.2×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燃料热值与环境保护。(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氢

    料是氢。(2)完全燃烧0.5 kg干木柴放出的热量Q放=mq=0.5 kg×1.3 ×107J/kg=6.5×106J,Q吸=ηQ放=42%×6.5×106J=2.73×106J,故m=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 kg。 答案:(1)氢 氢 (2)6.5×106 10

    2小题,共16分) 16.(8)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

    10 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也相同。

    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是 _________________ ; 质量为0.1 kg的水温度由20℃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 J。

    (3)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完全燃烧10 g J。

    【解析】本题考查热值和比热容的实验探究。(1), 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一种液体,,通过温度计的

    体温度升高的多少,,应选择甲、

    降低)1)的热量是4.2×103J;水吸收的热量Q吸= cmΔ〃℃)×0.1 kg×(50℃-20℃)=1.26×104J。(3) 10 g酒精放出的热量Q放=mq=10×10-3kg×3.0×107J/kg=3.0 ×105J。

    答案:(1)甲、乙 甲、丙 (2)1 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

    (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26×104 (3)3.0×105 17.(8分)(2014〃四川省忠县期末)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2)在此实验中,,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解析】(1)由,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都为60 g,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为68℃,比水温度45℃高;(2)由表格知,要使水升高的温度与食用油相同,则水加热的时间应更长一些,故水吸收的热量更多;(3)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故水的吸热能力更强一些。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18.(7分)(2014〃安徽芜湖期末)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样品。“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使用潜力。

    (1)用“可燃冰”烧水,0.1 kg少焦耳?(假设“可燃冰”的热值q=4.2×108J/kg)(2)若加热效率仅为50%,? (3)这么多热量通常情况下可以使50 kg度? 【解析】

    (1)Q放=mq=0.1 kg×4.2×108J/kg=4.2×

    107J (2)Q吸=ηQ放×107J=2.1×107J (3) Δ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0℃, ℃。

    答案:(1)4.2×107J (2)2.1×107J (3)100℃

    19.(8分)(2013〃杭州中考)某研究小组为测量垂直于太阳光的面积为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用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做实验。经多次实验得到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太阳能的效率为50%。控制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光垂直照射的面积始终是2 m2,太阳能热水器内

    8 750 s时间后上升到45℃。[c水=4.2×103J/(kg〃℃)]请计算:

    (1)在上述过程中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吸收热量是多少焦耳? (2)垂直于太阳光的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是多少焦耳?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升高的温度,利用吸热公式Q吸=cmΔt在2m2的面积,经太阳垂直照射8750s吸收的,上每秒接收的太阳能。

    [荐]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集锦5篇


    任何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育事业做好准备,只要是教师,就或多或少的需要利用到教案。对教师来说,教案是一定要写的,优秀的教案还有哪些亮点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挑选的“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

    本节《电阻》是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第一节,电阻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以及电流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为学习下一节滑动变阻器打下基础。电阻是导体的重要电学性质,理解这一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一样,是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的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1、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着的应用,开阔视野

    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分析计论,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读书自学法等。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充分理解电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影响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学生已对电路和电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把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暗或比较电流表读数的大小从而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互相交流 知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形成电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电阻单位。 学生已认识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再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及类比方法进行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 ,从中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提出如何用一根电阻丝如何研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加深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掌握。从探究得出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导体和绝缘体,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围绕“为什么不用铁做导体”这个问题,展开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设疑问一:在电路电压相等的条件下,铜导线和铁导线的电流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灯的电流越大,则灯越亮。

    设疑问二:想一想:为什么电压相同时,选用不同的导体,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情景模拟: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受到沙石的阻碍作用,车流会慢下来。

    教师讲述:将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造成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接着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致使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多媒体展示介绍科学家欧姆 ,展示各类电阻器的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展示常见电阻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安全教育。

    教师举几个例子,把电流类比车流,引导学生猜想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也就是电阻一般不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呢?

    附:例子(1)某车队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车队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车流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同样是这车队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 ,一路很宽,一条路很窄,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车队所受到的阻碍跟车流所通过的路的横截面积有关。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要求学生讲解下列问题,逐步概括出结论。

    ①换接不同电阻时,由电流表示数不同,可得出什么结论?

    ②你怎样分析得出的?

    ③我们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保持哪些量不变?想一想结论该怎样叙述?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层层深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第二、三、四步的分析和第一步一样。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控制变量法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补充. 强调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巩固练习的方式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巩固知识

    7、播放半导体与超导体的视频,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2)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电荷量:C

    “做一做”验电器与静电计

    为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所带电荷的种类和多少,从18世纪起,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验电器的简单装置: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条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过瓶塞从瓶口伸出(图甲)。如果把金属箔换成指针,并用金属做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静电计(图乙)

    问: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特别是离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小。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问:摩擦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摩擦起电是带电粒子(如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师: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使物体起电的方式?在学习新的起电方式之前,我们先来学习金属导体模型。

    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动画演示)

    自由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

    带正电的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

    2、感应起电

    演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

    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帖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①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提出静电感应概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2)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如上面的这个演示实验中,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①演示

    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③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金属箔仍张开,表明A和B仍带有电荷;

    ④如果再让A和B接触,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金属箔就会闭合,表明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问:感应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感应起电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

    师: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三、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师: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师:迄今为止,科学家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注意:迄今为止,发现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三)小结

    二、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三、几个基本概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C。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q/m,符号:C/㎏。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3)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它是由导体 决定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跟它的 有关。

    2.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 ,与它的横截面积成 ;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表达式R= ,式中ρ是比例系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表征 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3.各种材料的电阻率 都随温度的变化而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 ,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 。

    1. 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中,如果想研究一个量与其他几个量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保持其他量不变,只让某一个量发生变化去研究量的变化规律。

    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并不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只是可由该式计算电阻。 时电阻的决定式,其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共同决定。

    提供了一种测量R的方法:只要测出U、I就可求出R。 提供了一种测导体ρ的方法:只要测出R、L和S就可以求出ρ。

    例 1 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 金属薄片边长ab=10 cm,bc=5 cm,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 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电流为( )

    解析:设将A与B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1,C与D连入电路时电阻为R2,金属片厚度为h,

    所以R1∶R2=4∶1,故后者电流I2=4I1.

    例2 某用电器离供电电源距离为L,线路上的电流为I,若要求线路上的电压降不超过U,已知输电线的电阻率为ρ,该输电线的横截面积最小值是( )

    例3如图所示,两只相同的白炽灯L1和L2串联接在电压恒定的电路中.若L1的灯丝断了,经搭丝后与L2. 串联,重新接在原电路中,则此时L1的亮度与灯丝未断时比较( )

    解析:设两灯电阻为R1和R2,外加电压为U,则灯L1消耗的电功率为

    灯L1断后重新搭接,R1变小,故上式中变量仅是R1.

    注意到 为常量,故当 即 时, 最小,此时P1最小;当R1变小,则 变大,结果P1变小,灯L1变暗.

    1.根据电阻定律,电阻率 对于温度一定的某种金属来说,它的电阻率( )

    2.电路中有一段金属丝长为L,电阻为R,要使电阻变为4R,下列可行的方法是( )

    C.将金属丝对折后拧成一股 D.将金属丝两端的电压提高到原来的4倍

    3.一段粗细均匀的.镍铬合金丝,横截面的直径为 d,电阻为R,如果把它拉成直径为 的均匀细丝,电阻值将变为( )

    A. B.16R C.256R D.

    A.若将a、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B.若将a、d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减小

    C.若将b、c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D.若将a、b两端连在电路中,则当滑片O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5.有一只灯泡的灯丝断了,通过转动灯泡灯 丝接通,再接入电源后,所发生的现象及其原因是( )

    6. 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A和B,如果把导线A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导线B对折后拧成一股,然后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则它们的电阻之比RA:RB为_____ _,相同时间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之比qA:qB为______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 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 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 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高一物理功和能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 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 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 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 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 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 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 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高一物理功和能的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 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 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 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 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 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 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5)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根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学问和分析电路的根底,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规律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试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试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洁,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试验方法的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试验难度比拟大,主要在试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试验的难度比拟大,学生消失错误的可能性也比拟大,所以试验的评估和沟通也比拟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这次课采纳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试验熟悉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看、收集试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展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依据已有的学问猜想未知的学问。

    ②经受欧姆定律的发觉过程并把握试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展评估,找到胜利和失败的缘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对待四周的'事物并能设计试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②培育学生大胆猜测,当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试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试验过程;试验数据的分析;试验结果的评估。

    四、学情分析

    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学问方面是讨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究性试验课,让学生自主试验、观看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究性试验有深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力量和试验力量,但由于学生的探究力量尚不够成熟,引导培育学生探究力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六、课前预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10)、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

    ①我们学过的电学局部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局部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熟悉,大局部学生答复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答复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展订正。

    (二)情景引入、展现目标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

    让学生猜想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式。学生大胆猜测。

    不管对错,教师都应仔细对待,但应当留意:猜测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当引导学生在原有学问的根底上有依据,符合规律进展猜测。同时可将全部学生的猜测写在黑板上,这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意义,建立功率概念,得出计算公式

    2.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能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渗透STS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渗透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按照书上的情境引入

    我们来观察下面这幅图,这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在工地上,工人可以用滑轮组搬运砖头,或者用吊车吊砖。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做功的大小怎么计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吊车和人都是在对砖头做功,但是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做功快慢的问题。

    2.播放动画引入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引出”按钮,逐步点击相应按钮。

    二、新课学习

    1.想一想,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时,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3)利用路程和时间之比,即速度来描述。

    由速度的启发,你能想一想怎样比较人和吊车做功的快慢吗?

    (1)时间相同,比较运砖的多少,也就是做功的多少

    (2)运砖多少相同,即做功的多少相同,比较时间

    (3)如果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利用做功多少和时间之比来描述做功的快慢,再进行比较。

    其实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物理量来描述做功的快慢,这就是功率,用字母P表示。

    2.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 kW。你知道1W的物理意义吗?因为1W=1J/s,也就是说1W表示物体在1s内做功1J。

    3.比较

    比较这四个物理量的建立过程,找出共性,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4. 了解一些功率值

    播放动画:功率,选择“功率的实例”按钮

    5.功率的计算

    中,W的单位是J,t的单位是s,得出的功率才是以W作单位的,计算时要注意到单位。如书上例题中给出的时间是2min,要换算成以s为单位。

    三、小结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出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公式是

    ,单位是瓦特(W)。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 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公式: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

    单位:瓦特(W),1kW=1000W,MW=1000 kW。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光、发热、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可以做功,了解电流做功的实质。

    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1、理解电功公式及单位。

    2、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电流做功的实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实质,电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讨论归纳和感知探索两种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②写出功的表达式。③水流能做功吗?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课本图3—8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通过电动机对重物做了功。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杠杆》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课。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用撬棍撬石头,让学生寻找杠杆的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相关图片熟悉杠杆的几个名词。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桔槔建筑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4)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学情分析:

    在以前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新课教学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想知道,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X k b 1 . c o m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五、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反现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


    欢迎来到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汇总,这篇文章总结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和思路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老师是位伟大的工程师来哺育学生的心灵,教师提前预备好教案,是职业内容之中所规定的。教案中的逻辑和思路需清晰,符合认识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杠杆》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课。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用撬棍撬石头,让学生寻找杠杆的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相关图片熟悉杠杆的几个名词。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桔槔建筑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4)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学情分析:

    在以前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新课教学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想知道,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X k b 1 . c o m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五、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反现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2)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方法1、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内容要有:我国火箭的历史资料(要有关于神火飞鸦的资料);现代火箭的用途;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世界火箭的发展情况。学生学习了资料,应当回答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有:历史上最早的火箭是什么;简单叙述火箭的原理;火箭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火箭的种类;我国火箭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探究和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具体可行的方法有,教师可以制订多个课题,学生组织成小组选择某个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参考课题如下:查阅我国古代和世界早期关于火箭发展的资料;探究火箭的原理(可以用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火柴火箭”);查阅有关火箭的作用的资料。学生小组选择了某个课题,可以自行设计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本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师有较高的背景知识和应变能力。

    二、三级火箭

    方法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资料内容主要是三级火箭的设计思想、三级火箭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学习回答一些问题:运载火箭的任务是什么,三级火箭是如何适应这种任务的,三级火箭的具体工作过程。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行选择,课题有:火箭设计的发展历史;三级和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和优点;火箭未来的发展前景预测。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方法同第一内容的方法2。

    【板书设计】

    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3)

    一、填空题

    1、已知两电阻分别为R1=4Ω、R2=6Ω,将它们串联后接在电源上,则两电阻电压之比为,电功之比为;若将它们并联后接在电源上,则两电阻电流之比为,电功之比为。

    2、如图所示为手机电池,铭牌上标的正常工作的电压为3.7V,电池容量为800mA?h,如图甲。此电池在充满电时贮存的电能为__________J。电极处略有凹陷(如图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与硬币、钥匙等金属物体接触引起_____________从而损坏电池。

    二、选择题

    1、有两个电阻R1

    A、R1与R2并联B、R1与R2串联C、只接入R1D、只接入R2

    2、关于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能表的作用是测量用电器中通过电流大小的

    B.电能表转盘转速越快,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

    C.电能表的作用是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多少的

    D.电能表的测量值是以“KW”为单位的

    三、计算题

    1、星期日,小明在家帮妈妈煮饭,他发现当家中只有电饭锅工作时,4min内电能表的转盘转动了55r,同时他还注意到电能表上标有1200r/KWh字样。请你算一算,在这段时间内电饭锅消耗的电能是多少J?

    2、如图(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a端移动到b端时,测得电阻R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R的电流I的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求:(1)电源电压。(2)变阻器的最大阻值。(3)电压表○V1示数的变化范围。

    [关于初中物理期末考试电能与电功复习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精选


    优秀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就能够让教学计划步骤推行。教案常常能够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小编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您呈现出这篇“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此资料仅供您参考切勿抄袭或者抄袭转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篇1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本节课将教材安排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去探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成功之处: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②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有些学生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些学生用弹簧秤一端连接木块另一端固定后水平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块下面匀速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对实验数据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处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2、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讨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无关的讨论时间较为少。

    ②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篇2

    在我国教育领域异常活跃的今天,各种见仁见智的新理念、新模式纷沓而至,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给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广大物理教师也很想抓住这个机遇,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一、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探究情境,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它能起着激励启发、点拨、反馈的功能。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易引起学生的探求倾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设计大量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起到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使课堂活跃起来。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会忽略学生的个体适应性,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的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二、以学生为本

    物理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变成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带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和实践。

    三、合理启发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一定要做到“启发得当”。“启发”是教学中永存的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目前情况表明,启发有庸俗化、低层次化的倾向。课改中提倡师生互动,有的教师认为师生互动就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一问一答,把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的表述化成很多支离破碎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等小问题,不停地问学生,搞得满堂课非常热闹,但没有丝毫思维深度,这就是启发庸俗化、低层次化的表现。

    新的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作为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性质,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注重科学与反思,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不断地进取!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篇3

    10月10日---14日我参加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听课活动,现将听课情况汇报如下:

    本次讲课的课题是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共有23位教师讲课。我有幸听到了其中8位教师的课,感觉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首先各位教师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流畅。实验设计贴近生活,巧妙新颖,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市级学校的老师知识储备厚重扎实,课件设计大气,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令我感到震惊也自叹不如的是黄墩中学的朱世山老师的课。这是一位来自山区的男教师。课前准备周密全面可谓是滴水不漏,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师生交流沟通融洽和谐,所有的实验都设计成学生探究实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而且实验设计的简单易操作,学生做起来轻松自如,师生交流频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下课时学生与老师依依不舍。朱老师的课堂激励语言;朱老师的激情澎湃;朱老师的课堂结束语都是我今后努力与学习的榜样。另外莒县的两位老师实验器材规范大气,语言标准流畅,课堂驾驭能力也很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他们的严谨,学习他们的激情,学习他们的风趣幽默,逐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争取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篇4

    重力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物体受到的加速度大小的方向相反的力。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如下:

    1. 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重力的概念和性质是初中物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重力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2. 引入实验和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重力的概念和性质可以通过实验和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重力实验、重力图片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3. 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重力教案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应用重力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物理实验和习题的解答。

    4. 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和产生原因。重力教案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和产生原因,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本质和产生原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有很大的帮助。

    5. 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重力教案教学应该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方法,同时注意避免教学中的科学性错误和规范性的不足。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引入实验和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加强练习,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和产生原因,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篇5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重力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物体受到的合力,其方向总是指向地球中心。重力的定义、性质、作用和计算是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的重点。在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了重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演示了重力的性质,最后通过计算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重力的性质,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同时,在计算方面,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

    2. 实验操作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步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3.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上。

    4. 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模型、实验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篇6

    要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中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对于才开始接触物理的初二的同学,从课本了解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当然是做后者。

    2.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很重要,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掌握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也就是需要理解记忆。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好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学会“预习”,第二要学会“有目标、有重点的听课”,第三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是要在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定期进行所学习知识的小结或总结。

    4.加强训练,需掌握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用物理用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所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5、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1)理解透彻,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2)语言简炼,记得快

    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__属并联”.

    (3)反复强化,记得准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6、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在练习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

    (2)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篇7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教学设计反思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结合教学设计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么多的反思内容中,教学设计的反思对“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具有最具体、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反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最着力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会有一堂好的课,但没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定不会有一堂好课。而反思教学其实就是教师跟自己、跟同事、跟经验、跟教学理论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过程。但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笔记本上,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实的、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可以真正将反思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反思教学的作用。

    三、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全面、透彻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可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即可以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计划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结合。计划性自不必多说,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计划学习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可能会进行的活动,也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在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学内容的计划性,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以保护学生难得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说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话,在对教材和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时,要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1)摩擦起电案例:出现了两根橡胶棒相互吸引的情况。你是要教学生们什么?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给他们课本知识,很好。但换一个角度看却可以借机加深学生对正电荷、负电荷两个概念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打好基础。经此一事,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某个小组的同学故意进行这样的实验,制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平面镜成像案例:准备两根相同德蜡烛还是准备四根蜡烛?以前多数是准备两根。我们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仅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么够了。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就不能预设答案:就给了两根相同的蜡烛,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了吗?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准备四根蜡烛:一根长的,一根短的,两根相同的,让学生任选。

    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简言之,教学目标就是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反思抽取其精髓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换言之,所谓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对“怎么教”研究的较多,但却往往忽略了“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往往成为一种好看的“摆设”:你让我分三维我就分三维,反正我就重视知识与技能,还是原来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反思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样日常被忽视的环节,努力提高教师全面的教学素养。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篇8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重力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涉及到天体运动、地球运动以及物体的运动等方面。本教案主要介绍了重力的概念、性质以及重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并掌握重力的作用。

    在教案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重力的概念和性质,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具体感受重力的作用。在实验中,我通过调整实验条件,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重力的认识。

    在教案的反思上,我认为本教案设计较为成功。通过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和性质,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但是,在实验中,我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在实验中,我可以通过调整实验条件,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重力的作用。

    本教案通过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和性质,并感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但是,在实验中,我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重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准备好教案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教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理解问题的方法,我们考虑您的需求对“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进行了编辑,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2】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4】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5】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新课教学: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6】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7】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8】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观察与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9】

    第四部分:学情分析

    案例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四个方面——学情分析。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第一个方面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在他们的逻辑思维上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案例3:《熔化和凝固》

    过渡语: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因此,我的说课就从学情分析开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虽然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和总结;在课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悟科学,应用科学。

    案例4:《电流的磁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一分为二去看待,初三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一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动地调动。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案例6:《二力平衡》

    过渡语:下面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7:《大气压强》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人是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案例8:《浮力》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9:《电与热》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以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0】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

    (2)小孩拉动小狗;

    (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

    (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

    (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张明用5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7篇


    身为新入职的老师,我们应该全身心写好一份教案。写好教案有利于教师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给大家分享一篇值得一读的“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文章,为了方便日后浏览请将本篇文章保存!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2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第十四章第5节《家庭用电》的第2课时,是在学习了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之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安装模拟家庭电路》。

    菲普斯你刚刚离开到俱乐部时有人亲自送来的。

    教材中安排了插座、插头、熔断器、按钮开关、白炽灯的安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谢弗利太太我看过了这么多年了,你一点都没有变,格特鲁德。

    学生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220V电压的照明电路有些惧怕;对安装插座、插头、熔断器、按钮开关、白炽灯这些技术活,动手能力一般。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这节课是很有必要的。

    ?指英闻阒教各主教每十年一次在伦敦举行的讨论会,属教会决策性会议,因在兰识斯宫 开,故叫做“兰贝斯会议”。

    (1)会用测电笔判断火线、零线;

    奇尔顿夫人如果答应了她,那就会让他一贯洁白的生涯有了第一个污 点,永远去不掉了。罗伯特必须做到无可指责。他和别人不一样。

    (2)学习安装模拟家庭电路。

    卡弗沙姆伯爵谢谢。这房间里不会有过堂风吧?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1)学会用测电笔判断火线、零线;

    奇尔顿夫人我会永远爱你,因为你永远值得我爱。我们认清了爱,我们 就加倍需要爱!(吻过他,起来,下)

    (2)学习安装白炽灯、熔断器、插座、开关。

    菲普斯我家老爷眼下正在跟他卡弗沙姆伯爵说话呢,夫人。

    安装白炽灯、熔断器、插座、开关。

    听说今天的乡村社会到处都是他们的影子。我认为这是最最不合宗教的。,后来长子又和他父亲爾不和。据说他们父子在俱乐部相埋, 布兰卡斯特勋爵总是埋头看《泰晤士报》上的财产文章。不管怎样: 我相信这种事情在今天不足为奇,圣詹姆士街的各家俱乐部都不得 不多订几份《泰晤士报》;说不清有多少儿子和老子闹翻了脸,也说: 不清多少.老子不和儿子说话。我心里想啊,这也实在让人遗憾了。

    戈林子爵(取下旧的扣眼插花)你看,菲普斯,所谓时髦就是一个人自 己所爱穿戴的。所谓不赶时髦就是别人所喜欢穿戴的。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戈林子爵(转向她)那谁是穿戴最人时的呢?

    卡口式白炽灯和灯头、螺口式白炽灯和灯头、熔断器和熔丝、两孔插座、插头2个、红和绿铜线各3米、花线5米、单刀双掷开关2个、按钮开关、螺口式灯座、闸刀开关、电能表、测电笔、螺丝刀、克丝钳、胶布、电工刀等。

    师:1.说一说家庭电路主要由哪些部分所组成的?

    马克比夫人不用,谢谢,亲爱的。(两个仆人下)事实上我已经答应花 上十分八分钟去看看可怜的布兰卡斯特夫人,她的麻烦太大了。她 的女儿也算出身名门了,却偏偏和希罗普郡的助理牧师定了婚,就要 出嫁了。这的确是非常非常伤心的事情。我真不明白现代人怎么就 疯狂地爱上了助理牧师。我们那时候,我们姑娘家看见他们当然像 ;兔子—样满地跑。可是用不着说,我们根本就看不上他们。不过我

    生:答略。(参考答案: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熔断器、插座、开关、用电器和导线等)

    师:2.说一说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熔断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谢弗利太太(伸直手指指向罗伯特)看着他!寿他能否认得了!

    生:答略。(参考答案:进户线——提供220V的照明电压;电能表——测量和记录用户消耗的电能;闸刀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熔断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熔丝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戈林子爵我也搞不清楚了。以后每逢星期四晚上,准备一朵更活泼的 扣眼插花,菲普斯。

    师:3.说一说电能表、闸刀开关、两孔插座、三孔插座在安装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听说今天的乡村社会到处都是他们的影子。我认为这是最最不合宗教的。,后来长子又和他父亲爾不和。据说他们父子在俱乐部相埋, 布兰卡斯特勋爵总是埋头看《泰晤士报》上的财产文章。不管怎样: 我相信这种事情在今天不足为奇,圣詹姆士街的各家俱乐部都不得 不多订几份《泰晤士报》;说不清有多少儿子和老子闹翻了脸,也说: 不清多少.老子不和儿子说话。我心里想啊,这也实在让人遗憾了。

    生:答略。(参考答案:电能表——接在干路上,火线1进2出、零线3进4出;闸刀开关——接在干路上,使“静触头在上”,不能倒装;两孔插座——应并联在电路中,且左零N右火L;三孔插座——应并联在电路中,且左零N右火L上地E)

    马克比夫人啊!你们俩正好说说你们同窗学友的美好时光。再见,亲 爱的格特鲁德!今晚我在博纳夫人那里还能见到你吗?她发现了一 个了不起的新天才。罗伯特也不会……有什么事吧,我想,这是多么 大的安慰,不是吗?

    师:4.说一说白炽灯有哪两种?螺口灯连接时应注意什么?控制电灯的开关应如何连接?

    生:答略。(参考答案:有“卡口灯”和“螺口灯”;螺口灯的螺旋套应接零线,以防止触电;开关应接在火线上,且与电灯串联)

    师:大家的理论知识已经相当不错了,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何呢,今天这节课就来检验一下。

    Hide one's talents in a napkin.

    戈林子齡当然没问埋,老爸。不过让我们到另一个房间去吧3 (按响 铃。)这里的过堂风太大了。(難普斯上)菲普斯,吸烟室的火旺吗?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1)安装一个“两孔插座”;

    (2)安装一只螺口式白炽灯和按钮开关;

    奇尔顿夫人(莞尔一笑)我们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可做,哪顾得上彼此打 量,戈林子爵。

    (3)安装一只卡口式白炽灯插入两孔插座;

    谢弗利太太谢谢。这不就是奇尔顿小姐吗?我早想认识她了。

    (4)观察安装好的楼梯电灯、熔断器、闸刀开关、电能表。

    谢弗利太太如果我第一次见他以后没有退步的话,他干这个主席是根 合适的。

    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在电路板上安装一个“两孔插座”。安装时,以红线为“火线”。

    谢弗利太太钻石蛇形胸针,镶着一枚红宝石,一块很大的红宝石。

    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在电路板上安装一只“螺口式白炽灯”和“按钮开关”。

    奇尔顿夫人是的。你猜对了。你昨天晚上走后,我发现她所说的全是 真的。我当然逼着罗伯特马上给她写了一封信,把他的许诺撤回了。

    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安装一只“卡口式白炽灯”( 打好“保险扣”)插入两孔插座。

    奇尔顿夫人梅布尔!

    师:请学生用“测电笔”判断教室里的“供电插座”的火线孔。

    师:把电路板的“插头”插入教室里的“供电插座”,对所安装的电路进行演示。

    马克比夫人啊!亲爱的,你用不着担心。你多会儿都是个美人儿。美 人儿才是最时髦的也是英国长盛不衰的唯一美景。

    师:指导学生观察安装好的楼梯电灯、熔断器、闸刀开关、电能表。

    1、课本P100页(3)、(4);

    2、《基础训练》上本节作业。

    (1)安装一个“两孔插座”;

    (2)安装一只螺口式白炽灯和按钮开关;

    戈林子爵我应该随便才好,梅布尔小姐,不过今天早上……我有点荒疏 了。还有呢,我现在也该走了。

    (3)安装一只卡口式白炽灯插入两孔插座;

    (4)观察安装好的楼梯电灯、熔断器、闸刀开关、电能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生活走进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让理论联系实际,践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物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虽然我们处在人类与电息息相关的新时代,但是家庭电路中的许多线路都埋在墙体内部,学生并不熟悉,我安排这节物理综合实践课程,目的在于努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这是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所必备的能力。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3

    思路 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又一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重要特征,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探究活动的过程要求。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探究者。

    2、注重联系实际,在生活和实验中探究知识,本节创设的情境是“中午海边沙子热,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沙子变凉了,海水却很暖和”,这一情境来源于生活。在解决问题后又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解决“三峡水库建成对小气候的影响”和“海陆风的成因”,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果把这件事如数抖搂,那你可就永远不能再谈道德了。在英国,一 卜个人要以一本正经的政治家身份,不能在众多的平庸而不道德的观 |众面前一星期谈两次道德,那就全完了作为职业,他将一无所有, 〔只好去讲讲植物学或者教堂问题。忏悔是毫无用处的。那只会把你

    戈林子爵(拿起粉色信皮的信)喂,菲普斯,这封信什么时候来的?

    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了解一些常见物质比热容的大小,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感知科学归纳的方法。

    奇尔顿夫人那个骗人的投机项目~—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根据物理实验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戈林子爵没有,老爸,我是没有结婚。

    罗伯特奇尔顿爵士我要是能把真相讲出来,踏踏实实地生活,那么让 我见上帝都行啊!踏踏实实地生活是生活的头等大事啊。(连连叹 气,向门走去)我很快就会见到你,亚瑟,对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联系实际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马克比夫人人们也许有点疲劳了。我经常看出来,社交季节一边进^^ —边让人脑子疲软。不管如何,我认为什么都比髙级智力压迫强『 那才是最让人倒胃口的东西。那东西让年轻的姑娘鼻子都长得过, 大了。鼻子大了可就很难嫁出去了。男人可不喜欢她们。晚安,_ 爱的!(对奇尔顿夫太)晚安,格特鲁德!(挽着卡弗沙姆勋爵的. 下)

    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沙子、温度计、搅棒、计时器等

    惟一可干的事情。你必须准备把全部事情都吿诉你的妻子。

    戈林子爵你看不出吗,菲普斯?

    罗伯特奇尔顿爵士亚瑟,我不能和我妻子说啊。什么时候我能跟她 说呢?昨天夜里不能说吧。一旦说了,那会让我们两个从此分手,我 会失去这世界上我所崇拜的女人的爱,她是唯一在我心里激起我的 爱的女人啊。昨天晚上是根本说不得的0她一旦听说了她会极端地 厌恶我…"又厌恶我又蔑视我。

    新课 1、教师提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会怎样变化?物体放出热量呢?

    奇尔顿夫人明摆矜是来试阁说服罗伯特支持某个勺她利益相%的骗诗 的。嚷实上就是阿根廷运河。

    2、提出实际情境:中午海边沙子热、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沙子变凉了,海水却很暖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奇尔顿夫人你一定不能和她再见面,罗伯特。她这个女人你根本就不 '应该和她说话。她不配和你这样的男人说话。不丨你必须立即给她 写信,就现在,就这会儿,写信让她明白你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碰运气,碰运气而已,不过我相信它。我既然能用时代的武器趣时 斗争,那我也能用她的武器和她斗争。这是非常公平的,她看样子一个有点儿来历的女人,对吗?

    谢弗利太太(自言自语)我纳闷儿他今晚在等什么女人。把他逮住真丨 是好玩。他们男人被逮住时很傻。他们还总是让人逮住。(打量屋; 子,走向写字台)多有意思的房间啊丨多么有意思的画丨这是一封 什么来信!(拿起信)哦,一封多么没有意思的来信丨账单和名片|

    2、教师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海水和沙子、瓷砖和水的温度不一样?

    Good counsel never comes too late.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想。

    梅森没-有夫人。 -

    3、对学生的其他猜想可有选择地简要板书,并组织讨论,启发思考。

    戈林子鲟《蛣起)不,奇尔顿夫人,我不是一个悲现主义者。当然我也 不十分淸楚悲观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我所知道的,人不懂得 爱就不慊得生活,不懂得爱就不会生活。不管对另一个世界的解 释是什么,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解释只能是爱,不会是德国的哲学。 如果你有了什么麻烦,请你绝对相信我好了,我会从各方面帮助你 的。如果你需要我,叫我来帮助你,你肯定会得到的。尽快来找 我。

    1、要求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教师说明: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②如何比较沙子和水哪个升温快?可以有几种比较的方法(类比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奇尔顿夫人妨牡在么細S賴了―_针吗,梅森?

    ③实验时要注意沙子和水的哪些条件相同?

    学生分组讨论。

    Take a pain for a pleasure all wise men can.

    学生口答:①用酒精灯加热。②在相同时间内,看哪个温度升高得多或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看哪个需要加热的时间短。③沙子和水的质量相同。

    谢弗利太太我希望蜡烛的光柔和得多。

    学生设计记录表格。

    奇尔顿夫人(走向他)你工作得太累了,罗伯特。你好像从来没有想到 过你自己,你看上去十分疲劳。

    学生调整实验方案,完善记录表格。

    谢弗利太太不;你必须现在就定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设计表格,投影部分学生的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评价、改进

    马克比夫人他前程远大,令人眼馋啊。他娶了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妻子奇尔顿夫人是一个非常循规蹈矩的女人,我很高兴说这话。我现, 有点儿老了,没有精神头给人家树立好榜样了,可是我对人家能〗 样的人从心里佩服。奇尔顿夫人能使生活显得高雅尊贵,尽管冇_

    物质 质量(kg) 升高200C所需时间(s) 升高400C所需时间(s)

    马克比夫人点没错,亲爱的。不过你用不着搭理他们。我相信到我 家来聚会的人我连一半也不认识。就我所听说的,我真的就不喜欢 搭理他们。

    奇尔顿夫人:(说得一字> 顿)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成为泡影。

    戈林子爵啊丨来人也许就是那个夫人。我会亲自去见她的。(他正要 去门边迎接,卡典沙姆伯黪从我烟室上)

    物质 质量(kg) 4min升高的温度(0C) 8min升高的温度(0C)

    戈林子爵(大笑)你只好原谅我了,奇尔顿夫人。只要我能把握住,我 以后再不会这样说话了。

    1、教师点明:①烧杯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②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注意不要损坏烧杯和温度计③小组内的同学相互配合及时记录下相关数据。

    奇尔顿夫人那个骗人的投机项目~—

    2、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点拨。

    卡弗沙姆伯爵(转身,刷子般的眉毛下一双眼睛瞪着他的儿子)你明白 你嘴里经常在说些什么吗?

    卡弗沙姆伯爵(转身,刷子般的眉毛下一双眼睛瞪着他的儿子)你明白 你嘴里经常在说些什么吗?

    1、组织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罗伯特奇尔顿爵士这个女人所说的全部都是真的。不过,格特鲁德, 听我说,你不明白我是如何受了诱惑的。让我告诉你全部真相吧。 (向她走去)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1)沙子和水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沙比水需要的时间短,说明沙比水吸收的热多。(2)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43“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罗伯特.奇尔顿爵士不;他是一个明察毫厘才智超凡的人。一个有文 化、有魅力、有个性的人。是我见过的最有智慧的人。

    4、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0C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2)单位:焦/(千克•0C),符号J/(kg•0C)。

    (3)水的比热较大,为4.2×103J/(kg•0C)。

    戈林子鲟《蛣起)不,奇尔顿夫人,我不是一个悲现主义者。当然我也 不十分淸楚悲观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我所知道的,人不懂得 爱就不慊得生活,不懂得爱就不会生活。不管对另一个世界的解 释是什么,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解释只能是爱,不会是德国的哲学。 如果你有了什么麻烦,请你绝对相信我好了,我会从各方面帮助你 的。如果你需要我,叫我来帮助你,你肯定会得到的。尽快来找 我。

    (4)同种物质的比热相同,而不同物质的比热一般不同,所以,比热也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谢弗利太太不;你必须现在就定下来!

    (1)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 ,式中 表示末温, 表示初温, 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如果用 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则 。

    (2)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 ,式中 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如果用 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则 。

    (3)热量计算公式的物理意义 ,只使用于物体温度改变(升温或降温)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对有物态变化的过程不能适用。这一公式表明,物体温度改变(升温或降温)时,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质的比热、物体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的多少这三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的初温或末温无关。因此,不能说“高温的物体放热多,低温的物体吸热多”,也不能说“物体升高的温度多,它吸收的热量一定多”,因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跟三个因素有关,分析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

    罗伯特奇尔顿爵士格特鲁德,我过去的生活没有什么你不可以知道 的。

    学生的猜想丰富多样,可能远离主题、甚至错误,切不可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谢弗利 (眼中得意地一亮)你丈夫和我本人之间。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适当点拨、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防止将探究性教学变为陈述性教学。

    充分调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All are not saints that go to church.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菲普斯没错儿,老爷!他们在这方面是再幸运不过了。

    感到十分过意不去。

    学生回答:因为海水与沙子受光照的时间完全相同,所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但是海水的比热要比沙子的大,所以海水升温比沙子慢,没有日照时,海水降温也慢。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海陆风的成因”,并组织学生讨论。

    马克比夫人(转向奇尔顿夫人〉亲爱的格特鲁德,我们来访,主要是看 看谢弗利太太的胸针掉在这里了没有?

    谢弗利太太男人的高等教育我是很赞成的。男人非常需要高等教育。 马克比夫人他们的确需要,亲爱的。不过我看这样的计划未必行得通。 我认为男人没有什么发展的潜力。他已经走到了头了,还不算太远, 是吗?至于女人呢,哦,亲爱的格特鲁德,你属于年轻的一代,我认为 你如果赞成是很正常的。我们那时候,家里根本就告诉我们什么也 别懂才好。:爾的那套就是这样的,想来也真是不可思议。我跟你说 啊,家里不让我和我妹妹知道的东西是非常不寻常的东西。但是现 代妇女什么都懂,我知道这个。

    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奇尔顿夫人(假作生气状)从来不管女帽的事,从来不管!

    谢弗利太太(带着得意的笑容)是吗?

    小结 教师提问:1、这节课经历了哪些探究过程?2、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五、

    The sea refuses no river.

    卡弗沙姆伯爵哼!这正是我要跟你谈话的内.容.,,先生。,你应该结婚了 马上就结婚。咳,我像你这岁数,先生,我早做了二个月悲伤不已的 鳏夫,而且已经和你尊敬的母亲来往^许多次了。该死.,先生结婚是 你的责任。你不能总是嘻嘻哈哈地活着。现如今,每个有身份的男 人都要结婚。单身汉不再是时髦了。他们是一伙受伤害的人。他们 的那些事谁都知道。..你i一定要娶个媳姆,先生。看看你的朋友罗傭 特奇尔顿爵士走得端行得正,工作努力,娶了一个好媳妇,结了~ 门明智的婚姻,走了一条正道。你为仕么不能学学他的样子呢,先 生?你为什么不把他当做你的好榜样呢?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4

    初中物理密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1、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m1,v,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5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6

    奇尔顿夫人我会永远爱你,因为你永远值得我爱。我们认清了爱,我们 就加倍需要爱!(吻过他,起来,下)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密度与温度、密度与物质的鉴别知道是学生要明白一般物质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物质是属于那一类,理解它的关键要懂得密度的计算,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密度,对于密度的计算以及公式的变形都很好的掌握,但是密度在生活中得应用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由于它还与密度的计算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是本学科的一般内容,教学重点是密度的应用。

    谢弗利太太(自言自语)他想得多么周到啊!能预料到不速之客要来,逮完垒是现代人的智商。(走向会客斤往里看)嚯单身汉的会客'疗看上去总是死气沉沉。我要把这里改变一下(菲普斯从写字含|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商自由就是-切。你从来就没有受过穷,从来不知道胸怀抱负是什 么意思。你不理解男爵给了我多么美妙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很少有 人得到啊。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就是指能用密度的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风等等。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就是指通过计算来辨别物质是否是空心,是否含有杂质。

    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能理解水变成冰为什么体积变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水变成冰与一般的情况不同,要解决这一问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来让学生明白。

    奇尔顿夫人你丢掉的是怎样一只胸针,谢弗利太太?

    罗伯特奇尔顿爵:击不;那笔钱正好是我想要的,在别人之上的权力。 我马上进了议院。男爵在经济方面一次又一次给我出主意。不興五 年,我的财产几乎翻了三倍。从那以后,我所染指的每件事都最后获 得成功。在所有和金钱有关系的事情上我都吉星髙照,有时我都会 因此感到害怕。我记得在一本很怪的书里什么地方看到,诸神要是

    五、教学过程:

    戈林子爵你多么自私啊,独占了四次半!这下我就摊不L了。

    问题一: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了选种的问题。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

    戈林子齡当然没问埋,老爸。不过让我们到另一个房间去吧3 (按响 铃。)这里的过堂风太大了。(難普斯上)菲普斯,吸烟室的火旺吗?

    (二)新课教学:

    例1:(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

    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

    实验二: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结论:由于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Money is a bottomless sea, in which honour, conscience, and truth may be drowned.

    1、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Throw away the apple because of the core.

    2、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

    (2)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

    记林爵只要你希屯,谢弗利太太!

    介绍水的特点。

    梅布尔奇尔顿哦!我才不嫁给天下有什么前途的男人呢。

    问题二:(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

    菲普斯我会跟花商讲好的,老爷。她最近家里死了亲人,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她提供的花儿少了些老爷您抱怨的活泼劲儿。

    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敢否认吗?

    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

    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³”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

    戈林子爵我父亲一个小时前就跟我说该睡觉了。我想我当然也可以给 你提同样的建议了。我总是把好建议转达给别人。这是对好建议唯 —可以做的事情。好建议对肖己一个人是没有什么大用处的。

    例题3:铁的密度为ρ铁 =7.9×103kg/m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11cm3 ,质量为79 g ,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课堂小结:

    卡弗沙姆伯爵(坐下)那就好。我受不了过堂风。

    1、密度与温度关系:

    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奇尔顿夫人那个骗人的投机项目~—

    3、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ρ=

    辨析: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密度》。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题: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题: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系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2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第四节:声的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学习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习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具与

    媒体

    图片、录像等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的应用很是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与声音的区别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

    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2、看来声包括声音。

    (二)声与信息的传递

    1、【提出问题】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

    2、[师]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

    3、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是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携带的信息;另一种是靠反射回来的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1)物体直接发出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它又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一类是我们不能听到的声音。

    ①播放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录像。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人类的交谈声;

    b.隆隆的雷声;

    c.心脏、肺的声音。

    d.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

    ②播放我们听不到的一些声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a.动物的交谈声。

    b.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

    c.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

    ③谁还能说一些通过直接发出声音所携带的信息?

    (2)经过反射的声所携带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所反射的回声我们能听见;另一类是反射的回声我们听不见。

    ①播放物体反射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录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实例。

    a.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

    b.回声与混响,建筑设计中的科学。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人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容易形成混响;

    如果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s,则人分辨不出是回声还是原声,两种声音在一起得到加强。

    让学生解释一些现象:

    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这是为什么?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这是为什么?

    c.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和三音石,还有圜丘。

    尝试对我国古代声学建筑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介绍有趣的聚音伞。

    如上图所示。在一只伞的焦点处放一块手表,在另一把伞的焦点处就能听到走表的声音。

    e.利用声音的反射建造的新王宫。

    如上图所示,大臣上奏时处于一个焦点处,而国王正好处于另一个焦点处,只有国王能听到大臣的小声上奏声。

    ②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c.b超

    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d.超声波探伤仪

    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二)声与能量的传递

    播放录像,说明声波也是携带着大量能量的。

    学生回答,老师并板书。

    a.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超声波回湿器。

    (三)小结与作业。

    声与声音其实是一回事

    用过

    太闷了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学生多举例

    练习拍手

    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画图

    学生回答

    利用学生的失误进行讲解较好

    学生说过,但其实并不知道我们时常的讲话声就是典型的应用

    将声音这样的分类,只是讲课的一种,我们也可以进行其他方式的分类

    鼓励学生多举例是开发其智力的好方法

    为以后进行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两个扩展型的例子,可以充当练习

    这两个例子都比较陌生,可以引导学生画图认识

    还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从声的另一种分类角度出发,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利用。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3

    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

    运用密度公式 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出示实物,问:

    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

    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

    (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

    (1)根据密度公式 ,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

    (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请你使用小刀、天平、刻度尺和细线测出土豆的密度。

    (四)课本例题分析,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2. 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3.一边长为2cm的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21.6g,。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

    4.某施工工地购入横截面积为1cm2的钢筋7.9t,求这些钢筋的长度。

    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

    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

    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g/cm3。

    6. 现有一只空瓶、水、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欲测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请你写出:

    ⑴主要实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7.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g。

    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cm3。

    ⑶矿石的密度是______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

    值比真实值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精选


    为大家打造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桃李芬芳,师恩难忘,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用任何方式写下来。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法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

    ﹙二﹚自主探究和创新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竞赛抢答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程序分析

    引入新课(3分钟)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由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动画《蝙蝠与声呐系统》,自然将课题导向“声的利用”【提问】物理知识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擂台赛式游戏活动“声的利用”(20分钟)

    ⑴必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说出一个声的利用的事例,允许讨论,不准重复,其他组参与评判。举出一个正确事例得100分,错误不得分,超过时间(30秒)不得分。教师对学生所举事例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归类。

    ⑵抢答题:

    ﹙二﹚播放《声的利用》课件(10分钟)

    ﹙三﹚创新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5分钟)

    要求学生利用声的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发明的小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声音来驱赶咬人的雌蚊

    利用猫的叫声来赶走老鼠

    归纳小结与评估(3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巩固反馈(4分钟)

    1.课本P3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选用课时优化设计,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使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3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4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5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功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 。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 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 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 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 10m的距离。

    跟据 =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6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7

    1. 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 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一、新课引入:

    播放有关大型飞机的图片,提出问题:

    1.如果你是设计师,在设计制造飞机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2.有同学说,“铁块比木块重”这句话对吗?

    不一样,并由此引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课题。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围绕要探究的的课题,可设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2)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种类是多一些好,

    还是少一些好?在选取研究对象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3)实验步骤有哪些?记录数据的表格怎样设计?

    对于以上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同学交流,

    明确实验的思路和做法,以保证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学,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出示下面的讨论题:

    根据你的实验数据分析:

    (1)比较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铁块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不同的木块,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不同的木块有什么相同点?

    (3)铁和木材这两种不同物质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相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密度的定义,

    积的比值”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明确二者表述的物理含义是一致的。

    讨论:①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②怎样由密度的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

    最常用的密度单位有kg/m3和g/cm3。

    1.一定量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________,它的体积________,它的密

    2.体积是0.5dm3的蜡块,质量是0.45kg,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____ kg/m3,

    如果将蜡块切去3/4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_____g/cm3.

    3.为了研究物质的密度,某同学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测得四组数据,

    填在了下列表中:

    实验次数 物体 质量/g 体积/cm3 质量/体积/g?cm-3

    分析上表,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选择上述结论填入以下几个空格中:

    ⑴比较1、2(或3、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

    ⑵比较1、3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⑶比较2、4两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 )

    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 ,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 9×103kg

    6.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由图

    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7.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

    (2)通过对以上图像的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要求写出两条)根据结论,可引入什么物理量?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8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制成Powerpoint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学校的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新课的教学:

    学生主持:今天我们就学习超声波,我们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频率在20 Hz 至0Hz之间.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都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超声波的声压特性.现在我分别介绍它们.

    由于超声波的波长短,超声波射线可以和光线一样,能够反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几何光学的定律.即超声波射线从一种物质表面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射线透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产生折射,也就是要改变它的传插方向,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愈大,则折射也愈大.

    声波在各种物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强度会渐进减弱,这是因为物质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对于同一物质,声波的频率越高,吸收越强.对于一个频率一定的声波,在气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历害,在液体中传播时吸收比较弱,在固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小.

    超声波所以在各个工业部门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之点 还在于它比可听声波具有强大得多的功率.为什么有强大的功率呢?因为当声波到达某一物资中时,由于声波的作用使物质中的分子也跟着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样,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分子振动的速度.频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资分子由于振动所获得的能量除了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外,是由分子的振动速度的平方决定的,所以如果声波的频率愈高,也就是物质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声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资分子获得很大的能量;换句话说,超声波本身可以供给物质足够大的功率.

    当声波通入某物体时,由于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作用,将使物质所受的压力产生变化.由于声波振动引起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由于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质分子产生显著的声压作用、例如当水中通过一般强度的超声波时,产生的附加压力可以达到好几个大气压力.液体中存起着如此巨大的声压作用,就会引起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压缩时,好像分子受到来直四面八方的压力;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稀疏时,好像受到向外散开的拉力,对于液体,它们比较受得住附加压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压缩力的时候;不大会产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体就会支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体就会断裂开来,这种断裂作用特别容易发生在液体中存在杂质或气泡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液体的强度特别 低,也就特别经受不起几倍于大气压力的拉力作用.由于发生断裂的结果,液体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状的小空腔,这种空泡存在的时间很短,一瞬时就会闭合起来.空腔闭合的时候会 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一般可以达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力.液体在这种强大的瞬时压力作用下,温度会骤然增高. 断裂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 的固体表面受到急剧破坏.我们常称之为空化现象.

    现在由每组推荐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声波止住病人体内出血的新技术,可免除手术止血的痛苦与危险.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医生通常用动手术的方式来为病人止血,这一方法风险较大.有研究者设想用超声波对体内伤口进行加热烧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脑部,或出血面积较大,这种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密度聚焦超声波能加快自然凝血过程,无须加热烧灼伤口就能止血.实验表明,超声波会加快血液运动,激活血小板,使它们错认为自己是在流经一个破裂的伤口,从而加强粘着性,与细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进凝血. 这一方法比手术止血和超声波加热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然后用于人体.

    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而仍用落后的声纳呢?

    海水能吸引电磁波,雷达用不上了.海水吸热能力太强,红外线技术无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却很强,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也使不上了.特别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探照灯又会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传声能力却比在空气中强得多.声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声纳机发出一束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再用特殊设备接受反射信号加以分析,这样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围的情况也就知道了

    超声波鼠虫驱除器:超声波没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碍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来,但是必须是硬物体才能反射,但损耗很大.超声波遇软物体能被吸收,如窗帘、沙发、衣、被等物,所以也影响它的使用面积.该仪器寿命3年以上耗电极微,每月1—3度电,输出为1W电压为11伏对人无危险伤害,安全可靠

    超声波洗衣机:彻底“抛弃”洗衣粉,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 .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出,成为小气泡.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成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甚至可能是真空.因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超声处理的技术多数与空化作用有关),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机节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本系列仪器的超声波发生源和震板为独立组件,主要适用于油田、炼油厂密度计圆管内壁清洗,同时也适于各种相同密度计尺寸规格的管道、圆管、方管内壁的清洗.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创制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超声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对所有的同学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兴,大家通过自己的查找资料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知识,而且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提问都非常的出色.现在我们整理一下课堂学习的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 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选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同学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 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 1kg=1000g=103g 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Ox1024kg=6.Ox1024x10-3t=6.0x1021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 个大格、 个小格、是 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课文第32页作业第12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3篇


    从哪来寻找优秀的教案呢?教学信息量大,美感强,视觉刺激强是每个优秀教案的前提,详细的编写教案,是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我们在教学之前需要在纪要案当中明确的制定教学的目的,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不要错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推荐的这篇文章,希望您为本文提供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1

    电阻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Ω Ω MΩ电路图中的符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活动与探究

    课题: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目的:通过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进行知识拓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内容: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这三个因素,还有什么因素能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呢?

    导体的温度对导体电阻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影响,导体电阻大小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实验:

    ①要改变导体的温度,我们可以用酒精灯给导体加热。

    ②设计实验,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实验用器材和电路如右图。

    ③进行实验:给接入电路中的螺旋状的导体线圈加热,观察电流表指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中的电流变小说明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导体电阻都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呢?请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导体的电阻除了和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个别的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升高而减小。

    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拓展应用”的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以及培养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目的,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参考资料

    一、电流对抗金属离子:电阻

    当自由电子的流动(电流)被导体的金属离子所阻碍时,就产生了电阻。金属离子具有规则的晶体结构,但实际上它们也不是纯的(含有其他金属和含有不规则的结构,所有这些就干扰了金属离子对称的和同质的结构)。另外由于热能的原因,离子不停地振动。这种网状的不规则和由热能引起的摆动是对电流造成阻力的起因。

    在普通导体中会发生什么情况:

    右图使电传导观念形象化了,电传导就如同球体(电子)运动一样。它在斜面上流动(斜面相当于一个导体)。障碍物代表金属离子不规则的网状结构,它们不允许电子自由流动。这就是形成电阻的原因。电子与金属离子相撞,输出了它的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又转化为热量。

    超导体会发生什么变化:超导体中电子两 个两个地成组聚集在所谓的“库珀对”里面,它们又表现为单一的粒子,这同煤气分子能够聚集成液体状是同样的道理。超导电子作为整体以液体的形态表现出来,尽管存在着由于金属离子摆动和金属离子网的不规则带来的阻碍,它还是能够自由流动而不受影响。

    二、能导电的塑料

    提到塑料和橡胶,人们当然地认为它们是很不错的电绝缘体。是的, 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可以用来做电线的包覆、插座、插头、电器外壳等 。但是,你可知道,在这一般认为不能导电的塑料家族中,却出现了一支“叛军”,这就是导电聚合物材料。说起它的发现和发展,几十年来,不知凝聚着多少高分子材料专家的心血。

    意大利的纳塔教授是配位络合聚合理论的创立者,前面说过,是他首先在世界上把丙烯合成为聚丙烯。由于这些成就,他后来荣获了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从1958年起,他就对把乙炔合成为聚乙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直至1979年他去世时,这项工作仍然没有很大的进展。尽管纳塔一生取得了许多科学成就,但在乙炔聚合的研究上,他终于抱憾而逝。

    从1958年纳塔教授的研究开始,到1987年纳尔曼教授的成功,经过30年的努力,导电聚乙炔终于诞生了。事实上,聚乙炔只是导电塑料的一种。这些年来,对其他导电塑料的研究也有许多成就,每年发表的有关论文达数百篇。单是美国,在这几年的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化学学会的年会论文中,有近一半是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制成功的导电塑料有: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聚吡咯及其衍生物、聚对苯乙炔、聚对亚苯基等。

    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除了在开发品种上,还在导电机制上、导电聚合物的应用、超导聚合物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在应用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尝试,我们举几个例子。

    导电聚乙炔的吸收光谱与照到地面上的太阳光十分相似,也就是说,导电聚乙炔能把太阳光中几乎所有的能量都吸收下来,因此是做太阳能电池的理想材料。

    导电聚合物由于掺杂、脱杂,会发生从绝缘体到导电体之间的不同相变化,这种变化同时带来吸收光谱的变化,聚合物的颜色也就发生变化,所以用来做电致变色显示元件是很理想的。

    透明的导电聚合物已成为透明导电膜的首选材料。我国访问学者曹镛参与的希格尔小组,已用某种导电聚合物制成了发光二极管。美国军界已把导电聚合物用于隐身飞机。

    此外,导电聚合物还在传感器、电磁屏蔽、催化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目前,从事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正充满信心,大家一致认为,21世纪导电聚合物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超导型导电聚合物也有成功的希望。导电聚合物全面造福于人类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三、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和硬度有关

    任何一种铅笔芯的主要成分都是石墨。其实铅笔的笔芯是用石墨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如“H”即英文“hard”(硬)的词头,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坚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B”是英文“blac”(黑)的词头,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学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以及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能对物理实验进行操作和分析,从而提高实验水平。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知觉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技能。争取进入全街道优秀行列。 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科学和社会主义爱国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的成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探究,经历每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的参与,从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进行一帮一的互助性学习,并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主题教育为依托,通过主题教育让每位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多自己亲身经历,多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要学生多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际,反映在物理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要通过介绍我国的物理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物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作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3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方法1、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内容要有:我国火箭的历史资料(要有关于神火飞鸦的资料);现代火箭的用途;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世界火箭的发展情况。学生学习了资料,应当回答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有:历史上最早的火箭是什么;简单叙述火箭的原理;火箭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火箭的种类;我国火箭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探究和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具体可行的方法有,教师可以制订多个课题,学生组织成小组选择某个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参考课题如下:查阅我国古代和世界早期关于火箭发展的资料;探究火箭的原理(可以用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火柴火箭”);查阅有关火箭的作用的资料。学生小组选择了某个课题,可以自行设计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本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师有较高的背景知识和应变能力。

    二、三级火箭

    方法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资料内容主要是三级火箭的设计思想、三级火箭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学习回答一些问题:运载火箭的任务是什么,三级火箭是如何适应这种任务的,三级火箭的具体工作过程。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行选择,课题有:火箭设计的发展历史;三级和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和优点;火箭未来的发展前景预测。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方法同第一内容的方法2。

    【板书设计】

    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物理必修二功知识点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物理必修二功知识点”,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关键字眼,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只难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由于疏忽看错题或畏难轻易放弃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


    写教案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它是详细的,实用的,有创意的,写教案时有什么可借鉴的模板吗?根据您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欢迎您的到来希望我们的阅读体验能够吸引您并收藏我们的网站!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篇1】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中,我负责教授初中物理重力这一知识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我在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我在教学中的反思。

    一、教案设计反思

    在教案设计方面,我注意到之前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因此,我决定在本次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生动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引入实例和案例

    在教案的开头,我设计了一个引入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如水中的漂浮、人体的重力等。接着,我引入了一些案例,如探索为什么月球上没有大海、跳伞运动员的下坠速度等,这些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在设计教案时,我发现重力与其他学科有很多联系,如地理、生物等。因此,我着重强调了重力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地球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人体的重力对运动和生理的影响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重力。

    二、教学过程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感到困惑和无趣。因此,我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实例和案例后,我进行了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学习兴趣。

    2.多种展示方式

    在讲解重力的概念和公式时,我不仅使用了黑板演示,还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演示等多种方式。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展示物体受重力作用的过程,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巩固和拓展知识

    在教学结束前,我组织了一些复习和拓展的活动,如小测验、实验观察和问题解答等,以检验学生对于重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答疑解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重力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反思和改进,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和与他人合作,更好地掌握了重力的概念和公式。同时,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然而,我也发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公式和计算仍然感到困扰,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巩固。其次,教学时间仍然较为紧凑,无法涉及更多的实例和应用场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物理重力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重力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重力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重力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

    准备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重力?

    [学生]都受到重力.

    [老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重力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请同学考虑一下g= 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G=?

    答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力,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重力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没讲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重力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篇3】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篇4】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如下:

    1. 重力的概念和定义

    重力是指物体由于自身的质量而受到的地面或其他物体的支持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与物体到地面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到地面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重力的应用

    重力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地球引力、月球引力、弹簧测力计、牛顿定律等。例如,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可以用牛顿定律计算物体受到的合力。

    3. 重力的计算

    重力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

    F=G×m

    其中,F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表示物体的质量。

    4. 重力的变化

    物体的重力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太空中,物体的重力为零。这是因为在太空中,物体没有受到地面或其他物体的支持力,因此其重力为零。

    5. 重力的探究

    重力的探究可以通过实验或模型实验等方式进行。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方向,探究地球引力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制作重力模型实验,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总结起来,重力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通过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重力的本质和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的概念和规律。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篇5】

    重力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的教学反思如下:

    1. 重力的概念讲解要清晰易懂。重力是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讲解重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本质,以及它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2. 重力的应用要具体实际。重力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物理实验和物理练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实验中,可以利用重力原理来探究物体的运动,在物理练习中,可以利用重力公式来求解物体的重力。

    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重力教案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实验、物理练习、视频演示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重力的概念和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本质和万有引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 练习题要难度适宜。重力教案的练习题应该难度适宜,既能够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和应用,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练习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通过物理实验、物理练习、视频演示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重力的概念和应用。

    5. 课堂氛围要轻松愉悦。重力教案的教学应该以轻松愉悦的氛围为主,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更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讲解、有趣的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精]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