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9篇
  •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9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9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1

    第六章 电压 电阻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2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纪律,通过考试考试分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光阴路是可逆的.随后引见了光的两类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申明我们能从不合标的目标看到物体反是因为漫反射的启事.本节进修的沉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准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考试考试分结出反射纪律.

    初外物理教案向学生引见书67页的考试考试器材,并引见根基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正在纸板上垂曲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指点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标的目标无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便弯合,如图5-2-4,那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指点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标的目标无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生猜想并设想考试考试(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教学设想示例

    1)光线垂曲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几多?

    问题引入

    3)通过考试考试协帮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2.光发生反射光阴路可逆.

    一、引入新课

    考试考试外,边演示,边引见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收支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准备两块小镜女.用软纸片做两个曲角弯头方筒或方筒,曲径比小镜女稍大.正在纸筒的两曲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女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曲角筒套正在一路,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正在遮盖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只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窗及四周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那是什么启事?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流,无人说坐正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从命什么纪律?引入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探究勾当

    体例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教具:画无角度的可合叠的白色软纸板、一面镜女、两个光流、一驰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曲尺

    2)入射光取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取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体例1:演示考试考试分结纪律,按照书67页考试考试进行教学.

    初中物理教案初外物理 物理教案-电路图 教案,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反射光线取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分结光的反射定律很主要.虽然误差不成避免,但因为要获得定量的角度关系,阿谁考试考试的切确度很是主要,做好阿谁考试考试能为学生分结反射定律奠基无害的根本.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放若何确定?(可提醒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绪)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放关系若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取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若何确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百以内的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1、数铅笔(数百以内的数);

    2、数豆子(读写百以内的数);

    3、动物餐厅(比较数的大小);

    4、小小养殖场(用语言来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5、练习一。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

    2、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4、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学习重点:

    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及数感的形成和发展。

    单元学习难点:

    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单元学习时间:5课时

    第一节  数铅笔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

    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

    2、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1)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2)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

    明确10个十是100。

    (3)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练一练

    1、数数(顺数、倒数)

    2、看谁数得快。(第3页)

    主要让学生明白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3、接力赛。(第3页)

    四、课外活动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第二节  数豆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二、数豆子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第三节  时动物餐厅

    教学目标:

    1、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2、掌握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森林里新开张了一家动物餐厅,小兔当任经理,小猴和小狗都跑去当了服务员。这一天,餐厅来了许多客人,经理说:“快,快,拿盘子,比谁拿得多。”小猴和小狗急急忙忙用双手去拿盘子。小猴说:“我拿了21只盘子。”小狗说:“我拿了18只盘子。”请你来当当裁判,谁拿得多?

    二、知识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谁拿得多?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汇报交流。

    3、小结:十位上2比1大,所以21﹥18。

    4、试一试:26、31、67、49、89、90。

    5、二次小组学习:

    比一比下列计数器上的数。(第6页填一填)

    6、汇报交流。

    7、小结:

    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就谁大。

    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8、比大小。(第6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第7页第2题)

    2、按规律填数。(第7页第3题)

    (1)按顺序填数。(说说表格有特点)

    (2)读出个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说说有什么特点。

    (4)根据填好的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实际是根据规律填数)

    3、按规律画图。(第7页第4题)

    四、小调查。

    我们学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

    第四节  小小养殖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字眼,进行判断,助理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比较数的大小。

    45、54、2、85、34、5、12、21

    二、知识探索

    1、 设置故事情境

    (1)播放《数鸭子》儿歌。

    (2)这首歌真好听,唱歌的小朋友听说咱班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小动物,想邀请你们去她的养殖场做客你们愿意吗?不过得帮助他解决一个问题才行,你们有信心吗?

    (3)“姐姐比我 ,爸爸比我 ”(大得多、大一些)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你能帮帮她吗?

    (4)学生回答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2、课文主题图。

    (1)我们来到了这个养殖场,出示图。

    (2)养殖场理由那些小动物呢?

    (3)你能不能用“多得多”、“多一些”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些漂亮的小动物,当一把小导游?

    (4)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多得多、多一些”使学生通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将逐步建立数感。还可以怎样说?

    (5)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

    3、运动会情况。

    (1)刚才小朋友们参观了养殖场。在运动会上,老师做了一个统计,跑跑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这里还有88人、12人、76人这三个数据,你能帮助老师判断一下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吗?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中交流。可以分小组汇报,第2、3题有争议,只要学生能说清理由,就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2、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魔方“幸运52”中的游戏环节进行。

    老师在纸上写了一个两位数,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这个数是多少,当然在菜的过程中,老师会给你一定的提示。请一名学生与教师一同做这个游戏。让学生弄清游戏的规则及方法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游戏。

    第五节  练习一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和写法,加深理解两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

    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数数、数的组成和写法(组织学生口答)

    (1)1层放10个桃子,2层放____个,放5层有____         个。70个放______层,100个放____层。

    本题让学生弄清十进制计数法。

    (2)接着数。

    25,30,35,      ,     ,      ,      。

    64,62,60,      ,     ,      ,      。

    33,36,39,      ,     ,      ,      。

    本题让学生有规律地数数。

    (3)独立完成书本第1题。

    (4)我拨你写。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写、读,说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数的大小。

    1、指导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2、最多与最少。

    出示啄木鸟挂图,说说图意,再比较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并说说理由。

    3、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4、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5、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6、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4

    初中七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本单元的单词和短语。

    2、能理解Activity3的有关自我介绍的.对话,掌握be动词一般现在时形式并能正确运用于自我介绍中。

    3、学会用and衔接句子。

    4、能掌握/i:/,/i/,/e/,/ae/的发音。

    课堂准备

    1、试读单词表中本单元的单词,不会读的在单词下打“△”。

    2、试读第2页Activity2单词,Activity3对话,不会读的单词在下面打“△”。

    自学交流

    1、仔细预习Activity3的对话,找出be动词的三种不同形式:

    -、-、-。

    2、读对话,找答案:

    MynameMissLi.IChinese.

    He-myfriend.We-students.

    Whatyourname?Whereyoufrom?

    合作探究

    1.总结am、isare的用法:

    2.互译下列单词短语句子:

    1.close_____________________2.op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遇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7.practise____________________8.match______________

    9.起立_______________10.坐下____________

    11.What’syourname?__________________

    12.Whereareyoufrom?_____________

    13.Nicetomeetyou._____________

    14.我十三岁。_______

    3.Matchthewordswiththepictures.(完成Activity8)

    巩固提高

    1、Workinpairs.Askandanswer.(Activity5)

    A:What’syourname?B:Myname’s…

    A:Whereareyoufrom?B:I’mfrom…

    A:Nicetomeetyou,…B:Nicetomeetyou,too.

    2.Listeningandrepeat(Activity6)

    1)Listencarefully2)Repeatafterthetape

    3、Listeningandrepeat(Activity7)

    First,readaloud;Then,repeatafterthetape.

    总结

    在单词末尾的读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单项选择:

    1.-Nicetomeetyou.-.

    AGoodmorningBYouarewelcom

    CNicetomeetyou,tooDGoodbye

    2.HefromBeijing,IfromShanghai.

    Ais,isBam,amCis,amDis,comes

    3.Pleasematchthewordsthepicture.

    AtoBandCwithDtoo

    4.CisMaryfrom?-Sheisfrom.

    AWhen,AmericanBWhere,America

    CWhat,FrenchDWhere,French

    5.Mysisteris.

    AtwelveyearoldBtwelveyearsoldCtwelve-yearsold

    学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的问题表现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6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观察与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7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

    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

    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

    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1、 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

    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8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9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图甲 图乙 图丙

    2.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可用公式:f=uF f表示摩擦力(N) 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 F表示压力(N) 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3.摩擦的利与弊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增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