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对数课件合集
  • 对数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12

    对数课件合集。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定位课堂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写一篇优质的教案?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终于精心打造出了今天的“对数课件”,请您在休闲时间内留意本页内容!

    对数课件 篇1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学生熟知的实际问题入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采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借助“最近发展区”为学习函数表示法作铺垫,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启迪思维,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我们在前两节课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会求函数的值域,那么函数有哪些表示的方法呢?这一节课我们研究这一问题.

    1.函数有哪些表示方法呢?

    2.明确三种方法各自的特点?

    (解析式的特点为:函数关系清楚,容易从自变量的值求出其对应的函数值,便于用解析式来研究函数的性质,还有利于我们求函数的值域.列表法的特点为:不通过计算就知道自变量取某些值时函数的对应值、图像法的特点是: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以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导入,让学生自学,教师主导,明确每种表示的特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进一步感受函数的概念所描述的客观世界,体会三种方法所刻画的对应关系。

    图像为第一和第二象限的角平分线,如图,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加上画含绝对值的函数的图像,让学生体验到,分段函数的问题应该分段解决,然后在综合,这也为下一步分段函数的单调性的性质打下伏笔。

    例2.国内跨省市之间邮寄信函,每封信函的质量和对应的邮资如表.画出图像,并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分析列表,找出列表中的函数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1)y=x2-2,x∈Z且|x|≤2;

    (2)y=-2x2+3x,x∈(0,2];

    对数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 ,x(0,8]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 (x2-6x+17)的值域 .

    (4)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lg (2)f (x)=ln( -x)

    例3 已知loga 0.75>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

    例4 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 y=x-1;(2) y=log2(x-1);(3) y=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 -1)的图象关于 对称.

    3.已知函数 (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

    4.求函数 ,其中x [ ,9]的值域.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五、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对数课件 篇3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坐标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标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1

    [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变式训练: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⑶ log0.10.5 log0.10. 6 ⑷ log1.50.6 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log 0.3 n

    (3) log a m 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对数课件 篇4

    [内容、地位]本节教材内容主要研究: ⑴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⑵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来解决一些与对数有关的问题。这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排依据]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根据对数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历来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

    (4)情感目标:构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3。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01和a1不同条件下的性质。 [关键]认识底数a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教法: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因此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也为了给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法: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3)巩固反馈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1通过flash软件直观的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图象,使学生对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1、导入新课:

    由2。2。1的例题6(即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引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下表。略

    对数课件 篇5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与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4)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教学手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我通过复习y=log2x和y=log0.5x的图像,让学生熟悉两个具体的对数函数的图像。

    设计意图:这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关键是学生自主的'对函数和的图像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该表格一列填有在及两种情况下的图像与性质),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的图像与性质。

    在学生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再加以升华,强调“数形结合”记忆其性质,做到“心中有图”。另外,对于对数函数的性质3和性质4在用多媒体演示时,有意识地用(1)(2)进行分类表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设计意图:教师建立了一个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思考、分析、探索,在此过程中,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定向性学习和主动合作式学习。

    例1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来求解。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在这个例题中,注意第三小题的点拨,选择和中间量0或1比较,第四小题要分底数两种情况。

    例3解对数不等式,实际是例2的一种逆向运算,已知对数值的大小,比较真数,任然要使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外研究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不等式埋下伏笔。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两个练习紧扣本节内容,利用课堂研究中体现的重要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课后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初步学会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对数课件 篇6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取5次,还有多长?

    (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抽象出:

    2、xx年我国GPD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GPD是xx年的2倍?

    一般地,如果a(a>0且a≠1)的b次幂等于N, 就是 =N 那么数 b叫做 a为底 N的对数,记作 ,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思考:

    ①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a>0且a≠1?

    ②自然对数:

    对数课件 篇7

    “加强数学应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课标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践行该教学理念,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A版数学必修1)在安排学生系统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这些基本初等函数之后,特别将《函数的应用》独立成一章的内容,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是数学与生活相互衔接的枢纽.而“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是上一节内容“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自然延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抽象晦涩的式子走向直观鲜活的应用.本部分内容设置了四个例题,分别是行程问题、增长率问题、销售问题和体重问题,这几个例题在知识能力要求上又步步递进,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例4);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例3、例5);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6).

    本部分内容课标要求两个课时完成,而本节课选取的是第二课时.通过教材中例题6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现实情境中采集的数据借助计算机或图形计算器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该例题既能体现函数的作用,也让学生经历了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建模过程,既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该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生学习必修3的《线性相关关系》和选修部分的《回归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一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根据图表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能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并感受到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高一学生通过数学必修1前两章的学习,已经理解了函数的概念,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函数知识有了初步的应用能力.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函数的增长差异,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但是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由直观感知到抽象分析的过渡阶段,数形结合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同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抽象概括、数据处理、语言转换等数学能力,而高一的学生数学能力较弱,往往不能深刻理解题意,不善于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建立适当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

    (1)分析表格数据,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

    (1)根据表格数据如何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

    教材中的例题6旨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数据多且复杂。如果不借助于计算机和图形计算器,难以发现数据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也难以完成本题的计算.如果按教材那样选择两组数据求出函数解析式的方式处理,将无法得到让学生信服和满意的函数模型,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图形计算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给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上课之前要求学生会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计算和拟合.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这节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建立确定性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和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涉及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又因为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变量的变化规律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际问题多数需要建立拟合函数模型来近似处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高一同学来说,是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的绝佳的载体.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同时提升数学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对教材例题做了大胆的改造,将课本上直接呈现的数据改成由学生去调查采集数据.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提升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数据繁多复杂,不好处理,因此本节课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利用图形计算器方便的完成拟合函数的计算,并可以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函数模型作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利用图形计算器,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求解拟合函数,并且可以选择多种函数还进行拟合,这显示了在学习过程中手持技术的强大力量.但技术总归是技术,它无法代替结果背后所蕴含的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无法代替我们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专门设置一些问题供同学们思考探究,指导学生比较不同模型的优劣,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图形计算器是依据什么标准给我们计算出拟合函数,使得学生在感受到技术的力量的同时,也能认识到数学知识对技术的指导作用.

    对数课件 篇8

    指对数的运算教案设计

    一、反思数学符号: “ ”“ ”出现的背景

    1.数学总是在不断的发明创造中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方程 的根是多少?;

    ①.这样的数 存在却无法写出来?怎么办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一个人? 描述出来。

    ②..那么这个写不出来的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怎样描述呢?

    ①我们发明了新的公认符号 “ ”作为这样数的“标志” 的形式.即 是一个平方等于三的数.

    ②推广: 则 .

    ③后又常用另一种形式分数指数幂形式

    3.方程 的根又是多少?① 也存在却无法写出来??同样也发明了新的.公认符号 “ ”专门作为这样数的标志, 的形式.

    即 是一个2为底结果等于3的数.

    ② 推广: 则 .

    二、指对数运算法则及性质:

    1.幂的有关概念:

    (1)正整数指数幂: = ( ). (2)零指数幂: ).

    (3)负整数指数幂: (4)正分数指数幂:

    (5)负分数指数幂: ( 6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负分指数幂没意义.

    2.根式:

    (1)如果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n次方根.如果 ,那么x叫做a的次方根,则x= (2)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 (3) 式子 叫做根式,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

    (4) . (5)当n为奇数时, = . (6)当n为偶数时, = = .

    3.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1) = . (2) = . 3) = .4) = .

    二.对数

    1.对数的定义:如果 ,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 , 叫做真数.

    2.特殊对数:

    (1) = ; (2) = . (其中

    3.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对数恒等式

    (1) = (对数恒等式). (2) ; (3) ; (4) .

    (5) = (6) = .(7) = .(8) = ; (9) =

    对数课件 篇9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对数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 轴对称为逐渐靠近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 截距:令 得 ,即在 轴上的截距为1,与 轴无交点即以 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略

    对数课件 篇11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及其运算教案

    一、对数的概念

    编写人:审稿人:

    班级:姓名:小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熟练地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转化.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对数的概念

    难点: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

    1.指数函数:(),,0

    2.运算性质:

    四.学习过程:

    阅读课本,解答下面问题: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的b次幂等于N,即,那么

    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叫做对数的,叫做.

    2、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①、②、③、

    3、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①、;②;③;

    阅读课本,解答下面问题:

    4、特殊对数

    通常以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并把简记作

    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以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并把简记作.

    如:;.

    5、根据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填写下表中空白处的名称.

    式子名称

    指数式

    对数式

    6、思考交流

    【对数课件合集】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