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课件锦集
  • 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28

    课件锦集。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设计也是其中一项关键工作。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必须认真对待,不能草率应付。教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教师对教学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教案,教师需要做哪些工作呢?为了帮助您更好地准备教案,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按照您的要求整理了一份与“课件”相关的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欢迎您阅读并加以借鉴!

    课件 篇1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课文词语、句段、练习题)

    第一课时

    读题激趣,导入新课

    1.仔细观察老师板书课题。

    2.朗读课题三遍,低声议论对课题的理解。

    3.交流对课题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学习。[实习报告网 sXW9.com]

    自由读文,随机识字

    1.第一遍: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并标上段落序号。

    2.第二遍: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困难处多读几遍。

    3.第三遍:同桌对读(逐段),针对“音准句通”相互评议纠正。

    4.指名、集体认读生字新词。(屏幕或黑板出示)

    戴嵩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

    批评翘起驱赶牛蝇惭愧拱手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交流读后的感受。

    字词检测,巩固认读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2.用生字扩词。

    3.读带生字的词语,再指名从课文中找出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写字练习,练中识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提出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课外作业

    1.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2.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现在我们把课文再读一读,好吗?

    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读词语,说句子

    1.出示词语:购买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批评

    和蔼翘起驱赶惭愧

    2.用多种方法认读词语。

    3.学生自由选词语说句子。

    自读感悟

    1.自己默读或轻声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阅读感受。

    预想反馈:

    1.戴嵩画画本领高。

    2.戴嵩十分谦虚。

    3.牧童敢于批评大画家。(引导:坚持实事求是)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分类板书。

    小组合作,品读课文

    1.根据自己理解,选定品读的语段,自由组合。

    a.读懂戴嵩的画技。(课文第1~4自然段)

    b.读懂戴嵩谦虚品质。(课文第5~6自然段)

    c.读懂牧童坚持实事求是。(课文第5~6自然段)

    2.合作阅读,小组讨论: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戴嵩画技高、为人谦虚和蔼,牧童敢于说真话、实事求是?

    3.自选交流的方式,反馈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感悟。

    感情朗读,运用积累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课文。

    3.介绍自己搜集或了解到的画家优秀作品的图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用游戏形式巩固要求会认、写的字

    课件 篇2

    教学内容:《仁义礼智》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

    2.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请问“仁”有怎样的三个境界?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是仁者爱人,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怎样去做人;二是推己及人,推亲及众;三是在生死关头,“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不惜牺牲生命以保全“仁”。

    今天我们学习:“仁者爱人”板块的《仁义礼智》。

    二、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学生概括。明确:

    第智者 ”与“仁”的关系。

    第11则,说明“仁者 ”与“智者”的不同特征。

    第12则,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

    第13则,论述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辨证关系。

    第14则,论述了勇和义的辨证关系。

    第15则,指出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第16则,表明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愉悦。

    第17是,揭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三、文本研读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具体分析每则内容: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 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 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 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 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 可真是悲哀啊!”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译文】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仅在于人懂道理),可是一般人还抛弃这些区别,只有高尚的君子能保留它。舜能够明了各种事物的道理,体察各种人物的心情,是因为他按照仁义去做,不是把仁义作为工具来使用。”

    四、讨论、质疑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结合你个人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2.试举出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仁”内“义”外的观点。

    五、思考、感悟

    1.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做了哪些发展?

    明确: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主张,具体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个字。他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是人心所固有的,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有的人能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自暴自弃,成为品格低下的人。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仁与礼”、“仁与智”哪种关系最为重要?为什么?

    明确:“仁与义”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本质和核心,“义”是评判事物的价值准绳,一个人是否“仁”,是否“礼”,是否“智”最终都由是否知“义”来裁决。“仁”内而“义”外。

    六、课时总结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我们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七、课堂练习(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没有耻而感到羞耻,那么就没有耻辱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不能用耻来形容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读后感: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⑴用斜线(/)给划线部分断句。(限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⑵本段材料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指出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教育人们不可自暴自弃。(

    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仁”比作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将“义”比作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2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

    【学习目标】 和有关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质疑思考,相互探讨

    【学习难点】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案』

    1. 读准字音:

    孺( )子 怵惕( )( ) 羞恶( )之心

    强( )恕而行 不如荑稗(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若火之始然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谓其君不能者,贼( )其君者也

    非恶( )其声而然也

    庶民去( )之,君子存之

    4.翻译句子

    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5.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请阅读文本思考何谓“四端说”(请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并解释)

    『课堂探究案』

    1.解释四端:

    2.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3尝试对仁义礼智四端展开举例说明:

    “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后训练案』

    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主备人:刘密 审定人: 审核人: 年级组长: 使用日期: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二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案』

    1.归纳整理文章不好理解的词句

    2.请根据内容把相应序号填在横线上。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的文化心理是谁塑造的?是什么时候塑造的?我认为应该追溯到春秋战国,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的社会理想,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

    法家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就是“_________”。

    A.公开、公平、公正 B.平等、互利、博爱

    C.仁爱、正义、自强 D.真实、自由、宽容

    『课堂探究案』

    1.解读自暴自弃:

    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诋毁礼仪的行为。稍加引申,就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且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

    生活中怎样对待“自暴自弃”行为或人?

    【拓展阅读】

    阅读《庄子》有选段写出人生心得: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①者承蜩②,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③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①痀偻:驼背。②蜩:蝉。③厥:竖。④株拘:树根盘错处。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

     

    【教学目标】

    和有关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教学重点】

    6则 。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教学难点】

    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同学们,还记得无家可归。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捐款,解囊相助,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那我想问一下,他们、你跟四川的同胞是亲戚吗?是朋友吗? 认识吗?——不认识,那你们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

    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孺( )子 怵惕( )( ) 羞恶( )之心

    强( )恕而行 不如荑稗(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若火之始然。

    4、翻译句子

    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三、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请阅读文本思考何谓“四端说”(请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并解释)

    四、教材探究

    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2、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五、升华主题,总结教学: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3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虚词(焉)

    和有关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教学重点】

    6则 。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教学难点】

    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同学们,还记得无家可归。而远在深圳的你们,也是纷纷捐款,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那我想问一下,你跟他们是亲戚吗?是朋友吗? 认识吗?——不认识,那你们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

    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学生例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

    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

    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刚才大家对仁义礼智的发端内涵讨论激烈,可见对此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

    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3、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三、升华主题,总结教学: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所固有的潜能,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你又是怎样不断挖掘你的潜能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潜能,你是一个火炬,要看你怎样把他点燃,你是一块宝藏,要看你怎样去挖掘;你是一颗星星,要看你怎样去发光。

    我们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还要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孟子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但是有发端之后还要不断向内心求取,还要使他成熟,不能自暴自弃,只有这样才能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

    四、写作借鉴: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因此,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请大家抄一下。

    五、课外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翻译)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 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⑤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我:同“己”。(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3、【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

    【注释】(1)几希:赵注云:“无几也。”(2)庶物:与庶民的涵义相近,指万物,庶在此是众的意思。(3)非行仁义:赵注云:“非强力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细小,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义。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住,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朱熹《集注》)。只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4、【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1)反身而诚,(2)乐莫大焉。强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

    【注释】(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恶恶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3)强恕而行:赵注云:“当自强勉以忠忽之道。”朱熹《集注》云,“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

    【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原理,其实都具备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行。

    5、【原文】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注释】(稗:朱熹《集注》云:“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者。”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段意】此章可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看,仁本身还有成熟与否的问题,说仁不成熟还及不上稗草,正如朱熹所说:“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集注》)

    6、【原文】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1)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2)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3)舍正路而不由,(4)哀哉!”

    【注释】(1)暴:朱熹《集注》云:“犹害也。”(2)非:朱熹《集注》云:“犹毁也。”(3)旷:此作动词用,意为空出。(4)由:遵循,行走。

    【译文】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仁是人们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丢开正当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段意】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不按照这些准则行事就是自暴自弃。朱熹《集注》说:“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参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第第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旷安宅而弗居

    选文解读

    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之中。

    孟子在第。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端”就是发端。“四体”就是四肢。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就不是人。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

    人都有仁之发端、义之发端、礼之发端、智之发端,所以也都有做到仁、义、礼、智的可能性;“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都有四端,可自己说自己不行(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这是自己贼害自己;说他的国君不行(说他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这是贼害他的国君。拥有这四种发端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必须保存和扩充这四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然”同“燃”。“达”即通,这里指泉水流出去。“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有海,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称天下为四海。孟子认为,所有具有仁、义、礼、智之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假如把这四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假如不把这四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这就是保存和扩充仁、义、礼、智之发端的重要性。现在回头看看这一则选文开头的那段话:“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显然也是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只不过是就仁之发端一个方面而言的。“先王”即古代帝王,通常指历史上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有名的帝王。孟子这段话意思是说,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有怜恤别人的心理,所以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以怜恤别人的心理,来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一件小东西那样容易了。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发端,保存而且扩充这四端极为重要。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反省自己认为自己是真诚的,即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就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强恕而行”恰恰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第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在第,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

    孟子的文章在表达方面非常奇妙。“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是用不应该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不应该舍弃正路而不走,来比喻人应该居心于仁、由义而行。“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这是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些比喻都鲜明生动,可谓神来之笔。

    问题探究

    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提示:

    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2.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而且生动。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人原本拥有的仁的发端就好比种子,但是假如它不能成长并且结出成熟的子实(这就是仁),那就像没有长成的五谷一样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关键是要扩大充实那仁的发端。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每段文字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文略)

    提示:

    1.记得父母的年纪虽然是一件小事,却显示了对父母的拳拳深情。一“喜”一“惧”,全是挚情。

    2.“不远游”是深情,“游必有方”也是深情。

    3.母亲打得不痛,竟伤心以至于泣下,看似不合情理,实际上是至孝使然。

    有关资料

    1.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方其乍见孺子入井时,也著脚手不得。纵有许多私意,要誉乡党之类,也未暇思量到。但更迟霎时,则了不得也。是非、辞逊、羞恶,虽是与恻隐并说,但此三者皆自恻隐中发出来。因有恻隐后,方有此三者。恻隐比三者又较大得些子。

    孟子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一段,如何说得如此好?只是平平地说去,自是好。而今人做作说一片,只是不如他。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情性者也。端,绪也。因情之发露,而后性之本然者可得而见。

    四端本诸人心,皆因所寓而后发见。

    问“推”字与“充”字。曰:“推,是从这里推将去,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得此,充则填得来满了。注水相似,推是注下水去,充则注得这一器满了。盖仁义之性,本自充塞天地。若自家不能扩充,则无缘得这个壳子满,只是个空壳子。”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三)

    此章论仁政之本,以“扩而充之”为主。首二节“不忍人之心”言治本,“行不忍之政”言治法,“运之掌上”言治验。一提全神俱振,以下不过申明当扩充。收四句用一反扣,则气更旺。

    孟子一生与人言,只是挑人不忍之心。此章是学问政治之大本。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陈澧曰:“孟子所谓性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也。”(《东塾读书记》卷三)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此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人之不善,皆不能即此四“端”扩而充之,非其性本与善人殊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子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扩而充之,则为仁、义、礼、智之四德。四德为人性发展之自然结果,而人之所以须发展人性,因必如此方为尽“人之所以为人者”,非因四德为有利而始行之也。四德之行,当然可生于社会有利之结果,此结果虽极可贵,然亦系附带的。犹之艺术家之作品,固可使人愉悦,然此乃附带的结果;彼艺术家之创作,则所以表现其理想与情感,非为求人悦乐愉快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章

    人何以必须扩充此善端?此亦一问题也。若依功利主义说,则人之扩充善端于社会有利,否则有害,此即墨子主张兼爱之理由也。惟依孟子之意,则人必须扩充此善端者,因此乃人之所以为人也。孟子曰: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要素,人之名之定义,亦即人之所以别于禽兽者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评“五谷者,种之美者”章

    所以贵乎熟者,只是要得此心与义理相亲。苟义理与自家相亲,则非理之事,自然相远。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

    末句收得极妙……

    (《四书评》)

    4.评“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章

    露居野处,失足迷途,真个可哀。

    (《四书评》)

    此章以“仁,人之安宅”二句为主,末节文情悱恻之至。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参考译文

    。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道理就在于)如果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恶(因自身不善而羞耻、见他人不善而憎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假如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假如不把这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羞恶心,属于义(是义的发端);恭敬心,属于礼(是礼的发端);是非心,属于智(是智的发端)。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所以说:“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仁、义、礼、智),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去它。”

    。舜明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于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仁义是美好的然后努力去推行它。”

    。反省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就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黍、稷、麦、豆五谷,都是好种子;可是假如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即行不由义),可悲啊!”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一、 教学目标:

    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 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 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 应如何理解?

    ③、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 应如何理解?

    ⑥、 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

    (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

    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3、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四)、总结教学,布置课外作业:

    1、总结教学: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了。

    现在老师对本文作一个简单的小结: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因此,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请大家抄一下。

    2、课外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生字词,丰富语言积累。

    ⑵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⑵研读香菱学诗的经历,从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⑵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准备

    阅读《红楼梦》中相关内容,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课文的主人公──香菱。(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

    学生自读全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

    三、作者、作品、主要人物简介

    1、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2、作品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香菱简介: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四、整体感知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四、研读赏析

    1、描写人物如能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巧妙得结合起来,比单一的运用一种写作手法会收效更大。大家找找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2、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3、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脱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4、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五、拓展延伸

    1、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2、总结: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六、布置作业

    1、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讨论一下:怎样学习语文?

    提示:

    ⑴做有心人,提高兴趣;

    ⑵转益多师,不耻下问;

    ⑶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2、填空。

    ⑴《》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⑵《》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⑶《》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⑷《》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曹雪芹

    香菱(生)乐学善教黛玉(师)

    自愿拜师乐于指导

    质疑论诗

    初读感知循循善诱

    作诗改诗耐心点拨

    专注勤勉诲人不倦

    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今天,老师找到了许多非洲木雕的图片,让我们伴随着非洲击鼓乐的节奏,我们一起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击鼓乐和木雕的图片,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和智慧,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唤起学习愿望。

    2.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由此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一个情景?

    3.读词语,回顾课文中的故事情景。一组一组读,一组一组体会。

    (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

    琳琅满目仔细观赏十五六岁一幕一眼

    各式各样爱不释手五官端正拳头大小

    构思新奇忧郁猜测不要钱

    栩栩如生遗憾遗憾朋友

    4.根据"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等画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第一次见面,体会遗憾

    1.自由读全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遗憾?

    生:第九自然段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读。读出遗憾的语气。

    3.默读课文1-8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两个遗憾,凸显全文的主要矛盾。从而通过理解为什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辐射全篇。

    4.学生汇报:

    (1)作者的遗憾:

    ①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a.因为,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想到朋友的叮嘱,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b.带着喜悦读一读。

    c.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读懂这个自然段的三个意思,体会到三个意思的并列关系,以及和"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了这个自然段的结构,体会到了作者买不回去木雕的遗憾。

    ②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大象的鼻子像(),

    耳朵像(),

    身子像(),

    四条腿像(),

    象背上驮着()。

    b.所以说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指导读。

    d.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真实的大象的样子,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从而使眼前出现了大象的画面,使学生懂得这样的木雕真是"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啊!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③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子的喜爱?

    b.还能说我怎么着象墩?

    预设:拿、提、抱、举、端……

    c.用哪个好呢?

    生:"捧"好,更加体会出作者的喜爱。

    d.指导朗读。

    e.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换一换,比一比等词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研读重点词语,读懂了句子的意思。

    ④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a.比较: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b.指导朗读。

    c.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训练学生读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到作者遗憾的心情。

    (2)少年的遗憾:

    ①出示:"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②体会少年的内心。

    ③师生读对话。

    ④质疑:为什么少年因为作者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呢?

    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前两次对话,读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木雕能够卖出去的心情。通过作者的语无伦次,体会到作者的矛盾和遗憾。最后通过质疑,使学生突然明白:少年的遗憾,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3)背景介绍。

    a.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

    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

    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16万人。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64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图片: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中国物资运到非洲;

    中国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

    中国科学家教非洲人民如何种植蔬菜;

    坦赞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情感。

    (4)拓展练习,动笔书写:

    a.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作者()时的喜悦,

    忘不了作者()时的犹豫,

    更忘不了作者带着()离去的身影。

    他想:一定要(),因为()。

    于是,他()。

    设计意图:这段的练笔有三个目的。一是对作者、少年两个人遗憾的回顾,二是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揣摩,三是对小木雕由来的补白练笔。通过这样一石三鸟的活动,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b.汇报:

    预设:

    ◇生1:于是,他飞奔回家,做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木雕。

    师:我现在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在这里做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阿姨喜欢木雕,我给她做一个。

    师:你从我们家的木雕里给她选一个吧。

    生:她是我们的朋友,不能随便选的。阿姨喜欢小象墩,但是太大了,带不回去,我做一个小的送给她。

    师:妈妈支持你,我去卖木雕,你做吧。

    ◇生2:于是,他飞奔回家,取出了自己心爱的、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是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回来取这个木雕做什么?

    生:妈妈,一个中国阿姨喜欢这样的木雕,我送给她。

    师:这是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的礼物,你怎么能随便送给陌生人呢?

    生:妈妈,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们对我们非洲人那么好,我应该把更好的东西送给她。

    师:你做得对,真是我的好孩子。

    ◇生3:于是,他来到其他卖木雕的摊点,买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现在是卖木雕的人。孩子,你家里不是有很多木雕吗?

    生:是的。但是,我想买一个小小的象墩木雕。

    师:为什么偏偏买这样的呢?

    生:刚才,一个中国阿姨到我这里买象墩木雕,因为我家的太大了,所以没有买。我要买个小的送给她。

    师:为什么要送呢?你和她认识?

    生:不认识,但是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不应该要钱的。

    师:对,他们对我们非洲人这么好,你这样做得对。给,拿去,你也不用给我钱。

    生:谢谢您!

    ◇生4:……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换,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在自然的对话中,真实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想象和体验都是个性化的:想象小木雕的来历是多角度的,在不同的环境中遇到的人物角色是不同的。然而,在他们的对话中,少年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共性的,都是建立在少年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基础上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升华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初步体会了对于朋友的理解。

    三、研读第二次见面,体会朋友

    1.研读对话

    (1)师生对读少年和作者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初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准确,把握语调语气的合理性。

    (2)去掉课文中的提示语,生生对读。根据标点,读出对话的语气。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去掉提示语读对话,更有人物之间交流的真实感。通过指导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初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第二次生生对读,体会两个人的想法。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预设:"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①这回您就不用遗憾了;②这就是您最喜欢的样子了,小小的,多好看;③带回中国,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太好了!"……(①这回我不遗憾了!②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③这个孩子真热情!……)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①中国援助非洲,给我们多少无私的帮助啊!②管朋友要钱,那就不是朋友了。③她从那么远的国家来,我作为朋友送个小礼物,也是应该的!……)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①是的,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②我们相互帮助,是最好的朋友。③对啊,我们虽然不相识,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友谊却是深厚的!……)

    设计意图:在每一个人物语言描写后边,加上一个省略号,给学生提供补白的空间。通过给对话补充合理的内心独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更加具体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善良热情的少年,一个是激动惊喜的作者。

    (4)生生对读,说出心底的话。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在上一次品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将省略号放进了引号里边,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人物心里的话说出来,将揣摩到的人物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的和谐发展。

    (5)师生对读,回归文本。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这一次读对话,虽然文字又回归到了文本中的简简单单,但是,由于前两次补白的心灵体验,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人物的内心相通,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将对人物的理解读出来,丰满了人物形象。

    2.透过少年的微笑,体会少年的内心

    (1)出示: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2)这是怎样的笑容?

    预设:幸福善良愉快满足安慰……

    设计意图: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体会少年笑容的含义,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四、升华文本

    1.出示:我们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2.复沓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是朋友!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复沓读,总结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将情感表达推向高潮。

    课件 篇5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熟读第九自然段。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学习难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了解贝多芬

    "同学们,这一节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你们有信心去感受吗?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号称“乐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学引导

    1.学生边读边画生字词,

    要求: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3.《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4.《月光曲》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熟读课文、解决问题

    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以下问题。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2)、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3)、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描绘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内容?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2、熟读第九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内容?多读几遍,想象描绘的景象。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四、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同情穷人)

    3、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描绘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九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如果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六、板书设计月光曲

    散步(听)谈话(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曲子(激动)

    课堂检测

    1、看拼音把词语写正确,相信你是最棒的!

    láiyīnhélàzhǔmòshēngmánggūniáng

    ()()()()

    qínjiànwēibōlínlínshàshíjìlù

    ()()()()

    2、辨形组词,相信你能行!

    券()蜡()健()陌()鳞()

    卷()腊()键()佰()粼()

    3、阅读聪明屋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起了大风,卷

    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月亮照耀下的()的大海。

    1、在文中“()”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选择“”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画上“√”

    课件 篇6

    课前交流:

    1、 喜欢这段音乐吗?仔细听,试试能不能唱出来?前面的前奏不用唱哦!唱的真不错。

    2、(打拍子)填个歌词,能唱出来吗?歌词就是12345678吧!来,试一试(唱)同学们音乐感觉真好。

    3、又到我们每周一次的“绘本故事课”了,谁愿意把你最近读的绘本分享给大家?

    3、谢谢大家的分享。接下来,故事课开始喽!

    2、啊,原来是一直小乌龟啊,他在干什么?

    4、会读吗?这个字读犟,犟龟(学生跟读)犟这个字上面是强,下面是牛。

    5、想象一下,犟龟是一只怎样的乌龟? 你认为呢?

    6、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跟随德国大作家米切尔笔下的犟龟陶陶去开始一段新的故事旅程。

    第三页:鸽子夫妇和陶陶决定去干什么?(我们知道不管是人还是动物,第一个当国王的被称为国王一世,第二个当国王的被称为二世,那狮王二十八是是第几个当国王的?第一百个当国王的叫)

    总结:鸽子夫妇和陶陶要去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

    3、 看,陶陶打点行装,准备出发了,她带了什么?为什么带这些?(老师站在屏幕前,指着小车上的东西。)

    总结:看来,出发前,陶陶做了精心准备。图画里藏着这么多秘密呢,认真读图多么重要啊。

    4、陶陶出发了,她一步一步地向前赶路,虽然很慢却始终没有停下。(老师配合做爬的动作。)走在路上,看着美丽的风景,吃着新鲜的叶子,陶陶,你心情怎样?

    6、让我们带着好心情一起唱着进行曲出发吧!

    1、乌龟陶陶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赶路,爬了整整一天后,遇到了蜘蛛发发。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2、自己读一读吧。

    预设总结:(我是陶陶)发发,你嘲笑我慢,不能赶到婚礼,我不会在意,我会继续赶路,因为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我是发发)陶陶,你竟然没有在意我的取笑,而是决定继续一步一步向前赶路,你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对吗?你真是一只小犟龟。

    1、告别了发发,陶陶又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赶路,看,他来到了哪里?

    2、这里天气怎么样?

    陶陶停下吧,太辛苦了!为什么?

    3、 无边无际的沙漠里,脚踏滚烫的沙子,头顶火热的太阳,陶陶仍然一步一步向前赶路,因为(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听,沙漠里响起了陶陶坚强的歌声。

    5、怎么了?陶陶呢?

    6、在电闪雷鸣的路上,陶陶(继续一步一步向前赶路),风雨中传来陶陶嘹亮的歌声。

    7、总结:天气那么差,陶陶不怕苦,坚持一步一步地向前赶路,虽然很慢却始终没有停下,陶陶啊,陶陶,你可真是一只小犟龟。

    1、 陶陶一步一步地向前赶路,爬了好多天,她遇到了蜗牛师师,

    2、仔细看这幅图,你能猜到师师会和陶陶会发生什么故事?图画里有好多小秘密,可以帮到你哦!

    这是橄榄树,乌龟的家,狮王洞在这里,陶陶从家里出发,遇到了师师。

    4、啊?受了嘲笑,走了沙漠,淋了大雨,走了那么多天,竟然走错了方向,陶陶,还要不要坚持走下去?

    5、再走下去,你要掉头回来,再次穿树林,再次淋大雨,走沙漠,(指着回来的路,)还要走那么远的路。真的要继续赶路吗?为什么?

    6、你们像犟龟陶陶一样坚强。师师会对陶陶说些什么呢?和小伙伴读一读他们的谈话吧!

    7、谁愿意和小伙伴读给大家听?

    8、预设:你读的真好 ,慢悠悠,担心 ,难过,哭啼啼呢?怎么读?指名 示范

    你发现括号里这些红色的`字了吗?他们可以帮你把故事读的更精彩!

    10谁愿意再次讲给大家听?

    11、故事讲得可真棒!

    总结:看着陶陶远去的背影,师师难过极了,走反了方向,不怕重新再走一遍,继续一步步向前赶路,这可真是一只小犟龟。

    1、陶陶又走了许多天,日夜不停赶路。被狮王洞的高级官员壁虎茨茨拦住了去路,茨茨说:我正式通知你,,由于非常突然的原因,狮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斯斯开战,婚礼取消了,你可以回家了。

    2、没有婚礼了,陶陶你回家吗?为什么?

    总结:坚持自己的决定,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真是一直小犟龟。

    3、陶陶继续一步一步向前赶路,在这岩石荒漠里,遇到了智者阿嚏,(播录音)

    4、(抓住学生表情,你为什么张大了嘴巴?),刚才你为什么张大了嘴巴,你听到了什么?

    5、你没有听错,这个消息千真万确,看这幅图,也在告诉我们狮王二十八世已经去世了,你发现了吗?

    三、猜猜结局。

    1、狮王已经死了,陶陶要不要继续向前赶路呢?故事结局又是怎样呢?

    2、是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呢?

    3、听,(放音乐)看(出图片),请你读给大家听?(手指向28 29)

    4、你猜到这个结局了吗?

    总结:大家猜到了小乌龟的一路坚持,却没有猜到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局,这就是这本绘本最有魅力的地方。

    5、看,盛大的婚礼庆典开始了,看到陶陶了吗?他为什么笑?让我们再次唱起伴随我们一路的乌龟之歌吧!

    6、我怎么没看到“蜘蛛发发”和“蜗牛师师”?为什么看不到他们?小结:是啊,他们没有出发,没有上路,怎么会看到这隆重的婚礼庆典呢?

    7、你们喜欢这只犟龟吗?为什么?

    小犟龟一直坚持一步一步向前赶路,虽然错过了二十八世的婚礼,却赶上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所以,有了愿望,做好准备,就要出发,只要上了路,就得一步步坚持下去。

    2、故事的电子版和剧本已经放在班级群里,请大家课后再次阅读,为下周的绘本创作、表演课做准备。

    本次故事会到此结束。再见。

    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杀吃食野生动物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懂得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学习劝说别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以及因吃野生动物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训练劝说本领。

    1、谈话过度,相机板书“学会劝说”。

    2、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怎样说服人们不再捕杀吃食野生动物。

    3、指名表演,师生参与评价,比比看那组同学的方法最好。

    4、创设互动情境现场演出:教师扮演一名吃野生动物的人,正在大口吃着野鸭,请一名同学进行模拟劝说。

    (1)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言,态度。

    (2)学生参与评价,说说谁演得好,为什么?

    (3)同桌互动表演,教师巡视了解,适时点拨。

    (4)师生参与评价,并评选出“优秀劝说员若干名。

    5、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1)谈话过度提出问题。相机板书课题。

    (2)个人思考想点子,然后在四人小组交流。要说出理由。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发表看法,比一比谁的点子有创意。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发表看法,评选出“金点子”。

    6、拓展延伸活动。

    课后把课上学到的劝说艺术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付诸行动。

    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地球爷爷的手》是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浅显的告诉一年级的学生一个常识:地球存在地心引力。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设计理念

    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这篇课文中主要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认读生字,自己发现地心引力的表现状况,再通过各种实验,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地心引力的奥妙,从而达到对科学产生真正的兴趣的目的。

    活动目标

    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自主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激发合作精神,能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活动过程

    一、实验激趣,质疑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你们平时玩底纸飞机,看,纸飞机起航了。啊,纸飞机掉下来了,怎么会这样?不管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它总会掉下来,老师想知道为什么,你们想知道吗?咱们去找地球爷爷问问吧。

    二、自主识字,在游戏中掌握生字

    1、我们去找地球爷爷,还是带点礼物去吧,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礼物,但是要你们自己亲手去摘。

    (出示课件,摘蘑菇的游戏,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礼物咱们是拿到了,但是地球爷爷的家要翻过一座大山才能到,老师想在我们班选一只探险队去帮我们班的同学探探路。(出示课件,登山游戏。)请表现好的一组来,后来全班一起来。

    (在游戏中巩固生字,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

    三、指导学习课文,层层突破重点,难点

    总算翻过大山来到地球爷爷家了,那不是地球爷爷吗?听,它在说些什么呢?咱们一起去听听。

    1、默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什么是地球爷爷的手?(课件显示问题)

    2、请几个学生来叙述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总结,课文讲的是小猴和小兔一起玩,小猴想请小兔吃桃子,就请猴爸爸帮忙,但猴爸爸还没动手,桃子自己就掉下来了,原来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3、第二个问题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许多学生不明白“引力”这个词,所以就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能明白。

    4、做实验,小组合作学习,一个小组发一个磁铁和几个回形针,回形针很快就被磁铁吸引过去,这就是引力了。学生在实验中理解了引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5、总结,你们看,一块小小的磁铁就有这么大的引力,地球爷爷的手更厉害,引力更大,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还能让房子紧紧的贴在地面上,人能够战立在地面上,……这些都是地球爷爷的地心引力帮的忙。

    6、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7、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朗读各个角色的语气,神态。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课文

    1、出示太空图,想象没有地心引力的世界将会怎样?

    让学生自由想象没有地心引力的世界,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新潜力。

    2、让学生质疑,学生的问题让别的学生帮助解答。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

    仿造《地球爷爷的手》编一个小故事来表现地心引力。

    课件 篇9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1、学生自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

    2、收集有关赞美诚实、信用等方面的名言或谚语。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汇报预习情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生计、拮据、精湛、迷惑、馈赠”等词语。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掌握生字情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先小组讨论,然后把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1、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过课文之后,对哪句话印象最深?并说出为什么。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2)课文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

    3.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心句)提问。

    (谁做到了诚实、守信?在什么情况下做到了诚实、守信?他是怎样做的?)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我们一起到父亲的中彩现场看一看。请你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这幅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平日里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书上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联系前两个小节,试着提出问题。

    中了大奖,心情当然应该很高兴,他为什么神情如此严肃?

    家里很穷,终于有了一辆汽车,更应该高兴啊!

    说说你的理解:(因为家里生活困难,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他买的两张彩票里有一张中彩,恰恰是一辆奔驰牌汽车,而那张中彩的彩票又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的那一张,并作了记号。而库伯先生早已把此事忘记了。如今中彩了,父亲拥有这辆车,不但能实现自己往日的夙愿,而且能使家里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但是这样一来,后半生将会受到良心%

    [中彩那天(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件 篇10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前鼻韵母anenin及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

    2、学习声母与anenin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复习ü上两点省略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前鼻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yuan,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尾音是什么?(它们的尾音是“-n”。)

    2、对比读:ai—anei—eniu—in读后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3、听音,说说是哪个韵母,是第几声。

    安全()黑暗()恩情()摁门铃()

    (二)拼读anenin构成的音节。

    1、出示:sh—ānshānzh—ēnzhēnl—ínlín(分别说声母、韵母各是什么?)

    2、指名读、齐读四声练习。

    shān(高山)shǎn(闪亮)shàn(扇子)

    zhēn(打针)zhèn(地震)zhěn(枕头)

    līn(拎东西)lín(树林)lǐn(凛冽)lìn(吝啬)

    (三)学习带an的三拼音。

    1、出示:g—u—ǎnguǎn等三拼音。问:这是一个什么拼音?介母是什么?an和声母做朋友,中间人既可以是i,也可以是u。

    2、填空:j—ü—an()q—ü—an()x—ü—an()复习ü上两点省略规则。

    (四)游戏。做“摘星星”的游戏

    【课件锦集】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