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4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系列十五篇)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11

    2024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系列十五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时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工具,因此需要教师用心地设计。编写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来进行。现在我推荐一篇有关“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务必收藏起来,以备日后查看!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3、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平均数。

    4、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

    6、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一、复习内容:

    本册的复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计算、应用题。其中计算和应用题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措施:

    对本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缺陷、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其它问题,结合本单元各个复习板块的教材编排情况,拟定具体的复习顺序、重点、课时分配及适当的配套练习。

    重视学生对概念、法则、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系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避免混淆。

    在计算方面,要注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几何知识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究复习技巧,有效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习,互相促进,切实提高复习的效果。

    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让他们通过复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课堂上还掌握不牢固的内容,要利用课后时间补差,帮助他们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和形成最基本的技能。

    这类习题主要通过填空、判断、选择来进行复习。他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能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所以复习时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各种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弄清楚各种概念、法则、性质的联系和区别,然后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见识各种不同题型,从而提高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主要的复习方法就是通过典型例题的比较、分析对比后进行专项练习来进行。

    (1)把950084000用亿做单位写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记做( )。区分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2)1.497保留整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在这关键要使学生明白保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道理。

    (3)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铁丝的( )/( ),每段长( )米。要向学生讲清分数的意义与求每份数是多少单位一的介定。

    (4)0.75=12 ( )=( ):12=75/( )=( )%。帮助学生弄清小数、分数、比、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同时要让他们掌握解答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5)在数的整除中主要是在理解各个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进行。一个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质数,个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分位是最大的一位数,千分位是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其他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精确到十分位是( )。

    (1)弄清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省略乘号的写法a乘4.5写作ax4.5。省略乘号写作4.5a。

    (2)弄清比与比值的区别。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比值是( )。

    (3)比例的性质反过来应用的情况: 如果ax3=bx5,那么a:b=:() b:a=():()

    (4)比例尺的概念的理解,如一种机器零件长3毫米。画在图纸上量的它的长是21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 )。

    主要让学生弄清楚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一个单位的实际量是多少。如 :

    (1) 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2( )。一种集装箱的体积12( )。

    (2)3千克50克=( )克 3.5千克=( )千克( )克.

    (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一个角45度,小明用放大镜看这个角是( )度。

    (2)面积与周长、体积之间的区别。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在帮助学生弄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后进行填空、判断、选择题的专项练习。

    这类试题主要体现在空间图形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试题设计时把常见的图形计算改为先按要求作图,通过“画和量的操作得到数据后再进行相关的计算。如在长方形中

    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最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1)这个梯形中最大的角是( )度。

    (2)请量出相关数据,分别求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所以此类试题复习时要力求从问题情景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推广的基本过程。

    2、解方程和解比例:注意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乘法因数不超过两位数,除法中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同时要让学生掌握解方程和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3、混合运算,把握好难度,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四步,分数四则混合计算中不出现小数和带分数,注意简便方法的应用。

    以上试题复习现阶段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方面要多下功夫。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百分数、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的基本要求:其次应用题的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要注意多样化,开放性,给应用题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命因素,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心理需求。如甲、乙、丙三人做出租车回家,当行到全程的 时,甲下车;当行到全程的 时,乙下车;丙到中点才下车。他们3人共付车费144元,你认为甲、乙、丙3人怎样付款最合理?简要说明理由。等试题的练习。

    1、复合应用题。主要特点是规律性不强,关键要让学生认真读题,采用分析法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答。

    2、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训练学生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进行列方程。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的量,采用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

    4、用比例解应用题。判断成什么比例,然后写出数量关系后列出比例。

    5、几何知识应用题。

    (1)对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要熟记计算公式,注意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的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的准确性。

    (2)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同样要在熟记计算公式的同时要注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准确性上多下功夫。

    复习中要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在练习中要重点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对后进生和优生要区别对待,后进生要以基本题型为主,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增加他们的负担。优生要在掌握好基本题型的基础上对综合试题的掌握等措施。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

    测试要注意搜集试题的类型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多见识些不同类型的试题,通过测试和对试卷的评讲,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加油!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100∶2可以说成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比(),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比()。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这个比表示()。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5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习: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老师说明: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四)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出示投影。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提问:在除法中,为了使除法有意义,提出了什么要求?(除数不能是0。)那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不可以)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板书)3∶2可写成

    成比值又可以看成比,做比时读作2比3,做比值读作三分之二。其它几个比做比值时必须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老师按学生回答,填写投影片)

    师: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同分数也是相当于的关系。

    (五)反馈练习

    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投影)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3.选择答案。

    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所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

    4.判断正误:(举反馈牌)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

    ()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0秒转49周,这个齿轮转动的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0∶49。

    ()

    ()

    师:写比要注意比的顺序,前、后项不能颠倒。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书上第55页至56页的知识。(让学生打开书看)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从除法应用题入手,通过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引出比的概念,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体现了概念教学的特点,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课后练习,重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时反馈了学生掌握概念的情况。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正确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首先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复习一下。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5.

    师:我们先看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5)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学生汇报)

    2、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①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②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可能的答案有:28÷8×10=35(元) 10÷8×28=35(元)

    ③教师指出也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问题。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怎样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呢?请同学们先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讨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哪个量是一定的?

    ③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④根据这个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学生交流讨论后,指名学生汇报,并引导学生概括出等量关系式。

    (3)学生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师:你能完整的把这道题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4)指名学生板演过程,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提醒学生要检验。

    (5)师:你认为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给大家呢?(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思考以下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到不变的量,只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5.习题巩固

    我会分析:(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哪个量是一定的?

    (3)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4)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集体评讲。

    4小结。

    思考:

    1.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他生补充,课件出示总结。

    2.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师生总结。(课件展示)

    ①找(找相关联的量)

    ②判(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③列(列出方程)

    ④解(解方程)

    ⑤验(检验计算结果)

    三、习题巩固。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运动会上,六年级同学进行大型体操表演,每行站20人,可以站18行;若每行站40人,可以站χ行?

    2.小兰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为4米,这棵树高χ米。

    3.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χ天可以读完。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讲解列式的依据。)

    拓展练习: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90米,40天完成,实际5天修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先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找不同做法的同学回答,他生订正)

    四、作业

    教材63页练习十一4、5、7、8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他生补充。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 例6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

    费是x元。 现在可以用x天。

    28:8=x:10 25x=100×5

    8x=28×10 x=100×5÷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

    是35元。 可以用20天。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96页的内容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一幅比例尺是的教学大楼平面图.

    教具准备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我们已经知道有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那么,比的意义是什么呢?举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其中3是前项,2是后项,∶是比号,并且后项不能等于零.)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写成分数形式?(3∶2可以写成,仍读作3比2.)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求出它们的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3∶2==1)

    教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下表:

    除法

    分数

    联系

    3∶2=1.5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32=1.5

    ┆┆┆┆

    被除除商

    除号数

    分子3

    分数线─=1.5

    分母2┆

    区别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是一种运算

    是一种数

    教师: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

    教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什么是比例?并举例说明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5∶6=20∶24,其中5与24叫外项,6与20叫内项.)

    教师: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例如:5∶6=20∶24,524=620.)

    教师: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例1解比例(1)12∶x=8∶2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3.做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

    第2题,先让学生说明1.4是甲数除以乙数的商,还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比值是1.4的甲数和乙数的比有多少.例如:14∶10,7∶5,28∶20,35∶25等等.教师问:为什么有多种答案?(因为1.4可以看成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所以会有多种答案.)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

    例2求比值:

    教师:在做题过程中,要思考解题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做完后,教师边提问,边板书,整理成下表: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教师: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要化简比时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答.例如:

    注意:化简比的结果要是一个比,而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比例尺

    教师出示一幅教学大楼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1)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2)这个比例尺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如果实际距离是1米,图上距离就是1厘米.)

    (3)比例尺除了写成1100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可以写成1∶100,还可以在线段上标出1厘米的长度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教师让学生做教科书第97页上面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的,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3、变成练习

    五、本课小结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家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确定位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图略)

    标出点D(6,1)、E(10,1)、F(9,4)、G(7,4),并顺次连接D、E、F、G、D。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5.练习:(五下P.16练一练)

    6.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除了用数对的方法标出所在的列和行,还可以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怎样表示?

    7.教师投影一幅野生动物园的示意图,学生用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描述各个景点的具体位置。(图略)

    8.刚才我们复习了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里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计算,这时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比例尺)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校对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4.补充:以校门为观测点,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完成图示。(出示线段比例尺:1厘米表示40米)

    (1)校门正北40米处是一个喷水池。

    (2)教学楼在校门西北,与正西成40夹角,离校门60米。

    (3)市少年宫在校门南偏东35方向,离校门80米。

    学生根据信息独立画出示意图,展示学生作业时重点讲评第2、3两小题中不同的位置描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应的作业。

    (其他补充练习见共享空间)

    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确定位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课前思考:

    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较为简单,五年级教学时学生都能掌握。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我放在比例尺的知识上,让学生说说比例尺的含义,再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总得来说,本节课的任务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再补充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即可。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

    (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智慧大冲关

    师: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

    【设计意图:课堂上我不再把学生划分为几类,而是准备了几关练习题,让学生们各尽其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尝到冲关的胜利和喜悦。】

    第一关: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5:320:40.3:0.4=3:4a:b=1:2

    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6∶1.8和0.5∶0.2540∶80和1/2∶1/4

    18:12和30:20

    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

    生1: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生3: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

    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设计意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本课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提高。所以我把这一知识点设计成第一关。A类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BC类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多种方法。】

    第二关: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

    X∶6.5=6∶45∶8=X∶16

    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

    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

    【设计意图:解比例是相对较为容易的练习题,设在第二关,是为了让后进生也能冲过此关,享受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第三关: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

    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

    生1:我的比例是1:2=4:8因为比1:2的前后项同时乘4等于4:8

    生2:我的比例也是1:2=4:8,因为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都是8

    生3:我的比例也是1:2=4:8,因为1:2=,4:8=

    师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

    师: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①b缩小到原来的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④c缩小到原来的

    【设计意图:稍微进行知识拓展,适当增加难度,为较有能力的同学设计。让他们翘翘脚才能获取知识的果实。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同时这里提供的四个数,每两个数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有意地降低了一些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写一些,尝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关: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1、根据46=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

    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不做统一的讲解。

    师: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

    【设计意图: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早早学完后就无所事事。设计较难的一关,开发他们的思维,并让他们养成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总结:

    师:同桌俩互相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桌互说后,师随意挑选多个同学说出他们在这一节课的收获)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0)

    请下载附件:1、《图形与变换复习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3页内容,第104页~105页1、2、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请下载附件:1、《图形与变换复习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2)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打电话》,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这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数学思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中的内容。在本套教材中,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个单元“找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的简单的排列规律,“数学广角”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这里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

    因此,我们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初步学习掌握利用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2、会初步搜集信息并借助列表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与应用。

    3、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体验问题与信息间的的逻辑关联中感受事物间的辨证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自觉运用表格法进行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的自己的推理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

    (1)、自主探究法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引导性以及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为了知识的引导者,基于此,采用了讨论法与自主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讨论法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师生可以共同提高,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2、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学循环教学模式与学习力相结合

    课前注重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检测,课中有效进行自学、议学、悟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同时关注对学生学习力的渗透,如科学坐姿、1分钟速算、手指操等活动。

    2、借助电子白板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趣味游戏,揭示课题:

    1、玩一个游戏,趣味抢答,我说一句话,请你们根据我所说的话进行推理,说出你想到的结论。

    1、明明不是女生。

    2、张老师上课从不讲英语。

    3、不是男生的同学请站起来。

    4、小华是明明的哥哥,但是明明却不是小华的弟弟。

    5、数学考试考了前三名的小红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三名。

    2、这是美国智力趣题专家奇尔出的一道观察力测试题,许多成年人对此不知从何入手,而一些聪明的少年却轻而易举地解开了难题。

    图中有辆公共汽车,有A和B两个汽车站。

    问:公共汽车现在是要驶往A车站,还是驶往B车站?

    第二环节

    1、指导画图,探究最优方案

    (尝试推理)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利用列表法、推理法

    【设计意图在例题教学时按排了两次“说”的过程。第一次在一位学生借用文字信息进行推理的启发下,先让其他学生复述思路,并且鼓励有不同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表格,随机将信息内容数学化,使之更简洁明了,然后又让学生进行“说”方法,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富有逻辑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具有清晰感;在单一信息推理的基础上出示复合信息推理练习,让学生学着如何抓住突破口,促使推理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为今后更复杂的推理做好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悟学

    1、模仿练习

    2、综合推理

    3、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书本上两道练习题,突出矛盾——引出综合(隐藏)信息的价值——方法沟通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

    师:今天的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总结:打电话是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事情,却蕴含了这么多的数学思想和规律。今后我们要注意节约时间,学会合理使用时间,提高效率。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多种方法之间联系的探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进一步沟通倍数、份数、分数、比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意义

    1、六年级二班有30人,六年级三班有24人,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30+24= 和 30—24= 差

    30÷24= 倍数 比 30:24= 5:4

    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二、 出示情景,设计分配方案。

    1、学校为六年级二班、三班学生配备了课外书,已知二班有学生30人,三班有学生24人,你认为应怎样分配比较合理?

    学生讨论分配方案

    (1)预设:平均分。

    按人数的多少分配比较合理

    (2)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公平?

    (3)按人数分,也就是按几比几分呢? 30:24

    是最简比吗?

    30∶24= 5∶4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就是按比分配。】

    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2、出示例题:如果学校准备了这种儿童读物90本,二班和三班人数的比是5:4,

    每个班级各应分配多少本?

    3、学生试做。

    要求:

    (1)自己动笔试算,画出简单的分析图或用文字说明你的思路。

    (2)想办法验算。

    (3)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4、课堂反馈

    预设:

    ① 5+4=9 90÷9×5=50 90÷9×4=40

    说明:学生验证时可能出现,只是把结果相加得90,就认为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要组织学生讨论。

    ② 5+4=90 90×5/9=50 90×4/9=40

    ③ 90÷(1+4/5)=90×5/9=50 90-50=40

    或 90÷(1+5/4)=90×4/9=40 90-40=50

    5、沟通联系。

    (1)比较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

    分别想一想,5/4、4/5、4/9等分数分别表示的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反馈:5/4、4/5表示的是两个班份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4/9、5/9表示的是六(2)(3)班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求9份中的4份、5份是多少?

    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方法、完善认知。

    1、我校合唱队共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2、用200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捏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捏之前怎么分配橡皮泥呢?圆柱、圆锥各需要橡皮泥多少立方厘米

    3、上个月支出的3600元中,用于伙食费、还房贷和其他方面的钱数的`比是5:4:3,伙食费和还房贷一共要用多少元?

    A、3600×+3600× B、3600÷(5+4+3)×(5+4)

    C、3600× D、3600÷

    4、用长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5、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消费总量的 比是8∶12∶7 ,全世界茶消费总量大约是400万吨,其他两种饮料的消费量各是多少万吨?

    【提示:先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此题与前几道题的区别。

    【找准所给已知量与它相对应那个份数(分率)。】

    作业: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以下部分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回家测出你的身高,算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四、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数学思想等)。

    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4+5=9 4+5=9 转

    90÷9×5=50(本) 90×=50(本) 化

    90÷9×4=40 (本) 90×=40(本)

    答:六年级二班应分配50本,三班应分配40本。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的:1、理解圆柱体积的意义。2、初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体积。3、了解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理猜测能力、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圆柱体、圆柱形的胡萝卜、刀等。

    一、复习旧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请同学们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1、将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2、把圆分的等份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鼓励。(方向要明确,有促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合作)

    多媒体显示: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师: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生:略。

    师:(表扬,能比划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多大吗?)

    师: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生:略。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入新课。

    1、师:根据体积的含义,想一想,什么叫圆柱的体积?生:略

    师:(出示任意圆柱)你能估计一下这个圆柱的体积吗?(师相机鼓励、指导,更多的学生参与。)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圆柱,同桌估计一下体积,记录下来。

    师:如果你想得到准确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学生去猜测,师进行指导、鼓励。)

    2、(引导学生完成猜测体积公式)

    (如果学生猜对)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呢?(师要等待)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师: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行吗?

    3、学生尝试。

    (各小组合作,分好工,用课前准备好的萝卜或其他试切拼,教师尽可能多参加每个小组的活动,进行指导。)

    (教师尽可能地参加与多组活动,并指导组与组之间的互评)

    4集体交流。

    师:自己认为成功的小组请举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失败了,下次再来。请成功的小组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拼的。

    生:略。

    师:鼓励。指导。

    师:切拼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组讨论)

    (教师相机教学)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这样的证明你们信吗?(信、不信)

    师:怀疑好,为什么?(辩论,时间不要长。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字母推导)

    三、知识的应用。

    师: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哪两个条件?(略)

    (出示例题,学生试做)指名(后进生两两合作)板演。学生评价,注意保护不足者。

    师:认为自己没有错误的同学举手。(回应课开始的估计,拿出引入时估算体积的圆柱。)

    师:如果请你测量所需要的数据,你打算测哪些数据比较方便,底面积吗?

    (当然底面积不能一下测出)(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你手里的圆柱体积。(完后,介绍结果并和你的估计进行比较,看是否接近。)(小于一百立方厘米的举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生小结。师补充。)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5)

    《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固城小学本学期转入学生23名,转出18名”。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说说负数在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学生将负数置于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中。在一过程分两个阶段完成:

    一、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负数?

    二、结合你自己的理解,举一些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的时候我觉得下面两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是,表示正数时为什么要从左往右看,而表示负数时为什么要从右往左看。(这一问题可以联系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来理解),二是,“+2和—2哪个数大?”这一问题不应仅停留在对数轴的直接观察之上,最好还应该联系生活的实际来进行理解。这样学生才会对这一客观的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水的凝固点、沸点、动物生活的一般温度等;有的是一些社会的知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难点的处理应该引起注意。“在温度计上表示—11度”,对于这一温度的表示,学生经常会错误地表示成—9。对于这一表示错误我们应该让学生进行反思,查找错误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领会用负数表示时的思考方法。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方向,其次确定数的表示位置。我想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于“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征会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

    【2024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系列十五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