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诗经的课件(汇编10篇)
  • 诗经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01-05

    诗经的课件(汇编10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诗经的课件(汇编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诗经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的课件 篇2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的课件 篇3

    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1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20、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楚辞·九辩》

    28、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九章·涉江》

    31、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宋玉《楚辞·招魂》

    3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3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3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40、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周南·关雎》

    4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4、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48、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九章·涉江》

    49、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50、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53、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5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59、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

    60、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6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6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诗经的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2.领会全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2.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叙事和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即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3.《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理解全诗并试着体会里面的思想和意境。

    四、诗意理解

    ㈠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

    1.通假字。例如:“蒹葭凄凄”中“凄”通“萋”,意为“茂盛的样子”。

    2.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的“右”,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今译为“表示方位”。

    ㈡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憧憬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焦急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失望的情感。

    五、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刚才朗读并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图画?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河畔晚秋晨光图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4.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5.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6.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凄清 惆怅 凄恻 迷离

    7.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寂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凄清惆怅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9.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频道小编推荐: |

    诗经的课件 篇6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提问教读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wWW.jk251.COM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传统温柔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分小组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诗经的课件 篇7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二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 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 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 ,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 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 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 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 细读课文 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 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涘(sì) 沚(zhǐ) 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 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 探究写法 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 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 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板书设计】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

    (一)关雎

    1.《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的句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蒹葭

    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4.《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5.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一切景语借情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 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 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2.《关雎》选自《 》,《蒹葭》选自《 》。

    二、基础知识部分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逑( ) 荇( )菜 寤寐( )

    湄(   )  溯洄(   )未晞(   )跻(  ) 涘(   )

    2.解释加点词语。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左右流之:

    (3)寤寐求之: (4)寤寐思服:

    (5)优哉悠哉: (6)琴瑟友之:

    (7)左右芼之 (8)钟鼓乐之:

    (9)蒹葭苍苍: (10)在水一方:

    (11)溯洄从之 (12)道阻且跻:

    (13)宛在水中央 (14)蒹葭萋萋

    (15)道阻且跻 (16)蒹葭采采:

    (17)白露未已 (18)道阻且右

    三、翻译句子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5.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8.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9.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0.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1.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理解性默写

    《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 。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 。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 。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7.《关雎》中的男子由“ ”引起“ ”的美好联想;“ 。”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蒹葭》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诗经的课件 篇8

    一、导入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这首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诗经的课件 篇9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风、雅、颂;

    《无衣》军旅生活;

    《静女》爱情生活。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诗经的课件 篇10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两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诗经的课件(汇编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