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诗经的课件11篇
  • 诗经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09

    最新诗经的课件11篇。

    期待这篇“诗经的课件”能够令您满意,并达到您的预期。感谢您的分享,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篇有价值的文章。每位老师都会事先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内容,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教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诗经的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

    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欢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四、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

    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节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诗经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 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 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 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 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诗经的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

    2、 自由、放声朗读。再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

    3、 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

    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 ?

    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

    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生:茂盛的。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生读,出示:A 、蒹葭苍苍

    B 、蒹葭苍——苍——

    再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

    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

    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

    师:说的很好,有韵味。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类似的还有:

    学生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齐读,感受韵味。

    片段二:师: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

    生:在河的对岸。

    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心中。

    师:在河的对岸,有一段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你还依稀看到什么?

    生:„„

    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片段三1:生:水流的声音。

    师:很好,你直接走进了诗歌的心中。诗中哪儿能听出来呢?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这个伊人在哪里?生:在水之一方。

    师追问:虽然在河的对岸,伊人是否真的在。生齐答:在!

    师:是的,诗人坚信伊人一定在,尽管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幸福、满怀憧憬的。

    这种憧憬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生读,体会这种幸福感和无限憧憬。师:在朗读中那个字可以体现?生:“在”。师:所以在读时“在”要拖音。

    屏幕出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假如要加个感叹词,应该加什么?生答:“啊”。

    出示:所谓伊人, 啊 !在水一方。

    这个“啊”不能响亮的读,为什么呢?生:这种憧憬是放在心中的。师:你最懂主人公的心了。一起读,读出这种默默地欣喜、憧憬、幸福。

    把“啊”的情感都放在“在”个。

    男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

    男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读的真好,再看。

    片段三2:屏幕出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主人公什么心情?

    生:焦急,看到却不能到达。

    师:哪个字体现了这种情感?生:“宛”。

    师:读出主人公心中淡淡的惆怅。个读,齐读。

    如果加个感叹词,应加

    溯游从之, 唉 !宛在水中央。

    师:我们不能篡改诗歌,所以应该把“唉”的情感加在“宛”上。

    女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

    女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齐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

    片段三3:师:在这首诗中,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从哪个词语看出?

    生:“溯游、溯洄”

    师:这种划船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

    生:艰辛的。

    师:这种艰辛还能体现在哪儿?

    生:“阻、长”读出“艰辛”。

    生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齐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这是一首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副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片段四:生:我感受到主人公真挚的真情。

    师追问:你从什么地方读出真挚的真情?

    生: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看出主人公奋力向前,不停追寻。

    师再追问:奋力向前,追寻了多少次?

    生:“两次”、“三次”、“六次”

    师:其实既不是两次、三次,也不是六次,而是无数次,只要生命不息,追寻就不止。我们读到什么精神?

    生:执着

    师:是啊,正是主人公的执着 成就了他的经典。让我们站起来起读这首诗歌表达对他的敬意吧!

    学生起立,师读第一节,学生齐读后二节。

     四、走出课文,探究主旨

    1、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生:寻梦、看到摸不到的东西、幸福、寄托、最美好的东西。

    师:是的,就像一则广告中所写: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心情。

    2、师赠言共勉: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五、设计作业,巩固所学

    诗经的课件【篇4】

    《采薇》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教学目标: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诗经的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重点

    1、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其共收录了305首民歌,又被称为《诗三百》。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同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听,想。用乐府诗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1、听朗读,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听出来了吗?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很好把握,基本上都是两两停顿,只有《蒹葭》每节诗的后一句为两三停顿。

    2、积累生字。

    雎(jū)鸠窈窕(yǎotiǎo)参差(cēncī)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沚(zhǐ)晞(xī)湄(méi)

    跻(jī)涘(sì)芼(mào)

    坻(chí)

    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点拨:《关雎》一诗写了一位男子对美少女的渴慕向往之情。

    《蒹葭》写的是一位男子极力追求一位女子,但却无法得到她而产生的苦闷和伤感之情。

    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是由孔子编定的。先秦称为《诗》,西汉时因“罢除百家,独尊儒术”而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三个部分为其内容的分类;赋、比、兴三部分为其表现形式。“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相当于后来的叙事诗。

    “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也有传说这些诗歌传说多为尹吉甫采集、然后由孔子编订的。

    艺术成就《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诗体介绍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三十万首。

    笔记。了解民歌的创作过程。

    写作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不朽之作《诗经》。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疏通文意(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拟声词,鸟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恬静而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打捞,采摘。

    寤寐:寤,指醒着;寐,指睡着。这里指白天和夜晚。

    思服:思念。

    优哉游哉:这里指情意绵绵的样子。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辗转:翻来覆去,不能安定。

    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芼:挑选。

    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在水一方:在河流的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

    晞:晒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攀爬。这里指路途高而且险峻。

    坻:水中的高地。

    已:消失,这里指晒干。

    涘:水边。

    右:道路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积累字词

    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左右,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左右。

    琴瑟友之: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

    钟鼓乐之: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快乐。

    道阻且右:右,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弯曲。

    古今异义左右流之:流,古义:捞取,今:流动。

    道阻且右:右,古义:弯曲,今:右边。

    一词多义之:

    琴瑟友之(之:代词,代指“她”)

    在水之湄(结构助词,“的”)

    课文精读

    一、关雎

    1、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点拨: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苦思想要实现的愿望。

    2、对于这场浪漫的爱情追逐,作者用了哪些浪漫的场景作铺垫?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场景描写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示例: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体现了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这两句诗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4、爱慕之深,以致夜不成寐,可见相思之苦。那么男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找出文中原句,然后加以解释。

    点拨:(书中原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释: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很楞能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5、《关雎》一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读完全诗,你认为小伙子追到自己喜爱的姑娘了吗?为什么?

    点拨:这个问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小伙子的一种美好的幻想。“钟鼓乐之”并不代表把姑娘娶回了家;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钟鼓乐之”表明他们结婚了,而且用最喜庆的方式把姑娘娶回来的。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8、《关雎》一诗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近相同,中介变动了少数的几个字,这种写法我们叫“重章叠咏”试品味本诗中运用这咱写法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二、蒹葭

    1、《蒹葭》这首诗歌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的描写方法是景物描写。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2、作者从蒹葭的颜色与情状的变化,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点拨:诗的三章分别用了“苍苍”“凄凄”“采采”三个词表现三种色彩: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的色彩变化过程,把秋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厚,烘托出当时作者的冷清环境,以及十分寂寞的心情;接下来,作者再用“为霜”“末晞”“末已”这三个情状的变化,来描绘出朝露成霜再溶为秋水的过程,现象地刻画出了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作者从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升起,一直都守候在河边,就为等待心中的女神的出现。

    3、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4、作者是如此执着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为什么不追上去向她求爱呢?从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点拨:是因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5、对“长”“跻”“右”这三个字只能理解为道路遥远、艰险而又弯曲吗?说说你的理解。

    点拨: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自己追求的美丽女子在河的对岸,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要想到河的对岸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字是虚写,写出了古代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不易.这里的“长”、“跻”、“右三字完全可能是指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阻力。

    (答案不求一致,关键是言之成理)

    6、作者反复吟唱“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点拨: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7、能说说你对诗中“蒹葭”“伊人”这两个意象的理解吗?

    (1)“蒹葭”是指芦苇,作者用它来描绘出一幅凄凉哀惋的环境,烘托一种气氛;“伊人”指代作者心中的美丽女神。

    (2)“蒹葭”不一定指环境,可以是指一切不好的东西,阻止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东西;而“伊人”也不一定指作者心目中的美丽女神,可能是指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类的东西。

    8、《蒹葭》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根据“蒹葭”和“伊人”这两上意象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不同。

    (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苦闷心情。

    (2)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追求不到时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9、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点拨: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语言品析

    《诗经》语言体现出一种优美的旋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章叠唱

    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这就叫重章叠唱。这种写法,可以使的诗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诗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长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2、偶句入韵

    在音韵上,除了重章叠唱以外,还使用了押韵,一般都是偶句押韵。如《关雎》中,首句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3、双声叠韵

    诗歌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拓展延伸请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1)(《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兴)

    (2)(《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比兴)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赋)

    (4)(《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兴)。

    (5)(《行路难》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比)

    思考讨论。

    加深对赋比兴这几种表现手法的认识。

    巩固提高

    1、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xx篇,包括xx、xx、xx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1)《诗经》305风雅颂。

    (2)赋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下面加点词语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雎(jū)鸠参差(cēnchā)跻(jī)

    B.窈窕(yǎotiǎo)坻(dí)湄(méi)

    C.溯洄(sùhuí)涘(sì)芼(mào)

    D.寤寐(wùwèi)沚(zhǐ)晞(x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听。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关雎

    听听:关关雎鸠。

    看看:在河之洲。

    想想:窈窕淑女。

    愿望:君子好逑。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

    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采采。

    起兴。

    宛在水中央。

    伊人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

    诗经的课件【篇6】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

    诗经的课件【篇7】

    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从字句、押韵、平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说。

    预设:

    这两首诗都很长,有很多句,不像格律诗一样是四句或者八句。

    这两首诗押韵有变化,不固定。

    这两首诗每句中的字数也不相同。有二言,三言,七言,九言。

    这两首诗都没有对仗、平仄的限制。

    与格律诗相比,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中途可以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卖炭翁》是乐府体。

    2.结合课下 注释,快速了解诗意。

    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诗,它们分别叙述了怎样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预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诗人所住的茅屋被肆虐的秋风吹破,茅草横飞,屋漏遇雨,长夜难眠的经历。

    《卖炭翁》叙述了在终南山伐薪烧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烧成的千余斤碳被宫里的太监掠夺而去的事。

    过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叙之事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卖炭翁》所叙之事是诗人的所见所闻。那么这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大家再读诗歌。

    预设:

    这两个故事中人民生活都很悲惨。

    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可怜的老人。

    两个故事都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

    3.两首诗中都有一位老人形象,结合两诗中具体的词句,说一说哪位老人的遭遇更悲苦?请你为老人代言,用朗诵表现出其生活的悲苦。

    小组讨论、交流。朗读,展示。

    预设: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生活贫穷,住的是茅草屋,盖的被子很破旧。“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从“冷似铁”“踏里裂”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生活穷苦。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的茅草屋被风吹破,又遇上冷冷秋雨,长夜难眠,一家人生活无所依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内心独白透露出国家战乱,生活无依的悲苦。“长夜”不仅仅是指这一个晚上,还有以后那些悲苦的漫漫岁月。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处于战乱当中,流离失所,在朋友的资助下好不容易盖的茅屋又被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子破漏,秋雨不停不歇下得越来越大,屋里一定是又湿又冷。

    卖炭翁更悲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由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卖炭老人伐薪烧炭生活又脏又累,烧炭时间长。“苍苍”与“黑”形成对比,写出卖炭翁年事已高,但为生存下去,还要辛苦劳作。

    卖炭翁更悲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矛盾心理更凸显老人悲惨的生活境况。

    卖炭翁更悲苦。“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他辛苦半年烧成的炭却被宫里的宦官变相掠夺了。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求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深层。第一次求同,意在发现两首诗语言形式的特点,略处理;第二次求同,意在整体感知内容,以横向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探寻发现的兴趣,略处理;第三次求同,聚焦人物刻画,深入诗歌品读词句,这一环节需精研细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群童“为盗贼”,《卖炭翁》中是否也有“盗贼”?造成两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这些“盗贼”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因直言上谏被贬。他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看到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抛弃官职,携带家小逃荒辗转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无着的状态。

    《卖炭翁》是为“苦宫市”而作。“苦宫市”,即人民以“宫市”为苦,“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但是,中唐时期“不复行文书,置白望(采购的宦官)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预设:战乱、灾荒让百姓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真正的盗贼是那些衣着光鲜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

    【设计意图:在比较人物遭遇的基础上,引入背景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现实主义作品的写实特点。】

    1.交替朗读,比读品悟。

    师(低沉悲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师(悲凉凄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生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2.仔细观察课本上《卖炭翁》的插图,你觉得这个插图符不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如果让你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画一幅插图,你会怎样画?

    预设:

    诗人站在茅屋门口,屋外是漫天的雨丝。远处隐约有更多破败的茅屋,还有百姓在战乱中死伤倒地的图景。

    诗人站在大雨中飘摇破败的茅屋里,眼前浮现出一座座高大坚固的房屋。

    ……

    3.上海余党绪老师曾评价杜甫的茅屋是“最神圣的茅屋”,可以做这幅画的题目。如果让你给《卖炭翁》的插图拟题目,你会拟一个怎样的题目?

    4.浏览链接材料,杜甫和白居易的笔下相同的是什么?

    注释: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注释:怎能得到强壮有力之士挽下银河,把甲胄、兵器全部清洗,永不再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诵读。结合诗句简析,思考两位诗人关注的相同点。

    小结:那一句句“安得”中,饱含着诗人对天下太平、人民安宁的祈盼;那一腔惦念里,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的悲悯。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不管是身受苦难,还是衣食无忧,他们饱览人民疾苦,体察人间冷暖,他们用文字呐喊、用文字为民请命;他们心里有大爱,眼中有民生,笔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白居易《寄贾生》

    结课:唐诗中不仅有四季美景,不仅有闲情雅趣,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民生疾苦的呼吁。正如蒋勋所说:

    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蒋勋

    同学们,请把目光投 注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看一看更多的人群,我们的身边还有像农民工、环卫工、病弱衰老等生活艰难、悲苦的群体。希望你们心中有悲悯,笔下有民生,书写有情怀的文字。

    【设计意图:课堂落点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环节通过三个步骤推进:运用对举的方法给诗歌插图、拟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关注点、着力点;通过分角色比读,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悲悯情怀;拓展朗读两位诗人其他诗句,加深学生的对诗人情怀的认知。】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6.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JK251.cOM

    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

    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9.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

    译文: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

    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1.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5.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 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经的课件【篇8】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呢?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谁呢?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但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败,生活异常清贫。他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有远大政治抱负,个性酷爱自由,不慕荣利,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和门阀制度,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回到日夜眷恋的故乡。29岁时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后来又做过参军一类的小官。39岁时,生活艰辛,他躬耕陇亩,在亲友劝说下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天,县吏叫他束带迎接郡督邮,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即辞官归乡。陶潜晚年贫病交迫,甚至不免于乞食,但他高风亮节,不改“躬耕自资”的初衷。他在“偃卧瘠馁有日矣”,快要死的时候,仍然轻蔑地将江州刺史檀道济送的米肉“挥而去之”。

    1.听范读,仿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从诗句中,我们看到陶渊明怎样的特点?

    明确:

    不善于农耕。向往田园生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明确: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明确: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明确: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点明主旨,表现了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自主积累陶渊明诗歌名句。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 :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A:xì 隰:xí 泮:pàn

    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五、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老师示范用现代诗翻译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送子渡淇至顿丘,红颜面薄非推托.

    他日来得巧红娘,待到枫红结白头。

    那人老实又忠厚,拿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而是与我论婚事。

    送他渡过淇水河,一直送他到顿丘。

    非我有意拖时间,只因没有好媒人。

    诗经的课件【篇9】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导语设计: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 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读课文,悟大意。

    1、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四、品手法,诵文章。

    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2、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章是如何运用“兴”这一表现手法。

    (教师提示:如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除了“兴”的手法的运用,学生讨论文章还有什么特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另一首,《蒹葭》。

    三、听范读,正字音。

    1、学生朗读课文,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蒹葭 jiān jiā 溯洄 sù huí 唏xī 湄 méi 跻 jī 坻 chí 浚 sì

    三、读课文,悟大意。

    1、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的境地。

    四、品手法,诵文章。

    1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教师为同学们出示自学指导题: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学生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提示:《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诗经的课件【篇10】

    教学目的

    1、掌握《诗经》的基本情况。

    2、分析《关雎》的内涵。

    3、掌握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4、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一.教学重难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 入【5分钟】

    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

    !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

     二.深入学习【90分钟】

    (一)、走近《关雎》——仰视:关于《诗经》(30分钟)

    1、《诗经》的基本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个世纪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

    《诗经》的形成与修订,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形成;汉代学者认为经过孔子删订而成(如司马迁就采取这种说法)

    2、《诗经》的影响

    民歌中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作为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如: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走进《关雎》——透视(50分钟)

    1.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几幅画面。

    (1)、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2)、同学全体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关雎和鸣图——以物喻人,烘托气氛。

    少女采荇图——窈窕淑女,一见倾心。

    长夜难眠图——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尽兴狂欢图——求之既得,琴瑟和谐。

    2.解读诗歌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3. 品味,欣赏诗歌,赏析美点。

    (1)、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2)、人物美。

    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3)、情感美

    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

    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4)、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诵,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雎鸠鸟在沙洲鸣叫,我们仿佛又看见了采荇女在河边忙碌,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男主人公无尽的思念„„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景或一处细节,将其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或几行意韵悠远的小诗,拟个题目,甚至可以配上曲子!

    (三)、走进历史——回顾:鉴赏评析(10分钟)

    1、后妃之德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孔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我们又似乎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条河,那一片洲,依然是河水清清,草色油油。三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明,《关雎》只是其中一扇小窗口,还有许多扇窗等着我们去开启,我们当寤寐求之,我们当琴瑟友之!虔诚的破译祖先文字的原码,执著的探寻民族文化的源头,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我们当永不止步!

    三、总结【3分钟】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四、作 业【2分钟】

    背诵本诗。

    诗经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article/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最新诗经的课件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