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解比例课件
  • 解比例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30

    最新解比例课件。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最新解比例课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解比例课件【篇1】

    正比例函数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图象特征。 2、知道正比例函数图象是直线,会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 数学思考 1、通过“燕鸥飞行路程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体会函数模型的思想。 2、经历运用图形描述函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形结合,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经历探索正比例函数图象形状的过程,体验“列表、描点、连线”的内涵。 问题解决 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运用y= kx中,x、y的关系等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1、结合描点作图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勇于探究数学现象和规律,形成良好的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正比例函数图形的形状,会画正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   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教学过程安排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问题引入 通过“燕鸥飞行路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理解行程与时间的对应函数关系,为导出正比例函数做铺垫。 活动2、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学习通过若具体实例,概括归纳出一类有共性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导入正比例函数概念。 活动3、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学会运用描点法画出正比例函数图象 活动4、正比例函数图象特征的探究 通过对若干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 活动5、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和重现本节重点内容加深本节知识范围的理解,通过巩固性练习尝试运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情境1、 问题 (1) 你知道候鸟吗?它们在每年的迁徙中能飞多远? (2) 燕鸥的飞行路程与时间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教师用课件展示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芬兰和澳大利亚,并将两处用直线连接,然后思考并解答课本上的问题。 学生自主解决三个问题。 教师在学生得到结论的基础上提醒:这里用函数y=200x对燕鸥飞行路程进行了刻画,尽管只是近似的,但它反映了燕鸥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   从具体情境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问题总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需要产生了数学。 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学生较熟悉,当速度一定时,路程是时间的函数,用这些简单的实例不断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数学关系的方法。 情境2、 问题 (1)课本上有4 个实例,这些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出示四个实例问题的幻灯片,要求学生(1)能找出变量对应关系表达式(2)能说出表达式中的自变量、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师生互动对回答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上面的五个表达式的共性:都是常数与自变量乘积的形式。 教师口述并在黑板上板书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师让学生看书,在定义处画上记号,并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强调k 是常数,k≠0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为导出函数概念做好铺垫。                 通过归纳、分析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的特征、理解其解析式的特点 情境3、 问题 (1) 我们知道了怎样用解析式表示正比函数能否用图象来表示它呢? (2) 怎样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正比例函数图象。     (3) 观察、分析图象的特点       (4) 巩固性练习画图象 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坐标纸上,用描点法画出y=2x和y=-2x的图象。 教师用超级画板演示。 说明描点后先观察形状,再连线。 对这个问题老师应关注 (1) 组织学生一起对所画图象进行评价。 (2) 和学生一起简要总结主要步骤。 (3) 用画板演示,当x增大时,y也相应地增大。演示描更多个点的情况 学生讨论分析、比较y=2x与y=-2x图象的异同之处,填写所发现的规律     学生独立练习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图象 ,让学生说明了这两个图象的异同之处   经历探索正比例函数图象形状的过程,体验“列表、描点、(观察形状)、连线”的内涵。                   比较异同之处,为后面分析讨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作准备。     练习画出图象通过多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分析研究后能领悟这一类图象的特点。 情境4、 问题 (1) 从以上作图过程可以发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征。                         (2) 经过原点与(1,k)的直线是哪个函数的图象? 教师对画图过程进行巡回指导和个别辅导,学生画完图后请学生回答这两个图象的特点并与上面的特点相比较。 教师用画板演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归纳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 教师板书教科书25页上的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是否通过对正比例函数解析式观察分析,发现当k>0时函数y与自变量x同号;当k

    解比例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

    48、49页。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课堂上将紧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目标与要点分析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能够根据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情感。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难点是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提供较大的探索空间和众多的动手操作时机,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知识强塞给学生。

    四、教学策略设计

    比例尺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以往我们执教传统教材,是直接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要求化成单位相同再写比,这样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为什么应运而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何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教材创设了设计足球场平面图的情境,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验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绘制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既体现了新理念,又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有了我第一次设计尝试,遗憾的是学生面对一个长8米,宽6米的教室,没有意识到在纸上长要画多长,宽要画多长,按多少“比”在来画。从学生完成的作品来看,有3人用1∶1000来画的,有13人画出长的比是1∶500,宽的比是1∶300,两个比不同,导致学生画出的形状与原来足球场的形状不同。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任意长和任意宽,组成一个长方形,标上实际距离。这种情况是不是学生缺乏一种体验,一种按倍数缩小并缩小相同倍数的体验,因此学生不能自动生成。以上的教学实践引起了我的反思,重新尝试第二次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准备:一幅李成俊同学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李成俊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生:李成俊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李成俊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昨天我们测量了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现在老师提议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当一回绘画师,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再动手之前,先思考这两个问题:

    1、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的的纸吗?你怎么办?

    2、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三)、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A、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B、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并化简;

    C、写上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2)学生小组学习(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8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8厘米:8米=8:800=1:1006厘米:60米=6:6000=1:1004厘米:8米=4:800=1:2003厘米:6米=3:600=1:200揭示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2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倍;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200;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米;

    (四)、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1、示中国地图。

    师:比例尺1:10000000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生:图上距离1厘米是实际距离的1000000000厘米。

    2、示北京市的地图。

    师:观察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实际意义?生:这是一幅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千米。

    3、学生读教科书。

    师:书中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的一种叫数值比例尺,后一种叫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没有单位.生2:实际距离都比图上距离大。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请同学们看书第49页后,回答并说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有的机器零件很小,需要把实际长度按一定的比扩大后,再画在图纸上,这就出现了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的比例尺。师:图中的2:1表示什么?

    生:图中的2: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比,你有什么发现?生: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1.小结:为了计算,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师1的比。

    4、教学例1.师:我们能不能把它(手指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呢?指名学生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

    =1厘米:5000000厘米

    =1:5000000师:做这类题,因该注意什么?

    生:统一单位,比例尺不带单位名称,一定是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

    (五)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判断题:

    ①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②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③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3、拓展应用:

    我们学校操场的长是200米,宽是100米.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操场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板书设计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8厘米:8米=8:800=1:1006厘米:6米=6:600=1:1004厘米:8米=4:400=1:2003厘米:6米=3:600=1:200

    教学实施

    本节课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一是情境导入,由于第一次设计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设计一个教室的平面图,学生们不知道平面图要按照一定的倍数缩小,而且要缩小相同的倍数,缺少这种经验和体验,出现了任意画的情况。因此,二度设计时我选择了生活原型——从照片引入,学生对这种生活常识应该说不陌生,为画平面图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结合教室实际的长和宽和图上的长和宽,使学生初步确定什么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在动手画图时,对如何确定图上的长和宽就是要将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一定的倍数,也就是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并引出比例尺的意义,再结合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介绍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零件的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六、教学反思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教室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教室平面图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教室平面图,到让学生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解比例课件【篇3】

    初中数学第十四章《一次函数》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鉴于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的具体背景来进行学习。

    课本首先通过候鸟飞行问题引入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进而通过四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概念的实际背景。这既反应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所以这部分教学我采用放手给学生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讨论、归纳等探究过程。并通过典型题目的联系,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在上一节课《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和画法,并进行了有效地联系。学生能够正确的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初步体会了函数图象的增减性。所以本节课的画出函数y=2x和y=-2x的图像的例题,我也在复习画图像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并结合学生所画的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概括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正比例函数y=kx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图像所过的象限为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图像所过的象限是()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效的地方是;

    一.结合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恰当的过渡,点燃其求知的欲望。

    在本节课的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候鸟问题为背景,同时又有四个实际问题的背景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有效地知识铺垫。鉴于知识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上一节课重点让学生练习图像的画法,并通过相关题目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函数图像的增减性。这一伏笔性的教学设计,为本节课的顺利教学提供了保障。

    一、时间把握不准。低估了学生画图的时间。由于觉得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的画图,所以在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去画四个图像,要走下来描点法的步骤,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最后的归纳阶段,时间有些仓促。个别环节还需要小组活动或学生个别上台动手操作,而我又想将这所有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似乎太高估了自己和学生的能力。

    二、部分内容上处理出现失误:初探索一次函数y=x的画法时,我直接自己硬性规定先取这样五个点:(-2,-2),(-1,-1),(0,0),(1,1),(2,2),而没有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怎么取的,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取这五个点(理由应是:这五个点分布均匀,它们的坐标较简单,有代表性)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再接再厉,以能更好的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解比例课件【篇4】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总结

    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四、课堂小结

    (本课要点:1、比例尺的意义;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单位名称的改写,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就是扩大或缩小100000倍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目标展示。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举例说明比各部分的名称。

    2、今天,我们要在比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

    3、看到这个数学新名词——比例,你的脑子里产生出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如:什么是比例(或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等。】

    4、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我们从学习数学开始,几乎天天都用到等号,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等号的式子吗?说说等号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连接左右两边相等的两部分)

    2、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2)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可以有用等号连接的比吗?

    (3)和你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写出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4)学生汇报。

    3、形成概念。

    (1)像黑板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3)老师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深化概念,巩固练习。

    (1)你认为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你能抓住这个关键写几个比例式吗?(2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多,并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清楚的话,教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找出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外项。

    3、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把黑板上的这几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找出它们的内、外项。

    (3)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三〉比和比例的区别。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比例有4项,比有2项。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和():(),写成比例是()。

    (4)、选取48的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2、课本32页国旗尺寸成比例吗?

    3、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若有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吗?如不能解释,课后请预习课本34页。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解比例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

    出示:1、什么叫做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

    2、想一想

    出示比例:3:2=( ):10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说一说括号里应填几?为什么?

    生: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3:2 =1.5,想( ):10=1.5(15比10等于1.5);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30,想( )×2=30(15乘以2等于30)。

    师:你能快速地说出这个括号里应填几吗?

    出示比例:( ):0.5=8 : 2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比例,其中几项是已知的?(三项)另一个项是未知的,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一般用x表示。根据什么就可以求出这个未知项?(比例的基本性质)

    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师:解比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同学们,请看:

    这是法国巴黎最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米。我国北京世界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

    指名学生读题。

    师:从这道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问:1:10是谁与谁的比?你又能写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模型的高度:铁塔的高度=1:10。

    师:在这个关系式中,谁还是已知的?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在这个关系式中,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另一个项不知道,可以设为x,(课件出示)这样就可以写出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课件出示:X:320=1:10

    师:怎样解这个比例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

    师:同学们会解方程吗?试着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学生投影展示解比例过程,师适时讲解强调。

    师: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看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相等来检验。

    师: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来总结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根据问题设X——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最后别忘了检验噢!(课件出示)。

    师: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3、教学例3

    师:这个比例你会解吗?出示例3

    师:它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应该怎样解呢?同桌先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比例的。(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交叉相乘的积相等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

    师:想一想括号里应填什么?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比例的?

    学生说完课件出示,强调最后别忘了检验。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4道解比例,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

    2、解决问题:教材“做一做”第2题。(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他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你知道吗?

    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

    四、布置作业

    课下,和小组成员想办法测量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

    板书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能利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思维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情感。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1—64页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数与比的联系,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平均分的发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比的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实际: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学生已经熟练理解分数与比的联系,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校调整了清洁区和本班有三个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县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实际和经历,为教学创造了素材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注重其应用性,真正体现“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张扬个性,鼓励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思考问题。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宗旨。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隐藏在日历中的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游戏激趣策略:通过猜球和分乒乓球拍的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解比例课件【篇7】

    设计模式:“激趣—自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成年男女体形的差异。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临摹、写生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了解人体的完美,感化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完美中感受现实世界。

    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为绘画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课不在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是用艺术美净化灵魂和审美、美术感受及绘画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主要以测量实验、临摹写生为主,教材在本节课中起辅助作用。

    2、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成年男女体形的差异。

    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

    难点:人物速写技法、技巧及速写线条的把握。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以多媒体演示、欣赏、测量、比较、临摹、写生与教师示范相结合,创造性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结合教学,指导学生在参与测量实验活动中获得人体结构与比例的知识,从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从临摹写生中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体现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用具:直尺、挂图、铅笔、橡皮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小题目:“有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2、由学生的回答“人”导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人的问题。”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美术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

    3、通过多媒体出示多幅中外有关人体的绘画作品,教师并简单讲解。

    4、教师引导“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十分完美,那么人体为什么这么完美呢?”

    5、“人体之所以完美是因为人体的各部分都是按照和谐对称和严格的结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的”师生问好

    二、讲授新课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1、出示人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人体可以分为几部分?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总结出正确的人体结构。

    人体的基本结构:

    头部、躯干、上肢、下肢(出示人体结构图示)

    学生观察、讨论并总结答案。

    观看人体结构图示

    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讲授新课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3、教师口述问题:

    (1)、我们在测量课本的长宽时用什么做单位?

    (2)、在测量教室的长宽时用什么做单位?

    (3)、那么在测量人体的比例时用什么做单位呢?以人头的高为一个单位(让学生猜测,教师引导。)

    4、教师出示测量题目:

    (1)、人站着的身高有几个头高?

    (2)、人的躯干有几个头高?

    (3)、人的上肢下肢有几个头长?(学生分组测量,记录)5、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测量结果,总结出正确结果。

    (1)、人站着的身高有7.5个头高。

    (2)、人的躯干有2.5个头高。

    (3)、人的上肢3个头长,下肢有4个头高。通过实际测量、记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6、出示两幅成年男女的人体图片,让学生观察两者的体形的差异?学生观察图片,讨论两者的体形的不同之处。(教师提示可以从颈、肩、腰、臀观察。

    7、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观察讨论结果,总结出正确结果。

    (1)、成年男人体腰粗颈粗,肩宽臀窄,躯干呈倒梯形。

    (2)、成年女人体腰细颈细,肩窄臀宽,躯干呈正梯形。学生回答

    三、创作展示、拓展升华

    1、上面我们学习了人体的结构、比例、体形,对于人体有了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用绘画来描绘一下人物,通常一般用速写来表现。(出示人物速写图片)

    2、教师讲解人物速写的绘画步骤:

    (1)、大致确定人体的基本结构与比例关系。

    (2)、以较轻的笔触,简略勾出人物的大体结构和基本形体。学生欣赏图片,教师讲解。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一步深入描绘,直自完成。

    3、教师引导学生临摹课文插图

    4、教师示范并讲解速写的有关技法技巧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人物速写练习(写生)学生进行速写练习四、巩固新知、激励点评

    1、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2、巩固新知:

    (1)、人体可以分哪些基本结构?

    (2)、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3)、说一说成年男女体形的差异?学生针对教师点评对作品修改

    五、作业运用所学的人体结构和比例的知识,用铅笔为同学画一幅全身立姿像。

    解比例课件【篇8】

    课题

    比例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学情分析

    教学时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是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比例尺。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的阶段,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需要统一作图的标准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探究新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练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法、学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教 学 流 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1:500000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合作

    探究

    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2、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作文5000网 Zw5000.COM]

    交流

    展示

    师生共同小结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评价

    检测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解比例课件【篇9】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它等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补充练习: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

    三、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解比例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252.7∶4.56∶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习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 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解比例课件【篇11】

    比和比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设计理念:】

    一、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点。

    复习过程中,老师不是一味地向学生出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机械地回答,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及要求自己去整理,可同位合作,也可小组间交流,也可自己独立完成,通过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议一议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让知识植入学生的脑海之中。如复习比和比例的区别,师出示表格,基本上涵盖了比和比例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此表中的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也就了然于心了。同时表格的形式,也使繁碎的内容变得整齐,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二、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此部分知识大多数问题都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其影子,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生活,运用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89—9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活动吗?今天我们一起举行一个比赛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1、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冠军吗?

    2、请各小组自我介绍。

    3、师:希望各小组成员正如你们组的名字一样能赛出水平、赛出成绩、赛出风格。

    4、老师宣布:比赛现在开始。多媒体出示比赛规则,请一位同学宣读。

    第一回合的比赛:

    A、回收各小组的问题,再由各小组长抽签决定要回答的题目。

    B 、小组讨论5分钟。

    C、各组轮流答题。答对得5分,答错可以给本组其它成员一次补答的机会,如果补答正确可得5分,如果答错则由其它小组的成员补答,答对得5分。

    5、学生活动开始。

    (1)小组长抽签。

    (2)小组讨论交流,做好答题的准备。(5分钟的准备时间)

    (3)开始答题。

    A、抽到"比和比例的意义"的小组先作答,其他小组成员当裁判。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比和比例的意义

    请答题:

    1、说说比和比例的意义,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2、举例说明: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举例说明: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题时,请一位同学充当记分员,每答对一道题就把笑脸帖到该小组的小旗上面,老师边板书,答题完毕由这位同学宣布成绩。)

    B、抽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小组接着作答。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请答题:

    1、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请举例说明。

    3、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C、抽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小组接着作答。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恭喜,你们组抽到的研究主题是: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和化简比

    请答题:

    1、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3、举例说明: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第二回合的比赛:

    做题决定胜负,做对者为本小组得10分。,做错的不加分。

    1.求比值

    0.24:0.6      6:2/3

    2.化简比

    1.25:2.5      4/5:3/5

    3、解比例

    X:3/4=12:1/8

    6、教师小结:今天的比赛第*  *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你们这样的讨论和竞争,让老师和你们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能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1、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3:12,那么a=( )2、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

    有一对夫妇种了几亩庄稼,看着日渐成熟的庄稼他们很欣慰。可是他们发现庄稼生病了,他们诊断之后到商店去买农药。他们不识字,销售员告诉他们农药稀释按1:500来调试。他们回家后赶紧干起来,喷洒完农药后才放心,可没有几天他们发现庄稼都死光了,农药不仅把病菌杀死了,也把庄稼杀死了。那可是一年的收入呀!由于销售员的无知,赔偿夫妇15000元。

    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触动?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安排这样的练习,让这节课从"趣"开始,以"趣"结束,让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在数学学习的快乐中,也进一步体会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四、总结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比和比例说课稿(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孩子们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孩子们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孩子们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用具:地图

    教学方法:主动参与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快乐大本营、夺标800、智力大冲浪啊?今天我们来玩一玩《开心四十分》,愿意吗?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1.我们今天的活动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在课前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冠军吗?老师预祝你们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2.多媒体宣布比赛规则:

    A.提问的一组如果其他小组回答正确,则答题的一组得两颗星,提问的一组得一颗星作为优秀设问奖。

    B.如果被提问的那个同学回答不出,可以向本组同学求援,求援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本组同学能正确答出,则加一颗星,如回答不出,则失去答题机会,由其他小组回答,答出则加一颗星。如果没人能够回答,则设问小组公布答案,如果答案正确并有创意,加一颗星为优秀设问奖,如果出题有误,则倒扣一颗星。

    3.学生活动开始。

    每组由发言人指名向其他每个组提问一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抢答,依次轮流进行。

    (教师充当调解员和记分员,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进行小结。)

    4.学生提问结束:

    现在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加星项目,得星少的小组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哦!就是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在前面还没有提到的,哪个小组补充一条,就加一个星。

    5.教师小结:今天的比赛第**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你们这样的讨论和竞争,让老师和你们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学了知识就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你们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呢?请各小组发言人发言。

    2.趣味生活题。

    放暑假了,同学们可能也想到什么地方去旅游了,(出示地图)老师打算到北京去,现在请同学到地图上来找找看我应该从哪出发,然后量一量地图上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算出从我们这儿到北京大概有多少路程。

    3.小结:以后要到哪儿去旅游,到了甲地还想去乙地,只要有地图,可以粗略估计一下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就可以根据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估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了。同学们的心现在可能已经飞到了你们梦想的美丽的地方了,好,我们现在下课!

    比和比例说课稿(三)

    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知识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而且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学生容易混淆,上课之前,我是这样备课的:把各知识点用表格列出来(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和求比值;比和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并分别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对这些概念进行比较,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设计比和比例这节复习课时考虑了一下几个环节。

    1、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

    2、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

    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但是在这样设计这节课之前我也重点权衡了一组矛盾,也就是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具体的练习就会很少,甚至没有。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所以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我想作为一节复习课我不仅仅是一些题海战术,而是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

    3、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习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平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习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加以提问。

    (1)什么是求比值,然后问那么求比值的结果应该是什么?什么是化简比,那么化简比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对比提问和相应的练习,解决了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概念的重要性,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的解决知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三个问题:

    1、由于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概念比较多,概念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因此在整理概念时,不仅要求学生进行网络式的整理,还要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和具体的题目练习,因此在时间上比较紧。教学时要注意调配时间。由于是复习课,概念较多,使到在练习中的时间不够,有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练习中没有完成。其实有些补充题的设计,能利用书本上的习题,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重复的练习。

    2、对学生整理概念的实际水平估计还是有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好的做好备好学生这一头,这样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好教学环节。适度把握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足,可能使活动流于形式没在实效;学生活动时间与空间过广,可能又使学生无所适从或由于难度较大而不能有效解决。

    3、复习课的提问要区别于新授课,提问要注意广度,如:在问学生"什么是比"时,如果改为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是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

    4、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概念和教学的发生过程,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联系。我们平时总是诉苦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为什么总是这么高,其实平时我们还是过多的采取了机械或照搬式的教学。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走出"学生学的知识为什么总是忘得那么快"这样一个迷惑。

    解比例课件【篇12】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比例:3:9=: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

    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师: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板书: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谁上来做做?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2)对了,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32米。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检验。

    3、巩固例2练习。

    (1)出示练习题p37第8题。

    (2)学生独立完成,二名学生板演讲解分析。

    (3)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完成例3。

    5、指导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完成p35“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五、布置作业。

    p37第7题、p38第10题 。

    【最新解比例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