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角平分线课件汇总
  • 角平分线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4

    角平分线课件汇总。

    作为教师,上课前拥有一份完整的教案教件,就是责任感的一种体现。现在,又到了需要编写教件的时间了。优秀的教案会为教师的授课带来新的想法和动力,教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请一定不要错过“角平分线课件”,这篇文章质量上乘,请相信它涵盖了你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角平分线课件 篇1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几何语言,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好奇心强,有探究的欲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推出新知。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刚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来研究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是作图、计算、证明的重要工具,为今后的几何学习作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及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索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中培养几何直觉与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讨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重点: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判定并能初步运用,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教法选择: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我选择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巴甫洛夫曾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在学法上指导学生:以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线,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2.为什么要以大于■MN的长为半径?

    问: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过两条相交在一起的公路和铁路,在小路上有一个村庄M,它到公路和铁路的距离恰好相等,你能找到这个村庄的具体位置吗?

    探究1:已知,点P在∠AOB的平分线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

    (1)由已知可得线段PD、PE的长分别是点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距离。你能说明PD=PE吗?为什么?

    (2)如果改变点P在∠AOB的平分线OC上的位置,仍有PD⊥OA,PE⊥OB,PD与PE还相等吗?为什么?(请结合图形说明)

    (3)通过以上分析、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OB,垂足分别是D、E。且PD=PE,

    (1)P点在∠AOB的平分线上吗?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2)在∠AOB的内部,有另外两个点P′、P,这两个点分别到角两边的距离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点是否也在P点在∠AOB的平分线上呢?为什么?

    (3)通过以上分析、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此结论与探究1的结论有什么区别?

    (1)解决导入时的实际问题。

    1. 如图1,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PE=____cm。

    2.如图2,∠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5cm,BD=3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

    已知:如图所示,∠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EF⊥AD。

    请你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收获。

    3.认真整理导学案,用红笔标注重点内容。

    角平分线课件 篇2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及它们的应用。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为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a、角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b、这两个定理的区别;c、写命题的逆命题。学生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证题时,不习惯直接应用定理,仍然去找全等三角形,结果相当于重新证明了一次定理。对于原命题和逆命题,学生对条件和结论容易混淆,特别是没有明显的提示语言时,更易找不准条件和结论,这就成了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整堂课围绕“以复习为基础,以过程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以训练为手段”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提问、板演、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做好铺垫

    新课引入前,作一个具体画图的练习:已知角画出它的角平分线;然后在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作出这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这样做一是复习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二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图形基础。

    (2)主动获取

    利用上面的图形,观察这两个距离的关系,并证明自己的结论。对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会很容易得出结论并能用文字叙述出来。对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生得出结论并不难但让他们用文字叙述出来可能不是很准确,此时教师要做指导。这一环节的教学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主动提出此定理。

    (3)激荡思维

    在上面定理的基础上,让学找出此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并交换条件与结论得到一个新的命题,然后验证此命题的正确性如何?学生通过推理证明不难得到是一个真命题。此时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定理2。最后注意强调:两个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及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方法步骤。这一环节完全是由学生给出定理的文字表述及证明过程。

    (4)推向深入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然后进行有层次阶梯性训练,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时让学生总结积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常见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能够运用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3)能够判定两个命题是否为互逆命题,并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判断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

    a、角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b、这两个定理的区别;c、写命题的逆命题。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1)画一个;

    (2)在这条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标出P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3)说出这两段距离的关系并证明。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出定理的内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

    (1)、定理的条件及结论的符号表示;

    (2)、定理的作用:直接证明两线段相等。使用的前提是有,关键是图中是否有“垂直”。

    3、运用逆向思维,导出定理的逆定理

    问题:将定理的条件与结论“换位”得到一个新命题,说出这个新命题的内容,并判断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分析、讨论用文字叙述内容,老师作必要的提示。

    逆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上。

    强调:a逆定理的作用:证明角相等

    b、二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性质定理说明了角平分线上点的纯粹性,即:只要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它到此角两边一定等距离,而无一例外;判定定理反映了角平分线的完备性,即只要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都一定在角平分线上,而绝不会漏掉一个。实际应用中,前者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后者用来证明角相等(角平分线)

    4、原命题与逆命题

    a、概念

    b、写出互逆命题的关键。

    c、原使命与逆使命的真假性并无一定的依存关系。

    5、定理的应用(投影四个例题)

    例1、已知:如图1,△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学生先分析,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师生共同纠正补充完善。

    投影规范的书写格式:

    (见书中例题)

    此题设想:(1)语言要规范。例“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为D、E、F”这一段话一定要在证明中写出。

    (2)几何证明中,常见“同理”二字,讲清“同理”适用的条件以免以后乱用。

    例2、已知:如图2,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

    求证:P在∠A的平分线上

    证明:(略)

    设想:(1)证明“点在线上”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一般解题方法”的运用

    (3)投影显示学生的书写步骤,检查学生数学语言是否规范。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

    (3)如果,那么;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例4、已知:如图3,PB⊥AB,PC⊥AC,PB=PC,D是AP上一点

    求证:∠BDP=∠CDP

    证明:(略)

    设想:一般解题方法的教学。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2)二定理的关系;

    (3)一般解题方法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0#9

    (b)思考题:

    (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DC,BD平分∠ABC.

    求证:∠A+∠C=

    (2)求证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如图,公路南有一学校在铁路的东侧,到公路的距离与到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与两路交叉处O的距离为400米,在图上标出学校的位置,并说明理由(比例尺1:10000)。

    提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把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解决。

    解:把公路、铁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画出它们交,在上,从顶点量出表示实际400米长的线段便可确定学校的位置。表示实际400米长的线段为:0.04米=4cm

    角平分线课件 篇3

    (2)在这条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标出P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强调说明:

    (1)、定理的条件及结论的符号表示;

    (2)、定理的作用:直接证明两线段相等。使用的前提是有角的平分线,关键是图中是否有“垂直”。

    问题:将定理的条件与结论“换位”得到一个新命题,说出这个新命题的内容,并判断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分析、讨论用文字叙述内容,老师作必要的提示。

    逆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b、二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性质定理说明了角平分线上点的纯粹性,即:只要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它到此角两边一定等距离,而无一例外;判定定理反映了角平分线的完备性,即只要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都一定在角平分线上,而绝不会漏掉一个。实际应用中,前者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后者用来证明角相等(角平分线)

    b、写出互逆命题的`关键。

    c、原使命与逆使命的真假性并无一定的依存关系。

    例1、已知:如图1,△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学生先分析,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师生共同纠正补充完善。

    此题设想:(1)语言要规范。例“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为D、E、F”这一段话一定要在证明中写出。

    (2)几何证明中,常见“同理”二字,讲清“同理”适用的条件以免以后乱用。

    例2、已知:如图2,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

    (3)投影显示学生的书写步骤,检查学生数学语言是否规范。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

    (3)如果,那么;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例4、已知:如图3,PB⊥AB,PC⊥AC,PB=PC,D是AP上一点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b)思考题:

    (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DC,BD平分∠ABC.

    (2)求证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如图,公路南有一学校在铁路的东侧,到公路的距离与到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与两路交叉处O的距离为400米,在图上标出学校的位置,并说明理由(比例尺1:10000)。

    提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把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解决。

    解:把公路、铁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画出它们交角的平分线,在角的平分线上,从顶点量出表示实际400米长的线段便可确定学校的位置。表示实际400米长的线段为:0.04米=4cm

    角平分线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了解三角形相关的概念,(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是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为以后认识和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题材,所以学会《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是致关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经历析纸,画图及教师展示课件等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 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点。

    重点: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难点:

    (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

    (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传统教材“给出法则,让学生模仿学习”的框架,在学习《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教学中,打破常规,在学生自己发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自己归纳,自己总结,体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整节课采取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来落实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也认识了一些图形,有过认识图形的体验,但很不系统,这个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图形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角平分线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

    2.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和关系,会找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

    3.渗透角平分线是满足特定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是重点.

    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灵活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角平分钱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探求与证明

    1,复习引入课题.

    (1)提问关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图3-86中的∠AOB的角

    平分线OC.

    2.画图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证明之.

    (1)在图3-86中,让学生在角平分线OC上任取一

    点P,并分别作出表示P点到∠AOB两边的距离的线段

    PD,PE.

    (2)这两个距离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度量后得出猜想,并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证明,得出定理.

    (3)引导学生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定理1),分析定理的条件、结论,并根据相应图形写出表达式.

    3.逆向思维探求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1)让学生将定理1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并思考所得命题是否成立?如何证明?请一位同学叙述证明过程,得出定理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2)教师随后强调定理1与定理2的区别:已知角平分线用性质为定理1,由所给条件判定出角平分线是定理2.

    (3)教师指出:直接使用两个定理不用再证全等,可简化解题过程.

    4.理解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

    (1)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运动显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渗透集合的纯粹性).

    (2)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运动显示)都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而不在其它位置,渗透集合的完备性).

    由此得出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二、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练习1填空:如图3-86(1)∵OC平分∠AOB,点P在射线OC上,PD⊥OA于D

    PE⊥OB于E.∴---------(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2)∵PD⊥OA,PE⊥OB,----------∴ OP平分∠AOB(-------------)

    例1已知:如图3-87(a),ABC的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F.

    (l)求证:F到AB,BC和AC边的距离相等;

    (2)求证:AF平分∠BAC;

    (3)求证:三角形中三条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而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4)怎样找△ABC内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5)若将“两内角平分线BD,CE交于F”改为“△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BD,CE交于F,如图3-87(b),那么(1)~(3)题的结论是否会改变?怎样找△ABC外到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共有多少个?

    说明:

    (1)通过此题达到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第(1)题)和判定定理(第(2)题)的目的.

    (2)此题提供了证明“三线共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先确定两条直线交于某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

    (3)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进行类比联想(第(5)题),观察结论如何变化,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练习2已知△ABC,在△ABC内求作一点P,使它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

    练习3已知:如图3-88,在四边形ABCD中,AB=AD,AB⊥BC,AD⊥DC.求证:点C在∠DAB的平分线上.

    例2已知:如图3-89,OE平分∠AOB,EC⊥OA于C,ED⊥OB于D.求证:(1)OC=OD;(2)OE垂直平分CD.

    分析:证明第(1)题时,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OEC=∠OE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到OC=OD.这样处理,可避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练习4课本第54页的练习.

    说明:训练学生将生活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的能力.

    三、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1.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定理的题设、结论,使学生看到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得出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并举出学过的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例子.教师强调“互逆命题”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做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就是它的逆命题.

    2.会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它是真、假命题.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1)~(5)中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5)如果|x|=|y|,那么x=y;

    (6)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7)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说明:注意逆命题语言的准确描述,例如第(6)题的逆命题不能说成是“两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有关结论.

    例4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错误的命题没有逆命题;

    (2)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3)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正确的;

    (4)一个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错误的;

    (5)每一个定理都一定有逆定理.

    通过此题使学生理解互逆命题的真假性关系及互逆定理的定义.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条件内容分别是什么?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怎样找三角形内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3.怎样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原命题与逆命题是否同真、同假?

    五、作业

    课本第55页第3,5,6,7,8,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角平分线是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集合,因此,利用教具,投影或计算机演示动点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更能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观察,探索新知识,从中提高兴趣,以充分培养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角平分线课件 篇6

    角平分线的性质一节内容原本只是关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个定理。但在人教版教材中则是先通过一个平分角的简单学具进行引入,再来学习角平分线的画法的尺规作图,而后是角平分线性质的内容。教材内容给人一种拼凑、零散的感觉。

    在授完《角平分线的性质(1)》内容后,在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上,我深刻查觉到自己的不足,故作此反思。

    1、在授课开始,没有把平分角的学具的建模思想充分传达给学生,只是利用它起到了一个引课的作用。并且没有在尺规作图后将平分角的`学具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的关系两相对照。

    2、在授课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些低估,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大包大揽,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在教学中总是以我在讲为主,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一环节时间的浪费与我讲授尺规作图的方式不够合理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练习时间比较紧迫,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在利用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教学中还有太多的不足,以后要在实际教学中多注意和多反思,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个人能力。

    角平分线课件 篇7

    【知识与技能】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与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探究问题的兴趣、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探索精神,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2.利用PPT创设情景:

    如图是小明制作的风筝,他根据AB=AD,BC=DC.不用度量,就知道AC是∠DAB的角平分线,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探究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组同学交流,找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纠正答案)

    如图,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试着证明你的结论.

    思考: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应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由学生讨论汇报)

    2.练一练:(1) 下面四个图中,点P都在∠AOB的平分线上,则图形_____ 中PD=PE.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角平分线课件 篇8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七年级学习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科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则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教学对象分析:刚进入八年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弱,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3、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数学环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选择根据本节课的实际需要,我选择电脑及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借助几何画板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表示出来,发现变化中的不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经历以合作、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

    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制作如课本图12、 3—1的教具(几何画板)、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领会角平分线的性质、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活动2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学生仍讨论:对折的方法不可以,应当考虑使用工具了。

    如课本图12、 3 —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 , BC=DC ,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

    jk251.coM小编推荐

    线与角课件


    要找优质文章吗线与角课件是您的不错选择。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一个精心制作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分享给身边朋友喔!

    线与角课件 篇1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五、教学反思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线与角课件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高中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推行《校园华尔兹》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交礼仪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大方优雅的气质和健康、挺拔的体态;发展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韵律感,提高身体素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教学设施完善、体育器材充足,体育教学在采用按学生兴趣和特长分班进行选项教学的同时,又开设了游泳和形体课作为高一年级的必修课程。我所教授的是高一年级6—10班的形体。本课施教对象是高一(6)班40名学生,此班学生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意识强,希望在各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们已经有了前面10节健美操课3节艺术体操课,1节集体舞《校园华尔兹》基本动作的学习经验,学生对健美操掌握的比较到位,艺术体操刚刚接触,基本功还不扎实,校园集体舞更是新内容,将《校园华尔兹》引入课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和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教材分析:

    《校园华尔兹》是华尔兹三拍子节奏的舞蹈,选用优美而流畅的华尔兹音乐,用敬礼、长步、荡步,结合旋转、伸展等动作,构成《校园华尔兹》基本结构,舞蹈动作注重协调配合和礼仪风范,跳这样风格的舞蹈能培养高中学生大方优雅的气质和健康、挺拔的体态,提高学生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活动的意识。

    《校园华尔兹》共3课时,第1次课已经进行了《校园华尔兹》前两段的教学,本次课将进行《校园华尔兹》圆圈队形的教学。通过观看课件(视频)及在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下,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交流、实践,进一步掌握《校园华尔兹》的技术,更深层次地了解社交礼仪文化的内涵,领略舞蹈艺术蕴涵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目标:

    1、复习集体舞《校园华尔兹》的第一、二段动作,学习《校园华尔兹》圆圈队形变换方法 。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增进健康、陶冶心灵。

    3、培养学生良好身体姿态和优雅、高贵的气质。加深学生对社交礼仪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校园华尔兹》圆圈队形变换方法。

    难点:

    1、队形变换过程中间距的保持。

    2、动作、姿态、表情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1、教学手段:利用镜子练习,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姿态、改正动作。利用电化、音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法、电化教学法。

    3、教学资源:形体教室、音响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线与角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线与角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三年级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会看年历卡,并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

    2、能力方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方面:在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认识年、月、日是教学的重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首先,我从生活实际引入:同学们我们居住在什么星球上呢?在地球上能看到哪些星体?随之电脑演示太阳、地球、月亮三球体在宇宙中运动的情景。继而又问:你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需要多长的时间?白亮围绕地球旋转一周需要多长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的时间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年、月、日)

    这样通过生动的画面导入新课,一方面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2、分组探究,学习新知

    “相信自己的学生,别以为他做不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学好的方法”。我开始就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年历卡查阅有资料等,然后投影出示要求:

    (1)思考:除了前面我们学的时、分、秒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时间单位?各自的含义及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汇报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认识。然后由一人执笔用表格或列提纲的方法进行系统整理。

    这样就给学生探究知识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态度。然后再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各组代表走上讲台,利用实物展台,把本组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以随时提问,本小组的其他学生也可以帮助解答,在此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引导者。

    3、系统整理,归纳概括

    (1)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了一张自己整理的表格,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修改、评价,并大力表扬、鼓励给老师提意见的学生,使学生放开胆子畅所欲言。这样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再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课所学的时间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等。随后课件出示如下题目:

    ①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二月有多少天?

    ②今年二月有多少天?去年、明年呢?

    完成快的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大小月的排列规律及记忆方法。

    接下来我鼓励学生看书质疑,因为善于提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应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

    4、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重点练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了较完整的认识,比较难的是对闰年的判断。针对难点我先用课件显示19xx年至20xx年的二月份,让学生快速判断平年和闰年。之后用红色显示闰年的几个年份,引导学生“用4除”来判断闰年的方法。这是一般的方法,公历年份是整百的要“用400去除”来判断是否是闰年,并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行。

    (2)发展练习:说说自己的生日在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根据学生发言我又提出了下列问题:在某一个月中,都有谁过生日?其中两位小朋友的生日相差多少天?等等。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

    5、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按照老师板书的年、月、日给填写关系。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师生共同完成的板书形式,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线与角课件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实验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将围绕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本课时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这个领域的内容贯穿与整个小学阶段,它的内容设置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有一维到三维,再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等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了了知识基础与活动经验基础,因此我认为学好本节课内容是可行的。

    教材呈现第一部分是探究长是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旨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得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然后猜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呈现小组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在大量的素材中发现验证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呈现的是量一量算一算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同时引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程标准对这一单元的要求是: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形,并会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正方形、操作表、方格纸

    一、复习铺垫

    1、猜猜老师的信封里面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的图形

    (1)学生猜一猜,教师贴上相应的图片。

    (2)质疑:为什么形状不同,面积却相同?

    (3)小结,面积单位测量图形面积的实质。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3、导入新课《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一猜,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确面积测量的实质,为下一个步骤奠定。)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出示一个15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再出示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师:同学们能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1)学生估一估

    (2)教师出示课件摆的动画,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

    预设:一个个的数一行摆了5个,有这样的3行。

    (设计意图:在估一估,数一数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就用每行的个数×行数。)

    (3)继续观察,你还能发现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与宽是3厘米,引导说出为什么,因为一行摆5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个的边长是1平方厘米,五个的边长就是5厘米。)

    (4)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5)质疑: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长方形面积与长的关系,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引出猜想,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课件出示PPT,出示一个方格纸,并动态出示一个长方形,并说这是老师在方格纸中画出的自己喜欢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并将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2、设计意图(为学生做在方格纸中画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做示范,同时使学生明确自己除了画一个长方形,还需要干什么?)

    2、每位同学在方格纸中圈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并得出图形的面积、长、宽。

    3、将自己的的长方形相关信息填写汇报老师并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4、小组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观察大量的素材,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的确等于长×宽)

    5、出示PPT课件,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4厘米,在头脑中摆一摆,并说一说?

    6、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相当于每行摆的个数

    宽相当于摆的行数

    所以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7、教师追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几个条件?

    8、继续观察黑板上的表格,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方格纸圈一圈你最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人一个长方形,在大量的素材中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过你发现算理。]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做一做: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发的面积。

    (1)独立完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归纳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竞赛能手

    (1)门面长2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2)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3、猜一猜,老师的信封里面的长方形面积是16平方厘米,能猜出这个长方形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吗?(培养学生的逆推能力,同学学生还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形状不一定相等,形状越是接近正方形周长就越小)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个练习培养学生的逆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的良好习惯。接着得出本节课的衍生点: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相等吗?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与技能,将点状的知识形成面,连成体,在这合格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学习活动经验。

    五、布置作业

    量一量数学课本封面与你家客厅的长与宽,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测量长与宽的时候都取整厘米数或者整米数。)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板书是课堂的另一种的表现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与灵魂,好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我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预设,当然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线与角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习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习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线与角课件 篇7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对科学领域活动的要求: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本次活动的设计,为了通过教师示范,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形成制作“跳跳蛙”的直观思维,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最后学会思考和制作“跳跳蛙”的科学学习的活动过程。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

    1.了解弹簧的特性和用途。

    2.运用弹簧原理制作跳跳蛙,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跳跳蛙的乐趣。

    1.物质准备:

    ①教具:弹簧一根、跳跳蛙范例一个、两根不同色的纸条、自制纸弹簧小人一个、自制纸弹簧爱心卡一张、背景音乐磁带。

    ②学具:弹簧、两根不同色的纸条、小青蛙图片人手一份、双面胶。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件小东西,你们想看吗?(师出示“弹簧”)瞧,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和小弹簧一起来玩游戏。

    1.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了解弹簧的特性。

    (1)玩一玩小弹簧,让幼儿自由探索弹簧的特性。

    压一压小弹簧,它又会怎样呢?

    压得轻与重,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好,请小朋友拿出小弹簧,一起玩一玩。

    师小结:小弹簧,真有趣,拉一拉,会弹回去;压一压,会跳起来;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说明它是有弹性的。

    (2)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里面有弹簧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里面也有弹簧的,把你知道的和边上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有弹簧的东西真多呀,下面,请你也来当一根小弹簧,我当压弹簧的大力士,我压,你蹲,我松手,你跳起,好,卷卷卷,卷成一根小弹簧,小弹簧,真有趣;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压压压,跳跳跳!

    2.根据弹簧特性,制作纸弹簧玩具――跳跳蛙。

    (1)出示纸弹簧跳跳蛙,激发制作兴趣。

    小弹簧有趣吗?瞧,把谁给吸引来了?(小青蛙)呱呱呱,我是一只跳跳蛙,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原来这也是一根什么?(弹簧)看用什么做的?他是一根用纸做的纸弹簧。

    (2)让幼儿猜测折纸弹簧的方法。

    (3)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跳跳蛙。

    ①拆掉一根纸弹簧,引导幼儿观察两根纸条交替折的方法。

    ②师示范用两根纸条折纸弹簧:两根小纸条,一根横来一根竖,慢慢慢慢,头碰头,边对边,像什么呀?用双面胶帮忙固定,双面胶的外衣脱下后,放在篮子里,保持干净、卫生。

    ③哪根纸条在下面,下面纸条往上折,边线一定要对齐,两种颜色交替折,一层一层往上折,折到边缘双面胶固定,注意卫生。请出小青蛙,贴在纸弹簧的上面,好了,跳跳蛙做好了。你们想做吗?

    玩一玩跳跳蛙。折好的小朋友先玩一玩跳跳蛙,再一起玩一玩:跳跳蛙,真有趣,压一压,跳一跳;压得轻,跳得低;压得重,跳得高,压压压、跳跳跳,看看谁的青蛙跳得高。

    (四)活动延伸。

    好了,跳跳蛙玩累了,请他在你的大腿上休息一下,看,又有新客人来了,谁呀?纸弹簧小人,纸弹簧爱心卡,什么地方是纸弹簧做的?漂亮吗?纸弹簧还可以做好多好玩的玩具,等会儿我们区域活动时,大家再一起做一做、玩一玩。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用弹簧引出弹力这个话题,让幼儿动手体验,后讨论生活中有什么是弹簧做的,然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制作纸弹簧,跳跳蛙。选这个课题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让幼儿在生活回忆中回想什么是弹簧做的,边回想边表述,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制作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且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在活动内容设计中教师引导幼儿来完成跳跳蛙的制作,充分的让幼儿动手操作并且思考。可以在之后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多运用操作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可以充分的探索,体会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之下快乐的成长。

    线与角课件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设计理念:

    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所在。是用儿童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儿童的视野去表达情感。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初步学会诗歌的创作。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升华对太阳的热爱,激发学习语文和创作诗歌欲望。

    教材分析:

    “地 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主题。其中《太阳是大家的》是该组教材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儿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 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孩子的朋友,为他们带去了 快乐和希望。“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社会的安宁和世界的和平。

    学情分析:

    三 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和写字能力,对于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初步掌握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语文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对于创作诗歌还缺乏一定的经验,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和亮点,因此,我决定在这方面做突破,通过老师的引导让他们参与进来,体 会到写诗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知道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使用。

    情感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2、体会到“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快乐生活,与全世界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社会的安宁和世界的和平。

    能力目标:

    1、能仿照诗歌的写法,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体会诗歌中的用词准确。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诗歌的含义。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弄懂弄通诗歌的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点拨。

    2、分享阅读法。提倡分享阅读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在读中感悟太阳落山的美景,在读中感悟太阳为我们做的好事,在读中感悟太阳是我们大家的。

    3、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直观呈现、整合学科,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4、讨论教学法。通过在读诗时讨论分析字、词、句、标点符号的用法,帮助他们分析了解诗歌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中还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

    学习方法:

    朗读、感悟、联想。

    让孩子们多读多参与,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苏 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窗口。在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通过播放歌曲《种太阳》,师生拍手唱歌 来导入新课。以此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说出歌曲中小女孩的愿望是让阳光给全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没有黑暗和寒冷。从而以“美好的愿望”为主题引出 本课内容,为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促使孩子们产生渴望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

    二、多种形式,理解课文。

    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时,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因此,我在教学中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诗歌对话,通过沉入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歌的意境。

    1、以读促悟,想象入境。

    在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以配乐朗读的形式范读诗歌的第一节。这样,在学生先读的基础上范读,避免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情感 的基调,又能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再通过欣赏图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太阳带给我们这么美的享受,你能将这么美的景色留 在脑海中吗?”然后引导学生和老师配合自由试背。这样让学生通过听、赏、感悟。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回味,这样学生的朗读就有了感性的基础。也为第二小节 的学习做了铺垫。

    让 学生理解“太阳是大家的”寓意“地球是大家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学环节中各种形式的诵读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 感知课文的内涵,并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引入第三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我们把她留下好吗?”将学生引导到“太阳是大家 的,我们需要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也需要她”。再通过对第四小节的朗读“等她,盼她……”再次引导学生说出“太阳是大家的”,既回归了全文,又将主题再次 的明确、提升。

    2、抓住重点词,体验入情。

    儿 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形象,在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架起诗歌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调动学生 的生活体验,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共鸣。也为“课堂小练笔”做好铺垫。如对第二节当中的“洒”“拔”等拟人化的动词的理解我就是通过做动作,想像体会等 形式进行启发,使学生感受到用词的准确,和学会运用拟人的写法。

    3、诗歌创作,展现自我。

    为 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除了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活动充分展现自己对诗歌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外,还要引领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 验。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感悟第二节诗歌,体会到拟人的写法后,引导学生看图进行诗歌的创作。通过“课堂小练笔”让他们发现其实写诗并不是很难的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迁移创作”既可以促进、巩固学生的积累,又可 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 的延伸我通过直观的画面和真情的叙述让学生了解世界形势,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然后激情 引导“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再回到“你现在知道薛卫平叔叔的愿望了吗?”与导入遥相呼应。并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全世界应该和平共处,让世界充满和平 和安宁”,因为“太阳是大家的,地球也是大家的”,最后再以薛卫民的另一首诗《地球万岁》结尾,让这节课的主题得以升华。

    四、板书设计,点明主题

    2 5 太阳是大家的

    温暖 分享阳光

    能干

    博爱 共享和平

    这样设计板书,简单明了,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结果,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便于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课文的主题。

    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既有物质性的太阳小贴纸,又有肯定、鼓励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的基础上,又整合了音乐、美术等学科,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熏陶下感知课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整堂课,我以“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因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只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熏陶下感知课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画角课件(范文12篇)


    如果您想读一些好文章不妨看看画角课件,欢迎阅读并参考。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

    画角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角的分类和按给定的度数画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教学角的分类。教科书第22页例题先通过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由小到大依次得到大小不同的角,结合出示相应的图形,给出各类角的名称,说明不同的角大小范围或度数,使学生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不同角的度数,讨论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大小之间的关系。

    接着教学画指定度数的角。教科书第23页例题让学生按已有的经验和认识,画一个60度的角,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画角的方法,并和同学交流,让后着重讨论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通过“试一试”让学生用总结的方法自己画角,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角的具体分类方法以及之间的大小关系。

    2.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角的分类以及大小之间的关系;

    2. 能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

    1. 能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2. 会运用各种角的分类以及之间的大小关系解决一些问题。

    【教具准备】

    量角器;用木棍做的能转动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学新课

    ㈠教学角的分类——直角 锐角 钝角

    1.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两块三角尺上的直角和锐角的度数,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锐角是多少度。直角是多少度?都一样吗?锐角是多少度?一定的吗?

    2.提问: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请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3.钝角呢?拿出活动角,先摆出一个直角,然后把垂直的那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不超过180度,这样我们就形成了钝角。提问学生钝角的范围概念。(只总结出大于90度,接下去学了平角之后补充完)

    ㈡教学角的分类——平角 周角

    1.拿出活动角,先摆出一个直角,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把这一条边按这样的方向旋转一直转到平,(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用手势指示)包含了几个直角?(正好两个)是钝角吗?

    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直至转平,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平角。(板书:平角180度)提问钝角的概念还有谁要补充?

    2.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

    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3.依次演示出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4.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5. 一起总结各个角的分类。提问学生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㈢比较大小关系

    提问: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个角。

    ㈣练习巩固

    完成想想做做1和2。

    二、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

    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指定画70度的角。请同学们回忆量角的步骤想想看,你认为如何来画这个角?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个角,然后和同桌交流,接着师生共同交流。

    2.总结出画角的步骤。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

    (3)再画射线。

    3.指定画120度的角。

    交流是否有其它画角的方法。得出可以利用三角板30度和90度两个角。

    4.提问: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多少读数的角?

    三.练习巩固

    1.帮角分类。

    2.画出指定读数的角。

    四.总结归纳

    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从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试着借助长方形和圆形纸板,折出一些特殊的角,量一量,画一画。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 直角钝角 平角周角

    小于90度 等于90度大于90度小于180度 等于180度 等于360度

    画角步骤:

    (1)先画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

    (3)再画射线。

    画角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60,90,45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105,135,150,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画角课件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

    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 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 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画角课件 篇4

    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40110

    画角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画角》这一课是在认识了射线、角和量角器,掌握了量角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动作技能操作课。教材把《画角》安排在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图是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以及量角、画角的共同点,也就是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已初步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画角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特殊的角。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角的不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的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

    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六)教学工具: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 本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法。我适当的引导学生在量角和画角之间寻找知识的连接点,并通过具体操作,从量角过程中探究画角的具体步骤。另外,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课件,直观清楚地显示了画角的详细过程,巧妙地架起了学生通向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2、说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让学生在尝试画角的亲身经历中体验画角的具体步骤,丰富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我还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检查反馈,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又快又准地度量出三角板各角的度数。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本环节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又为新知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知识上的迁移做好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我首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65的角。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为他们的自主思考、自主操作、自主发现提供时间。让他们在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中获取画角的感性认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及时调整操作策略,初步获得画角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对方所画的65角是否准确,并在检查中查找不准确的根本原因,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前获得初步的画角方法。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画角的方法,在交流中选择最优画法,初步形成画角方法的共同认识。

    2、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接下来我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自己在画角时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演示画角的正确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画角的基本步骤。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然后我课件出示画角的基本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5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本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态演示中明晰步骤,在师生交流中体验学习方法,在模仿巩固中掌握重点,在检查反馈中培养习惯,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画角的技能,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我要求学生用量角器画出70、95、135这三个角,要求学生边说边操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操作热情的同时,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基本练习来巩固知识,让他们在练习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四)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我启发学生如果不用量角器画75、105、 120、135、150的角,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画呢?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想办法利用一副三角板两角组合拼成一个新的角的思维与操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及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既扩充知识面又深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来画一画。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体会到画角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我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会灵活运用特殊的方法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我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

    1、必做题

    2、选做题

    画角课件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 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铅笔、量角器、活动角、学习单、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演示法相结合

    课前要求:同学们真有精神,本节课老师有几点要求:

    1.学具平整地摆在桌面上。

    2.积极思考,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认真倾听。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超越自我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二年级时已经从直观上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那么角到底有多少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角的分类。(板贴:角的分类) 除此之外,还要利用量角的经验,画已知度数的角。(板:和画角)

    设计意图:通过已认识的角来勾起孩子们的回忆,从而直接揭示课题,为认识其他角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 教学角的分类。

    (1) 认识直角。

    师:(指直角)同学们,这是什么角?

    生:直角

    师:我们把像这样的角称为直角。(板书:直角和图)

    师:那你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吗?

    生:(90°)

    师:我们来量一量(师演示量角)

    通过测量得出:直角等于90°。(图上板书“90°”)

    设计意图:通过已认识的直角来教学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有量一量的冲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认识平角。

    师:请同学们轻轻拿起活动角,像老师这样,(师生同时操作)转动角的其中一条边(90度时问:这是什么角?),直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为止(问:现在还是角吗?)。这样形成的也是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师指顶点和边,用笔圈)(擦出)。

    追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生: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说明:像这样的角叫平角。(板:图和平角)

    师:它包含了几个直角?(生说师用两块三角板比一比 )

    生: 2个直角(板:1平角=2直角)

    师:是多少度?我们来量一量。

    师量角(量角器演示操作),果然是180°(板 “180°”)

    设计意图: 直观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平角的理解,通过找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有利于学生区分平角和直线的不同

    (3) 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我们通过直角认识了平角,我们还能通过直角学习锐角和钝角。拿起活动角,做几个锐角和钝角,比一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思考:

    (1)什么样的角是锐角,它和直角有什么关系?

    (2)什么样的角是钝角,它和直角、平角有什么关系?

    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结果。

    某某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生汇报时用活动角演示从0度到90度,再到180度的过程)。

    (师适时板书:锐角和图,钝角和图,及小于符号)

    设计意图:学生已从直观上认识过锐角和钝角,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 认识周角。

    师:(出示平角)我们继续旋转平角的这条边,直到与它的另一条边完全重合(师生同时操作活动角)。这样形成的也是角。

    师:你来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用笔圈)

    师:这样的角有什么特点?(生:两边完全重合)

    说明:像这样的角叫周角。(图,标上角的符号,板:周角)

    师:它包含了几个平角,是多少度?(板书:等于360° 1周角=2平角)

    师:周角和直角又有什么关系呢?(生说:一周角=4直角)(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周角吗?请看(数学画板展示圆形扇子)

    设计意图:通过已认识的平角演示,加深学生对周角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 教学角的画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角,如果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这个角吗?

    1.我们先来看看微课(播放微课,生看)

    2.你学会了吗?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来试着画一个50°的角。

    出示要求:

    (1)独立画角,画好后同桌交换并用量角器量一量

    (2)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教师巡视指导。

    3.谁愿意为大家展示自己的画法?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给出自己的意见。

    4.小结画角方法。

    回顾刚才画角的过程,我们第一步做什么?

    ①画一条射线。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归纳为:一画线(板贴)

    接着?

    ②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③从0度起找到要画的度数,点一点。

    ④从射线的端点起,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⑤标上角的符号和度数。

    画好后还要记得检查哦!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检查?(量一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微课,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新知。

    1.用刚学的方法再画出一个130°的角。(拍照上传)

    2.游戏活动(一组即可)(查看答案并分析)

    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想玩个游戏吗?我们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来pk看题目要求,准备—开始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识的提高和加深记忆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用思维导图、遮罩、超链接)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

    1个平角=2个直角。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画角的方法:

    一画线

    二重合

    三找点

    四连线

    五标数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大胆组织教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课中,我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形象生动的活动角,学生利用手中的活动角参与整个课堂活动,使学生进入有序思维,利用已有的认知探究新知识。接着又通过微课示范画角,放手让学生试着画角,归纳总结出画角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遗憾的是认识平角时没有用好蒙层功能,认识周角时没有展示数学画板播放圆扇子,在画角时没有更多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应引导学生互相检查。总体来说,这时一次成功的课,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提升自己。

    画角课件 篇7

    一、复习旧知

    课前三分钟展风采,比一比谁的记忆最准确。

    1、什么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什么?

    2、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观察量角器,找出量角器的中心,两条零刻度线,再从内刻度中找到65掳、110掳,从外刻度中找到15掳、130掳

    4、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画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2、探究画角的方法。

    (1)说一说

    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要画出这个角,猜一猜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试一试

    利用你手中的工具,试着画一个65掳的角。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参考课本42页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进行。画完之后,自己利用量角器进行检验。

    画得快的同学看周围谁有困难,你来帮帮他。

    (3)看一看

    观看教师演示画角的步骤,注意刚才自己难解决的地方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A.两重合(点点重合、线线重合);

    B.找点;

    C.连线

    (4)议一议

    讨论画角的步骤,全班交流,反馈。

    (5)教师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三、巩固训练

    1、画两个指定度数的角,再用量角器检查度数是否准确,比一比,谁的角画得既漂亮又准确。

    指名板演,评讲时分别请同学叙述画角的步骤。

    2、多种方法画角

    (1)用量角器画出45掳的角,集体纠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45掳的角吗?自己试一试。

    (2)画60掳的角,自由选择方法。

    (3)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

    (4)汇报

    单独使用一个三角板,可以画出45掳、30掳、60掳、90掳的角;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可以画出75掳、105掳、120掳、135掳、15掳、180掳的角

    3、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比平角小25掳的角。

    评讲时指出:三角板画角有局限性,所以应根据角的度数,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角。

    4、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分别说说它们分别是哪种角。

    10掳30掳60掳90掳105掳

    指名板演,分别请同学叙述画角步骤。

    5、在生活中用其他方法画角和确定角的度数。

    用折纸法:你能折出45度的角吗?135度呢?

    哪种方法更方便、更常用?画多少度的角使用三角尺方便?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角,你能想出哪些画角的方法?

    五、小测试

    1、画出60掳的角三个,要求是三个方向都不相同。

    2、画两个锐角,使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2倍。

    画角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指导学生画角时,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

    有些学生由于在使用量角器时,经常会出现内外圈不分的现象,对此,在指导时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如何在量角器上确定度数。

    画角后,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示方法。如∠AOB=60°等。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1)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说马路之间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关系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以直观地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二是,渗透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甲马路与乙马路是垂直的,乙马路与丙马路是平行的,所以甲马路与丙马路也是垂直的。

    (2)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载体。学生在说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然后由每个学生带着草图来说一说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3)第5题

    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变化,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半。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度?以便为第⑵题作铺垫。

    第⑵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

    (4)第6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的角度,找出直角、锐角与钝角。这主要检查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的程度。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观察,然后进行交流。另外,不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找出图出所有的直角、锐角与钝角。

    画角课件 篇9

    设计说明

    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究有关角的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由于本节课所要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要立足于现实,在生活中先找到角,抽象出角,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交流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通过交流汲取了集体的智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图片

    学生准备:直尺或三角尺、活动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时初步认识了角,让我们找一找图片中的角吧。

    (生找角)

    师:角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关于角你知道哪些知识?

    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有直角、锐角、钝角,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

    2.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勾起学生对角有关知识的回忆,为进一步认识角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理解角的概念。

    (画角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能画出一个角吗?画的时候想一想步骤。

    学生画完之后汇报: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线。

    师:刚才我们画角时画的两条线你觉得属于我们上节课学的哪种线呢?

    生:射线。

    师:仔细观察这个角,思考一下角的概念。

    (学生结合教材概括角的概念)

    师小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画角,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角,感知射线与角之间的关系,理解角的概念,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3.学习角的表示方法及读法。

    师:角通常用“∠”来表示,如黑板上的角我们可以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学生尝试表示自己画的角。

    设计意图:在角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师只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画角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标:

    1、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各角大小之间的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按度数画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活动角,认识各种角

    和学生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感受活动角是可以活动的

    1、出示两条边完全重合的原始状态

    指出:这也是一个角,想想这是为什么?(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如果我要你用度数来说它,你怎么说?(0o)

    画一画,感受它的特殊。

    2、慢慢展开,问:现在它变成了什么角?

    3、再展开,得到一几直角,问:现在它是什么角?

    指出:直角只能是正好的90o,多一度就变成了钝角,少一度又变成了锐角。所以不能只凭感觉,一定要测量,说说你准备怎么测量?

    (用量角器或是三角板上的直角)

    检查,并调整

    4、继续展开,再问:现在得到的是什么角?(钝角)

    把三种角依次重合,比一比,感受:直角比锐角大、钝角比直角大

    5、再展开,想一想,我要得到一个很特殊的角,会是怎么样的呢?

    (展开得平角。)

    想一想,把它画下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直线中间加一个点)

    画一画,追问:它看上去有点怪怪的,谁能有好办法,把刚才的展开的过程画出来?

    (在图上标上半圆的弧线)

    这个角,你能用一个字来表示它的特点么?(平)

    它的名字就叫平角

    量一量,得到它是180o

    5、再展开,指出:再接下去,角的度数就超过了180o,在我们小学阶段,大于180o的角一般是不研究的,但有一个特殊情况例外(边说边继续展开)

    猜猜是什么情况?

    (又回到了重合状态)

    现在角的一条边绕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想一想,它画下来又会是什么样的?

    (注意引导学生与0o的区别,画上箭头)

    指板书问:这个角是怎么得到的?根据这个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周角)

    (黑板上画了4个特殊的角,0o、90o、180o、360)

    分别请学生手手势来表示这些特殊的角,再次感受一下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6、根据它们的度数,你能否照这样子说一说:

    ()个()角=()个()角

    二、画角

    1、我们前面研究的是量角,你能否来画一个规定度数的角呢?比如说60o

    结合学生的说,规范画角的步骤:

    先较随意地画一条边,画好其中的一个顶点;把量角器放上去,点和点对齐、边和边对齐,再找到60的刻度点,点上一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线的道理,连接两点。

    要注意的地方:第2条边在画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部画出来,一般只要画和第一条边差不多长就可以了。

    2、画好的角,还要检查一下,可以还是用量角器,也可以用三角板上60o现成的那个角。动手再检查一下。

    继续画30o的角、45o的角、90o的角,画好之后分别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检查一下。

    三、完成练习

    1、试一试: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o、70o、135o的角。

    注意:这题的顶点是固定的,画完之后,请同桌帮忙检查。

    2、下面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分别把名称写在角的边上。

    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3、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吗?

    课前思考:

    本课的重点是研究角的分类和画一个角,角的分类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只是对锐角、钝角和直角有个大致的印象,本节课在学习了角的测量之后,要求学生对角的分类有非常明显的界定。周角和平角是新的知识,本课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过程感悟角的大小变化。并且学会标出不同类型的角,如平角、直角。

    画角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方法有用三角板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两种,示范时除了讲清画角的步骤,还需重点训练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后反思:

    今天这堂课主要有两个内容,首先教学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我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周角,通过用教具来展示。其次是教学如何运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来画指定的角,特别是用量角器怎样来画,强调的很多。对于三角板主要让学生体会用它来量角的局限性。总体学生学习的情况良好。

    课后小结:

    与量角相比角的分类和画角学生的课堂表现稍稍好一些,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对于平角、直角、周角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画角中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内外圈刻度分不清。

    课后小结:

    通过活动角的演示,学生对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比较清晰。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画角时学生还有问题,象上面周老师所说的那样,内外圈刻度混淆。没有很好看清零刻度所指的地方。

    画角课件 篇11

    设计思路

    《数角》是一首包含数学知识的游戏儿歌。数学在幼儿看来比较枯燥,但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幼儿接受起来容易的多,而且儿歌中巧妙地运用了脑筋急转的内容,让儿歌添了更多情趣。

    “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三头牛,几只角?”这样的语句似乎在帮幼儿理解数的概念,但是笔锋一转“别急,别急,请看好———要是牛犊没长角”如果你按照正常的数学思维去思考,那就一定中了小圈套,是呀,小牛犊是没有角的呀。在这首儿歌中,将角从小动物扩展到桌子,在训练数学思维的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常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活动目标

    1欣赏儿歌,感知儿歌的有趣和幽默

    2了解哪些事物是有角的

    活动准备

    儿歌《数角》图书、字卡——角;数字——2·4·8

    学具:字卡——角、《幼儿用书》

    欣赏儿歌

    ⑴欣赏儿歌第一段,并尝试学说

    ①出示教具一头牛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它是谁啊?”看看它头上有什么啊?出示字卡“角”引导幼儿认读

    “数一数,这头的头上有几只角啊?”带幼儿一起点数并对应贴上数字卡“2”

    引导幼儿学说:“一头牛,两只角”

    ②出示教具两头牛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几头牛啊?”两头牛有几只角啊?带幼儿一起点数并对应贴上数字卡“4”

    引导幼儿学说:“两头牛,四只角”

    ③出示教具两头牛和一头牛犊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几头牛啊?三头牛有几只角呢?”

    “为什么还是四只角?”

    ④请幼儿观察图片上的牛犊

    提问:“看看这头牛有角吗?为什么没有角啊?”

    ⑤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第一段,请幼儿欣赏,并尝试和老师一起学说。

    ⑵欣赏儿歌第二段,并尝试学说

    ①出示教具一张方桌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啊?看看这张桌子有角吗?桌子的角在哪里?”

    “数一数,这张桌子有几个角?”带幼儿一起点数并对应贴上数字卡“4”

    引导幼儿学说:“一张桌,四个角”

    ②出示教具两张方桌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几张桌子啊?”

    “数一数,两张桌子有几个角?”带幼儿一起点数并对应贴上数字卡“8”

    引导幼儿学说:“两张桌,八个角”

    ③出示教具两张方桌和一个圆桌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几张桌子呢?”

    “数一数,三张桌子有几个角?”

    “为什么三张桌子还是八个角啊?”

    ④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第二段,请幼儿欣赏,并尝试和老师一起学说

    游戏————找找什么有角

    将学具字卡“角”放在有角的物体上或旁边,然后请幼儿在教室中找一找什么东西有角。找到后,大家一起数一数有几个角。然后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有角,有几个角。

    附:

    一头牛,两只角,一张桌,四个角,

    两头牛,四只角,两张桌,八个角,

    三头牛,几只角?三张桌,多少角?

    别急,别急别急,别急

    请看好————请数好————

    要是牛犊没长角。要是圆桌没有角。

    画角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角的度数进行分类。会用量角器、三角尺画不同度数的角。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角的的动态形成过程,画角的技能训练,构建不同角的概念表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不同角。

    (2)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1)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动态形成过程。

    (2)用量角器画角。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量角器量角,那么三角尺上的角分别是什么角,究竟是多少度,你会量吗?

    2.学生独立量角后,交流方法,汇报度数。

    3.归纳:1直角=90掳,三角板上其余的两个角都比直角小,是锐角。

    4.用活动角摆角

    (1)你能用手中的活动角,摆出30掳、45掳、60掳、90掳的角吗?

    (2)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3)理解角的动态形成。

    教师小结:通过用活动角摆角,我们发现:角还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成的图形。旋转到30度,形成30度的角;旋转到60度,形成60度的角;旋转到90度,形成90度的角。如果继续旋转,又会形成哪些不同的角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活动角摆出不同度数的角,使学生感受随着角的一条边的旋转,角的大小在不断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角的动态定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和周角

    (1)认识平角

    ①旋转活动角至半周位置

    提问:观察活动角,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学生自由发言

    ②结合演示,介绍平角的动态定义

    教师: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③提问:你知道平角多少度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用量角器量出180度;2个直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所以是180度。

    板书:1平角=180

    (2)认识周角

    ①谈话:刚才我们利用折扇活动角认识了平角,如果继续旋转活动角,还能组成什么新的角呢?你能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②结合演示,介绍周角的动态定义。

    教师:像这样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③提问:周角多少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半周是180度,一周就是2个180度,是360度。

    板书:1周角=360

    【设计意图】借助活动角的动态变化,认识平角和周角,有助于学生区分平角和直线、周角和射线,同时动态呈现的过程,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1度角的理解。

    2.角的分类

    (1)回顾梳理

    谈话: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哪些角?它们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预设:直角9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平角180度;周角360度。

    教师指导:明确锐角和钝角的度数范围。

    (2)引发思考: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①提问:你能用>或<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②提问:周角、平角和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1周角=2平角;1平角=2直角

    预设2:1周角=2平角=4直角

    (3)小结

    (4)反馈练习: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写出角的名称。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角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对不同角的表象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同时,在周角、平角、直角的关系的观察与讨论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平角和周角的认识。

    3.学习画角

    (1)出示例3:画一个60的角

    (2)学生尝试画角,小组交流画角方法

    (3)学生展示画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画角的一般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5)反馈练习

    ①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完成后交流,画角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找准顶点和0刻度线。)

    ②画出下面的角。

    20、30、75、85、90、120、135。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画角的方法是什么?画角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画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画角时需要注意什么?

    (2)拓展延伸:

    你能用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吗?

    15、150、165、75

    【设计意图】熟悉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在拼一拼的活动中,巩固量角、画角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角的课件(精品5篇)


    一般来说,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更好地教授和呈现课程内容。良好的教学课件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展示知识点和概念,那么是否有可以借鉴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角的课件”,建议您收藏此页面以防遗失重要信息!

    角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角的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1、视频《戈壁风光》。

    2、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知道了这一课主要讲爸爸在去新疆的路上,通过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内心。那么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又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白杨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绍白杨的话,然后认真读读这几句,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

    2、全班交流:

    ⑴ 找生读句子。

    ⑵ 交流:

    ① 第一句: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过渡:现在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下面我们就去大戈壁看一看。

    (播放课件:戈壁风光。)

    师引导: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 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就默默无闻地舒枝展叶,绿化城市;农村需要,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防风挡沙;戈壁需要它,它就扎根戈壁,成为铁路线上的卫士。看,风沙刮来了,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雨雪打来了,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干旱袭来了,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洪水涌来了,白杨像磐石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现在,你就放开声朗读这段,把自己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师: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话里有着深刻的含义,而 此时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生结合课文回答。

    3、师导:课文中用了三个只知道,实际上暗含着孩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弄明白: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5、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四、“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自己读16自然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五、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交流练笔。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角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角的课件【篇4】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角的课件【篇5】

    《aoe》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查字典、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张大嘴巴aa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o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aa,拢圆嘴巴ooo,嘴巴扁小e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六)学习声调

    1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

    “-”是第一声,“/”是第二声,“ˇ”是第三声,“\”是第四声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汽车平走āāā,汽车上坡áá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ǎǎ,汽车下坡ààà。”。

    2练习读a、o、e的四声。

    (1)顺序读,变序读。

    (2)二、三声对比读。

    á—ǎó—ǒé—ě

    (3)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a、o、e组词。

    ā阿姨好!á啊!你说什么?ǎ啊?这是怎么回事?à啊,伟大的祖国!

    ō噢,我懂了。ó哦,是这样吗?ò哦!我明白了。

    é飞蛾额头ě恶心è饿了凶恶

    (七)巩固练习。

    1.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让学生读卡片上不带调韵母,说字母形状。

    3.读带调韵母,自读,指名读。

    (八)小结:我们今天学会了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认清了字母形,掌握了四个声调。

    (九)游戏巩固;

    1给三个孩子分别起字母名字,一个叫a,一个叫o,一个叫e,然后请他们上台介绍自己。还可以给这三个字母分别加上四个声调再起12个名字。

    2教师示范说:“小朋友好!我是a!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下面的小朋友都大声地说:“a,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接下来就到o和e上台介绍自己。这样每个小朋友既有中文名字,又都有自己的拼音字母名字,这个字母名字就一直跟随他们,课下也可以叫拼音字母名字。

    (十)课堂总结:表扬本课表现好的同学

    (十一)家庭作业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让家长和你一起做拼音头饰。头饰上写上老师给你起的一拼音字母名字。其他同学也可以做,但是名字以后老师在给你起。

    回家后,你就是你家里的小老师,教他们你今天学的内容,用今天老师给同学起名字的方法给他们起名字。

    教后记

    给学生起字母名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记住aoe这三个字母,而且还得到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好轮到自己起字母名字。这样每个孩子既有中文名字,又都有自己的拼音字母名字,他们觉得很高兴。这个字母名字就一直跟随他们。这种并非刻意去记忆但却很有意思的内容学生反而记得牢,也许有些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以及同学的字母名字。

    让每个字母都走到孩子们的身边为了让每个字母能真正走到孩子们的身边,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拼音头饰。每个头饰上都写有一个明显的字母,那就是孩子们的拼音字母名字。每个头饰做得很有特色,各不相同,孩子很喜欢。我让孩子戴着拼音头饰在课间玩耍时注意观察所看到的字母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记住对方的拼音名字。上课时孩子又戴着头饰来学习和做游戏。

    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将拼音教学生活化,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能使学生更熟悉更容易记住拼音这套工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巩固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字母形及声调。

    (二)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书写a、o、e三个单韵母的正确笔顺。认识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左半圆,“”竖右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巩固练习a、o、e四个声调的练习。

    (二)学会书写a、o、e三个字母。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a、o、e三个字母的读音及四个声调练习。自愿戴着拼音头饰在课间玩耍注意观察所看到的字母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记住对方的拼音名字。上课时孩子又戴着头饰来学习和做游戏。(读书,读卡片,自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

    (二)教写a、o、e三个单韵母。

    1.认识四线(从上到下)三格(上、中、下)。

    2.拼音字母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在四线格中,要按一定的规格书写。在写字母前,先学本课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名称。“”左半圆,“”竖右弯。

    3.教学生书写。

    (1)“a”占中格,两笔写成,笔顺是:先写“”,从第二线下一点儿的地方起笔向左贴上第二线写半圆,下面贴上第三线,到第三线上一点儿的地方收笔,充满中格。第二笔“”,从第二线挨着左半圆的起点起笔向下写竖,与左半圆下方相接后向右弯。

    教师写一个完整字母作示范后,再一笔一笔带写一个字头。

    (2)教写“o”,让学生看书上范字字帖后,分几步教写。

    ①这个单韵母念什么?

    ②在四线格中占什么位置?

    ③应该怎样写?由几笔组成?(由左上起笔一笔写成个圆,充满中格)

    (3)教写“e”。

    教写提问同“o”,从里边起笔写横,再向左写半圆。

    △课间休息。

    (三)巩固练习。

    1.用拼音卡片复习三个单韵母读音及带调韵母读音

    2.读书,教师范读后,让学生练习读,可先带领学生找到书上的字母位置,明确读书顺序,自读,再指名读。

    (四)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单韵母a、o、e的写法,最后读了书。

    (五)作业

    回家做字母卡片,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aāáǎàoōóǒòeēéěè

    教学札记

    这是第一次学写字母,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多示范,加强个别辅导。要注意培养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023画角课件(范例7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 教案和课件的优化意味着教学品质的不断提升,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看来“画角课件”是众多文章中值得一读的一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画角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60,90,45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105,135,150,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画角课件(篇2)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

    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各种角。

    2、用量角器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在复习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40°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40°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

    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练习的设计

    练习紧紧围绕本节课学习内容,安排了两个画角的题目:画出70°和140°的角。

    画角的教学反思

    赵树林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上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出错,出错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1、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2、学生在画角时,出现错误最多的是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3、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4、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

    画角课件(篇3)

    各位同仁、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画角,下面我就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和90°的角。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用

    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才能理解和掌握画任意一个角。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以及用三角板画角的和与差。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部分的知识基础。为了讲清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从摆活动角到体验画角,学生能够把量角的方法迁移到画角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本人试着通过多媒体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三角板画角的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直观演示法:

    利用动画的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二)学法

    我们常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充要条件”,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四、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

    2、说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旧知的复习中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已有量角的经验出发,为画角的引入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0°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0°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0°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0°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设计意图:从动手操作摆,到参与探索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

    一画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刚刚出现的问题。

    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渗透画角的方法,重视自己的问题,找出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掌握画角的诀窍】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45°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直接画30、45、60、90)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加一加75、105、120、135、150,减一减15度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在小组的共同活动中,获得了两种画角的方法,还通过合作得到了自己未曾发现的一些角,这样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让学生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角板的画法,发现问题:

    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画角课件(篇4)

    第五课时角的分类和画角⑵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

    【教学要求】

    ⒈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⒈请同学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和直线?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⒉练习四第1题。

    ⑴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⑵指名汇报。

    ⑶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⒊练习四第2题。

    ⑴学生试着练习。

    ⑵师小结。

    二、复习角的认识

    ⒈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⒉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⒊提问:什么叫锐角?直线?钝角、平角和周角?

    ⒋练习四第4题。

    ⑴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度数。

    ⒌练习四第5题。

    ⑴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⑵完成角1、角2、角3度数的填写。

    ⑶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⒍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四第6、8题。

    ⒎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四第9题。

    ⒏练习四第10题。

    ⑴说明题意,请同学们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⑵组织交流。

    ⒐思考题

    同学们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交流汇报,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⒑你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画角课件(篇5)

    教学内容:第2324页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按度数画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目标:

    1、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各角大小之间的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活动角,认识各种角

    和学生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感受活动角是可以活动的

    1、出示两条边完全重合的原始状态

    指出:这也是一个角,想想这是为什么?(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如果我要你用度数来说它,你怎么说?(0)

    画一画,感受它的特殊。

    2、慢慢展开,问:现在它变成了什么角?

    3、再展开,得到一几直角,问:现在它是什么角?

    指出:直角只能是正好的90,多一度就变成了钝角,少一度又变成了锐角。所以不能只凭感觉,一定要测量,说说你准备怎么测量?

    (用量角器或是三角板上的直角)

    检查,并调整

    4、继续展开,再问:现在得到的是什么角?(钝角)

    把三种角依次重合,比一比,感受:直角比锐角大、钝角比直角大

    5、再展开,想一想,我要得到一个很特殊的角,会是怎么样的呢?

    (展开得平角。)

    想一想,把它画下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直线中间加一个点)

    画一画,追问:它看上去有点怪怪的,谁能有好办法,把刚才的展开的过程画出来?

    (在图上标上半圆的弧线)

    这个角,你能用一个字来表示它的特点么?(平)

    它的名字就叫平角

    量一量,得到它是180

    5、再展开,指出:再接下去,角的度数就超过了180,在我们小学阶段,大于180的角一般是不研究的,但有一个特殊情况例外(边说边继续展开)

    猜猜是什么情况?

    (又回到了重合状态)

    现在角的一条边绕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想一想,它画下来又会是什么样的?

    (注意引导学生与0的区别,画上箭头)

    指板书问:这个角是怎么得到的?根据这个特点,给它起个名字?(周角)

    (黑板上画了4个特殊的角,0、90、180、360)

    分别请学生手手势来表示这些特殊的角,再次感受一下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6、根据它们的度数,你能否照这样子说一说:

    ()个()角=()个()角

    二、画角

    1、我们前面研究的是量角,你能否来画一个规定度数的角呢?比如说60

    结合学生的说,规范画角的步骤:

    先较随意地画一条边,画好其中的一个顶点;把量角器放上去,点和点对齐、边和边对齐,再找到60的刻度点,点上一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线的道理,连接两点。

    要注意的地方:第2条边在画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部画出来,一般只要画和第一条边差不多长就可以了。

    2、画好的角,还要检查一下,可以还是用量角器,也可以用三角板上60现成的那个角。动手再检查一下。

    继续画30的角、45的角、90的角,画好之后分别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检查一下。

    三、完成练习

    1、试一试: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70、135的角。

    注意:这题的顶点是固定的,画完之后,请同桌帮忙检查。

    2、下面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分别把名称写在角的边上。

    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3、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吗?(引导学生回答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可以组成各种角)

    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几个特殊的角?

    注意区别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

    4、分一分、填一填

    填完后,交流结果,并追问:这里有几个光杆司令,是什么?

    指出: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只有一种情况,比如89度就变成了一个锐角,而91度又变成了一个钝角。所以它们三种情况都只有一个。

    教学反思

    画角课件(篇6)

    一、复习旧知

    课前三分钟展风采,比一比谁的记忆最准确。

    1、什么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什么?

    2、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观察量角器,找出量角器的中心,两条零刻度线,再从内刻度中找到65、110,从外刻度中找到15、130

    4、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画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2、探究画角的方法。

    (1)说一说

    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要画出这个角,猜一猜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试一试

    利用你手中的工具,试着画一个65的角。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参考课本42页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进行。画完之后,自己利用量角器进行检验。

    画得快的同学看周围谁有困难,你来帮帮他。

    (3)看一看

    观看教师演示画角的步骤,注意刚才自己难解决的地方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A.两重合(点点重合、线线重合);

    B.找点;

    C.连线

    (4)议一议

    讨论画角的步骤,全班交流,反馈。

    (5)教师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三、巩固训练

    1、画两个指定度数的角,再用量角器检查度数是否准确,比一比,谁的角画得既漂亮又准确。

    指名板演,评讲时分别请同学叙述画角的步骤。

    2、多种方法画角

    (1)用量角器画出45的角,集体纠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45的角吗?自己试一试。

    (2)画60的角,自由选择方法。

    (3)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

    (4)汇报

    单独使用一个三角板,可以画出45、30、60、90的角;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可以画出75、105、120、135、15、180的角

    3、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比平角小25的角。

    评讲时指出:三角板画角有局限性,所以应根据角的度数,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角。

    4、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分别说说它们分别是哪种角。

    10306090105

    指名板演,分别请同学叙述画角步骤。

    5、在生活中用其他方法画角和确定角的度数。

    用折纸法:你能折出45度的角吗?135度呢?

    哪种方法更方便、更常用?画多少度的角使用三角尺方便?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角,你能想出哪些画角的方法?

    五、小测试

    1、画出60的角三个,要求是三个方向都不相同。

    2、画两个锐角,使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2倍。

    画角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的一半是( )角。

    2、平角除以2是( )角。

    3、平角大于( )角、( )角、( )角

    4、( )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

    5、5种角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 )<( )<( )

    6、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7、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

    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先画出一条射线

    b.要通过“点”

    c.添上角度符号和角的度数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

    大部分同学用三角板画,几个同学用量角器画

    2、画75度角

    部分同学用量角器画,部分同学会用三角板拼

    画150度角

    大部分同学用三角板拼,几个同学用量角器画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

    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下思考题

    怎样画一个230度的角(让学生在课下思考,如何画出超180度的角,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唤醒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角的认识课件模板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新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完善教案和课件,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针对此问题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整理了“角的认识课件”,我相信这个网站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

    角的认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第31页的有关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

    2.投影仪和相关的投影片。

    3.相关的图片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生:玩积木师:图片上的小朋友都拿着什么样的积木呢?

    生:自由发言。

    师:图片上还有什么不同的积木、生:有…,还有……

    师:看来积木朋友的种类真多,今天老师就正式介绍4位积木朋友给你们认识。(出示课题,板书并出示4种图形的图片)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师:分别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并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说明:长方体有不同的摆放行式)、

    生:相互评价问题的回答是否有误、师:给4种物体正名。

    (2)小组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自己准备的图形,先仔细的看一看,再用手摸一摸,最后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感受这几种图形、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已经看过了,摸过了,也进行了比较,那么小朋友们能不能准确的在把它们找出来呢?

    (3)师:指名由学生发口令,让全班同学拿出相应的图形、(看谁拿的最快,给予口头表扬)

    三:深化巩固,练习体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找朋友

    师:老师觉得小朋友们都非常聪明,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道题,请你们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另外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生:独立完成。(老师评价)

    (2)想想做做第2题、分一分。(请同桌合作找一找)

    (3)想想做做第3题、寻一寻。(学生独立完成)

    四:学生相互评价

    这节课谁表现的最棒?棒在哪里?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角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体会物体的特征。

    (3)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猜测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有许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你们感到高兴吗?

    一、创设情境引入。

    师:老师也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打开看看是什么?

    谁来介绍一下。

    二、分一分。

    1、桌上这么多的礼物,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的在桌上一动不动,有的很顽皮,老是滚来滚去,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找找朋友?

    2、小组讨论,你想怎样给它们分类?

    3、各小组汇报得各种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1)按照大小来分,大的一类、小的一类。

    (2)两类。一类能滚动的,一类不能滚动的。

    (3)按作用来分,能装东西的,不能装东西的。

    (4)按形状分,长的一类,方的一类,球状的一类,筒状的分一类。

    ……

    (教师根据学生分类的方法,及时进行肯定与鼓励。)

    三、认一认。

    1、按形状分类。

    小朋友,今天我们就按形状来给这些物体分分类,小组合作来分一分。

    2、汇报分类结果。

    你们是怎样的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也有可能分成两类。师肯定两种方法都可以,让这两种分法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后,再引导分成一类的小朋友看看还能不能再分?)

    3、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a、刚才小朋友们把这些物体按形状的不同分成了四类,分得又快又好,真了不起!现在,请听要求,小朋友像老师一样,拿出一个物体,先仔细地看一看,它长什么样,接着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还可以玩一玩,想好了说给同学听一听。

    b、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说各种物体的形状特征。

    学生可能有:这些物体都是圆圆的,摸上去光光的,没有角的,就像一个球。

    长长的,有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有点长,有点胖,摸起来滑滑的,两头都是圆的等。

    4、想一想。

    给每一类物体取个名字。学生说说,根据学生取名情况,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5、看谁拿得快。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A、老师说名称,小朋友在桌上拿出相应的物体,把它举起来。

    B、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现在我们变换过来,我拿出一种物体,请你们说名称好吗?

    6、出示这些立体图形的模型。

    小朋友表现真棒,这么快就能认出这些物体的形状了。现在请你们来,猜猜是什么形状的?

    师在讲台桌下摸模型,并说出特征。

    (1)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2)长长方方的,也有平平的面。

    (3)圆溜溜的,光光的,滑滑的(4)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

    四、举例。

    1、在我们生活中,圆柱体到处可见,看一看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2、小朋友观察得真细致,哪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在生活中看见哪些物体?

    3小结: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以看见这些形状的物体。

    五、巩固。

    1、游戏“看谁摸得准”。

    a、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物体。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这一组的两个小朋友闭上眼睛。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形状,另一个小朋友当评委,看看他们摸对了吗?

    b、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也想玩吧!赶紧照他们的样儿,玩一玩吧!

    2、整理。

    3、认识图形。

    a、 刚才,大家表现都非常出色,不但能看,而且不看也能摸对物体。哪你知道画在纸上的会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立体图形,学生说出形状。贴在黑板上。

    b、出示课件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4、“分分”、“数数”。

    师:我们一年级有个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用你们刚才玩的物体搭了一个模型,是什么呢?(屏幕同步出示)这只小狗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课件显示它的解体)问:一共用了几个物体?每个形状的物体又用了几个呢?

    5、找一找。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物体是这些形状的物体拼成的。现在老师先要带小朋友到我们的校园里去找一找,看谁能找到数学知识?我们再到大街上去找一找,看看又能发现什么?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些图形组成的物体吗?

    6、捏一捏。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物体,小朋友们想亲手制作一个吗?

    请你拿出手中的橡皮泥,捏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吧!

    六、小结

    角的认识课件【篇3】

    教学内容

    P27例1,P29课堂活动第1题,P29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

    1、出示P21的单元主题图。

    教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学生根据P27例1的要求独立自主学习、深思。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一起学习,学会了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检: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七、练

    1、P29课堂活动第1题。

    2、P29练习六第1题。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

    主题图例1

    (图略)(图略)

    长方形正方形

    课后反思

    认识图形(二)

    教学内容

    P28例2,P29课堂活动第2题,P30练习六第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导:

    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

    2、学生根据P28例2的要求独立自主学习、深思。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出示P28“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平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一起学习,学会了辨认三角形和圆,知道了圆柱体的上下面都是圆。

    六、检:

    师出示带有三角形和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物体,指着一个面,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七、练

    1、P29课堂活动第2题。

    角的认识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地位学情: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积淀。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有处理信息和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结合远程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远程多媒体教育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理念设想: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数学教学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及知识经验上。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及方法经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彰显美学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建筑、人文艺术和实际应用等息息相关。

    (二)、目标设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2、技能目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多媒体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于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难点特制定

    1、教法: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学法: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二、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现大自然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课件展示,宇宙星际、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体如鲜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创作圆:

    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作圆,方法工具不限。同时教师课件演示一两种作圆的过程方法,以启迪学生。)

    2、学生完成后我会提问:

    (1)你是用怎样的方法画的?在学生作答间我会适时做出科学的评语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

    r表示。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课件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展示)

    (2)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请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再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学生探索

    (1)此时我会播放课件--以半径旋转并标有直径的圆,请学生观察分析并且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等。

    (2)我再结合课件图片总结:圆的半径在旋转中,与圆的直径重合时,半径只有直径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

    给答对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件展示两个分别以半径和直径旋转的圆)

    (3)接下来我会再问那圆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呢?为什么?学生自己看着旋转的圆自己总结,我适时做出评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4、知识延伸

    (1)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时都用到了些什么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课件播放(可能会用到的工具如硬币、线、笔、圆规等)。

    (2)此时我会装作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直径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块钱的硬币哦?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半径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为难(我再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

    (3)接下来我再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重复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

    (三)、知识反馈

    1、请同学们用圆规画出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之后相互检查以巩固刚才所学的方法。

    2、测试、学生举手回答并说出理由(课件展示)

    A、

    图(1)中直径是()

    (图1)半径是()

    B.圆规两脚分开距离是4厘米,画出的圆直径是()(图2)

    C.图(2)中长方形的长是(),宽是()

    3、解释生活中的圆的相关运用如:

    (1)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2)飞标标靶的靶圈为什么是圆的?我会适时引导加以巩固。

    (四)、知识拓展

    1、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名句以及网页链接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课件展示)

    2、圆与生活:(课件展示圆与人们的生活如鲜花、日落、小桥流水、雄壮美丽的建筑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体现有圆的应用的物体等等,使本课知识得以拓展,学以致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三、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无数条r=d/2d=2r

    直径半径

    [优质课件] 角教学设计精选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质课件] 角教学设计精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四册,认识角

    三、教学重点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操作实践感知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找一找生生活中的角,个别指一指

    B、引导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C、小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D、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角

    2、动手做角,(准备好做角的工具,例如小棒、圆片、)

    (1)学生动手做,(选择自已喜欢的材料)

    (2)适当展示,以学生介绍为主

    3、比较大小

    (1)观察多媒体中演示的剪刀打开关闭时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张开的程度有关)

    (2)直接比较,多媒体演示,一眼看出,(四个钟面)

    (3)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还可以怎样比较?(两个钟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3、动手剪一剪,一张纸剪一刀后,还有几个角?

    4、游戏摆一摆, 用小棒摆一个有角的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那么五角星能和你成为朋友吗?不过五角星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小朋友,我真的只有五个角吗?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8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课件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交流中,教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知识,比如介绍锐角、钝角、平角等角的种类,介绍诸如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学习变得愉快。

    由于本设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可用来制作公开课或观摩课。

    探究活动

    剪角、数角游戏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形状,并能数出角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三个长方形.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

    游戏过程

    1.教师讲故事(投影仪出示背景):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投影仪出示三个长方形)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黑兔哥哥说.(配合故事,在投影仪上逐步打出3个,5个,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教师布置任务: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三个小兔中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一)”】

    3.学生4人一组,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4.教师继续讲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二)”】

    下图供教师参考

    拼角游戏

    教师准备

    若干个固定角(用两根小棍或硬纸条拼成).

    学生准备

    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

    游戏过程

    1.分给每个小组2个角(大小不一).

    2.在顶点重合的条件下,将两个角拼起来.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拼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看谁的最多.(拼角情况参考下图)

    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P47-48

    备课时间

    10.11

    授课时间

    10.12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 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 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3×5表示5个3连加,5个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者也可以写成5×3=15,读作5乘3等于15。你们能把另外两个加法写成乘法算式吗?谁可以读一读?

    生:6×4=24 4×6=24

    2×7=14 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习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习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习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实物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新的一天开始了,看,我们的校园多热闹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小朋友在踢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双杠

    生3:有的小朋友在做操

    生4:有位老爷爷在修剪枝叶

    ……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在这幅图里,也有很多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谁能说一说都是什么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角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课件出示园丁剪草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图形,(课件出示角)这个图形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看一看,除了园丁爷爷手里的剪刀张开以后可以形成角,图中还有哪些方现了角这种图形呢?

    生1: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钟形成了角。

    生2: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也有角

    ……

    2、初步认识角

    师:(课件演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在数学中我们怎么来表示角呢?我们看(课件出示抽出来的角)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闭眼想角的样子)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个角吗?

    (生用手比划角)

    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角的尖尖的这部分是角的顶点,我们看一看,角有几个顶点?

    生:角有1个顶点

    (生说师板书)

    师:我们再看,这两条线,我们把它叫做角的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角有几条边?

    (师生共数)

    师:角有几条边?

    生:角有2条

    (生说师板书)

    师:这两条边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师:(指板书)现在谁能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多找几个人说)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谁能说一说这是这个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顶点)

    生:这是角的顶点

    师:这是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边)

    生:这是角的边

    师:同学们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角了各部分名称,并知道了每一个角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孩子们,你可以判断出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吗?

    (课件出示练习)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有角,现在你能想一想,你都在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呢?

    5、折角

    师:看来同学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那你现在能用你手中的纸来找一个角吗?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棒,每个人都用纸折出了角,现在看,老师这也折了两个角(出示课前剪好的实物)你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自由发言)

    师:那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吧(师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虽然这个角的两条边比这个长,但角的大小并没有改变。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看(出示活动的角)

    (生观察)

    师:这时候的角比刚才大还是小?

    生:比刚才大

    师:这时的角比刚才

    生:比刚才小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过关系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谁能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画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画角呢?

    生:想

    师:现在我们看黑板

    (师在黑板上画角,生看)

    师:在画角时,我们要先确定顶点为,然后从顶点向不同的方面画两条线,也就是两条边。这就是一个角,你们想试着画一画吧?

    (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角交上了朋友,谁能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

    教材分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找直角——判断角——折直角——画直角四个环节,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同时这几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纵向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形成空间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直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形成直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直角,对直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小大的比较。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认识直角,会用直尺画直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角有( )个顶点(1个顶点),( )条边(2条边)。

    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尺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尺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尺画直角。

    (1)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

    (2)尝试用三角尺画直角。

    先画一个点→以这点起画一条线→把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线重合,三角尺的顶点与点重合,沿着三角尺另一边画一条线→画成一个直角。

    (3)电脑显示画直角。

    (4)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巩固应用

    1.练习八的第6题。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

    2.练习八的第7、8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直角?哪些地方用到直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尺画角?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7)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角的初步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习。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画角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活动角,不规则的纸每个学生一张,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猜这白色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预设,慢慢从盒子里取出图片,只露出一部分。生:圆形或半圆。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图形)

    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怎么不猜圆形了呢?

    (预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们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也在里面——角。(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找图中的角

    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2、感受生活中的角。

    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3、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角,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角(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标出例一剩下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4、学习画角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如果让你画角,除了用纸、笔,你认为还可能需要什么?(直尺)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演示)。

    学生练习画角,并标出顶点和边(师巡视)

    (判断角)展示几个学生画的,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5、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做的角,并让其指出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演示将角的两边慢慢叉开,收拢。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2、师: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学生从角的组成,角的画法,角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介绍。随后课件出示角的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做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要定顶点,

    再从顶点引两边。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三角形课件


    在老师的工作中,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老师可能需要每天都不断地编写新的教案和课件。通过学生的反应,我们可以得出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的结论。那么,如何写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呢?编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篇非常实用的“三角形课件”,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三角形课件【篇1】

    微课作品介绍本微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前先学指导,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学习任务单,在视频的指导下通过猜、量、算、剪、拼等方法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在课前利用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单,然后到学校课堂中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再进一步提升。

    教学需求分析适用对象分析该微课的适用对象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学生应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学习过角和角的度量,知道平角是180度。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该微课让学生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三边的关系后,三角形分类前学习的。这在苏教版中和原来的教材不同,放在这里是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三角形分类方法的重要前提。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对三角形分类及命名的方法,才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理解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够运用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经历猜想与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时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过程设计本微课教学过程:

    一、明确多边形的内角、内角和概念。

    首先要明确概念,才好继续研究。内角、内角和以前学生没有学过,还是有必要给学生明确的。

    二、探索三角尺的内角和,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

    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开始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引发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三、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

    验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量教材提供的三角形,算出内角和,可能会有误差。其次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拼成是平角180度。最后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四、拓展延伸,探究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已学过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呢。教师留下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去探索。

    五、自主学习检测

    学生观看完了视频是否学会了,是需要检测的。学生通过做完自主检测后进行校对,检验自己所学。

    学习指导本微视频应配合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共同使用,在观看视频时,根据视频提示随时暂停视频依次完成任务单。

    自主学习前准备:

    请在自主学习前阅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指南,并准备好数学书、一副三角尺、量角器、剪刀、铅笔等学习用具。

    自主学习任务单:

    通过观看教学资源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明确多边形的内角、内角和概念

    1、你认识下面的图形吗?他们各有几个角,请在图中标出来。

    2、你刚才标出的角,又叫做每个图形的()。

    3、如果把一个图形所有的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所得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

    4、你知道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方形内角和正方形内角和

    任务二:探索三角尺的内角和,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请拿出一副三角尺,你知道每块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在图上标出来。

    2、算一算,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3、根据你刚才的计算结果,你能猜想一下,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的度数呢?

    任务三:验证任意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

    1、请从数学书本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算一算,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2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剪下的这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把你的验证方法展示在下面。)如果你想不出来请看下面的提示。

    温馨提示:平角正好是180°,这三个内角能正好拼成一个平角吗?

    3、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先剪下来,再拼一拼。

    4、你发现了什么?写在下面。

    5、请你回顾一下我们研究三角形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简单的写下来。

    任务四:拓展延伸

    任务一中还有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研究他们的内角和。

    任务五:自主学习检测

    1、右边三角形中,∠1=75°,∠2=40°,∠3=()°

    2、第3个三角形还可以怎样计算,哪种更简便?

    3、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4、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配套学习资料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制作技术介绍CamtasiaStudio软件制作、PPT。

    三角形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三角板、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三角板,观察三角形的特点,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红领巾、三角架??

    引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新课讲授】

    知识点1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例1。

    1.做一做:

    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画一画:

    让学生自己画出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说一说: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回答:

    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4.做一做:请学生动手用三支笔拼成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顶点、边、角。

    知识点2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教材第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在黑板上示范作高两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提问:老师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作出它的高,并标出与高相对应的底。

    提问:三角形可以作出几条高呢?

    学生动手尝试,讨论回答。教师请学生指出每条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底。 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标出他的高和底,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知识点3 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例2

    做一做: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边框,分别拉一拉边框,你有

    三角形课件【篇4】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见的课,一般的做法是在由学生拼组后直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改革了这一常见的做法,在拼组后,通过对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探究,指导学生直接利用这种关系尝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教学内容:

    苏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5~P16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

    1、寻找思路。

    师:是的,我们还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那同学们想一想,开始我们同样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来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板书: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大家想想,怎样“转化”呢?可不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呢?

    [应变预设: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经验,一般会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方法实际“割补”,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不好,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

    2、动手“转化”。

    师:看来用“割补”方法很难“转化”。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转化”呢?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请大家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开始吧。

    小组合作拼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应变预设:可能有些同学不会拼组,教师可指导他们用旋转、平移等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

    师:拼好了吗?用这种拼一拼的方法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呢?谁来说一说,你们用这种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应变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形状,老师选择其中三个图形贴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为什么有些小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却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呢?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析: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不同类别,弄清拼成不同形状的原因。]

    3、尝试计算。

    师: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现在请同学们看图1。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那么,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又分别是多少呢?

    [评析:引导学生说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等底等高,为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铺垫。]

    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你们能求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算一算吧。

    师:算完了吗?它的面积是多大?

    师:我们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这个绿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大呢?想一想,小组同学商量商量吧。

    [应变预设:在设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可能有部分同学不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不会计算。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得出。]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开动脑筋,已经算出了这个绿色三角形的面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你们会计算屏幕上这个蓝色三角形(底3cm,高2cm)的面积吗?算一算。

    [应变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虚线三角形,和蓝色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确3×2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还得除以2。]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又计算出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看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你们还能计算这个三角形(底6cm,高4cm)的面积吗?

    [评析:由清晰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到由一实一虚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再到一个独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逐步深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思维含量非常丰富。]

    4、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经尝试着求出了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家都算得很好。那么现在你们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写下来吗?先写一写,同桌同学再商量商量吧。

    [应变预设:大多数的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你们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的过程。]

    5、理解公式。

    师: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你们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还要“÷2”呢?

    [评析:通过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困惑,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含义的理解:“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加深了

    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6、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不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写一写吧。

    [评析: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写一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自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自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动手起推导出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如下图,课本P85页的数学常识。)

    [评析:这样表面是介绍数学常识,但实际渗透了爱国思想教育。]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是刚才看到的那条红领巾,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求出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要用多少红布吗?

    师:对,要求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红布,实际是求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而要求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必须了解哪些数据呢?

    师:那就请大家动手量一量它的底和高吧。

    [评析:这里并没有直接给出红领巾的底和高,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量完了吗?请大家算一算,看看做这样一条红领巾到底需要多少红布?

    [应变预设: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展示学生的算式,集体订正。]

    四、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课件出示下面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吗?

    师:交通标志对于维护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学们,这些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师:对,它们都是三角形的。(课件出示其中一个三角形标志的底和高,如下图)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标志牌(底9dm,高7dm)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应变预设:指导运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如下图1:底3厘米,高4厘米;图2:底4厘米,高1。5厘米;图3:底2。5厘米,高2。8厘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全课总结,反思体验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总评:这节课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将“转化”的思想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一节课,教师尽量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组织他们动手实践,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参与他们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角形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学习,能够按照三角形各个角、各条边的关系,给在三角形分类。

    2、数学思考:利用已有的分类知识,概况出三角形的特点。

    3、解决问题:在分类的过程中掌握三角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奠定定基础。

    4、情感与态度:在共同学习中,训练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中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

    1、课件一个。内有三角形分类的标准,按角分、按边分的集合图及各个练习。

    2、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好各不相同的6个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这是?生:三角形。

    师:这艘船里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我们整理一下,看看有几类三角形。要给三角形分类,就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三角形可以按照什么来分呢?生:可以按照角,也可以按照边。

    师:我们回顾一下角的知识。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白板演示)师:拿出你们的自学探究1,把这艘大船上的三角形先按照角分一分。

    1、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拿出信封里的8个三角形,动手操作,有的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并进行讨论)

    2、选择一名同学上黑板分一分。

    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合作、讨论,你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特征?(学生会说出:我发现有些三角形有3个锐角,有些有2个锐角。我发现三角形有2个锐角,1个直角,我发现三角形有2个锐角,1个钝角??)

    3、师生共同优化

    根据角你认为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交流。最后结论:三个角都是锐角,两个锐角一个直角,两面个锐角一个钝角)

    在这些三角形中一定会有几个锐角?第三个角又会出现几种情况?(锐角、直角、钝角)

    那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几类?(分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另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我觉得这样既简单又清楚三角形各类的特点)

    请大家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给这三类取个名字好吗?(三个角是锐角的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叫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叫直三角形)

    那为什么直角、钝角三角形只要说出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就可以,而锐角三角形要说出三个角都是锐角呢?(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2个锐角,而锐角三角形才有3个锐角,没有说出3个锐角。我们就不能确定它属于什么三角形)

    4、得出结论。

    三角形按角可分三类(幻灯片出示集合图)。

    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5、研究按边的分类

    (1)根据角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看看边有什么规律呢?(①我发现我这个锐角三角形三边相等。②我这个三角形只有两边相等。③我的这个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

    交流中得到:三角形按边的长短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三边不相等,一种是两边相等,另一种是三边都相等。

    (2)教师归纳:我们根据三角形三边的长短,可把三角形分为三种。(板书:按边分类)

    ①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不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 ②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

    6、认识等腰、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师生在交流中指出各部分名称: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我们把它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我们把等边三角形叫做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只有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2)探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待征。

    7、同桌合作研究这两种三角形的三个角。(量一量角的大小)

    师生交流得出:等腰三角形两条腰所对的角叫底角,两个底角也相等。另一个角叫顶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8、掌握按边分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情况(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书上84页三个生活中的例子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判断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到这个知识的?最高兴的上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对老师有什么建议?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觉得“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我决定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教师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三角形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七年级数学教材第八章多边形第二节三角形的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外角和。

    教学目标:探索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能利有平行线的性质证明这两条性质,并应用计算。

    重点阐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外角和

    难点突破:添加辅助线

    二、说教法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互动。引导学生采用拼图和数学说理两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剪剪拼拼,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有关结论,另一方面又加以简单的数学说理,使学生初步体会:要得到一个数学结论,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数学推导说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说学法

    本节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以及外角和性质;并通过交流探讨,说理论证,加深认识三角形的两条外角性质和外角和性质,进一步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在课堂上尽量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即:发现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

    2、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一)探究与概括

    1、(1)图中有△ABC的外角吗?(∠BCD)

    (2)与∠BCD具有公共顶点的角是那一个角?(∠ABC),∠A、∠C、与∠CBD有公共顶点吗?(没有)

    ∴∠ABC是∠CBD的相邻内角。

    ∠A、∠C是与∠CBD不相邻的内角。

    2、问:(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相邻内角有什么关系?(互补)

    (∠BCD+∠ABC=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P47做一做

    将∠1,∠2剪下拼在∠1′与∠2′位置

    三角形课件【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P83~P84。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板书“分类”):“分类”在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分类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分得正确呢?

    1.全班学生可分为胖的和戴眼镜的。

    2.交通工具可分为飞机、轮船和火车。

    3.我们家三个人,有喜欢看文艺节目的,有喜欢看体育节目的,还有喜欢看篮球比赛的。

    (逐题出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分类需要三个要素: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必须遵循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等原则。学生要探究三角形分类,首先就得了解这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在新课学习时来检验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因此,在课前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础性知识,同时也借助此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揭题:三角形的分类。

    师: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出示如下三角形,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采用折、量等方法来操作)

    2.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3.反馈。

    (1)按角分。

    ①分成两类。(以是否有直角为标准。)

    (引导学生对照分类的三个要求,发现标准统一、无遗漏、不重复,大家认同这个分法)

    板书:按角分:①有直角的三角形②没有直角的三角形

    ②分成三类。

    第一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二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钝角,第三类三角形中的角全部都是锐角。(学生说时,教师请学生将这三类三角形有序地摆放)

    教师板书得出如下分类:

    按角分:①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②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③三个角都是锐角(师生对照七个三角形,共同查看,发现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上述两种分法都是正确的,不仅符合概念分类的原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即分析能力较低的学生,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分析能力稍高的学生,其分类更加细化。但重要的是,尽管产生这样的差异,然而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详实的反馈过程,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角的特征,又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分类思想。]

    (2)按边分。

    ①师:上面我们讨论的三角形分类都是按角分的。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吗?

    (师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并介绍: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一类是只有两条边相等。另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学生说时,师请学生指出各不相等的三条边、相等的两条边或相等的三条边)

    ②介绍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按边分与按角分相比,不管是从概念的抽象方式还是从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来看,差异是很大的,按边分所具有的难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考虑到知识本身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时间等因素,在教学三角形按边分时,适当淡化分类要求,突出对边特点的感知,直接地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重点认识它的一些名词及特征,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③借助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介绍“腰”、“底”、“顶角”、“底角”等名称,学生依样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作标注并相互说说。

    ④借助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直接告诉学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什么角呢?(学生认识到等边三角形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要求学生深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将本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且着重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达标检测,解决问题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1)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3)最大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分一分。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折一折。

    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7题。

    三角形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2、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活动,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法:主动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3中的图1。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针对预习作业中的题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特别是做错的题目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问题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可以把角分为什么?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完成课本22页的各项要求。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角?

    2、从情境图入手。这是什么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些三角形一样吗?

    3、你能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二)说一说、认一认

    1、认识笑笑的分法。笑笑为什么这样分呢?

    2、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一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直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观察第二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钝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角的三角形是角三角形。

    四、当堂训练

    1、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

    2、(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4)有两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_____角;直角三角形中必定有一个是_____角;钝角三角形中也必定有一个角是_____角。

    4、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不等边三角形()条对称轴。

    5、完成检测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6、进行找一找、填一填。进行23页练一练第2题。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7、练一练的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集体订正。

    8、学生独立练习做练一练的第

    3、4题。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拓展提高

    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七、布置作业完成数学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课后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环节做了适当的调整。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动手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分类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时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血红色呢过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的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认识角课件(通用十篇)


    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整理了详细的“认识角课件”资料,本文会给您带来不少收获。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

    认识角课件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2、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掌握它们的特征(2)能够正确区分这几类物体(3)分积木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

    亲自动手摸一摸各种物体,感受它们的特征

    3、拓展性学习包

    趣味拼摆中运用图形摆成各种物品

    魔方课程中的魔方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把我学会了吗放到第一课时中进行补充。分积木是对分类、区分图形的一种补充。

    2、学科间整合:把美术中的趣味拼摆在本单元中加入,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物体的特征。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中的魔方课程应用正方体魔方进行活动,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

    4、体验式活动:动手摸一摸感受各种物体的特征。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第六单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学生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合作交流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先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注:寻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物体,亲自动手摸一摸各种物体,感受它们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角课件 篇2

    教科书第50页内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是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3、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课件、学具。

    一、激情导课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拍手的过程也有奥秘,我们来做一个拍手的游戏,好吗?

    游戏一:老师拍2下,同学们拍3个2下。

    游戏二:老师拍3下,同学们拍4个3下。

    游戏三:同学们拍6下,老师拍2个6下。

    游戏要求:①拍手时要一致,注意停顿,如游戏中拍3个2下,每拍2下要停顿一会儿。

    ②注意思考拍的次数。

    师生活动。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听到这节奏明快的拍手声,小兔子也来到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来探究倍的认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2、出示学习任务:

    ①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

    ②能用语言表诉图形、数的倍数关系。

    3、效果预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探究活动,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自主探究。

    (一)、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胡萝卜:2根

    水萝卜:6根

    白萝卜:10根

    小白兔:3只

    小灰兔:3只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水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可以动手圈一圈。

    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汇报

    教师板书: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

    师:谁能说说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可以动手在课本上圈一圈。

    学生活动并小组内交流,指名小组汇报。

    教师板书: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5倍。

    师:从上面的信息中还有哪些发现?

    让学生汇报。

    板书:小白兔的只数与小灰兔的只数相同,所以说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灰兔只数的()倍

    (二)、新知应用(完成课本50页做一做)

    (1)圈一圈、填一填。

    绿圆片:●●●

    橙圆片:○○○○○○○○○

    蓝圆片:●●●●●●●●●●●●●●●●●●

    橙圆片的个数是绿圆片的( )倍,蓝圆片的个数是绿圆片的( )倍

    (2)摆一摆

    第一行://///

    第二行: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 )个5根,一共是( )根。

    (3)黄花有2朵,粉花有10朵,

    粉花的朵数是黄花朵数的( )倍。

    (4)摆一架飞机要用5根小棒,10根小棒能摆( )架飞机。摆3架飞机要用( )根小棒?

    (5)拓展思维:涂一涂

    ●●○○○○○○○○○○○○○○○○

    ○○○○○○○○○○○○○○○○○○

    (1)、第一行○的个数是●的( )倍。

    (2)、请给的二行的○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在根据涂色结果提出倍数问题。

    学生活动后指名汇报展示。(如:17是1的17倍;15是3的5倍;12是6的2倍;9是9的1倍)

    三、检测导结

    1、检测设计:

    2、信息反馈。教师讲评学生自主批阅(或小组批阅)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探究,你理解倍的含义了吗?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主动积极,效果很好,真棒!下课。

    认识角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兑换。

    能力目标:

    1、经历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归纳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德育目标:通过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对学生进行“以热爱祖国为荣”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兑换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

    【实验及教具】:

    课件、人民币实物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学案设计】:

    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中关于人民币教学的唯一单元,是在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提前回家感知各种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是王丽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她要用存了一年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一件礼物。你知道她存了多少钱吗?(面向全体)老师把她的存钱罐带来了,咱们一起来看看。

    二、新授

    1.大家知道我国的钱叫什么?(面向全体)(认识人民币)我们可要爱护人民币,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整理分类,将人民币进行分类。

    (1)按面值大小分:元、角、分;

    (2)按质地分:硬币、纸币;

    (3)按颜色分:红色、绿色;

    (4)按版别分:新版、旧版。

    3.出示一张人民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辨认的,并且按照我们的分类来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

    4. 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就像一家人,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面向优生)

    (1)一张1角的能换几张1分的?(1角=10分)

    (2)拿起一张1元的纸币,你能拿出与我拿的一样多的人民币吗?(1元=10角)

    我用一个小动画来引入,牛伯伯发红包给小猴和小兔,但是小猴是10张一角的,小兔是1张一元的,于是小兔哭了,于是我就问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能不能安慰一下小兔,从而引出1元=10角,

    (3)一张5元能换几张1元?如果你有20元,你想怎样换?50元呢?

    5.现在你能帮助王丽数出存钱罐中的钱吗?把它写在统计表中。

    (6张1元=6元、2张5角=1元、5张2角=1元、10张1角=1元、2枚5分=1角、

    3枚2分=6分、2枚1分=2分,合起来一共是9.18元,即9元1角8分)

    认识角课件 篇4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9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

    (点击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师:(宣布复习要求)摸一摸你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一记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在点、线、面上各有哪些特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合作完成表格一。注意用简练的文字归纳。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好,小组活动开始。

    (点击,出示表格。)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线

    (师及时发现并表扬最先完成的小组。)

    2、展示汇报:

    师:谁上台将你们讨论的结果给大家看看,向同学们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点击,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有8个顶点 有8个顶点

    线 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都相等

    面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

    面积相等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共同讨论:

    师:想一想: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小结: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1)“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棱分别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2)“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探究二:复习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你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的非常好,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忘记圆柱、圆锥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拿出圆柱、圆锥,摸一摸,感受一下它们的特征,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表格二。

    (点击,出示表格。)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点击,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圆柱 圆锥

    底面 2个大小相等的圆 1个圆

    侧面 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3、小结: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圆锥也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只有1条高,即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三、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1、看图回答:(课本P109/练习十九11、)

    2、填空: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顶点,()条棱,()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

    (2)用一根长1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厘米,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宽、高的和是()厘米。

    (3)()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条高。

    (4)()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条高。

    (5)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展开会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它的宽等于圆柱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点。

    (点击,出示表格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海关大钟时针长2.7米,时针绕一圈的长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右图中,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分别以AB,BC,CD,DA

    为直径画半圆。求这四个半圆弧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认识角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材第10页第14题是较灵活的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方法。】

    认识角课件 篇6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以明快而简洁的节奏点明学习任务,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通过分类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创造,努力让学生经历“×”这一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符号的意义与价值,感悟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与统一性,进而发展符号意识。】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数学模型”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

    六、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书设计:

    乘 法

    6+6=12 2×6=12 2个6相加8+8+8+8=32 4×8=32 4个8相加 ??×3=60 20个3相加 20

    【设计思路】

    一、关注设计的理念,引领教学的思路。

    在课标20xx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学情,把准教学的起点。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1.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2.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三、 关注经验的积累,沟通数学的“形与式”。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

    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 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关注思想的感悟,传递教学的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习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语)。也许每一位数学教师对“一堂数学课对于学生的数学发展有多大的力量起多大的作用”都不应当忽视,因为,不就是这一堂又一堂的数学课汇成学生整体的数学教育的吗?

    认识角课件 篇7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横生活设疑激趣】

    图图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他坐车去上学,他发现汽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他想为什么轮子都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形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画一画: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剪一剪:把你画的圆剪下来?

    圆与我们过去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折一折: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仔细观察: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结合书理解)

    在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中得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它们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表示。

    4、找一找: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直径有()。

    5、量一量: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半径和几条直径,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所有的半径都(),直径有()条,所有的直径都(),半径是直径的(),直径是半径的()。

    活动二:探究圆的画法

    1、想一想,画一画:怎样才能画出任意大小的圆?圆的位置和大小和谁有关?

    看看书上的理解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试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

    2、思考:图图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做游戏,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巩固提高内化新知】

    1、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用圆规画圆,如果半径是4cm,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cm,如果要画直径是10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cm。

    【解惑释疑应用拓展】

    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板书设计:圆

    圆心:o

    直径:d

    半径:r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 )表示。

    2.通过(),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 )表示。

    3.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 )表示。

    4.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图形。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 )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5.在同一圆所有的线段中,()最长。

    6.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7.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5厘米,直径是()厘米。

    8.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

    9.()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10.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厘米。

    11.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二、判断

    1.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2.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3.两个圆的直径相等,它们的半径也一定相等。()

    4.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线段。()

    5.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

    6.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7.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8.在画圆时,把圆规的两脚张开6厘米,这个圆的直径是12厘米。()

    9.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圆心能决定圆的位置。()

    认识角课件 篇8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1、口算训练

    2、填一填。

    1、曹冲称象。

    2、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板书课题)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

    3、即时训练(课件示)。

    4、小结。

    1、填数。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

    3、小动物过桥。

    4、我会填。

    5、判断。

    6、读一篇日记,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第3单元的知识。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故事和欣赏图片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在讲授新新课时,让学生抱一抱朋友,再次感受到千克与吨的作用,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做是25千克,几个这样的'同学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由此得到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在这样的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如在练习中出现的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哈哈笑。做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让学生感到很好的可视效果。

    认识角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

    2、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改成乘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在做中学。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入课题

    1.讲述故事。

    冬天快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一天下午,它们进行了一次数学比赛。山羊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2+2+2+2+2=?山羊老师的话刚说完,舌尖口快的小喜鹊就抢着大声说“2+2=4 4+2=6 6+2=8 8+2=10”可是,小喜鹊还没说完,一向被认为行动缓慢的小乌龟却不紧不慢地说:“二五一十”,小乌龟说的答案反而在小喜鹊说出“等于10”的前面。

    2.提问导入。

    (1)故事里,谁算得又对又快呢?(小乌龟算得快)

    (2)为什么小乌龟算的快呢?你们想像小乌龟那样算得又对又快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相同加数”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去过游乐场吧,好玩吗?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什么好玩的?看主题图44页,都有哪些游乐项目?你们喜欢吗?

    (1)师:今天我们也来统计一下同学们都喜欢玩什么好吗?我们先来看看咱们班共来了男女同学多少名?

    ①男女生共有多少人?(列式板书)

    ②喜欢玩摩天轮的男女生共有多少人?

    ③喜欢玩过山车的男女生共有多少人?

    师:我们一起看看主题图中玩各种游戏的各有多少人?

    ①图中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列式板书4+4+4+4+4=20)

    ②图中玩过山车的有多少人?

    ③图中坐游览车观光的有多少人?

    师:孩子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真棒!

    (2)观察、分类。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都是用什么运算解决的?

    请你根据加数的特点,将黑板上的算式分类吗?并和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师:谁能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组?

    加数个数不同。(板书:几个)

    “相同加数”(板书:相同加数),在一道加法算式中,加数都相同叫做相同加数。

    右边一组的算式中,每个算式相同加数分别是几呢?

    2.认识“几个几”

    (1) 举例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师板书。

    生1:连加算式。

    师:能直接告诉大家你写几个几相加吗?

    师小结:看来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说成“几个几相加”真简便。

    生2:几个几相加,加法算式比较长。

    (3)每个算式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

    提问:谁是相同加数及谁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3.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 指出:40个2相加说起来简单,写起来可真麻烦,如果要能写得简单一些就好了!猜猜写简单一些的算式要写出哪两个数来?这两个数中间应该添什么符号呢?

    (2) 板书算式。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左斜,再写右斜。

    (3)另外一种写法。

    (4)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几个几相加)

    (5) 改写乘法算式。(板书)

    4. 读法。(板书)

    5.乘法各部分名称。

    师:算式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你们知道吗?学生猜测。

    师: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快去请教你们的小老师吧!打开书47页。同桌互相学习当当小老师吧!

    师:谁想给全班同学当老师?教我们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6.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板书)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基本练习:

    师:乘法你学会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

    书第46页第3题

    书第47页第3题

    2.开小火车改写乘法算式。

    师:竟然没有难倒你们,你们还敢继续挑战吗?

    3.判断对错!

    师:我不服气,能给老师一次机会再考考你们吗?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用乘法表示的事物,你看这是什么?

    (1)药盒10片×2板(媒体),猜里面的药怎么放的?

    师:孩子们,你们都有一个聪明的头脑,老师要用掌声向你们表示祝贺,请认真听!

    (2) 开放练习,发散思维。

    师:孩子们,你们都有一个聪明的头脑,老师要用掌声向你们表示祝贺,请认真听!×× ×× ××,请你也用这样的掌声为自己祝贺!你能听出乘法算式吗?

    5.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能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大家找一找,说也行,表演也行。比一比,谁最先找到。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1.谈收获?

    2.师总结: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家中的事物,看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说一说。

    认识角课件 篇10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了乘法口诀的基础后出现的。例1是以六只小兔身边的萝卜引出谁是谁的几倍的关系,根据3个2根,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习方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激趣导入

    苹果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水果,我们都见过也都了解它,今天,我要考你一些关于苹果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知道吗,3个2也可以说做2的3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苹果是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小兔子喜欢什么?(白菜,萝卜),回答的真好,这一天小兔子就去寻找他所喜欢的萝卜了,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看看。(先出示课件问题,后播放Flash)

    看完故事后请回答:

    1、他们都找到了什么萝卜?这几种萝卜各有多少个?(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小兔子想很快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很快知道吗?(学生独立思考,给出思考时间)。

    算一算。(有没有更快的办法?提示现在这么乱,我怎么知道有什么关系)摆一摆,请学生说,教师演示。

    ……比……多、少多少?(提示: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倍,那么用倍可以描述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数量关系吗?),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你知道他为什么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吗?他说的对吗?

    我们把手中不同颜色的小棒看做不同的胡萝卜,来摆摆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1、摆萝卜(学生叙述,教师黑板摆放)。

    师:像这样把6根红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先由老师引导认识“倍”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将“倍”与“几个几”直观的联系起来。)

    2、叙述(倍)(个人,小组,全班)

    有2根,有3个2根(共有6根),我们说

    的根数是的3倍,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3、思考:那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学生自己思考)讲述思考过程

    师:大家再一起看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

    白萝卜是几个2根呢?怎样摆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一数。指名学生上黑板用白萝卜贴纸演示,摆一摆。

    师: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指名学生回答,将白胡萝卜两两圈起来。(板书)

    有(2)根,有5个2根(共有【10】根),我们就可以说根数是的(5)倍,也可以说(10)是(2)的(5)倍。

    3、巩固“倍”的概念。

    ①胡萝卜数好了,小兔子就开吃了,它先吃掉了一个红萝卜(拿走一个),那大家再想想,白萝卜变成了红萝卜的几倍了?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②贪吃的小兔子又吃掉了两个白萝卜(拿走两个),那现在白萝卜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呢?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引导小结:“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三、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拍手接力连接了新旧知识,且操作简便,耗时少,可以为后续学习留出更多时间。)

    二、引导探究,认识新知

    师:老师今天就给小白兔准备了好多不同的胡萝卜。大家一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贴上大胡萝卜贴片,两两贴在一起。)

    那带叶子红萝卜有多少根呢?(贴上红萝卜贴片,两两一起贴在黑板上。)

    师:像这样把6根红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线与角课件(实用十四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最好能认真撰写每一个教案课件。设计教案时需要注重创新和变革,经过仔细的分析,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撰写了“线与角课件”,请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个人收藏!

    线与角课件(篇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江南”两个生词。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学难点:理解“荷叶何田田”的意思。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江南吗?去过江南的小朋友说说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生:我去过苏州。生:我去过常州。生:我去过无锡。师:对,这些地方都属于江南。人人都说江南美,但江南最美的要数江南水乡了,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边听边观看江南水乡的美景)。

    生: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师:是啊,江南水乡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叫——

    二、学习生字“江”、“南”

    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一笔一画写的。

    学生书空。

    学生描红“江”

    做生字开花的游戏。

    谁能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出示“南”

    (4)一笔一画照着写。

    交流自学情况。(评:教者在重点指导“江”字的读写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下面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观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师: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作个介绍。

    生:老师,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学习第一句师:每到莲子成熟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去一一采莲了。人们撑着小船去采莲的时候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们小朋友读读课文就明白了。下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生:采莲的人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莲花、莲叶、莲蓬。

    生:莲叶一片挨着一片,很多、很绿,所以我喜欢它。

    师:我觉得你也很可爱呀!那古时候的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又绿又亮的莲叶,心里非常的喜欢,就不由地称赞到

    生:(齐读:莲叶何田田!)在图片上出示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生:我觉得老师读“莲叶何田田”的时候,好象读慢了。

    师:谢谢你给我提的意见。你是怎样理解的,你就怎样读,好吗?我相信你会读得比我更好!(小朋友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师:这么美的莲花、莲叶,把小鱼也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鱼在干什么呢?(学生观看课件)

    生:小鱼好象在捉迷藏。小鱼好象在做游戏。这些小鱼好象在唱歌、跳舞。

    师:我们小朋友说得真好,那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小河里,鱼儿有的像在,有的像在(),还有的像在()……,它们玩得()。(出示句式)

    线与角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 

            1感受理解人物的独特心理。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德育渗透点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 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 

    四、教学设想: 

     1、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往往给学生认知、欣赏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的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采用戏曲欣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言品味时,教师指导点到为止,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2、重点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悟品味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李书同的《送别》曲,它写的是离愁别绪。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板书《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语言品味

    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赏读曲词《端正好》。(课下给大家留了预习作业,先背诵开头和结尾的曲子,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放录象,再背诵。

    1、 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可讨论商量)

    明确:意象:蓝天、白云、黄花 、西风、北雁、霜林

    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 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板书)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提问: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索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些意象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在离人眼中,霜林之所以醉,是人的离情使景物沉醉。从“离人泪”可以看出主人公离别前伤感悲凉的心境。体现情的只一个“泪”字,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的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泪”字为画龙点睛之笔。

    这一支曲子是化用谁的诗词?

    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写景。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阔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

    三、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赏析【一煞】、【收尾】两曲

    (二)、(学生齐读、背诵课文 )提问:《一煞》《收尾》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字词用得好?

     

    明确:【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提问:这样的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讨论明确: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 “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 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如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鞭残照里”,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身影,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中,留下的是一片静寂。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煞》《收尾》写愁用了“青山”“古道”“斜阳”“淡烟”、“暮霭”这些意象。其实这也不是作者的独创,也是化用了古人的用法。你能联想到与这些意象有关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看一下唐诗宋词中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四、知识点回顾

    1)用凝练、精当的语言描摹景物,显现情感。

    2)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增加文采。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下节课重点讲修辞)

    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色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

    五、欣赏音乐

    江淹曾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白《菩萨蛮》中有“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都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李叔同的《送别》歌词 )。歌词中几个充满浓郁古典气息的意象:长亭、古道、芳草、晚风、..他从写长亭入手,点名送别地点。景物描写渲染送别的气氛。全篇透出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但哀而不伤,意蕴深沉而表露淡雅。词句直抒胸臆,所表达的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超越了时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它作为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成为影片的灵魂音乐,为此片增添无穷韵味。

    六、写作启示:

    1、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物象(景、物)。

    2、化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七、小结:我们今天学的《长亭送别》称得上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它“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八、迁移: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假如来年春天仍在十里长亭: 

    1、 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

    2、 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  崔莺莺长亭相迎……

    3、 张生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 崔莺莺长亭思盼……

    根据以上三种情景,任选一种情境,写出一段情景交融的话,写成现代诗歌或仿写都可以,要讲究一点文采。四-五人为一组,选出执笔人和发言人。几分钟后交流。

    点拨:想象要丰富,又应合理。地点未变,时间已变,要注意春天景物与崔莺莺的心情一致,要做到情景交融。

    示例 :碧云天,芳草地,东风醒,双燕衔泥。晓来谁奏春归曲?却是百灵啼。

    1、 东山绿,西山青,十里亭,一路相迎。扬花有情点点飞,唤我张郎回。

    2、 长亭外,古道边,春山蹙,一帘雨幕。乱红可曾迷君眼?莫做负心汉。      

    九、布置作业:  

    1、 找出其它化用的词曲

    2、 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板书设计:长亭送别  

                  王实甫

    线与角课件(篇3)

    导入: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尤其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那么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呢?徐志摩曾满怀深情的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可以说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是内心又有怎样的波澜呢?他对康桥到底怀有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看这首《再别康桥》体会诗人浓得化不开的康桥之情。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这些自然景物,给读者一种清新之感,也会引起读者的好奇,诗人是怎样看待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又浸透着诗人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就来分析这些意象。

    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小节,作者首先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像母亲深怕吵醒熟睡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柔情与情丝全都在轻轻二字上尽情的体现。在轻轻的招手与作别西天的云彩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诗人在这里便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作者把她比喻成美丽的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她的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让我不舍,让我眷恋。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康桥浓烈的爱恋。

    第三节,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波起伏。 “油油的”让人感到水草的鲜活、厚实。“招摇”拟人的方法,写它仿佛在向人招手。惬意平静。在这仙境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甚至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至此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想放歌想要追寻他的理想他的梦。

    但诗人不能放歌,他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他要离别,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诗人吹奏了离别的笙箫。无声却哀伤。夏虫也为我沉默,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轻轻地,我走了“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

    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

    下面我们就来重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线与角课件(篇4)

    课名是《再别康桥》,是苏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二册。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生字;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能够朗读欣赏2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再别康桥》,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学生尚未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

    1、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

    2、 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学生交流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长篙 ……

    星辉 ……

    ……  ……

    线与角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四首诗的思路。

    2.通过抓手法、意境和主要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感悟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代表做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拉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一句话》、朱湘《情歌》《关外来的风》等。

    2.背景:一种说法是,19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修理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

    三.听朗读录音,确认生字,然后竞读课文。

    畔(    )  荡漾(    )  荇(     )   榆(    )  篙(     )  斑斓(     )  笙箫(      )

    四.赏析全诗:

    1.第一节:“轻轻的”反复,“西天的云彩”拟人,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2.第二节: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3.第三节:采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轿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第四节:采用比喻手法写榆树下的清潭。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这所谓“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人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5.第五节:设问、拟物和夸张手法使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挥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

    6.第六节:本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7.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五.总结诗歌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拍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六.作业:

    课后练习一;针对徐志摩“回归自然”的问题,写一段200字的评论文章。

    线与角课件(篇6)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第9课。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是教学重点。揣摩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是教学难点。

    1.板书课题。

    2.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激起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世界级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学生练习朗读,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教师适时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让学生在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考虑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是否归来,顺便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心地太善良了。)

    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仅仅了解故事的梗概是不够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用他的生花妙笔细腻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品味,去欣赏。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主人公精神的高尚,同时领略大作家托尔斯泰高超的文学才华。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看看除了知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这件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2.交流。

    (1)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A.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B.这段文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写了屋外,再写了屋内。)

    C.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课件将“温暖而舒适”加上着重号。)

    D.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什么样子的?

    E.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

    F.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靠什么取得的?

    G.这段文字中渔夫和桑娜的勤劳,作者是直接写出来的吗?(不是。)是怎样写出来的?(是通过室内外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

    教师告诉学生: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

    (2)桑娜家境非常贫穷。

    桑娜的家境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边读边提问:

    A.“沉思”是什么意思?桑娜家境贫寒是通过对桑娜的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心理。)

    B.“勉强填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C.这“勉强度日”的生活是靠什么来维持的?

    小结:这段文字以桑娜的心理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桑娜家境贫穷,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桑娜的家庭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度日,而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也是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才得以维持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寒,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1.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夜晚,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她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作者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物美好形象的塑造。请同学们仔细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桑娜这一人物的?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3—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的句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写一写,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两处。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B.对这句话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教师引导理解。

    为什么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桑娜抱回孩子的那一刻她经过了深思熟虑吗?她考虑到自己这样做是舍己为人的善举吗?那么是什么驱使她这样做了?(善良的本性。)

    “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为什么在桑娜看来“非这样做不可”?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A.让学生说一下对这段话的理解。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说明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你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从这里你认为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C.你对这段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探讨省略号的作用:心情紧张,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不是很连贯,很有条理。)

    D.谁能有感情朗读一下这段话,注意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

    线与角课件(篇7)

    失街亭

    一、 教学目标

    1. 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

    2. 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形象。

    3. 了解并掌握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

    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分析诸葛亮“三嘱”、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补充经典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五、教学思考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六、学生活动

    1.分析讨论,归纳文章主人公孔明、马谡的性格特征。

    2.小组合作,讨论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进入氛围。

    听着这首《西江月》,看着那江水东去,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们上学期学的词?

    (学生的答案不一,可抓住其中和课文内容相近的内容学习)

    是啊,江水东去,带走了英雄事无限,可是江水带不走后人的评论与思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街亭,走近英雄。

    (二) 释题《失街亭》

    1、 谁失街亭?  (只要相关即可)

    2、 街亭为何而失? (学生的答案很多,可适当放开)

    同学们找的很准,具体地说,街亭是在马谡手中丢失的。

    (三) 分析语言,归纳人物形象

    1、(1)马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并归纳其形象特点。

    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

    “三笑”。

    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直接描写)

    (全班朗诵第三段)

    除直接描写之外,作者还用间接描写来展示他的`性格特点:

    1. 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衬托马谡的自骄蛮横

    2. 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3. 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马谡的无能

    (2)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提示:  战前(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

    战后(自缚请罪、勇于负责)

    “丞相诸事尚问于我”

    (挺身而出、勇于负责、颇有才干:谋士)

    明确: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

    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2、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1)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罗贯中极力描绘的“古今第一贤相”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我们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

    明确:诸葛亮在战前点将“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明确: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3)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了。那么,诸葛亮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了!但是在《失街亭》中,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呢?

    (不是!)

    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明确: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师:好,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板书:感情丰富,有情有义)

    那我们应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看呢?

    明确:抓住“三哭”。

    师:能不能说明一下?

    明确: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师: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明确:“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明确: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师:好,那第三次呢?

    明确: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明确: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明确: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师: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那么,在“斩马谡”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重情重义、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四)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展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

    师: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课后思考“失街亭,谁知过?”(展示幻灯。)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五)看不完的江水,叹不完的英雄,唱不完的歌,就让我们跟着毛阿敏一起感悟英雄情怀吧.

    (在《三国演义》片尾曲中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蜀国--街亭--魏国

    马  谡:狂妄自大   纸上谈兵   勇于负责

    语言描写

    线与角课件(篇8)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穷”的特点。

    N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二、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

    四、体悟那四处流溢的“富有”

    1、师: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老师一遍遍地读着文章,分析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们的富有。(学生讨论)

    2、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学生自由读全文,寻找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4、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朗读,感悟穷人的美好品质。

    (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3)夫妻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如果不用“穷人”做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说出自己的理由。

    线与角课件(篇9)

    《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的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

    他们刚刚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

    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再别康桥》,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重点分析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难点分析 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

    分析 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并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关于徐志摩,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三个大字。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关于他的爱情,我们都知道什么?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还有,哪像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转瞬就消失踪迹的,没有结果的才女林徽因,这是他灵魂的伴侣啊,他曾经有一首诗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惟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从南京回北平,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太可惜了,是吧?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他最终象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

    一个是美:如果说他对爱的追求献给了三个女人,那么他对美的追求就献给了他的诗歌。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首诗歌。听老师给大家配乐示范朗诵。 (老师朗诵)

    这首诗歌给你们的整体感受怎么样?美吗?大家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出声读。老师不提任何要求。开始。

    这首诗歌特别具有音乐的美感。我们来看: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诗歌都押韵,而且首节和尾节的韵又相同。这就造成一种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形式上看,这首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很有建筑上的美感。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前两个“轻轻的”是指来的轻轻和去的轻轻。只是来到这里,又只身离去。没人相接与相送,都是很寂静与落寞的。 第三个“轻轻的”是什么?我们轻轻的挥手,有什么感觉?大家示范一下,挥动你的手臂。如果很重的挥手,“走了,走了”,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洒脱,很不在乎。而徐志摩的“轻轻的”招手,表现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情--很不舍得离开。

    第二节里面出现了一个意象。什么啊?“金柳”

    我们看一下作者心中的金柳是一种什么感觉?(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美艳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照映在我的心上。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像夕阳中的新娘。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 作者面对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眷爱康桥里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

    (课文描写了哪些意象,老师举例说明如“金柳”。同学们分析其他的意象。)

    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荇”

    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作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里面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作者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一个甘心可见作者对康河的眷恋,

    作者的视角由岸边的金柳,低头转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接着他把目光转向了拜伦潭。

    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淳厚的诗意。在这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作者彩虹似得梦,作者过去在康桥的美好的生活,像梦一样的生活。作者曾经写道:“19他在康桥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之际,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上太平洋去,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拼搏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变成了梦里的山河。”

    第五节  作者要去寻梦去了,寻找自己过去的美好的生活。他似乎忘记了,她是要离别康桥的。他撑了一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直到了星辉斑斓的,从夕阳一直到了星辉斑斓,可见作者在康桥停留的时间之长,这也说明作者不愿意离别康桥了。就在这种无意识中,作者忘记了他的即将的离别。而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了。

    第六节  作者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意识到我今天就要离开了。心情顿时为之沉默。离绪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一切都寂然了。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别离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桥的欢乐笑语,都将使人的离去而寂寞。

    第七节 呼应开头,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使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这首诗歌的感情是一种极平常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

    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梦醒了,才知道无路可走的悲痛。

    但我们看他的离别和别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古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古人在别离的时候,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其中总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味道。离别一般是很感伤的,很沉重的一种感情。那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的离别的味道怎么样,有很沉重的感觉吗?为什么?

    这首诗歌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没有声音的存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连“夏虫都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点声音也没有,在这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叮咛执手,就会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

    另外,这首诗歌,诗人选择的独具特色的意象,诗中借以抒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六、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七、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云彩 ……

    金柳 ……

    长篙 ……

    星辉 ……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五.总结诗歌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拍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六.作业:

    线与角课件(篇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明白作者通过一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知识链接

    李少白笔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宁乡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儿童诗集《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

    雪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高山中,花可入药。

    山丹丹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一位古老的神。她的主要功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

    大禹大禹姓姒(念sì),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敖包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

    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自主学习

    1、我会读。

    翱翔莽莽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学步

    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开放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____”标出。

    刚劲(jìnjìnɡ)哈达(hāhǎ)纤夫(qiānqiàn)露出(lùlòu)滋养(zīcī)雏鹰(chúzhòu)

    3、填字组词

    ()学语()学步()圆月()昆仑

    翱翔的()纯洁的()璀璨的()崭新的()

    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歌共有几个小节?请把每小节的主要意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你能从诗句中感受到中华少年的爱国热情吗?摘抄几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练测测

    1、给多音字组词。

    劲jìn()jìng()哈hā()hǎ()

    纤qiàn()xiān()卷juǎn()juàn()

    2、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

    a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朗诵时应充满__之情。

    b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写出了____________。朗诵时语调要_________。

    c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四个排比句表达出了__________,朗诵时语调要___________。

    3、阅读拓展。

    祖国是什么?

    有一天,孩子仰起花一般好看的脸,问白鸽。

    白鸽从天边飞回,从四面八方衔来了答案。

    太阳回答: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松涛回答:是飞越群山的巍峨的长城!

    稻穗回答:是等待开镰的金色丰收。

    晓风回答:是边防战士挺拔的身影。

    浪花回答:是乘风破浪竞渡的龙舟。

    星星回答:是中秋佳节团圆的月饼!

    青松回答:是精神抖擞开屏的孔雀。

    大海回答:是吹拂大地温暖的春风!

    孩子笑了,他抚摸着白鸽,用他的心说了一句:

    “祖国是开着花的希望!祖国是唱着歌的黎明!”

    白鸽扑棱扑棱翅膀,衔着孩子的心愿飞走了,

    显然,它将把一个最美的答案写上蓝天。

    (1)本文综合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去掉,并简要说明理由。

    a孩子仰起花一般好看的笑脸。

    b从四面八方衔来了答案。

    (3)白鸽要写上蓝天的“最美的答案”是什么?

    (4)请你也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说祖国是什么。

    线与角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字卡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三四名背。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咱班小朋友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小诗人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2、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

    小朋友们,这首《静夜思》还被编成了儿歌,让我们在美丽忧伤的歌曲中结束这节课吧!

    线与角课件(篇12)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品位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

    1、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敌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毕业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其间,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随后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浓还是淡呢?(浓)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篙(gāo)   笙(shēng)箫      漫溯(sù)

    先齐读课文回答:

    1、就结构而主,这首诗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2、读诗歌的开关和结尾两段,诗歌所流露出来的感情用事什么?

    3、这样的情感缘于康桥的离别,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怎么来表达的。

    明确:在第一节离作者连用三个“轻轻的”就写出了那种难分难舍,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河的爱,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使是“挥手”也没有一点点的喧哗,这样营造出的是一种宁静和谐,这也是康桥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最后作者用两个“悄悄”。是对康桥的无限的受和无限依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桥的漫溯后,对康桥的爱和眷恋的一种升华。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离别的情绪最为完美地圆融于一体。

    4、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明确:(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令我们口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绘画美)

    5、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现象。

    6、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的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7、你喜欢哪种意象,能否把你喜欢的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课后作业)

    8、这些意象,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点,请概括。

    9、融合在诗人笔下的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10、面对这样的一种至美,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也是一种必然可是接下来的诗意却徒然一转:“但我不能放歌”,想想这又是为什么?又隐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此时的康河是夜色,星光,轻波,还有彩虹揉进的梦,一切是那样宁静而和谐,惟有“悄悄”才能全然融入这样的境界,因此静默和无语才是一曲深情的别离的歌,是对康桥的最美的告别。隐含了诗人的无奈和凄凉。

    有人说《再别康桥》象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象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象一座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也有人说《再别康桥》象一个梦,不,梦太飘渺。那它到底象什么呢?我只能说他美的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都读不透,欣赏不透。

    线与角课件(篇13)

    1、能把握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2、了解课文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1、《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

    2、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从美学意义方面理解文章描写的几幅“风景”。

    1、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最好能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

    【本课教学要点】:

    提纲挈领,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板书)。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杨礼赞》相同,哪位同学能说说它的背景是怎样的?

    (一)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试给每幅风景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1幅“沙漠驼铃”第2幅“高原归耕”第3幅“延河夕照”

    第4幅“石洞雨景”第5幅“桃林小憩”第6幅“北国晨号”

    (二)提纲挈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学生速读课文,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1)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

    1、第1幅“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第2、3幅“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3、第4、5幅“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4、第6幅“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2)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它的政治意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大家想想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最好能通过PowerPor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两组照片:一组是纯风景,另一组是在此风景的背景上加上一些人的活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哪组照片更好,更有意义?)否则,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每一幅画面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是什么使得平凡的环境构成了生动美丽的风景。

    明确:《风景谈》这篇课文向我们揭示的一个真谛: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于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意思。这是《风景谈》谈出的第二个方面――它的美学意义。

    课文中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三、探究式讨论:

    1、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请看每幅画面后面的议论语言)。

    2、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一幅历史长卷。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五处议论,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

    【本课教学要点】分析写作特点(对照和烘托),解决难点。

    1、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明确:上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再想想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另外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2、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

    学生:“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3、启发思考:文眼是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五处议论,那么文章在写作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红大旗”;沙漠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对儿的对照;静穆的大自然与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对照……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

    二、解决难点:

    (一)教师范读(突出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强化感情,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在读完每一部分后,依次分别讨论、明确下列四个难点问题。

    (1)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在讨论前,有条件的话,可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塞上风云》的电影剪辑。)

    明确:《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这与学过的《故乡的榕树》、《土地》两篇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相同的。

    (2)“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指谁的手?

    明确:茅盾同志在病危之际,曾嘱托他的儿子韦韬说明:“(调朱弄粉的手儿)应指鲁艺的一些做文艺工作的女同志。”

    (3)“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明确:

    A、他们年纪虽轻,但在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

    B、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重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的、人为的许多困难。

    (在进行这一步时,可用投影仪播放一些各地青年克服困难,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电影或历史资料片断)

    (4)第六幅画面写小号兵时,为什么又加入了白天所见到的一张照片这个材料?[可用叠加的办法放映一幅山岗上小号兵

    (左上、远景)和照片上小号兵(右下、近景)的幻灯片]

    明确:这是因为山岗上的小号兵离得远,只能做粗线条的勾勒,照片上的号兵就在眼前,可以做细致的刻画,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使两者形象结合在一起,就使山岗上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了。

    提问:学了课文,你觉得与姊妹篇《白杨礼赞》作比较,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实写),描绘和赞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铺垫后升华,篇末点明主题,赞美了北方农民,赞美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立意比《风景谈》更明确,全文用了象征手法;《风景谈》在语言上比《白杨礼赞》更富有打上时代烙印的含蓄性。

    线与角课件(篇14)

    教案设计的类型取决于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一般课的类型由其教学方法来命名。课的结构是由课的类型来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那么其相应的教案类型也不同。通常,我们按课的类型可将教案分为:新授课教案、复习课教案、实验课教案、检查课教案。在同一类型的课中,教案常由于其应用功能的不同,又分为:详细教案(简称教案)、表格式教案(简称简案)、课堂实录教案(简称实案)。

    1.新授课教案 X%0 Z! ^4 q, H @ U/ r# M$ 3 k. l# ~5 X& F/ t0 O9 E( ^5 q

    主要内容是提出新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传授新知识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新知识的传授。

    主要内容是提出复习的范围和要求。主要任务是帮助、引导学生巩固掌握已有的知识,并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g“ M+ d* G$ V/ G. }

    主要内容是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具(来自: 海 达:教学设计的种类)体内容与要求。主要任务是教师完成示范性操作、实验原理的讲解,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学科实验操作方法。 4 o* g' t9 q, f

    主要内容是提出检查(即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主要任务是检查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利于下阶段制订针对性极强且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

    主要内容是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包括学具)、教学过程(包括反馈检测题等)、板书内容、补充教材、教材前后知识点的衔接、当今科技动态等,侧重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其主要任务是1)教师完成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2)通过多年的备课,搜

    ” Z% n1 b: _+ K' Q! d- W, c% ( H9 V“ S% p* j7 P- D r( Z% @ 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不断地补充同一问题的新知识、新进展,同时完成教师的知识更新。

    这类教案多适用于有经验的老教师。主要内容有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具(包括学具)、教学程序(所有教具的操作顺序、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学法指导的具体操作过程)、板书设计,侧重教法、学法的具体操作。

    多用于优质课评选、公开课等。它是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产物,是教师在课堂上具体实施教学过程的安排表或实录。主要内容有:课题、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具(包括学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侧重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其中导言、知识的过渡、重点的教法、难点的学法指导、教具的选择和使用等将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改革意识和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主要

    任务是1)为各级领导、各类教师听课、评课提供参考资料;(2)为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学习的材料。

    (二)常见课型教案编写的要点4 h3 g B) O, {4 D- p; f2 J

    不同的课型,其教案的编写虽有上述的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几种常见课型教案的各自要点加以说明。

    1.新授课4 b: S3 ?5 G% 8 N5 A/ ?6 j” p

    ; o K- k7 [/ {7 S (1)抓好教学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

    设计好复习引课的内容。抓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或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常识,以旧知识或生活实际为基础,设计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有准备地、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因此在教案中对于引入新课时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针对各种不同情况追问什么问题,或用什么样的关键语言加以引导,如何巧妙顺利地过渡到新授课的内容等问题,都应具体明确地反映出来,以利于教学实施。

    写明新授内容的逻辑层次。新概念的引出,新规律的获得,都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引出新概念所必须掌握的已学概念及其引出新概念的思维程序应简明地写在教案上。另外,对于新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需强调的要点,及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等,在教案中也要有所反映,以为新知识的运用及巩固小结铺路架桥。1 Y3 W) O$ C2 p5 R6 A& D# C4 b

    巩固小结过程。应设计好适当的方法和问题,带领学生作最后的“冲刺”,冲上知识的“顶点”,便于学生居高临下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系统地理解知识。因此小结中设问的问题,为使学生将所学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或为后续学习设下伏笔所需点拔的关键词语等,都应在教案中有所体现。

    (2)写明有效措施,便于突破难点9 S o8 {$ 8 m0 g1 a

    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查明原因,及时对症下药,都是可以突破的。在教案中对于本课的难点是什么及其消除的措施和方法应明确写出,如针对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需列举哪些实例,何时做什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什么;针对学生生活经验与教材所学知识相矛盾的内容,需要借用哪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认识知识规律等,都应有书面提纲。 ' I9 d8 W$ ?9 T

    为切实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分析解答习题时,应设置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在编写教案时,除了写明例题及其分析、求解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写清分析。如求解本例题的几个关键环节和所需提出的问题及提问的时机,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4 {: v6 L' p; c4 v7 v

    在教案中要对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作出详尽的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启发引导思维的方向+ I% H; T% `+ T“ A% _* e! B

    习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扩展性,一节习题课不可能全面地开发一道例题的潜能,但在教案中应明确写出本例题的多解、多变、多问、多思的思路和方向,这样有助于总结归纳时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

    复习课应使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能力上形成完整的结构,实现理性的飞跃。因此教案上除了应写清楚所复习内容的知识层次,还应写明在全面概括教材基础上提出的新问题,写清在这段学习中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和技能、技巧等方面的不足,以便上课时能准确地针对学生学习中的欠缺进行复习。

    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对理论性较强,新概念、新名词较多的内容,应写明复习提纲,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系统;对相似概念、规律易混淆的,应在教案上设计好具体的对照表格,以利于学生对比记忆。 # [5 ~, y; M# X( r! g) `* e' v3 j- u; ?$ N1 |! ~

    4.实验课4 Z% o8 V+ R1 a6 p& a: q# Q

    在教案中必须写明并布置课前准备的问题,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使用仪器的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另外,有些实验还须写清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的要求。

    学生操作仪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各种非系统因素(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对本实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及其相应的处理办法,都应在教案中清楚写明,便于及时处理学生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实验成功。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十三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角的初步认识课件十三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实物投影、三角板、活动角、;学生每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板、一张白纸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角的知识,你对角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折角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角,进一步感知角,获取实际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带角的图形,真正感悟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就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同学们,拿起你桌面的活动角,我们一起玩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变大,变小,那位同学能告诉我,教师怎么变大,怎么变小的?角变大时边变了没有?

    (通过活动,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奥秘,感悟其中的道理,自己会讲出来,充分的感知角,用变魔术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每人动手画一个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1.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你能找到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1.下面我对教材做简要的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首次研究角,暂时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有关角的表象。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用以下教具来辅助教学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放满各种图形的不透明布袋(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圆形、六边形)、小棒、两根硬纸条、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堂教学正在经历从黑板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历史演进。师生能在白板上自由地操作,面对面地交流互动,以及实现多种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搭建了有效学习的平台。本节课我准备利用电子白板独特的功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升思维。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法等,在学法的选择上则是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的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努力使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课初我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三角形和五角星的图片自然引出今天要学的新知识:角

    第二个环节:观察感知,建立表象。这个环节中,我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 1.找一找,抽象出角

    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从常见物体的面上找到角,我先出示了情境图,然后利用白板的图层排序功能,将其中的三个图形请了出来。在学生仔细观察后,提问思考: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呢?

    再根据学生的发现,从实物上抽象出角。

    为了方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我运用白板的拖动副本功能,将这些物体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

    2.摸一摸,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感受到角有一头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滑滑的等。

    再用屏幕记录器演示画角的过程,指导要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边,最后做好角的标记。在此基础上点击角的不同位置,以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出示,以便增强学生的无意注意,并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此时,再请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角?使刚刚摄入头脑中有关角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整理过程,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3.辨一辨、找一找

    当学生对于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请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了白板所具有的容器功能,让学生自由参与选择,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

    接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面上的角,强化对角特征的理解,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体验

    1、做一做

    利用神奇墨水的功能,打开小博士送给大家的礼物:两条硬纸板和一个揿钮,再让学生开展做角的活动。

    根据学生做出的角的情况提出疑问:小博士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小朋友做出的角却是各不相同的呢?

    开展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然后利用自制的flash,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继而用这一观察法直观判断钟面上形成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比一比

    照样子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当直接观察不能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让三角尺动起来,进而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折一折

    视频播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的过程,并用拍照功能呈现可能出现的折角情况,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比比角的大小,深化感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改变了传统枯燥、单一的方法,巧妙结合白板诸多独特的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有效。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能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最后就是课外延伸,让学生课后拿出剪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本节课,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通过动手操作、互动合作等课堂学习方式,最大化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白板的帮助下,我们真正地实现了“转译”功能,即将学生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图形、符号;实现了“对话”功能,即让教材、素材成为学生对话、操作的对象。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梳理。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3

    人教版《义务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四根一样长的小棒,你们可以用这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师: 这些物体中都隐含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声光提示】

    师: 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

    师: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 【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 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生1: 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 , 两根小棒就行了。

    师: 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师: 是的,通过刚才做活动角,发现角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把两根小棒叫做角的“边”,这两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说一说 ,你们做的活动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师: 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 怎么变?

    生2: 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2: 不是 两条边张开的大 ,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 我们认识了角, 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师: 很好,通常我们常用生3的方法画角,请同学们看看【课件画角】,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按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看谁画的好。 【指名学生黑板上演示。】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觉得谁表现最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

    2.学会了画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4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二、说学生: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5

    1、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新知,认识小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单价引入小数和小数点,试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新知的教学找到依托。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量理解小数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具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则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作为本节课教学方法的主线,并辅以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通过录像,播放超市各类物品及其价格,要求学生边看边说出各表示多少钱。

    这一环节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准备,并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抽取其中的三个小数5.05、1.50、12.12,让学生观察,这三个数与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认识小数

    首先利用抽取的小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中的“・”它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分数中有一条线叫分数线,猜猜看,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名字?

    通过渗透猜想意识,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容易猜出,体验成功的喜悦。介绍时,重点引导学生说明小数点的形状及书写位置,为下面的写法扫除障碍。

    其次,通过试读――小结读法――读小数表示的价格――读价格并小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等步骤引导学生学读小数。当学生会读小数后,再通过“找找身边的小数”“先与同桌说说,再汇报”等来实现渗透交流意识的目的。

    再次,通过结合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在这一环节,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更深地体会小数无处不在,同时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此我安排了:

    1、猜谜语,听老师的描述,猜猜是哪种动物。动物的身高让学生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其中非洲象身高为3米50厘米,可以有两种写法,不仅巩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又巩固了小数的写法。

    2、学生汇报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

    3、课件演示雅典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跳水、跨栏、气步枪等项目中夺冠以及他们的成绩。

    在这一环节,我着力引导学生回忆总结,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用了哪些方法学习?”前导词提起学生参与,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P27-30页内容。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平面图形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入手,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画角、比较、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体上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只是初步的立体的感知,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而这节课认识的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数学意义上的角,一个平面图形。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因此,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的、探究的状态。

    设计理念:

    20xx年数学课标的目标要求: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抽象建立角的几何图形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所以整堂课设计以学生为主,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渗透分类和比较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认识新事物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及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板、圆形纸、活动角、剪刀。学生每人自制一个活动角;每人一张圆形纸和印有大小不一的2个角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老师刚学了一个魔术,给大家变一变。出示活动角,两条边重叠,这是什么?一张纸条。变——将边拉开形成角,变成了什么?——角。(学生都喜欢看魔术,这样引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注意力都集中到这儿来了同时对活动角充满好奇。)师: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谁能说一说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角?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2、分析情境信息,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哪里?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一说在哪上面有角?

    师:原来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角。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生:什么是角?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角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一)认识角

    1、独立思考,探索尝试

    找角。角在哪里?什么是角?角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借助周围物体和三角板找一找。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让学生感到角就在身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索,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三角板上有角,谁来指一指?

    生指点

    师犹豫,在黑板上画点,说:难道角是一个点吗?其实,这个点只是角的一个部分,谁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呢?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重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学习)教师拿起三角尺,示范正确的角,也就是这样的。同桌互相指一个完整的角。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容易把尖尖的顶点认为是角,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帮学生找到正确的角。

    2、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互相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小组交流,争论,操作,使学生对角有一个直观感知。

    3、汇报展示,质疑评价

    指生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评价,互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以及质疑、创新、参与的科学精神。

    4、教师小结,提炼升华。

    同学们在物体上找到了这么多角,那角描下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等)中抽出来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角。

    教师:这是描下来的角,也就是数学上的角,你能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教师总结: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表明: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课件标明:边】

    老师借助实物描画一个角,指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给学生正确的示范描画角,为下面铺垫。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由具体到抽象,是认识上的飞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让学生说一说,培养学生思考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讲练结合:

    1、出示自主练习1题,完成练习。这是基础巩固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及时巩固夯实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真正建立起角的表象。

    5、画角

    我们认识了角,用尺子怎样画角呢?指生说一说,教师总结板书,示范画角。

    先画一个顶点,再以这个顶点为起点,画两条直直的线。标上角符号,再写上顶点和边。这样就画好了一个角。

    同学们学会了吧?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自己用三角板画一个角,并标明顶点和边。比一比谁画得最好。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钝角。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点评】

    设计意图:规范角的画法,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讲练结合2、判断。这些图形里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学生在判断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为引出认识直角过渡。

    (二)认识直角

    教师:剩下的这些都是角。

    现在大家观察这几个角,哪些形状一样呢?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从而引出直角。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这些角直直的,就像有的同学坐得那么端正一样。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还在哪里见过直角?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在三角板上找一找,指一指。

    我们的三角板中就有直角,这个长的三角板有一个直角,短的也有一个直角。

    师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示范直角。

    教师:画完后怎样知道画的是不是直角呢?学生说一说,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使用三角板中的这个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直角判断黑板上锐角和钝角。

    设计意图: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为后面的角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通过观察、回忆、想象,加深对直角的感知)

    (三)角的大小比较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角,还认识了直角,现在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活动角,迅速摆出一个角,并给同桌说说各部分的名称,看哪一对同桌说的又快又好。展示学生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各找3个锐角,3个直角,3个钝角到讲台前展示。你能分分类吗?分为三类。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为什么?再找两个角度相差不大的角,怎样比较?为下面角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

    教师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三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引导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怎么知道的?生:用眼睛直接观察。张开口大,角就大。

    课件出示:两个大小差别不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怎样知道?

    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一起验证。

    汇报交流:1、用眼睛直接观察。

    2、借助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3、利用活动角比较。

    不管哪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及时鼓励,肯定。优化总结正确的方法:有时两个角大小相差很小时,可以把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使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落在什么位置。课件直观演示比较过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获得的基本数学学习方法,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活动技能。教师及时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信心!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想一想,你怎样使角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同桌合作,探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把角的两条边分别拉开、合拢,看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

    (2)尝试延长角的两条边,看看这个角变化了没有。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生1:把角的两条边延长,只是角的边变长了,角的大小没变。

    生2:把角的两条边拉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

    教师演示: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固定角,使两个角重合,表示两个角一样大。教师用剪刀将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剪短,角有什么变化?再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什么?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师:你们说得真好!角像嘴巴一样,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自主练习4题,对直角认识的巩固。一个图包含多个直角,教师可让多个学生补充完整,并通过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有序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动手操作题,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一个直角呢?教师在总结,然后让学生画。

    3、自主练习6题巩固提高题,可以和8结合起来思考处理。

    4、完成自主练习7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题。练习巩固。

    5、自主练习3题,用圆纸片折一个角。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为信息窗二做角做铺垫。让学生指一指,抓住错例及时纠正不是角的部分。

    6、剪一剪,一个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推展思维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哪个同学表现好?教师及时鼓励,树立学习的信心。

    欣赏生活中的角,只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六、课外作业: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并画下来。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素材的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和探索。组织教学中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抽象也重视直观。既重视间接经验的讲解也重视自主探索的直接经验的积累。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体会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技能。

    4、合理运用多媒体,与课程内容整合,为课堂教学服务。

    5、评价采用多元方式,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对象;

    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个新的知识,先让我们看一段动画。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

    2、课件情景图中闪动的是什么呀?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课件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同学们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

    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出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并且学会如何去画角。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找出课堂中的角,出示课件(教师和同学们在教室上课的图画),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生活中的角。

    2、在图形中找出角的个数,出示课件(黑板拉近出现教师讲的内容)。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1、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补充。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2、下课。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直角》的前提。在几何初步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效果。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要求,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

    的大小,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

    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

    探索数学的兴趣。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实例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将重点确定为通过实例初步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抽象思维还没发展完全,因此我将难点确定为学会用尺画角。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培养人的思维,因此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整个课时将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2、学法:充分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猜一猜等学习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的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游戏导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拿出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接着拿走一根小棒摆一摆;再拿走一根。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2、初步认识角:(1)在生活中发现角,出示课本主体图找一找校园里哪里藏着角。(2)摸三角板上的角,真切的感受角有一个尖尖的扎手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介绍各部分名称。(3)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4)找出39页图中藏着的角,并说出各部分名称。(5)拿出学具袋中的小圆片,小组间讨论,怎样将园片折出一个角来。(6)展示学生的折角。

    本领域的教学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找角”“指角”体会身边到处都有角的存在,通过“摸角”感受角的特点,通过“折角”体会角的形成过程。总之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进一步强化角的概念。

    3、画角:(1)小组讨论尝试画角。(2)指名说说画法。(3)教师演示正确的画法。(4)学生用老师的方法再画角。(5)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6)集体批改。最后教师小结角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作为角的两条边就画成了一个角。

    画角这位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我将采用学生先自学,后师引导,再画再纠正等活动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4、比较角的大小:(1)集体游戏,学生拿出活动角各自做一个角。(2)教师要求如何使它变大变小。(3)教师介绍角的比较方法:两个角的顶点和其中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大。(4)同桌之间做比比谁的角大的游戏。(5)指名上台和老师长的活动角比较大小。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开口程度有关”。

    这样的设计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5、闯关练习:数学游乐园第一关慧眼识角;第二关猜一猜哪个角大;第三关我会数角;第四关巧手摆角;

    将练习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分层练习,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角的概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理清思路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点。

    7、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和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 图形中辨认出角。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学情分析

    1、本节知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4、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画角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等,误将这些演示的图形当作了角。

    5、通过作业批改情况来看,有些同学在画角的时候没有用直尺,使角的两边不是直线,还有的同学把角的两边没有与角的顶点连接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做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直接导入

    在黑板上画好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黑板上有一些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学习过的,老师现在想考考同学们,看现在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点名叫同学回答)

    师:没错,这些图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角

    (1)师出示剪刀、吸管,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直观建立角的初步概念。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了什么?

    生:剪刀

    师:剪刀这个位置形成的图形就是角。现在老师把剪刀形成的角画出来。接着看,老师手里还拿了什么?(吸管)

    师:同学们,你在这根吸管中看到了角吗?(看到)

    师指名回答,让学生用手具体指出来角的形状,也在黑板上画出吸管形成的角。

    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是角,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

    (2)师通过开展猜角游戏,总结角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玩游戏之前,老师要向同学们提一个要求:待会游戏开始之后,请每一个同学都保持安静,闭上你的小嘴巴。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闭上眼睛摸出有角的物体。讲台上有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生:举出三角形,长方形

    师:你是凭什么感觉摸出它有角的呢?

    生:刺手,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师:谁想上来再摸一摸?(摸不出来,拿出来看看)

    生:半圆形有一边是直的,另外地方是圆滑的。

    师:那你们觉得符合什么条件的图形是角?/角有什么特点?(尖尖的点;直直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有尖尖的点,直直的边。我们把尖尖的点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在黑板上角的相应位置板书:顶点、边

    师:所以角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3)通过让学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构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同学们,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想)老师为每一组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圆形的纸片,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好了吗?行动吧!

    等学生做好角以后,指名叫学生上台说出角的组成部分。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生讲完后,师:下面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以及前后位的同学相互讲讲你做的角,并且用手指比画出角的形状。

    (4)师通过出示活动角,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有关。

    师:刚刚同学们自己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手里也有一个角,它很特别,叫活动角,它能变魔术,它能变成你们手中的任何一个角。你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请一个同学拿出他的角,我来变变看。

    师运用活动角,变成生手中角的大小。

    师:刚刚看了老师变的魔术,你们知道其中的秘诀了吗?

    生回答。

    师:如果我想把角变大,我就把角的两边张开,如果我想把角变小呢,我就把角的两边合拢。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画角

    师边说边演示:前面我们认识了角,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因为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所以在画的时候,先画顶点,然后再用三角板或者尺子从顶点出发,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画完后,再又从顶点出发,换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下面,请同学自己动手画一画角。(画得快的学生,可让其写出顶点和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知道了角由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3)学会了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观察比较能力。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面角的方法,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活动角、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图形纸、正方形纸、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出示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这就是咱们学校美丽的校园,你们看,我们学校不仅有漂亮的教学楼而且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有做韵律操,有踢足球等等。咱们学校里还有许多角,你能找到吗?(学生找角。)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像老师手上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球门、角球线,以及伸开两臂正在做操的小朋友等等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联系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物体表面有角,你们能找到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找看吧!(学生找角。)2、新授:

    师:角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这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吗?这些角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屏幕上的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们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角的顶部有一点,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顶点。(演示)

    这两条直直的线又叫什么?(这是角的两条边。)

    角有两部分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习题:(课件显示)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二)折角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拿出一张纸折角,看谁折角的速度最快。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教师: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不一样大。)

    这能够说明什么?(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三)演示活动角

    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它是有两根硬纸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这能够说明什么?(同桌讨论)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把纸条剪短,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

    从这里你们能发现什么?(板书: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四)画角

    1、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学生动手尝试。

    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教师一边画一边讲解: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2、巩固: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个角。(请几个学生上台画角)

    三、拓展延伸:

    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折一折,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一个正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折一折、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集体反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自主探究精神,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据此,人们将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目前探究幼儿自主探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幼儿来说,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环境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自我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学习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和能力呢?

    区域活动为幼儿随时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幼儿可以随时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去活动区放开手脚大胆活动,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活动的内容,减少了幼儿许多不必要的无谓等待时间,也让幼儿获得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探索空间。

    同时本园正在开展“快乐教育”课题研究,许多研究证明探究的动力源于快乐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快乐教育”,并运用建构论的学习原理,选择幼儿喜爱的、相对自由自主、操作性强、与幼儿互动更为明显的个性空间——区域活动作为载体,以这两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生长点是行之有效的。

    同时,笔者从对我班幼儿的前期观察中发现:本班幼儿对区域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十分感兴趣,但由于刚上小班、在活动中表现出兴趣持久性差、动手操作无序性、缺乏独立性,由此确证本班幼儿的自主探索正处于低级状态,因此,笔者将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活动,通过创设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区域环境并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以促进幼儿自主探索的快乐发展,订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关键词:

    自主探究区域活动快乐教育促进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论的学习理论: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建构论的学习原理,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选择、探索、实验、主动活动,通过他人与环境互动,将经验资料统合成一个有组织建构,这就是知识。说得明确些,就是知识的获得,并不取决于家长的主观愿望,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说什么、怎么说,不能靠成人单向的灌输,而必须经由幼儿自身的实际操作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

    2、“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fun”,最早由英国著名教育家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他认为求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四、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2002年9月入园小二班幼儿。

    (二)研究时间:一年(2002年9月——2003年5月)

    (三)研究方法:以如常观察为主,并定期分析调整。

    (四)研究步骤:

    1、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

    2、制定活动大致计划;

    3、结合季节、主题教育和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有利于幼儿愉快自主探究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4、观察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活动价值得到体现;

    5、共同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幼儿的探究水平。

    五、研究过程:

    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阶段:2002年10月——11月底,以建构区为重点,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1、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各类结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结构游戏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在建构区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架构游戏材料及老师的示范作品,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②提供各类积木的参考造型、各种外观美观结构简单的建筑物照片等,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创作创新积累素材。

    ③逐步添加适当的工具和辅助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究、发挥。

    第二阶段:(2002年12月——2003年2月底)以角色区为重点,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A)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区域中的相应角色,增强角色意识,激发幼儿对模仿各类角色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进一步探究兴趣。

    B)实施措施:

    ①结合季节、重大节日和主题教育,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②让幼儿共同收集资料和活动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幼儿对这些角色的感性认识。

    ③提供活动时间,尊重幼儿的意愿,通过适当介入,帮助幼儿从对角色的模仿基础上激发其对角色游戏内容的探索兴趣。

    第三阶段:(2003年2月——3月底)以美工区为重点,在绘画游戏、玩色、手工制作等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究兴趣与能力。

    1、实施目标: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绘画、玩色、折纸、变废为报道兴趣,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激发幼儿对色彩变化、不同折纸方法和利用废旧品、半成品制作各类玩具、物品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从教学活动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究的内容,社于美工区内,让幼儿继续探究。如在纸团印花活动后,笔者将活动的材料移入美工区中,请幼儿继续探索:试一试,在蘸色的纸团印上,除了用油画棒添上茎叶使它变成花儿,还能变出什么,等等。

    ②提供大量的废旧材料和半成品,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③鼓励幼儿寓美术创作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探索兴趣。

    ④创设小小展台,体验成功快乐。

    第四阶段:(2003年4月——5月底)以自然科学区为重点,激发幼儿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

    1、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对比实验的观察兴趣和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从春季主题活动中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索的内容,设于自然科学内,让幼儿继续探索。

    ②为幼儿提供蝌蚪和蟾蜍幼虫成长对比实验、种子在不同环境中发芽的对比实验、春蚕成长实验等供幼儿观察、探究。

    六、具体实施过程:

    (一)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以区域为载体,并以此来促进幼儿愉快探究,首先要考虑到区域环境、条件的创设问题。只有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活动的游戏环境,才能使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探究行为深入、高质量的进行,使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1、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以一颗“爱心”,理解、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欲望,与孩子建立起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他们就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力。同时,鼓励幼儿以其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决定游戏的内容和方式,自主选择、自己动手、自主游戏、自主体验、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幼儿自己的手中。正是这种轻松的心理环境才会激发幼儿的愉快探究行为。

    2、安静合理的区域安排。(略)

    3、提供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

    各类玩具、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不仅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物化了教师蕴含在活动中的目标与内容,有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关经验,是幼儿借以探究的基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笔者认为除了在量上要准备充裕,在品种上要保证丰富外,更重要的是对收集的材料还要求一个“趣”字。因此我在收集活动材料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的多功能性,使幼儿能用多种方式使用它们。如:各类珠子、绳子等都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用来按大小、长短、颜色、质地进行分类比较,也可以用来装饰、用以计数、还可以作为美工区的着色拓印、毛线拖拉活动的工具,可谓一物多用,时玩时新,百玩不厌。

    (2)材料原始性。记得赵寄石教授说过:真正有利于幼儿活动的材料不一定是昂贵的材料,相反,却是哪些简单的、到处都能找到的材料,象废盒子、包装纸、各类饮料瓶之类的东西。我也认为这是由于有些材料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启发性,能满足活动随意性大的要求,它们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商品化玩具所享受不到的乐趣。因此在我班的区域活动中,尤其是美工区的“做做玩玩”角,我为孩子准备了大量的废旧品供幼儿发挥想象、制作、探究。

    (3)材料与当前幼儿兴趣、活动内容的结合性:即深入到幼儿中,找到幼儿的兴趣、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探索活动材料或者内容结合当前的教学活动在区域中投放可操作的延伸活动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操作的需要。使幼儿的新旧知识得以相互迁移,也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空间和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中边玩边学、边探究边提高。同时,请幼儿参与活动材料的收集、区域的布置,使其感兴趣的事物能纳入区域之中,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材料以分批投放、一次性投放和自主获取形式发现,从而愉快地进入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探究,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与管理

    1、表格式管理:与以往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幼儿活动时主要是作为一名活动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幼儿的探索活动情况——幼儿喜欢的探索活动主题、材料、幼儿在活动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探索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设计一些表格作为观察记录,以便记录幼儿近期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还有什么问题等,以便总结分析和调整。(同我园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相同,略。

    2、帮助指导:

    ①自然状况下的随即帮助指导

    a、教师作为探索活动伙伴的隐性指导。在幼儿已全身心投入到区域活动时,笔者向来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作为幼儿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这是对幼儿探索活动的一种肯定、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样更能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也能让教师的建议、指导更自然的为幼儿所接受。

    b、教师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如幼儿因为自身的经验在探索活动中遇到时),在探索活动之中插入有目的的指导。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幼儿的探索活动。

    ②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a、在探索活动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或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

    b、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有所求助,或在探索活动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要予以帮助。

    3、共同探讨、体验成功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如运用如下导语在:“你认为哪种方法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等。活动结束时,笔者还经常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在探究中发生的“开心事”,发现的“新秘密”,并对幼儿探索活动中有新创意、新玩法加以积极地肯定。同时,帮助幼儿提升快乐的探究体验,从而为继续进行下一轮探究做好良好的情感准备。

    (三)自主探索活动的观察

    观察幼儿活动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确定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对象化。同时,教师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可作为自我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为制定和调整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施加影响和指导提供客观依据,窝观察策略是:

    (1)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活动时,要保证不妨碍活动,使探索活动能按幼儿预先的设计、预定的目标进行。教师观察时选择的位置不能离幼儿太远,也不能太近。

    (2)分析性观察,这是一种对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较详尽的观察记录的观察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幼儿行为心理特点和其在活动的探究能力,如是否有探究行为、如何运用材料、活动是否有持续性创造性表现等。这种观察方式用于学期初、末和每月初、末进行。在每次活动时间,笔者一般观察5——6名幼儿,并集中观察若干次。这样既可以掌握全班幼儿整体性水平、又能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特点。

    七、结果与讨论

    1、本研究通过区域活动这一途径来促进幼儿愉快自主探究是可行的,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较好地运用了区域活动本身的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的特色,通过环境与孩子的互动,为幼儿的发展、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可以继续坚持实践研究。

    2、在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相信一个孩子的能力,并应以双重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不断地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其探究行为。另外笔者还认为:除必要的指导外不能干预太多,教师应该是整个幼儿区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精神支持者和促进者。

    3、愉快的探究体验是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和继续进行探究的原动力,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这种快乐体验。

    4、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愉快的自主探究是对新型个性教育的一次尝试。让幼儿在“来看看”、“来做做”、“来学学”的激情中,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活动,一名怕羞的孩子可选择安静的区域,一名性格开朗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个热闹的、需要多人合作的区域。它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心情愉快地边做边学、边试边探究,而教师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每个孩子、对活动中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幼儿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更多关注,满足情感上的更多需求,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更多快乐,从而成为新的探究原动力,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第42页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大头针,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最后出示角的图形,教师边出示边提问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吗?”同学们回答:“认识,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儿童在的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教学时间大约用2分钟。

    1、电脑出示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中有角吗?同桌学生讨论找角。

    学生汇报,

    生1:老师手上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上有角。

    生3: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正在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形成一个角。

    ……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伊始,借助情景图创设情境,这样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内迫切想知道新知,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角。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现在,咱们就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角指给大家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角实在太多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找到角。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有角吗?(多媒体出示例1的3幅图),大家找一找,学生指出后多媒体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通过找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及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大约用了4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什么感觉;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教师示范。指名学生回答。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 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 师: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边说边标出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折出的角(多媒体出示3幅图),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

    填出自己折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大约用了6分钟。

    (1)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小朋友们已经会折角和画角了,老师这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你们看。(师电脑展示出活动角)你们想知道这个活动角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师展示活动角的制作过程。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活动角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帮助,小心图钉,注意安全。

    (3)请小朋友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慢慢张开)这时这个角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大,角也越来越大。)(慢慢缩小)这时这个角又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小,角也越来越小。)看来,一个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屏幕上有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关键了,可是红角和蓝角却不知道,你看它们正在吵架呢?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争吵的对话。你能想办法帮他们比大小吗?课件演示比较大小的过程。教师解说。

    课件演示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两个角比大小。

    教学过程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下面的例2,请根据书上的提示画一个角。

    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画角。

    师: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媒体演示,教师讲解:这个小老师到底教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学画角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适时的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动物园里的四只小动物却不太清楚,它们每人画了一个角,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画的是角吗?

    媒体出示小动物画的角,教师请学生判断它们画得是不是角,再说出理由。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3、剪一剪、猜一猜。

    师: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剪一剪,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剪一剪、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反馈后,媒体演示。

    师: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说明:这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四、全课总结大约用了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游览了角的乐园,我们在角的乐园里学习了哪些知识?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一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就组成了一个角。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主题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观察、寻找校园里角,还有在演示活动角的时候设计变魔术的情境以及让学生伴随轻松优美的音乐找角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本节课课件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从学生学习的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13

    课题:角

    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以及学生的识别图形的能力

    基本思想

    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类比的思想

    基本经验方法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

    教学

    重点角的概念、表示、度分秒的转化

    教学

    难点度分秒的转化

    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教材、导航、大屏幕

    学生准备:教材、导航、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如图所示,是小学时学过的什么图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这种图形的形象吗?

    问题2:你是如何认识角的?根据你的理解,如何定义一个角?

    二、操作与探究

    1.观察图形,发现角是由两条射线构成的,但这两条射线具有着特殊的位置关系?公共端点,于是可以给角下如下定义

    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公共端点叫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2、讨论与探究

    问题3: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是如何构成角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角的第二定义: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进而得到两种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

    角的表示:

    问题5:谈谈你角度制的认识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交流,可能有下列想法:经常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把一个周角分成360份,一份就是1°,把1°分成60份,一份就是1′,把1′分成60份,一份就是1″,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就是角度制,从角度制不难发现,角的度数在进行运算时,是60进制的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例题解析:问题6: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试一试:

    (1)23°31′25″+42°37′56″;

    (2)42°31′56″-23°37′25″;

    (3)23°31′25″×3;

    (4)360°÷7

    2、基础知识训练:

    问题7:如图已知∠AOB,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你有什么方法?

    3、知识拓展与拔高训练

    问题8:(1)从点O为2条射线,此时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2)引两条射线时,共有多少个角?

    (3)引n条射线,共有多少个角?

    四、知识小结与活动经验:

    1.角的定义、表示方法;

    2.度分秒的转化、角度制;

    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五、作业布置:习题4.3第1~3题

    三角形全等课件


    很多人或许会对“三角形全等课件”产生疑惑,不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已经为您解答得十分详细了。请阅读完之后,别忘了与您的朋友分享哦。为了让教学顺利进行,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要编写教案课件的老师来说,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编写教案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1】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首先,自我介绍:(略)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条件之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就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全等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说理表达能力,为今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将重点设定为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

    教学难点:针对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将难点设定为灵活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在探究阶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进行适当点拨,以这种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决方法描述阶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求学生表达尽量清楚、简介、符合逻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前几节内容中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以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尤其是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得到了“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定理,用这些定理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就具备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理论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几节内容中已经经历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设计分析(说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个教学环节:复习提问;情境引入“议一议”;探索新知;点拨提高“想一想”;练习巩固“做一做”;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

    活动内容: ① 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及性质两方面内容,

    ② 在下列各图中,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C全等,比比看谁快!(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或个人抢答或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问题的提问可以温习与本节有关的知识,帮助基础较弱或掌握不牢的学生巩固旧知识,同时也是本节课的理论基础;第2个问题是为学习新内容作铺垫,向学生进一步渗透理论联系实际。

    课件教学效果:第1题是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由于问题较简单,学生回答踊跃;第2题是第1题的继续,学生的回答的方法较多,小组间的竞争提高了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自信和竞争意识,最后老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集中精力,走入数学殿堂。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多媒体展示课本引例(引入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的一个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聪明的战士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活动目的: 用真实的故事引入新课,体现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适时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胜心。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间相互交流看法。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引发学生思考,并有主动尝试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课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实际教学效果:由故事所引发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使问题变的生动有趣。但是有些同学对此问题不是很理解,也有一些同学意见不同,针对此,教师可做如下安排:

    ① 先让学生体会这个情境,明白战士的具体做法,对战士的测量有直观的理解;多媒体演示能更直观地解决有关角度的问题。

    ② 在上述条件下,学生总结并解释战士采用的方法的数学道理。

    事实表明,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氛围。

    第三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①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全等的方法测距离,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解决相关问题。我加入了五一出游所遇到的问题情境,怎样测量池塘间的距离,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

    ② 展示各组方案,小组成员代表讲述画法和原理,全班选定最佳方案,教师作出鼓励性评价。

    活动目的: 让学生懂得情境中使用的方法虽然是一种估测,不是准确值,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积极探索、讨论找出解决方案,通过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测量方法。使学生理解透彻明白。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讨论出的三种方法,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课件展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锻炼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在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反思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合理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了那些方案使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间的距离转化为可以测量的距离。(着重思考如何把距离的测量转化为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学生回忆、交流,尝试着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确所学知识。

    活动目的:使学生知道数学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知道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与实际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图片显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五.教学设计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多方面的补充黑板教学中的不足,使一些景物更直观、演示更生动,在三角形全等的图形中多媒体画图也有很大的优势,能让各种线条动起来、还有颜色的不同都能让学生一目了然,让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加完美地呈现在学生的眼中。

    2. 在本节课里,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情境”,使学生的练习具有“真实”地解决问题的意味,然后用角色模拟的方法进行自由而舒畅的交流活动。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2】

    【课前准备】

    1.定义:能够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见下表。

    【例题讲解】

    一.挖掘“隐含条件”判全等

    如图,△ABE≌△ACD,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越多越好)

    1.如图AB=CD,AC=BD,则△ABC≌△DCB吗?说说理由.

    变式训练:AC=BD,∠CAB=∠DBA,试说明:BC=AD

    2.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

    且AD=AE,AB=AC.若∠B=20°,CD=5cm,则∠CD的度数与BE的长。

    3.如图若OB=OD,∠A=∠C,若AB=3cm,求CD的长。

    变式训练2,如图AC=BD,∠C=∠D试说明:(1)AO=BO(2)CO=DO(3)BC=AD

    二.添条件判全等

    1.如图,已知AD平分∠BAC,要使△ABD≌△ACD,

    根据“SAS”需要添加条件;

    根据“ASA”需要添加条件;

    根据“AAS”需要添加条件.

    2.已知AB//DE,且AB=DE,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三.熟练转化“间接条件”判全等

    1.如图,AE=CF,∠AFD=∠CEB,DF=BE,△AFD与△CEB全等吗?

    为什么?

    2.如图,∠CAE=∠BAD,∠B=∠D,AC=AE,△ABC与△ADE全等吗?为什么?

    3.“三月三,放风筝”,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风筝,他根据AB=AD,CB=CD,不用度量,他就知道∠ABC=∠ADC,请你用学过的知识给予说明.

    巩固练习:如图,在中,,沿过点B的一条直线BE

    折叠,使点C恰好落在AB变的中点D处,则∠A的度数.

    4.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说明:∠A=∠D

    【当堂反馈】

    1.(20xx攀枝花市)如图,点E在AB上,AC=A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所添条件为全等三角形是△≌△

    2.如图,已知AB=AD,∠B=∠D,∠1=∠2,说明:BC=DE

    3.如图,已知AB=DE,∠D=∠B,∠EFD=∠BCA,说明:AF=DC

    4.等腰直角△ABC,其中AB=AC,∠BAC=90°,过B、C作经过A点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你能找到一对三角形的全等吗?并说明.

    (2)BM,CN,MN之间有何关系?

    若将直线l旋转到如下图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上题的结论是否依旧成立?

    【课后作业】

    1.如图,要用“SAS”说明ΔABC≌ΔADC,若AB=AD,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要用“ASA”说明ΔABC≌ΔADC,若∠ACB=∠ACD,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2..如图,在Δ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ΔAEH≌ΔCEB.

    (第3题)

    (第4题)(第5题)(第6题)

    3.如图,已知AD平分∠BAC,AB=AC,则此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A..2对B.3对C.4对D.5对

    4.如图,ΔABC中,AB=AC,BE=EC,则由“SSS”可判定()

    A.ΔABD≌ΔACDB.ΔABE≌ΔACEC.ΔBED≌ΔCED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如图,Rt△ABC中,∠C=90°,∠CAB=30°,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用两种方法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且其中一个是等腰三角形.(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和证明).

    6.如图,一个六边形钢架ABCDEF,由6条钢管连接而成,为使这一钢架稳固,请你用3条钢管使它不能活动,你能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吗?

    7:如图11-9在△ABC中.⑴分别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ABDE、ACFG.

    试说明:①CE=BG;②CE⊥BG;

    ⑵如图11-10分别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三角形△ABD、△ACE.

    试说明:①CD=BE;②求CD和BE所成的锐角的度数.

    【拓展延伸】

    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说出来去某个地方所走的路线,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3、养成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学会看简单地图上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师:首先请大家唱首歌:《让座》。

    师:刚才我们唱的这首歌讲的是什么:叔叔给我们让座我们可以说是爱护儿童也就是爱幼的行为。那我们给婆婆让座是什么行为呢?预设(生:尊敬老人。)

    师:对!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我问问大家:重阳节这天,小红、小明和小刚三个好朋友约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板书:看望老人)但三个小伙伴不认识路,他们手中只有一副地图,这可难住了三个小伙伴。大家能帮帮他们吗?老师把三个小伙伴去敬老院的路线图带来了。(课件出示主题图)看看你能从图中看懂什么?

    (二)、探索新知:

    1、观察路线图,学会从中获取信息。

    说一说,在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知道图上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那些数又表示什么?图中的每一小段表示什么呢?

    2、解决问题:

    小红现在要去敬老院,她应该怎样走?敬老院与邮局都在小红家的西边,怎么区分敬老院与邮局的不同位置呢?你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吗?

    请你说一说小明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刚呢?

    请你思考后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三个小朋友分别从自己家出发,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

    出示课本第62面的“填一填”:三个小朋友分别从自己家出发。

    小红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②学生看图试着完成,再小组交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③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演示课件,验证结果、加深印象

    你知道谁家离敬老院最近?谁家离敬老院最远?为什么?

    如果三个小朋友看望老人后,他们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三个小伙伴回到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小刚要去邮局,小红和小明要去书店,他们又应该怎样走呢?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帮三个小伙伴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再帮城建局的叔叔们一个忙好吗?

    在商场的东面60米的地方建一个游乐场,请用三角符号标出她的位置。在商场的西面20米的地方建一个停车场,请用圆形标出它的位置。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还想建什么?建在什么地方?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2、有一天,三个小动物听说一个地方藏有宝贝,它们决定去寻宝,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寻宝路线,并算一算谁家离的最近?(参看课本的寻宝图)

    3、小兔送信:

    小兔要给4只小动物送信,你能说说它的送信线路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标出自己设计的路线,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结果边说自己设计的路线,边用彩笔演示过程)

    送完信后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小兔送信有几条路线?走哪条最近?

    4、刚才你们在路线图中能够很好的分辨东南西北,那请你看一看现在你所在的教室,你能告诉我哪是东、南、西、北、吗?(复习教室中的方向)

    ①你能说一说,从你的座位,怎样走可以走出教室?(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边说边演示)

    ②从教室出发,怎样走可以走到办公室?

    (四)、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想说些什么?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4】

    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1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点A(2,4) B(-2,-4), (即A.B两点是

    关于圆点对称的),将直角坐标系关于Y轴翻折,得A1,B1,然后分别

    连接A,A1和B,B1后,证AA1O和BB1O两三角行全等!

    2有一个正方形,分别连接它的对角,求其中的全等三角形?

    3 一个等腰三角形,做这个三角形的高线后,求其中的全等三角形?

    4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将此三角形向左平移6格,

    求平移后的三角形和原料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5 有两个直三角形,其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为3,4,5,另一个三角形

    6 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5cm,另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也是5cm,

    角形CDA全等.

    8等腰梯形ABCD对角相连求全等的三角形?

    11 三角形ABC和三角形FDE,AB=FD,AC=FE,BC=DE,求全等(SSS)

    12 三角形ABC和三角形FDE,∠C=∠E,AC=FE,∠A=∠F,求全等

    AE垂直 BD,所以 角 EAC=角 DBA (为什么?因为角EAC+角BAE=90度,而角 BAE+角DBA=90度,所以 角 EAC=角 DBA )

    ∵∠DEC=50°

    ∴∠BEC=180°―∠EDC=180°―50°=130°

    ∴∠EBC=∠ECB=(180°―∠BEC)×(1/2)=25°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讨论、引导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一幅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已知:如图,△ABC≌△DEF,请找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答:AB=DE,BC=EF,AC=DF,∠A=∠D,∠B=∠E,∠C=∠F。

    3、若有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如何画?

    答:能,先量出这个三角形纸片的每边的长,各个角的度数,然后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每边长,每个角的度数分别等于已知三角形纸片的每边长,每个角,这样作出三角形一定与已知三角形纸片全等。

    4、如上图,△ABC与△DEF满足上述六个条件的全部可以使△ABC与△DEF全等。如果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能保证△ABC与△DEF全等?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

    这节课就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新课讲授

    1、只给出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⑴、给出一个内角,一条边;⑵、给出两个内角;⑶、给出两条边。

    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⑴、三角形一个内角为30°,⑵、三角形的两个内角⑶三角形的两条边

    一条边为3cm;分别为30°和50°;分别为4cm,6cm。

    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注解〕:若给出的条件能够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则班上所有同学所作的三角形都应该全等;若给出的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只要按照同一要求作图,只要有两位同学作的三角形不全等,即可以说明给出的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特别地,只要能举出相关的反例能说明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可以适当减少作图环节。

    3、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⑴、都给角:给三个角;⑵、都给边:给三条边;

    ⑶、既给角,又给边:①给一条边,两个角;②给两条边,一个角。

    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⑴、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边边边公理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B=DE

    AC=DF△ABC≌△DEF(SSS)

    BC=EF

    注意:三边对应相等是前提条件,三角形全等是结论。

    5、由上面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如图,是用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所得框架的形状固定吗?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

    三角形框架形状和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四边形框架形状是可以改变的。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举例说明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投影片)

    三、例题与练习

    例1如图,当AB=CD,BC=DA时,图中的△ABC与△CDA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答:△ABC与△CDA是全等三角形。

    证明:在△ABC与△CDA中

    AB=CD(已知)

    ∵AD=CB(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例2变式题如图,当AB=CD,BC=DA时,你能说明AB与CD、AD与BC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答:能判定AB∥CD

    证明:在△ABC与△CDA中

    AB=CD(已知)

    ∵AD=CB(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3=∠4,∠1=∠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B∥CD,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1)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2)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4)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2、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五、作业

    课本第160页,习题5.7数学理解第1、2题;问题解决第1题

    六、板书设计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B=DE

    AC=DF△ABC≌△DEF(SSS)

    BC=EF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正弦的概念。

    3、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

    二、新授

    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

    (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

    (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

    (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的`对边BC。)

    但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2、在RT△ABC中,∠C=900,∠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的对边/斜边=BC/AB=BC/=1/=/2这就是说,当∠A=45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

    1、如果∠A=6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A=600,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3、如果∠A=3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4、如果∠A=45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四、小结

    五、作业

    1、复习教科书第1-3页的全部内容。

    2、选用課时作业设计。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类型,已经知道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但是对于全等三角形这一特殊的三角形却还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于研究它的全等的判定有着足够的感知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以下困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对于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之前,学生所接触的逻辑判断中直观多余抽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多于用数学语言表述。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发挥认知和操作方面的经验,为掌握规范和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服务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一是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二是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8】

    一、课程标准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二、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第1节的内容。它是学习全等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理论基础,是对线段、角、三角形的提高,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为学习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本节学习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一个“观察”和两个“思考”,让学生活动得出结论。

    2、注重数学学习的基础性,加强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学活动中,学生形成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后,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的掌握能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3.注重数学的规范性,加强数学语言教学。

    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及对应元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熟练使用,还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简约美、严谨美。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习惯。

    4.注重数学学习的人文性,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

    教学中选取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世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表示方法;

    ②能熟练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

    ③掌握全等三角形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够利用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

    2.过程和方法:

    ①经历探究全等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②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图形变换,培养学生运动的观点。

    ②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利用其基本性质进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对应边、对应角)。

    六、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

    ①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②采用启发、分析、设疑、讲练结合的方法,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

    课前准备辅助图片剪刀彩纸大头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下面图形,它们的形状与大小具有什么特征?

    片断1:图案

    片断2:

    片断3: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你能再举出生活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3)动手操作: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图片的收集与制作:

    收集学生做的较好的图片。讨论(或介绍)用复写纸、手撕、剪纸、扎针眼等制作类似图形的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丰富的图形和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全等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新知探究

    引入新课:全等三角形

    1.全等形的概念

    (1)给出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吗?3.引入新课,引起学生认识需要,为后面讲解全等作铺垫。

    (3)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明确: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一定相同,大小一定相等

    (4)思考:刚才每组同学剪下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吗?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5)思考问题:

    在图1中把⊿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

    在图2中把⊿ABC沿直线BC翻折180度,得到⊿DBC.

    在图3中把⊿ABC旋转180度,得到⊿AED.

    123

    思考: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改变?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①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沿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②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以某一个顶点为中心旋转180度.③将重合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翻折180度.

    结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4.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全等形的概念。可以排除学生对几何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的信心.

    5.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6.通过构图,为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奠定基础。

    7.通过动态的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在这一过程中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2.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

    (1)观察图形思考:如右图,△ABC与△DEF全等,当△ABC与△DEF重合时

    ①与顶点A重合的点是哪个点?

    ②与∠A重合的角是哪个角?

    ③与边AB重合的边是哪条边?

    【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ABC与△DEF全等可表示为:△ABC≌△DEF】

    (2)根据上图完成下面的填空:

    重合部分

    名称

    是否相等,说明理由

    顶点B与顶点顶点C与顶点边AC与边边BC与边∠C与∠∠B与∠

    总结: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对应边、对应定点的方法

    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②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③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④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⑤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如上图,△ABC与△DEF全等,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探索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8.通过学生观察,教师及时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强调全等符号的书写、意义,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意义

    9.通过设计表格填空,让学生及时得到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9.及时地归纳小结,为学生积累经验,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0.自主探究,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堂练习

    1、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

    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

    3、△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是对应角;AB与是对应边,BC与是对应边,AC与是对应边。

    4、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5.如图,已知ΔABC≌ΔFED,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6.如图,△ABD≌△EBC.

    ①请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②如果AB=3cm,BC=5cm,求BE、BD的长.

    ③如果AB=3cm,DE=2cm,求BC的长.11.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小结

    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应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

    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

    4、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你愿与大家分享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页习题11.1第1题,第2题,第3题。

    选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4题。

    板书设计

    11.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9】

    教材分析:

    《三角形全等复习课内容》选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本套教材把三角形全等看作是三角形相似的特殊情况,同时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与命题与证明,尺规作图几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紧密,尤其是尺规作图中作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解释依赖于全等知识。本章中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的给出都通过学生画图、讨论、交流、比较得出,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内容和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摆拼全等三角形和探求全等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图形全等与平移、旋转、对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基本形式,在探求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利用角平分线为对称轴来画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会辨、会找、会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识别方法的复习,让学生体会辨别、探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一般方法,体会主动实验,探究新知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几何语言的叙述能力及运用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寻三角形以及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那么你认为它应保留哪一块?(教师用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意见

    生:…………

    师:上述问题实质是判断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复习全等三角形。(引出课题)。

    师:识别三角形及等的方法有哪些?

    生:SAS 、 SSS、 ASA、 AAS 、 HL。

    复习回顾:练习1、将两根钢条AA/、BB/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绕着点O自由转动,做成一个测量工具,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判定△OAB≌△OA/B/现由( )

    练习2、已知AB//DE,且AB=DE,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2)添加条件后,证明△ABC≌△DEF?

    [根据不同的添加条件,要求学生能够叙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全等的现由,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述意见]

    二、探求新知:

    师:请同学们将两张纸叠起来,剪下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将叠合的两个三角形纸片放在桌面上,从平移、旋转、对称几个方面进行摆放,看看两个三角形有一些怎样的特殊位置关系?

    请同组合作,交流,并把有代表性的摆放进行投影。

    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形式,为探求全等三角形打下基础,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学生的摆放形式很多,包括那些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1、一张矩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ABC、DEF,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右图的形式,使点B、F、C、D处在同一条直线上,P、M、N为其他直线的交点。

    (1)求证:AB⊥ED

    (2)若PB=BC,请找出右图中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

    师:图3中AB与E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同学生猜想一下结果。

    生甲:AB垂直ED

    师:为什么?可以从几方面来考虑?

    生乙:可以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来考虑

    生丙:可以考虑全等在已知条件下,显然有△ABC≌△DEF,故∠A=∠D,又∠ANP=∠DNC,所以,∠APN=∠DCN=900,即AB⊥ED。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演)

    师:若PB=BC,找出右图中全等三角形,看看谁能找得最快?

    生丁:△PBD≌△CBA(ASA)

    师:板演,由AB⊥ED,可得到∠BPD=900,∠BPD=∠CBA,∠A=∠D,PB=BC,故有△PBD≌△CBA(ASA)。

    师:还有其他三角形全等吗?

    生:有,我连接BN,由勾股定理得PN=CN,就不难得到△APN≌△DCN。

    (在错综复杂的图形中寻找全等三角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努力探求,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的错误,训练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例2、(动手画)(1)已知OP为∠AOB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AOB和直线OP,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生总结:想要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只要在射线OA、OB上找到一对关于OP对称的点就可以了。

    (2)利用上图作全等三角形方法,在△ABC中,∠B=600,∠ABC是直角,AD、CE是∠BAC,∠D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F,请判断FE与FD间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用三角尺和量角器准确画出此图,然后量出EF、FD的长度,看看EF与FD长度

    关系如何?

    生:基本相等。

    生:长度相等。

    师:如何来证明他们相等?注意审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等到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在AC上取点H,使AH=AE,则△AEF≌△AHF则EF=FH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要证明线段相等要考虑三角形全等,而EF、FD所在两个三角形显然不全等,又AD是平分线,在AC上找出E关于AD有对称点H得到△AEF≌△AHF。

    师:这样只能得到EF=FH。

    生:再证明△FHC≌△FDC。

    生:先求出AD、CE是角平分线∠APC=1200,则∠DPC=∠EPA=∠APH=600,所以∠HPC=

    ∠DPC=600,PC=PC,∠3=∠4,因为△HCP≌△DCP(ASA)所以PD=PH。

    (看清题意,猜想结果是解决探究题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和交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

    师生共同小结:

    1、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形态,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2、在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中能够寻找全等三角形。

    3、利用角平分线的对称性构造三角形全等,并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质解决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

    4、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作业:

    1、在例2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问:你在(1)中所得结论能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书本课后复习题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常规的鼓励就大胆思考,积极发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测试、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活跃,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教师从对完全更改,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创新

    3、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全等三角形是几何部分内容说明书,有较强逻辑性,教师板演,以及在学生叙述中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之一,同时学生学习习惯多方面的,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五、说教法

    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六、教学用具:

    剪刀,直尺,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直观感知全等形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全等形。

    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上一个三角形,再把两张纸小心的重叠在一起,并固定,然后小心地用剪刀剪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从实践中感知: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然后,让学生给刚才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其一:任何时候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吗?其二: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操作交流,从而更深刻理解对应角,对应边,对应点的概念以及关系。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其次,对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深化知识。练习内容为两个全等三角形,任意摆放,找出它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并用符与表示出两个全等三角形。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

    三角形全等课件【篇11】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一章的主线,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四、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查找中运用动画的展示,使学生能直观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该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剪刀,直尺,硬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方面

    从复习全等图形方面入手,展示一些直观的图形,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翻新一个旧的三角形的纸样让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尝试,从而发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画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通过以上的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环节约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解方面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动画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先展示动画)。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此环节学生约用2分钟进行讨论分析)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以动画的形式,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和直观判断能力。(此环节约用时7分钟)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介绍全等符号,说明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此环节用时约2分钟)

    4、议一议

    方法:(1)小组活动,展示部分小组的解决方案

    (2)动画展示解决方案

    (3)知识点的扩充:动画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识别中对应边,对应角的查找。

    以上环节主要趋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认识团队的力量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此环节约用时8分钟)

    (三)课堂练习(此环节约用时18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练习题目,让学生一一解答。主要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此环节约用时2分钟)

    经过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一步骤中,我准备利用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和归纳。

    (五)作业布置(约用时1分钟)

    (六)板书设置

    三角形的课件


    下面栏目小编给大家分享“三角形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产物。请您仔细阅读此文内容!

    三角形的课件【篇1】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页至第84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区别和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备件二合一软件、课件、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不同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老师带大家坐轮船到岛上旅游,课件出示图片:这艘船是由许多三角形组成的,,他们都有三个角和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角和边两方面给三角形分类。

    2、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任务一:按角或边给三角形分类(课件出示任务)

    1、观察三角形学具,讨论分类方案。

    2、小组合作选一种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各自特点,并填写表格

    3、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

    (1)按角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学生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对有争议三角形(如接近直角的角)用工具(三角尺或量角器)验证。

    ③用集合圈表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

    (2)按边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③用集合圈表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二)任务二: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自主学习84页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②量一量、折一折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等边三角形三个角()

    利用素材库画等腰三角形,并进行顶角变化演示,认识与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关系。

    三、游戏应用。

    1、蚂蚁搬家。

    2、猜猜猜。

    3、在方格图上按要求围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利用,点击“链接网络图片”,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一定会学到更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三角形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面临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求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我们学校内有一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底是5米,高是3米,学校领导要把这个花坛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种上不同颜色的花,该怎样分?每一块的面积是多少?请同学设计一下。

    3、同学们,学校要为学校开学典礼准备30条红领巾,大队辅导员想请大家帮忙,算一算,需要多少布料?你们愿意吗?该怎样来计算呢?

    师:是的,要先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那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 猜一猜。找关系

    师:1、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和它的底和高有关。

    2、那么,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可能说边、底、高)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判断呢?

    2、 想一想。找关系

    师: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用的是什么方法?那么,可不可以也用转化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呢?

    3、 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找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一起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看可以把它转化成哪些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图形。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拼摆。

    汇报。可能摆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平行四边形。)现在,你又有什么发现?

    归纳: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我们拼出的平行四边形、跟所用的三角形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答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关系呢?

    4、 画一画,算一算。找关系,得结论。

    师:请同学们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高也是三角形的高,底也是三角形的底。

    师:那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还可以怎样写?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5、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解决大队辅导员老师的问题吧。学生可能会束手无措,面面相觑于是,教师趁机疑惑不解地问:你们怎么还不解决问题啊?让学生自己说出,需要红领巾的底和高。

    教师出示完整题目: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做30条这样的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三、练习巩固。

    1、 独立完成85页做一做。

    2、 完成86页练习的1、题。

    3、 完成86页练习的3题。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5、求右图三角形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①3×2÷2 ②6×2÷2

    ③6×3÷2 ④6×4÷2

    6、 学校准备在校门出口处两旁各建一块三角形交通警示标志牌,底是8分米,高是7分米,请帮忙计算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两旁”的意思)。

    四、拓展提高: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2、如果只用一个三角形,你能通过剪,拼等方法推出三角形公式吗?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课件【篇4】

    教学设计综述

    1、基本说明

    ●学科领域:数学,并涉及劳技、语文、美术、信息技术教育

    ●智能领域: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沟通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教材)

    ●所需时间:1课时

    2、理念概述

    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本学期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和磨炼。如何用好这本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体现,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在“几何小实践”这个单元中,涉及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选择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时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与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相区别。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智能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发挥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探究结果用演示文稿来呈现,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通过动手、判断、辩论、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动手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正确、完整的概念,使得他们的智能水平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边之间的关系给三角形分类并用信息技术进行汇报。

    (2)通过动手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探究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注:这是贯穿我们日常学科教学的长远目标)。

    对应的新课标: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年级数学(实验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4、教学准备

    (1)学生基础: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3)设计学生探究的模板。

    (4)制订教学评价和智能发展评价量规。

    5、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计算机及因特网、音响。

    (3)上海市小学数学二期课改(实验版)提供的资源课件片断(三角形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简述

    1、导入新课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播放学生课前收集的三角

    形建筑和物体图片,确定要探究的教学主题。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搭三角形

    本环节涉及:语言、人际沟通、身体运动、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做示范,并提出学生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2)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

    (3)学生小组合作搭三角形。

    (4)学生交流研讨。

    3、三角形分类

    本环节涉及:语言、数理逻辑、人际沟通、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演示电脑课件,提出任务:将做好的三角形分类。

    (2)学生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分类。

    (3)师生间互相交流(电脑演示学生分的结果)。

    (4)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放入集合圈。

    (5)学生用拍手来表示赞成和反对:在“涉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时,学生间会对其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产生意见分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6)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揭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7)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4、折一折,画一画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智能。

    (1)教师取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动脑筋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

    (2)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3)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最简便方法。

    (4)教师再次取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好方法进行判断。

    (5)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6)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进行巩固练习。

    5、小结并拓展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语言言语智能。

    (1)教师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布置作业:(拓展)用长方形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标: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建立;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学难点:

    三家形面积公式的概括;利用分割与旋转进行图形转化

    教法设计:

    教学媒体的准备:

    学具类:三个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一个不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具类:课件,与学具相应的教具。媒体: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孕新,提出问题

    ⒈教师谈话:同学们,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面积的计算了?你能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图形及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重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⒉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教材p25主题图

    教师引导审题:什么形状,给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口述。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下面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⒊教师提问: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重点研究是什么?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

    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提出学习的内容,教师明确的只出击将采用的方法和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做到思维定向。)

    二、观察对比,设想转化

    ⒈教师提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三角形面积呢?学生思考口述,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⑴数方格的办法,(打开教材p25,数出三角形的面积) ⑵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

    ⒉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右图),

    引导学生与三角形进行观察对比,

    思考:“怎样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口述自己的或小组的意见。

    (设计意图: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思考、交流转化的预想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体验转化

    ⒈教师谈话:下面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转化,并思考一下的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思考题)

    在转化过程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含义

    ⒉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实践,根据思考题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点拨。

    ⒊学生汇报探究的成果

    预计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拼:

    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完全相同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呢?

    完全相同——形状,面积都相等(板书)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②通过割补把一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两条边的中点连线进行分割?

    (原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积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揭示实质: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⑵剪: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⒋教师提问: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口述,

    总结: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时,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或: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交流、汇报、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新知的过程,积累数学实验的经验,发展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利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四、建立公式,实践应用

    ⒈归纳公式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教材p25,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谈话: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请大家思考三角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然后把结论填在教材上

    三角形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交流,填写,口述,教师板书

    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⒉剖析公式:教师提问:①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②底乘以高等到的是什么?③为什么除以2?

    ⒊回归问题: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能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学生重新审题,独立完成,口述,教师板书

    4×3÷2=6(cm2);答:它的面积6cm2。

    ⒋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26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教师订正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引领,完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经历数学建模。)

    作业设计:

    ⒈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推倒的过程,复述重要的结论。

    ⒉完成教材p26练一练第1题。

    板书设计:(略)

    三角形的课件【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P83~P84。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板书“分类”):“分类”在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分类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分得正确呢?

    1.全班学生可分为胖的和戴眼镜的。

    2.交通工具可分为飞机、轮船和火车。

    3.我们家三个人,有喜欢看文艺节目的,有喜欢看体育节目的,还有喜欢看篮球比赛的。

    (逐题出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分类需要三个要素: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必须遵循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等原则。学生要探究三角形分类,首先就得了解这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在新课学习时来检验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因此,在课前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础性知识,同时也借助此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揭题:三角形的分类。

    师: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出示如下三角形,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采用折、量等方法来操作)

    2.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3.反馈。

    (1)按角分。

    ①分成两类。(以是否有直角为标准。)

    (引导学生对照分类的三个要求,发现标准统一、无遗漏、不重复,大家认同这个分法)

    板书:按角分:①有直角的三角形②没有直角的三角形

    ②分成三类。

    第一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直角,第二类三角形中都有一个角是钝角,第三类三角形中的角全部都是锐角。(学生说时,教师请学生将这三类三角形有序地摆放)

    教师板书得出如下分类:

    按角分:①有一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②有一个角是钝角,另两个角是锐角

    ③三个角都是锐角(师生对照七个三角形,共同查看,发现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上述两种分法都是正确的,不仅符合概念分类的原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性,即分析能力较低的学生,能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分析能力稍高的学生,其分类更加细化。但重要的是,尽管产生这样的差异,然而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详实的反馈过程,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角的特征,又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分类思想。]

    (2)按边分。

    ①师:上面我们讨论的三角形分类都是按角分的。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吗?

    (师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并介绍: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一类是只有两条边相等。另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学生说时,师请学生指出各不相等的三条边、相等的两条边或相等的三条边)

    ②介绍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按边分与按角分相比,不管是从概念的抽象方式还是从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来看,差异是很大的,按边分所具有的难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考虑到知识本身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时间等因素,在教学三角形按边分时,适当淡化分类要求,突出对边特点的感知,直接地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重点认识它的一些名词及特征,应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③借助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介绍“腰”、“底”、“顶角”、“底角”等名称,学生依样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作标注并相互说说。

    ④借助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直接告诉学生: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什么角呢?(学生认识到等边三角形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要求学生深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将本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且着重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达标检测,解决问题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1)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3)最大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分一分。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折一折。

    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7题。

    三角形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红领巾、长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一个长方形,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有什么不同?老师今天也配带了红领巾!你们能帮忙算算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吗? (把红领巾展开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⑴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⑵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上熟悉的红领巾实物,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1)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

    (2)怎样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师:方法三中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每个三角形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学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与长方形及面积的比较,直接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同时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引发了深层次的心理动机]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哪么,剪成的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底等于原长方形的长,三角形的高是原长方形的宽,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直角三角形)

    师:你想,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这样计算,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呢?今天我们一齐来探讨。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挂出课本84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发思考)

    接着出示思考题:

    (1)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在讲授公式来由之前,以动手把长方形平分成两份的实验,直接引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做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引导学生去猜想。再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操作、讨论,合作学习。

    (1)提出操作和思考要求。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完全一样的各两个),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

    小黑板出示讨论问题: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②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③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初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又中从找到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关系的教学。]

    平移

    旋转180°

    合拼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如果学生操作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操作:摆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其一个三角形旋转、移动,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让学生模仿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表述操作过程,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述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学生上讲台板演。

    ①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口述操作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 (两钝角三角形) (两直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②学生演示: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

    师:通过动手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二倍。(教师给予评价、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再观察演示使同学们更具体、清晰地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推导,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

    3、讨论与归纳公式

    (1)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③、你能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设计意图:借助图形直观性,教师指明讨论的部分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推理,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2)归纳公式。

    学生讨论、汇报: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教师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师: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设计意图:把求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知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去讨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除以2?”以先入为主,从而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出计算公式,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看书质疑。

    师:你能说说,课本中是怎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

    师:除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关系中得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你还能用别的方法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如果有学生想到别的方法,如剪拼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讲边演示,只要合理的老师都要给予肯定。(略讲)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问题了吗?

    1、计算一条红领巾的面积。

    师:你能估算出这条红领巾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吗?

    生:……

    师:这条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完成,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全班交流做法和结果,老师提出书写格式和应注意地方。

    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注意什么地方?(强调“÷2”和“底和高要对应”这两个重点、难点。)

    12.5 cm

    2、独立完成p85做一做。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和应注重的要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印象。]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课本86页的练习第1题。 (课件出示)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认识多种交通指示牌,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2、课本86页第2题:你能想办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要求上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怎么做?

    (先让学生想,再请学生口头叙述,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评讲,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2)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dm

    2。5dm

    3dm

    4、求右图三角形面积。

    (要计算上图的三角形面积,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一定是对应的。)

    5、课本86页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

    (如右图),求高。

    师: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了,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求三角形的高你会算吗?

    (生讨论汇报,再计算、反馈。)

    6、做课本86页第4题(然后汇报、评讲。)

    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三角形空地(见下图)上种草坪。1㎡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

    [设计意图:练习题以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习,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突破公式中重点和难点;第三个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通过拓展题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同时深化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出示)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生:……

    师:很好!今天我们通过分“四人小组”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对本课归纳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能力。]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87页“练习十六”第5、6、7题。

    板书设计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2

    =100×33÷2

    =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 “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的教学中,应重点的强调讲述其意义。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应扩展开,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平时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的不足。

    三角形的课件【篇8】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三角形的课件【篇9】

    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之后编排的,是轴对称知识的延伸和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是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相关知识,那么等腰三角形又有怎样性质呢?鉴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有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愿望。本节课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并能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对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中,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本课立足于学生的“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习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的让学生处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学习氛围之中。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安排学生带着五个问题预习课本140页和141页的教材内容,同时让学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各小组长负责预习等工作。

    (一)、导入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观察图片,找出图片里面的轴对称图形。

    (二)、思考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各边都叫什么名称?各角呢?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5)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动手操作、演示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请同学们把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电脑演示)发现什么现象?请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从构成要素:边、角;相关要素:线、对称性方面考虑)

    (三)、议展

    1、探讨交流、得出结论: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AB=AC

    ∠B=∠C

    BD=CD

    ∠BAD=∠CAD

    AD=AD

    ∠ADB=∠ADC

    由这些重合的部分,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构成要素:

    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角: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相关要素:

    线: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展示

    证明“等边对等角”(学生展示)

    三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

    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

    方法一:

    证明:作底边BC上的中线AD。

    在△ABD与△ACD中:

    BD=DC(作图)

    AD=AD(公共边)

    ∴△ABD≌△ACD(SSS)

    ∴∠B=∠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方法二:

    作顶角∠BAC的平分线AD。

    ∵AD平分∠BAC

    ∴∠1=∠2

    在△ABD与△ACD中

    AB=AC(已知)

    ∠1=∠2(已证)

    AD=AD(公共边)

    ∴ △ABD ≌ △ACD(SAS)

    ∴ ∠B=∠C

    方法三:

    作底边BC的高AD。

    ∵AD⊥BC

    ∴∠ADB=∠ADC=90°

    在RT△ABD与RT△ACD中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 △ABD ≌ △ACD(HL)

    ∴ ∠B=∠C

    (四)、点评

    找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答案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查漏补缺。然后通过老师讲解,再指出其实这作三种辅助线的位置根本没有发生改变,从而自然的过度到“三线合一”从中得出结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几何语言

    ∵ AB=AC(已知)

    ∴ ∠B=∠C(等边对等角)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1=∠2(已知)

    ∴BD=DC , 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中线,既是底边上的高,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BD=DC(已知)

    ∴AD⊥B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顶角平分线。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B=AC , AD⊥BC(已知)

    ∴BD=DC ,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在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之后,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学生在练习本完成后,再用课件展示证明过程)

    例题:

    已知: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

    求证:BD=CE.

    (五)、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练习1:知识点:(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1、在等腰△ABC中,AB=3,AC=4,则△ABC的周长=________

    2、在等腰△ABC中,AB=3,AC=7,则△ABC的周长=________

    练习2:知识点:(角:“等边对等角”)

    1、在等腰△ABC中,AB=AC, ∠B=50°,则∠A=__,∠C =_

    2、在等腰△ABC中,∠A =100°,则∠B=___,∠C=___

    练习3:(判断)知识点:(“三线合一”)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一定是锐角。()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锐角或者直角、钝角都可以。()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一定垂直底边。()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一定平分顶角。()

    5、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六)、总结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143页习题1、2、(必做),143页习题3、4、(选做)

    拓展性作业:

    1、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中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为AB,AC边上的高线,试判断BD 、CE相等吗?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17.1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证明例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

    等边三角形相关知识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而进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合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的是,习题练习有限,未设置限时小测等等

    三角形的课件【篇10】

    【教学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透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透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透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潜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固体胶、活动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此刻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完美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那里,刘老师十分高兴认识大家,你看把蝴蝶也引来了。(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它把这条绳子围成了什么三角形?

    (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三个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答

    师:这节课我们一齐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评析: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了热情。】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揭示“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

    (1)“内角”的概念

    (师手拿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在哪?谁来指给大家看。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每人从学具筐中任选一个三角形,指出它的内角。

    (2)“内角和”的概念

    师:大家明白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那什么叫“内角和”呢?

    师小结: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猜测内角和

    (1)师拿一个锐角三角形问:大家猜一猜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不同想法吗?

    (2)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同上。

    (3)师:看来大家都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但这仅仅是我们的一种猜测,有了猜测就能够下结论了吗?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3、动手验证,汇报交流

    (1)介绍学具筐

    刘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学具筐,里面有不同的学习了材料,或许这些材料会对你有所启发,帮忙你想出好办法。每人此刻都认真的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o呢?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组内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每人都有了自己的验证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验证方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师:来吧孩子们,该到全班交流的时候了.谁愿意先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一齐分享。

    A、测量法

    活动记录表

    三角形的形状每个内角的度数三个内角和

    ∠1∠2∠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刚才大家都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量的结果有的是180度,有的不是180度,这是怎样原因呢?

    生发表观点

    师小结:看来采用测量的方法会有误差,学习了数学要用这种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咱们再看看别的方法。

    B、撕拼法

    请用撕拼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撕拼的过程。

    师:你是怎样想到把三角形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验证的呢?

    师评价:你把本不在一齐的三个角,透过移动位置,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角来验证,还用了转化的思想,你真了不起。

    师:透过他们三个人的验证,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C、其他方法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别的验证方法吗?

    如果学生出现把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来验证。

    师追问:这种方法真的很简单,但它只能证明哪一类的三角形呢?

    【评析:《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用心性,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设计中刘老师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允许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在猜测后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进行小组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量、剪、拼、折等一系列实验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图形性质。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在活动中发展。】

    4、科学验证方法

    师:不同的方法,同样的精彩,大家发现了吗?无论是撕一撕、折一折、还是拼一拼,这些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你们都用了转化的策略。我发现你们都有数学家的头脑,明白吗?数学家在证明这一猜想时,也用了转化的思想,一齐来看(看课件)

    【评析:一方面使学生为自己猜想的结论能被证明而产生满足感;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严谨的,从小就就应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了态度。】

    (三)课外拓展,积淀文化

    师:明白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最早是由谁发现的吗?(放课件)

    师:善于数学发现和思考使帕斯卡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这节课才10岁的我们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帕斯卡12岁时的数学发现,我们同样了不起,刘老师为大家感到骄傲。

    【评析:适当的引入课外知识,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了兴趣,又有机的渗透了向帕斯卡学习了,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孩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成与发展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明白了这个结论能够帮忙我们解决那些问题呢?

    1、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师:大三角形的内角是哪些?指出来

    师:当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齐时,消失了两个内角,正好是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如果把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呢?

    师小结:三角形无论大小,内角和都是180°。

    【评析:透过课件动态演示两个三角形分与合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

    2、想一想,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已知A45°,B85o,求с的度数。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с52o,求Α的度数。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评析: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3、思考:

    你能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评析: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1、学生谈收获

    2、师小结

    这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知识上的,还有情感上的,思想方法上的,还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帕斯卡,因为他的好奇与不满足让我们记住了他。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只要你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勇于实践的双手,将来某一天你也会像他一样伟大。

    【评析: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仅总结了所学知识技能,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总评】整节课刘老师透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习了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知识构成的过程。刘老师为学生带给了丰富的结构化的学习了材料,有各类的三角形、相同的三角形等,促使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思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潜力、推理归纳潜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立足长远,注重长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潜力目标的落实,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撕拼的验证方法其实是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成了平角,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所感悟;在对测量的结果出现不同答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会出现误差,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学习了态度和探究精神。

    3、遵循教材,不唯教材。本节课上,刘老师延伸了教材,介绍了科学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以及这一结论的发现者帕斯卡的故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的学习了置于更广阔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了情感。

    整节课的学习了资料,突出了数学学科的实质,抓住了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寻求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超越,在超越中体验成长、

    [课件]《角的认识》教学思考(篇一)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角的认识》教学思考(篇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应该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实用课件: 角初步认识教学设计wps版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实用课件: 角初步认识教学设计wps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生1: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师:是的,通过刚才做活动角,发现角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把两根小棒叫做角的“边”,这两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说一说,你们做的活动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设计意图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角平分线课件汇总】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