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登鹳雀楼课件通用
  • 登鹳雀楼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23

    登鹳雀楼课件通用。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教师范文大全编辑阅读了众多文章后发现“登鹳雀楼课件”堪称精品,此文读后您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登鹳雀楼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习生字,掌握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为了表扬你们,咱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登高望远

    登鹳雀楼课件 篇3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特别有名,其诗用词十分朴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 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 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 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 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 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 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 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 学生练读。

    4、 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登鹳雀楼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

    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登鹳雀楼课件 篇5

    教学设计示例

    4.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10、齐读。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课件 篇7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课件展示一幅卡通图,上面有几个按钮)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到“我要读”里去试一试,你可以到“生字俱乐部”里,带上耳机,跟阿姨把生字学会了,再读这首诗;也可以带上耳机进入“欣赏”,欣赏完叔叔的朗诵,再读这首诗;还可以进入“朗读”,自己直接朗读这首诗。但是一定要注意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行吗?

    3.学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古诗。

    4指名吟诵,相机让学生介绍刚才自己学习的方法。

    5.齐读全诗。

    1.小朋友读得真好,那诗人登上鹳雀楼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进入“朗读”里读读诗,看看图,试着自己说说,不懂的就去请教“小青蛙博士”,如果还有不懂的就举手问老师。

    2.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问题。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为学生提供了古诗中难词的意思,二向学生展现了前两行诗句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3.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了吗?先别急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进入“小小画室”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用画面展示出来,待会儿还要请你来介绍介绍呢!

    4.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拼图,师巡视。

    5.展示一位学生的拼图,师生共同评议,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6.一柔一刚,一静一闹,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非常巧妙地融入了这两行短短的诗中,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7.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8.学生交流。

    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1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2.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登鹳雀楼课件 篇8

    知识目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

    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 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飞呀……我们越飞越高。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

    二、谈话提示课题

    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

    三、学习第一首诗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3)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4)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和朗诵)

    (5)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指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肯定后其他同学再互相试着说说。

    学生归纳:这两句写的是它的景色(师板书:景色)

    3.师: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学生分别朗读第三、四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并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学生归纳: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想(师板书:感想)

    4、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学生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并试说全诗意思

    6、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7、找一找: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8、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举例说说如何运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句并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说明什么哲理?(板书: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重点内容如下:

    1.知诗人,解诗题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1)师:诗人苏轼站在庐山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

    (2)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 (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题西林壁》和朗诵)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师:登上庐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导看图。

    并解释题目: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7、想意境,悟诗情

    (1)放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五、学生小结:这两首诗各有特色,而且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写诗人的感想。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获得启示。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登鹳雀楼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 (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小结:是啊!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读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首先要祝贺你们今天又学会了一首古诗,其次,老师还要谢谢大家这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机会在一起合作,好吗?

    【登鹳雀楼课件通用】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