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编辑精选: 中班登鹳雀楼教案集合(960字)
  • 编辑精选: 中班登鹳雀楼教案集合(960字)

    发表时间:2022-03-16

    【www.jk251.com - 登鹳雀楼幼儿教案】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编辑精选: 中班登鹳雀楼教案集合(960字)》,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中班登鹳雀楼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

    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设计意图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知识扩展】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中班登鹳雀楼教案【篇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中班登鹳雀楼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穷()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中班登鹳雀楼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_山尽,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jk251.coM小编推荐

    登岳阳楼教学案相关教学方案


    《登岳阳楼》教学案一体化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最新开天辟地教案集合610字


    开天辟地教案【篇一】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看图猜故事”,出现四个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2、引导学生初步说说神话故事的特点

    3、揭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读准读通课文

    2、带领学生学习6组词语

    (1)合拢、裂开、崩裂、破碎(混沌一团、黑暗混沌)

    (2)劈、凿、撑

    (3)精疲力竭(疲惫不堪)

    (4)光芒万丈、皎洁明媚万顷良田(良田万顷)

    (5)巍峨

    三、再读课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分节读文,思考: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2、指名回答,教师归纳,相机板书:黑暗混沌开辟天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

    3、指导学生按顺序简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5、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四、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默记

    2、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3、校对五、布置作业用两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开天辟地》课文说明

    上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看见一些自然现象,像日月出没、电闪雷鸣等,得不到解释,以为有“神”在支配,就创作出了神话。神话最初是口头流传的,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观念;神话里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类对战胜自然的信念和向往。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改写的。宇宙是怎样起源的?天地是怎样成形的?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古人思考着这些问题,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巨人盘古这个英雄形象。

    作者将古代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资料收集起来,加以综合整理,按照盘古开创世界的过程改写成了这篇通俗生动的神话故事。

    改写后的神话,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情节丰富而生动。

    神话按照宇宙起源的历史顺序,从混沌初开到天地成形,再到自然界万物的产生,条理分明。

    先写混沌初开。巨人盘古在一片混沌中孕育、成长,醒来时,眼前模糊一片。他顺手抓来一把大板斧,用力一“挥”,天和地就在这挥动之间被分开了。

    再写天地成形。天和地虽然分开,但盘古怕它们再合上,就“头顶天,脚踏地”,随着天和地的变化不断变化,直到天地基本成形,他也倒下了。在这里,作者极写盘古的高大:或用数字,“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或用比喻,“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向读者展示了盘古高大威武的英雄形象。

    最后写天地万物的产生。作者一连用了12个“变成”,把自然界的万物与盘古身体的各个部位联系起来,想象夸张而奇特。

    文章在叙述宇宙起源时,时间的推移交代得很明确,如“很多很多年以前”“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这样又经过了十万八千年”“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等,不仅显示了宇宙产生的漫长过程,而且使得全文条理清楚,脉络十分清晰。

    作者在改写过程当中,并不是完全按照神话本身的样子,而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

    比如关于宇宙起源,古书上只是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作者并不是单纯地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了种种想象。关于混沌初开,作者想象是盘古用一把大板斧劈开了世界;关于天地的成形,想象是盘古“头顶天,脚踏地”,随着天地不断增长,经过漫长的岁月而逐渐成形;关于自然界的一切,作者竟想象是盘古的整个身体变成的:雷霆、太阳、月亮、大地的四极、五方的名山、江河和道路等等,无一不和盘古的身体发生了联系,无一不是盘古的化身。真是想象到了极点,令人叹为观止。

    想象本身也使盘古这个英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在万八千岁的漫长岁月中,盘古怎样“生其中”呢?作者想象他“呼呼地睡着觉”,在睡觉中孕育、成长。盘古为什么要开辟天地,天地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作者想象盘古醒来后,“闷得怪心慌”,“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很“生气”,这种心理描写不仅赋予盘古人的感情,使这个形象有血有肉,而且也说明了开辟天地的原因。于是,盘古“抓”过来一把大板斧,“用力”这么一“挥”,这几个动作,把这个英雄形象写活了,就好像站在读者面前一样。下边写盘古“头顶天,脚踏地”,写他“直挺挺地”撑在天地当中,写他“孤独地”站在那里,都赋予了盘古以普通人的感情,使得这一形象丰富生动,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开天辟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天辟地》教案。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生词。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今天讲故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简介神话故事: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一片,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山水鸟兽。于是,世间就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天辟地。(板书课题)

    二、开始新课

    1、初读课文向学生提出默读要求:

    (1)借助生字表、字典将课文读通读顺。

    (2)生词做上标记。

    (3)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小组合作自学默写生字(给生字组词)、生词(2)用竞赛的方法,爬黑板默写生字词

    3、检查课文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三、分段,概括段意。

    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采用大多数意见。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四、作业把你想对盘古大神说的话,写在读书笔记上。搜集神话故事,下节课,班上交流。

    开天辟地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传说中的天和地是怎么会分开的。

    2、知道神话的含义,感受中国古典神话的美。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讨论天和地的由来:

    1、什么是天?什么是地?

    2、你们知道天和地是怎么来的?

    3、那太阳、山脉、河流、星星、月亮又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天和地一定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你们也都有你们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二、欣赏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1、播放课件,幼儿完整倾听故事。

    重点提问:

    (1)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盘古开天辟地)

    (2)盘古是谁的孩子?(天和地的儿子)

    (3)在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天和地是怎么来的呢?(被盘古给分开的)

    (4)为什么盘古要把天和地分开呢?(因为盘古在里面睡了很长的时间,他必须出来)

    重点指导: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回答。

    小结:原来传说中天和地就是被盘古劈开的。

    2、播放课件,幼儿分段倾听故事。

    重点提问:

    (1)盘古让自己呼出的气变成了什么?(风和云彩)

    (2)盘古让自己的声音变成了什么?(雷声)

    (3)太阳、月亮、星星又是他的什么变成的?(眼睛)

    (4)山脉、江河、土地、树和草又是怎么来的呢?(身子和四肢)

    (5)还有哪些也是盘古变的?用什么变的?(血液变成了江河,皮肤变成可土地;汗毛变成了树和草,汗水变成了雨。)

    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和内容,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结:盘古把自己身上的所有东西,变成了天地万物。

    3、第三次完整欣赏故事:

    (1)你觉得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

    (2)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盘古呢?(有/没有)

    (3)天和地是不是真的是盘古变的呢?

    小结:这是古代人们想象的神话故事,但是直到现在人们还喜爱这个神话故事,把勇敢的人称作顶天立地的英雄汉。许多的杰出的人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三、延伸活动:你们知道中国神话中还有哪些名人吗?如女娲、嫦娥等。

    开天辟地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

    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高中教案集合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实例人手,引出与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则是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不等式解的”;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等等.在开始接触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

    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

    (1)自然数与非负整数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

    (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

    (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不再适用.

    4.关于中的元素的三个特性分析

    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的元素.例如“中国的直辖市”这一的元素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中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果a是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

    要正确认识中元素的特性:

    (l)确定性:和,二者必居其一.

    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给定一个,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的元素也就确定了.例如,给出{地球上的四大洋},它的元素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他对象都不用于这个.如果说“由接近的数组成的”,这里“接近的数”是没有严格标准、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不能构成.

    (2)互异性:若,,则

    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的,中相同的元素只能算是一个.例如方程有两个重根,其解集只能记为{1},而不能记为{1,1}.

    (3)无序性:{a,b}和{b,a}表示同一个.

    中的元素是不分顺序的.和点的坐标是不同的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l,0)和点(0,l)表示不同的两个点,而{1,0}和{0,1}表示同一个.

    5.要辩证理解和元素这两个概念

    (1)和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符号和是表示元素和之间关系的,不能用来表示之间的关系.例如的写法就是错误的,而的写法就是正确的.

    (2)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那么这个的元素就是这些对象的全体,而非个别现象.例如对于,就是指所有不小于0的实数,而不是指“可以在不小于0的实数范围内取值”,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一个实数或某些实数,”也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任一实数值”……

    (3)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合条件.

    6.表示的方法所依据的国家标准

    本小节列举法与描述法所使用的的记法,依据的是新国家标准如下的规定.

    符号

    应用

    意义或读法

    备注及示例

    诸元素构成的集

    也可用,这里的I表示指标集

    使命题为真的A中诸元素之集

    例:,如果从前后关系来看,集A已很明确,则可使用来表示,例如

    此外,有时也可写成或

    7.的表示方法分析

    有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它们各有优点.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l)有的可以分别用三种方法表示.例如“小于的自然数组成的”就可以表为:

    ①列举法:;

    ②描述法:;

    ③图示法:如图1。

    (2)有的不宜用列举法表示.例如“由小于的正实数组成的”就不宜用列举法表示,因为不能将这个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但这个可以这样表示:

    ①描述法:;

    ②图示法:如图2.

    (3)用描述法表示,要特别注意这个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条件,从而准确理解的意义.例如:

    ①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

    ②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即;

    ③中的元素是点,它表示方程的解组成的,或者理解为表示曲线上的点组成的;

    ④中的元素只有一个,就是方程,它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单元素.

    实际上,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

    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无限集,不宜采用列举法,因为不能将无限集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而没有列举出来的元素往往难以确定.

    8.的分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叫做有限集,如图1所示.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叫做无限集,如图2所示.

    9.关于空集分析

    不含任何元素的叫做空集,记作.空集是个特殊的,除了它本身的实际意义外,在研究、的运算时,必须予以单独考虑.

    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

    1、的概念

    (1):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

    (2)元素: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

    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

    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

    1、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该只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的方法。

    格式:{x∈A|P(x)}

    含义:在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

    (2)有些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1000以内的质数}

    注:与是同一个吗?

    答:不是。

    是点集,=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记作Φ,如:

    练习题: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

    ①{x∈N|x是15的约数}{1,3,5,15}

    ②{(x,y)|x∈{1,2},y∈{1,2}}{(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④{-1,1}

    ⑤{(0,8)(2,5),(4,2)}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的有关概念:(、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7习题1.1

    五、板书设计:

    课题

    一、知识点

    (一)

    (二)

    例题:

    1.

    2.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表示方法,在认识时,应从两方面入手:

    (1)元素是什么?

    (2)确定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表示时,与采用字母名称无关。

    探究活动

    【题目】数集A满足条件:若,则()

    (1)若,试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2)自己设计一个数属于A,然后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3)从上面两小题的解答过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并大胆证明你发现的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

    (1)其他所有元素为-1,.

    (2)略

    (3)A中只能有3个元素,它们分别是,,且三个数的乘积为-1.

    【编辑精选: 中班登鹳雀楼教案集合(960字)】相关推荐
    编辑精选: 美术下雪了教案精选4篇

    活动目标:1、喜欢参与美术活动,尝试使用棉签点画雪花。2、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活动重点难点:重点:点画雪花难点: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活动...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万能版570字

    活动设计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身边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为了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自己的幼儿园的生活、我自编儿歌《幼儿园是我家》来作为幼儿学习的对象,希望通儿歌来培养幼儿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思想感情。活动目标1、学会儿歌,能理解儿歌的内容,有热爱幼儿园的美好情感。2、初步知道比喻句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