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黄鹤楼课件11篇
  • 黄鹤楼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4

    黄鹤楼课件11篇。

    跟随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一起发掘“黄鹤楼课件”的新奇之处,相信您会从本文中获益匪浅。教案课件是为了提前准备课堂所做的,同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会太晚。对于注重创新的教师来说,创造性地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黄鹤楼课件 篇1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二、新授

    1、齐读诗题

    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不能读正确,读流利。

    ①生练读;

    ②指名读,指导停顿。

    ③师范读

    ④生自由读

    ⑤齐读

    ⑥在指名读。

    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要去哪里?

    生:扬州

    师:什么时间去的?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三月”呢?

    (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

    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习后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咏三叹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结束本课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

    黄鹤楼课件 篇2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说教法和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利用课前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已学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接着,教师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看与老师比谁能读的更有味。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古诗提问,教师简要进行归纳,明确学习目标。

    二、 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兴趣浓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把课文中的字词的音读准,读通读顺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采用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三、 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四、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找出“依依不舍”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一个“原幕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受学生情感的影响,我设计了一个古诗今唱的环节,旨在让课堂更轻松,更愉悦,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清唱,以达情感的共鸣,使语文课堂更具艺术性。

    黄鹤楼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黄鹤楼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2、认识课后11个生字。

    教学流程

    一、假设情境:

    由阅读提示写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了解传说。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读通顺。

    2、默读课文,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黄鹤楼,哪 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三、阅读感悟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交流。对黄鹤楼有了哪些了解。

    2、用能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第二部分,交流黄鹤楼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黄鹤楼为什么能够声名大振?读这传说你有什么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

    4、假如你来到黄鹤楼,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检查识字

    五、作业,查找资料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经历建筑格局、规模

    名称由来的传说

    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黄鹤楼课件 篇5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非常重视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领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情暖人间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我的学生的学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从各个方面解读作者。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同伴互助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品读诗句,抓关键词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材课型:古诗教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以及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材料。②读熟课文,预习课文。③积累一些有关描写春天和送别的古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黄鹤楼课件,理解烟花三月的古诗课件,配乐朗读的flash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解读李白。

    1、同学们,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读作者李白。

    这首诗是谁的作品?(李白)了解李白吗?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李白的资料。从各个方面去解读李白:预设有的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生平的知识,有的介绍李白的作品及艺术特色,有的介绍李白的交友,有的介绍李白的生活情况。

    预设:学生介绍李白时可能会提到李白的作品,教师帮助学生回忆背诵李白的古诗: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

    过渡:了解了作者,我们来看诗的题目。

    (二)揭题、理解题意

    1、请大家看着题目,静静的想一想,看你能从题目中发现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扬州

    2、课件出示黄鹤楼,老师介绍黄楼楼。

    老师边展示课件,边介绍: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鹄矶上,自古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与公元223年,高55米,传说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今湖北省武昌市这个名字就是由来于此)遂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到此游览过,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更使黄鹤楼的名声大噪。好,百闻不如一见,请欣赏。

    教师边出示自己到黄鹤楼所拍照片制成的课件,边解说黄鹤楼名字的来历及黄鹤楼的美景。

    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李白送孟浩然。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哪?(广陵即今天的扬州)

    3.教师介绍扬州,主要介绍扬州的美。

    扬州很美,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唐代诗人徐凝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很美。

    4、看着题目,谁来把题目的意思再来讲一讲?

    过渡: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去体会诗人送别好友的那种真挚感情吧!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个农村学校,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生活阅历和见识少,所以对我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领悟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把教材中的知识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所在,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三)自读全诗,读顺读熟

    1、看flash动画,听录音读古诗。

    2、自由的高声的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诗我们读正确,读流利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用到哪些方法?(预设:学生可能要提到;借助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古诗,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借助图画去展开想象,理解意境。)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学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和同桌商量,如果仍有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一块来解决。

    (四)自学古诗,初知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试着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互相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3.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 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

    预设:故人 西辞 烟花三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理解感悟第一句诗

    1、理解故人:预设:学生会答到故人就是好朋友的意思。你怎么理解好朋友的?有谁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的?这时教师穿插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史,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人”的意思。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这个时候他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省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当时已经诗名满天下,孟浩然本是襄阳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是个纵情山水间的人。而李白呢也喜欢旅游,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方面,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不少,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尊敬和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理解西辞

    出示课件电子地图进行讲解: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告别。所以西辞的意思就是向西边告辞。

    3、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四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好像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品读“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里,孟浩然去了扬州。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的世界?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描述一下自己心中阳春三月的烟花美景吗?

    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如:百花争艳,山清水秀……

    接下来我们再来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烟花三月世界:你能否用一句诗句表达所看到的画面吗?

    课件出示一幅幅烟花三月的美景图,教师边放课件边解说,学生说古诗句;柳是春天的使者,(万条垂下绿丝绦)再去黄四娘家看看那儿的花,(千朵万朵压枝低),哗啦啦的流水奏响了春天的音符,小鸭子第一个知道,(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润物细无声),是啊,润物细无声,春天的觉不知不觉就让这个小精灵给吵醒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去江南看看那儿的春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讲讲“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诗积累的兴趣。)

    5、指导朗读第一句诗

    这样的美景武汉也有,扬州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整个长江两岸一路的繁花似景,一路的春意盎然,带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这句诗句里,练读第一句诗。

    指名读,师评,生评、自评相结合进行评价。

    过渡:在这个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本应该和老朋友孟浩然一块去郊游踏青,一块去————————————————————————(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两个好友在一起的情景),一块去————————————————————————然而两个老朋友却无缘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此时的李白只有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感悟第二句诗

    1、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

    2、孟浩然的小船都走远了,李白站在那里还没有离开,再读这句话看你能感受到什么?(预设学生回答: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3.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能表达友情深厚的词或字来进行品读。

    预设:学生圈“孤”

    品“孤”

    (1)你怎么理解孤帆这个词语的/?

    (2为什么李白只看到一片孤帆呢?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想象练读:女生读,男生想象;男生读,女生想象。

    品“远影”

    师:船是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它没有现代的汽艇或轮船的速度快,从这个远影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时间长,可见两人的感情深)

    品“唯见”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只见)只看见江水了还不肯离去,为什么?(不舍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啊?(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是啊,只见滔滔的长江水流呀流,伴君到扬州。可见这个“唯见”道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诗

    是啊,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的小船,他望啊望啊,一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一名女同学来读,全体女同学读。

    孟浩然的小船不见了,李白登上了黄鹤楼,他踮起脚尖,不停的望啊望啊,依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男同学来读,全体男同学一块来读。

    配乐朗读:同学们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出示flash动画,在音乐中,小船启动时全班一起读最后一句。

    (六)总结写法:

    人虽分,情永在,诗中虽然未提起友情两个字,但字里行间渗透的情却比这悠悠的江水长,比这滚滚的江水深,比这滔滔的江水远,诗人巧妙的将对好友的一片真情托付与江水,将请与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七)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用诗的语言写一写你与朋友、亲人分别的难舍时刻。

    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设计理念:作业的布置也应有创新,注意拓展本课的知识,还要注意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做的热情。这样的作业延伸度广,可选性强。)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同进行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的教学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有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这节课我就极具强化这种特质,引领学生进行美的享受。

    一美在课件。

    由于我去过黄鹤楼,有一定的经历,所以我对这首古诗描写的意境理解的较透彻,并运用去黄鹤楼拍的照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如:介绍黄鹤楼、黄鹤楼和广陵的位置。理解烟花三月的美景时做了精美的课件,并配上优美而具有启发性的解说词,目的让学生背诵积累的一些春天的古诗句,以诗解诗。幻灯片上,娇艳的花朵,绿茵茵的溪水,可爱的小鸭子,柔润的春雨……把学生带入美丽的阳春三月的世界,尽享春天的美好。还有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课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读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参与意识强,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美在读悟结合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再理解后两句时,让学生找出具体的字、词来品读语言。感悟诗的意境。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美在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全面,从知识生成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品质等方面给予学生鼓励,信心,使学生洋溢在一个处处被欣赏的氛围中。

    课后,我最感遗憾的是自己的讲课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时间相当。尽管评价激励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变热闹了,但是个别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足够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怎样在今后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训练,是我今后要着重探索的问题。

    六、 板书设计:

    孤帆 尽

    黄鹤楼———————————————————————————广陵(情景交融)

    唯见 流

    板书设计说明:

    黄鹤楼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地点,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中间的横线表示滚滚的长江水,而水上有只孤帆越来越远,一直消失在蓝天碧水中,这时李白眼里只有滔滔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孤帆”,“尽”,“唯见”,“流”,正是体现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的字眼,把它板出来反复咀嚼品读,进而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感情。

    黄鹤楼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黄鹤楼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黄鹤楼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

    1、问题导入法:

    ⑴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总结:

    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拓展,延伸:

    1、“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久?。

    3、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你喜欢学习古诗吗?平时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黄鹤楼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课件 篇10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x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黄鹤楼课件 篇11

    一、说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能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习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说教学思路: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习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习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 远眺 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1)练习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

    (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习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习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检测: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 )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 ),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 )之情。知识积累: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课件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