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12篇)
  •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30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12篇)。

    既然点开了这篇“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文章,那就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都知道,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精神、取得好成绩,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及课件。因为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设计每份课件,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群体合作,能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别忘了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哦!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也为今后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做准备。教材编排了41页的例题。请看:例题是把这样利率结合百分数的计算的。

    教材这样编写的好处是知识要点明确,思路清晰,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但这样纯数学计算的呈现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没有提供知识产生的背景,还有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进行学习等等,这些在教材中都没有体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数学教学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及知识经验上。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及方法经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利率与人们的生活、理财等实际应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目标设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法

    施之教,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三、充分练习,巩固新知。

    教学过程:

    一、用口算来回顾百分数的知识。

    二、激发兴趣,唤起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上课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因此,唤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如何理财(合理利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切入口展开。近来全世界的范围内发生了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人的财富减值。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财富不减值,或者是少减值,甚至升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能否有自己的方法使自己的财富保值?我相信,我的这段话一定能抓住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授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学习就失去了味道。同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教材设置做了适当改动。

    三、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例题(教科书P41页)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里我之所以没有直接出示问题,就是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于是,本环节我放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就是想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通常能提出三类问题

    第一类:存一年有多少利息?

    第二类:存三年有多少利息?

    第三类:存五年有多少利息?

    第四类:存活期一年有多少利息?

    如果学生提问不全,则老师可参与提问。第一、第四类问题可让学生直接列式,这样既复习了旧知,也为下面难点的攻克做好了铺垫。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重点解决第三类问题,同时引出课题: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这样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遇到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完后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同桌分享,如果不会也可向别人请教。这样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充分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体现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89——90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

    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兔子和乌龟进行赛跑比赛,(如图)兔子绕着直径为1KM的圆跑一圈,乌龟绕着边长1KM的正方形跑一圈,你认为它们谁跑的路程长?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圆的周长又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什么是圆的周长呢?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水杯(指底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

    讨论:

    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

    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板书:“绕线法”和“滚动法”)

    (3)学校外面的操场,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㈠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验证: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如图)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3、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出示内接圆图)对照这幅图,猜一猜,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几倍?(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2倍。)

    小结: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2、验证:(小组合作)用绕线法或滚动法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周长C(毫米)直径(毫米)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讨论从表中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点几,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情感教育。

    1、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像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附: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虽然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停步,继续分割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每条边已经和圆周紧密贴在一起了。祖冲之经过不懈地努力和严谨的计算,终于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3.1418927之间。这个结论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比欧洲人发现这一结果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2、介绍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

    3、教学圆周率:π≈3.14。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

    (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

    1.d=4cm2.r=1.5m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巩固新知。

    1、请学生说说怎样计算圆的周长?用字母又怎样来表示?如果知道圆半径怎样来求圆的周长?用字母怎样表示?

    2、尝试练习:

    ①.有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形花坛,在它周围每隔1.57米放一盆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

    ②.已知一棵大树的周长是9.42米,你能算出它的直径吗?

    3、完成判断选择题。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3、4、5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c=πd

    =3.14×0.95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圆形物

    周长(C)(毫米)

    直径?(d)(毫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实验记录单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算式题。

    2.浸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具准备

    1.自制两套三层复式投影片。

    2.投影图片3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出示投影一)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125,143)

    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讲授新课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

    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

    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

    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1)推导法则。

    我们了解了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你想知道怎样计算吗?

    ①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边加上虚线框。)

    (2)根据上面方法试算下面各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用投影反馈。)

    ②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

    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天安门、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讲课时首先出示一组对称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图形的特点,说出图形左边和右边相同,左右之分是以图形中间那条直线为界线,为讲解对称图形的知识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让学生广泛讨论,动手折叠,使学生了解了这些图形的特点: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只是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设计了让学生很快剪出一个具有这些特点的简单图形。这个环节虽然对部分同学感到困难,但是通过互相启发还是能做出来的,达到强化这类图形特点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重点。这样设计教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折、剪、量、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

    (学生个别口述。)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注意剪时从折痕边下剪。)再展开,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个别口述)

    2、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上来展示,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个别口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出示纸条,学生齐读定义)。

    3、让学生口述如何区别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4、让学生相互指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二)研究树叶中的对称情况:

    1、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轴对称树叶到展示平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理由。(个别口述。)

    3、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轴对称知识?(个别举例。)

    (三)研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过的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分工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

    2、学生先汇报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加以指导,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般的梯形等。

    3、进一步研究刚才的轴对称图形中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口述,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全班交流、讨论、校对。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

    三、练习:

    完成第131页练一练中的第3小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别口述。)

    五、主题延伸:

    1、展示精美的蝴蝶图案,让学生欣赏,进一步体验对称美。

    2、要求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的美。

    3、也可以自己设计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相互进行交流。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教材还编排了很多问题情境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达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48~4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课件:

    学具。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一种运算

    分子—分母=分数值

    前项:后项=比值

    两个量的关系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20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100公顷地平均分成2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100公顷平均分成2份,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2.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3.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2题。

    第1、2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2)、收集生活中应用到百分数地方的知识。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的优点。

    教育方面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的应用意识。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学情分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类比类推理解思路。

    根据学生学段的特点,教学中应开放课堂,推广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知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用从百度搜索的相关知识)

    学法: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材料,找到了很多教案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有关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多媒体课件PPT,给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

    教学过程

    活动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

    师: 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生:我在酒瓶的商标上找到了酒精度11.5%。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含乳量≥60%, 脂肪≥3.5%。

    生:我在亲亲果冻找到“中奖率为1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虽然没学过,但都会读出来,我真佩服你们! 这么多的百分数,说明了什么?

    生:百分数的用途很广。

    生:百分数很重要,生活中离不开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充分感知百分数,并创设了平等交流的氛围,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活动二:合作探究,充分感悟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好多百分数,看,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课前把百分数圈出来,用课件展示)

    (在这里用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环保教育。)

    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你们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百分数是什么样的数?它到底有什么用处?

    生: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 写法。)

    师: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拿出手中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交流,准备汇报)

    生:我收集的是: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我的理解是把衣服的成份看作100份,其中棉占68.5份,所以68.5%表示棉占衣服成份的68.5%;涤纶占23.5份,23.5%表示涤纶占衣服成份的23.5%;晴纶占8份,23.5%表示晴纶占衣服成份的8%。

    生:我收集的是:太平洋的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49%,我的理解是把海洋总面积看作100份,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占49份,49%是太平洋面积与海洋总面积比较的结果。

    生:我收集的是:中奖率为100%,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购买100次,100次都中奖,100%是表示购买次数与中奖次数的比率。

    师:从同学们的理解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也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理解体会了百分数的意义,那百分数与我们学过了分数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并作好记录)

    生:我们组认为它们的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分数有时可表示这种关系,有时只表示具体数量。写法也不同。

    生:我们组补充,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容易比较大小,一看就清楚。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不一定是白分数。

    (评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创设了“现实数学”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及优点,同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得到交流、沟通,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三:主动应用,拓展升华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相当透彻了,那么你会写百分数吗?会写请到黑板上写一个百分数。

    (学生有一拥而上,写出各种各样的百分数。)

    师:同学们写了这么多的百分数,你能任选一个说说它的意义吗?生:我选50%,这节课我举手4次,老师让我回答2次,我回答的 机会占举手次数的50%。

    生:我选96%,第三单元测查我们班及格人数44人,几个率约占全班人数45人的96%。

    生:我选120%,它的分子比100大,有意思,比如工人一天要生产20个零件,结果完成24个,完成的占生产任务的120%。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应用百分数的意义,用一句话表达对自己或同学、老师的满意率?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__的满意率10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同桌的满意率50%,对老师的满意率95%,因为同桌上课时老是吵我,而老师没有发现。

    生:我对老师意率为100%。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1000×3.6%×5=180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20xx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习

    1.奉献。

    五年一班的张华同学在20xx年1月1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2.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3.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习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习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化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不同,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设疑诱导等教法展开教学。

    学法分析: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做课堂的主人,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比可以化简,观察、发现的学习方式找到比的基本性质,小组合作交流得出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旧知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①比较分数的大小:4/6○12/18○60/90②比较商的大小:0.50.7○57○5070③求比值:12:322.1:710:5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以上问题?(①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成最简分数②运用商不变性质③运用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设疑导入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两种按不同比例(A:30g奶粉、180g水

    B:45g奶粉、270g水)调配的牛奶

    ①请学生品尝牛奶,比较味道差异。(一样)

    ②味道是否一样,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呢?(求奶粉和水的比的比值)

    ③学生尝试求两种牛奶的调配比值。

    30:180=30180=1/645:270=45/770=1/6比的比值都是1/6,也就是说,三个杯子中的蜂蜜与水的比其实都是1:6,所以两杯牛奶是一个味。(式子后板书:1:6)

    30:180=30180=1/6=1:645:270=45/770=1/6=1:6看来30:180=1:6,45:270=1:6,这是怎么回事?今天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相等的比

    30:180=1:6,12:32=3:8观察、比较相等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你还能写出一组相等的比吗?(学生尝试)

    2、化简比

    ①心里回忆刚才30:180是如何变成1:6,12:32是如何变成3:8的。

    ②试用自己的方法化简下列比:(学生分组完成)

    24:42(分数基本性质)

    0.7:0.8(比的基本性质)

    2/5:1/4(分数、除法、比之间关系)

    ③学生谈化简方法,教师补充说明。

    ④观察化简结果,发现什么?

    a.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是互质数)。

    得到: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是互质数),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b.结果有两种形式:比的形式和分数表现形式。

    注:分数形式要加以说明不能是带分数。

    ⑤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结果,教师作出评价)

    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相同,但结果不同,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即使写成分数形式也读作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和小数。

    三、训练巩固及延伸

    1.化简下面各比。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并说说化简过程。

    12:360.24:0.63/4:1/21:2/32.判断正误,有错就改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②比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现,读作几分之几.()

    ③8: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4.()

    ④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就是比的化简。()

    3.扩展练习

    ①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试求它们的直径之比,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分别是多少?(直径比3:2周长比3:2面积比9:4)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20%:1=1:5)

    四、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说明。

    五、作业布置

    学习与评价第六章第3课时。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设计说明

    1.复习铺垫,为新知做好准备。

    复习铺垫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水到渠成。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引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后面学习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准备工作。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操作等活动,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出示三组数据后,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学生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的统计图,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选,力求做到有理有据。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那么哪种统计图可以较为准确且直接地表示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明确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2。

    2.明确要求。

    本题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已知三组数据,问题是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各组数据更合适)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明确题中三组数据的特点及各数据的比较角度。

    ①第(1)组数据统计的是绿荫小学xxxx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