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总
  •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总

    发表时间:2023-01-16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教育学生,从爱出发,爱是一种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教案和老师都是课堂上缺一不可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好课堂的重点,难点,疑点。教案如何编写快速又保证质量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就是《认识负数》,“负数”是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学生比较陌生,但生活中却普遍存在。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现实性的问题,利用温度计,存折等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负数,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负数,理解了每个负数所表达的相反意义的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到了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对于正数的比较,因为是旧知识,所以不在话下。以往的学生对于负数的大小比较,能凭借着数轴进行比较,脱离数轴时,尤其是像—1/3与—1/4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很容易出错。

    这节课我提前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干脆就彻底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找数轴的奥秘吧。

    学生自己在数轴上描过点后,自己观赏怎样比较大小。有什么发现?一个学生说:“0左边的数都比0小,右边的数都比0大。”一个学生说:“负数是从0看,越往左越小,正数是越向右越大,如-4/5比-1/5小应该描在--1/5的左边。”孩子们都很认同刚才孩子的回答,我有顺势让他们练了一个4/5和1/5,,又练了一个-8和-9,-1/2和1/5。

    这节课的难点就这样交给孩子们轻轻松松的解决了。看来我们不能小看了我们这些孩子的能量呀!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1题:

    (1) 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 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第2题

    (1) 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

    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

    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课后作业设计:

    12,7) 3,9) 10,6) 2 说一说 各图形各在什么位置?怎样表示这些图形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1、2、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P2/1、2、3、

    选做课时特训P2-P3/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

    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第二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

    置。

    教学难点:根据数形结合的特点理解平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巩固旧知

    1、说说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

    2、在上节课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后,你觉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说说下面两组物体的位置关系。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方格纸画图分析。

    (1)A(2,6)和B(5,6)

    (2)C(4,3)和D(4,0)

    二、深化练习,增添新知

    1、合作探究,解决P5练习一第3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重要地名索引”。

    (2)讨论地图册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的。

    (3)这种方法和我们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重要地名索引”用三个数据或字母确定位置,数对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本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定物体所在的区域,然后再确定物体在这个区域中的一个点,而数对只能确定同一区域的一个点。

    三、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四、课堂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3

    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知识面广,技巧性强和难度高的数学内容,感到力不从心,顾上失彼,在作业和席卷中,时常犯同类的错误,学生也感到不少的内容十分相似,但又不能以本质上进行区别。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经常发生混乱的状况,但静下来认真分析归纳之后,不难发现,在本册的教材中,有不少的内容是前后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的,都于同一类的问题。因此,在部分课堂的教学中,凡是学生在已学的基础知识上能够进行类推的,我都是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推,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得到的知识,学生理解透彻,掌握牢固,能够理解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列举六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的实例说明:

    1、对于两数相乘的问题。在教科书分成了四种情况来分别进行了讲解。

    ①整数整数;

    ②分数整数;

    ③整数分数;

    ④分数分数。

    这样一种一种情况地分别学习,分别记忆计算法则学生就感到内容繁多,容易混乱,给学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其实只要将整数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就可以将四种情况归类合开成一种情况,即分数分数,计算法则变为一条: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圆的面积公式s=πr2和圆的周长公式c=2πr。

    部分学生在使用时经常用错公式,计算周长时用了面积公式,计算面积时又用了周长公式,究其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不透彻,记不牢,对相似的公式引导了混乱。其实,教科书在讲叙圆的面积公式时,把硬纸板上的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就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归为同类,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近似于圆周长的一半和圆半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πrr=πr2,即圆的面积公式s=πr2,理解记住了圆的面积公式也就十分自然地和圆的周长公式区别开。

    这种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将数学新知识的学习转化成旧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经验,培养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仅是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定有缺点和错误,望各位老师批评和修正。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4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这样神速的结束了,在这一学期教学中,无论从工作量上,时间上,压力上,还是精力上我都比以前要轻松一些,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任永香)。

    以前教两个班的数学加到一起九十多个人,加之又是小学中的高年级,部分学生基础太差,不想学习,我顾得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对于经验不多的我来说真的有些力不从心,即使我再努力,成绩也总是不理想。这学期学校分了几个年轻的老师,每个老师的工作量都轻了许多,每位老师都只教一个班,于是都想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争取让成绩来一次质的飞越,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任永香)》。可是一学期过去了,成绩只是向前稍微挪了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好。于是在这里好好的做一下反思:

    1、班里优秀生多,可是差生更多,只要是题稍微难一点,不及格的就一抓一大把,而自己平时在讲课中对于那些差生并不是特别的重视,没有从他们的基础抓起,只是心急的想提起来往前冲,。

    2、中间七八十分的同学特别少,除了优秀的,几乎都是不及格的,对于中等生我没有在他们身上下太大功夫,看了看他们的成绩想象平时他们的表现觉得他们还是一些潜力股,只要功夫下到都是可以在提高的。

    3、部分学生对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的重视。不知道是考试次数太多了,还是学生年龄大了,或者是我没有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绩的重要性,学生对待成绩还没有我上心,还没有我期待。我觉得下学期一定要让学生重视起来学习重视起来成绩。

    4、学生年龄都大了,不仅在课堂上走进学生的脑子里,更要在课下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只有喜欢了你这个老师才回喜欢上你这门课程。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5

    一、《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中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尝试了这种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异常效果。

    案例简介: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内容。它作为学生刚刚认识圆的第一个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进行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圆的特点有了认识。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从创设联系整节课的一个活动为主线,小组分工合作为主体,及时、适时质疑为主点来组织教学。

    二、案例片段描述

    实践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师: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它?

    生1:我用绳子缠绕圆一周后量绳子的长度。

    生2:我将圆形物体放在尺子上作好标记滚动圆一周测其周长。

    ...... 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实物的周长,并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生:相互交流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关。

    师:引导学生测量四种不同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看一看有什么关系(比值)?(给学生一定的活动时间,让学生测完周长,再测直径,再记录。)

    师:观察到学生这样做有困难,提出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

    生:我们几个合作会又快又好。

    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测周长、直径。

    生:讨论交流出:同一圆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越长。

    师:及时质疑:小的物体可用你们的方法测出来,开头(情境导入)小灰兔和小白兔比赛跑的跑道还能用你们的方法测吗?怎么办?

    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用计算器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谈论交流出算得的结果,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规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1.合作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团队精神,会使问题的解决浅而简易。针对于此,在教学时,我故意设计先让学生单独完成测量周长、直径并记录的任务,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6

    正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的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是学习反比例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反比例教学反思

    周一上了《反比例的量》,周末已经布置学生回去预习,所以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预习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重要条件)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个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不出我的预料,学生很多卡在了第三个问题。学生周末有的会放松自己,有大半不过关,当然这里包括了已经预习的,但是已经忘记了的。少不了他们要写反思,从他们的反思看,有很多是因为回答不出我提出的某个问题而不过关的,有的是周六预习而周一忘记了的,有的只是马虎看了一下课本??

    虽然预习情况不如人意,但是上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通过检查,由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了,所以当提出三个问题后也就相当于指出了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提出了学习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带着目标、问题学习效果来得更明显。我先让他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本,接着课件演示例3的试验: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反之,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接着就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关系式、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例子,这次他们就熟练多了,举出了很多,我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让他们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次,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接下来把正比例和反比例进行对比小结,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看看时间,用了30分钟,这与“20分钟的新课”有冲突,但是学生能对一个概念理解更透彻一些,我觉得花多点时间还是有必要的。最后做了3道练习题。总体上看还不错。

    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

    课始首先让学生回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的图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下铺垫。接着,我在小黑板上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2、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学生默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自己的任务。接着,学生阅读课本27页,独立完成表格,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并思考问题: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有什么关系?图中的点A、B、C、D等点在一条直线上吗?试着将各点连成一条线。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让学生动手尝试,动笔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按行巡视,发现同学们都融入到了小组合作中,发言的积极发言,不发言的认真的听。组内几乎都得出了结论: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描的点在一条曲线上。组内交流的时候,即使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伙伴面前也会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汇报的时候,主要是先由每组的学困生汇报,学困生汇报不全面,或不正确,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接着,反馈练习,将26页的第一题画图,并描点,连线。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全由学生自学,而我只是适时的引导。人人都有表现自我的要求,而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好胜心强,更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尤其是当这种表现成功而受到老师的夸奖时,学生更喜在心头,更加乐学。“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图形的缩放是学习比例尺的前奏,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缩放,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创设了一个人人皆知的问题情境----

    相片,相片上的人或物都比实际照的这个面要小许多,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学习内容,一节很有趣的数学课——图形的缩放。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后,再组织他们研究讨论,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然后就自然过渡到图形缩放的方法研究上。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分析、比较教材上安排的两幅主题图,第一幅是一张贺卡,长6厘米,宽4厘米。第二幅图是三个小朋友笑笑、淘气和小斌在方格纸上画的这张贺卡的示意图。围绕这三个小朋友谁画得像,展开讨论,究竟谁画得最像呢?为什么?谁画得不像,理由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四人小组合作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淘气和笑笑画得像,小斌画得不像,并将理由一一阐述,非常清楚。在集体交流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图形缩放的意义,使他们渐渐明白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这样与现实相结合,不仅生动具体的再现了图形的缩放,而且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本节课的实际意义及学习本知识点的应用背景。

    负数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生本对话”课题研究,全班已基本形成课前自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提高了对预习的要求(不仅要完成课后“做一做”,而且要尝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想逐步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全课的教学推进。

    今天,学生在例1环节只提出了教材中的一个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并追问了“为什么”,再无其它疑问。对于“为什么”也回答得很清晰,看来生活积淀为负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补充了认识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一知识点。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为第二课时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做准备;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所绘制的温度计是以5℃为一个单位长度,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读或指温度时有错误,主要是—16℃与—14℃易混淆。在此引导学生辨析,并教给他们方法。

    在例2中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增加。有(1)“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

    (2)“正数、负数的区别是什么”;(3)“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算式中的会有负数吗?如果有,它和减号如何区分?”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节课内容,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初中的代数知识。学生们答疑的水平较高。如第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像教材那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描述正、负数的意义,而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总结其含义。“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多棒呀,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小瞧!第三个问题是由我解释,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中小衔接,我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此次质疑还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对读法较忽视。为此,我补充提问了“+”号可以省略吗?省略后怎样读?它还是正数吗?“—”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怎样读?强调读法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最后,根据本班学情,我补充了下列练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记录的是3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以他们的平均成绩为标准,把平均分记为0分,超过平均分记为正、不足的分数为负,在表格中用正、负数表示他们的分数。

    负数(二)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7

    它对健听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正确的求比值。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探索创新的意识,但是,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可能不能完全做到,特别是对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因此,有必要降低要求。

    我的教学目标要求是:

    1、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了解比值的概念,正确的求比值。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对“推理”不作为硬性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是:了解比的意义。教学的关键是:了解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的方式,弄懂、牢记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因为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也是一种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容易理解、记住,但对比值的求法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并且要着重给学生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也可以用整数来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另外,要讲明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在对不同类量的比求比值时,要先化成同类量的比,然后才可以求比值。以学生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练中巩固知识。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总】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