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000字合集
  •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17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000字合集。

    教师是授业者,准备教案是身为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教案是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也许写出优秀的教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或许"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2、会画对称轴;

    3、能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感悟到数学中蕴涵着的美。

    教学准备:

    蝴蝶的半边图、美术字美、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悟美

    1、画蝴蝶

    出示半张蝴蝶图,师:老师本来要送你们每人一张美丽的图画,可是因为忙,只来得及画了一半,你们能自己将它们画完吗?

    学生拿出老师发的半只蝴蝶图,自己画。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怎样画的,展示学生画得蝴蝶图,比一比,谁画得蝴蝶漂亮,为什么漂亮?再请画得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得更好。

    2、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

    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就可以得到一副美丽的图画了。

    3、学生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图形,并将做好的图展示

    出来。

    4、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这样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都有一条折痕)

    这样的图形我们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呢?请大家看看书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

    学生自学课本,并说一说通过阅读书本知道了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对称轴。

    6、师:你们能指出你刚才画的图形的对称轴吗?指给同桌看看。

    7、电脑出示一幅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头像拼成的图形。让学生判断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吗?

    8、猜一猜:老师出示美的对折图,让学生猜猜这个轴对称的字是什么?古人当初造字时是否就已经发现对称就是一种美呢?

    9、生说一说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10、介绍数学的对称美。

    (1)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对称图形。自然界中冬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春有竞相开放的鲜花,动物、植物中也都有对称图形,你们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蜜蜂、花、雪花、松树图。

    (2)师:对称是一种美,对称美又是数学美的一种,它能使物体具有饱满、平衡、匀称、圆满的感觉,人们利用事物的对称美,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壮观的奇迹,请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人类创造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天安门、埃菲尔铁塔、宫殿、隐形飞机、赵洲桥图。

    二、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信封中的平面图形,同学合作将不是轴对称的

    图形的去掉。

    再每人任选一个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能画几条就画几条。

    2、学生汇报:你们是怎样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的?分别有几条?

    三、练习强化。

    1、练习二十七第4、5、6题。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把你的收获在这里交流一下吗?

    你能用你的认识说一说轴对称图形为什么是美的吗?

    对称是美的,但并不是只有对称才美,有时不对称也是一种美,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出发现美、创造美。

    五、实际应用,创造美。

    师:既然轴对称图形是如此美丽,我们何不用它们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呢?想一想,你打算设计怎样的图形来美化教室呢?

    学生思考,并在班上说一说。

    学生操作,做完后用透明胶贴在教室里。

    评析:

    1、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并且通过画蝴蝶、自己想象画以及设计图案布置教室等活动,进行美术创作,实现美的应用。

    2、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的设计没有囿于书本的限制,而是大胆采用学生画蝴蝶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探索如何画得好看的过程中感受到对称才美,又在大家的交流中提炼出对折的方法。在这里,教师没有主导学生的思维,而只是提供了一个学生探索的空间。

    3、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分析、编题的过程,强化分数应用题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的结构特征;

    2.学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3.通过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习的自信,让每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整理、分析、编题的过程,强化分数应用题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的结构特征;

    学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注重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

    展示学生数学复习小报,分析重难点。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复习分数的运算,之前我们做了调查,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觉得最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和最难的分数应用题,不同的同学写出不同的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

    二、知识梳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1.出示条形统计图(见右图)

    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哪些含有分率的信息?35

    5女生是男生的3

    2男生比女生少5

    2女生比男生多3板书:男生是女生的

    2.出示两条信息:男生:30人;女生50人。男

    (回答中可追问:①你能看出男生有几份?女生有几份?②谁为单位1?)

    提出学习要求:请选择其中任意几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并列式。(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编题的结果

    交流要求

    ⑴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编写的不同题目,在相同的题目上做记号,并试着解答别人编写不同题目;

    ⑵整理记录:在编写最多的这张纸上进行整理补充,做好记录;

    ⑶准备汇报:以记录最完整的这张为发言稿。

    (出示小组交流要求后,要求学生默看半分钟后,教师可做小小的提问,使学生明确交流要求。)

    4.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先大致了解编写题目的个数,从最少的小组开始进行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出示本学期所学分数应用题类型

    ⑴看看老师编的题目中有你们没有的题目吗?

    ①男生15人,男生比女生少

    ②22,女生几人?30(1-)5522女生25人,男生比女生少,男生几人?50(1-)5522男生15人,女生比男生多,女生几人?30(1+)3322女生25人,女生比男生多,男生几人?50(1+)3333男生15人,男生是女生的,男女生共多少人?30+155555男生15人,女生是男生的,男女生共多少人?30(1+)33

    ⑵这些就是本学期主要学的几种分数应用题的类型。学了这么多的分数应用题,你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说说看。

    ⑶得到分数应用题的最基本结构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以上面6题中的任意两题为例来理解正向、逆向应用题的不同处)

    三、方法多样,注重解题策略的指导

    问题:小红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1.请你用自己的方式来解答。

    2.提出要求。(如果有一位同学不会,他看了你的解题过程就明白了,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想的过程写完整,要求能将解题过程讲给不会做的同学听。)

    3.学生反馈。(学生可以通过线段图、对应关系、解方程(方程是数量关系的正向思考)、草图等方法进行解题)1,第二天看了50页,还剩下一半没看完。这本书共有3

    (预设:学生会提出用方程这么麻烦的,教师可以顺便提一下方程是数量关系的正向思考,在复杂和较复杂的解题过程中会比逆向思考更容易理解。)

    四、教师小结

    今天,通过复习,我们从简单的信息中,却发现了那么多新的信息,又从新的信息中得到了这么多类型的题目,但在归纳中,我们却又发现其实分数应用题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结构。我们在平时的解题中,要学会灵活运用这种结构来进行解题。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二)。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

    平面图形圆的认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

    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难点是: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等等。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地理解新知。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和讨论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将理解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贯穿在活动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圆柱圆锥的体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煤体课件,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草坪喷水插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估计圆面积大小

    师:请大家估计半径为5米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大?(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感官,估计草坪面积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大小

    ①投影出示P16方格图,让同学们看懂图意后估算圆的面积,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②指明反馈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方法及依据。

    1、根据圆里面的正方形来估计

    2、用数方格的方法来估计。

    三、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新知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来的吗?(学生回答,教师订正。那么圆形的面积可由什么图形面积得来呢。

    2、探索圆面积公式

    师:拿出我们剪好的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成为一个什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学生在说的同时教师注意板书)

    请大家来观察一下刚才拼成的哪个图形更接近长方形呢?[等分为32份的更接近长方形。]

    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呢?[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能否由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生说,教师板书)

    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的半径。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圆形面积公式=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S=RR还可以写作S=R2

    师:这说明求圆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半径即可,那我只告诉你们圆的直径又如何求出圆的面积呢,请大家自己把这个公式写出来。教师板书。

    3、应用圆面积公式

    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d=0.8厘米r=1.5分米

    师:现在请大家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

    四:拓展应用

    习题设计:

    1.填空:

    (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

    (2)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列式(),求它的面积,列式()。

    (3)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分米,这个圆的直径是()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2.判断:

    (1)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让孩子知道得数虽然相同,但计量单位不同,不能进行比较。]

    (2)一个圆形纽扣的半径是1.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列式:3.14X1.52=3.14X3=9.42平方厘米。()。[此题在计算1.52的时候把1.52看作1.5x2,而1.52=1.5x1.5]

    (3)直径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不一定相等。()

    (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

    (5)两个不一样大的圆,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实际应用: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实践练习:

    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讨论,你有哪些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

    修改稿: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草坪喷水插图)

    师:同学们,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你们谁知道喷水头喷射一周,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回答:圆形]

    [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你们想知道这样一个自动喷水头它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第二环节估计圆面积大小的两种设计哪个好呢?

    方案一:出示课件::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

    三、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新知

    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过程。)

    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16等分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

    初步汇报:你们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的4种情况:

    (3)操作反思

    小组内拿出32等分的圆形,剪一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和用16等分的圆拼成的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转化思考: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

    (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课件演示]

    (5)观察汇报: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的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小组探究尝试,然后汇报,]

    [师根据汇报演示:1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2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3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7)总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8)升华:今天我们探究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在人们没有总结出这个公式的时候,如何计算圆的面积,是各国数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段小故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内容:刘徽在校注《九章算术》时,创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割圆术来进行有关圆的计算。《九章算术》中已有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没有说明是怎么来的,刘徽为此苦苦思索,有一次他看见石匠在加工石料,石匠把一块方石砍去四角,就变成八角形的石头,再去掉八个角又变成了十六角形,这样一凿一斧地干下去,一块方形石料就被加工成一根光滑的圆柱了。刘徽因此得到启发:原来圆与直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一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其周长就会越接近于圆的周长。同时,通过求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之比,可以越来越精确地求得圆周率(即圆周与直径之比),这就是所谓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刘徽割圆术的实质。同时,刘徽在这里还用了极限这个数学概念,今天我们知道极限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后来,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恒,利用割圆术,得出了3.1415926<<3.1415927。没有前人这样艰苦的努力,我们现在就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出圆的面积和周长,一切与圆有关的计算无疑也要大打折扣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生说感受。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以下下面的问题。

    四:拓展应用

    1.填空:

    (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

    (2)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列式(),求它的面积,列式()。

    (3)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分米,这个圆的直径是()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2.判断:

    (1)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让孩子知道得数虽然相同,但计量单位不同,不能进行比较。]

    (2)一个圆形纽扣的半径是1.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列式:3.14X1.52=3.14X3=9.42平方厘米。()。[此题在计算1.52的时候把1.52看作1.5x2,而1.52=1.5x1.5]

    (3)直径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不一定相等。()

    (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

    (5)两个不一样大的圆,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d=0.8厘米

    4、实际应用: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5、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师: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能计算出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了吗?(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

    实践练习:

    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讨论,你有哪些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

    3稿教案设计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师: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来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过程。)

    师:大家说的真好,我们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今天这堂数学课的学习,你一定会增加新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本领,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喷水动画):

    师:请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画面,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圆形,知道半径是5M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自动喷水头它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三、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估计圆面积大小

    你能估一估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大平方米吗?

    (1)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2)汇报

    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实物展台展示

    初步汇报:如何分的,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的4种情况:

    (3)操作反思

    根据同学汇报,观察反思(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转化思考: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

    (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课件演示]

    (5)观察汇报: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的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小组探究尝试,然后汇报,]

    [师根据汇报演示:1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2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3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无论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以下下面的问题。

    四:实践应用

    你能计算出人民大会堂前的这样一个石柱的占地面积吗?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师总结:大家真是太聪明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的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更强了,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好吗?

    3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试讲觉得学生对活动的设计比较喜欢,思维活跃,教案设计基本满意。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和网友和学校领导的悉心帮助,总结出以下不足:

    1、教学语言迟钝。

    我平时讲课领导总说我语速快,可这次今天试讲后领导首先说的一句就是:今天的语速有点慢了。分析原因是:修改完完成3稿教案,做完课件已经凌晨了3点,6点起床,9点30分试讲,思路虽然清晰,但教案熟悉内化的时间太短,语言组织不够自然,加上有领导和摄象,所以不自觉的紧张。

    2、复习占用时间不当。

    复习设计方式不够合理,教师的演示过程加上学生的叙述占用了宝贵的时间,现在反思,这一环节如此精细是在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

    3、探究没有充分放手。

    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孩子的兴趣是很高的,但在学生汇报的环节,我总是担心孩子,在孩子操作演示的时候给予帮助。造成了放手不够,造成了引导过度的现象。出现了探究一直是在我的控制下进行。

    4、没给问题爆发的机会。

    教学中很关注R2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直接提醒学生这一运算顺序,本以为做的很好,但现在反思,我的先预防错误出现的做法,失去了让学生经历在错误中反思的珍贵体验,也就是说由于我的认真,在计算应用环节孩子们失去了精彩的错误分析与错误反思。这也是我们学生为什么学过知识遗忘快的根结所在,没有充分理解,怎么能记得好呢?

    参赛的过程,是雪燕子学飞的过程。我在一次次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幼稚,发现并改正自己教学不足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

    有以上的反思要谢谢网友们的帮助,区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引导。由于自己数学教学的水平有限,也许我的反思还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继续热心指导。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

    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

    (3)3.2÷[(1.6+0.7)×2.5] (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4(1)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 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4(2)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 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 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图案,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表述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方格纸板、花瓣卡片、彩笔、太极图、紫荆花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出示太极图、紫荆花设计图案

    师: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

    生:非常漂亮。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生:不知道

    师: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我们学过的图形变换中的方法设计出来的,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变换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变换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变换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变换的方法?

    生:我们学过的图形变化的方法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设计图案,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出示方格纸板和一个花瓣A卡片

    师:我这里有这些材料,你用什么方法能得到一整个花瓣?

    生小组内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汇报反馈

    生1:我在花瓣的右边画一条对称轴,做它的轴对称图形B,然后在它们的下面在作一条对称轴,作AB的轴对称图形CD。就得到花瓣的图案了。(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他说的好不好?好的话掌声鼓励。(生鼓掌)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2:我是这样做的:以点O为中心,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这样旋转三次就可以得到花瓣图案了。(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你的想发很巧妙啊,谁还有奇思妙想?

    生3:我可以先在花瓣下面作一个对称轴,作花瓣的轴对称图形,然后整体旋转180度。(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

    师:你真棒!同学们的想法很奇妙,下面用你聪明的小脑瓜看看怎么用这个图案得到下一个图案呢?(出示教材第37页图2)

    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反馈

    生1:我把图A向右平移3格,在把图B向左平移三格,然后CD按同样的方法平移就可以得到了。

    生2:我把两个花瓣分为一组,一共有两组,把他们分别左右平移两下就可以完成了。

    师:哇,你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生3: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然后上下平移也成啊。

    生4:我可以在方格中画一个圆,然后在一方格的四个角为圆心,以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为半径分别话四个半圆就行了。

    师:你的想法非常独到,可以脱离基本图形作图了。

    下面我还有个题目想让你帮帮忙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一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移动的呢?

    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2、完成“伴你成长”图案设计第一题

    生独立答题,展示交流

    3、完成“伴你成长”图案设计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并演示给大家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图案,我觉得数学很神奇

    生:我学会了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

    用我们学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图案,下节课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展示

    板书设计:

    图案设计

    对称 旋转 平移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

    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距离。

    3、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三、教学重点:

    1、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在图上绘出物体的距离。

    四、课时安排:

    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距离。1课时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内容: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

    二、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三、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

    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位置与方向(二)

    教学内容: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平面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二、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教后记: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小结

    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能够在方位图上按照有关要求正确画出物体的位置并正确绘制方位图,判断比较准确,绘图规范,但是个别学生总是找不准方向,因而不能判断方向,也不能够正确绘制方位图。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

    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1) × × 6× ×40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课件出示知识目标:

    (1)什么叫倒数?怎样理解“互为”?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0、1有倒数吗?是什么?

    2、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3、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同桌互说倒数,教师巡视。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六第2题: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3/5×()=()×4/7=()×5=1/3×()=1

    四、课堂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你联想到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9)

    教学内容:

    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000字合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