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收藏]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
  •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12

    [收藏]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收藏]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与健康第三节内容。本单元通过对生活中与健康相关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期望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有关自己健康方面的数据和青少年生长发育中营养需求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合理均衡饮食产生积极作用。在解决问题中较好地用到了统计表知识,并增加了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⑶学会从统计表中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能力目标:

    ⑴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⑴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⑵通过合作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今天吃得什么饭菜呀?

    (学生众说纷纭)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点评:思维从问题开始,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轻松的开场白,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也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1: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

    教师:你还真是博学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预习过书。

    教师:非常好,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其他同学可要加把劲哟,不然就落后了。

    (点评:适当的评价,激励的言语,给学生以振奋,增进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探究的情况,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

    (点评: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并且本节所涉及的部分知识学生已学,因此,教师只需从旁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同学之间可进行交流,从而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数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⑵指导学习

    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学生2:蛋白质含量符合,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符合。

    教师:完全正确,你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2:根据100克食物中各成分的含量表,青菜和宫保鸡丁各成分含量已知,而米饭只有50克,是100克的1/2,所以米饭中各成分的含量是100克米饭中各成分含量的1/2,从而求得这顿午饭中蛋白质含量为27.45克,脂肪含量为3.25克,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1.65克,其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营养师的建议出入较大

    教师:好聪明,既然小明的午餐营养不均衡,那么营养师会给他什么建议呢?

    学生3:营养师会建议他多吃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一些的食物

    教师:很好,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学生众:好

    ⒊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点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在交流中发表他们各自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思维,最终使学生的学识与智慧为整个集体所共享,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学生在自由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见解的宽松氛围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2课时

    ⒈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顿午饭中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并能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你们每天需要摄入哪些食品,摄入量是多少吗?

    学生众:想

    (点评:开门见山,学生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已对此内容建立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无须过多的言语,直接引入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2)

    ⒉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小明只选牛奶,他一天大约需要喝几袋牛奶?

    学生1:小明一天的牛奶摄入量是420克,一袋牛奶约200克,所以他一天需要喝420200=2.22袋牛奶

    教师:很好,如果只选鸡蛋呢?

    学生2:1505008=2.42个

    学生3:8(500150)=2.42个

    学生4:设一天大约需要吃x个鸡蛋,则列方程为150:500=X:8,得x=2.4

    (点评: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交流补充,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三种方法,即开阔了学生思路,又锻炼了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再考验你们一下,如果小明一天只喝了一袋牛奶,他还需要吃几个鸡蛋,才能满足第一类食品的摄入量?

    (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思考,让更多学生参与自主探索,同时教师给个别学生点拨指导)

    学生5:他还需要吃1个鸡蛋.

    教师:能说说你的思路吗?

    学生5:我先算出他还需要摄入多少克的牛奶,鸡蛋的摄入量是牛奶摄入量的150/420即5/14,因此把还需要的牛奶摄入量转化为还需要的鸡蛋摄入量,再通过1克鸡蛋是8/500即3/155个,进而得出还需要吃大约1个鸡蛋.

    教师:太棒了,思路非常清晰,下面请大家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有,请写下来.

    (学生动手练习并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点评:通过上题的多种思路的展示,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想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经验,开阔了思路,再次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⒊巩固练习:

    ⑴书P31.想一想

    ⑵P31.讨论

    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有小组出现困难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可参与其小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考,热情很高,提出了很多好的设计.

    ⒋总结:

    教师:本节课的学习已结束,请大家畅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吧!

    学生6:我知道了我们每天所需的各类食品及其摄入量.

    学生7:我可以不用妈妈操心,自己安排即可口又营养的饭菜了.

    学生8:这节课我收获很多,尤其是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设计,使我的思路开阔了许多,通过合作也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

    学生9:我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教师:非常棒,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少,今天我们对营养膳食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隐含了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只要你们留心观察、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刻刻要用数学,希望大家能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用数学,好吗?

    学生众:好.

    ⒌作业:

    设计一天的配餐表,并计算它的营养含量.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126页的《圆的面积》。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对圆的特征、圆周长计算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对圆的进一步学习,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

    在学习这一知识之前,学生对由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而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与学过的直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编者力图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并借助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进而让学生在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从而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估一估与探究活动分别对应着两种度量的方法:前者是用工具(方格纸)度量圆的面积,后者是探究圆的面积可以用什么样的公式去度量。

    在教材中,还隐含圆的面积与半径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一条主线。

    学生分析: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都比较弱,充分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体验学习过程,则有助于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面对圆这一曲线图形面积的推导,可能无从下手,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则能很好的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对教学进行了设计。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并积累化曲为直的方法和经验,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在困难和挫折中树立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在合作交流中共享成功的喜悦。

    其中,让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教学重点,而化曲为直的转化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预设,引领学生课堂生成。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为了让大家提提神,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怎么样?

    (1)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草莓

    (2)草地上有一群羊,突然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杨梅

    备用:[一片草地----(打一植物)梅花;又一片草地----(打一植物)野梅花]

    师:为什么第一个谜语我们要仔细思考,而第二个谜语很快就猜到了呢?

    生:略。

    师:说得真好,有了解决一种问题的经验,就可以用这种经验解决类似的问题,生活中是这样,在我们数学探究中也是这样。

    师:看来大家的精神状态很不错,那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一)情境引入起疑导思

    师:同学们,十一玩得很愉快吧!去过公园吗?来,让我们一起去公园走走。

    (播放公园喷水头正在给草地浇水的场面)

    师:到了公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喷水头正在浇灌草地。

    师:你能提出一两个数学问题吗?

    生1:喷水头旋转一周,喷到水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2:浇灌了多大面积的草地?

    [说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从生活的情境出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这些问题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浇灌了多大面积的草地呢?

    师:刚才有的同学看到喷水头旋转一周形成了一个圆形,求浇灌部分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的面积)。

    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呢?你的意思是说把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的面积。说得真好!

    师:继续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圆的面积越来越大。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半径长了,面积也就大了;半径决定圆的面积。

    师:看来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是有关的。

    [说明:数学新课程强调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结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与方法,应该说是北师版教材坚持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点,它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数学化特征。情境使学生产生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的疑问,学生平静的水面泛起浪花,并急于想解决问题,对问题的思索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点燃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为进一步寻找解决策略明确了方向。]

    (二)首次探究自主估算巧设玄机

    师: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什么办法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如果能找出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也许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纸:正面画有两个圆,上面标有半径的长度;背面在方格纸中画有与正面同样大小的圆]

    (1)师:好,这儿有两个圆,一个半径是1厘米,另一个半径是2厘米。任选一个你能估出它的面积吗?

    生试估,师评价。(学生有点困难时)

    师:请大家翻到学习纸的背面,方格纸中有两个与正面面积相等的两个圆。谁来说说这里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每个方格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再来估一下,你选择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引生说的格式:半径()厘米,面积大约是()平方厘米;

    评价时注意:当学生与圆外正方形的面积相比时,可以利用大屏幕,用彩笔画出正方形的轮廓。

    [说明:在半径已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试着估出圆的面积。没有方格的帮助,学生一时无从下手,再利用背面方格纸的帮助,体会用方格估算圆面积的好处。对于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学生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本次估算,目的是为学生建立表象,隐含估算圆面积的两种策略:一种与整个大正方形比;另一种先用1/4圆与小正方形比,再用整圆与大正方形比。]

    (2)师:再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片,你能估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可能有:贴到方格纸上;对折再对折,量出半径。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真有办法!刚才我发现有更奇特的方法。

    能不能将上面两种方法综合一下。

    [说明:由有方格图的支撑,到没有方格,学生必定无意识的从上面的两次活动中总结经验并加以应用。在估圆片面积这一环节,承载着太多的意义:一使学生借助上面活动形成的表象,进一步强化估算的方法,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二诱发学生利用上面活动的思维惯性,寻找圆片半径,进而将圆片对折再对折,既隐含另一种估的策略,更隐含将圆片等分4等份的玄机,使学生主动探索(剪成4等份)成为可能。]

    (3)师:刚才我们在估算圆的面积时,都有意无意的拿圆的面积与圆外的大正方形的面积比。(出示图)

    师:如果不知道一个圆的半径,你还能表达出它的大概面积吗?

    生:(先计算)圆的面积小于4r2.

    师:谁来说说这里r2指的是哪部分的面积呢?

    生:小正方形的面积。

    师:我们是不是也可这样理解,将1/4圆看大一些,就成了正方形,面积为r2,那么圆的面积就会小于4r2.如果将这里的扇形看小一些,就成了(三角形)?那圆的面积就会大于(2r2)。

    得出:2r2<圆的面积<4r2

    师:看样子,圆的面积还真与半径有关系。大胆的猜一猜,圆的面积最有可能是多少?

    [说明:通过逐渐抽象概括,从而估算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在学生大胆的猜想下,又孕育着验证的必要性。]

    (三)再次探究触发灵感体会极限

    师:现在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生:还不能,只能大致确定一下范围。

    师:看来,我们还得继续探索下去。

    [说明:教师应当善于设计这样的情境,在其中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使学生较为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并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以达到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师:还记得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生:将新的图形转化成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举个例子。(借助课件)这两种思路,都是将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我们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也来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说明:开放性的设问,促发学生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有关的知识,去多方面的解决新问题。以旧引新,可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可扫除在新知中将要遇到的思维障碍,突出新知的生长点,将学生带入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邻近发展区。]

    师:这样吧,同桌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么做,再合作试一试。好吗?开始!

    巡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将圆周剪直成一个正方形,剩余部分无法拼成学过的图形;

    ②将两个圆拼在一起,无法拼成学过的图形;

    ③将圆片沿半径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拼成的近似三角形与三角形差异较大,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④将一个圆折成若干等份,每份象一个三角形,用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乘份数就是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很多小组已经有想法了。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转化的吧。

    评方案一:[④将一个圆折成若干等份,每份象一个三角形,用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乘份数就是圆的面积。]

    生:我是通过折一折得到一个扇形。再继续折,就得到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师:同学们,他刚才先将圆片折成了几份呀!折成了什么图形?他又发现问题了!扇形我们没有学过。他就继续折,这样,折出的图形能像什么图形?这方法多好呀!

    师:(贴出4等份、8等份)与4等份相比,确实更像三角形。

    师:如果想更像三角形呢?

    生:就得继续折。

    师:再更像呢?折折看!有困难了。我帮你在电脑上演示一下,好吗?

    这是将圆片折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有点像三角形;再对折的话,就平均分成了16等份,你看这其中的一份会怎么样?再对折,32份呢?64份呢?

    生:折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形状越像三角形。

    师:和大家想的一样,把圆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接近三角形。这样,我们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怎么算?那怎么求圆的面积呢?

    评方案二:[③将圆片沿半径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师:谁来现场采访一下,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好不好!你来回答,谁先发问?

    预设采访语:

    为什么将圆平均分成了4份?或你怎么想到沿半径去剪的?

    你拼成了什么图形?

    8等份与4等份相比,你觉得你拼的图形怎么样?

    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拼成的图形才更像平行四边形?

    [说明:学生自然而然的将圆片等分成4份,远比老师提前准备的8等份,16等份要有分量,而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其教育价值远比教师直接告诉要大得多。]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提问和发言!

    师:同学们,要想拼成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应该怎么办?

    生:继续分。

    师:平均分成16份,拼成的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想让拼成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呢?再继续剪,剪多少份?能更像吗?再怎么办?如果现在让你剪64分,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是有点麻烦,还是让电脑帮帮我们,好吗?

    16等份,拼成的图形怎么样?

    32等份?

    想象一下,如果64等份呢?开始有点像(长方形)了。WWW.jK251.com

    师:继续分下去,分得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简直成了(长方形)。

    [说明:将圆片4等份、8等份、16等份,学生可以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当份数越来越多时,学生感受到不可操作性,这时就有必要借助电脑的优势,弥补操作和想象的不足。在拼法的对比和想象中,学生体会着化曲为直,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师: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有变呢?

    生:面积。

    师: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这里的长和宽又相当于圆的什么?

    师:刚才我们把圆片通过折一折得到三角形,剪拼成长方形。不管哪一种,我们都是将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并都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r2,真是条条大路同罗马呀!

    [说明: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适时的话锋一转,学生的思维过度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让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效地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运用公式巩固提高

    师: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是r2的pi倍,刚才哪位同学猜对了?真的很准哟!掌声祝贺他!

    师:现在利用这个公式,你能求出浇灌了多大的面积的草地吗?

    生:能。

    师:那就开始吧。

    生:老师,还需要一个条件。

    师:缺什么条件?

    生:要求出浇灌草地的面积,还需要知道它的半径是多少?

    师:告诉你吧,这个圆的半径是10米。现在能吗?请求出浇灌部分的面积。

    [说明:平时学生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条件都告诉了的。在半径还没有给出的情况下,让学生去求圆的面积,学生必定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五)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会计算圆的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问题,我们也可试着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你说好不好!

    [说明: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一相情愿,重视的是学习的结果,而这里引导学生从探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上出发,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扩大了本节课的外延。]

    师: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份小资料。

    你知道吗?

    刘徽的割圆术

    在我国,首先是由魏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得出了较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他采用割圆术,由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逐渐把边数加倍,算出正12边形一直算到正192边形的面积,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这些面积会逐渐地接近圆面积。刘徽的方法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从一个方向逐步逼近圆。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看一看课本第18页的课外阅读,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优化。

    教(学)具

    准备练习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修议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活动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困难了,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怎么知道求6个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活动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谈话:尝试计算×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①×6=0、5×6=3(米)

    ②×6=+++++==3(米)

    ③×6===3(米)

    ④×6==(米)

    ⑤×6==(米)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明确: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

    (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6和+++++这两部分相等吗?为什么?是怎样得来的?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6==和×6==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

    活动四: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一)独立计算9×。

    (二)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三)全班交流:

    1、请1位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板演。

    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种方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第①和第②种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麻烦,所以用第③种方法较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道分数乘整数题。)

    2,、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活动五:探索计算中的简便方法。灵活运用

    1、独立计算10×,之后请一位同学说计算过程。

    2、独立计算×36。

    ①质疑:怎么这次的做题速度明显落后了,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心理需求)

    ②课件出示简便算法:先约分再计算。

    3、计算×21

    活动六: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谁会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能正确灵活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过程,认识圆周率。

    (2)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发现、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2)结合圆周率的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的教育。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⒈圆形物体实物,。

    ⒉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根线,一把直尺。

    四、教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主要教学环节与设计:

    通过以下环节教学本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四、畅谈收获,课外延伸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

    哪些同学会骑自行车?在骑车时,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怎样计算?(出示车轮向前滚动的录像。)

    生:求行驶多长的路程就是求圆形的周长。

    师:今天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入手,让学生感知求车轮滚动一周就是求圆的周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直观感知什么圆的周长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1、请你指出老师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准备一些实物有硬币、茶杯垫,让学生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

    3、指一指、描一描自己手中圆片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二)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1、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预设的几种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绳子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拉直;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小结:以上的几种方法都是要“化曲为直”。

    出示地球图片。

    如果要计算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用刚才的绕线法、滚动法显然都无法测量怎么办?我们需要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 “缠绕”、“滚动” 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必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这样的矛盾,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操作实验,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概括得到结论”来完成。

    (1)猜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圆直径长,周长就大;直径短,圆周长就小。

    (2)实验验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请同学们分组做个小实验,请利用手中的学具,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格中。请你按照“我们组利用什么方法——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的顺序汇报实验过程

    小组汇报:

    生:我们测量的第一个圆直径是10厘米,周长是31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倍。第二个圆直径是2厘米,周长是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25倍。第三个圆直径是5.5厘米,周长是1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倍。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追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与它直径都有这种关系呢?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师:由于测量时存在误差,导致结果不太一样,这很正常。你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结果了。谁知道我们把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做什么?

    生:圆周率。

    师: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了解?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经过数学家周密计算发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读作π。对圆周率的发现最杰出的贡献者是祖冲之。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计算到了小数点后上亿位。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板书:π≈3.14(出示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在小组中操作、交流、观察等活动,亲历感悟发现知识,达到理解的目的。圆周率有的学生早已知道,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是在师生共同补充交流中得到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祖冲之的事迹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得出结论师:你知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了吗?

    生:知道。

    板书公式:C=πd,C=2πr

    设计意图:推导圆周长公式,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做到首尾呼应。

    2、设计了三道有梯度的练习:①d=5米, C=?②r=5厘米 C=?③C=6.28米d=?3、明辨是非,下面的说法对吗?

    ①π=3.14( )

    ②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

    ③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2π倍。( )

    意图:设计有关圆周率的判断,是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畅谈收获,课外延伸作业:

    赤道就像地球的“腰带”,它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你知道地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π 3.14×20=62.8(英寸)

    C= πd 答: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62.8英寸。

    C=2πr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1.突出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本设计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例5的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也许有的学生认为商品3月份的价格未知,无法解决,也许有的学生会直接根据“降20%和再涨20%”的信息得出价格不变的结论。不管是哪种想法,都要引导学生按照既有思路进一步探究,进而使学生想到用设数法来解题。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说说另外一个量怎样表示。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2)香蕉比苹果多20%。

    (3)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5%。

    2.某种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这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

    (2)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降低的20%。

    (3)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0-100×20%

    =100-20

    =80(元)

    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80元,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这种商品5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结合复习题2的思路来解答。

    (2)列式计算。

    80+80×20%

    =80+16

    =96(元)

    4.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习题层层递进,对所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明确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新知

    过渡:如果我们把复习题2、3中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5。

    2.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

    (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分析题意,探究解题方法。

    (1)提问:你能直接说出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吗?

    (不能)

    (2)教师启发引导。

    ①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相同的吗?

    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后明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3月的价格;“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4月的价格。

    ②想一想,题中存在几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1-20%);5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1+20%)]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圆的面积》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推导与计算相结合来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作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目标(课件)

    (1)理解圆的面积含义,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弄清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学情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为草坪喷水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主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教学过程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自动喷水头浇灌草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在思考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课件):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许能想到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课件)。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三角形或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课件)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课件),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龙头最多能喷灌多大草坪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求下面各个圆的面积。(课件出示)

    (1)半径为3分米;(2)直径为10米。(3)周长为13厘米。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一张圆桌的桌面直径是1.5米,油漆师傅要在圆桌面的边上贴一圈铝合金,并在正面漆上油漆。请问,油漆师傅要买多长的铝合金,油漆的面积有多大?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王大伯想用31.4米长的铁丝在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大一些,该围成正方形好还是圆形好呢?你能当回小参谋吗?

    4、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10米.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的射程是5米。(1)这个龙头最多可喷灌多大面积的草坪?(2)喷灌后至少可剩下的面积有多大?

    六、评价和反思

    这节课紧紧抓住了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把一个圆通过分、剪、拼等过程,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的联系,这种从多角度思考的教学理念,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P45-46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经历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过程。

    ⑶通过活动体会数学和生活得联系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众说纷纭)

    看来关于营养的知识真是丰富,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他们的资料。注意看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发现。

    出示资料。

    板书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

    2、探索新知:

    (1)分析每一百克食物中某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得到结论:含有蛋白质较多的是肉、蛋、豆制品;含有脂肪较多的是豆制品、牛肉、鸡蛋;含有碳水化合物较多的是米饭、薯类、面粉。

    出示“选一选”,练习从统计表中读取有价值的信息

    算出小明的用餐中共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多少克?

    (2)出示小明的'用餐选择,学生填写各种营养素的含量

    出示12岁儿童所需的营养标准: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并分析小明的用餐选择好不好?也就是分析小明的营养成分是否全面而充足。

    提出自己的建议。

    3、应用提高实践活动

    出示2008年奥运会图片,体会到不同的运动员需要不同的配餐,

    出示举重运动员午餐所需营养,小组合作制作午餐餐谱

    经检测,有一举重运动员午餐所需的蛋白质为50克、脂肪为32克、碳水化合物为160克。

    设计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食物,为这位运动员设计一份午餐。

    2.计算你设计的午餐中共含有营养成分含量,判断出你们组的设计是否符合这一运动员的用餐标准。(出示食物)

    学生按组合作完成,老师巡视。第一小组汇报,第二小组汇报……

    4、知识拓展

    不但运动员需要重视配餐营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除了配餐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听听专家的建议(课件出示)

    5、小结: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看,看完后说说你的想法?

    生观看图片(胖和瘦)

    师: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生1:他们有的太胖有的太瘦了

    生2:他们有的营养不良,有的营养过剩

    生3:他们的营养不均衡

    生4:他们应该注意饮食的营养

    师:看来呀,营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营养配餐》。板书:营养配餐

    师:根据大家平时的了解和查找的资料,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营养的知识?

    学生汇报,

    师:(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你了解的很仔细,看来大家对营养了解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营养的影像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师板书:主要营养成分

    师:你了解到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

    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三类主要的营养成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100克 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统计表,请看大屏幕,观察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豆制品,(师补充100克食物中);

    生2:我发现蔬菜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不高;

    生3:我发现米饭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高;

    生4:……

    师:那么老师要想多补充碳水化合物,需要多食用哪些食物?

    生:米饭、薯类、馒头。

    师:看来老师应该多食用面食类的食物。大家桌子上也有这一统计表,请大家拿起来,根据它选择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

    (出示)猪肉50克,

    生1:选择B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出示)碳水化合物3.0克

    生2:选择c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师:大家对这个读取统计表的信息已经很熟练了,下面是我们学校某一周的餐谱,这是六年级学生小明选择的午餐,四人小组合作算出小明午餐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开始。

    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结果?

    小组1:蛋白质是27.4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小组2:脂肪3.2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小组3:碳水化合物41.6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师:那么根据你的感觉,你认为小明的午餐营养合理么?

    生:不合理

    师:我们来看看专家的意见。]

    出示:(12岁儿童营养成分需求量)

    师:思考下列问题(出示问题)

    生1:蛋白质量大致符合、脂肪、碳水化合物出入较大

    师:他分析的很合理,假如是你的午餐,你会怎样来调整呢

    生2:多食用一些米饭、馒头等

    师:你调整的很好,又可能将来是一位了不起的营养师。现在呢,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过一把瘾,做一次小小营养师,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08年有举行(奥运会)。在奥运会上项目很多,你看这是什么项目?出示(体操、举重)。他们的配餐能相同么?

    生:不能

    师:下面是经过检测一位运动员午餐所需的营养成分的大概含量。小组合作按照要(1、2、)配餐。音乐声开始,设计开始,音乐声结束,停止活动,听清要求了么?(听清了)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站台上)

    小组一:我们小组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组设计的很好,营养搭配很合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还有哪个小组来展示自己的设计

    小组二: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组设计也很合理,营养更加合理了,有没有哪个小组没有搭配蔬菜。

    蔬菜的这三类营养不丰富,我们能不食用么?

    生:不能,它含有维生素、矿物质,

    师:(板书:矿物质、维生素等)这些也是我们食物中必不可少的。那么除了配餐,我们用餐时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来听专家的建议。

    (出示录像)

    师:要愉快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祝大家天天都能够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你看好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营养配餐。下课。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有学生31人,其中女生有17人。从总体上看,学生数学能力相对欠缺,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学校热情一般,大多数学生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能按时完成作业。反应比较慢的也不少,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你给他讲一遍不会,再讲一遍还是不会,继续讲一遍仍然不会。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6.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课时安排(按单元顺序)

    一单元圆:17课时。

    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16课时

    三单元图形的变化: 5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5课时

    数学与体育: 3课时

    四单元比的认识: 13课时

    五单元统计: 6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3课时

    生活中的数: 2课时

    六单元观察物体: 5课时

    看图找关系: 2课时

    总复习:10课时

    机动时间:3课时

    【[收藏]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