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精选4篇)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8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精选4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拍掌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就无法用拍掌回答,就问老师半个怎么拍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拍手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教学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遗憾的事,在教学四分之三时我把图画成了八分之五,当有学生说老师可以把每个小正方形再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是八分之五。我才发现少图了一半,没有对这个聪明的学生加以表扬,而是直接把少图的地方补了上去,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2)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一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适时总结,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学法方面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同桌互学,集体交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淘气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再问:如果妈妈只准备了两个苹果,应该怎样平均分呢?学生:每人分1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个。教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诉学生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师板书:1/2。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分数。

    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分数。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数引入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①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1/2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观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1/2(只要画出对称轴)。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折纸游戏:自主参与,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1/2。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几幅不同的1/2图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来表示。肯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1/2,为今后学习分率埋下伏笔。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创造不同涂法。

    2、认识四分之几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板书:

    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1/4,并在1/4部分涂上颜色,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指名上台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试着说说1/4的意义,老师适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

    ②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给予肯定。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认识1/4、2/4、3/4、4/4等分数的意义。

    3、创造分数

    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欢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欢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

    通过自己创造,在创作中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容,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1/4、2/4、3/4、4/4……都是分数。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母4,最后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

    4、老师小结:实际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下列练习。

    1、模仿练习,完成54页的“说一说”。

    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基础学习,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练习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育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学习习惯。

    3、涂色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准确的格子。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4、诊断练习: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判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小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平均分。

    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观察能力。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认识了分数,如认识了1/2、1/4……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示分数,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认 识 分 数

    (平均分)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 、1/4 、1/5 ……)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

    (1)说出红色小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习: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习: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的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1 …………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 —— …………平均分

    2 …………平均分的份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Jk251.coM编辑推荐

    「热门课件」“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简单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课件」“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简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0月26号我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若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整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于是就从中秋分月饼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么表示,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从学生回答的半个月饼引入分数,认识和理解的含义。

    (二)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深层理解

    理解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同桌和小组间的讨论和动手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含义。

    (三)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几分之一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与操作,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交流讨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与巩固

    虽然这堂课完成了预设目标和知识点,教学过程较理想;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反思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我在执教过程中可能过分看重时间的分配,学生虽然对只是的理解都没问题,但是在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上却不尽人意。在理解的含义时时间太过着急,只是通过个别同学的回答,就把描述含义的语句出示板书了。导致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时,语言表达非常不理想。

    2、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疏忽了学生涂色的规范性,在展示作品时局限性较大,应该正确和错误对比进行;不同折法对比进行。

    3、学生由于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不到位,在练习中又缺少对含义的解说,导致最后一个练习,学生存在较大困难。

    不过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各位老师也给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优质课件]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一)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优质课件]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三部分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例如,通过野餐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产生的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第四部分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学生知道要分成两份,但不知道”

    平均分”,有的学生认为把一个苹果分两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见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准确的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

    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第五部分 信息技术的应用

    1、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

    2、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第六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化静为动的特点呈现教材主题图,它是五个与分数学习有关的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获得的信息,学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数来描述所看到的人、树、鸽子等的数量。

    这时老师指着图中分西瓜的部分问学生“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一个西瓜吗?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数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它的个数呢?”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已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渴望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为学生对数的认识扩展埋下伏笔。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在这个环节中,主题图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教学。用“我们来听听他们分月饼的时候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首先教师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样分才是一人一半”等问题来使学生来理解平均分,并用一张纸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让学生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确的建立平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样、大小相等的概念,为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础。然后教师直接指出,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分数1/2,然后指导学生读写1/2。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说1/2的含义。在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

    (1/4) 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继续观察月饼图,这块月饼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块提问,还能不能用1/2表示呢?为什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试着用新的分数来描述这一块月饼与整个月饼的关系,借助于1/2的认识,类推出1/4,同时指着其它几块逐一提问“这一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了第一次扩展:从1/2--1/4。

    此时对学生的创造性予以及时肯定,鼓励学生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把这块月饼

    平均分成5份、6份、10份……时,其中的一份还能用1/4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更多几分之一的雏形,为认识其它分数打下基础。

    课本93页“做一做”第一题,96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两组基本练习,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无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例2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认识1/2、1/4以后,让每一位学生用老师发的一张正方形纸折1/4,并用彩笔表示出它的1/4,再组织学生交流与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几种不同折法: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通过折和说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4的理解,再次突显分数的本质--平均分。

    折1/几

    此时学生认识了1/2,又认识了1/4,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中的学具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的活动。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极大发挥,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建构数学模型,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1/4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3

    为了使学生能从比较大小的角度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刚才分月饼得出的1/2和1/4及喂鸽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观图,学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由小精灵聪聪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如:不同的物体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同一个物体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则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动,力求从不另一个方面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随后出示:基本练习第95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灵聪聪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和演变,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认识了几分之一,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能还是不能?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习的内容。这个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小结梳理

    这节课学到哪些新知识,有哪些新的体会?

    五、巩固练习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3)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十二第3题。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8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课件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交流中,教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知识,比如介绍锐角、钝角、平角等角的种类,介绍诸如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学习变得愉快。

    由于本设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可用来制作公开课或观摩课。

    探究活动

    剪角、数角游戏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形状,并能数出角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三个长方形.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

    游戏过程

    1.教师讲故事(投影仪出示背景):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投影仪出示三个长方形)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黑兔哥哥说.(配合故事,在投影仪上逐步打出3个,5个,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教师布置任务: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三个小兔中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一)”】

    3.学生4人一组,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4.教师继续讲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二)”】

    下图供教师参考

    拼角游戏

    教师准备

    若干个固定角(用两根小棍或硬纸条拼成).

    学生准备

    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

    游戏过程

    1.分给每个小组2个角(大小不一).

    2.在顶点重合的条件下,将两个角拼起来.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拼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看谁的最多.(拼角情况参考下图)

    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P47-48

    备课时间

    10.11

    授课时间

    10.12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 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 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3×5表示5个3连加,5个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者也可以写成5×3=15,读作5乘3等于15。你们能把另外两个加法写成乘法算式吗?谁可以读一读?

    生:6×4=24 4×6=24

    2×7=14 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习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习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习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实物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新的一天开始了,看,我们的校园多热闹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小朋友在踢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双杠

    生3:有的小朋友在做操

    生4:有位老爷爷在修剪枝叶

    ……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在这幅图里,也有很多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谁能说一说都是什么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角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课件出示园丁剪草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图形,(课件出示角)这个图形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看一看,除了园丁爷爷手里的剪刀张开以后可以形成角,图中还有哪些方现了角这种图形呢?

    生1: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钟形成了角。

    生2: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也有角

    ……

    2、初步认识角

    师:(课件演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在数学中我们怎么来表示角呢?我们看(课件出示抽出来的角)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闭眼想角的样子)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个角吗?

    (生用手比划角)

    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角的尖尖的这部分是角的顶点,我们看一看,角有几个顶点?

    生:角有1个顶点

    (生说师板书)

    师:我们再看,这两条线,我们把它叫做角的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角有几条边?

    (师生共数)

    师:角有几条边?

    生:角有2条

    (生说师板书)

    师:这两条边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师:(指板书)现在谁能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多找几个人说)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谁能说一说这是这个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顶点)

    生:这是角的顶点

    师:这是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边)

    生:这是角的边

    师:同学们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角了各部分名称,并知道了每一个角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孩子们,你可以判断出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吗?

    (课件出示练习)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有角,现在你能想一想,你都在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呢?

    5、折角

    师:看来同学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那你现在能用你手中的纸来找一个角吗?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棒,每个人都用纸折出了角,现在看,老师这也折了两个角(出示课前剪好的实物)你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自由发言)

    师:那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吧(师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虽然这个角的两条边比这个长,但角的大小并没有改变。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看(出示活动的角)

    (生观察)

    师:这时候的角比刚才大还是小?

    生:比刚才大

    师:这时的角比刚才

    生:比刚才小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过关系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谁能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画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画角呢?

    生:想

    师:现在我们看黑板

    (师在黑板上画角,生看)

    师:在画角时,我们要先确定顶点为,然后从顶点向不同的方面画两条线,也就是两条边。这就是一个角,你们想试着画一画吧?

    (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角交上了朋友,谁能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

    教材分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找直角——判断角——折直角——画直角四个环节,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同时这几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纵向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形成空间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直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形成直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直角,对直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小大的比较。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认识直角,会用直尺画直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角有( )个顶点(1个顶点),( )条边(2条边)。

    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尺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尺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尺画直角。

    (1)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

    (2)尝试用三角尺画直角。

    先画一个点→以这点起画一条线→把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线重合,三角尺的顶点与点重合,沿着三角尺另一边画一条线→画成一个直角。

    (3)电脑显示画直角。

    (4)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巩固应用

    1.练习八的第6题。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

    2.练习八的第7、8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直角?哪些地方用到直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尺画角?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7)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角的初步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习。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篇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画角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活动角,不规则的纸每个学生一张,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猜这白色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预设,慢慢从盒子里取出图片,只露出一部分。生:圆形或半圆。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图形)

    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怎么不猜圆形了呢?

    (预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们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也在里面——角。(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找图中的角

    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2、感受生活中的角。

    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3、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角,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角(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标出例一剩下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4、学习画角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如果让你画角,除了用纸、笔,你认为还可能需要什么?(直尺)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演示)。

    学生练习画角,并标出顶点和边(师巡视)

    (判断角)展示几个学生画的,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5、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做的角,并让其指出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演示将角的两边慢慢叉开,收拢。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2、师: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学生从角的组成,角的画法,角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介绍。随后课件出示角的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做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要定顶点,

    再从顶点引两边。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最新课件: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最新范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课件: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最新范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锦集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锦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篇1】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2)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4)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5)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6)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小熊猫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这6个竹笋,它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它们吗?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熊猫弟弟 5 4 3 2 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你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种特别的分法呀?(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觉得它最特别呀?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猴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出示课件)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熊猫吃到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边的小兔子可等着急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 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猫是平均分的,而小猪不是平均分的。你能想个好办法帮小猪平均分吗?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师:咱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了食物,也试着用这种方法分一分咱们喜欢吃的食物好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 )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 )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 )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 )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 )个。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课件:

    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篇5】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⒈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

    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⒉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⑴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⑵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参考]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7篇


    优秀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非常必要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或许你需要"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平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

    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二 :认识四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图略。

    (2) 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

    (3)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 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

    这四道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的有效的预习。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本单元只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三、教学策略及课堂组织策略:

    教学策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注重动手实践、充当学生的合作伙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并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组织学生积极锻炼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手、动脑探究中认识分数。

    四、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1、认识二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图,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矿泉水、香蕉、苹果,并知道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满意。当分到一个月饼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接着让学生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折一折,进行判断、选择。教师问怎样才能一样多?让学生想到平均分,也就是对折。再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直观演示的时候故意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明白,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之后再一次正确直观的演示,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强调: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能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并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分数,着重突出“平均分”,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而后通过解疑感悟分数的实际意义。】

    2、如果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那么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设计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再让学生通过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和练习中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着眼一个“动”字。】

    3、认识四分之一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1/2的意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出现4个图形,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信他们都很容易理解1/4的含义。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再一次的分一个月饼,要分成4份,问学生“应该怎样分?”,学生从实践操作,得知结论,利用圆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的含义。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活动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4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以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完成,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知识点的学习,着眼于设疑和解惑,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为了巩固学生知识性,在练习中我设计出示有5个图形全部分成4份,但是只有2个是平均分的,可以用1/4来表示,通过练习进一步强调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下面练习我设计通过“我能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1/4的含义,相信学生一定能用多种方法折出1/4。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新的分数在练习中我设计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折出其它的几分之一,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

    4、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上面知识点紧接着出示一组分数直接把学生引入到学写分数中,并让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的含义,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5、提高认识几分之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分数的意义,除了平面图形可以平均分,还有其它物体也可以,从而得出了分数意义。我便设计一个线段图和其它图形的练习,通过教学活动尽可能的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几分之一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几分之一”。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出示课件)三只小动物分西瓜的故事,课件出示三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用涂色部分表示三只小动物分得的份数,分别占圆形的1/2、1/3、1/4,探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这个游戏活动练习应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4的大小。让学生从图中得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一份越少。接着我又设计一组比较分数的大小练习,通过“小试身手、大显身手”多种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分数比较大小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图中每个小图形表示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一个综合性拓展练习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估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练习,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最后我把分数置于生活当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分数,认识分数并对分数产生兴趣,从而真正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让学生来一个总结性的归纳,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通过小结,有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

    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2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习: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

    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习: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5】

    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1、说课题: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所学的内容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

    4、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5、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平均分”概念的回顾,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饼”,说分法。巧设认知的矛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从分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从而形成“不是平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教师帮助加上“暂时”,完善认识。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

    3、生活化导引,继续自主探究:

    光从书面上认识分数是不够的。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去找分数。(家中的大门、窗户、半月……)在学生表述完后,追问:“教室里的窗户有好几扇是有好几块玻璃的,我打开其中一扇,问‘打开的是整扇窗的____.’”让学生初步接触其它分数。

    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想几个分数,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后,再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把其中一个分数表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认识了一些其他分数后,接下去利用学生展示过的学具,将上面的涂色部分再添上几份,同样让学生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明确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练习:将课后的练习2、3用投影片放出来,请学生口述。

    4、巩固新知,文本练习:

    分数的读法:课后练习5请几位学生口头读一读。

    分数的写法:课后练习6请同学们用手指书空,明确书写顺序。

    5、结合新知,拓展认识:

    请学生观察出示的实物图,问:“这能用分数表示吗?”(暂时不能)

    l“那你能猜一猜吗?”

    l“谁能来证实一下你猜的准不准?”(折一折)

    l“现在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加上‘暂时’两个字了吧!”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不是平均分的图形,只有通过再次分,分的份数多了,才能将所取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6、回顾总结,口语表述:

    通过最后一环节,请学生口语表述学会了什么,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说板书:

    板书很简洁,但重点突出、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给学生的表述做出参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原来这个饼的_____。(一半或者1/2)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6】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

    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2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五、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习: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习: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7】

    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二、教学目标;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教学难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水彩笔。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这个情景学生很容易就会说出每人分“一半”,“一半”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1、折叠方法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24里面有几个1

    4、知识引入

    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入几分之几的认识,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几分之几的意义,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3、学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部分知识较为简单,在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己学习,而后通过几个练习巩固!

    (三) 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 基础练习

    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习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习

    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这个题是分数与长度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为后面分数意义和小数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 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设计此环节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让学生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 几分之一

    1 其中的一份

    平均分

    2 平均分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热搜范文]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搜范文]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拍掌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就无法用拍掌回答,就问老师半个怎么拍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拍手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教学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遗憾的事,在教学四分之三时我把图画成了八分之五,当有学生说老师可以把每个小正方形再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是八分之五。我才发现少图了一半,没有对这个聪明的学生加以表扬,而是直接把少图的地方补了上去,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课件范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课件范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成功之处: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存在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优质课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篇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质课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篇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课件必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三)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必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难点:会辩认角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课件: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边、边

    4、: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难点:会辩认角

    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

    1、认识直角。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分别说一说。

    ⑶教师:这些角都是直角。

    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⑴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

    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角

    ⑴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折直角

    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

    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

    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

    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6、: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全班交流

    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

    四、课堂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000字模板


    教师范文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小学数学说课稿”。

    在公司当上级有不同需求时,我们经常要撰写不同的文档,应用范文的领域越来越多。好范文的行文风格我们可以很好地借鉴,或许你正为写范文而感到无从下手!也许"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就是你要找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1、说课题: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所学的内容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

    4、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5、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平均分”概念的回顾,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饼”,说分法。巧设认知的矛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从分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从而形成“不是平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教师帮助加上“暂时”,完善认识。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

    3、生活化导引,继续自主探究:

    光从书面上认识分数是不够的。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去找分数。(家中的大门、窗户、半月……)在学生表述完后,追问:“教室里的窗户有好几扇是有好几块玻璃的,我打开其中一扇,问‘打开的是整扇窗的____.’”让学生初步接触其它分数。

    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想几个分数,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后,再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把其中一个分数表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认识了一些其他分数后,接下去利用学生展示过的学具,将上面的涂色部分再添上几份,同样让学生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明确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练习:将课后的练习2、3用投影片放出来,请学生口述。

    4、巩固新知,文本练习:

    分数的读法:课后练习5请几位学生口头读一读。

    分数的写法:课后练习6请同学们用手指书空,明确书写顺序。

    5、结合新知,拓展认识:

    请学生观察出示的实物图,问:“这能用分数表示吗?”(暂时不能)

    l“那你能猜一猜吗?”

    l“谁能来证实一下你猜的准不准?”(折一折)

    l“现在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加上‘暂时’两个字了吧!”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不是平均分的图形,只有通过再次分,分的份数多了,才能将所取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6、回顾总结,口语表述:

    通过最后一环节,请学生口语表述学会了什么,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说板书:

    板书很简洁,但重点突出、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给学生的表述做出参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原来这个饼的_____。(一半或者1/2)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交流:

    (1)师:同学们,关于分数,你想要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师:先自学一下课本95页的内容,看看课本上能不能回答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呢?它又能告诉我们哪些知识?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你们获得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呢?同座位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师:谁能给大伙儿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块月饼该怎么表示呢?

    师:1/2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师生共同用手势演示1/2的意思)同座互相说一遍。

    2023课件推荐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篇七)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23课件推荐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篇七)》,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一年级学生一直利用加法解决数学问题,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因此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现就本节课学习内容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首先我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卡通小熊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每张图片有3只小熊,引出1个3、2个3、3个3……由相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作准备。

    二、创设认知冲突,理解知识含义。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还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出示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来提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在自主探索算法过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算式的简便性。然后通过微视频,清晰的引出两个知识点:

    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了乘法。

    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让学生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初步认识到乘法算式中,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道理。以及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中才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乘法算式的意义,还有少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于在转换加法算式变乘法算式过程中,多让学生去辨别加数和个数,巩固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三、重视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同时及时准确地知道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重点还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即几个几相加可以更简便的用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课堂自主练习中,我多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1、本节课设计比较流畅,但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导致整堂课的进程比较平淡,应该在个别环节中形成更加尖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放的还不够,例如在强调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不同意义时,应该多给与学生自己去体会和表述两个数表示的不同意义,使两个关键词内化为学生的深刻理解。这样,无论从加法算式中改写成乘法还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义。

    3、在课堂练习中,情趣化色彩不够浓厚,可以增加游戏的方式解答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训练,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4、学生参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组织教学时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关注。真正做到民主课堂。

    总之,在本节课中,通过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与同事们的探讨中,发现的这些不足,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和提高,我也会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数学教学上取得更有实质性的进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专题“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推荐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在教学前准备好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怎么写呢?或许你需要"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这样的内容,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

    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10+1=()10+7=()10+3=()10+8=()10+5=()10+6=()10+2=()10+4=()10+9=()

    2、小结: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小结: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

    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

    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导语: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引导其它孩子评价,教师定性评价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12个。

    (4)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小结: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文.章出自教.案网]

    教师小结:脱离实物进行凑十。

    1、说图意、提问、列式。

    2、说计算过程。提问:怎么凑十?

    活动反思:

    凑十法题型是我们大大班数学活动的一项附加内容,要上这一节活动也是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应我们家长的要求而添加的。刚开始我们年级组要上这堂课时也经过了研讨,可是我们并没有决定要设计哪个游戏。

    数学课是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奥的,于是在决定上这一节活动课时我也是想了很多的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片段一,互动交流,认识1/2:

    师:怎么读?

    生:二分之一。

    师:没错!从下往上读!谁还愿意读!(指名学生读)一起来读!(齐读)

    师:那这1/2表示什么呢?有自己的理解吗?先别急着说出来,可以举举例子(出示苹果),也可以画画图来帮助自己说明,同桌先商量一下。

    生①:把苹果分成两份,一半就是1/2。

    师: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生②:两块橡皮,其中一块就是1/2。

    生:这两块橡皮要一样大的。

    师:同意他对你的补充吗?

    生②:同意。

    生③(在纸上画了一条线段):象这样分成两段,其中一段就是1/2。

    生④:一条裤子的一个裤脚就是1/2。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1/2表示什么,心里都有数了吗?

    生:有。

    师:好!看到信封了吗?里面有很多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图形,待会儿请每位同学从信封里,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并用彩笔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1/2,然后拿上来贴在这里(在黑板上贴出展示板),行吗?那就马上开始吧!

    每位学生把自己对1/2的理解表示在图形上,并贴出来。

    师:好漂亮!先为自己的作品鼓鼓掌。(热烈鼓掌)

    学生非常开心得欣赏全班同学一起完成的作品。

    师:那你们所表示的1/2在哪儿呢?

    生:涂上颜色的部分。

    师:那空白部分呢?

    生:也是1/2。

    师:为什么?

    生①:它们都是一半一半。

    生②:因为我们是对折的。

    师:对折是什么意思?

    生:分的每一份一样大。

    师:这里所分的每一份都一样大了吗?

    生:都一样大了。

    师:像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表示1/2一定要平均分是吗?

    生:是的。

    师:不平均分,行吗?

    生:不行。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用这个图形(出示一个图形)表示一下,怎样算是不平均分!

    学生代表用图形表示不平均分。

    师:这样分成的两份,其中的一份能用1/2表示吗?

    生:不能。

    师:所以,表示1/2一定要平均分。

    师:好!1/2表示什么,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

    每位学生都试着把1/2表示的意义叙述给同桌听;

    生①: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涂上颜色的一份就是它的1/2,空白的一份也是它的1/2。

    生②:不一定是图形,也可以是苹果什么的。

    师:有道理吗?

    生:有。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叙述呢?

    生②:1/2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这两位同学都注意到了,把任何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所以要说清楚是谁的1/2。

    片段二:学生展示自己创造的分数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分数创造。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创造的分数举起来。

    每位学生都很高兴得把自己创造的分数举起来,一部分学生还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分数。

    师:谁愿意先来介绍自己创造的分数呢?

    生①(一个长方形的1/4):我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其他同学都听清楚了吗?他是怎么说的,谁能来重复一下?

    生②:他说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那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生②:不对,得说平均分才行。

    师:同意吗?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②: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生①: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象他一样,涂色部分也是图形1/4的还有谁?

    这部分学生展示各种图形各种折法表示出的1/4。

    师:好好看看,都是各自图形的1/4了吗?

    生:圆形的不是,它没有平均分。(有位学生用一个圆形竖着折出4份)

    师:还有折错的吗?

    生:没有了。

    师:好像折得都不太一样,为什么都说它们是各自图形的1/4了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1份。

    ......

    教学反思: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怎样体现这种过程,并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去体现,我努力尝试提供这样一个途径,让每个学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图像--抽像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对这节课的这种想法和设计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我的导师曾经这样对我说过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已有储备情况及他们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找到每个学生,更好地把每个学生都带向获取知识的目标。正是在课前做了相关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情况,我才能在课始便找到了每个学生所在的位置,有效率地把每个学生凝聚到一块,各尽所能,互相补充,成功完成了这次学习活动。

    2、生生互动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等。这样,课堂上不只教师一个人跟学生发生关系,而是几十个人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成功地促进了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的形成,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看法,可以不跟老师的意见一致;(2)我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形式,如同桌商量,全体学生交流、讨论等,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交流学习的体会。(3)改变教师的引导语,我采用有道理吗?谁有补充谁有不同意见对不对呀好不好呀这样的提问。(4)不随意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让学生之间养成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例如认识1/2的教学,安排同桌间互相倾听、互相评议,然后再是全班倾听、全班评议,目的就在于此。

    3、成功以情有层次地带动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兴趣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能欣赏到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的1/2图形的展示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积极的情绪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大声读出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创造的由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分数,再次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成就感油然而生,积极地情绪再次得到提升;课堂总结时候,同时目视展示板和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回想自己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情绪更是提到最高点。

    正是由于这节课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在事先所不能想到的,以致总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契机没有利用好,所以还需要在教学活动学生生成预设部分做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尽量避免教学遗憾的发生。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

    2、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正确的画角。

    教法及学法

    教法: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发现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学生汇报。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引导观察三角板。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找学生指一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探究新知

    1、感知角。

    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看谁指得好。请一个学生拿三角板到前面指给同学们看。请同学们照样指一指角。请一名同学,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地摸摸它的`头,有什么感觉?再摸摸边,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找找角,摸摸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指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师板书(边)

    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一个顶点、2条边)

    瞧(课件出示)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请你用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逐个说明理由)

    3、折角、做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一张圆形纸)你能想办法折出一个角吗?

    生活动:自己用圆片折角、摸角,说说它的顶点和边,选择个别学生折的角贴在黑板上。(同学们互相评价)

    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那么多角,那你能用这样的小纸片做个角吗?试试看,小组讨论:怎样才能使你做的角大一些,怎样才能使你做的角小一些?

    生活动:用小纸条做角,然后小组讨论、汇报。

    看一段动画片吧。角的王国有一个红角和蓝角,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请看(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从动画片中你知道了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最后又怎样了?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角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4、画角。我们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那能不能把角画出来呢?

    学生活动:画角,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是怎样画角的?

    师小结: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三、归纳提高

    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作业

    做一做: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你把它找出来,说给同桌听听。

    五、板书

    角的初步认识

    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师:同学们认识吗(板书角)

    生:认识,是角。

    师:那么在日长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角?

    生:说生活中的角。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看校园里可热闹了,你能从图上找到角吗?

    生:找角并指角。

    师;奥,老师明白了,原来角是这样的。(板书.)。

    生;不是。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点。

    师;那角应该是什么样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想的样子完整的指出来?

    生;指角。

    师;(课件出示闪动的角提示)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但大部分同学指的还不准确,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的?

    生;互相指角。

    师;刚才同学们在身边找到了很多角,那数学当中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师;(拿出三角板)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三角板。

    师;为什么叫三角板?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拿出你的三角板,我们看其中的一个角,摸一摸,你觉得角是什么样的?

    生;摸角,谈感受。

    师;角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你先猜一猜。

    生;猜想。

    师;(课件出示角的各部分名称)猜对了吗?同桌之间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师;同学们找到了那么多角,而且还能指出角的形状,又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真了不起。这回呀,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在每一组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纸袋,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快速打开它,是什么?

    生;有圆片、角操作器、水彩笔、白纸、三角板。

    师;看到这些东西之后你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老师准备这些东西干什么呢?

    师;你知道老师会让你做什么吗?你想用它做什么?

    生;我想用它做角、画角、折角。

    师;现在就动手吧!(巡视、参与)

    师;每组同学之间可以交换一下做一做。

    师;折角的同学先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首先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我发现越对折角越尖。

    生2;我是这样折的,折出了五个角,我发现这些角都很尖。

    师;真有创意,夸夸他。

    师;画角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用三角板画了一个角,我发现两边离的越远角越大,越近角越小。

    师;做角的同学汇报。

    生;我用其中的一根插入另一根的孔中,就做成一个角。用手轻轻一拉角就变大了。

    师;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生;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边操作边说)我这也有一个角,叫活动角。角的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下面做一个和老师的一样大的角。比一比谁的大?

    生;重合了,说明一样大。

    师;说明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

    生;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出示课件)角的大小和两边长短无关。

    师;画角的同学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看他画的怎么样?

    生;画的不太好。

    师;怎样才能画的又正确又美观呢?(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生;画角

    练习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我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及猜测等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1.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2.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估计1个2分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

    4.提供参与机会,延伸课外实践

    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题:让学生借助今天的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前的调查,填写表格吗。点击鼠标:出现一幅半开放性的表格。左第一列标示三个项目调查内容、质量单位、数据。从第二列起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前调查任意填写若干内容。再想想用什么质量单位最合适?学生填写,后指名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调查的物品和选用的合适的质量单位。

    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估计后利用教师提供的体重秤、天平等测量工具验证估计,分组活动。最后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进行这样的调查,看看这次你都能估计对每件物品的质量吗?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直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也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一方面,在课堂上提供参与机会把课前的调查进行反馈和实践验证,让学生多多亲历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把课上的调查与估计更进一步的延伸课外,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发展,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千克与克的质量的感知。

    (二)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

    1、授课时间过长,本节课的授课时间超过了40分钟。总结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多,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费了一些时间;二是学生在活动中无用的行为过多,教师要不断的组织教学,也浪费了时间。

    3、课堂的调控不灵活。由于本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很多,教学中教师虽然有意识的提了很多要求,但对兴奋度很高的学生作用不大,教师每进行一项活动都要等待很长时间,应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三)第二次教学策略预设

    根据对第一次教学的分析,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策略的预设:

    1、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教学资源的使用目的,这样就可以更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使用、取舍和调换;

    2、对学生进行资源使用的方法指导,明确使用的规则和要求。如要求同一小组同学把物品放到一起共同使用等;

    3、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在使用所选择的资源时,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教师应如何处理;

    4、平时教学资源的使用要加强,只有平时多对学生呈现这些教学资源,才会降低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刺激,从而使学生对这些资源从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顺利开展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一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思考一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角的初步认识》反思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资料。

    这一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透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透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潜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构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透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潜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先的立体图形改为此刻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明白原先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之后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透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决定潜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透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状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决定,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培养潜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到达拓展应用,培养潜力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贴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实用课件: 角初步认识教学设计wps版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实用课件: 角初步认识教学设计wps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生1: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师:是的,通过刚才做活动角,发现角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把两根小棒叫做角的“边”,这两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说一说,你们做的活动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设计意图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精选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