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通用10篇)
  •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8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通用10篇)。

    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的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的起点,每位老师都应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必要的教学重点必须写在教案课件中,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备课。强烈建议你收藏本页以便随时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4.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电教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运用图影仪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班级11071108

    教学时间2011.9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并回答问题

    1.红柳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2.请学生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简析: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关键词句表现手法形象特点作者情感

    环境酷寒缺氧珍贵、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枝叶花微笑拟人

    根像巨大的章鱼脚爪

    如同冰山

    如盘卷的金属

    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比喻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四、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简析:

    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关键词(特点)作用

    队伍浩浩荡荡衬托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工具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

    工作量可怕

    工期几天时间、漫长突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可悲

    劳动力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

    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

    简析: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

    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简析: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美被毁灭,可悲!

    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

    6.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五、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这一曲悲歌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1.比一比,想一想:

    30年前的阿里,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伐尽了高原唯一的绿树;60年前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

    2.列举过去我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

    ①荀子:人定胜天

    ②毛泽东:战天斗地其乐无穷

    ③矛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3.学生自由讨论:以“人类是主宰”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行动,是否恰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配合多媒体展示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等行为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灾难频至的画面)

    4.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反思人类过去在环境问题上那种“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六、拓展延伸

    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呢?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2】

    1.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

    5.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

    (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训练

    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练习

    完成《语文习题册》题

    六、学后反思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3】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归纳概括,理解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角度的感知生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语:大家去过西藏阿里吗?请看大屏幕,(投影)这里就是西藏阿里。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看完这些图片,你觉得这里的生存环境怎样?然而,即使是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大家想不想去西藏阿里旅游一趟呢?这节课我们就乘坐毕淑敏号情感列车,出发去西藏阿里,去“离太阳最近的树”那里感受高原斗士那震撼人心的精神魅力吧。(板书)

    我们毕淑敏号情感列车快乐出发了,第一站,寻找红柳。

    1.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40页,迅速浏览文章,在文中找出描写红柳的语句。大家一起出发,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学生独立查找,自主发言。

    (1)“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2)“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3)“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4)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5)“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6)“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7)“(红柳)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8)“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9)“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在寻找红柳这一站里,大家找得很开心。我们继续快乐出发,开往下一站,欣赏红柳。

    2.大家请看大屏幕,(投影)以上大家找的这些句子中,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比喻 。比喻就是用一事物来比方与它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运用比喻能把事物说的更具体、生动、形象。分析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喻体,即弄清写的对象是什么,把它比作什么,突出其什么特点。除了比喻,还有个别句子运用了拟人,对于拟人句可通过分析其中拟人化的词;对于没有运用修辞的句子,可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分析。现在请大家分为2个小组进行讨论,如果哪组同学分析的既准确全面,回答的又快速响亮,就可以的到这样的一个心愿卡(出示心愿卡)。据说谁的心愿写在上面,谁就能梦想成真。大家共同努力吧。

    (1)通过“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艰难;比喻的手法,把枝干比作“铁一样”,写出枝干强健、坚硬、有力,把碎叶比作“凤羽”,写出树叶的茂盛、华丽、美艳;拟人的手法,红柳对着恶劣环境“微笑”,写活了红柳面对恶劣环境时的从容不迫、乐观开朗,整句话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关键词:“有时”、“不可思议”,写出红柳的稀少、难得,生存就是奇迹。

    (3)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写出了红柳根粗、长、壮、多,根系庞大,突出红柳生长旺盛,生命力极强。

    (4)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比作“冰山”,突出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红柳露出地面的极小的一小部分,它的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

    (5)关键词:“百年”、“小小的一蓬”,写出红柳的生长缓慢,珍贵难得。

    (6)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盘卷的金属”,写出了红柳根的坚挺而硬韧,根的内部具有强大的力量;把红柳与沙砾黏结的状况比作“钢筋混凝土”,写出了红柳把沙砾黏结的极其坚固,突出的表现了红柳极强的固沙能力。

    (7)关键词是持续、稳定、熊熊、压缩、爆裂,写出了红柳根燃烧起来后释放的热量强度大、浓度高、时间长、热量非常多,突出表现了红柳内部具有无限的能源,伟大的力量。

    (8)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傲然不屈的英魂”,写出了燃烧时弥久的保持着原有的形态,突出红柳根的顽强与生命的不屈。

    (9)关键词:“枝丫遒劲”、“腾越”,写出了红柳雄健有力;把红柳根比作恐龙骨架,写出了红柳根的高大,突出红柳根生命力的顽强。

    以上这些句子字里行间都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表现作者对红柳的赞颂?(如有,可让学生提出来继续分析,如没有,就先暂告一段落。)在前面的分析中,哪组表现的更出色呢?(下发心愿卡,如果另一组也不错,就可以给他们发一个太阳卡。)

    4.通过以上的分析,谁能来解密课文的题目。作者为什么称红柳为“离太阳最近的树”呢?

    5、请大家结合以上的分析,归纳红柳形象特点。

    红柳形象特点:珍贵、稀少,用巨大的根系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傲然不屈的精神,给高原带来生命的绿色和希望。

    请学生结合对红柳形象的概括,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学生自主概括,举手回答,教师明确。

    在描绘红柳这一站里,红柳震撼人心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们在对红柳的留恋中,继续开往下一站,感悟生命。

    请大家在感动中回顾,在你的生命历程中,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曾深深的打动过你?

    学生自主谈论,教师出示相关图片,通过视听的双重冲击,让学生受到深度感染。

    面对干涸与贫瘠 ,它微笑着展开双臂;只要有一线的希望,它也要努力释放全部的能量;面对皑皑的白雪,它依然灿烂地绽放生命的精彩;面对顽石,它依然热情澎湃的落地生根;面对生存的挑战,它依然执着地把根紧紧扎向地下;他永远无所畏惧的昂然站立于风口石尖;坚冰覆盖之下,他们依然自由欢快的游乐;面对冰天雪地,它们高歌“战天战地其乐无穷”。

    大家还想不想再看看相关的图片?那老师能不能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大家可不可以边看图片边配些解说词呢?解说词可仿照前面的句子,说出对象的生存环境、以怎样的态度应对。(投影图片)

    此时你们一定心潮澎湃,用一个词来表达你此时的心声。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总结。

    是呀,自然界是如此的神奇,我们人类能生活其间,真的是无比的舒心也无比的幸运。所以请大家一起真诚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吧。

    请大家课后4人为一小组,办一期以“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版面自主设计,材料体裁不限。

    今天,我们乘坐毕淑敏号情感列车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路走来,大家激情满怀,不过,这还不是我们情感列车的终点站。大家想去终点站吗?今天到不了了,不过老师可以稍作透漏。下一站,痛心湾。在下一站里,悲剧发生了。大家热爱的红柳在无知人们眼前利益的驱动下,被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美丽清澈的河水被严重污染,大量鱼儿飘死水面;风沙肆虐,湛蓝的天空一片昏暗。我们身边美丽的环境正在遭受着人们巨大的破坏,人类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生存挑战。

    1.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叙述下的深刻内涵。

    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人类破坏自然的资料,收集生态被破坏的具体例子.

    下节课我们的情感列车准时到达痛心湾,到时我们将深度的解读阿里那令人扼腕痛心的悲剧力量,体会毕淑敏流淌于其中的忧患意识。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

    5.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

    (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

    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

    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训练

    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练习

    完成《语文习题册》题

    六、学后反思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5】

    1.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

    5.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

    (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训练

    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练习

    完成《语文习题册》题

    六、学后反思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重大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用心灵去感悟自然,用行动去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本文语言流畅隽永,含蓄蕴籍,作者将冷峻的叙述、精微的描写、深刻的议论、大胆的想象及贴切的比喻融为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熔铸着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感悟以及对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为本课确定了2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融冷峻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运用引申和联想,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另外,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领会颂歌与悲歌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点拨法。讲授法的使用可以让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主张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的具体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应该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了绿色,我们这个地球将是不可思议的。近年来,由于人们无限度地过量的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的活动,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我们自然界当中宝贵的绿色植被,水土流失,土地大量沙漠化,沙尘暴肆意横行,人们饱受风沙之苦。然而就是三十年前,在西藏的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就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年那段故事。

    此导入语以当前时下热门的环保话题展开,比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作者情况。之前学生并没有学过毕老师的作品,为了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个初步的了解,我将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情况。

    由于红柳树是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一种特有的绿色植物,在低海拔地区是无法看见的,因此,接下来我将利用一首现代诗和几幅图片引出红柳树,让大家对于这种植物有个初步、直观的印象。

    再接下来,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准备通过三读课文,以提问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一读课文: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反复朗读,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为何要写红柳树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微笑一词用得好不好?

    2、体会红柳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人们挖掘红柳树的句子和段落,着重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何用意?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的艰难过程?

    一、二次读课文中问题的设置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之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将解决教学目标1。

    三读课文:全面深入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体会标题的深刻含义和结尾的妙处。

    2、你是如何理解本文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悲歌的?作者全部的激情和深刻的思想,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请学生就《他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这幅漫画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好处:此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教学目标2。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7】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我所教学的是人教版职高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离太阳最近的树》,该文所在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整套教材中记叙文阅读训练的最后一个单元。虽然前三册已有四个记叙文单元的阅读训练,但都只限于对较简单记叙文某一方面的领会。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要求学生理解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更是耐人咀嚼,作者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和描写中,表层意思易懂但深藏其中的却是作者超越时空的对环境问题的成熟思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记叙文的深刻思想,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认知、能力、情感三大教育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作者对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感情,理解课文在平常叙述描写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确立依据:作者对红柳的特殊感情正是作者对环境问题深刻思考的体现,因此确立这一认知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文章感染力的'写作方法。

    确立依据: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该单元前两篇课文《雄关赋》、《故乡的榕树》已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因此确立这一教学目标既是复习已知,也是引导学生加以运用,锻炼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确立依据:语文教学不仅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还应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学习本文正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时机,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确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限制了其对本文深刻思想的理解,而文章所表现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存环境的思想内涵不仅在几十年前值得反思,更是我们现代人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对青少年尤其要加强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写作特色。 确立依据:本文表层意思并不难理解,但易使学生从“托物言志”——借叙写红柳赞红柳精神的角度浅显化理解课文,更难以使他们体会文章的特色:即平静的叙事和描写的结合、赞红柳与叹红柳的感情交织加深了文章涵义,加强了文章的震撼力。因此把这一点定为教学难点,也是指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品味课文。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状:

    据调查,职校学生中有近一半对文化课学习抱以“温吞水”态度,有20%左右认为文化课没必要学,甚至有10%的学生干脆放弃文化课,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费力讲,学生无心听”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本身的思想不重视、学习习惯差等固然是一方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尽可能创设多形式多亮点的学习情境,如本节课我所采用辩论赛的方式,从而引爆沉寂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与教学内容、达成目标的差距:

    学生身处南方城市,对高原、沙漠地区没有切身体会,对沙漠中唯一的绿树红柳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感性认识,这使他们难以理解作者痛心红柳被毁、呼吁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此外,记叙文虽然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但本文作者将激情蕴含在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中的独特写法却使文章主旨隐而不露,这也会让学生难于把握。因此如何让学生感知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精神,耐心琢磨文章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分析理解作者深刻的思想,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巧妙指导。

    三、 教学构思

    1、 教学原则

    当前,职中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此问题,我的语文教学遵循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原则。因此我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培尔的“期待效应”理论,依据课文不同特点,把每节语文课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游戏、竞赛或活动,使学生上课前就期待,上课时则兴奋、上课后能领会。本次教学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就设计为辩论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赞颂红柳还是悲叹红柳”这一论题展开论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设计思想

    依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将《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的构思确定为“一线引佳境,渐深得精髓”。

    “一线引佳境”即指用辩论赛的方式串联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辩论中主动读文、解意、思考、归纳。所谓“渐深得精髓”即指整堂课教学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辩论,但教

    师适时的点拨可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平常叙述描写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四、 教学过程

    根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特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智力问答,导入新课

    所谓“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第一个教学环节首先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以智力竞答的方式导入课文,所选的智力竞答题切合本文主题,自然引入新授。 第二环节:感知课文,抛出难题

    (一) 检测课前预习

    1、 检查掌握字词情况

    2、 关于作者与红柳形态的基本情况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总体感知,提出论题

    3、 朗读全文(多媒体辅助)

    借多媒体提供的沙漠、红柳等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4、 抛出辩论题

    我假装没读懂文章,寻求学生的帮助,问他们:“文章到底是赞颂红柳还是悲叹人们毁灭红柳?”,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两方:一方为赞歌方——赞颂红柳精神;一方为悲歌方——悲叹红柳被毁,举行辩论赛。把“问题的足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传球、抢球、踢球、射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 学生分队准备论据

    学生的辩论需紧扣课文,我要求他们辩论时所采用的论据必须是文章中的句子,这样学

    生自然不断读课文,思考、理解、领悟文章。 第三环节:研读课文,展开辩论

    (一) 辩论第一阶段:双方自由辩

    学生开始辩论,辩论双方在阐述己方论据时自然会读出文中的关键句,引导全体学生注意这些句子,教师再借多媒体将学生读出的同时又需加强理解的句子点击在屏幕上,以备后面分析。

    一名辩论队员的“说”指挥了全班学生“听”课文“看”课文,思考课文,而学生的自由辩论也是走在教师预想的教学路子上,这就是用“四两拨千斤”的巧法让学生说出教师想说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想让他们注意的地方。

    辩论的学生阐述他所找的句子为什么作为论据的理由,就是在分析句子,理解课文。教师这时立刻把有见地、能辅助学生理解主旨的理由简单板书出来,以备后面的归纳指导。

    (二) 辩论赛第二阶段:学生答疑

    辩论赛的主持人即教师结合已板书的双方论据作简要归纳,指出赞颂红柳的赞歌方所找出论据多为描写红柳的句子,主要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悲叹红柳被毁的悲歌方所找出的论据多为叙写红柳被毁前、被毁时、被毁后的句子,主要是叙述的表达方式,叙述结合描写就是文章的特色,逐渐引导学生去理解教学难点。

    继而,分别对赞歌方与悲歌方提出若干思考题,让他们解答。这些思考题既有对他们自己找出的文中关键句深一层次的分析,也有对他们研读课文忽略的关键句的提示和分析。

    这个阶段从课堂氛围看是辩论的延续、比赛的激化,从教学设计来看则是对前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和指导,逐步突破教学重点。

    (三) 辩论赛第三阶段:学生抢答

    主持人即教师首先肯定辩论双方赞红柳精神的赞歌方与叹红柳被毁的悲歌方前两轮的表现,尤其是双方互将对方论据作为论据,这正体现了本文的特点:赞与悲的感情融为一体,表达更深层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教学重点。

    接着,将分析这种深刻思想作为比赛的第三轮:抢答赛。让学生深入思考作者蕴含在描写红柳赞精神,叙述红柳叹被毁之中的爱自然、生命的环保思想,逐步突破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

    以上就是以辩论赛串联整堂课的主体环节,而这样的辩论又不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争辩”,而是在教师三个辩论阶段的设计中层层深入对课文的“论析”,正体现了我的教学构思:“一线引佳境,渐深得精髓”。这一过程教师不是做导游,而是做指路标,让学生自己去找寻,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四个环节:观照全文,迁移练习

    (一)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时再次强调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二)反馈练习,分析课题

    让学生再读课题,分析课题在其看似平常之下隐含的深刻含义。

    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在平常之下蕴含的深刻思想。再次强化教学重难点。 第五环节:引申课外,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南京母亲河秦淮河昔日“桨声灯影映清河”的旧貌和如今“狼藉一片臭水沟”的现状,要求学生课后调查了解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的现状,模仿本文的多种表达方式和蕴含深意的写法,写作一篇文章。

    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语文的学习有其广阔的现实意义,学习本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关

    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将课内引申至课外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加深,而且强化教学目标,锻炼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 教法分析:

    (一) 主要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竞赛法

    (二) 教具选用 多媒体课件、比赛用奖杯

    (三) 具体运用途径 引——扶——放

    即遵循教师应心中有“学生”的原则,结合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按照“引——扶——放”的教学途径展开。

    “引”即设置疑问,诱导思考,引发争论。也就是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感知课文,抛出难题”。抛出这个看似简单的辩论题:“本文是赞颂红柳还是悲叹红柳”,让每一名学生主动全身心进入课堂讨论,有效解决当前学生不愿听课,拒绝接受知识的难题。

    “扶”即帮助学生归纳、小结方法,也就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时势必引起思维的欲望,思维的碰撞将激发求知创新的火花,教师适时的点拨、穿针引线,扶助整理,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掌握了文章独特的写法。 第三个“放“就是放手练习、学以致用”,即本节课的第四个教学环节“观照全文,迁移练习”和第五个教学环节“引申课外,布置作业”,使课文学习有效地得以延伸。 六、 学法分析

    本文的主要学习方法为辩论赛。

    1、之所以选用辩论赛的方式学习,是因为文章的独特风格:本文表层有明显两种思想

    感情:赞颂红柳和悲叹红柳。这非常适合作为两方论点,学生也易从文章言辞语句中找出相关论据。最重要的是课文的这种风格容易让学生误以为这种感情就是本文的主旨,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因此本文这种独特风格不仅使学生有了可辩论的空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辩论中发现问题,深入分析文章,攻克难点。

    2、辩论赛也是一个适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而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对知识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和交流等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辩论赛又是一种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课堂竞赛机制。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处在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中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运其才智、勤其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七、 课件板书分析

    (一) 板书: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赞歌——颂红柳 悲歌——叹被毁

    1、 描写环境,顽强生存

    1、叙述挖红柳前 理直气壮

    2、 描写红柳 “微笑”

    2、叙述挖红柳时 竭尽所能

    3、 描写红柳根 伟大力量

    3、叙述挖红柳后 触目惊心 ﹨———————↓———————/ 赞悲融一体→爱自然生命 平淡蕴深意→倡保护生态 设计依据:

    1、 能紧扣辩论,将学生辩论时的论据加以整合,归纳出来

    2、 是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 板书中突出描写结合叙述以及归纳出的写作特色,既强调了文章的特色也强化了教学重难点

    (二) 课件

    在设计课件时我遵循课件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能喧宾夺主的原则,主要在以下方面展示:

    1、 教学第一环节时出示智力竞赛题。这样可以创设类似“开心辞典”般的有趣氛围。

    2、 第二环节感知课文时,首先播放一段关于沙漠的影片,接着朗读课文时,出示高原、沙漠和红柳的图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所写红柳等到陌生事物有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文。

    3、 第三环节学生辩论时,出示学生在文中找出的关键句段。这样可以加深对该句段的印象,也为下一步分析关键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4、 第四环节总结全文时,出示总结性的文字,视听结合,提高对全文写作特色的总体感知效果。

    5、 在对课题进行深层次理解的迁移练习中,当学生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后,出示教师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一课题理解的图文,这样形成师生互相交流的氛围。

    6、 最后,布置作业时,出示秦淮河的旧貌和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课外调查的兴趣,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六、 教后感:

    《离太阳最近的树》已进行过教学实践,我首先感到的是学生的兴奋与前所未有的投入。特别是在平时上课状况不太好的班级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效果更为明显,平常一上课就“梦周公”的学生就象打了一样,每名学生的眼睛都在发光。虽然原先的安静听课、

    举手发言的传统教学纪律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但我认为这种所谓的“破坏性”的冲击是好事,因为它让100%的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由此我也感到,如何让语文教学活跃起来,如何使课堂学习氛围自由、轻松,令学生快乐的飞翔,用心去捕捉知识,确实是我作为教师着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艺术的永恒目标。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8】

    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小雨击打在树梢上的声音,仿佛积蓄了它所有的力量,只为击打下那调皮的虫儿;瞧,院落前那含苞欲放的花儿迎接春风的姿态,仿佛积蓄了它所有的力量,只为能够装点大地;想,茧儿中那即将破茧展示自我的蝴蝶,仿佛积蓄了它所有的力量,只为能够华丽蜕变……

    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向目标迈进,不是吗?

    读完毕淑敏的《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后,我不禁感慨,其实不仅仅是狗儿有目标,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追求。

    回忆着那些琐碎的,繁杂的记忆,我想到了那些历史上,生活中,拥有执着目标的人,他们也正在默默感动着我,影响着我。

    爱迪生,是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他二十几岁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一直坚持不懈,先后用了竹棉、石墨、钽等上千种等不同材料做灯丝材料做实验,时常通宵达旦。有一次,他和他的助手连续工作了五昼夜。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实验成功,选择了用钨做灯丝,发明了电灯。

    他正是经过不断地努力,向着那唯一的目标前进,最终成功了。

    而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也是一个有恒心,有执着目标的人。

    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在北京北海公园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北门进,从南门出。晚上从南门进,从北门出。长年累月,很少间断,这位老人就是竺可桢。他到北海公园来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来往生育,了解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他边观察边记日记,发表了《物候学》。

    他是为了人类能够掌握气候,少些灾祸,一直向着这个目标在努力着,最终他成功发表了《物候学》,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啊。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上,也有执着目标的人,这其中之一就是刘伟。

    刘伟,是北京人,10岁因意外触电失去了双臂,但他对钢琴充满了热爱,于是就练习用脚弹钢琴,却遭到音乐学校和学校校长的侮辱与歧视,说会影响校容,但他不放弃他的梦想,终于,他在《中国达人秀》的现场,向世人展示用脚也能弹钢琴,博得了众人的赞扬,最终,站在了20xx年中国达人秀总冠军的领奖台上。

    他是值得人尊敬的,他对理想,对目标的执着也是真实可见的。

    他们,都为自己的目标在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着,难道我们就不该树立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标吗?

    俗话说的好:山高有攀头,路远都奔头。是啊,人生旅途漫漫,同学们,我们需要找到我们付诸努力的目标,不断努力,带着目标上路吧!让我们创造出属于我们的一片天!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9】

    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4.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1.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1.红柳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2.请学生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简析: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环境酷寒缺氧珍贵、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四、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简析:

    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

    简析: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

    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简析: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美被毁灭,可悲!

    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

    6.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这一曲悲歌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1.比一比,想一想:

    30年前的阿里,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伐尽了高原唯一的绿树;

    60年前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

    2.列举过去我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

    3.学生自由讨论:以“人类是主宰”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行动,是否恰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配合多媒体展示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等行为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灾难频至的画面)

    反思人类过去在环境问题上那种“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就此问题写一篇倡议书(或环境调查报告)。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篇10】

    离太阳最近的树

    说明:课前将每班的学生分成A、B、C(即好、中、差)三组,学生编号分别为A1、A2、A3……

    师:中国喜事连连,其中振奋人心的一件中国申奥成功,奥运会将在我们北京举行,此届奥运会的主题是……

    师:是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教师板书:颂歌、悲歌)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

    生C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师:很好!请坐!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师: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师:很正确。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红柳树,那么他要歌颂什么呢?

    生B4: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师:很好。“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还有哪些地方说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

    生A2:“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生B5:“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生C4:“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生A3: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生C5:当人们用它烧饭时,它“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

    师:是的,红柳是高原上的精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

    生A4:“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师:很正确,看书很认真,细心。“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

    师: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

    生B7: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

    生B8: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

    生C8: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

    师: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

    师:很好。本文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下面同学们开始讨论,C组的同学讨论找出本文的比喻句5个,B组的同学找出文中的描写5句,A组的同学负责评价,但前提是你们必须都找出来。时间为5分钟。

    生B11:本文的描写有:1.“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2.“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3.“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4.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5.“它们如盘卷的金属,……”

    生C10:文中的比喻句有:1.“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2.“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4.“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5.“……好似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

    生A6:他们找的比喻句和描写句子都对,但是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红柳和冰山有何相似处?这个比喻有何含义?

    生B12:两者的相似点是,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这个比喻赞美了红柳的伟大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师:答的很好。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

    生C11: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

    师:很好,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上作业 。下课!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通用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